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1106-23022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1106-230222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發展之研究: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動
Research of China's internet development :The changes of the countr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5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0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6-21
關鍵字
Keywords
和平演變、網路管制、組合主義、國家與社會關係、網際網路
corporatism, peaceful evolution, internet restriction, Internet, the state and socie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1 次,被下載 3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4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本論文主要在研究網際網路在中國大陸的發展、中共政權如何看待網際網路對其國家的影響。並以組合主義的理論分析架構,分析網際網路的發展與中共的管制措施如何改變其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本論文回顧中共發展網際網路目的與現況,並探討中共對網際網路之管制。對中共的管制,使用者運用各種方法突破以獲得被封鎖的訊息;近年來中共各領導人雖相繼表態支持網際網路的發展,對但網路的管制,仍堅持其必要性,並結合西方各大網路資訊公司科技,對網路進行更嚴密的管制。
近二年來,中國大陸成立中國互聯網協會,納入各網際網路業者,並發起自律行動,建立舉報機制,期以該協會作為中介組織,對日益增多的網民進行新的管理機制,但中共仍未能擺脫在網際網路管制與發展的兩難困境。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hesis mainly researches in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Mainland China. With the theory of corporatism, it also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and how the control measur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ange the relation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
This thesis has reviewed wh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eveloped the Internet and its restriction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rnet. However, the Internet users have tried everything to obtain the unaccessible message. Recently, every lea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declar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sequentially. At the same time, they still insist the restriction of Internet and even aggravated it with the technology of western network information corporations.
In the past two years, the Mainland China has established the association of China Internet made up of Internet Services Providers as a medium to control increasing Internet users by staging self-control actions and settin report procedures. Bu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ill fails to get rid of the dilemma of controlling or developing the Interne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表 次
圖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0
第二章 理論分析架構 …………………………………………………23
第一節 國家與社會的概念 …………………………………………23
第二節 公民社會與網際網路 ………………………………………40
第三節 國家與社會:組合主義的觀點………………………………47
第三章 網際網路對中國大陸之影響…………………………………59
第一節 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的發展 …………………………………59
第二節 網際網路對中國大陸公共領域的影響 ……………………75
第三節 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 ……………………………………93
第四章 中共管制網際網路之策略 …………………………………119
第一節 網際網路與社會控制力……………………………………119
第二節 中共管制網際網路的原因…………………………………136
第三節 管制策略 ………………………………………………… 156
第五章 中共管制網際網路與網民的反饋…………………………181
第一節 網際網路對中共政權的衝擊………………………………181
第二節 網際網路反饋與中共管制之探討…………………………191
第三節 中共管制網際網路的困境…………………………………213
第六章 結論 ………………………………………………………219
參考書目……………………………………………………………23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書刊
Dordick, Herbert S. 汪琪 合著,尋找資訊社會,台北:三民,1995。
Schudson, Michael 著,何穎怡 譯,探索新聞(Discovering the news)。台北:遠流,2001年。
Schramm, Wilbur著,游梓翔、吳韻儀譯,人類傳播史。台北:遠流,1996。
Water , Malcolm著,徐偉傑譯,全球化(Globalization)。台北:弘智,2000年。
Webster, Frank著,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台北:遠流,1999年。
丁方仁,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1999年。
于化庭、劉國裕,”高技術戰爭條件下的軍隊武器裝備建設,”高技術戰爭與軍隊質量建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3年。
于維棟,”21世紀中國現代化的戰略選擇-新中國及其未來中國的現化,”中國科技論壇(北京),2003年第5期(2003年9月):頁29-42。
大中華CE工作室編著,大陸電子商務實戰手冊。台北:高寶國際,200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四編研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江澤民論「科學技術」導讀 。北京:台海出版社,2001年。
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室編著,談反和平演變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1年。
