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1107-12510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1107-125108
論文名稱
Title
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及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河堤社區為例
A study of the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Cogni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 the case of He-ti Community, Kaohsiung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9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6-21
關鍵字
Keywords
河堤社區、社區總體營造認知、社區意識
He-ti community, cogni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Kaohsiung, sense of commun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73 次,被下載 238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7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383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高雄市河堤社區為例,旨在瞭解都市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及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的現況,並且探究兩者之間的關係。期能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都市社區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考。
本研究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高雄市河堤社區年滿20歲以上的居民為研究對象;依據相關文獻編製「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及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之調查問卷」做為研究工具。正式問卷共發出600份,有效回收共計505份,有效樣本回收率為84.17%。所得資料以項目分析、因素分析、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河堤社區居民具有中上程度之社區意識,其中以「社區認同」層面的表現最高,「社區親和」層面的表現則最低。
二、河堤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僅屬中下程度,其中以對「實際推動」層面的認知最高,對「政策內涵」層面的認知則為最低。
三、男性、50歲以上、國中以下、已婚、有18歲以下子女、房屋權屬為自有或其他、有擔任社區自治團體職務之社區居民,具有較高的社區意識。
四、男性、50~59歲、無18歲以下子女、居住社區時間5~9年、有擔任社區自治團體職務之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具有較高的認知。
五、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與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達顯著正相關。
六、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有顯著預測作用,其中以「社區關懷」層面的預測力最佳,其次是「社區親和」層面。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政府機關、社區自治團體與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的具體建議,以做為今後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推動與後續研究之參考依據。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ir cogni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of metropolitan communitie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ir cogni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He-ti Community, Kaohsiung City. Hopefully, this study might offer related suggestions to boost community empowerment of metropolitan communities.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was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llect data on the He-ti Community for analysi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community residents of 20 year-old and above. “Questionnaire about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ir cogni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which was developed and based on related literatures, was adopted as tool for this survey. 600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while 505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with valid sample rate 84.17%.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Residents of the community have the above average degree on sense of community, especially on the “community identification” domain, but the domain of “community familiarity” in need of improvement.
2. The cogni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among the residents’ are below the middle with the highest on the domain of “actual boost” and the lowest on the domain of “policy content”.
3. The residents of male, the age above 50, the education below junior high school, married, having children with the age below 18, with house self-having and filling the autonomy post, have higher degree of sense of community.
4. The residents of male, the age between 50 and 59, having no children with age below 18, living in community 5~9 years and filling the autonomy post, have higher degree on cogni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5.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ir cogni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6. Resi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has a significant prediction on their cognition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e prediction capacity of factor “community concern” is the highest with the factor “community familiarity” the second highest.
Based up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offers several related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s, community autonomie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for their reference to boost ulterior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research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社區意識之意涵與相關研究…………………………………………...9
第二節 社區總體營造之概念與相關研究…………………………………….26
