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19118-10423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19118-104235
論文名稱
Title
墨子思想的起源、繼承與影響研究
The origin, inheritance and influence of Mozi's though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1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8-06-29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8-07-19
關鍵字
Keywords
墨子、貴義、兼愛、先秦諸子百家、三代聖王
Respect for justice, Mozi,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s in Pre-Qin times, Equal love, Three generations of monarch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9 次,被下載 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 times.
中文摘要
墨子出生於孔、孟之間,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家的創始人,面對當時世局的混亂,墨子主張以「兼愛」、「非攻」之道確保國家社會的穩定,出生於平民的他,是少數能為百姓爭取權益的人。墨子學說的架構出於儒家,同樣主張倫理、道德,但墨子感於儒家「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因此從儒家出離,創立墨家思想,主張去禮非樂、節用節葬、縮減喪期,條條皆是由反儒而起,故我們可說墨家思想的出現是基於對儒家的反抗,這是由於彼此的身分不同。孔子欲恢復周公制禮作樂的傳統,以恢復社會秩序,而墨子卻有意在周公之上找了更高的權威「夏禹」作為自己理論的依據,故《墨子》中常見引述三代聖王的言行事蹟作為自己推行學說可行的證據,故三代聖王在《墨子》中成了最佳的代言人,但在文本分析後發覺,墨子對於三代聖王的言行恐有過度美化的情形,非其真實之樣貌。「天志」、「明鬼」是墨子設定的外在權威,作為執行賞罰的保證,「貴義」思想則是墨子的言行準則,「節用」、「節葬」、「非樂」是墨子的經濟民生理論,「尚賢」、「尚同」則是墨子的政治主張,最終希望人人皆能實踐「兼愛」、「非攻」之道,以確保國家社會的安定和諧。
墨子辭世後,墨家思想逐漸發揚光大,在戰國時期與儒家並稱「顯學」,在當時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墨家學說必然會被其他諸子所吸收汲取,如:儒家繼承了墨子的民本思想,法家發揚了墨子的功利思維,兼愛思想啟發大同世界的理想,俠義精神則塑造了民族的正義之魂,尊天事鬼的宗教觀也對道教產生了影響,輝煌的科學理論與反戰思維更是墨子的偉大成就。
Abstract
Mozi was born between Confucius and Mencius. He was the founder of the 100-member Zhongmo in the pre-Qin dynasty. In the face of the chaos of the world at the time, Mozi advocated the "concurrent love" and "non-attack"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Born in He is a small number of civilians who can fight for the rights of the people. The structure of Mozi's theory is based on Confucianism, and it also advocates ethics and morality. However, Mozi feels that Confucianism is not bothered by the rituals of the rituals, but that the people are buried in Confucianism and created by the Confucianism. The Mohist thought advocates to go to courtesy, to save the festival, to reduce the funeral period, and to reduce the mourning period. The articles are all based on anti-Confucianism. Therefore, we can say that the emergence of Mohist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resistance to Confucianism, which is due to the different status of each other. Confucius wants to restore the tradition of Zhougong's rituals and music, in order to restore social order, while Mozi intends to find a higher authority on the Zhougong, "Xia Yu" as the basis of his own theory. Therefore,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holy kings are often quoted in Mozi. The deeds of words and deeds as evid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ctrine, so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Holy King became the best spokesperson in "Mozi", but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it was discovered that Mozi might over-beautify the words and deeds of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Holy King. The look of reality. "Tianzhi" and "Ming Ghost" are the external authority set by Mozi. As a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he "guiyi" thought is the norm of words and deeds of Mozi. "Efficacy", "burden" and "non-lean" are Mozi's economic and livelihood theory, "Shang Xian" and "Shang Tong" are the political opinions of Mozi. In the end, everyone hopes that everyone can practice the "concurrent love" and "non-attack"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After the death of Mozi, the Mohist thought gradually develop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nd the Confucianism, it was called "emphasizing". In the era when the philosophers contend, the Mohist school theory will inevitably be absorbed by other scholars. For example, the Confucian inherits the people of Mozi. Thoughts, the legalists carried forward Mozi’s utilitarian thinking, and love thoughts inspired the ideals of the Datong world. The chivalrous spirit shaped the national soul of justice, and the religious concept of respecting the heavens and ghosts also influenced Taoism. The brilliant scientific theory and Anti-war thinking is even a great achievement of Mozi.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3
一、研究問題…………………………………………………………………………………….….…3
二、研究方法…………………………………………………………………………………….….…4
第三節 前人研究與文獻回顧………………………………………………………………….………5
一、專書研究…………………………………………………………………………………….….…6
二、墨學叢書…………………………………………………………………………………….….…8