中國社科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國情報告—中國現況藍皮書。北京:青年出版社,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編寫組,新階段•新思考-中國共產黨十四大報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2年。
中國戰略技術產業發展研究課題組,”強化戰略技術及產業發展中的國家意志,”中國科技論壇(北京),2002年第5期(2002年9月):頁11-28。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社會結構轉型課題組,”中國社會結構轉型的中近期趨勢與隱患,”戰略與管理(北京),(1998年):頁1-2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制訂,中小學歷史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綱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中華民國民族主義學會編,民族主義論文集。台北:黎明,1993年。
內文斯(A.Nevins)編,北京編譯社譯,和平戰略-甘迺迪言論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
王占璽,”九○年代中國大陸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管制的困境,”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2000年。
王佳煌,資訊社會學。台北:韋伯:2000年。
王佳煌,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台北:韋伯,2003年。
王屏,”中日關係中的情與理,”大地(北京),2004年24期(2004年12月):頁21-58。
王雅慧,”中共管制網際網路之研究---以政治向度探討,”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王毓莉,”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傳播專業之發展,”東亞季刊(台北),第27卷第3期(1995年):頁73-95。
卡諾伊(Martin Carnoy)著,杜麗燕、李少軍譯,國家與政治理論(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台北:桂冠圖書,1995年。
尼克森(Richard M. Nixon)著,常錚等譯,真正的和平。北京:新華出版社,1985。
尼克森(Richard M. Nixon)著,譚朝浩等譯,1999:不戰而勝。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88年。
弗蘭茨.奧本海(Franz Oppenheimer)著,薩孟武譯,國家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86年。
甘陽,”民間社會概念批判,”張靜主編,國家與社會。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伊莉莎白•諾爾-紐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著,翁秀琪、李東譯,民意:沈默螺旋的發現之旅。台北:遠流:1995年。
伊銘,”信息革命與專制政體的戰爭,”中國真相。香港:夏菲爾,2002年。
朱文光,計算機社會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單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艾尼斯特•葛爾納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黃俊龍譯,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2001年。
克里斯多夫•梅Christopher May 著 葉欣怡譯,質疑資訊社會(The Information Society:A Sceptical View)。台北:韋伯,2004年。
冷冰凌、王玉林、趙文祥,”網絡戰:納入軍事體系,”解放軍報(北京),1999年11月10日,版7。
吳秀光、吳宗憲,”中共網際網路管制政策之分析,” 展望與探索(台北:法務部調查局),第2卷第7期(2004年7月):頁54-67。
吳宗翰,”中國大陸在網際網路發展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從公共領域概念觀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吳信訓、金冠軍,中國傳媒經濟研究1949-2004。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基傳,領導幹部信息網絡化知識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吳儀君,”中共對網際網路規範及其言論自由管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宋強、張藏藏、喬邊等,中國可以說不-冷戰後時代的政治與情感抉擇。北京:中華工商,1996年。
李月蓮、蘇鑰機,”新聞網站、公共空間與民主社會,”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2001年2月):頁 27-40。
張隆義主編,和平演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2年。
李英明,虛擬的極限--資訊汪洋中的迷航。台北:臺灣書店,2001年。
李英明,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2000年。
李振城主編,無煙硝的戰爭:「和平演變」與對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李強,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流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年。
李湘琪,”中共運用民族主義之策略分析─從近年「仇日反美」風波談起, ”中共研究, 464期(2005年8月):頁41-59。
”李鵬關於10年規劃及『八五』計畫的報告,”文匯報(香港),1991年3月26日,版6。
沈宗瑞,國家與社會—中華民國的經驗分析。台北,韋伯,2001年。
汪子錫,”互聯網與新聞調控之衝究─以南京毒殺案新聞封鎖為例,”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2期(2004年2月),頁51-64。
汪向東,信息化:21世紀中國的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周雪光主編,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台北:桂冠,1992年。
周榮、周倩,”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台北)(1997年學刊):頁1-12。
杭廷頓(Samuel P.Huntington)、柏格(Peter L. Berger)著,王柏鴻譯,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Many Globalizations)。台北:時報出版,2002年。
林佳儀,”論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之轉變—以黨、工會和工人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年。
林宗達,”中共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戰略, ”中共研究,469期(2006年1月):頁91-107。
林定立,”消費文化中資訊崇拜的意義,”資訊社會研究。嘉義大林: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第3期(2002年7月):頁61-72。
林哲正,”中共信息威懾思維之探討, ”中共研究,466期(2005年10月):頁90-104。
林德昌,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台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
林震岩,中國大陸WWW指南。台北:松崗,1999年。
林艷芝,”美國的「和平演變」戰略與中國,” 廣西社會科學,第81期(2001年3月):頁133-139。
松田米次(YONEJI MASUDA)著,洪榮昭譯,21世紀的資訊社會—電腦理想國的省思(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s Post-industrial Society)。台北:幼獅,1987年。
