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1107-12264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1107-122649
論文名稱
Title
外籍勞工、配偶移居與海外流移的動態圖像:東南亞至台灣的流動路徑
Mapping the Dynamics of Flows of Foreign Laborers, Spouse Moves and the Diaspora: A Contour from Southeast Asia to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5-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6-21
關鍵字
Keywords
移居族群、全球化、衍生移民
immigrant ethnicity, derivative immigrants, globaliz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2 次,被下載 310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107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人口移動是全球化下流動現象的特徵之一,它所傳遞的,不只是人口單純的遷移,也意涵文化的交流與認同。本研究目的即在於透過全球化人口移動的脈絡,探討東南亞人口移入台灣之新地理圖像,期望透過探討遷移行動的延伸,形成政府必須重視伴隨人口移入而來所應對的公共事務管理關注之旨趣。據此,本研究以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之全球化理論為主要論述架構,藉由與實際案例深度訪談過程,試圖發掘東南亞國家移居族群其等想像中的地理(回應其原屬國之脈絡)、實際的地理(對台灣社會之觀感)及雙邊地理認同之衝突,並進一步反思台灣社會對外來移入族群的想像建構,以形成本研究主要目的及架構。

本研究係透過目前在台灣居留的36位東南亞國家勞動移工及婚姻移居者和相關移民事務部門之6位政府官員作深度面談為探討路徑。研究發現:首先、移居者遷移動機多與經濟與環境兩項因素有關,經濟因素包括原屬國家工作環境欠佳及就業機會缺乏;環境因素則包含政治背景影響及生涯規劃,期望改善原生家庭經濟、提升生活品質及創造職業生涯想像;文化認同歸屬則為其次要動機,異地(國)華人對祖國的想望,在文化上有趨向回歸祖國之意圖。其次、移居者對移入國家的認知和實際地理情況,有著就業環境、接納多元文化、權益平等及交通網絡等想像的落差。第三、了解移居者移動方式及媒介的具體路徑,包括傳媒、先行移入者及仲介媒介(合)方式的影響和現況。第四、從外籍配偶現象中發現人口販運狀況及現階段公部門查緝情形。最後,接續衍生移民的形成,分別透過合法婚姻途徑掩護非法來台就業、先行移居者引渡其直系親屬來台團聚及僑生以就學名義來台婚配或就業,以間接取得公民身分等所造成骨牌效應移民狀況。在了解移居族群遷徙流動具像及樣貌後,本研究對現行人力仲介管理、政府面談機制及衍生移民政策等三大面向提出建議,以為政府部門在制定及執行移民相關政策之參據。
Abstract
Abstract

Population movement is one of the very natures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era of globalisation. The paper aims to map out the new geographical contours of Taiwan from which the Southeast Asian population immigrates particularly after 1990s, with perspectives of the foreign labours, spouse moves and the Diaspora. Thus this thesis is structured by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globalization, geographical imagery and identity. This study has then successfully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to 36 samples of foreign laborers and spouse movers and 6 samples of policy makers in Taiwan. The results show firstly that the movement is mostly concerned with economical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cs. The economical factor includes the worse working terrains and shortage of employment, and the latter embraces, due to the political conflicts in their native home, the seekings of better quality of life and better job imagination.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n the second motivation: Taiwan here is without conversely the homeland for overseas Chinese, the diaspora, to returning back to. Next, gaps between the imaginary and real economic geography are discussed due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working situations, multiculturalisms and inequalities. Thirdly, mediated by the mass media and previous immigrants, the condition of agencies for the concrete actor network of the immigrants is unraveled. Fourthly, the population trafficking and crackdown are found via the process of immigrant spouses. Finally, the domino effect on subsequently ‘spinning immigration’ is recently significant and then scrutinized. After drawn out the lucid curves of immigration issues, policies of implementation are suggested to the agent and the policymakers of government interview mechanism, and immigrant polic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8
第四節 章節概要 11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13
第一節 全球化趨勢之人口移動 13
第二節 研究主題簡介 16
第三節 理論立基與文獻探討 23
第四節 跨國婚姻之真實建構 34
第五節 移民新趨勢之發現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質性研究方法:深度訪談 37
第二節 研究方法和限制 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44
第四節 研究者角色定位 49
第五節 研究資料之彙整 53
第四章 東南亞族群之流動網絡圖像 57
第一節 移居者之遷移行為圖像 58
第二節 人口流動網絡之形成 72
第三節 人口流動網絡之圖像 77
第五章 移居族群之跨域想像與在地想像 103
第一節 移居族群之跨域想像 104
第二節 移居族群之在地想像 115
第六章 衍生移民之遷移圖像 119
第一節 二度婚姻移民之移居流動 121
第二節 隔代親屬移民之移居流動 132
第三節 東南亞僑生之移居流動 136
第四節 衍生移民限定移居之考量 142
第七章 結論及建議 14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9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57
參考文獻 161

