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0105-1032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0105-103207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共產黨建政以來政治繼承之研究:胡錦濤之政治繼承個案分析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olitical Succession after 1949: A Case Study of Hu Jintao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6-20
關鍵字
Keywords
政治繼承、繼承鞏固、胡錦濤
Succession Consolidation, Political Succession, Hu Jintao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0 次,被下載 4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4 times.
中文摘要
在政治科學領域中,研究政治領導人如何完成政治繼承是相當重要的。本文主要探討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之甄拔過程、升遷過程背景分析,以及胡錦濤之繼承鞏固。文章深入分析中共政治繼承之制約,包含制度性因素及非制度性制約對中共政治繼承之影響,並以之檢視胡錦濤繼承鞏固。此外,作者亦對中共建政以來政治繼承做一回顧,試圖找尋中共政治繼承之脈絡。
本文研究結果發現,中共政治繼承之不變有(一)接班人努力使自己被最高領導人「發現」;(二)接班人需有「用處」;(三)宣示延續前任領導人路線方針,進而提出自己的理論;(四)前任領導人影響猶在,但隨著時間而消逝;(五)接班人進退維谷。
至於胡錦濤政治繼承之特色則為(一)強人欽定的隔代接班;(二)「平民」的崛起;(三)常規化規範的「發酵」;(四)循序漸進式的政治繼承;(五)更多的妥協與權力分享;(六)地方勢力重要性大幅度增加;(七)鬥爭程度不若以往。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途徑.....................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五節 章節安排.......................10

第二章 中共政治繼承之制約...............13
第一節 理論探討.......................13
第二節 中共政治繼承之制度性制約...............16
第三節 中共政治繼承之非制度性制約..............23

第三章 中共政治繼承之回顧...............37
第一節 中共黨和政府權力核心結構...............38
第二節 毛澤東時期之政治繼承.................49
第三節 鄧小平時期之政治繼承.................66

第四章 胡錦濤之政治繼承................85
第一節 胡錦濤之甄拔.....................85
第二節 胡錦濤之繼承鞏固..................101
第三節 以中共政治繼承制約檢視胡錦濤之繼承鞏固.......112

第五章 結論.....................119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發現...................119
第二節 中共政治繼承之未來與挑戰..............128

