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1106-18344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1106-183447
論文名稱
Title
英雄的旅程──以神話批評法閱讀《天龍八部》
The Hero’s Journey——Reading The Semi-gods and the Semi-devils by mythological criticism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6-21
關鍵字
Keywords
原型、坎伯、英雄、武俠、神話學、天龍八部
archetype, hero, Campbell, mythology, The Semi-gods and the Semi-devils, martial art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67 次,被下載 560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6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600 times.
中文摘要
《天龍八部》是相當受歡迎的金庸武俠小說,小說中的重要角色蕭峰、段譽、虛竹人生各有奇遇,堪稱英雄人物。「英雄」原係神話學名詞,全書故事與神話學理論也多有暗合之處。故本文以神話學中「英雄原型」分析蕭峰等人一生遭遇,闡述他們的英雄旅程、及英雄之旅的意義,期能予《天龍八部》與此些武俠人物一新耳目的解讀。
Abstract
The Semi-gods and the Semi-devils is one of Jin Yong’s most popular Martial-arts novels. Strange adventur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Hsiao feng, Tuan yu, Hsu-chu are analogous to those of mythic heroes. This paper uses the archetypal approach to illustrate the main characters, the heroes’journeys, for archetypes are universal patterns from which myths derive. My intention is that the theory of archetypes would enable us to see the literary work differently and give fresh insights to the novel in which important elements and meanings might otherwise go unnotic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英雄的旅程——以神話批評法閱讀《天龍八部》
目次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版本與故事 —————— 3
第三節 文獻探討 ——————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10
(一)神話學(Mythology)
(二)「神話批評」(mythological criticism)與「原型」(archetypes)
第二章、《天龍八部》英雄的旅程 —————— 19
第一節 蕭峰的英雄之旅 —————— 22
(一)啟程(departure)
(二)啟蒙(initiation)
(三)回歸(return)
第二節 段譽的英雄之旅 —————— 46
(一)啟程(departure)
(二)啟蒙(initiation)
(三)回歸(return)
第三節 虛竹的英雄之旅 —————— 68
(一)啟程(departure)
(二)啟蒙(initiation)
(三)回歸(return)
第四節 小結 —————— 84
第三章、英雄旅程的意義——「淨化」(consecration)與「重生」(rebirth) —————— 89
第一節 為人贖罪——蕭峰 —————— 90
第二節 慈悲為懷——段譽 —————— 95
第三節 無欲則剛——虛竹 —————— 98
第四節 小結 —————— 100
第四章、結論 —————— 106
第一節 「武俠小說」(martial-arts novels)是現代人的「英雄神話」(myth of hero)—————— 107
第二節 《天龍八部》是英雄的故事、英雄的旅程 —————— 109
參考書目 —————— 11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專書
金庸(查良鏞):《書劍恩仇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金庸(查良鏞):《碧血劍》,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金庸(查良鏞):《射雕英雄傳》,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金庸(查良鏞):《神雕俠侶》,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金庸(查良鏞):《雪山飛狐》,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金庸(查良鏞):《飛狐外傳》,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金庸(查良鏞):《倚天屠龍記》,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金庸(查良鏞):《連城訣》,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金庸(查良鏞):《天龍八部》,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金庸(查良鏞):《俠客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金庸(查良鏞):《笑傲江湖》,臺北:遠流出版社, 1995
金庸(查良鏞):《鹿鼎記》,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
Ⅰ、神話學、文化人類學
Barthes, Roland著、許薔薔、許綺玲譯:《神話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Campbell, Joseph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Campbell, Joseph著、朱侃如譯:《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初版、2004二版
Campbell, Joseph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Cassirer , Ernst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出版社,1990
Cassirer, Ernst著、周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臺北:結構群出版社,1990
Cassirer, Ernst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
Cousineau, Phil主編、梁永安譯:《英雄的旅程——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的生活與工作》,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E. Marcus , George、Fischer, M. M. J.著、王銘銘、藍達居譯:《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Eliade, Mircea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Frazer, J.G.著、汪培基譯:《金枝》,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Harris, Marvin著、王藝、李紅雨譯:《母牛•豬•戰爭•妖巫》,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Ions, Veronica著、杜文燕譯:《神話的歷史》,臺北: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Leeming, Darid、Belda, Edwin著、李培茱、何其敏、金澤譯:《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Levi-Strauss, Claud著、周昌忠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Levi-Strauss, Claud著、周昌忠譯:《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Levi-Strauss, Claud著、周昌忠譯:《神話學:裸人》,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Levi-Strauss, Claud著、周昌忠譯:《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Levi-Strauss, Claud著、陸曉禾、黃錫光等譯:《結構人類學——巫術•宗教•藝術•神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Levi-Strauss, Claud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
