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1112-12333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1112-123336
論文名稱
Title
東南亞國協與兩岸政經關係發展之研究:從改善中國形象與ECFA觀點探討
The Study of ASEA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Relation wit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From Improvement of China's Image and ECF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7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1-3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6-21
關鍵字
Keywords
兩岸政經關係、東南亞國協、中國形象、ECFA、國際關係理論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ECFA), China’s Image,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ross-strait relation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1 次,被下載 195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951 times.
中文摘要
繼冷戰結束蘇俄垮台之後,中國儼然成為另一「崛起」的強權。中國不止讓美、日、歐盟、蘇刮目相看,亦使亞洲其周邊國家帶來諸多疑慮,它的「崛起形象」是會帶來真正的「和平合作」,或是會帶來「恐嚇威脅」,但在二零零五年中國宣示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從事改善維持建立優越的「中國形象」。
當歐洲人共同建立了歐盟,讓彼此有利於進、出口的貿易行為時,此時的亞洲也開始了一個新的聯盟-「東南亞國協」。雖然歷經天安門事件、毒奶粉事件,造成對中國大陸一些負面的影響,但在2008所舉辦的北京奧運及2010上海世博會,讓「中國形象」在世界範圍內更加的大放異彩,這也使得東協各國的領袖非常的關注。2010年中國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即「東協加一」,且即起動「雙邊零關稅」的經貿往來,使中國經濟更加的蓬勃發展。
臺灣政府亦已與中國於2010年6月29日簽訂了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成了攸關台灣未來十年命運的重要決定。希冀為台灣的經濟找出活路,避免在全球經濟中被邊陲化,而簽定ECFA對於臺灣的經濟、產業、就業等的衝擊,究竟是真的會避免台灣在全球經濟中被邊陲化嗎?還是更加邊陲化呢?中國在與臺灣簽定ECFA後,究竟是會壓榨臺灣的經濟?還是會為臺灣經濟攀向更高的高峰呢?
本論文將就國際關係理論的檢驗及就全球、國際、國內、個人層次分析東南亞國協與兩岸政經關係之後續發展,藉由從改善中國形象與ECFA觀點等事件實際操作層面深入正、負面作探討,並展望與評估東南亞國協與兩岸政經關係未來之持續發展,最後謹以綜合結論並提出具貢獻度的良善建議,供決策階層作參考。不可諱言的,目前的兩岸關係是六十二年來最「和平合作」的美好氛圍時刻,我們期望兩岸共存共榮,共同合作開發東南亞。
Abstract
Since the Cold War ended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China has become a nation that rises to strong power. While the USA, Japan, the EU and Russia marvel at China’s progress and improvement,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in Asia were worried. They question whether the rise of China will bring about peaceful co-operation between nations or it will lead to potential threats. But China in 2005 claimed to take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mage of China.
At the time the form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for its member countries to enjoy the advantage over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with each other, Asia also started a new union of its own, the ASEAN. Although there were negative impacts on China with Tiananmen Square Incident and poisonous milk incident,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s games and the World Expo 2010 Shanghai have helped to improve the China’s image which has brought the attention of the ASEAN. China signed the free trade agreement with the ASEAN in 2010 resulted in ASEAN Plus One. In addition, zero tariff trade agreement starting has further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signed the ECFA with China in June 2010 which rela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in the next ten years to a large extent. However, will ECFA really prevent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aiwan in the global economy or will Taiwan become more marginalized? Will China exploit the economy of Taiwan due to ECFA? Or will it help the Taiwanese economy to reach its peak?
In this thesis,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ill be examined at the global, international, local and individual levels and the analysi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SEAN and the Cross-strai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of China and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mproving the image of China and ECFA will be carried out. The prediction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among the ASEA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will also be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 Finally, suggestions will be provided in the conclusion for the leaders to make any future decisions on the issues discussed. It is unquestionable that most “peaceful co-oper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has ever existed is happening today in the past 62 years of Cross-strait co-operation history. As such, it is hoped that the developments of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can be sustained and they can co-operate to explore the resources of South East Asia.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Ⅰ
誌謝 Ⅱ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2
第三節 研究方向與架構 18
第四節 文獻回顧 21
第二章 國際關係理論之指導 34
第一節 新功能主義衍生互賴理論之共識 34
第二節 新自由主義促使善治政策之勵行 43
第三章 國際關係層次之分析 59
第一節 全球層次之分析 60
第二節 國際層次之分析 70
第三節 國內層次之分析 76
第四節 個人層次之分析 82
第四章 事件實際操作層面之探討 90
第一節 中國形象正負面觀點 90
第二節 ECFA正負面觀點 97
第五章 東南亞國協與兩岸政經關係之展望 110
第一節 東協擴大及鞏固市場 110
第二節 周邊國家因應之道 115
第三節 中國因應之道 118
第四節 臺灣因應之道 122
第六章 東南亞國協與兩岸政經關係之評估 127
第一節 東南亞國協未來發展評估 127
第二節 主要國家進出口發展評估 132
第三節 中國和平發展評估 139
第四節 臺灣經貿發展評估 142
第七章 中國國家形象重塑 154
第一節 中國形象之維護 154
第二節 中國形象之建立 167
第八章 從改善ECFA觀點作探討 175
第一節 臺灣政府應讓民眾了解ECFA之未來成效 175
第二節 與反對團體協商ECFA 181
第三節 兩岸共享ECFA利基 185
第四節 臺灣與全球自由貿易協定(FTA) 188
第九章 結論 192
參考文獻 209
附錄 242

圖 次
圖1-1 SWOT分析圖 15
圖1-2 研究流程圖 19
圖1-3 研究架構圖 20
圖4-1 中國形象SWOT分析圖 95
圖5-1 東南亞國協加三地圖 117

表 次
表1-1 PEST分析表 16
表4-1 中國形象PEST外部環境分析表 96
表4-2 簽署ECFA的利多與利空 106
表6-1 2009年1∼10月我國與東協10國貿易總額及比重表 129
表6-2 1959∼2009年9月累計我國在東協各國投資統計表 130
表6-3 我國對主要貿易國家或地區之出口比例(%) 133
表6-4 我國對主要貿易國家或地區之進口比例(%) 134
表6-5 全球主要國家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 135
表6-6 全球主要國家對中國大陸進口成長 136
表6-7 臺灣對東南亞國協雙邊貿易統計 148
表6-8 台灣主要進口國佔總進口之比例 (%) 150
表6-9 台灣對大陸與東南亞地區之投資 151
表6-10 我國對外投資 153