第二章 墨子思想的起源與墨者組織……………………………………………………………………9
第一節 諸子百家的起源…………………………………………………………………………………9
一、諸子爭鳴的條件分析…………………………………………………………………………9
(一) 「士」階層知識分子的出現………………………………………………………9
(二) 養士之風盛行與人才的流動…………………………………………….……10
(三) 統治階層對於學術的重視……………………………………………………..11
1. 西河學派…………………………………………………………….………………11
2. 稷下學宮……………………………………………………………………….……11
3. 秦相呂不韋的文人集團…………………………………………………..…12
二、諸子百家的起源…………………………………………………………………………..…12
(一) 諸子的專長…………………………………………………………………….………13
1.王官說……………………………………………………………………………….…13
2.職業說…………………………………………………………….……………………15
(二)學識背景的淵源…………………………………………………...…………….……16
1.六經說…………………………………………………………………………….……16
2.儒墨說…………………………………………………………………………….……17
(三) 時代問題的因應………………………………………………………….…………18
1.救世之弊說…………………………………………………………………….……18
2.周文疲弊說………………………………………………………………………….19
(四) 哲學應具備的條件………………………………………..………….……………20
三、小結………………………………………………………………………………………….………21
第二節 墨子生平考…………………………………….………………………………….………….… 21
一、《史記》中的墨子……………………………………………………..………………………21
二、墨子的生平考…………………………………………………………………..………………24
(一) 姓名考………………………………………………………………………….…………24
(二) 籍貫考……………………………………………………………………………….……25
(三) 生卒年考…………………………………………………………………………………29
三、墨子的時代與人格……………………………………………………….…………………32
(一) 時代背景…………………………………………………………………………………32
(二)《墨子》中反映的時代現況………………………………………………………33
(三) 墨子的身世……………………………………………………………….……………34
1. 出身背景……………………………………………………………..…….…….…34
2. 職業…………………………………………………………………………..….……35
3. 人格特質……………………………………………………………..…….……….36
(四) 談辯的風格…………………………………………………………….………………37

第三節 《墨子》探析……………………………………………………………………………..….……40
一、《墨子》的成書………………………………………………………………….……………40
二、《墨子》全書的分類………………………………………………………………….………41
(一) 概說………………………………………………………………………….………….…42
(二) 十論………………………………………………………………………….…….………43
(三) 非儒………………………………………………………………………….…….………44
(四) 墨辯……………………………………………………………………….………….……47
(五) 墨語………………………………………………………………………….……….……47
(六) 守城………………………………………………………………………….……….……51

第四節 墨者的組織…………………………………………………………………….…………………53
一、組織形成與特色……………………………………………………………..………………53
二、三系墨者………………………………………………………………………….………………55
三、巨子制度…………………………………………………………………………….……………57
(一) 巨子的出現……………………………………………………………………….……57
(二) 巨子的傳承…………………………………………………………………….………58
(三) 巨子的事蹟…………………………………………………………………….………59
四、墨者之法………………………………………………………………………………….………60
五、墨者的衰亡………………………………………………………………………………..……62
(一) 派系的分裂………………………………………………………………………….…62
(二) 不合人性的教義…………………………………………………………………..…63
(三) 殉道的犧牲………………………………………………………………………….…63
(四) 學說不為統治者青睞……………………………………………………..………64