Max, Muller Friedrich著、金澤譯:《比較神話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May, Rollo著、朱侃如譯:《哭喊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M•愛瑟•哈婷著、蒙子、龍天、芝子譯:《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Neumann, Erich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Osbon, Diane K.編、朱侃如譯:《坎伯生活美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Pearson, C. S.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內在英雄——六種生活的原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Righter, William著、何文敬譯:《神話與文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
Vernant, Jean-Pierre著、馬向民譯:《宇宙、諸神、人——為你說的希臘神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
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傳說話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1993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7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再版
白川靜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
李亦園、王桂秋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出版社,1978
阮昌銳編譯:《神秘世界的導遊——傅雷哲(James Frazer)》,臺北:允晨出版社,1982
周錫誠:《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
林惠祥:《神話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大出版社,2004
茅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
袁珂:《神話論文集》,臺北:漢京出版社,1987
馬也:《戲劇人類學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
高明強:《創世的神話和傳說》,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
高福進:《太陽崇拜與太陽神話——一種原始文化的世界性透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張光直:《考古人類學隨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御手洗勝等:《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
陳炳良:《神話•禮儀•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
黃石:《神話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楊利慧:《女媧的神話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葉舒憲:《英雄與太陽——中國上古史詩的原型重構》,上海:新華書店,1991
葉舒憲:《解讀上帝的留言——77則聖經比喻》,臺北:究竟出版社,2004
劉逵立、馬昌儀、程薔編:《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潛明茲:《神話學的歷程》,黑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1989
蔣文武譯:《原始心靈的知音——伊凡普理查(Evans Pritchard)》,臺北:允晨出版社,1982
鄭凡:《震撼心靈的古旋律——西方神話學引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
蕭兵:《中國文化的菁英——太陽英雄神話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蕭兵:《太陽英雄神話的奇蹟——靈智英雄篇》,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蕭兵:《古代傳說與神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鍾仕民:《彝族母石崇拜及其神話傳說》,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
羅永麟:《中國仙話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譚達先:《中國四大傳說新論》,臺北:貫雅出版社,1993
譚達先:《中國傳說概述》,臺北:貫亞出版社,1993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書店,1997
Ⅱ、心理學、美學、宗教
Casement, Ann著、廖世德譯:《分析心裡學巨擘——容格》,臺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Ellenberger, Henri F.著、廖定烈、楊逸鴻譯:《發現無意識:動力精神醫學的歷史與演進•第三册•浪漫主義動力精神醫學•佛洛伊德與容格》,臺北:遠流出版社,2002
Fordham, Frieda、Evans, Richard I.著、陳大中譯:《容格心理學》,臺北:結構群出版社,1990
Fromm, Erich、〔日〕鈴木大拙等著、王雷泉、馮川譯:《禪宗與精神分析》,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
Fromm, Erich著、業頌壽譯:《被遺忘的語言——夢的精神分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88
Goble, Frank G.著、呂明、陳紅雯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Hananh, Barbara著、李亦雄譯:《容格的生活與工作——傳記體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Hopcke, Robert H.著、蔣韜譯:《導讀容格》,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Hyde, Maggie著、趙婉君譯:《容格與占星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Jung, C.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容格思想精華的總結》,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Jung, C.G.著、成窮、王作虹譯:《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Jung, C.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等譯:《心理類型》(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Jung, C.G.著、吳康、丁傳林、趙善華等譯:《心理類型》(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Jung, C.G.著、馮川、蘇克譯:《心理學與文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7
Jung, C.G.著、馮川譯:《容格文集——讓我們重返精神的家園》,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Jung, C.G.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5
Jung, C.G.著、劉國彬、楊德友譯:《容格自傳——回憶、夢、省思》,臺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1999
Jung, C.G.著、黎惟東譯:《自我的探索》,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Jung, C.G.著、鴻鈞譯:《容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Jung, C.G.著、蘇克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
Kant, I.著、何兆武譯:《論優美感與崇高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Lemma-Wright, Alessandra著、鄭彩娥、朱慧芬譯:《心理動力心理學入門——通往潛意識的捷徑》,臺北,心理出版社,1997
May, Rollo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May, Rollo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May, Rollo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