邵雷、陳向東,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與改革。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1年。
邱宏輝,”「十六大」後經濟發展策略及經濟改革發展困境探討,”中共研究,第36卷第 12期(2002年12月):頁60-75。
俞屏郊,”中國關閉「中國工人網」、「工農BBS」、「 共產黨人網」,封鎖網站,左右開弓,”新新聞,991期(2006年3月2日-3月8日):頁71-72。
南華早報,1998年12月24日。
哈伯瑪斯(Habermas Jurgen) ,曹衛東譯,後民族格局,臺北:聯經,2002 年。
施唯,"互聯網吧對中國大陸資訊化和民主化進程的影響,"中共研究,467期(2005年11月):頁65-81。
唐士其,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孫立平,”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的國家自主性問題,”戰略與管理(北京), 1996年第4期(1996年8月):頁53-78。
孫立平,”改革以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 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4年2月):頁42-76。
孫建陵,”愚弄西方傳媒 中共下令宣傳「中國博客門」,”中國時報(2006年3月16日),版A13。
徐尚禮,”「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從何說起?網友被拘押大陸學者聲援,”中國時報, 2004年2月2日,版A13。
徐冠華,”2002年全國科技工作八項重點,”中國科技論壇(北京)2002年第1期(2002年1月):頁3-12。
時和興,關係、制度、限度:政治發展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浦衛忠等著,愛國主義與民族精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2。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 ,夏鑄九等譯,網絡社會之崛起。臺北:唐山,2000年。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夏鑄九等譯,認同的力量,臺北:唐山,2002年。
曼威•柯司特(Manuel Castells),夏鑄九等譯,千禧年之終結,臺北:唐山,2001年。
國安民,”中國大陸網路控管現況與發展,”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3期(2006年3月):頁11-15。
國家體改委研究所、中共中央黨校經濟研究中心組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20 年。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國際關注中國封鎖網路,”網絡自由聯盟 , 2002年4月25日
寇健文,”中共對於網路資訊傳播的政治控制,”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2期(2001年3/4月):頁33-54。
康曉光,”法輪功的興起與衰落,” 張茂桂、鄭永年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2003年),頁354-365。
張志奇、謝春雷,新刺客。上海:上海世界圖書,2001年。
張亞明、段洣晶,”推進信息化的策略取向,”中國科技論壇(北京)2003年第3期(2003年5 月):頁11-25。
張依依,”從「共產主義」到「社會責任」:中國大陸加入WTO在文化產業的演變—以傳媒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43-205。
張佩珍,”兩岸經貿互動之新思維架構一全球化與大陸化,”全球化時代下的兩岸關係與中國大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2002年),頁1-20。
吳國光,”資訊傳播、公共空間與集體行動:試論互聯網對中國民主化的政治作用,”張茂桂、鄭永年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2003年,頁263-280。
張振興,”中共網際網路管制現況分析,”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國、林善浪,中國發展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張鋒,潮頭:全維信息化戰爭-21世紀初葉全球戰爭展望與中國的前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張曙光,”國家能力與制度變革和社會轉型,”董輔礽等,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構建。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
梁正清,”中國大陸官方新聞網站宣傳策略研究-以「人民網」中「入世」與「申奧」報導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梁正清,”中共對網際網路的管控及其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2003年6月):頁58-74。
梁瑞祥,網際網路與傳播理論。台北:揚智,2001年。
許志嘉,”中共國際宣傳策略:網際網路的挑戰與運用,”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管理研討會論文,2002年,頁43-58。
陳炎,internet改變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建彰,” 「中國防火牆」裡的Google、雅虎,微軟、思科,”新新聞,991期(2006年3月2日-3月8日):頁68。
陳榮灼等編,當代社會政治理論對話錄。台北:巨流,1986年。
陳曉寧,”試論新媒體,”中國廣播電視年鑑(2000版)。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年鑑社(2000):頁201-223。
麥健陸(James McGregor)著,李茸、楊季、白希峰譯,與龍共舞──十億顧客的商機與挑戰。台北:天下,2006年。
粘添壽、吳順裕,資訊與網路安全技術。台北:旗標,2004年。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
彭芸,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2001年。
彭懷恩,政治學。蘆洲:空中大學出版社,2004年。
游五洋、陶青,”中國信息化戰略:中國特色的信息化之路,”信息化與未來中國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121--140。
程予誠,網際傳播對網路、人、組織未來的影響。台北:五南,2003年。
程宇陽,”胡錦濤力堵爆發顏色革命,”開放雜誌(香港),2005 年7 月號,頁11-12。
項靖,數位化治理與資訊政策。台北:秀威資訊,2005年。
馮國建,”中共反和平演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馮鵬志,延伸的世界—網絡化及限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黃俊泰,”大陸網路論壇實踐公共領域的機會與限制,”研究報告彙編(下)。台北:新聞局,2002年,頁411-486。
黃俊泰,”中國大陸網路傳播概況,”中國大陸大眾傳播事業現況。台北:行政院新聞局,(2004),頁349-413。
黃啟龍,”網路上的公共領域實踐—以弱勢社群網站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塞繆爾.P.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楊宏山,當代中國政治關係。台北:五南,2004年。
楊忠川,”網際網路與全球資訊高速公路對電訊傳播管制政策的衝擊,”新聞學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55期(1997年10月):頁16-39。
楊家誠,”「網際網路」對中共統治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7卷10期(2001年10月):頁83-95。
楊義先等編著,網絡信息安全與保密。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1999年。