表8-1 兩岸簽署ECFA對兩岸總體經濟之影響 187
表附錄-1 第七次「江陳會談」日程表 251
表附錄-2 2012年6月查閱,台灣、日本、中國、韓國之經濟比較表 26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David Held 等,2001年。《全球化大轉變》,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
Michael E. Brown、 Sean M. Lynn-Jones 等,2002年。《510軍官團教育參考叢書-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王育三,1993年。《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國際關係》。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王良能,2000年。《中國崛起的國際戰略位置》。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明正等九人,2007年。《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秀光,1998年。《政府談判之博奕理論分析》。台北:時英出版社。
吳保崑,1988年。《國際關係》,台北:千華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宋宏喣,1995年。《新政治學叢書-國際社會的變遷與二十一世紀》。台北:正中書局。
宋鎮照,2006年。《建構台灣與東南亞新世紀關係:南向發展之政經社場域策略分析》。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李茂政,1984年。《大眾傳播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邢福泉,1984年。《新國際關係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周世雄,1994年。《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世雄,2000年。《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碧炤,1990年。〈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碧炤,2006年。《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邵宗海,1997年。《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華泰書局。
胡鞍鋼,2007年。〈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翁明賢、吳建德、江春琦總主編,2006年。《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幼文、黃仁偉主編,2003 年。《2003 年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
張亞中,2004年。《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經典文化事業出版社。
張亞中、李英明,2001年。《亞太研究系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許育典,2002 年。《宗教自由與宗教法》。台北:元照出版社。
許育典,2002年。《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陳一諮,1997年。《周陽山主編:前瞻中華系列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木村,1994年。《被遺忘的心形象》。台北:新形象出版社。
陳毓鈞,2005年。《我們是誰?台灣是什麼?》。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傅國良、曹炳陽,2004年。《懷柔的中國?中共對外關係》。台北:海鴿文化出版社。
喬舒亞、庫珀、雷默等,2006年。《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裡的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曾虛白,1979年。《民意原理》。台北:華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楊永明,2010年。《國際關係》。台北:前程文化出版社。
趙明義等,《國際關係》,(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3月),頁4 -5。
劉富本,1998年。《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富本,2000年。《浴火重生的東南亞國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澎懷恩,1999年。《國際關係與現勢Q&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謝淑麗,2008年。《脆弱的強權:在中國崛起的背後》。台北:遠流出版社。
羅曉南,1997年。《當代中國文化轉型與認同》。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蘇浩,2007年。《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合作安全模式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蘇紹智,1995年。《中國大陸政治經濟的再認識》。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二)專書論文
葉怡君,〈歐洲聯盟普世價值對中、歐關係之影響〉,翁明賢、吳建德、江春琦總主編,2006年。《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鄭欽模,〈國際法與國際組織〉,翁明賢、吳建德、江春琦總主編,2006年。《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三)專書譯著
Fredric S. and J. Martin Rochster著,胡祖慶譯,2000年。《國際關係》。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五南圖書發行。
K. J. Holsti著,李偉成、譚溯澄合譯,1988年、1995年。《國際政治分析架構》。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Robert Gilpin 著,楊光宇等譯,1997年。《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
洪秀菊、徐振德、衛嘉定、陳文煙譯,1979年。《爭辯中之國家關係理論》。台北:黎明文化出版。
章家敦,侯思嘉譯,2002年。《中國即將崩潰(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台北:雅言文化出版社。
藍美貞、高仁君譯,2007年。《龍與象》。台北:遠流出版社。
(四)期刊論文
1997年10月。〈多邊外交政策〉,《中共十五大提出》,頁32-40。
2002年10月。〈新安全觀:積極參與的態度〉,《中共十六大提出》,頁35-43。
2004年7月。〈中國和平崛起之意涵〉,《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頁26-30。
2006 年6 月。〈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崛起對我國的挑戰、願景與策略之研究-第五節: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對台灣的衝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頁20-22。
2009年3月。〈東協加三迫在眉睫,影響台灣競爭力〉,《貿易雜誌》,第213期,頁28-35。
2009年9月。〈非懂不可的ECFA〉,《商業週刊》,1138期,頁.106-108。
2009年10月。〈ECFA因應策略(贏家五大攻略)〉,《商業週刊》,1141期,頁122-124。
2009年10月。〈台灣廠商能夠獲取規模經濟,全民亦能同享簽署ECFA的好處〉,《智庫論壇》,頁.25-37。
2009年11月。〈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中經院》,頁58。
2010年1月。〈兩岸研究單位有關「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研究的共同結論與建議〉,《中華經濟研究院》,頁3-5。
2010年3月。〈ECFA與兩岸經貿關係展望〉,《兩岸經貿月刊》,頁16-28。
2010年8月。〈中國與東協的政經發展:區域合作〉,《中華經濟研究院》,頁22。
2010年10月。〈專題:全球風向聚焦亞洲,台灣產業迎風向前〉,《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3卷 第10期,總號:394,頁69-79。
王建民,2011年6月。〈對兩岸簽署ECFA後臺灣對外簽署FTA問題的探討〉,《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頁8-10。
王智楷,2009年6月。〈簽署ECFA 建構兩岸經濟合作平台保障台商接軌國際〉,《ChianaYes雜誌》,頁16。
王勤銓,2008年10月。〈亞洲政經瞭望:亞洲重要國家FTA發展與趨勢〉,《台經月刊》,頁6-9。
民進黨,2010年7月。〈論ECFA早收清單幾點質疑?〉,《商業週刊》,1180期,頁100~104。
石田浩文,2006年7月。〈台灣民主化與中台經濟關係〉,《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頁301-302。
邱碧玲,2012年5月。〈歐蘭德勝選,打亂梅克爾救市路線〉,《商業周刊》,頁21-36。
朱景鵬,2002年4月。〈歐洲聯盟與中共雙邊互動經驗之探討〉,《遠景季刊》,第3卷第2期,,頁43~86。
朱雲鵬,2009年11月。〈朱雲鵬:2010年東協+1臺灣產業居劣勢〉,《天下雜誌》,頁16-20。
江啓臣,2004年。〈台灣反恐有策略性思維〉,《經濟研究院APEC通訊》,第60期,頁1-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1年6月。〈ECFA政策說明〉,《陸委會》,頁6-1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年7月。〈我國因應中共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頁15-20。
杜巧霞,2011年2月。〈台灣若無法參與東亞經濟整合,對總體經濟影響就愈深!〉,《中經院》,頁12-15。
吳忠吉,2004年1月。〈兩岸交流對台灣經濟與國家安全的影響〉,《兩岸交流與國家安全財團法人群策會》,頁191。
吳東野,2001年7月。〈歐洲聯盟對台海兩岸政策走向之研究〉,《遠景季刊》,第2卷第3期,,頁1-49。
吳玲君,2010年3月。〈中國推動東亞經濟整合的策略與影響:不能沒有ECFA-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台灣的挑戰〉,《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198-213。
吳瑟致,2005年。〈中國大陸經濟崛起與台灣因應策略之研究〉,《中華民國競爭力研究學會競爭力評論》,第7期,摘要,頁20。
呂國禎,2009年9月。〈非懂不可ECFA〉,《商業週刊》,第1138期,頁15。
宋鎮照,1998 年。〈中共與東南亞政經關係與發展:回顧與前瞻〉,《東亞季刊》,第29卷第1期,頁63-75。