Mocanin, Radmila著,江亦麗、羅照輝譯:《容格心理學與西藏佛教——心理分析曼荼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初版四刷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著、周國平譯:《悲劇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Nye, Robert D.著、石林、袁坤譯:《三種心理學——弗洛伊德、斯金納和羅傑斯的心理學理論》,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Segaller, Stephen、Berger, Merrill著,鞏卓軍、曾廣志、沈台訓譯:《夢的智慧》,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Stein, Murray著、朱侃如譯:《容格心靈地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Stevens, Anthony著、薛絢譯:《夢:私我的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Wilmer, Harry. A.著、楊韶剛譯:《可理解的容格——容格心理學的個人方面》,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王小章、郭本禹:《潛意識的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王生平:《天人合一——中西美學的宏觀比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出版社,1989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頂淵文化出版社,2003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4
李世傑譯述:《印度奧義書哲學概要》,臺北:臺灣佛教月刊社,1965
河田隼雄著、鄭福明、王求是譯:《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阿部正雄著、王雷泉、張汝倫譯:《禪與西方思想》,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對話——容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1990
傅偉勳:《生命的學問》,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傅偉勳:《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馮川:《重返精神家園:關於容格》,臺北:笙易出版社,2001
馮川:《神話人格——容格》,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6
鈴木大拙著、謝思煒譯:《禪學入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劉耀中、李以洪:《建造靈魂的廟宇——西方著名心理學家容格評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劉耀中:《容格》,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劉耀中:《超越死亡——煉金術與文學藝術》,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
Abrams, M. H.著、 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Bloom, Harold著、余君偉等譯:《盡得其妙——如何讀西方正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Bloom, Harold著、昊琼譯:《批評正典結構與預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Bloom, Harold著、高志人譯:《西方正典》,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Bloom, Harold著、傅士珍譯:《西分文學理論四講》,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0
Fadie, JeanYves著、史忠義譯:《二十世紀的文學批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
Fokkema, Douwe、Ibsch, Elrud合著、袁鶴翔、鄭樹森、張日昇、黃維樑、周英雄、陳清僑、梁錫華、陸潤棠合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5
Frye, Northrop著、吳持哲編:《諾思洛普•弗萊文論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Frye, Northrop著、陳慧、袁軍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百花文藝出版社,上海:新華書店,1999(原紐約:魯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67)
Guerin, Wilfred L.、Willingham, John R.、Labor, Earle C.、Lee, Morgan,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 4TH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Guerin, Wilfred L.、Willingham, John R.、Labor, Earle C.、Morgan, Lee編;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2
Holud, Robert C.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
Ingarden, Raman著、陳燕谷等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Jauss, Hans Robert著、顧建光、顧靜宇、張樂天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Mucchielli, Alex著、張龍雄譯:《群體心態》,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Naumann, Friedrich等著、范大燦編譯:《作品、文學史與讀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Peyre, Henri編、徐繼曾譯:《方法、批評及文學史——朗松文論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Richards, Ivor Armstrong著、楊自伍譯:《文學批評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7
Ricoeur, Paul著、林宏濤譯:《詮釋的衝突》,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Scholes, Robert著、劉豫譯:《文學結構主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Selden, Raman、Widdowson, Peter、Brooker, Peter合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導讀》,臺北:巨流出版社,2005
Thibaudet, Albert著、趙堅譯:《六說文學批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Waugh, Patricia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
Wellek, Rene著、楊豈深、楊自伍譯:《近代文學批評史1750—1950》,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Wimsatt, J.R.著、顏元叔譯:《西洋文學批評史》,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
丁亞平:《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論》,臺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98
王潤華:《比較文學理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1983
伍蠡甫、林驤華主編:《現代西方文論選:論現代各種主義及學派》,臺北:書林出版社,1992
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朱耀偉:《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
吳錫德主編:《跨文化與比較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李正治編:《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李宗槿:《現代文學批評面面觀》,臺北:正中出版社,1987
周慶華:《臺灣當代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
季羨林:《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林驤華主編:《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侯建、劉鶴齡、許自強:《文學理論百題》,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徐志嘯:《中外文學比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徐志嘯:《中國比較文學簡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張秉真、章安祺、楊慧林:《西方文藝理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漢良:《中國現代文學評論集》,臺北:中華文藝出版社,1977
