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2100-04520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2100-045201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大陸集團企業成長模式之研究-以資訊產業為例
Growth Model of Business Group in Mainland China-An Empirical Study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6-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6-22
關鍵字
Keywords
聯想集團、集團企業、成長模式、中國大陸、資訊產業
Growth Model, Legend Group, Information Industry, Mainland China, Business Group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0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中文提要: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整體經濟的不斷增長,中國大陸的企業也在持續發展。其中資訊產業在80年代以後的快速成長尤為引人注目。本研究主要採用Devlin(1991)的框架,輔以其他學者所提出的企業成長理論,建立「成長類型」、「成長方向」和「成長形式」的三構面企業成長模式,探討中國大陸資訊廠商的成長軌跡。
本研究以個案分析為主要方法,所選擇的企業為目前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資訊廠商-聯想集團,嘗試探索該集團在本研究的成長模式中,其外顯的企業策略運用和相應的組織結構變化。實證分析表明,聯想集團屬於「相關-限制(Related - Constrained)」型企業,其企業的成長類型為「非正式的組織架構」→「機能別的集權式管理」→「地區別的分權式管理」的階段過程;成長方向屬於後向關連(backward linkage)的「貿-工-技」策略發展路徑;成長形式則是以經銷代理的「混合發展形式」為主軸,進而擴展到多種型態的合作經營關係。
本研究認為中國大陸資訊廠商的成長是具階段性且不斷持續的創新過程,企業的發展必須與產業環境配合,從而在特定的結構條件下演化出獨有的成長道路。
Abstract
英文提要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made progress rapidly in Mainland China from 80's.This study applies Devlin's (1991) framework and brings up a three dimensional space model which includes "growth type", "growth direction", and "growth mode". We can analyze the change of the information enterprises in Mainland China by way of this model.

With respect of case study, We describe and examine Legend Group'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our model. We recognize Legend Group is a type of Related-Constrained enterprise, its growth type includes informal organization structure, functional centr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its growth direction i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a backward linkage--Trade, Manufacturing, and R&D; its growth mode is licensing within joint development, and extends multi-typ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t last, we demonstrate the growth of the information firm in Mainland China is a innovation progress of different stages. Moreover, this study reveals the f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rm must match up external industry environment.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he firm can evolve its unique growth path and make sustained progres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企業成長的概念與定義
第二節 企業成長的理論內容
第三節 企業成長的理論觀點
第四節 企業成長的機制