第三章 墨子思想的繼承與反動………………………………….………………………………….… 65
第一節 孔、墨先王繼承的比較……………………………………………………………………65
一、《論語》中聖王形象的文本分析………………………………………………………66
二、《墨子》中聖王形象的文本分析………………………………………………………70
三、《墨子》中的聖王思想整理………………………………………………………………94
(一) 兼道思想……………………………………………………………………..…….……94
1. 愛民思想.…………….………………………………………………….……….…94
2. 求「兼」的平等觀………………………………………………………………95
(二)「尊天事鬼」的天志思想……………………………………………………………95
(三) 聖王治術…………………………………………………………………………………96
1. 法治賞罰…………………………………………………………………..…..……96
2. 用刑原則……………………………………………………………………...…….96
3. 告奸之術…………………………………………………………………..……..…97
4.上行下效之道……………………………………………………………..…….…98
(四) 《墨子》中的其他聖王思想…………………………………………….……98
1. 國防的精神.…………………………………………………………………….….98
2. 謹言慎行、精思索利……………………………………………………………98
3. 男女有別………………………………………………………………………..…..99
4. 眾民政策…………………………………………………………………………….99
四、儒、墨先王繼承的比較……………………………………………………………………99
(一) 托古改制的對象不同………………………………………………..……………99
(二) 聖王形象塑造的差異……………………………………………………………100
(三) 聖王事蹟考證態度的差異………………………………………….…..……101

第二節 《墨子》從儒家思想上的繼承………………………………………………….………101
一、墨子的師承……………………………………………………………………………………101
(一) 學於史角之後…………………………………………………………….…………101
(二) 學於儒者之術……………………………………………………………….………102
二、儒墨在思想淵源上的繼承………………………………………………..……………106
(一) 復古精神…………………………………………………………………………….…107
(二) 六經為本……………………………………………………………..…………….…108
三、儒墨在價值上的繼承……………………………………………………………………108
(一) 仁義觀………………………………………………………………………………..…109
(二) 倫理綱常………………………………………………………………………………109
(三) 實踐哲學………………………………………………………………………………110
四、儒墨在政治上的繼承……………………………………………………..………………111
(一) 政治哲學………………………………………………………………………..….…111
(二) 尚賢觀……………………………………………………………………………..……112
(三) 上行下效…………………………………………………………………………..….114
(四) 民本思想……………………………………………………………………………...115
五、儒墨在民生上的繼承……………………………………………………………………116
(一) 尚儉觀……………………………………………………………………………..……116
(二) 人口觀…………………………………………………………………………..………118

第三節 墨子從儒家政治、民生上的反動……………………………………………………119
一、代表身分……………………………………………………………………………………….120
(一) 儒家代表男性貴族………………………………………………………..…..…120
(二) 墨子代表全體平民………………………………………………………….……121
二、治亂之法……………………………………………………………………………………..…121
(一) 儒家主張「為政以德」……………………………………………………………121
(二) 墨子主張以「尚同」治國………………………………………………………124
(三) 義政與力政之別……………………………………………………………………126
三、禮俗觀…………………………………………………………………………………………..127
(一) 儒家主張以禮建立秩序……………………………………..……………..…127
(二) 墨子主張去繁飾之禮…………………………………….…………..……..…128
四、「利」的差別…………………………………………………………………………….……129
(一) 儒家的利是「私利」……………………………………………………………129
(二) 墨子的利是「公利」……………………………………………………………130
五、音樂的價值……………………………………………………………………………..…….131
(一) 儒家主張「是樂」……………………………………………………………………131
(二) 墨子主張「非樂」……………………………………………………………………132