李郁怡,2009年11月。〈從ECFA收穫清單找商機〉,《商業週刊、商業特刊、ECFA、MOU特刊》,頁45-50。
李國雄,2005年3月。〈「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經濟分析〉,《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第2 卷第1期,頁1-3。
李國雄,2010年5月。《中國大陸─東南亞國協政治經濟分析》,(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系刊),頁26。
周信佑、林建甫,2010年7月。〈國改研究報告:兩岸簽訂ECFA對台灣的影響〉,《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6-25。
林士奇,2009年12月。〈中國天安門事件後與歐盟外交關係走向之探討-從「人權」與「武禁」的角度分析〉,《高醫通識教育學報》,第四期,頁5。
林世嘉、周劭彥,2008年10月。〈兩岸交流下的食品安全問題〉,《財團法人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頁36。
林建甫、周信佑,2010年7月。〈兩岸簽訂ECFA對台灣的影響〉,《國政研究報告》,財金(研) 099-009 ,頁23-36。
林若雩,2001年3月。〈東協整合展與兩岸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頁16。
林若雩,2001年3月。〈東協整合展與兩岸關係〉,《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頁6-8。
林祖嘉,2005年1月。〈2010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啟動,台灣邊緣化的開始〉,《國改研究報告科經(研)》,094-002號,頁32-39。
林祖嘉,2009年9月。〈兩岸簽署ECFA範圍要大、時程要快: 愈雲端 愈有商機〉,《遠見雜誌》,頁18-25。
林瑩秋,2009年.9月。〈「中國仙丹」沒有副作用?〉,《商業周刊》,第1138期,頁118。
郭迺鋒、周濟、方文秀、陳美琇,2004年6月。〈新東亞經貿整合對台灣製造業貿易之影響─遞迴動態GTAP模型之應用〉,《經濟情勢暨評論》,頁12-21。
施賢銘、謝育貞,2010年5月。〈面對ECFA,你可以有哪些準備?〉,《新識力:INNOVATE》,頁25-30。
洪振義,2009年3月。〈東亞區域經濟發展與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化-兼論金融危機中的台灣經濟〉,《東亞論壇》,463期,中文摘要,頁3-5。
范榮靖,2009年5月。〈ECFA如何讓台灣A擱發:新大陸人在台灣〉,《遠見雜誌》,頁2-8。
唐家璇,1988年。〈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勝利前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工作回顧〉,《求是雜誌》,頁20-33。
徐斯儉,2000年4月。〈全球化:中國大陸學者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四期,頁6-7。
高永光,2004年12月。〈東協加一對台灣的影響〉,《國政評論》,憲政(評)093-145號,頁6-8。
高長、李添盛,2010年3月。〈ECFA與兩岸經貿關係發展〉,《ChianaYes雜誌 》,第10年3月期,頁28-30。
乾隆來,2012年4月。〈民主鬥士翁山蘇姬帶領黑暗緬甸重見光明〉,《今周刊》,頁16-23。
張亞中,2000年。〈兩岸統合之理論與實踐:歐盟經驗的啟示〉,《美歐季刊》,第14卷第1期,頁35-77。
張亞中,2001年7-8月。〈全球治理:主體與權力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4期,頁2-41。
張亞中,2006年7-8月。〈歐洲聯盟中國政策的戰略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4期,頁31-32。
張五岳、黃瑩宵、張淑卿,2010年7月。〈ECFA後大陸對台政經策略研究〉,《專題研究報告》,頁26-35。
張毅君、呂國禎、邱碧玲,2009年.9月。〈簽署ECFA的利多與利空〉,《商業周刊》,第1138期,頁23-107。
張毅君、呂國禎、邱碧玲,2009年10月。〈5大攻略,讓你抓住兩岸大商機-ECFA贏家報告〉,《商業周刊》,第1141期,頁122-124。
陳一姍,2010年1月。〈朱敬一:抓住關鍵的小指頭〉,《天下雜誌》,第2349期,頁31-35。
陳添枝,2010年3月。〈不能沒有ECFA-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台灣的挑戰〉,《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編序,頁225。
陳婧,2010年7月。〈ECFA對兩岸的影響及正反意見〉,《亞洲周刊》,第24卷第27期,頁8-16。
陳華凱,2010年。〈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區成立後台灣的行動戰略〉,《復興崗學報》,47期,47-74,頁59。
曾志超,2010年6月。〈台灣經濟情勢及兩岸深入合作方向〉,《國政研究報告》,頁56 。
馮震宇,2010年9月。〈A擱發還是搶飯碗?ECFA成敗的四大挑戰〉,《能力雜誌》,第655期,頁88-97。
黃兆任、朱浩,2010年10月。〈兩岸關係發展對東協地區經貿關係之可能影響〉,《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3卷第10期,頁80。
黃美鳳,2009年5月。〈2009博鰲亞洲論壇之觀察〉,《亞太和平月刊》,第1卷第5期,頁3-5。
黃詔仁、朱浩,2008年10月。〈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之趨勢與機會〉,《台經月刊》,頁2-5。
黃維德,2009年3月。〈東協聯手打造經濟共同體,台灣在哪裡?〉,《遠見雜誌》,頁10-12。
黃維德,2010年6月。〈ECFA將拍板,是政治還是經濟策略〉,《遠見雜誌》,頁8-10。
黃昆輝,2010年4月。〈簽定ECFA不涉矮化?除非與中國對等簽FTA 不要再騙台灣人民!〉,《台灣團結聯盟全球資訊網(Taiwan Solidarity Union World Wide Web)台聯要聞》,頁19-26。
溫典寰,2009年7月。〈快速了解CECA是什麼?東協10+1、東協10+3又是什麼?〉,《天下雜誌》,第136期,頁35-40。
溫典寰,2009年9月。〈快速了解ECFA是什麼?簽與不簽的利弊又是什麼?〉,《遠見雜誌》,頁18-20。
經濟部,2009年11月。〈什麼是ECFA?〉,《ChianaYes雜誌 》,頁26-30。
經濟學人,2010年6月。〈ECFA將拍板,是政治還是經濟策略?〉,《天下雜誌》, 頁36-39。
葉玟琪,2010年6月。〈從歷史九個經濟大國崛起歷程探討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東亞論壇季刊》,第468期,頁7-8。
褚瑞婷,2010年4月。〈國改評論:正面看待ECFA讓台灣走向國際〉,《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21-25。
趙文衡,2002年11 月。〈區域貿易協定與東亞國際政經體系之重組〉,《問題與研究》。第41 卷第6 期,頁10-12。
趙文衡,2010年10月。〈ECFA與東亞經濟整合〉,《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3卷第10期,頁27。
蔡宏明,2007年3月。〈大陸宏觀調控對兩岸貿易與投資之影響與因應〉,《兩岸經貿月刊》,頁10-12。
蕭富元,2006年。〈翻天覆地:新建國運動-面對中國〉,《天下雜誌》,頁.91-105。
謝宇程,2009年11月。〈國改評論:簽署ECFA與否對國內政治影響評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21-23。
魏民,2002 年。〈中國東盟自由區的構想與前景〉,《經濟問題專論》,第4期,頁.52。
譚瑾瑜,2009年11月。〈國改分析:解讀兩岸的ECFA評估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2-15。
蘇芳誼,2002年1-2月。〈九零年代歐洲聯盟的中國政策研究〉,《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1期,頁51~72。
蘇起,2009年12月。〈中國不是敵國〉,《立法院國安會報》,頁17-26。
顧瑩華,2010年3月。〈以ASEAN為軸心之東亞經濟整合對台灣的影響:不能沒有ECFA-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台灣的挑戰〉,《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頁74。
龔明鑫,2010年6月。〈「東協加N」的快速進展最受矚目〉,《台灣經濟研究院》頁23-28。
(五)學位論文
汪金林,2005年。《全球化下兩岸經濟競合關係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吳靜茹,2003年。《東南亞新秩序-霸權穩定論觀點》,高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秀梅,2007年。《兩岸產品責任制度之比較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如,2006年。《從博鰲亞洲論壇看中國與東協之政經發展:機會與挑戰》,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晏溶,2006年8月。《2002~2005年台灣公益彩券電視廣告之商品形象分析》,台北: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元閔,2009年。《國內報紙如何形塑「中國形象」之內容分析─以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為例》,台北: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新聞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翁浩然,2010年。《兩岸關係的不對稱認同:國際與國內層次之研析》,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許哲龍,2010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與兩岸保險中介合作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電子學位論文。
郭貞妤,2010年。《中國與東協之關係-以新古典現實主義分析》,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穎嬋,2006年。《東協十加三國經貿整合與台灣經貿關係之研究》,中壢:中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怡君,2005年。《國際體系轉型下中國與歐盟外交關係之發展與磨合》,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六)研討會論文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10年3月20日、5月16日、6月12日。〈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政策說明〉,《陸委會政策說明會》,全文。
林建甫、周信佑,2010年7月19日。〈兩岸簽訂ECFA對台灣的影響〉,《「ECFA後兩岸關係新形勢」學術研討會-成果報告,國立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頁16~72。
(七)報紙廣電