第三章 分析架構
第一節 企業的成長類型
第二節 企業的成長方向
第三節 企業的成長形式
第四節 企業的成長性分析

第四章 宏觀背景
第一節 大陸資訊產業沿革
第二節 大陸資訊產業的相關政策
第三節 大陸資訊產業概況

第五章 個案分析
第一節 聯想集團背景簡介
第二節 企業的成長類型
第三節 企業的成長方向
第四節 企業的成長形式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書目
1. Andrew S. Grove,王平原譯,10倍速時代,台北:大塊文化,1996年。
2. Beth Rogers,于曉言譯,抓住企業的未來,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3. David Irwin,孫寧譯,企業成長戰略,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4. Douglass C. North,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11月。
5. Douglass C. North,劉瑞華譯,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2月。
6. Eric G. Flamholtz,李劍峰譯,增長的痛苦,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8年8月。
7. George S. Day,年海鵬等譯,市場驅動戰略-價值創造過程,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1月。
8. Ian Morrison,溫蒂雅譯,第二曲線-企業永續成長的未來學,台北:商周文化,1997年4月。
9. Ichak Adizes,徐聯恩譯,企業生命週期,台北:長河出版社,1996年4月。
10. James Collins, Jerry I. Porras,真如譯,基業長青-百年企業的成功習性,台北:智庫文化,1998年6月。
11. Mehrdad Baghai , Stephen C. Coley , David Whit,林小慧譯,企業成長煉金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12月。
12. Michael Ray, Alan Rinzler,徐聯恩譯,企業新典範-領導與組織變革策略,台北:牛頓出版,1997年8月。
13. Peter F. Drucker,王美音、楊子江譯,再創企業生機-彼得杜拉克談創新與創業,台北:卓越文化,1985年9月。
14. Porter, M. E.,李明軒、邱如美譯,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
15. Porter, M. E.,周旭華譯,競爭策略:產業競爭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1998年1月。
16. Prahalad, C. K. & Gary Hamel,,顧淑馨譯,競爭大未來-掌控產業、創造未來的突破策略,台北:智庫文化,1995年5月。
17. Ram Charan & Noel M. Ticky,季晶晶譯,經營成長策略,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2000年1月。
18. Slywotzky, A. J. & Morrison D. J.,黃瓊儀譯,獲利寶典,台北:金錢文化,1999年2月。
19. Thomas M. Koulopoulos, Richard Spinello, Wayne Toms,李金梅譯,企業求生本能-解除企業衰亡的致命之癌,台北:商業週刊出版,1998年11月。
20. 中共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1998-1998年度中國IT產業形勢與計算機市場報告會資料彙編,北京:中共信息產業部機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1999年3月。
21. 中共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1999-2000年度中國IT產業與市場形勢報告會議資料,北京:中共信息產業部機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2000年1月。
22. 中國改革與發展報告專家組,成長的經驗-中國績優大企業案例研究,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9月。
23. 王正芬,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版圖,台北:財訊出版社,1999年10月。
24. 占部都美,伍進坤譯,危險的公司,台北:新潮文庫,1993年。
25. 朱岭雲、黃建軍,製造100個百萬富翁-北大方正啟示錄,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2月。
26. 吳思華,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文化出版,1998年。
27. 呂鴻德,「技術策略、功能互動與新產品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28. 李大衛,大陸資訊產業趨勢分析,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促進會,1995年6月。
29. 林晉寬,「從資源基礎理論探討資源特性與成長策略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7月。
30. 金占明、馬力編著,中國著名企業戰略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31. 保健雲、徐梅,企業速度-企業危機與擴張的新思維,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32. 界屋太一,呂美女、吳國禎譯,組織的盛衰-從歷史看企業再生,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
33. 范建,誰是方正,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9年5月。
34. 徐恩普,大陸資訊產業趨勢分析,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促進會,1994年6月。
35. 徐康沛、黃麗雲等編著,2000年全球PC市場,台北:大橞文化,1999年11月。
36. 袁道之、白莉,同創崛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37. 高鴻翔,大陸資訊市場發展趨勢分析,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促進會,1994年6月。
38. 康榮瓶、柯銀斌,企業多元化經營,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6月。
39. 清水龍瀅,邱伯松譯,日本企業成長的秘訣,台北:中央經濟社,文經社出版,1984年。
40. 陳小紅等編著,聯想發展研究專題報告彙編,北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1999年7月。
41. 陳佳貴,現代大中型企業的經營與發展,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6年1月。
42. 陳惠湘,聯想為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
43. 楊杜,企業成長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44. 劉韌,企業方法-中關村財富之源,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45. 劉韌、張永捷,知識英雄:影響中關村的50個人,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9月。
46. 鄭懷義,企業成功決策:理論分析與個案會診,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1月。

