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8118-13004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8118-130049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一九八○年代以降女性散文的抒情內涵
The Lyrical Connotation of Female Prose in Taiwan from the 1980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9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8-07-0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8-07-18
關鍵字
Keywords
誤讀、八○年代、女性散文、抒情傳統、抒情內涵
lyrical tradition, misreading, 1980s, female prose, lyrical connot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0 次,被下載 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 times.
中文摘要
本文在「抒情傳統」論述框架下,藉此一文學觀念考察台灣八○年代以降女性散文的抒情內涵,並利用此一文學觀念探析五○年代女性散文家在台繼承與建立五四抒情美文傳統後,抒情傳統在各世代女性散文中是如何在不同時代語境下轉折、演繹出屬於各個時代的抒情特質,而影響八○年代以降女性散文抒情內涵產生變化因素又有哪些。
從本文研究過程看來,「抒情」早已內化於中國文學傳統詩學之中,並在不同時代、不同語境,被「轉化」、「發明」至不同的文學場域,成就抒情主體每一「當下」、「現時」抒情自我的動力。是以,抒情或隱或顯其能量皆不容小覷,特別是在現代性的啟蒙下,八○年代以降女性散文的抒情內涵透過女性生命成長記錄、家族史追尋、私我與空間類應而出的戀物與漫遊書寫,或是透過飲食書──以內省式自我觀照的方式體現女性存有的價值;另一方面,八○年代以降女性散文的抒情內涵也以旅行出走的地理移動、關懷環境倫理公共議題,或者抗顏不顧威權,以文字針砭時弊──這種外向式批判抒情展露女性介入社會的凜然之姿;甚或是張腔女性散文家們因誤讀了張愛玲筆下的蒼涼與陰柔,致使八○年代再度復興的抒情美學修辭內涵與五○年代女作家們的「閨怨」有所不同。不論是內省式觀照自我生命、外向式批判社會的姿態,或者是女性散文家因誤讀張愛玲導致五○年代以來閨秀美學質變的種種抒情話語,都是八○年代以降女性散文與時代周旋而出的抒情內涵。
由此看來,「抒情」,作為一個中國文學傳統的核心價值,不論體現在何種文化場域或語境,它應是一種與時俱進、動態的「傳統」,「傳統」的定義在「抒情」的演繹裡,不是陳舊,而是創新,而我們也在八○年代以降女性散文多元化展現的抒情內涵中看到一股女性自我追尋與自我實現的動力。
Abstract
Under the framework of "lyrical tradition", this literary concept examines the lyrical connotation of female prose in Taiwan from the 1980s. The concep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female essayists in Taiwan in the 1950s whose inheritance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May 4th lyrical literary tradition, and after that, how the lyrical tradition alters in female essay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to deduce the lyric qualities that belong to each era. What essentially ar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lyrical connotation of female prose from the
1980s?