第三節 高雄市河堤社區之社區總體營造歷程……………………………….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53
第二節 研究假設……………………………………………………………….55
第三節 研究對象……………………………………………………………….56
第四節 研究工具……………………………………………………………….59
第五節 實施程序……………………………………………………………….71
第六節 資料處理……………………………………………………………….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6
第一節 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及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之現況分析…………….76
第二節 各種背景變項的社區居民在社區意識上之差異比較……………….85
第三節 各種背景變項的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之差異比較……...110
第四節 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及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之關係與預測分析…...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0
第一節 結論…………………………………………………………………...140
第二節 建議…………………………………………………………………...145
參考文獻………………………………………………………………...150
中文部份…………………………………………………………………………...150
英文部份…………………………………………………………………………...154
附錄……………………………………………………………………...156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156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修正意見………………………………………...166
附錄三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題項適合度分析表……………………………...174
附錄四 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及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之調查預試問卷...........176
附錄五 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及對社區總體營造認知之調查正式問卷……...18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1999)。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檢索日期:2006.11.05。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D0050077
王春勝(2001)。從居民社區意識、觀光發展態度與衝擊探討高雄市旗津區定位之策略。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培勳(2002)。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之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00,44-59。
田志剛(1995.1.16)。面對新時代,創造新的人和新的社會。中央日報,第1版。
朱立君(2003)。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台中市「楓樹社區」理想家園的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美珍(1995)。由人力資源網絡論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發展季刊,69,67-74。
朱美珍(1999)。台灣社區發展的歷史過程與未來發展。人文學報,4(23),61-81。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臺北:文建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9)。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臺北:文建會。
吳月招(2003)。公私部門協力參與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九二一重建區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五南。
吳昭瑩(2004)。嘉義縣頂塗溝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與產業文化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珮雯(2003)。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黎明住宅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永展、馬立文(1998)。臺北縣市居民社區意識及環境認知之探討。臺灣土地金融季刊,33(1),5-89。
李易駿(2002)。都市社區工作新思維:公民社會觀點的工作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00,148-163。
沈長在(1999)。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理念在成人學習上的蘊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遠(2000)。居民社區總體營造理念與環境態度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志成(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省思。社教資料雜誌,241,8-11。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會文化。社區發展季刊,69,25-39。
林振春(1998)。社教機構在社區總體營造中的角色。社教資料雜誌,241,1-4。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1-21。
林耀文(2007.6.15)。北高雄河堤社區荒地變高級住宅區。自由時報,第C3版。
侯錦雄、宋念謙(1998)。台中市黎明住宅社區居民社區意識之研究。建築學報,24,51-65。
柯惇貿(1999)。社區居民對社區總體營造的認知與態度。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德惠(2002)。探討社區文化形塑與推動社區文化活動之策略。社區發展季刊,100,206-214。
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
徐震(1986)。我國推行社區發展的回顧。載於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編: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中華民國社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徐震(1992)。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
徐震(1996)。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載於王衍芬主編,社區文化建設,9-37。台北: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
徐震(1997)。社區營造:台灣社區工作的新程式。社會建設,97,1-15。
徐震(1999)。台灣社區工作的新形勢與新願景。社區發展季刊,88,168-176。
翁徐得、宮崎清(1997)。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南投: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高雄市三民區河堤社區社區發展協會(2002)。台灣社區通—高雄市三民區河堤社區。檢索日期:2006.12.19。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 sixstar.cca.gov.tw/ community/ index .php? CommID=1050
高雄市基督教福氣教會(1999)。台灣社區通—高雄市基督教福氣教會。檢索日期:2006.12.19。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sixstar.cca.gov.tw/community/pa
-ges /01_about.php? CommID=2197
高雄市選舉委員會(2006)。高雄市第4屆市長選舉各區各投開票所開票結果表。檢索日期:2006.12.22。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kh.cec.gov.tw/files/ election/ mayor.pdf
張永進(2000)。許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未來。社教雙月刊,98,35-38。
張承漢(1994)。社會組織與社會關係。臺北:幼獅文化。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貴閔(2000)。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安全知覺、對社區巡守隊滿意度之關係研究—以台中縣烏日鄉仁德村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梅高文(1994)。公民意識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65,57-60。