中文期刊

1. Joseph A. Avila, Nathaniel J. Mass, Mark Turchan,方友直譯,「成長策略是你的大敵嗎?」,台北:世界經理文摘,1995年12月,第112期,頁62-77。
2. Mehrdad Baghai , Stephen C. Coley , David White, Charles Con,呂錦珍譯,「拾級而上-階梯式成長策略」,台北:世界經理文摘,1997年4月,第128期,頁22-53。
3. 于志田,「電子工業利用外資的分析與評價」,北京:工業經濟,1996年,第4期。頁110-112。
4. 中共信息產業部機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1999年我國計算機產品進口形勢的分析」,北京:IT市場研究參考-市場與產業,1999年11月30日,頁10-13。
5. 中共信息產業部機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1999年前三季度中國計算機市場發展概況與全年預測」,北京:IT市場研究參考-市場與產業,1999年11月30日,頁1-4。
6. 中共信息產業部機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當前我國計算機產品出口形勢分析」,北京:IT市場研究參考-市場與產業,1999年11月30日,頁5-9。
7. 中共原電子工業部經濟運行司市場處,「實施中國電子名牌戰略,振興民族電子工業」,北京:工業經濟,1995年,第8期,頁114-116。
8. 中共原電子工業部綜合規劃司,「我國電子工業九五規劃思路及發展目標」,北京:工業經濟,1995年,第11期,頁154-155。
9. 中共原電子工業部綜合規劃司,「把電子工業建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八五回顧及九五思路」,北京:工業經濟,1995年,第9期,頁139-143。
10. 中共國家計委機電司綜合處,「九五電子工業」,北京:工業經濟,1996年,第五期,頁125-127。
11. 王子博,「全球資訊產業發展趨勢分析-顛覆傳統思維的後PC時代」,資訊工業透析-亞太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0年3月,頁2-19。
12. 王怡翎,「購入成長,併入版圖」,台北:管理雜誌,1999年11月,第293期,頁68-72。
13. 王勝宏,「五大平台架構看後PC時代的產業發展」,資訊工業透析-電腦系統與零組件,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0年3月,頁2-9。
14. 王勝宏,「迎向後PC時代的資訊產業發展策略」,資訊工業透析-電腦系統與零組件,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0年4月,頁2-12。
15. 司徒達賢、林晉寬,「台灣優勢廠商之資源管理模式」,台北:管理學報,1998年6月,第15卷,第2期,頁255-270。。
16. 曲成義,「展望2000年-國內IT重點領域發展趨勢」,北京:微電腦世界,2000年1月3日,第1期,頁30-31。
17. 曲維枝,「電子工業部副部長曲維枝談三金工程」,北京:中國信息導報,1994年,第五期,頁5-6。
18. 江向勇,「強力推進企業信息化」,北京:計算機世界,2000年1月17日,A1。
19. 李玉玲,「東南亞PC市場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資訊工業透析-亞太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5月,頁2-25。
20. 肖春江,「信息產業今年重頭戲」,北京:計算機世界,2000年1月24日,B4。
21. 周育亨,「東南亞資訊產業發展趨勢分析」,資訊工業透析-亞太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8年7月,頁2-27。
22. 林祥金,「多元化成長」,台北:動腦,1996年8月,第209期,頁69-71。。
23. 林祥金,「成長策略」,台北:動腦,1993年7月,第208期,頁102-103。
24. 邱義城,「超級成長策略」,台北:突破,1998年1月,頁10-11。
25. 邱義城,「競爭導向的成長策略」,台北:突破,1989年2月,第43期,頁71-72。
26. 范新宇,「2000年IT市場誰主浮沈」,北京:微電腦世界,2000年1月10,第2-3期,頁23-25。
27. 孫小羽、朱岩、孫會君、張郁,「IT廠商如是說」,北京:每週電腦報,2000年2月21日。
28. 高鴻翔,「1999年大陸PC市場談資訊廠商贏的策略」,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0年3月,頁2-17。
29. 高鴻翔,「大陸本土個人電腦廠商發展概況」,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8月,頁2-32。
30. 高鴻翔,「大陸個人電腦市場通路發展概況」,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0年1月,頁22-28。
31. 高鴻翔,「大陸個人電腦相關產業發展概況」,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11月,頁2-22。
32. 高鴻翔,「大陸個人電腦產業與市場總體環境分析」,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1月,頁2-25。
33. 高鴻翔,「大陸個人電腦產業與市場總體環境分析」,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0年2月,頁13-17。
34. 高鴻翔,「外國個人電腦廠商在大陸發展概況」,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7月,頁2-26。
35. 高鴻翔,「從大陸電腦廠商家變談其未來發展方向」,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12月,頁16-20。
36. 尉謄蛟譯,「如何利用未來的不確定性追求成長」,台北:世界經理文摘,1987年12月,第19期,頁66-70。
37. 尉謄蛟譯,「終極的策略問題」,台北:世界經理文摘,1996年12月,第119期,頁22。
38. 尉謄蛟譯,「新企業的成長策略」,台北:世界經理文摘,1988年12月,第31期,頁92-98。
39. 許耀輝,「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資訊工業透析-電腦系統與零組件,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7月,頁2-21。
40. 許耀輝,「個人電腦產業競爭態勢分析」,資訊工業透析-電腦系統與零組件,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5月,頁2-19。
41. 郭福華,「採取加速發展戰略,推進支柱產業形成-電子工業發展思路」,北京:工業經濟,1995年,第3期,頁109-111。
42. 陳松柏,「新事業開發模式」,台北:管理與資訊學報,1998年4月,第3期,頁75-96。
43. 陽光,「釋放活力,蓄勢待發-李漢生為方正帶來了什麼」,北京:計算機世界,2000年1月24日,A5。
44. 楊嘉麗,「2000年大陸軟體產業發展展望」,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9月,頁2-16。
45. 楊嘉麗,「大陸軟體人力資源探討」,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6月,頁17-29。
46. 楊嘉麗,「大陸軟體通路現況與發展趨勢」,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6月,頁2-16。
47. 楊嘉麗,「大陸軟體領導業者發展現況初探」,資訊工業透析-大陸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2月,頁2-23。
48. 董人瑛,「看美國2000年資訊業最具影響力的技術與人物」,資訊工業透析-亞太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0年1月,頁2-12。
49. 董人瑛,「美國個人電腦系統廠商市場發展現況與趨勢」,資訊工業透析-亞太市場,台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99年11月,頁2-8。
50. 趙霞,「政府上網工程走向深入」,北京:計算機世界,2000年1月24日,A1。
51. 劉劍峰,「中國電子工業發展狀況和未來展望」,北京:工業經濟,1996年第1期,頁126-129。
52. 蔣白俊,「200萬台及其他」,北京:計算機世界,2000年1月24日,E1。
53. 蔡忠霖,「馬兒快不如馬兒好」,台北:天下雜誌,1987年11月,第78期,頁127。
54. 鞠世環,「冷靜看看3C產業」,北京:每週電腦報,2000年1月10日。
55. 饒清川、范新宇,「表象的背後-透析筆記本電腦市場的驅動力量」,北京:微電腦世界,2000年2月28日,第8-9期,頁23-25。