2006/4/21。〈「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法新社》,北京二零零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電。
2008/9/9。〈不同視角下的中國形象:由來自全球500位為中國研究之學者齊聚一堂,共論當代中國發展的世界意義,探討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共存共贏之道〉,《解放日報》,版2。
2009/2/22。〈如何開創ECFA商機〉,《青年日報》,版3。
2009/10/20。〈大陸商務不對兩岸經濟合作協議研究報告:摘要),《經濟日報》,A9版。
2009/10/22。〈ECFA衝擊:百大集團年營收少千億〉,《自由時報》,版2。
2009/11/13。〈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中國時報》,社論,版1。
2010/1/20。〈兩岸智庫同步公佈ECFA共同研究與建議〉,《中國評論新聞網電》。
2010/2/27。〈吳揆:不簽ECFA ,台灣有沒頂危險〉,《自由時報》,版3。
2010/4/19。〈雙英辯論:EFCA辯論應釐清的課題〉,《經濟日報》,社論,版1。
2010/5/18。〈沃佛維茨:中國不應阻擋東協與台灣簽署FTA〉,《蕃薯藤新聞網電》。
2012/1/15。〈馬英九總統連任成功〉,《聯合報》,頭版頭條。
于國欽,2011/6/12。〈劉遵義:台灣有機會加入東協FTA〉,《工商時報》,台北報導,第三段,版6。
亓樂義,2012/4/11〈徹底被扳倒 妻涉殺人 薄熙來遭撤所有黨職〉,《中國時報》,版2。
王志文,1992/9/25。〈相互創造國際法新的範例〉,《中國時報》,版2。
王孟倫,2007/12/9〈東協加六一旦成形衝擊台灣最大〉,《自由時報》,版2。
王孟倫,2010/11/8。〈東協加六,一旦成形,衝擊台灣最大〉,《自由時報》,專題報導,版2。
江丙坤,2010/10/9。〈人民幣升值:台商受影響〉,《中華商報》,版3。
阮永松,2010/7/4。〈後ECFA時代,兩岸如何互動〉,《聯合報》,版2。
周天瑞,2009/3/11。〈馬英九要處理「信任」問題〉,《新新聞 》,評論,版3。
莊奕琦,2010/4/28。〈兩岸簽訂ECFA〉,《聯合報》,版8。
黃宣弼、林毅璋,2012/6/1〈產業供應鏈,西移更嚴重〉,《自由時報》,版2。
陳海茵,2011/6/27。〈2011年6月28日首批大陸旅客台灣自由行訊息〉,《東森晚間八點新聞》,第四無線台,第51頻道。
陳慧萍,2012/5/31。〈馬提一國兩區 國台辦:不意外〉,《自由時報》,台北報導,版2。
楊永明,2002/6/7。〈結合現實與自由主義的兩岸新思維〉,《中央日報》,版3。
趙文衡,2003/10/14。中國與東協FTA牽動東亞國家政經關係,《台灣日報》,版2。
編輯群,2010/5/12。〈代工廠低利潤凸顯中國模式不可持續〉,《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版3。
編輯群,2009/2/22。〈如何開創ECFA商機〉,《青年日報》,版3。
蔡乙萱,2012/5/28。〈ECFA弊大於利 學者︰山寨FTA〉,《自由時報》,版2。
(八)網際網路
2004 /11/3。〈副總理吳儀在首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演講〉,《新華網》, <http://news3.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11/03/content_2174138.htm. 2005/4/7>。
2006/12/18。〈兩岸經貿論壇:兩岸關係轉捩點〉,《 華夏經緯網》,<http://www.huaxia.com/>。
2008/5/24。〈鄭必堅再釋「和平崛起」〉,《博鰲論壇》, <http://www.cas.cn/html/Dir/2003/12/25/0112.htm>。
2008/9/23。〈毒奶粉:嬰兒代謝功能差,若結石傷害最大〉,《今日新聞網》,<http://www.nownews.com/2008/09/23/327-2339049.htm>。
2008/10/30。〈毒奶粉:陳雲林道歉-陸委會:盼大陸對賠償有負責任行為〉,《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08/10/30/91-2358056.htm>。
2009/1/7。〈何謂SWOT分析〉,《策略管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0700284>。
2009/1/9日。〈PEST分析〉,《策略管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33013529>。
2009/2/22、2010/6/29。〈中華民國行政院、經濟部,大事記〉,《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網站》,
<http://www.ecfa.org.tw/event.aspx?pagenum=4&>。
2009/6/9。〈配合反對ECFA公投連署,台聯出版「反對ECFA九大理由」說帖〉,《台灣團結聯盟全球資網(Taiwan Solidarity Union World Wide Web),台聯要聞》, <http://www.tsu.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792&Itemid=2>。
2009/9/8。〈東南亞國協〉,《維基百科網》,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B1%E5%8D%94>。
2009/11/7。〈兩岸關係〉,《 維基百科網》,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5%B7%E5%B3%BD%E5%85%A9%E5%B2%B8%E9%97%9C%E4%BF%82&variant=zh-tw>。
2009/11/15。〈歐盟核心價值〉,《中華民國外交部官方網》, <http://www.europa.eu.int/pol/rights/index_en.htm>。
2009/11/20。〈臺灣到底算不算是很重視人權的國家呢?〉,《聯合新聞網社論》,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0306127&q=1509111606550&p=%E5%85%B1%E7%94%A2%E6%A5%B5%E6%AC%8A%E5%9C%8B%E5%AE%B6>。
2009/11/20。(面對東協與中國的合作如何自處),《美寶論壇(HP)》,
<http://mepopedia.com/forum/read.php?339,2847>。
2009/12/7。〈中國擬建構和平崛起理論〉,《新華社》, <http://www.00-852.com/execl/news/200312/news113/1781828.shtml>。
2010/2/5。〈專題-ECFA簽署後我國加強與東協經貿關係之展望〉,《 WTO電子報 》,(第199期), <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www/Epaper/wtoepaper/article199.htm>。
2010/3/5。〈台灣主要進口國佔總進口之比例〉,《經建會官方網: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628>。
2010/3/5。〈台灣對大陸與東南亞地區之投資〉,《經建會官方網: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中華民國華僑及外國人投資統計月報,中華民國對大陸投資統計月報,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628>。
2010/3/9。〈國際關係〉,《 維基百科網》,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B1%E5%8D%94>。
.2010/5/12。〈毒奶粉背後的真實問題〉,《聯合新聞網》, <http://blog.xuite.net/miaomiao1025/myl/19545354,2008/9/24>。
2010/5/18。〈阿甘創業加盟網建議開店商家業者針對毒牛奶、毒奶粉、毒奶精採取下列自清應變措施〉,《中時電子報》, <http://blog.sina.com.tw/ican168/article.php?pbgid=45591&entryid=583659,2008/9/22>。
2010/5/20。〈論ECFA的利弊得失〉,《天下雜誌》,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7534>。
2010/6/9。〈葉金川:大陸願為毒奶粉道歉,也會賠償〉,《奇摩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13/1/19enc.htm,2008/11/13>。
2010/6/18。〈互賴理論〉,《維基百科網》, <http://sex.ncu.edu.tw/course/Michel%20Foucault/link/fou_link02.htm>。
2010/6/25。〈「原則領導」:「與領導有約」〉,《天下文化》,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sourceid=navclient&aq=3&oq=%e5%a4%a9%e4%b8%8b&hl=zh-TW&ie=UTF-8&rlz=1T4SUNC_zh-TWTW377TW380&q=%e5%a4%a9%e4%b8%8b%e6%96%87%e5%8c%96>。
2010/8/19。〈經濟部對於立法院審查通過「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表達歡迎及感謝,將利用此一助力與各界共同開創臺灣經濟黃金十年〉,《經濟部官方網》,
<http://www.ecfa.org.tw/ShowNews.aspx?id=1249>。
2010/9/10。〈我國與東協貿易總額比重表〉,《經濟部國貿局網站》,
<http://cus93.trade.gov.tw/FSC3/FSC3040F.aspx>。
2010/9/12。〈對東協投資統計〉,《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網站》,
<http://www.dois.moea.gov.tw/content/doc/ 9809.xls>。
2010/9/12。〈世界經濟體系〉,《維基百科網》,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B%8F%E6%B5%8E%E4%BD%93%E7%B3%BB&variant=zh-hk>。
2010/9/15。〈東協模式〉,《維基百科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5%8D%97%E4%BA%9A%E5%9B%BD%E5%AE%B6%E8%81%94%E7%9B%9F#.E6.AD.B7.E5.8F.B2>。
2010/9/15。〈東協自由貿易區〉,《新華網》,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091502064>。
2010/9/19。〈東協自由貿易區會議〉,《新華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C%E5%8D%97%E4%BA%9A%E5%9B%BD%E5%AE%B6%E8%81%94%E7%9B%9F>。
2010/11/1。《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小組全球資訊網》,
<http://www.cmaa.nat.gov.tw/ch/NewsContent.aspx?NewsID=130&path=275>。
2010/11/1。〈東南亞國協〉,《維基百科網》,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9C%E5%8D%97%E4%BA%9A%E5%9B%BD%E5%AE%B6%E8%81%94%E7%9B%9F>。