第四節 墨子從儒家宗教、道德上的反動……………………………………………………134
一、天論…………………………………………………………………………………………………134
(一) 儒家是虛位的意志天……………………………………………………………134
(二) 墨子是主宰的天志觀……………………………………………………………134
二、鬼神與祭祀觀…………………………………………………………………………………136
(一) 儒家避談鬼神之說………………………………………………..………..……136
(二) 墨子藉鬼神樹立外在權威…………………………………….…………..…137
三、命運觀……………………………………………………………………………………..……139
(一) 儒家主張「知命」……………………………………………..……………………139
(二) 墨子主張「非命」……………………………………………………………………140
四、喪葬觀………………………………………………………………………………………..…141
(一) 儒家重視慎終追遠、厚葬久喪………………………………………………141
(二) 墨子主張節葬短喪………………………………………………..……..………142
五、「愛」的差別………………………………………………………………………………..…143
(一) 儒家的「推愛」說…………………………………………………………………143
(二) 墨子「兼愛無愛」的矛盾………………………………………..……………144
.
第四章 墨子思想的影響與發展…………………………………………………..……………..……149
第一節 戰國諸子的接受與啟發…………………………………………….……………………149
一、戰國諸子對墨子的評論…………………………………………………………………149
(一) 戰國諸子對墨子的肯定…………………………………………..…..………149
1. 偉大的人格特質………………………………………………….……………149
2. 顯學的時代意義……………………………………………….………………150
(二) 戰國諸子對墨子的批評…………………………………………….…………150
1. 孟子的「禽獸」說……………………………………………….………………151
2. 荀子的「欺惑愚眾」說………………………………………….……………152
3. 莊子的「離於天下」說………………………………………………………156
4. 韓非子的「愚誣」說…………………………………………………………157
二、民本思想的啟發……………………………………………………………………………158
(一) 墨子的民本思想……………………………………………………………………158
(二) 荀子的民本思想……………………………………………………………………159
(三) 孟子的民本思想……………………………………………………………………160
三、墨家治術上的影響………………………………………………………………………….160
(一) 功利主義的思維……………………………………………………………………160
(二) 賞罰、告監、尚同的手段………………………………………….……………161
(三) 節用的影響…………………………………………………………..………………163

第二節 墨子兼愛思想的影響…………………………………………………………………..…164
一、兼愛在人際關係上的改變……………………………..………………………………164
(一) 儒家的人際關係……………………………………………………………………165
(二) 道家的人際關係……………………………………………………………………165
(三) 墨家的人際關係……………………………………………………………………166
二、兼愛在平等觀的發展……………………………………………..………………………167
(一) 身分上的平等…………………………………………………….…………………168
(二) 法治上的平等………………………………………………….……………………168
(三) 用人上的平等………………………………………………….……………………169
三、大同世界的理想………………………………………………………….…………………171
(一) 墨子的大同世界……………………………………………………………………171
(二) 禮運大同篇的墨子思想………………………………………..………………172

第三節 墨子俠義精神的影響…………………………………………………………………..…173
一、俠義精神的起源………………………………………………………..……………………174
(一) 社會背景條件……………………………………………….………………………174
(二) 《論語》中俠義精神……………………………………………………………175
二、墨子思想與俠義精神……………………………………………………………………175
(二) 天志思想…………………………………………………………….…………………175
1.天志的盲點…………………………………………………………………………175
2.天志賞罰的可能性……………………..……………..………………………176
3.天志與兼愛的關係…………………………..……………..…………………177
(二) 貴義思想…………………………………………………………….…………………177
1.「義」的定義………………………………………………………………………177
2.貴義的實踐…………………………………………………………………………178
3.社會救助的啟發…………………………………………………………………179
三、俠義精神的影響……………………………………………………….……………………180
(一) 俠義精神的特質與影響……………………………..……………………..…180
1. 急難相救……………………………………………..………………..…………180
2. 超越親情………………………………………………………..……………..…181
3. 重諾言信………………………………………………………..………..………182
4. 濟弱扶傾……………………………………………………..……………..……182
5. 劫富濟貧………………………………………………………….………………183
6. 重視名節…………………………………………………………..…………..…183
(二) 俠義精神的省思……………………………………………………………………184
1. 俠、盜之別……………………………………………………………..…………184
2. 小結……………………………………………………………………………..…..184