英文書目與期刊

1. Aaker, D. A., Developing Business Strategies, NY : John Willey and Sons, 1984, pp.257-278.
2. Ansoff, H. L., Corporate Strategy, NY : McGraw-Hill, 1965. pp.75-90
3. Chaffee, E. E., “Three Model of Strateg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pp.89-98.
4. Chandler, A. D.,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5. Chandler, A. D.& McCraw, T. K. & Tedlow., R. S., Management , past and present : a casebook o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business, Cincinnati, Ohio :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 c1996.
6. Devlin, G., “Diversification : A Redundant Strategic Opti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9 Iss.1, Mar. 1991, pp.76-81.
7. Dodge, H. R. & Robbins, J. 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Life Cycle Model for small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Survival”,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nagement, Jan. 1992, pp.27-37.
8. Ford, J. D., “The Administrative Component in Growing & Declining Organizations :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0, pp.615-630.
9. Glueck, W. F., Business Policy : Strategy Formation & Management Action, McGrow-Hill, 1976, pp.119-147.
10. Goold, M. & Compbell, A., “Management Diversity : Strategy and Control in Diversified British Companie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20 Iss.5, Oct. 1987, pp.42-52.
11. Greene, K. B. De, The Adaptive Organization, NY : John Wiley & Sons, 1982.
12. Greiner, L. E., “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1972, pp.37-46.
13. Hambrick, D. C., “Some Test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Functional Attributes of Miles and Snow’s Strategic Typ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3, pp.15-25.
14. Hennart, Jean-Francois & Young-Ryeol Park, Greenfield vs. Acquisition : The Strategy of Japanese Invest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9 Iss.9, Sep 1993, pp.1054-1070.
15. Hirschman, A. O., Development projects observed , Washington :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67.
16. Hicks, H. G.,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 A System & Human Resources Approach, 2nd eds.,1972.
17. Hill, C. W. L., Hwang, P. & Kim, W. C., "An E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 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 Vol.11 Iss.2, Feb 1990, pp.117-128.
18. Hofer, C. W. & Schendel, D., Strategy Formulation : Analytical Concepts, St. Paul : MN West, 1978.
19. Kazanjian, R. K., ”The Organizational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Based New Ventures:A Stage of Growth Model”, Proceedings Academy of Management, 1984, pp.22-26.
20. Kought, B. & Dingh, H.,The Effect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he Choice of Entry Mo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19 Iss.3, Fall 1988, pp.411-432.
21. Leontiades, M., Strategies for Diversification and Change, Boston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0.
22. Michael Pecht & Chung-Shing Lee & Zong-Xiang Fu & Juang-Jun Lu, Wzng-Yong Wen,The Chinese Electronics Industry, NY : CRC Press LLC,1999.
23. Miles, R. E. & Snow, C. C.,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 NY : McGraw-Hill, 1978, pp.28-30.
24. O’Rand, A. M. & Krecher, M. L., ”Concept of the Life Cycle : Their History, Meanings and the Us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990, pp.241-262.
25. Penrose, E. 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NY : John Wiley, 1959.
26. Riggs, F. W.,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 An Elusive Concept”, In Jo D. Montgomery & W. J. Siffin (Ed.), Approaches to Development : Politics, Administration & Change, NY : McGraw-Hill, 1966.
27. Rumelt, R., 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11-24.
28. Rumelt, R., Strategy,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29. Schump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 : Allen & Unwin, 1967.
30. Starbuck, W. H., “Organizational Growth & Development ”, In J. G. March, (Ed.),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Chicago : Rand McNally, 1965.
31. Twiss, B. C., Social forecasting for company planning, London : Macmillan, 1982.
32. Williamson,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 ASQ, June 1991.
33. Wrigley, L.,” Divisional Autonomy and Diversific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1970.
34. Yip, G. S., Diversification Entry : Internal Develop Versus Acquisi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3, 1982, pp.331-345.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檔案不存在 file not found!!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