參考書目.......................131


表 目 錄

表3-1 中共建政後歷任領導人..............41
表3-2 中共建政後歷任國家主席.............47
表4-1 第十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總覽........10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參考資料
(一)專書
《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實務》編寫組編,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實務。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8月。
Goodman, David S. G.、Gerald Segal合著,溫洽溢譯,鄧後局勢大預測。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2月。
Lieberthal, Kenneth著,楊淑娟譯,治理中國。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11月。
Pye, Lucian著,胡祖慶譯,中國政治的變與常,2版。台北:五南圖書,1989年5月。
Shambaugh, David、寒山碧、范言、陸鏗著,徐澤榮譯,趙紫陽。台北:日知堂,1992年10月。
丁樹範編,中國大趨勢:2003-2004。台北:新新聞,2004年4月。
——,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2003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新時期黨的建設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中共中央組織部組織局編著,入黨教材:2003修訂本。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3年4月。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新時期歷史大事記:增訂本:1978.12-2002.5。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年9月。
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組織專家選編,中共中央文件選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9月。
中共辭彙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共辭彙。台北:中國出版,1986年11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鑒編委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鑒.第五卷(1976-1988)。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年。
王山,第四隻眼睛看中國。台北:周知文化,1995年11月。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增訂版。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3月。
王進等主編,毛澤東大辭典。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3版。台北:東華書局,1997年1月。
毛澤東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
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台北:新新聞,2000年12月。
白德華、連雋偉,中國第四代領導人:胡錦濤。台北:商訊文化,2002年11月。
任慧文,鄧後權力交班內幕。台北:書華出版,1997年4月。
伊銘,中南海七巨頭。香港:明鏡出版,1997年11月。
李天民,華國鋒與華國鋒政權,四版。台北:幼獅文化,1988年8月。
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10月。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2003年11月。
——,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8月。
李英明主編,轉型期的中國:社會變遷:來自大陸民間社會的報告。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8月。
李智舜編著,毛澤東與十大元帥。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1月。
李遜,大崩潰。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6月。
李銳,李銳往事雜憶。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毛澤東的功過是非。台北:新銳,1994年1月。
何若涵,江澤民和他的時代,2版。台北:月旦出版,1999年12月。
何頻、高新,中共「太子黨」,2版。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月。
汪東興,汪東興日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
阮銘,中共人物論。美國:八方文化,1993年6月。
——,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8月。
——,歷史轉折點上的胡耀邦。美國:八方文化,1991年10月。
吳國光、王兆軍,鄧小平之後的中國:解析十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台北:世界,
1994年3月。
林克、徐濤、吳旭君,歷史的真實: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的證言。台北:書華,1995年12月。
林青山,林彪傳。台北:沛來,2001年8月。
林佳龍主編,未來中國:退化的極權主義。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1月。
法務部調查局展望與探索雜誌社編,中國大陸綜覽,4版。台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2003年9月。
范碩,葉劍英在1976。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1月。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7月。
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8月。
胡鞍鋼,挑戰中國:後鄧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1995年4月。
袁悅編,林彪事件原始文件彙編(增訂本)。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1976年9月。
高皋,後文革史-中國自由化潮流。中卷:胡耀邦欲速不達。台北:聯經,1994年2月。
浦興祖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陳文斌等編,中國共產黨執政五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年10月。
許介鱗編著,評比兩岸最高領導。台北:文英堂,2004年3月。
章含之,跨過厚厚的大紅門。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10月。
康照祥,中國權力遊戲:透視中共接班內幕。台北:宇河文化,2002年12月。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04。台北:五南,2005年1月。
童小鵬,風雨四十年(第二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1月。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1954-1971。台北:新新聞,1997
年1月。
楊中美,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11月。
——,李登輝VS.江澤民。台北:時報文化,2000年2月。
——,胡錦濤:中共跨世紀接班人。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月。
——,江澤民傳。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1月。
——,胡耀邦。台北:日知堂,1992年10月。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香港:三聯書店,1999年7月。
劉愛琴,我的父親劉少奇。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一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資訊,2000年2月。
鄭宇碩,胡錦濤的新時代。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8月。
憲法知識幹部讀本編寫組編著,憲法知識幹部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2
月。
韓文甫,鄧小平傳(治國篇)。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9月。
羅石賢,鄧小平政海走一回。台北:風雲時代,1995年3月。
蘇嘉宏,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1992年8月。
蘇力,中共王儲胡錦濤。香港:夏菲爾,2002年8月。
嚴家其、高皋,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上)。台北:遠流出版,1990年2月。
——,文化大革命十年史(下)。台北:遠流出版,1990年2月。
權延赤,走下神壇的毛澤東。台北:曉園,1991年5月。

(二)期刊論文
王嘉州,”論「三個代表」與政治繼承,”中國事務,第10期,2002年10月,頁22-38。
李國雄,”中共「七大」以來的路線之爭與權力移轉,”歷史月刊,第176期,2002年9月,頁54-60。
吳仁傑,”中共權力繼承機制探討與展望,”中共研究,第39卷 第3期,2005年3月,頁44-65。
徐蕙萍,”中共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之角色分析,”復興崗學報,第51期,1994年6月,頁133-154。
郭瑞華,”中共十六大之人事布局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 第1期,2003年1月,頁9-24。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 第3期,2004年9月,頁1-28。
——,”胡錦濤七一講話與江、胡兩人的權力態勢,”展望與探索,第1卷 第7期,2003年7月,頁1-4。
——,”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 第5期,2001年5月,頁1-17。
——,”政治繼承與共黨政權結構穩定性的比較研究,”問題與研究,第39卷 第3期,2000年3月,頁57-73。
張五岳,中共派系衝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費國禎,”深藏不露,胡錦濤,”商業周刊,第781期,2002年11月11日,頁36-42。
楊開煌,”對江澤民「十六大」政治報告之研析,”中共研究,第36卷 第12期,2002年12月,頁25-32。
——,”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 第3期,2002年7月,頁103-135。
趙建民、賴榮偉,”中共「黨的領導」原則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運作,”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 第8期,2000年8月,頁1-21。
裴幸謙,”近期中共政治動向觀察,”歐亞研究通訊,第8卷 第2期,2005年2月,頁12-13。