From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is article, "lyricism" has long been internalized in the traditional poetics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as been "transformed" and "invented" into different literary fields in different eras and different contexts, achieving sensationalism. The motivation of the enthusiasm of the self for each "present" and "instant" of the subject. Therefore, either implicit or explicit lyrical energy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 especially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of modernity. In the 1980s, the lyrical connotation of female prose was passed through the record of female life growth, family history, private self and space with the form of fetishes and roaming writing, or writing through the cuisine - reflect the value of women in the way of introspective self-view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lyrical connotation of female prose is also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movement of travel, car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public issues, or resisting the disregard of authoritarianism, using words to slap the sins of the word--this kind of extroverted criticism reveals the woman's intrusion into society; even the so-called Zhang-Quang female writers who misunderstood the desolation and femininity of Eileen Zhang's works, they had changed from the revived in the 1980s to the "lady’s resentment" of the female writers in the 1950s. Whether it is the introspective self-life, the outward-oriented critique of the society, or the lyrical discourses that female essayists had misunderstood Eileen Zhang's aesthetics since the 1950s, were all female prose and the lyric connotation in the 1980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 lyricism", as the core value of a Chinese literary tradition, no matter what cultural field or context it is embodied in, it should be a "tradition" that i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dynamic, and the definition of "tradition"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yricism", it is not old, but innovative, and we also see an impetus towards women's self-pursuit and self-realization motivation in the lyric connotation of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emale prose in the 1980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論文審定書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7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9
第四節 相關名詞定義及研究框架 26
第二章 場域、典律與抒情的聲音
——考察「抒情」在台灣現代文學的流變 51
第一節 反共文學與五四傳統協奏下的抒情家國 53
第二節 戒嚴、冷戰下的雙重失落與抒情轉向 71
第三節 政治解嚴、多元敘述醞釀「抒情自我」 109
第三章 八○年代以降現代「抒情傳統」的回歸
——女性散文內省的抒情 144
第一節 省視生命歷程——成長書寫 162
第二節 尋根逆旅——家族史書寫 206
第三節 個人主義的容身之處——戀物與漫遊書寫 226
第四節 記憶的風味與感官的盛宴——飲食書寫 242
第四章 八○年代以降現代「抒情傳統」的跨界
——女性散文批判的抒情 256
第一節 「消煩」自我╱與「他者」對話——旅行書寫 256
第二節 捍衛環境倫理——自然書寫 283
第三節 關懷社會,針砭時弊——社會關懷書寫 303
第五章 誤讀的抒情:以「三三集團」女作家為觀察兼論張腔散文系譜 317
第一節 張看:張愛玲與女性散文「抒情轉向」的關係 320
第二節 對照:被「誤讀」的張腔抒情及其影響 335
第六章 結論 356
參考文獻 36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甲、女性散文作家文本(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 書名 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 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 1991
仙枝 《好天氣給誰題名》 台北:三三書坊 1979
朱天心 《擊壤歌》 台北:三三書坊 1989
朱天文 《淡江記》 台北:三三書坊 1989
朱天文 《花憶前身》 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6
李黎 《別後》 台北:允晨文化 1989
李黎 《天地一遊人》 台北:爾雅出版社 1992
周芬伶 《花房之歌》 台北:九歌出版社 1989
周芬伶 《絕美》 台北:九歌出版社 1995
周芬伶 《熱夜》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6
周芬伶 《妹妹向左轉》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6
周芬伶 《戀物人語》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0
周芬伶 《世界是薔薇的》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2
周芬伶 《汝色》 台北:二魚文化 2002
周芬伶 《影子情人》 台北:二魚文化 2003
周芬伶 《母系銀河》 台北:印刻出版社 2005
周芬伶 《紫蓮之歌》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6
周芬伶 《仙人掌女人收藏書》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6
周芬伶 《青春一條街》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9
周芬伶 《蘭花辭》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10