2010/11/2。〈東南亞國家聯盟〉,《維基百科網》,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B1.E7.9B.9F.E5.8D.81.E5.8A.A0.E4.B8.8>。
2010/11/2。〈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介紹〉,《中華經濟研究院官方網》, <http://www.ecfa.org.tw/EffectDoc.aspx >。
2010/11/4。〈中華民國行政院、經濟部〉,《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網站》,
<http://www.ecfa.org.tw/event.aspx>。
2010/11/4。〈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陸委會官方網》, <http://www.ecfa.org.tw/ShowNotice.aspx?id=44&catalogue=ECFA>。
2010/11/4。〈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中華經濟研究院官方網》, <http://www.ecfa.org.tw/ShowNotice.aspx?id=44&catalogue=ECFA>。
2010/11/4。〈台灣投資高峰會〉,《台北訊息網》, <http://digitimes.com.tw/tw/dt/n/shwnws.asp?id=0000200940_R5W8ZW0P5M49KGLM1KJAK&ct=1>。
2010/11/5。〈東協加一〉,《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aseancenter.org.tw/ASEAN1.aspx>。
2010/11/5。〈一個把臺灣帶向中國支配的「終極統一架構協議」〉,《群策會》, <http://www.tsu.org.tw/download/documents/ECFA-complete.pdf>。
2010/11/6。〈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Win-Win Opportunities Tracked Changes〉,《陸委會官方網》, <http://www.ecfa.org.tw/EcfaAttachment/ECFADoc/1028_ECFA%20Win-Win%20Opportunities%20Tracked%20Changes.pdf>。
2010/11/6。〈社論-世博會後上海如何持續發亮〉,《中時電子報新聞》, <http://www.people.com.cn/GB/jingji/1037/2903571463.html>。
2010/11/7。〈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維基百科網》, <http://zh.wikipedia.org/zh-tw/ECFA>。
2010/11/7。〈中國-東協簡介〉,《中時新聞網》, <http://proj.ncku.edu.tw/seataiwan/P4-2.htm>。
2010/11/8。〈MFN是most-favored nation的略稱,是指最惠國〉,《YAHOO!奇摩字典》,
<http://tw.dictionary.yahoo.com/search?p=MFN&ei=utf-8>。
2010/11/9。〈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構想與推動重點〉,《ECFA官方網站》, <http://www.ecfa.org.tw>。
2010/11/9。〈IMF是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的略稱,是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YAHOO!奇摩字典》,<http://tw.dictionary.yahoo.com/search?p=IMF&ei=utf-8>,<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169-631.html>。
2010/11/23。〈東協10+1〉,《聯合新聞網》,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http://tw.myblog.yahoo.com/jw!ebvx_imWFRl.CDIyJmGD/article?mid=2634&prev=2678&next=2633>。
2010/12/10。〈國際關係〉,《維基百科網》,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C%8B%E9%9A%9B%E9%97%9C%E4%BF%82&variant=zh-tw>。
2011/3/15。〈國際關係學科的發展、定義及研究範疇〉,《戰略家,國際關係網》, <http://vod.nihs.tp.edu.tw/miltit/miltit001/page-2.htm>。
2011/3/15。〈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國際貿易局》, <http://cus93.trade.gov.tw/fsci/>。
2011/3/18。〈自由主義〉,《奇摩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6061900962>。
2011/3/20。〈美國自由主義的變遷〉,《文匯報》,
<http://paper.wenweipo.com/2008/01/27/GJ0801270004.htm>。
2011/3/20。〈新自由主義〉,《維基百科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8%87%AA%E7%94%B1%E4%B8%BB%E7%BE%A9>。
2011/3/20。〈如何開創台灣經貿發展之國際空間〉,《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官網》,
<http://www.ecfa.org.tw/ShowFAQ.aspx?id=123>。
.2011/3/21。〈東協與經濟區域整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方網》, <http://www.embajadachina.org.mx/chn/xw/t87474.htm. >。
2011/4/12。〈ECFA大視野:台灣大未來〉,《中時新聞網》, <http://news.cnyes.com/special/cn_ecfa/index.shtml>。
2011/5/18。〈外交部王毅副部長在外交學院「東亞共同體」研討會發言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方網》, <http://www.embajadachina.org.mx/chn/xw/t87474.htm>。
2011/5/18。〈正確認識ECFA帶來的實惠及成效〉,《夏經緯網》,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41&docid=101534568>。
2011/5/18。〈中央網路報社評:正確認識ECFA的成效〉,《中央網路報》, <http://www.cdnews.com.tw>。
2011/6/29。〈ECFA與自由行:台灣經濟契機〉,《中央網路報》, <http://www.cdnews.com.tw>。 <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1577821>。
2011/7/15。〈ECFA滿週年成效初顯〉,《資料來源:澳門日報、香港文匯報,來源: 中國網》, <http://www.taiwantrade.com.tw/MAIN/en_front/searchserv.do?method=listNewsDetail&information_id=35504&locale=2>。
2011/7/15。〈陸委會的ECFA成效報紙廣告〉,《陸委會官方網》, <http://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234211643269913.68240.193341787356899>。<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6/4/5/0/101645069.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645069>。
2011/8/6。〈.東南亞國協旗幟〉,《東南亞國協官方網》,
<http: //www.crwflags.com/fotw/flags/int-asea.html#desc>。
2011/9/7。〈GDP統計年報〉,《經濟部官方網》,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ECFA/news-2010042703.htm>。
2011/9/11。〈東南亞國協地圖〉,《Google Map網》, <http://www.aseansec.org/18619.htm>。
2011/9/15。〈東南亞國協加三地圖〉,《Google Map網》, <http://www.aseansec.org/18619.htm>。
2011/12/23。〈中華民國外交部之外交政策〉,《中華民國外交部官方網》, <http://www.mofa.gov.tw/webapp/ct.asp?xItem=10706&ctNode=1137&mp=1>。
2012/1/19。〈全球主要國家對中國大陸進出口成長:貿易局整理自美國GTI公司
之各國海關統計〉,《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
<http://www.trade.gov.tw/>。
<http://cweb.trade.gov.tw/kmi.asp?xdurl=kmif.asp&cat=CAT322>。
2012/1/19。〈我國對主要貿易國家或地區之進出口比例〉,《經建會官方網》,
.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628>。
2012/.5/31。〈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台灣應強化研發能力〉,《中央社》,<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6/7128035.shtml>。
2012/6/2。〈我國對主要貿易國家或地區之出口比例〉,《經建會官方網》,<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628>。
2012/6/2。〈我國對主要貿易國家或地區之進口比例〉,《經建會官方網》,<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2628>。
2012/6/2。〈全球主要國家對中國大陸出口成長:貿易局整理自美國GTI公司之各
國海關統計〉,《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
<http://www.trade.gov.tw/>。
2012/6/2。〈全球主要國家對中國大陸進口成長:貿易局整理自美國GTI公司之各
國海關統計〉,《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
<http://www.trade.gov.tw/>。
2012/6/2。〈中華民國進出口貿易統計〉,《經濟部國貿局經貿資訊網》,
<http://cus93.trade.gov.tw/fsci/>。
2012/6/3。〈我國對外投資〉,《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
<http//www.moeaic.gov.tw>。
王謙,2010/11/2。《中國發展對台灣的影響》,(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網站),
<http://www2.thu.edu.tw/~trc/2-thuup/3-program/second/1-class/3-chi/3-02-02.p
df>。