(三)報紙
”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名單,”人民日報(北京),1982年9月12日,版1。
”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對學習貫徹十六大精神進行研究部署。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11月17日,版1。
”十四大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名單,”人民日報(北京),1992年10月12日,版1。
”大力發揚艱苦奮鬥作風,全面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胡錦濤和中央書記處同志到西柏坡學習考察,”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12月8日,版1。
”太子黨仍有勢力。習近平等十人進中委,鄧樸方、陳元候補,”聯合報,2002年11月15日,版13。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胡錦濤朱鎔基溫家寶作重要講話,李嵐清吳邦國賈慶林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幹出席會議,”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12月11日,版1。
”中央黨校舉行開學大會。王震同志致開幕詞,要求黨校貫徹十二大精神,為實現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作出貢獻,”人民日報(北京),1982年9月5日,版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在全黨興起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等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人民日報(北京),2003年4月29日,版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等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人民日報(北京),2003年3月29日,版1。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經濟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12月3日,版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發表電視講話,”人民日報(北京),1999年5月10日,版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進一步加強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主持會議,”人民日報(北京),2003年4月18日,版1。
”中共中央關於撤銷鄧小平黨內外一切職務的決議,”人民日報(北京),1976年4月8日,版1。
”中共全國代表會議舉行全體會議。同意一部分老同志不再擔任中央三個委員會成員,增選中央三個委員會成員。胡耀邦、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同志出席會議,”人民日報(北京),1985年9月23日,版1。
”中共領導人排序,仍是「江首胡次」。明年兩會後排序若未改變,江澤民「太上皇」地位將確立,”聯合報,2002年11月26日,版13。
”中國共產黨章程,”人民日報(北京),1969年4月29日,版2。
”中國共產黨第八屆擴大的第十二次中央委員會全會公報,”人民日報(北京),1968年11月2日,版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人民日報(北京),1997年3月19日,版3。
”天安門廣場的反革命政治事件,”人民日報(北京),1976年4月8日,版1。
”央視首稱胡總為「核心」,”文匯報(香港),2005年2月27日,版A6。
”布希明會胡錦濤,國際媒體聚焦。江澤民的接班人,行事低調外界所知不多;美盼透過「布胡會」,了解中共第四代領導人,”聯合報,2002年2月21日,版13。
”「北京領導核心接班機制確立」。呂曉波:中美高層溝通機制更趨成熟,”聯合報,2002年4月30日,版2。
”同心同德,艱苦奮鬥-一九八九年元旦獻詞,”人民日報(北京),1989年1月1日,版1。
”朱穆之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宣布。十三屆一中全會今天舉行,”人民日報(北京),1987年11月2日,版3。
”亞洲華爾街日報:一方面支持對美、對台溫和派政策,一方面確保經濟繼續開放。江澤民續掌軍權,至少三年,”聯合報,2002年11月29日,版13。
”江澤民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討論我國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牢牢把握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把經濟搞上去,”人民日報(北京),1992年3月12日,版1。
”江澤民胡錦濤出席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北京),2004年9月21日,版1。
”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同志親切會見出席黨的十六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員並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11月16日,版4。
”江澤民等七位政治局常委會見中外記者。感謝他們對中共十四大的採訪和工作的支持,”人民日報(北京),1992年10月20日,版3。
”在十三大的旗幟下團結起來開拓前進,”人民日報(北京),1987年11月2日,版2。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北京),1973年9月1日,版2。
”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葉劍英,”人民日報(北京),1982年9月7日,版2。
”吳官正在老同志迎春茶話會上強調。切實把老幹部工作當作一件大事來抓,”人民日報(北京),2005年2月1日,版1。
”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甘肅大批知識分子進領導班子。加強了領導力量,打開了工作局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人民日報(北京),1982年8月12日,版1。
”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北京),2003年7月2日,版1、版2。
”胡錦濤在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強調。堅決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的歷史使命。努力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郭伯雄主持,曹剛川徐才厚梁光烈李繼耐廖錫龍陳炳德張定發靖志遠出席會議,”人民日報(北京),2005年3月14日,版1。
”胡錦濤表明,重要事「請示」江澤民。紐約時報報導,十六屆一中全會上胡錦濤當著新領導班子面向江澤民輸誠,”聯合報,2002年11月22日,版13。
”胡錦濤會見武警部隊黨委擴大會議全體人員時強調。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把武警部隊建設成為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周永康郭伯雄曹剛川徐才厚出席,”人民日報(北京),2005年1月6日,版1。
”胡耀邦同志對中青年幹部提出殷切期望。任何時候都要多多要求自己,”人民日報(北京),1982年8月19日,版1。
”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人民日報(北京),1964年8月3日,版1、版2。
”凱利:期待美中設定正面互動模式。亞太助卿形容胡錦濤近期訪美為「彼此認識之旅」,”聯合報,2002年4月6日,版13。
”新的中央委員會體現了新老幹部的合作和交替,”人民日報(北京),1982年9月12日,版2。
”解剖自己不怕嚴、亮出問題不怕醜、觸及思想不怕痛。1380多萬黨員聯繫實際參加先進性教育活動(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人民日報(北京),2005年4月20日,版1。
”趙紫陽在全國政協元旦茶話會上致詞。堅定不移治理整頓在穩定中求得發展,完善民主安定秩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人民日報(北京),1989年1月2日,版1。
”趙紫陽會見戈爾巴喬夫時說。中蘇兩黨關係將以四項原則為基礎。社會主義面臨嚴重挑戰不改革沒有出路,”人民日報(北京),1989年5月17日,版1。
”趙紫陽總書記答中外記者問,”人民日報(北京),1987年11月3日,版3。
”鄧小平會見胡薩克。兩位老革命家對中捷密切關係表示高興,”人民日報(北京),1988年9月6日,版1。
”學好文件抓住綱。《人民日報》、《紅旗》雜誌、《解放軍報》社論,”人民日報(北京),1977年2月7日,版1。
”總結軍隊武警部隊政法機關不再從事經商活動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召開電視電話會議。胡錦濤作重要講話,尉健行主持會議,”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5月26日,版1。
”謎樣人物胡錦濤。美資料描述僅簡短三段,”聯合報,2002年2月22日,版2。
”關於今後脫產幹部來源的幾個問題。宋任窮同志給楊尊開同志的一封回信,”人民日報(北京),1980年7月19日,版2。
”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九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人民日報(北京),1964年7月14日,版1、版2。
王綽中,”交班不交槍,江澤民之心路人皆知,”中國時報,2004年3月4日,版A13。
何平、劉思揚,”肩負起繼往開來的莊嚴使命-黨的新一屆中央委員會誕生記,”人民日報(北京),2002年11月15日,版3。
吳玉山,”胡錦濤美國行,尋求接班認可。華府看準北京虛弱態勢,維持相對強勢,胡只能儘量避免觸及台灣議題,以免裡外不是人,”聯合報,2002年4月27日,版15。
廖文中,”解放軍進入戰鬥位置,”中國時報,2004年5月20日,版A15。
盧小飛,”戒嚴令發出後,”人民日報(北京),1989年3月9日,版1。