圖目錄

圖1-1 2006年合法外籍勞工在台人數(按行業分) 2
圖1-2 1991-2005年台灣國際人口移入趨勢圖 3
圖2-1 台閩地區外籍勞工在台人數按國籍分 19
圖2-2 2002~2005年國人結婚年齡統計表 20
圖2-3 在台灣外籍配偶前三名比例圖 21
圖2-4 臺閩地區東南亞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 22
圖2-5 人口遷移理論簡圖 24
圖2-6 Norris的人口遷移模式圖 25
圖2-7 人類需求層次理論 31
圖3-1 訪談資料彙整流程圖 53
圖4-1 東南亞地區的華人人口排名統計圖 61
圖4-2 495對東南亞籍配偶樣本移民網絡調查統計圖 74
圖4-3 人力仲介業者仲介移居人口之路徑圖 81
圖4-4 勞力輸出國及輸入國仲介流程圖 83
圖4-5 婚姻媒合業者仲介流程圖 85
圖4-6 行方不明東南亞籍勞工人數統計表 88
圖4-7 警政署查獲東南亞籍女子從事色情工作人數統計表 90
圖4-8 駐胡志明市辦事處東南亞籍配偶等候面談情形 97
圖4-9 外交部面談東南亞籍配偶申請居留簽證狀況一覽表 98
圖4-10 2006年外交部及外館面談東南亞籍配偶拒件率統計圖 98
圖4-11 內政部警政署外事警官隊組織系統圖 100
圖4-12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組織架構簡圖 101
圖4-13 內政部警政署外國人入境統計圖 102
圖5-1 台南白河越南文化村一隅 118
圖6-1 東南亞籍配偶離異主要原因統計圖 122
圖6-2 東南亞籍配偶選擇原屬國家再婚對象考量統計圖 128
圖6-3 台灣地區各級學校在學僑生人數統計圖 138
圖6-4 大專院校僑2005年畢業僑生人數統計圖 138
圖6-5 第25期海外青年技訓班僑生人數地區別統計圖 139
圖7-1 東南亞籍移居族群之移入網絡圖 156