石之瑜,2002/2/25。〈虛構的現實主義:能鎖住中國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改評論》,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CL/091/CL-C-091-083.htm>。
吳莉芳,2011/2/15。〈CEPA對台灣的影響〉,《聯合新聞網》, <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1/14870/2470828.html>。
呂欣憓,2011/6/30。〈ECFA簽署1週年,馬總統:成效明顯〉,《中央廣播電台網》,
<http://n.yam.com/rti/politics/201106/20110630749578.html>。
呂秋萍,2004/6/14。〈人權民主法治最重要基礎〉,《台灣日報》, <http://www.worldcitizens.org.tw/articles/show0-20.html>。
宋鎮照,2010/11/1。〈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啟動之區域政經意涵:台灣的因應與思維〉,《海峽評論網站》,(230期2010年2月號), <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30-7795.html>。
宋鎮照,2010/11/6。〈東協與台海兩岸之新三角〉,《海峽評論網站》,(169期2005年1月號),
< 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169-631.html>。
李仲維,2011/3/31。〈觀察:江陳會談今年可能只有一次〉,《中國評論新聞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
李淑華,2011/7/13。〈ECFA今年1月起上路〉,《中央社台北13日電網》, <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107130260&pType0=aALL&pTypeSel=>。
李淑華,2012/3/6。〈美牛政策 林祖嘉:利大風險小〉,《中央社》,
<http://tw.news.yahoo.com/%E7%BE%8E%E7%89%9B%E6%94%BF%E7%AD%96-%E6%9E%97%E7%A5%96%E5%98%89-%E5%88%A9%E5%A4%A7%E9%A2%A8%E9%9A%AA%E5%B0%8F-061921743.html>。
李斌、張景勇、顧瑞珍,2007/11/11。〈中共十七大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佈局〉,《新華網》, <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au.china-embassy.org/chn/xw/t379880.htm>。
沙漠海,2010/11/6。〈暖化趨勢已擋不住,唯一能做的是延續他的到來-國際關係〉,《國際關係網》, <http://tw.myblog.yahoo.com/jw!i2TaYxSCFx1RZnBy35L0OaM-/article?mid=3346>。
周明生、唐偉傑,2010/11/6。〈十六大以來中共理論創新的科學根據〉,《中國新聞網:學習時報》,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gn/news/2007/10-11/1046507.shtml>。
林禾寧, 2012/5/29。〈不滿藍版證所稅,劉憶如請辭財長。〉,《新頭殼newtalk》,
<http://tw.news.yahoo.com/%E4%B8%8D%E6%BB%BF%E8%97%8D%E7%89%88%E8%AD%89%E6%89%80%E7%A8%85-%E5%8A%89%E6%86%B6%E5%A6%82%E8%AB%8B%E8%BE%AD%E8%B2%A1%E9%95%B7-043451240.html>。
林祖嘉,2005/1/3。〈2010年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啟動,台灣邊緣化的開始〉,《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改研究報告》,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4/TE-R-094-002.htm>。
邱坤玄、譚偉恩,2010/9/17。〈中國「和諧世界」外交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理論之分析〉,《外交部官方網》, <http://tw.myblog.yahoo.com/jw!p1EYV4.AHxVDRuROni3Zy.42/article?mid=322>。
俞可平,2011/6/11。〈資料來源:天府評論-行政法論壇〉,《聯合新聞網》, <http://www.ecfa.org.tw/EffectDoc.aspx?pid=4&cid=6>。
胡宗山,2011/9/10。〈國際關係理論方法論研究〉,《世界知識網出版-內容簡介》, <http://www.shanghaibooks.com.tw/basic/basic_cart_default.asp?ProductID=9787501231218&companyname=>。
高永光,2010/11/2。〈東協加一對台灣之影響〉,《國政會官方網》,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CL/093/CL-C-093-145.htm>。
康世申,2011/4/12。〈ECFA符合台灣利益〉,《聯合新聞網》, <http://la.worldjournal.com/printer_friendly/7036960>。
張智新,2010/11/1。〈中國東盟15年不僅是消除敵意〉,《主辦:中國評論網路有限公司,承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http://www.zhgpl.com/doc/1002/4/0/9/100240922.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240922>。
莊雨琳,2004/05/22。〈兩岸大未來-和平發展:促成歐盟的功能主義理論或可參考〉,《NOW news今日新聞網:專題報導》, <http://www.nownews.com/2004/05/22/10844-1633837.htm>。
陳維強,2011/7/12。〈兩岸應解除政治上的經貿障礙〉,《新聞論壇網》, <http://mypaper.pchome.com.tw/welljun1/post/1239910758>。
曾復生,2010/8/19。〈東協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看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改分析》,
<http://www.npf.org.tw/post/3/7967>。
楊慈郁,2011/6/29。〈賴幸媛:ECFA沒傾中 沒矮化主權〉,《旺報網:台北報導》, <http://news.chinatimes.com/wantdaily/11052101/112011062900178.html>。
閻光濤,2012/6/2。〈兩岸 / 陳德昇:一國兩區意指台獨沒空間〉,《中央日報》,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20602/6926539.html>。
劉永金,2010/11/4。〈從ECFA的角度來看區域經濟整合下之兩岸關係〉,《淡江大學電子學位論文服務網站》(台北:淡江大學電子學位論文,2010年),中文摘要, <http://etds.lib.tku.edu.tw/etdservice/view_metadata?etdun=U0002-1708201017101400&query_field1=keyword&&query_word1=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蔡宏明,2011/8/11。〈APEC在促進區域整合之現況與展望〉,《中時新聞網》, <http://isc01.moea.gov.tw/~ecoook/season/satc16.htm//>。
鄭乃慈,2004/ 2/ 6。〈東南亞國協(ASEAN)〉,《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WTO中心)》, <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do/www/readDoc?document_id=10563>。
龔明鑫,2012/4/13。〈油電雙漲,油價先行,電價馬上跟著來。油電雙漲,到底對經濟影響嚴不嚴重?〉,《財訊雙週刊》,
<http://tw.news.yahoo.com/%E6%B2%B9%E9%9B%BB%E9%9B%99%E6%BC%B2%E7%97%9B%E5%9C%A8%E5%93%AA%E8%A3%A1-051041995.html>。
林行健,2012/4/14。〈陸菲南海對峙,陷外交僵局〉,《中央通訊社》,<http://tw.news.yahoo.com/菲陸南海對峙-陷外交僵局-073809227.htm>。
蔡和穎,2012/4/20〈.6城陸客自由行 20日起送件〉,《中央社》,<http://tw.news.yahoo.com/6城陸客自由行-20日起送件-115912837.html>。
周永捷,2012/4/27〈美專家:全球競爭 台韓是贏家〉,《中央社》, <http://tw.news.yahoo.com/6城陸客自由行-20日起送件-115912837.html>。
編譯組,2012/4/28。〈賓拉丹死前最後一句話:別開燈〉,《聯合新聞網》, <http://tw.news.yahoo.com/%E8%B3%93%E6%8B%89%E4%B8%B9%E6%AD%BB%E5%89%8D%E6%9C%80%E5%BE%8C-%E5%8F%A5%E8%A9%B1-%E5%88%A5%E9%96%8B%E7%87%88-190700671.html>。
楊穆郁,2012/5/19,〈馬首任 跌掉1,917點〉,《中時電子報》, <http://tw.news.yahoo.com/%E9%A6%AC%E9%A6%96%E4%BB%BB-%E8%B7%8C%E6%8E%891-917%E9%BB%9E-213000883.html>。
尹慧中,2012/5/23。〈陳揆:重視ECFA後續談判 目標明年底完成〉,《鉅亨網》, <http://tw.news.yahoo.com/%E9%99%B3%E6%8F%86-%E9%87%8D%E8%A6%96ecfa%E5%BE%8C%E7%BA%8C%E8%AB%87%E5%88%A4-%E7%9B%AE%E6%A8%99%E6%98%8E%E5%B9%B4%E5%BA%95%E5%AE%8C%E6%88%90-070034217--finance.html>。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Annan, Kofi, In Larger Freedom: Toweard Sercurity, Development and Human Right for All (New York: United Nation General Assembly, 2005).
Annan, Kofi, Strengthening of the United Nations: AN Agenda for Further Changer (New York: United Nation General Assembly, 2002).
Arnold, Guy, Non-Aligned Movent and Tmehird World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2006).
Barston, R. P., Modern Diplomacy 3nd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Inc,2006).
