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0106-14532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0106-145329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陸軍之轉型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Arm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6-20
關鍵字
Keywords
人民戰爭、軍事戰略、局部戰爭、有限戰爭
military strategy, limited war, people's war, local wa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5 次,被下載 1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5 times.
中文摘要
一、現代戰爭由陸、海聯接的平面模式向陸、海、空傳統三度空間甚至轉變為陸、海、空、太空、電磁、網絡六維一體的全維作戰 ,所以現代戰爭趨勢將朝小規模、高科技、高技術方向發展,也使得現代戰爭,邁向全天候、全方位、全縱深的立體作戰形態 ,亦說明現代戰爭,只靠單一軍、兵種孤軍奮戰,難以在現代戰爭中發揮最大程度的作戰能力,更無法獨自完成任務。
二、中國目前正全力加強軍隊的科技建設,也將跨世紀的建軍重點置於海、空軍與二砲部隊方面,中國陸軍深刻體認到,擁有百萬部隊的陸軍極難進行全面性的改革,故走精兵路線、強化合成編組、精進快速反應戰力,才能以最快速度,帶動陸軍全面現代化之發展,除依計畫減少兵力外,技術兵種比例將大幅增加,以合成作戰為著眼,改變以步兵為主之結構,增加特種兵比重,各兵種未來發展方向:
(一)步兵朝向「機械化、摩托化」方向發展。
(二)砲兵依據「大砲兵主義」原則,進行砲兵調整。
(三)裝甲部隊向「快速機動和強大突擊力」發展,並積極研發換
裝第三代新型
戰車(90Ⅱ、85Ⅲ)。
(四)陸航部隊朝向「立體化」發展。
(五)電子對抗部隊為未來軟殺傷的主力。
(六)防空部隊朝遠程打擊、精確制導、以地制空方向發展。
三、中國陸軍為因應打贏高技術下局部戰爭的政策指導,將武器裝備發展重點,置於高科技武器的開發,並將精進目標排定順序,選擇重點性的投資,如優先研發自製、採購陸航、裝甲裝備、作戰訓練與指揮管制自動化系統等,從局部戰力整建著手,再依經費狀況,逐步擴大質與量,而中國陸軍目前在立體偵察系統、制導性武器系統、機動作戰載台、電子對抗系統、自動化指揮系統等方面的專業技術和合成作戰的配套上已有相當程度上的進步。
四、中國陸軍現階段訓練重點則放在立足於現有裝備,全面提昇整體戰力,提昇戰役、戰術訓練等不同層級的演訓,雖然陸軍的武器裝備短期內無法大幅提昇,但訓練方針,則是朝現代化、高科技,並鎖定未來作戰模式的方向邁進,並根據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要求,全面強化部隊的協同作戰、快速反應、信息對抗、綜合保障和野戰生存能力等,並以聯合訓練為中心,大力開展機動作戰、登陸與抗登陸作戰、空襲與反空襲作戰及邊境反擊作戰等演訓,藉由高科技知識的學習,使部隊訓練更加科學化,以全面提高地面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
五、中國陸軍現有快反部隊,總兵力約20萬人,若以高技術局部戰爭觀點,20萬精銳戰力迅速投入,對任務遂行、甚至戰爭勝負,都將產生絕對影響。這支「拳頭」部隊,除依「機動化、自動化、數位化」原則完成整建,並陸續獲編陸航直昇機,期能朝立體化方向發展。若能持續重點的換裝整建,在未來10-15年內,其戰力可達到「西方機械化部隊的水準」。
Abstract
Summary
First, the modern war is from land, the level way linked in sea even changes into the land , sea , empty , space , electromagnetic , sextuple integrative linking fighting completely of network to the land , sea , empty traditional three-dimensional space, so the modern war trend will be developed in small-scale , Hi-Tech , high-tech direction, make modern war too , march toward all-weather , omni-directional , the whole three-dimensional fight form of depth, also stating the modern war, only fought bravely by the single army , arm isolated force, it is difficult to give play to maximum fight ability in the modern war, it is more unable to finish the task alone.
Second, China is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army with all strength at present, put cross-centennial building up the Army especially in sea , air force and the Second Artillery Force army too, Chinese ground force is it arrive to realize deeply, have a million ground force of army very much difficult to go on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fighting capacity of the fast reaction that so take the route of picked troops , strong chemical combination and become and organize into groups , progress greatly, ability with peak speed , drive ground force overall modernized development, except in accordance with is it reduce troops to plan, the proportion of technical arms will increase by a wide margin , in order to formate fighting as the eyes , will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relying mainly on infantry , increase special technical soldier's proportion, the future thrust of every arm:
(1) The infantry faces and develops toward ' mechanized , motorization '.