葉允斌,”網路「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以Habermas 的「Intersubjectivity」觀點為中心,”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葉明德,大陸人民的政治參與(1978~1990)。台北:政大國關中心,1994 年。
伊森•葛特曼(Ethan Gutmann)著,丁柯譯,失去新中國—美商在中國的理想與背叛。台北,博大,2005年。
廖光生,排外與中國政治。香港:明報出版社,1987年。
熊澄宇,資訊社會4.0。台北:商周,2005年。
翟本瑞,連線文化。嘉義大林:南華大學研究所,2002年。
趙建民,”中共的政治活動:以「反和平演變」為例,”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政大國關中心,第40卷第6期(1997年6月):頁1-40。
劉彥廷,”由網際網路論對中國大陸市民社會的再認識,”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洪潮主編,西方和平演變社會主義國家戰略、策略、手法。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劉軍寧,”知識分子立場-民族主義與轉型期中國的命運,”民族主義四面觀。北京:時代文藝,2000年,頁1-25。
劉華胤,”全球化下網際網路與政府關係之探討─以中國大陸為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歐陽新宜,”「外力因素」在中共發展理論中地位的轉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2期(1997年2月):頁53-72。
歐陽新宜,”中共網際網路的發展及其管制的困境,”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8期(1996年8月):頁41-79。
蔣玉蓮等,”大學生網絡成癮調查與思考,”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南寧),第2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37-42。
鄭少春,”對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戰略的若干思考,”中國科技論壇 (北京),2004年第1期(2004年1月),頁13~30。
鄭永年,中國民族主義的復興。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鄧正來,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賴世培,數位化政府。台北:空中大學,2002年。
錢津,理性出擊—中國企業革改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錢穗,”十個加強:北京部署防範「蘇東波」,”潮流月刊(香港),第55期(1991年9月15日):頁48-49。
閻雪編著,松崗圖書編譯,中國大陸的駭客技術。台北:松崗,2000年。
戴舟主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讀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戴東清,中國大陸1989-2002國家與社會關係—以鑲嵌之社會自主性為例。台北:秀威,2005年。
瞿海源、尹建中等人,”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衝擊與影響,”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1996年12月20日至1997年6月20日。
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上海辭書,1982年。
魏玓,”理性主動的公民,才是社會的主人,” 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公聽會,台北,2005.8.17.。
蘇永傑,”對中共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之分析,”中共研究,第38卷第8期(2004年8 月):頁50-65。
蘇擴善,”「863」計畫10周年成果展巡禮,”解放軍報(北京),1996年4月5日,版2。
張何平、種培基,”核科學開拓者王淦昌,”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1997年12月8日,版7。
喬健、李沛良、馬戎主編, 21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高雄:麗文,2001年。
“全球化下媒體專業主義優先,”聯合報,2004年4月12日,版12。
人民日報(北京),1991年8月28日,版5。
人民日報,2002年3月26日。

工商時報,2001年2月8日,版11。
”公安部公布淫穢色情網站舉報電話和舉報網站,”人民日報,2004年7月17日,版4。

(二)網站
BBC中文網http://www.bbc.co.uk/chinese
人民報網站http://www.unipeak.com/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人與人權網站http://www.renyurenquan.org/
大紀元網站, http://www.epochtimes.com/b5/
大參考http://www.geocities.com/xinhuanews/dck/9709-ini.txt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人權http://gb.hrichina.org/gate/gb/big5.hrichina.org/public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net.cn。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
中國民主黨網站http://www.cdpweb.org
中國政府上網工程網,http://www.govonline.cn。
中國新聞周刊網站http://www.chinanewsweek.com.cn
中國新聞研究中心httpJ/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952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國新聞學傳播評論http://www.cjr.com.cn/
中華傳媒網http://chinese.mediachina.net/index_news_view.jsp?id=66949
中華網http://www.ttnn.com/cna/news.cfm/050426/109
中廣新聞網http://www.bcc.com.tw/
公安部網絡違法案件舉報網站,http://www.cyberpolice.cn
公法評論網http://www.gongfa.com/
行政院大陸委會員http://www.mac.gov.tw
亞洲時報在線http://www.atchinese.com
明慧網http://big5.minghui.org
法輪大法網站http://www.falundafa.org/
南方網http://www.southcn.com/
美國之音網站http://voanews.com/chinese/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網站http://www.alliance.org.hk/
香港中文大學21世紀網站http://www.cuhk.edu.hk/ics/21c/
海納百川論壇http://www.hjclub.com/
鬥牛士網站http://linyoung.donews.net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方念萱教學網站http://www3.nccu.edu.tw
博訊新聞網http://www.boxun.com/
開放雜誌http://forum.onecenter.com/
新浪網http://big5.minghui.org
新華網http:// www.xinhuanet.com/
楊建利網站http://www.yangjianli.com/index_gb.htm
隧道網http://www.geocities.com/SiliconValley/Bay/5598/
聯合國公共行政與財政網路http://unpan1.un.org/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二、英文部分
(一)書刊
Almond, Gabriel and Powell, Bingham, Compat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1966.