Baylis, John & Smith, Steve eds.,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B.Balassa (1961),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Homewood Newsweek, THE FIVE FACES OFCHINA: Can Beijing and the Word Handle the Country's Split Personality ?, (special edition, Fall/Winter 2002).
Bennett, LeRoy & Oliver, James K.,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2).
Burzan, Barry & Little, Richard, International Systems in World History: Remak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anada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Freedom from Fear: Canada’s Foreign Policy for Human Security (Ottawa: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2002).
Cassese, Antonio,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Proliferation and Use of Chemical Weapons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2).
Chang, Gordon G. The Coming Collapse of China, (New York: Random House,2001).
Dannreuther, Rol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7).
David Mitrany, The Functional Theory of Politics (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1976)
Donnelly, Jack, University Human Righ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3).
Duttagupta, Rupa, Fernandez, Gilda & Karacadag, Cem, Moving to a Flexible Exchange Rate: How, When and How Fast?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ond, 2005).
Eriksson, Johan, Threat Politics: New Perspectives on Security, Risk and Crisis Management (Aldershot: Ashgate, 2007).
Ernst B. Haas, The Uniting of Europ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 1950-1957(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Ernst B. Haas,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Fierke, Karlin M. & Jorgensen, Knud Erik eds.,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Replations: The Next Generation (New York: M.E. Sharpe, 2001).
Gilpin, Robert,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der (Princeton: 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Goldstein, Joshua S. & Pevehouse, Jon 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5th (N.Y:Longman, 2004).
Goldstein, Joshua S. & Pevehouse, Jon 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7th (N.Y:Longman, 2006).
Gray, Christine,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Use of For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kenberry, John, After Victory: Institutions, Strategic Restraint, and the Rebuilding of Order After Major Wa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Outlook 2009 (Paris: OECD / IEA, 2009).
James E.Daugherty & Robert , L. 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2nd edition, 1981)
Joseph S. Nye, Peace in Parts: Integration and Conflict in Regional Organ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Kalicki, Janh. & Goldwyn, David L. eds., Energy and Security: Toward a New Foreign Policy Strategy (Baltimore, M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Kegley, Charles W.& Jr. Wittkopf, Eugene R., World Plolitics: Trend and Transformation (Bostone: Bedford/St. Martin, 2001)
Keohane Robert & Nye Joseph S. Jr.,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op..cit.,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Collins Publishers,2nd ed,1989)
Lamborn, Alan C. & Lepgold, Joseph, World Politics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Jersey: Person Education, 2003).
Lawrence Ziring, Jack C. Plano, and Roy Olt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Political Dictionary (California:ABC-CLIO,Inc.,1995).
McWilliams, Wayne C. & Piotrowski, Harry, The World Since 1945: A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5).
Meredith, R.. The Elephant and the Dragon: the Rise of India and China and What It Means for All of Us (1sted.) (New York: W.W. Norton, 2007)
Nye, Joseph S., The Paradox of America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empel, T.J.ed., Remapping East Asia: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g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Purpura, Philip P., Terrorism and Homeland Security: An Introduction with Applications (Burlington: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7).
Richard Bernstein and Ross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Random House,1997).
Richard Louis Edmonds ed., China and Europe since 1978: An European Prospective, The China Quarterly Special Issues.(Cambridge; New York: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2000)
Robertson, Ann E., Terrorism and Global Security (New York : Facts on File, 2007).
Scott, W.A.. Psychological and Socical Correlates of International Images. In H.C. Kelman (Ed.),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 Social-Psychological Analysi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1965)
Snow, Donald M., Cas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ortraits of the Future (New York: Pearson Longman, 2008).
Studwell, Joe. The China Dream: The Elusive Questfor the Greatest Untapped Market. (U.K.: Profile Books. 2002).
Tammen, Ronald L., Kugler, Jacek, Lemke, Douglas, Alsharabati, Carole & Efird, Brian eds., Power Transitions: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Seven Bridges Press, 2000).
Treaty Establishing a Constitution for Europe, part &#1064;, title V, Article &#1064;-292.
United Nations,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5).
Wallace, Rebecca M., International Law 4th (London: Sweet & Maxwell, 2002).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White, Jonathan W., Terrorism and Homeland Security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2006).