(2) ' the great artilleryman's doctrine ' principle of artilleryman's basis, carry on
artilleryman's adjustment.
(3) The armoured force develops to ' fast reserve and strength of assaulting strongly ',
and it is new-type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changing the
outfit actively Combat tank. (90Ⅱ、85Ⅲ)
(4) The orientation of air and land troop ' melts three-dimensionally ' is developed.
(5) The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army, for the soft main force that wounds in the
future.
(6) Air defence towards long-range to attack, accurate guidance, with make empty
direction develop.
Third, the Chinese ground force , in order to should win the policy guidance that high technology make the local war , put the weaponry developing focus the development to the Hi-Tech weapon, and will progress greatly the goal will be filled in proper order , choosing the focal point investment, such as having priority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making by oneself , purchase the land boat , equips armouredly , operational training and commanding controlling the automated system etc., exactly build and set about from some fighting capacity, depend on the state of the funds again , expand quality and quantity progressively , and the Chinese ground force is in the system of reconnoitering three-dimensionally at present, guidance weapon system, flexible to fight year platform, 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system , automatic command system ,etc. professional technique of respect and complete network fought to formate it has to be already progress to no small extent.
Fourth, the Chinese ground force trains the focal point to place on basing on the existing equipment at the present stage, promote whole fighting capacity in an all-round way, does not promote the campaign , tactical training ,etc. with the performing and training of the level, though the weaponry of the ground force is unable to promote by a wide margin shortly, train the policy , it is towards the modernization , Hi-Tech , and the direction of locking the mode of operation in the future is stridden forward, and the local war requires , strengthen cooperation , fast reaction , information confronting with each other , ensuring and field operations survival ability synthetically of the army ,etc. in an all-round way according to the high-tech condition, and regard jointly training as the centre , fight , land and resist and land and fight , launch air raids to fight with anti-air warfare flexibly and strike back and fight etc. to perform and train in the bordering in a more cost-effective manner, by Hi-Tech study of knowledge , make military training scientific pro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o fight ability while being whole ground troops in an all-round way.
There are total about 200,000 persons of troops against the army now in fifth, Chinese ground force, if with the high-tech local war view, 200,000 crack fighting capacity is absorbed rapidly, satisfy the conduct , even war win and defeat to the task, will exert an absolute influence. The ' fist ' army, except that principle finish exactly building in accordance with ' flexible to take, automation, digitisation ', and is arranged the land boat helicopter successively , one can develop in the direction of melting three-dimensionally . If can be lasting focal point is changed the outfit and exactly built, over the next 10-15 years, its fighting capacity can reach ' the level of the western mechanized troop ' .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檢討……………………………………………………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五節 、概念界定…………………………………………………… 19