(四)網路資料
”十六大如何產生中共領導班子,”
<http://www.voa.gov/chinese/archive/worldfocus/sep2002/fri/0927025---comparisonof13thand1.htm>
”“三講”教育,”
<http://www.people.com.cn/GB/33831/33837/2535045.html>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明年經濟工作(二○○二年十二月二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2/02/content_647086.htm>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介,”
<http://www.ccyl.org.cn/introduction/jianjie.htm>
”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99年,”
<http://www.people.com.cn/GB/33831/33835/2527691.html>
”中國機構及領導人資料庫,各省、市、自治區主要領導人名單,”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9667/9684/20021126/874879.html>
”外報:胡錦濤走訪紅色土地反映民心,符合民願(二○○三年九月四日),”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4/2071684.html>
”林彪反革命集團滅亡,”
<http://www.people.com.cn/GB/33831/33837/2534894.html>
”胡錦濤活動報道集,”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2152/2901/index1.html>
”國家出台多項重大戰略決策和舉措,保障和推動經濟健康平穩較快發展(二○○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http://www.cctv.com/news/xwlb/20050225/102556.shtml>
”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2183/index.html>
”提出“三個代表”思想,”
<http://www.people.com.cn/GB/33831/33837/2535092.html >
”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匯總,”
<http://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08/14/content_1026586.htm>
”劉少奇含冤去世,”
<http://www.people.com.cn/GB/33831/33837/2534877.html>
”鄧小平的“三上三下”,”
<http://www.ah.gov.cn/zfgb/gbcontent.asp?id=926>
”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八日),”
<http://www.people.com.cn/GB/33831/33836/34152/34156/2539979.html>
王雙梅,”劉少奇是怎樣成為第一代領導集體重要成員的:兼論中共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形成,”
<http://www.people.com.cn/GB/33831/33839/30513/30518/2568561.html>
石仲泉,”劉少奇與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之緣,”
<http://www.people.com.cn/GB/33831/33839/30513/30518/2568581.html>
李伯釣,”依法實行差額選舉的若干思考,”
<http://www.mj.org.cn/publish/datacenter/Detail.asp?SubCatID=74&EssayID=130>
汪東興,汪東興回憶: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北京:當代中國出版
社,2004年),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ground/11028223/20050323/12188225_2.html>
黃崢,”論劉少奇的歷史地位,”
<http://www.people.com.cn/GB/33831/33839/30513/30518/2568569.html>
許士光,”「差額」不是「差別」,”
<http://www.rdyj.com.cn/2003/rdqk-12-18.html>