Zehfuss, Maja,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二)專書論文
Baldwin, David A., “Pow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Carlsnaes, Walter, Risse, Thomas & Simmons, Beth A. eds.,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1).
Ortega, Martin, “Beyond Petersberg: Mission of the EU Military Force,” in Gnesotto, Nicole ed., EU Security and Defense Policy: the First Five Years:1999-2004 (Paris: EU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 2004).
Pempel, T.J., ”Explaining the Resurgence of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in Pempel, T.J.ed., Remapping East Asia: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gion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Zartman, William & Faure, Guy Oliver, “The Dynamics of Escalation and Negotiation,” in Zartman, William & Faure. Guy Oliver eds., Escalation and Negot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三)期刊論文
Baker, Philip “Human Rights, Europe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9(March 2002), pp. 45~63.
Booysen, Frikkie, “The Extent of and Explan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Disparities in Human Security,”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Vol. 3, No. 2 (2002), pp. 273-300.
Cilson, Julie, “Building Peace of Following the Leader? Japan’s Peace Consolidation Diplomacy,” Pacific Affairs, Vol. 80, No. 1 (2007), pp.27-47.
Cox, Michael, “September 11th and US Hegemony Or Will the 21st Century Be America Too?”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 Vol. 3, No. 1 (2002), pp.53-70.
Dent, Christopher M., “Networking the Region? The Emergence and Impact of Asia-Pacific Bilateral Free Trade Agreement Project,” Pacific Review, Vol. 16, Issue 1 (2003), pp. 1-28.
Ernst B. Haas.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European and the Universal Proces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15, No. 4 (1961), pp.366-392.
European Council, “Decision of the Heads of State or Government, meeting in Copenhagen, on Future EU Enlargement, on 21 and 22 June 1993,”a.g.Harryvan and J.van der Harst, eds., Documents on European Union(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7), p.286.
Evan S. Medeiros and M. Taylor Frave1, China’s New Diplomacy, ” Foreign Affairs, Vol.82, N0.6, November/December 2003.pp.3-10.
Ginkel, Hans Van & Newman, Edward, “In the Quest of ’Human Security’” Jap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14, No. 1 (2000), pp. 59-82.
Gregory, Marfleet B., “The Operational Code of John F. Kennedy dur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A Comparis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Rhetoric,”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 21, No. 3 (2000), pp. 545-558.
Inoguchi, Takashi & Bacon, Paul, “Japan’s Emerging Role as a ‘Global Ordinary Pow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Vol. 6, No. 1 (2006), pp. 1-21.
Iokibe, Makoto, “ODA as a Foreign Policy Tool,” Japa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17, No. 2 (2003), pp. 105-127.
Ishizuka, Katsumi, “Japan’s Policy towards UN Peacekeeping Operations,”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 Vol. 12, No.1 (2005), pp. 67-86.
Jaffe, Amy Myers& Steve W. Lewis, “Beijing’s Oil Diplomacy,” Survival, Vol. 44, No.1 (2002), pp. 115-134.
Jagers, Sverker C., Johannes Stripple, “Climate Governance beyond the State,” Global Governance, Vol. 9, No. 3, (2003), pp. 385-399.
Kawai, Masahiro & Shinji Takagi,”Japan’s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 recent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 16, No. 2, (2004), pp. 255-280.
King, Gary & Murray, Christopher J. L., “Rethinking Human Securit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16, No. 4 (2001), pp. 585-610.
Markus Taub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PRC and the States of Europe,” The China Quarterly, No. 169(March 2002), pp. 78~107.
Michalopoulos, Constantine, “The Role of Special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for Developing Courtries in GATT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Paper, No. 2388 (2000). pp. 28-52.
Moravcsik, Andrew, “The Origins of Human Rights Regimes: Democratic Delegation in Postwar Europ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4, No. 2, (Spring 2000), pp. 217-252.
Murphy, Sean D., “Terrorism and the Concept of ‘Armed Attack’ in Article 51, of the U.N. Charter,” Harvard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Vol. 43, No. 1 (Winter 2002), pp. 40-51.
Nye, Joseph S. Jr., “Get Smart-Combining Hard and Soft Power,” Foreign Affairs, Vol. 88, No. 4 (2009), pp. 160-163.
O’Niell, Jim, “Dreaming with BRICs: The Path to 2050,” Global Econamics Paper, No.99 (October 2003), pp. 1-24.
Ogata,Sadako & Cels, John, “Human Security: Protecting and Empowering People,” Global Governance, Vol. 9 No.3 (2003), pp.273-282.
Rarkin, David & William R. Thompson, “Power Transition, Challenge and the (Re)Emergenc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Interations, Vol.29, No. 4 (October 2003), pp.315-342.
Rotberg, Robert I., “The New Nature of Nation-State Failur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5, No.3 (Summer 2002), pp.85-96.
Segal, Gerald “Does China Matter?,” Foreign Affairs, Vo1.78,N0.5, September-October 1999.pp.23-28.
Simonovic, Ivan, “Relative Sovereighty of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Hastings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Review, Vol. 25, No.3 (2002), pp.371-382.
Soeya, Yoshihide, “Japanese Security Policy in Transition: The Rise of International and Human Security,” Asia Pacific Review, Vol. 12, No. 1 (2005), pp.103-116.
The Economist,〈Taiwan economy: ECFA talks make little progress〉,May 10 2010 ,
《ViewsWire》. pp. 47-56.
Tranoff, Curt & Nowels, Larry, “Foreign Aid: An Introductory Overview of U.S. Programs and Policy,”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2004). pp. 36-72.
Weiss, Linda, “Developmental States in Transition: Adapting, Dismantling, Innovating, not ’Normalizing’,”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3, No. 1 (2000), pp.21-55.
White, Howard, “Will the New Aid Agenda Help Promote Poverty Reduc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 13 , No. 7 (2001), pp. 1057-1070.
Willetts, Peter, “What is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UNESCO 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 Article 1.44.3.7(2002). pp. 39-78.
Winner, Andrew C., “The 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 The New Face of Interdiction,”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8, No. 2 (Spring 2005), pp.129-143.
(四)報紙廣電
Joy C. SHAW、TING-I TSAI, 《Taiwan, Singapore to Discuss Trade Pact》 ,August 5,2010, 12:12 P.M. ET.
Daniel H. Rosen:《Taiwan Is Next Stop in U.S. Re-Engagement in Asia》 August 8, 2010, 2:09 PM HKT.
(五)網際網路
2010/8/18. “Taiwan- China trade deal passed by Taipei legislator.”, BBC News,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pacific-11008076>.
Andreas Lorenz, 2004/12/8. “Chinese Weapons Ban: Gerhard’s Comrade,” SPIEGEL ONLINE,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spiegel/0,1518,331590,00.html>.
Dary1 Lindsey, 2005/3/18. “The China Arms Embargo: A Trans-Atlantic Crisis Foretold,” SPIEGEL ONLINE,
<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0,1518,347129,00.html.>.
G-20, 2010/11/9. ”About G-20”,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G-20,.
< http://www.g20.org/about_what_is_g20.aspx>.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2010/11/4.”About ASEA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about_ASEAN.html>.
The CNN wire staff, 2010/6/29. “Taiwan China sign historic trade deal,” CNN, <http://www.cnn.com/2010/WORLD/asiapcf/06/29/china.taiwan.deal/index.html?iref=allsearch>.
The Economist, 2005/2/24. “A $15 billion boom? Why France and Germany want to sell China more Weapons,” <http://www.economist.com/world/europe/PrinterFriendly.cfm?Story_ID=370030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