第二章 、作戰構想…………………………………………………… 25
第一節 、中國陸軍戰略演變與作戰指導…………………………… 25
第二節 、中國陸軍戰略轉變具體作為與創新……………………… 48
第三節 、中國陸軍在國防上的功能與角色變化…………………… 56
第三章 、武器系統…………………………………………………… 64
第一節 、武器裝備現況……………………………………………… 64
第二節 、財政分配與武器採購……………………………………… 103
第三節 、武器裝備現代化的限制因素……………………………… 120
第四章 、組織編制…………………………………………………… 123
第一節 、部隊組織與指揮…………………………………………… 123
第二節 、兵種發展…………………………………………………… 138
第三節 、教育訓練…………………………………………………… 145
第五章 、結論………………………………………………………… 15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一、 政府文件
1. 共軍編。1999。高技術與陸戰武器裝備。台北:國防部軍情局轉印。
2. 國防部。2004。中共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印編。
3. 陸軍作戰要綱。1999。台北:陸軍總司令部印頒。
二、 專文
1. 丁樹範。1996年。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出版社出版。
2. 丁樹範。2002。曲折發展50年的中國解放軍。台北:正中書局出版。
3. 于浩等編。1994。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冊)。北京:當代出版社出版。
4.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1972。軍語。北京:軍事科學院出版。
5.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編。2006。世界各國軍事力量手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6. 中國年報編輯委員會編。2004。2004年中國年報台北:中國研究雜誌社。
7. 王文顯。1989。當代中國軍隊的工作手冊(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出版。
9. 王厚卿。2004。軍事思想與現代戰役研究。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0. 平松茂雄原著、楊鴻儒編譯。1999。中國的軍事力。台北:凱侖出版社。
11. 平松茂雄著,黃壁川、楊鴻儒譯。1994。中國人民解放軍。台北北:英瑞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2. 伍爾澤(Larry M Wortzel)。2000。廿一世紀台海兩岸的軍隊。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
13. 佛蘭納根(Stephen J Flanagan)、馬提(Michael E Marti)編著。2005。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
14. 吳德健。1996。中國威脅論:後冷戰時期中共軍備之擴張。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5. 宋國誠。1996。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
16. 李潔明(James R Lilley)、沈大偉(David Shambargh)編。2000。共軍的未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
17. 沈大偉(David Shambargh)高一中譯。2004。現代化中國軍力。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
18. 沈名室。1995。改革開放後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出版社。
19. 房中立、劉登榮、皮兆坤等主編。1991。中國軍事百科辭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公司出版。
20. 林弘展。1996。中國人民解放軍X檔案。台北: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1. 林宗達。2001。蛻變中的軍事強權:中共軍事革新的動力。台北:時英出版社。
22. 林宗達。2002。「赤龍之爪:中國軍事革新之陸海空三軍暨二砲部隊」。台北:黎明文化書局。
23. 姜樁芳等編。1993。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第1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4. 姚延進。1998。跨世紀的治軍之道-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軍隊建設的論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25. 姚祖德。2002。變革與玄機-跨越式的中國軍備發展。台北:時英出版社。
26. 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rry M Wortzel)編。2004。中國軍力成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
27.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年鑑)編輯部編。2005。世界2005軍事年鑑。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8. 徐向前。1979。努力達成國防現代化。北京:紅旗出版社。
29. 翁明賢。1998。2010年中國軍力評估。台北:麥田出版社。
30. 張召忠。1999。誰能打贏下一場戰爭。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31. 張旭成。1998,中國看未來戰爭─台灣如何因應。台北:大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2. 張明睿。1998。中國國防戰略發展:跨世紀軍事革命浪潮跟尖者。台北:洪葉文化出版。
33. 陳孟豪。2001。探索中共二十一世紀的軍力:邁向打贏高技術戰爭之路。臺北:尖端科技雜誌社。
34. 陳東龍。1999。中國軍備現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5. 陸戰戰術學編篡委員會著。2001。陸戰戰術學,第1冊。龍潭:陸軍總司令部發行。
36. 章金鑑。1989。政治學概要。台北:三民書局。
37. 喬良、王湘惠。1999。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
38. 彭謙等著。1989。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軍事科學研究院。
39. 曾錦城。1999。下一場戰爭?中國國防現代化與軍事威脅。台北:時英出版社。
40. 楊春長。1997。學習江澤民同志關於軍隊與國防建設的論述。北京:中國中央黨校出版社。