表目錄


表1-1 外籍勞工在台人數(按國籍分) 2
表1-2 外籍勞工及配偶在台人數統計及百分比 6
表1-3 東南亞籍移民相關論文一覽表 7
表3-1 結構式訪談與非結構式訪談之差異比較 40
表3-2 訪談東南亞移居對象一覽表 45
表3-3 公部門受訪官員資本資料表 47
表3-4 東南亞籍勞工來台工作之期許與想像 54
表3-5 東南亞籍勞工來台工作之實際觀察與想像 54
表3-6 東南亞籍配偶來台生活之期許與想像 55
表3-7 東南亞籍配偶來台生活之實際觀察與想像 55
表6-1 歸化取得國籍按原因分 123
表6-2 歸化國籍按原屬國籍分 123
表6-3 外國籍人士與國人結婚申請歸化中華民國國籍暨戶籍登記流程表 13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內政部。(2006a)。2002~2005年國人結婚年齡統計表。http://www.moi.gov.tw/home/home.asp, 26 Oct,2006查閱。
內政部。(2006b)。外國籍人士與國人結婚申請歸化中華民國國籍暨戶籍登記流程表。http://www.ris.gov.tw/, 26 Sep, 2006查閱。
內政部。(2006c)。臺閩地區東南亞籍配偶人數按國籍分。http://www.moi.gov.tw/stat/, 23 Sep, 2006查閱。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7)。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組織架構簡圖。http://www.immigration.gov.tw/aspcode/menu131.asp, 01 Mar, 2007查閱。
內政部統計處。(2007)。台灣國際人口移入趨勢圖。
http://www.moi.gov.tw/stat/, 29 May, 2007查閱。
內政部統計處。(2007)。在台灣外籍配偶前三名比例圖。
http://www.moi.gov.tw/stat/, 29 May, 2007查閱。
內政部統計處。(2007)。外籍勞工及配偶在台人數統計及百分比。http://www.moi.gov.tw/stat/, 29 May, 2007查閱。
內政部統計處。(2006)。歸化取得國籍按原因分及國籍分。http://www.moi.gov.tw/stat/, 26 Sep, 2006查閱。
內政部警政署。(2006a)。內政部警政署外事警官隊組織系統圖。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mp?mp=1, 15 Dec, 2006查閱。
內政部警政署。(2006b)。內政部警政署外國人入境統計圖。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np?ctNode=11358&mp=1, 21 Dec, 2006查閱。
內政部警政署。(2006c)。行方不明東南亞籍勞工人數統計表。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mp?mp=1, 18 Oct, 2006查閱。
內政部警政署。(2006d)。警政署查獲東南亞籍女子從事色情工作人數統計表。http://www.npa.gov.tw/NPAGip/wSite/np?ctNode=11358&mp=1, 18 Oct, 2006查閱。
王文誠。(2004)。全球化趨勢與地區發展。公共事務評論,5(2),75-92。
王文誠、施鴻志。(2002)。全球化趨勢。於施鴻志編,地區發展與管理。新竹: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
外交部。(2007)。2006年外交部及外館面談東南亞籍配偶拒件率統計圖。http://www.mofa.gov.tw/webapp/mp?mp=1, 12 Jan, 2007查閱。
外交部領事事務局。(2006)。外交部面談東南亞籍配偶申請居留簽證狀況一覽表。http://www.boca.gov.tw, 28 Dec, 2006查閱。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6)。台閩地區外籍勞工在台人數按國籍分。http://statdb.cla.gov.tw/html/year/year95/rptmenuyear.htm, 3 Dec, 2006查閱。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a)。外籍勞工在台人數(按國籍分)。http://www.cla.gov.tw/, 10 April,2007查閱。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b)。2006年合法外籍勞工在台人數(按行業分)。http://www.cla.gov.tw/, 10 April 2007查閱。
行政院僑務委員會。(2006)。東南亞地區的華人人口排名統計圖。http://www.ocac.gov.tw/, 16 Oct, 2006查閱。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
東南亞籍移民相關論文一覽表。(2006)。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5 Dec, 2006查閱。
段義孚。(2006)。逃避主義。(周尚義,中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胡幼慧。(200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夏誠華。(2002)。台灣地區移民變遷之研究。海外華族研究論集,第一卷:移民,華商與經貿:華僑協會總會出版)。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張玲瑛。(2001)。新竹科學園區菲律賓勞工遷移決策行為與其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06a)。大專院校僑2005年畢業僑生人數統計圖。http://www.edu.tw/index.htm, 29 Dec, 2006查閱。
教育部。(2006b)。台灣地區各級學校在學僑生人數統計圖。http://www.edu.tw/index.htm, 29 Dec, 2006查閱。
教育部。(2006c)。第25期海外青年技訓班僑生人數地區別統計圖。http://www.edu.tw/index.htm, 29 Dec, 2006查閱。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書局。
熊瑞梅。(1988)。人口流動 : 理論、資料測量與政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Beck, U. (1999). 全球化危機 (孫治本,中譯)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Beck, U. (2004). 自由與資本主義:與社會學大師貝克對談 (路國林,中譯) 台北:先覺出版公司。
Bogue, D. J. (1972). 'Internal Migration'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An Inventory and Appraisa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stells, M. (2000).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2nd ed. Vol. I). Oxford: Blackwell.
Castles, S., & Miller, M. J. (2003). The age of migration: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s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Cresswell, T. (2004). Place: A Short Introduction. U.K: Blackwell Pub.
Giddens, A. (1986).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outline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ddens, A. (1991a).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Giddens, A. (1991b).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ddens, A. (2002). Runaway world: how globalis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 London: Profile.
Giddens, A. (2005).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 (趙旭東&方文,中譯) 台北:左岸文化。
Harvey, D. (1973).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eld, D. (2001). 全球化大轉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衝擊 (沈宗瑞等,中譯) 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Freedman, J. & Combs, G. (1996). Narrative Therap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ferred realities: W.W. Norton &Company Inc.
Johnson, J., & Salt, J. (1992). Population migration. Walton-on-Thames: Thomas Nelson.
Kearney, M. (1986). From the Invisible Hand to Visible Feet: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5, 331-361.
Lakoff, G., & Johnson, M.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Lee, E. S.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1), 45-57.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Massey, D. and Jess, P. (1995). Places and cultures in an uneven world. In Massey, D. and Jess, P. (eds) A place in the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rris, R. E. (1972). Migration as Spat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Geography, 71(5), 294-301.
Sassen, S. (2006). 客人?外人? (黃克先,中譯)。台北:巨流圖書公司和國立編譯館合作翻譯發行。
Sayad, A. (1999). La double absence《雙重缺席》。(Édition Seuil留法台灣同學會)。
Weingarten, K. (1991). The discourses of intimacy: Adding a social constructionist and feminist view. Family process, 30, 289-310.
Zelinsky, W. (1971). The hypothesis of the mobility transition. The Geographical Review, 61(2), 219-24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