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2105-00434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2105-004347
論文名稱
Title
莊子思想對生命教育的啟發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1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6-22
關鍵字
Keywords
生命教育、莊子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2 次,被下載 477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774 times.
中文摘要
「生命教育」為近年來重大教育決策之一,緣起於校園內暴力自戕等案件頻傳,反映出學子不尊重生命的態度,彰顯了生命教育的迫切性。然而因生命問題本身的複雜性、生命教育觀點的多元,使其定義難以獲得共識,其教學目標與實施方式亦難以訂定出具體可循的標準。若堅持確立「生命教育」的具體內涵作為掌握生命教育實施方式的先決條件,生命教育的推動便無法跨出第一步。然則生命教育的實施迫在眉睫,學生的成長只有一次,學習契機稍縱即逝。<外物篇>有一則生動的寓言: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
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
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
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
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
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是什麼」有時未必先於「如何做」,對於無法明確定義的事物,仍有著手進行的空間。牟宗三即指出道家「以無化有」的智慧可達成「作用地保存」 :

道家既然有How的問題,最後那個What 的問題也可以保住。既然要如何來
體現它,這不是就保住了嗎?這種保住,就是作用地保存。

生命教育的緣起來自一種反省式的思維,藉以導正當前教育與社會風氣之弊,因此它可以是一種「去病不去法」的治療,從修正不當的教育措施著手,如此不但未增加課程內容、不佔教學時數,反而可以化解不必要的阻力使教學活動更為順暢,在這樣的過程中,不一定要出現以「生命教育」為名的課程,因此可以說是「無」,然而它發揮了生命教育的功效,因此達成了「作用的保存」。

目前九年一貫課程中,以「生命教育」為名稱的具體課程,僅佔綜合領域時數的十分之一,约每學期四至六小時,與目前學者提出的廣義生命教育所應涵蓋的內容相形之下,不啻杯水車薪。因此,若僅將生命教育限為具體課程,將窄化其意義。生命教育主要應是一種潛在教育,其範圍無所不包,它涵化在學校的各種情境中,生命教育作為教改核心的意義,即在於它是教育之「道」,而莊子指出「道」是無所不在的: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
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
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
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知北遊>

學者對於當前生命教育的定義趨於周延性,即是體認廣義的生命教育幾乎涵蓋所有的教育問題。然而過於廣泛的定義在實施上通常會產生課程編排與實施時間的問題,除非對於「實施」能有觀點的轉換,即以無化有。潛在教育是隱性的,然而其影響可超越顯著課程。因此,有意識的注重潛在課程並用心規劃,將發揮無形的功效,此即「道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因此生命教育的目標不在具體課程的浩繁,而在於生命哲學與教育哲學的不斷反省,使教育與生命回歸應有的本質,即是生命教育圓滿之境。

生命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引導學生具備化解生命困境的能力。然則人生有諸多無可奈何的困苦,如九二一地震、SARS傳染病的流行、大同國小學生畢旅車禍致命……等,皆非人能經由學習避免的災禍;外貌、資質、家世……等,與生俱來的條件,亦非學校教育所能改變的現實。至若學子未來的人生將遇到怎樣的問題,誠非今日所能預料,更遑論預先教導其具體解決策略。因此,生命教育所能做的,主要是觀點與態度之轉化。

人的物質生命限於外在條件,無法改變,精神的生命卻不然,它可以經由自我的反思覺省直契道體,超越有限的條件與環境,體現心靈主觀境界。主觀之境界型態繫乎一心,觀點的轉變可使人克服、超越現實之苦難困境。莊子「境界型態的形上學」 即通過精神超昇,轉化生命的缺憾與道相契。因此生命教育亦可以經由引導學子超越外在的客觀現實,而使生命的安頓「當下即是」。