周芬伶 《雜種》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11
林文月 《飲膳札記》 台北:洪範書店 1999
柯裕棻 《青春無法歸類》 台北:大塊文化出版 2003
柯裕棻 《恍惚的慢板》 台北:大塊文化出版 2004
洪素麗 《守望的魚》 台北:晨星出版社 1986
洪素麗 《海、風、雨》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89
洪素麗 《尋找一隻鳥的名字》 台北:晨星出版社 1994
凌拂 《食野之苹》 台北:時報出版社 1995
凌拂 《與荒野相遇》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9
師瓊瑜 《離家出走》 新北市:平氏出版有限公司 1995
袁瓊瓊 《紅塵心事》 台北:爾雅出版社 1981
袁瓊瓊 《食字癖者的札記》 台北:三民書局 2003
馬以工 《一步也不讓》 台北:大地出版社 1987
張愛玲 《張愛玲典藏全集8》 台北:皇冠出版社 2001
張愛玲 《張愛玲典藏全集9》 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01
張愛玲 《張愛玲典藏全集5》 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01
張讓 《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 台北:爾雅出版社 1991
陳玉慧 《你是否愛過?》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1
黃寶蓮 《未竟之藍》 台北:圓神出版社 2001
黃寶蓮 《無國境世代》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4
蔡珠兒 《雲吞城市》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3
蔡珠兒 《紅燜廚娘》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5
蔡珠兒 《饕餮書》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6
龍應台 《野火集外集》 台北:圓神出版社 1987
龍應台 《野火集──二十周年紀念版》 台北:時報文化 2005
龍應台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香港:天地圖書 2006
戴文采 《女人啊!女人》 台北:圓神出版社 1989
鍾文音 《昨日重現》 台北:大田出版 2001
鍾文音 《奢華的時光——我的上海華麗與蒼涼》 台北:玉山社出版 2002
鍾文音 《情人的城市——我和莒哈絲、卡蜜兒、西蒙波娃的巴黎對話》 台北:玉山社出版 2003
鍾文音 《寫給你的日記》 台北:大田出版社 2005
韓韓、馬以工合著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台北:九歌出版社 1989
簡媜 《只緣身在此山中》 台北:洪範書店 1986
簡媜 《女兒紅》 台北:洪範出版社 1996
簡媜 《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 1999
簡媜 《月娘照眠床》 台北:洪範書店 2002
簡媜 《夢遊書》 台北:大雁書店 2002
簡媜 《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 2002
簡媜 《水問》 台北:洪範書店 2003
簡媜 《微暈的樹林》 台北:洪範書店 2006
簡媜 《我為你灑下月光》 台北:印刻文學出版 2016
羅蘭 《薊運河畔:歲月沉沙第一部》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5
羅蘭 《蒼茫雲海:歲月沉沙第二部》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5
羅蘭 《風雨歸舟:歲月沉沙第三部》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5

乙、專書(依照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 書名 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
(美)斯沃茨(Swartz.D)著,陳東風譯 《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
[宋]朱熹 《楚辭集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宋]洪興祖 《楚辭補注》 台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62 1983
[東漢]王逸 《楚辭章句》 台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62 1983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 台北:書銘出版事業 1994
John Tomlinson著,鄭棨元、陳慈慧譯 《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 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社 2007
Mike Crang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 《文化地理學》 台北:巨流圖書 2003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Doodwin著,王志弘、李延輝、余佳玲等譯 《人文地理概論》 台北:巨流圖書 2006
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 台北:皇冠出版社 1991
小莊 《八○年代事件簿》 台北:大辣出版社 2013
尹雪曼 《中華民國文藝史》 台北:正中書局 1975
水晶 《拋磚記》 台北:三民書局 1969
水晶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 台北:大地出版社 2000
王琰如 《心祭》 台北:國華出版社 1958
王德威 《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9
王德威 《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9
王德威 《現代「抒情傳統」四論》 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2011
白先勇 《第六隻手指》 台北:爾雅出版社 1995
白先勇 《驀然回首》 台北:爾雅出版社 1995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 《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6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趙旭東、方文譯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 新北市:左岸文化事業 2002
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奕婷譯 《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 高雄:巨流圖書 2005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 《知識的考掘》 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3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第二性》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1999
何寄澎 《永遠的搜索》 台北:聯經出版社 2014
何寄澎編 《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0
吳明益 《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作家論》 新北市:夏日出版 2012
吳盛青、高嘉謙
主編 《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2
呂正惠 《戰後台灣文學經驗》 台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1992