41. 楊得志、宦鄉著。1987。國防發展戰略思考。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42. 道格拉斯.麥克格雷(Douglas A.Macgregor)著,蔣永芳譯。2000。擊碎方陣。台北:麥田出版社。
43. 維尼、伯特(Wayne Bert)。2005。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之爭 -孰者勝出。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
44. 鄧小平。1983。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
45. 羅莉 勃奇克(Laurie Burkitt)、施道安(Andrew Scobell),伍爾澤(Larry M Wortzel)著。2004。解放軍七十五週年之歷史教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
46. 譚傳毅。1999。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攻與防。台北:時英出版社。
47. 蘇彥榮。1993。軍界熱點聚焦-高技術局部戰爭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三、 期刊、論文
1. 王之劍。2003。「淺析中共軍事政策(上)」。海軍學術月刊,第37卷,第11期,頁49-59。
2. 王之劍。2003。「淺析中共軍事政策(下)」。海軍學術月刊,第37卷,第12期,頁49-54。
3. 朱新民。2004。「2003年胡溫體制權力與政策總體檢」。遠景基金會,3月。
4. 余永章。2003。「淺論中共超戰略發展及非線性作戰模式」。,國防雜誌,第18卷,第2期,頁3-17。
5. 吳自立。2004。「論兩岸軍力平衡評估要素」。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4期,夏季,頁84-110。
6. 吳家新。2004。「2005至2010年中共兩(三)棲進犯的威脅評估與我國地面防衛精進之道」。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3期,春季,頁70-99。
7. 吳衛。2005。「中共「軍事戰略」思維轉變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7期,頁66-79。
8. 吳衛。2005。「共軍現階段「跨越式」軍備發展研析」。國防雜誌,第20卷,第3期,頁47-59。
9. 李瑞光。2004。「2005年至2010年中國對台灣實施斬首作戰可行性之評估」。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3期,春季,頁124-148。
10. 李冀庸。1998。「本世紀軍事戰略與中國安全」。中國評論,第15期,頁34。
11. 林超倫。2005。「中、俄首度聯合軍演之探討」。國防雜誌,第20卷,第12期,頁104-110。
12. 林斌。1998。「我國歷次戰略轉變的啟示」。國防大學學報,第5期,頁98-99。
13. 重易。1987。「評中國所謂「戰略轉變」後的戰略研究」。中國研究,第21卷,第3期,頁74。
14. 張中勇。2004。「中共「軍事事務革命」(RMA)與台海安全,「軍事事務革命(RMA)與國防研討會論文」。台灣綜合研究院,3月。
15. 張雨寧。2005。「中共倡提「和平崛起論」之研析」。國防雜誌,第20卷,第5期,頁39-48。
16. 梁永鈴、翟文中。2001。「中共陸軍未來發展之研究」。2001年亞太區域安全與兩岸軍力發展公共論壇。
17. 梅林。1997。「中國對高科技戰爭的認識」。中國研究,第31卷,第7期。
18. 郭春龍。2005。「中共戰略文化對中共軍事戰略之影響」。國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頁86-95。
19. 陳子平。2004。「中共“和平崛起”的戰略思維與涵義—兼論對臺灣亞太安全環境的影響」。國防雜誌,第19卷,第9期,頁81-92。
20. 陳子平。2005。「美國2005年「中共軍力報告」研析─中共戰略思維的轉變」。國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頁73-85。
21. 陳明知。1990。「鄧小平軍事思想與中國軍隊改革的關係」。中國研究,第24卷,第6期,頁69~71。
22. 彭恆忠。1998。「論軍事事務革命」。國防譯粹月刊,第25卷,第6期,頁6-10。
23. 曾廣俊。2005。「21世紀中共國家安全戰略之研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頁48-60。
24. 曾廣俊。2005。「共軍渡海登陸軍力(快反部隊)建設研析」。國防雜誌,第20卷,第9期,頁49-60。
25. 賀力行、謝鴻進。2005。「2004年「中國軍力報告書」對台安全之研析」。空軍學術月刊,第578期,頁3-19。
26. 楊振宗。2005。「準備未來的戰爭」。國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頁15-24。
27. 漢和防務評論編。2005。「俄中軍演的政治、軍事動機」。漢和防務評論,9月號,頁43-44。
28. 漢和防務評論編。2005。「美國2005“四年度國防評估”報告:對東亞安全的影響」。漢和防務評論,11月號,頁20-22。
29. 劉文義。1996。「對中國新戰略之剖析與剋制」。陸軍學術月刊,365期,頁25。
30. 劉宜友。2005。「探討中共新軍事變革之部隊訓練」。國防雜誌,第20卷,第7期,頁80-91。
31. 劉建宏。2005。「中國軍力成長與其意涵」。國防政策評論,第5卷,第3期,春季,頁66-85。
32. 劉家樹。2005。「從共軍軍事能力對其實施「斬首行動」可能方式之研析」。國防雜誌,第20卷,第2期,頁88-98。
33. 歐陽國華。1998。「論軍事戰略週期」。國防大學學報,第213期,頁143-144。
34. 潘進章。2005。「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央軍委改組之探究」。國防雜誌,第20卷,第3期,頁95-105。
35. 滕昕雲。2002。「三軍聯合作戰:陸軍的觀點」。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4期,夏季,頁110-127。
36. 鄭舜元。2005。「中共軍事武力發展與其武力犯臺作戰方式之研究2005-2010」。國防雜誌,第20卷,第2期,頁77-87。
37. 操樨青。1977。「論中國建軍路線與國防戰略」。第5屆中國大陸問題研討會記錄,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4月。
38. 謝之鵬。2005。「析論中共新時期軍事戰略發展與能力」。國防雜誌,第20卷,第10期,頁61-72。
39. 鍾堅。2000。「共軍高科技犯台戰爭的準備:如何以戰逼降」。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1期,秋季,頁126-144。
40. 鍾堅。2003。「中共邁向區域霸權國防費持續增長」。中共研究,第37卷,第4期。
四、 翻譯著作
1. Dr.john Hill著、方金龍譯。2005。「中共新一代中央軍委會」。國防譯粹月刊,第32卷,第4期,頁91。
2. Dr.john Hill著、杜映譯。2005。「中共強化邊界安全」。國防譯粹月刊,第32卷,第5期,頁102。
3. Mark Burles & Abram N Shulsky 著。2000。中國動武方式。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
4. Richard A Bitzinger著,王建基譯。2006。「亞太軍事轉型」。國防譯粹月刊,第33卷,第2期,頁62-83。