Bobbio, Norberto,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The Nature and Limits of State Power,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9.
Calhoun, Craig “Tiananmen, Television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lture and the Beijing Spring of 1989, ” Public Culture, Vol.2, No.1 (Fall 1989):54-71.
Calhoun, Craig(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1992.
Campbell, David. and Shapiro, Michael J. (eds.), Moral Spaces : rethinking ethics and world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Chase , Michael S., You've got dissent! : Chinese dissident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Beijing's counter-strategies.CA:RAND Corporation,2002..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 Implication for U.S. National Security," FY 97 Research Project under Auspices of USAF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October l998.
Cohen ,Jean L. & Arato, Andrew,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2.
Eastern, Szelenyi I. “Europeinan epoch of transition: Toward a socialist mixed economy?” In Stark, D. and Nee V.(Eds.). Remar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Socialism: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Californ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Habermas , Jürge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Trans. Thomas Burger).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89.
Haggard , Stephan and McCubbins , Mathew D. ed., Presidents, Parliaments, and Ploicy. Cambirdge: Cambir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Hall, John A., and Ikenberry, G. John, The State..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9.
Harwit, Eric and Clark, Duncan ,”Shaping the Internet in China ,”Asian Survey, Vol.41 No.3(May/June, 200l):377-408.
Holub ,Robert C., Jürgen Habermas:Critic in the Public Sphere. New York : Routledge,1991.
Hartford, Kathleen ,”Cyberspa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rrent Hisory,(Sep 2000):231-278.
Krasner , Stephen D.,”Approaches to the states ;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16 No. 2.New York : City University January 1984.
Migdal, Joel S., State in Society: 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 2001..
Ostergaard, Clemens Stubbe, “Citizens, Groups and a Nascent Civil Society in China”, China Information, Vol.4, No.2 (Autumn1989):28-41.
Schmitte, Phillippe C., “ 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 The New Corporatism, ed., by FredrickB. Pike and Thomas Stritch .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74.
Shue ,Vivienn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Skocpol, Theda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Skocpol, Theda,State and Social Revolut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Slevin , James, The Internet and Society。Cambridge(UK): Polity Press, 2000。
Stepan , Alfred , The State and Society:Peru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8.
Suttmeier , Richard P.,"China’s Techno-Warriors , Another View,"The China Quarterly,No.179 (September 2004),804-810.
Wallerstein , Immanuel “World-System analysis,”in Social Theory Today, ed.,by Giddens , Anthony & Tunner, Jonathon. Cambridge:Polity Press,1989,295-370.
Wiarda , Howard J., 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The Other Great “Ism". Armonk ,N.Y.:M. E. Sharpe, 1997.

(二)網站
Barlow, John Perry , 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 96-02-09 Island One Society http://www.islandone.org/Politics/DeclarationOfIndependance.html
Top U.S Institute Won’t Bow to Dictatorship”. Central News Agency, 2000.2.20.
“Julie Achmit and Paul Wiseman, Surfing the Dragon: Web Surfers Find Cracks in Wall of Official China,” USA Today, 2000.3.15.
Mufson, Steve,“Chinese Protest Finds a Path on the Internet”, Washington Post, 1996.9.17.
Zhu , Rongji,“State Control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Amnesty International Website,2002.11.1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5.143.239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5.143.239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