呂正惠 《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89
李東 《三毛的夢與人生》 新北市:知書房出版社 1997
李珺平 《中國古代抒情理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李瑞騰 《文學的出路》 台北:九歌出版社 1994
李瑞騰編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台灣一九八九─二○○三評論卷(二)》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3
沈從文 《邊城》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98
沈從文 《沈從文自傳》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5
沈從文、張兆和 《沈從文家書:1930-1966從文、兆和書信選》 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1988
周芬伶 《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 台北:元尊文化 1999
周英雄、劉紀蕙編 《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0
周錦 《中國新文學史》 台北:成文出版社 1980
林柏燕 《文學探索》 台北:大林出版社 1980
林海音 《剪影話文壇》 台北:遊目族文化 2000
林海音 《芸窗夜讀》 台北:遊目族文化 2000
林燿德主編 《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二》 台北:正中書局 1993
邱天助 《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 台北:桂冠出版社 2004
邱貴芬 《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 台北:女書文化 2001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著,朱立元、陳克明譯 《誤讀圖示》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胡蘭成 《今生今世》 台北:三三出版 1990
胡錦媛 《台灣當代旅行文選》 台北:二魚文化出版 2004
唐文標 《天國不是我們的》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76
唐文標 《張愛玲雜碎》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76
唐文標 《張愛玲卷》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2
唐文標編 《張愛玲卷》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2
唐荷 《女性主義文學理論》 台北:揚智文化 2003
夏志清 《中國現代小說史》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91
夏志清 《中國現代小說史》 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91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王慶節、陳嘉映譯 《存在與時間》 台北:桂冠圖書 1994
班雅明著,張旭東、魏文生譯 《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 台北:臉譜出版 2002
袁瓊瓊主編 《九歌一○四年散文選》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16
高友工 《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 北京:三聯書店 2008
高嘉謙、鄭毓瑜
主編 《從摩羅到諾貝爾》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15
尉天驄主編 《鄉土文學討論集》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0
張松建 《中國現代詩學中的抒情主義》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張新穎 《沈從文的後半生》 台北:麥田文化 2015
張瑞芬 《未竟的探訪》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2
張瑞芬 《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6
張瑞芬 《當代台灣女性散文史論》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7
張瑞芬 《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 臺灣當代文學論集》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2007
張誦聖 《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 台北:聯經出版社 2015
張誦聖 《文學場域的變遷》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1
張錯 《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 台北:書林出版社 2005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 《中國現代散文理論》 台北:蘭亭書店 1986
盛寧 《新歷史主義》 台北:揚智文化 1995
陳世驤 《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 北京:三聯書店 2015
陳芳明 《典範的追求》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4
陳芳明 《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2
陳芳明 《後殖民台灣》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2
陳芳明 《孤夜獨書》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5
陳芳明 《台灣新文學史》 台北:聯經出版社 2011
陳芳明 《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15
陳芳明、張瑞芬
主編 《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下)》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6
陳紀瀅 《文藝運動二十五年》 台北:重光出版社 1978
陳國球 《抒情中國論》 香港:三聯書店 2013
陳國球、王德威編 《抒情之現代性》 北京:三聯書店 2014
陳義芝主編 《周芬伶精選集》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2
彭瑞金 《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 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8
焦桐、林水福主編 《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1999
雅羅斯拉夫‧普實克著 李燕喬譯 《普實克中國文學論文集》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1987
黃宗潔 《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上)》 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3
黃重添等著 《台灣新文學概觀》 台北:稻禾出版社 1992
黃益珠 《周芬伶論:從「閨秀」到「越界」書寫》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2008
黃雅歆 《自我、家族(國)與散文書寫策略——台灣當代女性散文論著》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13
黃錦樹 《論嘗試文》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16