第四節 墨子在宗教、科學與反戰方面的影響……………………….……………………185
一、宗教上的影響…………………………………………………………………………………185
(一) 思想依據………………………………………………………………………….……185
(二) 從陰陽家到天人感應說…………………………………………..……..……187
(三) 神格化的過程……………………………………………………………….………188
二、科學與哲學上的啟蒙……………………………………………………………..………189
(一) 數學………………………………………………………………………………………190
(二) 力學…………………………………………………………………………………...…191
(三) 光學……………………………………………………………………………..……….192
三、反戰思想的普及……………………………………………………………………………193
(一) 「春秋無義戰」的局面……………………………………………………………193
(二) 非攻之道……………………………………………………………………….………193
(三) 墨守之道…………………………………………………..……………….…………194
(四) 戰國諸子對非攻思想的啟發……………………………………..…………195

第五章 結論……………………………………………………………………………………………..……….197
一、墨子思想的起源……………………………………………………………………………197
二、墨子思想的繼承………………………………….………………………………..………199
三、墨子思想的影響……………………………………………………………………………201

參考文獻………………………………………………………………………………………………………………20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排列順序依據古今之分,民國以前依朝代次序由先至後排列,今人作者則依姓氏筆劃多寡而定。凡所列之書目,皆為本文有所援引者。

一、書籍
1.古籍
﹝漢﹞陸賈 著《新語•思務篇》,(臺北:世界書局,1975)。
﹝漢﹞班固 著,《漢書》冊上,《百衲本二十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臺6版)。
﹝漢﹞高誘 注釋,《淮南子注釋》(臺北:華聯出版社,1973年,初版)。
﹝三國﹞徐幹 著,《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臺1版)。
﹝南朝﹞沈約 注,《竹書紀年》(北京:中華出版社,1985年,新1版)。
﹝宋﹞司馬光 著,吳茵 注譯,《資治通鑑》(武漢市:崇文書局,2015)。
﹝宋﹞朱熹 注,《論語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上冊,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6版)。
﹝宋﹞朱熹 注,《孟子章句集注》,《四書五經》上冊(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6版)。
﹝宋﹞朱熹 注,《中庸章句集注》,收錄於《四書五經》上冊(北京市: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6版)。
﹝宋﹞葉適:《魏志》,載於《習學記言序目》卷27(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趙本學 著,《孫子書校解引類》(臺北:中華書局,1970年,初版)。
﹝清﹞陳廷敬、張玉書等 編著 ,《康熙字典 : 最新整理本》(北京 :中國書店,2010)。
﹝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版)。
﹝清﹞永瑢等 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本)。
﹝清﹞王先謙 著,《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2版)。
﹝清﹞畢沅 疏證,《釋名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
﹝清﹞阮元 編,《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戴望 著,《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管子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清﹞王先謙 著,《新編諸子集成》第二冊《荀子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重印版)。
﹝清﹞孫詒讓 著,《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13版)。
﹝清﹞梁啟超 著,《中國歷史研究法》,收錄於《飲冰室專集》第一冊(臺北:中華書局,1978年)。
﹝清﹞梁啟超 著,《墨子年代考》,收錄於《古史辯》(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2版),第四冊。
﹝清﹞梁啟超 著,《墨子學案》,收於嚴靈峰 編,《無求備齋墨子集成》第18 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清﹞梁啟超 著,《子墨子學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 年)。
﹝清﹞王先慎 著,《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3版)。


2.今人著作
4劃
王冬珍 著,《墨學新探》(臺北:世界書局,1980年)。
方授楚 著,《墨學源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初版)。
王邦雄等 著,《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版)。
元照、周永坤 著,《解禁中的人權: 中國大陸人權研究》 (臺北:元照出版社,2013年)。
王讚源 著,《墨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年,初版)。

6劃
朱謙之 著,《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版)。
牟宗三 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任繼愈 主編,《墨子大全》第10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版)。

7劃
李紹崑 著,《墨子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李紹崑 著,《墨子:偉大的教育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邢兆良 著,《墨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4版)。