5. Yihong Zhang著,李育慈譯。2002。「中國兵力崛起」。國防譯粹月刊,第29卷,第11期,頁48-52。
6. 丹尼斯 希奇(Dennis V Hickey)。2003/2004。「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與台灣的軍事改革:進程、問題與展望」。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2期,冬季,頁36-67。
7. 安德魯 史考貝爾(Andrew Scobell)。2003/2004。「廿一世紀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威攝」或是「奪取」?」。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2期,冬季,頁18-35。
五、 報刊
1. 「未來的對抗形成偶感」。解放軍報,1994年8月15日,第3版。
2. 「李鵬於第八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上提出關於九五計畫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報告」。解放軍報,1996年3月19日,第3版。
3. 朱寶剛。「改革,從結構調整上突破」。解放軍報,1998年2月17日。
4. 江澤民。「高度重視和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經濟日報,第1版,1991年8月8日。
5. 趙可銘。「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四個環節」。人民日報,2003年7月11日。
六、 網站
1. 「陸戰雄鷹--訪我軍集團軍第一支陸航部隊」,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2001年7月2日。
2. 「2003—2004年中國軍隊與外國軍隊舉行聯合演習情況」。http: //www.china.com.cn,中國網,2004 年12 月27日。
3. 「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http://jczs.sina.com.cn,新華網,2004年12月27日。
4. 「人力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中國陸軍轉型加速」。http://www. enorth. com.cn,北方網,2006年1月27日。
5. 「中國軍事改革震驚美國專家」。http://www.huaxia.com/ zt/2002-29/104804.html,華夏經緯網,2002年9月12日。
6. 「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向信息化轉型戰鬥力獲新提升」。http:// www.DWNEWS.COM,多維新聞網,2006年3月13日。
7.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http://www.mnd.gov.tw/r eport/ defence /chinese/IND.HTM,2004年12月15日。
8. 「北京調整建軍方針」。http://news.intlshop.com,2004年7月26日。
9. 「江澤民裁軍廿萬內幕」。http://www.epochtimes.com/b5/3/
9/4/n369784.htm,大紀元網,2003年9月4日。
10. 「俄羅斯媒體評中共坦克製造業發展」。http://www.people. com.cn/BIG5/junshi/42963/3153043.html,人民網,2005年1月28日。
11. 「專家解讀中國軍隊再次裁軍的背後」。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01/17/content_4062293.htm,NEWS新聞網,2006年01月17日。
12. 「新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現代化發展四次質的飛躍」。http://www. sina.com.cn,人民網, 2002年07月24日。

貳、 西文部份
1. " Domestic Fiber-Optic Cable Maker Unveils New Civilian,Military Products," October 6,1997,in FBIS-China,October 6,1997.
2. Christopher Foss,"Chinese Self-Propelled and Towd Artillery Systems,"Jane’s Intellugence Review,June 1992,pp.273,Also see Ling Xiang,ed. ,Zhongguo Lujun,pp.42-43.
3. For a full descriptionof Chinese SAMs, see Wang Tianxi and Ma Hong, eds,.Zhong-Mie-E Xinxing Jianduan Wuqi:Zhongguo(Chinese, American, and Russian New Types of Sophisticated Weapon:China)(Beijing:Guangming Ribao Chubanshe, 1997), pp.68-101.
4. Generals Zhang Zhen and Li Desheng’s discussion of the May-June 1985 directive at a meeting of the Jiefangjun Baoeditorial board reported in Ta Kung Pao(Hong Kong), February 16, 1986, in FBIS, Daily Report:China(hereafter FBIS-China,)February 18, 1986, pp.W11-12 .
5. Jane’s Armor and Artillery,1992-1993(London:Jane’s In-formation Group,1993),pp.12.
6. Jane's Defence Weekly , (16 December 1998) , pp.28.
7. Kenneth W.Allen,Gleen Krumel,and Jonathan D.Pollack,China’s Air Force Enters the 21st Century (Santa Monica,Calif.:RAND Corporation,1995);and John Wilson Lewis and Xue Litai, "China’s Search for a Modern Air For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4,no.1(Summer 1999):pp.64-94.
8. See" New Chinese Tank," Jane’s Defense Weekly,November 22,2000.Ling Xiang,ed. ,Zhongguo Lujun,pp.71.
9. Yao Yunzhu,〝The Evolution of Military Doctrine of the Chinese PLA from 1985 to1995,〞Korean Journal of Defense Analysis 7,no.2(Winter 1995):p.7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1.247.16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1.247.16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