二、英文參考資料
(一)專書
Calvert, Peter ed.,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Success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7).
DOMES, J&Uuml;RGEN (With a contribution by Marie-Luise N&auml;th;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by Annette Berg and David Goodman), Chin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olitics between Two Party Congresse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
Goodman, David S. G., Deng Xiaopi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 political biography (London: Routledge, 1994).
Finkelstein, David M. and Maryanne Kivlehan eds., China’s leadership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rise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New York: M. E. Sharpe, 2003).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Oklahoma: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91).
——,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Huntington, Samuel P. and Joan M. Nelson, No Easy Choi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Li, Cheng, China’s Leaders: the new generation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1).
MacFarquhar, Roderick ed., The Politics of China: 1949-1989 (New York: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3).
McCauley, Martin and Stephen Carter eds., Leadership and Succession in the Soviet Union, Eastern Europe and China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6).
Parsons, Talcott ed., Max Weber: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New York: 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64).
Taras, Raymond C. ed., Leadership Change in Communist States (Boston: Unwin Hyman, 1989).
Teiwes, Frederick C., Leadership, Legitimacy, and Conflict in China (Ann Arbor, Michigan: MALLOY LITHOGRAPHING,1984).

(二)期刊論文
Bialer, Seweryn, “Succession and Turnover of Soviet Elites,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32, No.2 (1978: Fall / Winter): 181-200.
Bachman, David, “The Paradox of Analysing Elite Politics under Jiang, ”The China Journal, No.45 (2001): 95-100.
Dittmer, Lowell, “Leadership Change and Chinese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No.176 (2003): 903-925.
——, “Chinese Informal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No.34 (1995): 1-34.
Ewing, Richard Daniel, “Hu Jintao: The Making of a Chinese General Secretary, ”The China Quarterly, No.173 (2003): 17-34.
Fewsmith, Joseph, “The Sixteenth National Party Congress: The Succession that Didn’t Happen, ”The China Quarterly, No.173 (2003): 1-16.
Govea, Rodger M. & John D. Holm, “Crisis, violence and political succession in Africa, ”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19, No.1 (1998): 129-148.
Li, Cheng, “China’s next phase: Hu’s new deal?, ”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Vol.30, Iss.3 (May. / Jun. 2003): 48-52.
Nathan, Andrew J.,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No.53 (1973): 34-66.
Pye, Lucian W., “An Introductory Profile: Deng Xiaoping and China’s Political Culture,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5 (1993): 412-443.
Rush, Myron, “The Problem of Succession in Communist Regim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32, No.2 (1978: Fall / Winter): 169-179.
Rustow, Dankwart A., “Success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18, No.1 (1964): 104-113.
Shambaugh, David, “The Dynamics of Elite Politics during the Jiang Era, ”The China Journal, No.45 (2001): 101-111.
——, “Deng Xiaoping: The Politician,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5 (1993): 457-490.
Tsou, Tang; Andrew J. Nathan, “Prolegomenon to the Study of Informal Groups in CCP Politics (in comment), ”The China Quarterly, No.65 (1976): 98-117.

(三)網路資料
Bickford, Thomas J., “A Retrospective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Since 1979: What Have We Learned? Where Do We Go?, ”in Mulvenon, James C. and Andrew N. D. Yang ed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 : A Retrospective on Chinese Military Studies in the Post-Mao Era,
<http://www.rand.org/publications/CF/CF160/CF160.ch1.pdf>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3.131.16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3.131.16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