張漢良:《方法:文學的路》,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2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
張漢良編:《東西文學理論:Concepts of Literary Theory, East and West》,臺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台國立灣大學),1993
陳炳良:《中國現代文學新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陳炳良:《形式、心理、反應——中國文學新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
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楊義、陳聖生:《中國比較文學批評史綱》,臺北:業強出版社,1998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適用詞彙編》,臺北:麥田出版社, 2003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劉毓秀、曾珍珍譯:《希臘悲劇》,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2
劉慶璋:《西方近代文學理論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
蔡源煌:《文學的信念》,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8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臺北:雅典出版社,1991
蔡源煌:《當代文學論集》,臺北:書林出版社,1986
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臺北:三民圖書公司,1994
鄭樹森:《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鄭樹森等編:《二十世紀文學記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鄭樹森等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
賴甘堅:《西方文學批評方法評介》,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
錢中文:《文學理論:走向交往對話的時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顏元叔:《莎士比亞通論:悲劇》,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
Ⅳ、小說史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2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陳平原等著、嚴家炎、錢理群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0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Ⅴ、小說研究
Elwood, Maren著、丁樹南編譯:《小小說的寫作與欣賞》,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
Elyot, Thomas Sir等著、張玲等譯:《小說的藝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Forster, E. M.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
Girard, Rene著、羅芃譯:《浪漫的謊言與小說的真實》,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Watt, Lan著、高原、董紅鈞譯:《小說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
岡崎由美著、胡邦煒譯:《古老心靈的回音——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心理學闡釋》,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
徐岱:《小說型態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黃永林:《中西通俗小說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Ⅵ、武俠小說研究
王立:《偉大的同情——俠文學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田毓英:《西班牙騎士與中國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胡文彬主編、羅立群、閻中英副主編:《中國武俠小說辭典》,北京: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
徐斯年:《俠的蹤跡——中國武俠小說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崔奉源:《中國古典短篇俠義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
張志和、鄭春元:《中國文史中的俠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陳山:《中國武俠史》,上海:三聯書店,1993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
陳墨:《新武俠十二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
葉洪生、林保淳編:《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葉洪生:《武俠小說談藝錄——葉洪生論劍》,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劉新風:《武俠小說鑑賞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3
劉蔭伯:《中國武俠小說史》,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
戴俊:《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龔鵬程、林保淳編:《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匯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
Ⅶ、金庸研究
冷夏:《金庸傳》,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5
吳藹儀:《金庸小說的女子》,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吳藹儀:《金庸小說的男子》,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吳藹儀:《金庸小說的情》,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吳藹儀:《金庸小說看人生》,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談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倪匡:《三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倪匡:《再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倪匡:《我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曹正文:《金庸小說人物譜》,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7
陳墨:《人性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陳墨:《人論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7
陳墨:《文化金庸》,臺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1999
陳墨:《形象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
陳墨:《技藝金庸》,臺北:米娜貝爾出版公司,1999
陳墨:《孤獨之俠——金庸小說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陳墨:《金庸小說之謎》,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
陳墨:《俠客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
陳墨:《美學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
陳墨:《浪漫之旅——金庸小說神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01
陳墨:《眾生之相——金庸小說人物談》,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1
陳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細說天龍八部》,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