愛麗絲.史瓦茲(Alice Schwarzer)著,婦女新知編譯組譯 《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 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 2001
楊青矗 《廠煙下》 高雄:敦理出版社 1978
楊青矗 《同根生》 台北:遠景出版社 1982
楊青矗著、高天生編 《楊青矗集》 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0
楊照 《倉皇島嶼》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96
楊憲宏 《走過傷心地》 台北:圓神出版社 1987
楊澤主編 《狂飆八〇》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9
楊澤編 《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麥田出版社 1999
楊錦郁 《嚴肅的遊戲:當代文藝訪談錄》 台北:三民書局 1994
瘂弦、陳義芝主編 《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 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1997
葉石濤 《台灣文學史綱》 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3
詹姆斯•約爾(James Joll)著,石智青校閱 《葛蘭西》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2
廖炳惠 《台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2006
劉心皇主編 《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 台北:天視出版 1981
劉克襄 《隨鳥走天涯》 台北:洪範出版社 1985
劉媛媛 《她視界——現當代中國女性文學探析》 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潘建 《弗吉尼亞‧伍爾夫:性別差異與女性寫作研究》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3
蔡英俊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86
蔡英俊主編 《抒情的境界》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93
蔡健鑫、白睿文著 《重返現代:白先勇、《現代文學》與現代主義》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16
蔣中正 《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 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82
鄭明娳 《現代散文現象論》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2
鄭明娳 《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4
鄭毓瑜 《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5
魯迅 《魯迅全集1》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2
蕭阿勤 《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 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08
蕭馳 《玄智與詩興》 台北:聯經出版社 2011
賴光臨 《新聞史》 台北:允晨文化出版 1984
錢理群、溫儒敦、吳福祥著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應鳳凰編 《漫遊與獨舞——九○年代台灣女性散文論集》 台北:秀威資訊科技 2007
鍾怡雯 《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 台北:聯經出版社 2016
簡媜 《八十一年散文選》 台北:九歌出版社 1993
顏崑陽 《九十二年散文選》 台北:九歌出版社 2004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綺玲譯 《明室•攝影札記》 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1997
羅蘭‧巴特著,汪耀進、武佩榮譯 《戀人絮語——一本結構主義的文本》 台北:桂冠圖書 1994
蘇珊‧朗格(Susanne K.Langer著,高艷萍譯 《感受與形式》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3
顧燕翎主編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台北:女書文化 1996

丙、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 論文名稱 學校及學位 年份
王梅香 《肅殺歲月的美麗╱美力?戰後美援文化與五、六○年代反共文學、現代主義思潮發展之關係》 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
王鈺婷 《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運用》 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9
吳孟昌 《八○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雜語性》 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3
吳明益 《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 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
李麗玲 《五○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研究》 新竹: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
周義隆 《國人出國自助旅行目的地選擇行為之研究》 台北: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1993
林巾力 《「鄉土」的探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 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8
林玉薇 《建構一座壯麗星系——簡媜散文研究》 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1
林立筠 《簡媜散文女性意識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2008
林果顯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
林唯莉 《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 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林淇瀁 《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聯性研究─以七○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
林韻文 《九○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旅行書寫的自我建構與空間》 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0
林麗娟 《龍應台《野火集》研究──以台灣戒嚴時期雜文書寫做為參照》 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4
邱珮萱 《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6
封德屏 《國民黨文藝政策及其實踐》 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9