8劃
林德宏 著,《科學思想史》(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

9劃
胡適 著,《中國哲學史大綱──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2版)。
胡適 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臺3版)。
韋政通 著,《中國思想史》上冊(臺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13版)。

10劃
倉修良 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版)。
自孫開泰 著,《先秦諸子精神:百家爭鳴、融合與傳統文化整體觀》,(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徐希燕 著,《墨學研究》,收錄於《墨子大全》9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1版)。

12劃
馮友蘭 著,《中國哲學簡史》(臺中:藍燈文化事業,1993年)。
馮友蘭 著,《中國哲學史》增訂本上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馮成榮 著,《墨子行教事蹟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勞思光 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1991年,6版)。

13劃
楊伯峻 編著,《春秋左傳注》下冊(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2版)。
劉起釪 著,《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15劃
鄭杰文 著,《20世紀墨學研究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1版)。
鄭杰文 著,《中國墨學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版)。
﹝宋﹞蔡沈 注,《書經集傳》,《四書五經》上冊(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6版)。
蔡尚思 主編,《十家論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初版)。

16劃
錢穆 著,《國學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3版)。
錢穆 著,《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初版)。
錢穆 著,《墨子纂箋》,收錄於《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第6冊。

20劃
﹝日﹞瀧川龜太郎 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


二、期刊論文

3劃
于光勝、劉長明 著,〈墨子的科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自然辯證法研究》,第31卷,2015年。

4劃
王桐齡 著,《儒墨之異同》,《民國叢書第四編》,第5冊(上海:上海書店,1922年)。
王開府 著,〈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1998,第二十七期。
王美美 著,〈墨子民本思想探賾〉,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1卷第6期 2015年12月。
王家智 著,〈《墨子》《韓非子》功利主義差異性研究〉,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5劃
白崢勇 著,〈司馬遷「敘墨子獨作疑詞」探析〉,興大中文學報,2011年,第二十九期。
白崢勇,〈論《墨子》思想中的道教根源〉,《興大人文學報》第47期,2011年。
白崢勇 著,《戰國到漢初墨家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白崢勇 著,〈《墨子》兼愛說平議〉,《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一期,2010年。

9劃
韋展勛,《墨子哲學理論基礎──「義」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1劃
陳學舉 著,〈試論先秦諸子學說的共性特徵〉,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
陳紅映 著,〈先秦諸子起源新探〉,刊載於《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

12劃
湯娟宜 著,《墨子的宗教思想研究》,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湯智均 著,〈論墨家「義」學的實踐〉,《聯合學報》,2003年22期。

13劃
解啟揚 著,〈梁啟超與墨學〉,《安徽史學》,2003年,第5期。
楊玲、高文傑 著,〈悖反中的統一:韓非對墨子的接受〉,甘肅高師學報第16卷第3期,2011年。
甄盡忠 著,《先秦時期社會救助思想研究》,鄭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鄒大海 著,〈墨家和名家的不可分量思想與運動觀〉,《漢學硏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

14劃
劉文清 著,〈再論墨經、二取之篇名及其相關問題〉,《大陸雜誌》第102卷3期,2001年。
劉薇 著,〈俠義精神在我國文學中的淵源〉,《語文建設》(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年9月)。
劉浩 著,〈《論語》中的俠義精神淺論〉,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10年8月。

15劃
賴鎮濤 著,〈淺談墨子的科技思想及其影響〉,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17劃
韓愈 著,〈讀墨子〉。收錄於周啟成、周維德 注譯,《新譯昌黎先生文集》(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韓雲波 著,〈俠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模式〉,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4年。

18劃
藍弘岳 著,〈近現代東亞思想史與「武士道」:傳統的發明與越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八十五期,2011年。

19劃
魏義霞 著,〈康有爲對墨子的身份歸屬和定位〉,出自《齊魯學刊》2014年5月。

21劃
顧頡剛 著,〈禪讓傳說起於墨家考〉,收錄於《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冊 1(北京:中華書局,1993 )。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