陳墨:《視覺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1
陳墨:《藝術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
彭華、趙敬立:《風華再現——金庸傳》,臺北:大旗出版社,2003
舒國治:《讀金庸偶得》,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費勇、鍾曉毅:《金庸傳奇》,臺北:雅書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楊興安:《金庸小說十談》,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溫瑞安:《天龍八部欣賞舉隅》,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遠流出版社編:《諸子百家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潘國森:《武論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潘國森:《解析金庸小說》,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潘國森:《話說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潘國森:《總論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
潘國森:《雜論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黎山嶢:《虛竹的人生哲學》,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
薛興國:《通宵達旦讀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嚴家炎:《一探金庸俠骨柔情》,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
嚴家炎:《再探金庸情節趣味》,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
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蘇墱基:《金庸的武俠世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二)學位論文
Ⅰ、神話研究、神話原型研究
毛榮富:《神話與宰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碩士論文,1991
王信宜:《容格心理學與佛教相應觀念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
呂清泉:《魏晉志怪小說與古代神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85
李仁澤:《山海經神話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85
李文鈺:《嫦娥神話的形成演進及其意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文學碩士論文,1995
李坤寅:《釋迦牟尼傳記的神話性初探——以八相成道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02
李宜澤:《神祭儀行動下的神話思維》,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碩士論文,1997
李偉菁:《后羿射日神話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3
李豔梅:《唐詩中月神話運用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88
周榮:《電腦角色扮演遊戲中的神話原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林恭億:《六朝志怪樂園意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0
金洪謙:《「狐狸精」原型及其在中國小說的文化意涵》,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1
金洪謙:《中國上古神話與民間信仰——一個神話思維的考察》,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4
金善子:《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悲劇英雄》,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84
禹東完:《聊齋誌異夢境與變形故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86
徐裕源:《中韓古代創世與始祖神話類型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3
秦美珊:《羿與嫦娥的神話與儀式之結構分析》,私立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文學原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
張素美:《中國太陽神話傳說研究——遠古的文化、觀念、信仰與崇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碩士論文,1996
曹中和:《哈利波特系列故事中的英雄與幻想世界研究》,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2
許文政:《千面英雄——中國神話系列創作自述》,國立灣師範大學美術碩士論文,1980
郭素絹:《論王孝廉的中國神話研究》,私立佛光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4
陳怡秀:《帝女神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8
陳淑媛:《「積極想像」與「靈性再生」——以榮格的「占星命盤」為實踐媒介》,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碩士論文,2004
陳逸根:《山海經中原始信仰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1
游佩娟:《嫦娥奔月神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0
黃淑偵:《鏡花緣神話原型與敘事技巧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7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私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2
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2
Ⅱ、金庸小說研究
吳明麟:《天龍八部美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
李順慧:《鹿鼎記中韋小寶研究——語言學的角度》,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0
送銘池:《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事物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事物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
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6
陳韻琦:《金庸武俠小說神雕俠侶研究——遠流版舊版與新版的解析》,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4
楊丕丞;《金庸小說鹿鼎記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4
楊瑩薇:《金庸天龍八部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碩士論文,2004
羅賢淑:《金庸武俠小說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1998
蘇惠美:《金庸小說神雕俠侶研究》,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碩士論文,2003
Ⅲ、武俠小說、武俠相關研究
林至達:《唐人俠義小說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文學碩士論文,1982
林宜蓉:《王度廬「鶴——鐵」五部曲研究》,私立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
林建揚:《平江不肖生之江湖奇俠傳、近代俠義英雄傳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2
柯錦彥:《唐代劍俠傳奇及其政治社會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高嘉謙:《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代武俠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5)》,國立暨南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
崔雅慧:《江南八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康婉玲:《唐代俠義文學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