莊翰華、吳郁萍(2000)。「社區」總體「營造」之闡釋。社區發展季刊,90,170-181。
郭瑞坤、王春勝(2004)。地區發展相關因素整合居民結構區隔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1),23-49。
陳令慧(2004)。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及其對地區發展之認知與期望—台北市士林區個案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育暄(2003)。鄉村社區總體營造之實踐-以彰化縣埔鹽鄉永樂社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其南(1995.2.19)。經營大台灣從小社區做起。中國時報,第11版。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5-7。
陳其南、陳瑞樺(1998)。台灣社區營造運動之回顧。研考報導,41,21-37。
陳怡如(2000)。社區成人教育活動參與及其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亮全、鄭晃二(1999)。社區動力遊戲。臺北:遠流。
陳郁蓉(2005)。社區總體營造簡介。社教雙月刊,126,54-57。
陳香利(2005)。居民社區培力與社區資本、社區意識關聯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華(1999)。集體記憶與社區歷史建構—對北港、西螺、大墩村、虎尾全國文藝季活動的探討。台灣風物,49,127-155。
彭懷恩(1996)。社會學概論。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曾華源(2004)。衝突或和諧優先:都市社區總體營造規劃之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07,64-77。
曾錦蘭(2005)。鶯歌鎮居民社區意識與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輝(2001)。社區自主營造的理念與機制。臺北: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黃定國(1996)。從政府施政方針探討當前都市社區總體營造的課題—以台北市為例。台北技術學院學報,29,329-358。
黃玫琇(2003)。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源協(2004)。社區工作何去何從: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發展季刊,107,78-87。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臺北:遠流。
黃瑞禧、方雅慧(2004)。河堤我們的家。高雄:高雄市三民區河堤社區發展協會。
黃碧霞(1999)。台灣省社區發展三十年之回顧—兼論跨世紀社區發展應有理念及工作方向。社區發展季刊,78,4-9。
黃維憲(1999)。社區精神倫理建設與社區總體營造的比較省思。社區發展季刊,87,170-183。
楊智安(2004)。國姓鄉居民對社區營造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敏惠(2003)。大溪老街保存之地理意涵。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孟奇(2003)。高雄市的社區發展—從家族社會到公民社會。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劉昱沁(2006)。高雄市河堤社區打造新城市森林。檢索日期:2006.12.21。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cca.gov.tw/app/autocue/inde/4-80-83.pdf。
劉脩如(1986)。社區發展在台灣地區的回顧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編:社區發展的回顧與展望。臺北:中華民國社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慕思勉(1996)。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踐。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47,4-8。
蔡文輝(1985)。社會學。臺北:三民。
蔡宏進(1991)。社區原理。臺北:三民。
蔡秀美(2004)。社區營造中社區增權展能概念與學習規劃之探討。成人及終身教育,1(1),11-18。
蔡勇美、郭文雄(1984)。都市社會學。臺北:巨流。
蔡祈賢(1996)。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會福利,124,21-26。
蔡培村(1996)。高雄市社區成人教育體系之規劃研究。高雄市政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題研究。
蔡培村(1997)。從終生教育論析社區營造的理念與策略。成人教育雙月刊,35,16-22。
諸葛正(1996)。社區總體營造—一種社區發展過程之省思。台灣手工業,58,40-41。
蕭玉煌(2002)。內政部推展社區發展工作之成果與新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00,5-14。
蘇麗瓊、田基武(2004)。「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與「社區營造條例草案」的介紹。社區發展季刊,107,5-21。

貳、英文部分
Abbott, J. (1995).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30(2), 158-168.
Baum, A. & Singer, J. E. (1981). Stress and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7, 4-35.
Buckner, J. C.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Neighborhood Cohe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6(6), 771-791.
Chavis, D. M., J. H. Hogge, D. W. McMillan, & A. Wandersman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through Brunswik’s Lens: A First Look.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24-40.
Cochrun, S. E. (1994). Understanding and enhancing neighborhood sens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Planning Literature, 9, 92-100.
Cohen, A. P. (1985). The Symbolic of Community. New York: Tavistock Publication and Ellis Horwood limited.
Glynn, T. (1981).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Human Relations, 34, 789-818.
Hamilton, E. (1992). Adult Education f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N. Y. : Greenwood Press.
Hiemstra, R. (1974).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in lifelong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2, 34-44.
Hughey, J. B. & J. W. Bardo, (1984). The Structure of Community Satisfaction in A Southeastern American City.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23, 91-99.
McMillan, D. W. & Chavis, D. 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 6-23.
Nasar, J. L. & Julian, D. A. (1995). The psychological sense of community in the neighborhoo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61(2), 178-185.
Puddifoot, J. E. (1996). Some Initial Consider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of Community Identit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4(4), 327-336.
Tayor, M.., Barr, A. & West, A. (2000). Signposts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ndon: National Coalition of Neighborhoods & Community Matters.
Wilson, G. & M. Baldassare (1996). Overall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Suburban Region: The Effects of Localism, Privacy, 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8(1), 27-4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