柯品文 《八○年代後台灣散文之家國書寫研究》 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0
柯喬文 《「五四」與臺灣文學╱文化運動(1915-1945)》 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0
張俐璇 《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 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莊宜文 《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 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
許珮馨 《五○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
郭苑平 《日常書寫.書寫日常:戰後初期臺灣女性散文中的日常生活敘事》 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3
陳建宏 《台灣年度散文選集研究(1981-2001)》 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7
陳詩涵 《「戀人」、「戀物」與「戀我」——周芬伶散文之「物我關係」研究》 新竹: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碩士論文 2016
黃怡菁 《《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 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
楊惠椀 《80年代以來台灣飲食散文研究》 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9
溫毓詩 《靜靜的生命長河――解嚴以來臺灣女性散文之主題研究》 嘉義: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0
劉英華 《廖玉蕙、龍應台社會關懷散文研究》 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2
蔡玫姿 《閨秀風格小說歷時衍生與文學體制研究》 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5
賴菀頻 《一九八○年代台灣環境運動的社會與文化考察》 台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2
鍾怡雯 《亞洲現代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 》 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
簡明海 《五四意識在台灣》 台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9
譚惠文 《台灣當代女性旅行散文研究》 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8

丁、單篇論文、期刊及報紙(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 篇名 出處
王家祥 〈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 《中外文學》第23卷第12期(1995年5月)
王梅香 〈台灣文學作為作品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發展與可能〉 《社會分析》第九期(2014年8月)
王梅香 〈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 《台灣文學學報》第25期(2014年12月)
王集叢 〈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問題〉 《文藝創作》第25期(1979年5月)
王鼎鈞 〈反共文學觀潮記〉 《文訊》第259期(2007年5月)
朱西甯 〈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 《書評書目》第42期(1976年10月)
吳盛青、高嘉謙 〈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一個視域的形構〉 《揚子江評論》第5期(2011年10月)
宋美璍 〈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建構:論狄福、菲爾定和包士威爾的旅行書〉 《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年9月)
李瑞騰訪問,楊錦郁整理記錄 〈從寂地出發,終歸幻滅──李瑞騰專訪簡媜〉 《文訊》革新號第57期,總號96期(1993年10月)
李麗 〈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結構」理論析論〉 《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3期(2015年5月)
林玲玲 〈典律的重建——台灣文學與後殖民論述〉 《黃埔學報》第53期(2007年9月)
胡錦媛 〈返鄉敘事缺席:台灣當代旅行文學〉 《文化越界》第九期(2013年3月)
苑舉正 〈經典之現代意義與應用〉 《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2011年10月)
范銘如主編 〈女作家座談系列──袁瓊瓊座談會〉 《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創刊號(2000年3月)
夏志清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 《文學雜誌》第2卷第4期(1957年6月)
夏志清 〈評《秧歌》〉 《文學雜誌》第2卷第6期(1957年8月)
夏濟安 〈致讀者〉 《文學雜誌》第1卷第1期(1956年9月)
夏濟安 〈致讀者〉 《文學雜誌》第3卷第1期(1957年9月)
殷海光 〈展開啟蒙運動〉 《自由中國》第20卷9期(1959年5月)
袁怒華、
王燦發 〈中國報紙副刊的歷史嬗變〉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1期(2004年1月)
常培杰 〈論布迪厄文學社會學思想──以《藝術的法則》與《區隔》為中心的考察〉 《美育學刊》第5期第4卷(2013年9月)
張清民 〈20世紀30年代國共兩黨文藝意識形態爭戰及勝敗原因〉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3卷第6期(2013年11月)
許珮馨 〈當娜拉走出家庭—―五○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散文之流變〉 《大同大學通識教育年報》第3期(2007年6月)
許達然 〈感到,趕到,敢到──散談我們的散文〉 《中外文學》第6卷第1期(1977年6月)
郭紀舟 〈七十年代的《夏潮》雜誌〉 《思想》4期(2007年3月)
郭紀舟 〈文化啟蒙的實踐場域——《夏潮》雜誌研究(七)〉 《海峽評論》64期(1996年4月)
陳國球 〈「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 《淡江中文學報》第18期(2008年6月)
彭松 〈抒情的細膩與史詩的雄渾——論普實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1期(2010年1月)
黃基銓採訪 〈樂當味覺飲食的吃主兒——蔡珠兒〉 《野葡萄文學誌》第34期(2006年6月)
黃錦樹 〈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的轉化〉 《中外文學》第34卷第2期(2005年7月)
楊照 〈率直與憨膽──閱讀龍應台〉 中國時報》第37版(人間副刊)(1999年9月27日)
劉克襄 〈台灣自然寫作初論(上)〉 《聯合報》第34版(聯合副刊)(1996年1月4日)
歐佩佩 〈蔡珠兒v.s.張小虹——文字與身體感官的交會〉 《誠品好讀月報》第60期(2005年11月)
蔡盛琦 〈一九五○年代圖書查禁之研究〉 《國史館館刊》第26期(2010年12月)
蕭阿勤 〈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 《文化研究》創刊號(2005年9月)
魏可風採訪整理 〈逃難到文學裡——專訪簡媜〉 《自由時報》第39版(自由副刊)(2000年7月8日)
蘇綾 〈簡媜和她的「山」、「水」〉 《文訊》第27期(1986年12月10日)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