曹昌廉:《「閱讀」的當代武俠小說——論當代武俠小說評議與閱讀理論下新的武俠小說觀》,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碩士論文,1999
梅清華:《中國文學中的俠》,私立輔仁大學英國語文碩士論文,1979
陳康芬:《古龍武俠小說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8
麥震清:《忠義水滸全傳與羅賓漢傳奇中「俠義」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4
彭士民:《梁羽生「萍蹤俠影系列」武俠小說研究》,私立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1
馮幼衡:《武俠小說讀者心理需要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碩士論文,1978
黃天賜:《臺灣戰後小說場域結構與變遷:一九四五—一九九九》,私立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
黃莞翔:《司馬翎劍海鷹揚研究》,私立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3
楊清惠:《從原始劍俠到仙俠——古典小說中「劍俠」形象及其轉變》,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楊清惠:《劍俠小說新論——奇幻敘事及其文化意涵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楊碧樺:《唐代俠詩歌�小說之行俠主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廖瓊媛:《兒女英雄傳之俠義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85
劉秀美:《臺灣通俗小說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九九》,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2000
劉鈺芳:《明代話本小說「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1
賴玉釵:《中國俠形象從何而生——電影慣例符碼、鏡頭語言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賴致仰:《梁羽生女帝奇英傳研究》,私立南華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
龔青松:《蜀山劍俠傳異類修道歷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1991
(三)研討會論文
Ⅰ、神話原型批評
方瑜:〈試論「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的啟蒙遍歷與神話書寫〉,《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
徐信義:〈《詩•生民》的神話傳說〉,《民俗與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1998
張錦瑤:〈神聖與超凡──以《詩經》「無父感生」神話為例〉,《第十屆南區六校中文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3
陳忠信:〈「太一生水」之渾沌神話〉,《第四屆先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師範大學,2001
Ⅱ、金庸研究
李勇:〈大俠的身世之謎──金庸《天龍八部》的深層結構及其文化意義〉,朱棟霖、陳信元主編:《中國文學新思維》(下),嘉義:南華大學,2000
林保淳:〈金庸小說版本學〉,《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翻譯與版本》,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林富士:〈武俠世界中的醫者〉,《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一輯:宗教與科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范銘如:〈武俠小說——一種性別的文類?〉,《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98
彭毅:〈金庸著作中的神話女性之美〉,《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98
黃宗慧:〈他不看她時她在嗎?──以《天龍八部》中段正淳身邊的女性為例談自戀、戀物、攻擊慾〉,《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愛情與人物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黃麗珍、陳嘉鴻、黃曉文:〈「武俠小說」中的男性認同──文本分析與閱聽人研究──以金庸之《天龍八部》為例〉,《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世新大學,2004年6月
廖朝陽:〈《天龍八部》的傳奇結構〉,《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輯:小說評論》,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
鄭志明:〈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道家思想〉,《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98
羅賢淑:〈試論金庸筆下的黃蓉與趙敏〉,《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98
顧史考:〈「自成一家」——略談金庸的神雕俠侶〉,《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98
龔鵬程:〈少年俠客行〉,《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98
Ⅲ、武俠小說研究
李寅浩:〈談談武俠小說之源——《史記》刺客、游俠兩傳的意義〉,《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98
岡崎由美:〈「劍客」與「俠客」——中日兩國武俠小說比較〉,《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98
林保淳:〈蒙塵的明珠——司馬翎的武俠小說〉,《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98
翁文信:〈從副刊連載看武俠的文學活動〉,《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98
葉洪生:〈武俠小說創作論初探〉,《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系,1998
(四)期刊、學報單篇論文
Ⅰ、神話原型批評
李達三著、蔡源煌譯:〈神話的文學研究〉,李正治編:《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袁鶴翔:〈他山之石:比較文學、方法、批評與中國文學研究〉,李正治編:《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陳炳良:〈母子衝突——「白娘子永鎮雷鋒塔」的心理分析〉,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小說戲曲研究•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
劉紀蕙:〈文化研究的視覺系統〉,《中外文學》第30卷、第12期,2002年5月
Ⅱ、金庸研究
孔慶東:〈論金庸小說的民族意識〉,《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04年9月
王小明編:〈佛法與人生——金庸、池田大作對談錄〉,《法音論壇》2004年第2期、總第234期
王立:〈金庸小說中的冰蠶意象母題的文本來源〉,《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5年1月
王學海:〈金庸作品武俠人物的文化意涵——以《天龍八部》之段譽為例〉,《嘉興學院學報》第15卷、第5期,2003年9月
林保淳:〈通俗小說的類型整合——試論金庸小說的「虛」與「實」〉,《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
施愛東:〈英雄殺嫂——從「蕭峰殺敏」看金庸小說對傳統英雄母題的繼承和改造〉,《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1期,2004年1月
夏麗莉:〈論金庸小說的悲劇意識〉,《語文學刊》,2003年第5期
梁永軍:〈佛教禪宗和道教對金庸《天龍八部》中人物塑造的影響〉,《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莊若江:〈文化依戀、文化質疑到文化批判——金庸英雄神話的文化解讀〉,《世界華文文學論壇——武俠天地》,2001年4月
陳向榮:〈英雄本色——評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彭毅:〈中國古神話與武俠小說——以金庸著作為例〉,《台大中文學報》第9期,1997年6月
廖斌:〈無父、審父與弒父:金庸小說人物設置與命運模式解讀〉,《南平師專學報》第23卷第3期,2004年7月
Ⅲ、武俠小說研究
谷暘:〈俠的神話性與社會功能:兼論「俠」的出路問題〉,《新紀元》第12期,1993年2月
林香伶:〈兩岸三地武俠研究論著之探索(1931—1997)〉,《弘光學報》第32期,1998年10月
Ⅳ、小說相關研究
呂正惠:〈社會與個人——現代中國的成長小說〉,《幼獅文藝》第八十卷第六期,1994年12月
陳長房:〈西方成長�教育小說的模式與演變〉,《幼獅文藝》第八十卷第六期,1994年12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