生命教育離不開生命哲學,杜威便將教育哲學放在所有哲學的中心位置,認為哲學是教育的實踐,教育是哲學的理論,他堅持教育哲學是哲學中最基礎以及最重要的分支,因為就某種意義而言,所有其他哲學領域都奠基在教育哲學之上,對杜威來說,教育的哲學就是生命的哲學 。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目錄 2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前言 4
第二節 研究範圍 6
一、《莊子》 6
二、生命教育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一、傳統的再詮釋 12
二、生命的再思考 16
第二章 莊子思想的現代意義 20
第一節 莊子思想與後現代情境 20
一、時代課題的回應 21
二、超越的生命理想 25
三、生命蘄向的重構 27
第二節 莊子思想與九年一貫課程 30
一、「知」的省思 30
二、統整觀 39
第三章 生命教育的議題 43
第一節 生死教育 43
一、死亡禁忌的突破 44
二、生死一體 45
三、「臨終關懷」與「哀傷諮商」 46
第二節 宗教教育 50
一、宗教教育的可能 51
二、宗教教育的限制 54
三、終極關懷 55
第三節 倫理教育 58
一、倫理學與生命哲學 59
二、政治意識型態的化解 61
三、儒家倫理的轉化 64
第四章 生命哲學的全幅朗現 71
第一節 人與自己 71
一、珍愛生命 71
二、生涯發展 74
第二節 人與他人 81
一、主體的挺立 81
二、自我執障的破除 87
三、主客交融 90
第三節 人與自然 93
一、自然無為 94
二、物我為一 97
第四節 人與社會 102
一、出世的入世觀 102
二、避免盲從 104
三、處世之道 106
第五節 人與宇宙 110
一、氣 112
二、陰陽 114
三、道通為一 117
第五章 結論 121
參考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123
一、原典釋譯注疏 123
二、當代著述 123
三、期刊論文 126
四、論文集 129
五、學位論文 130
六、線上查詢 131
七、譯著 132
八、新聞資料 133
九、教育法規 133
十、國科會研究計畫 13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一、原典釋譯注疏
王元澤(宋)撰、嚴靈峰編輯,《南華真經新傳附拾遺》廿一卷,臺北,成文,1972年。
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廣文書局,1997年。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0 年。
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張默生,《莊子新釋》,臺北,明文,1994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出版,1985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1975 年。
陳壽昌(清)輯,《南華真經正義》,臺北,新天地出版, 1977年。
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憨山釋德清,《莊子內篇注》,台北,廣文書局發行,1991年。

二、當代著述
(一) 莊子相關資料

王邦雄,《二十一世紀的儒道.走進莊子之學的門徑》,台北,立緒文化出版,1999年 。
王邦雄,《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出版,1993年 。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王德有,《以道觀之:莊子哲學的視角》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臺北,書林出版公司出版,1999年。
吳光明,《莊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1992 。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
吳怡,《逍遙的莊子》,台北,東大出版,1986年。
林紓,《莊子淺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臺北,文津出版,1999年。
胡哲敷,《老莊哲學》臺北,中華書局,1987年。
胡遠濬,《莊子詮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2年。
張恆壽,《莊子新探》,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
莊萬壽,《莊子史論》,台北,萬卷樓出版,2000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台北,文史哲出版,1993年。
楊儒賓,《莊周風貌》,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出版,1991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出版社出版,1999年。
鄔昆如,《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臺北,國立編譯館,1972年。
劉坤生,《莊子哲學本旨論稿》,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歐崇敬,《解構的中國知識型理論分析》,臺北,新視野圖書發行,2000 年。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1993年。
關鋒,《莊子內篇譯解和批判》,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1年。
龔樂群,《老莊異同》,台北,幼獅出版,1974年。

(二) 道家相關資料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王邦雄,《儒道之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94年。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專刊,1992年。
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台北,文史哲,1990年。
李生龍著,《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岳麓書社出版發行,1998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商務印書館,1999 年。
馮達文,《回歸自然:道家的主調與變奏》廣州市,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發行,1993年。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 2000年。

(三) 教育相關資料

林進材,《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商鼎文化出版,1995年。
高廣孚,《教育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5年。
張淑美,《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
齊力, 蘇峰山編,《市場、國家與教育 : 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教社所出版, 2003年。
諾丁著,曾漢塘、林季薇譯,《教育哲學》,臺北,弘智出版社,2000年。

(四) 其他相關資料
王小章,《貝爾》,台北,生智出版社, 1999年。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1983年。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空大,1998年。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出版,199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91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正中書局,1983年。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吳怡,《生命的轉化》,台北,東大圖書發行,1996年。
呂大吉、何耀華主編,《中國原始宗教資料叢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台北,立緒文化公司,1998年。
李澤厚等主編,《中國美學史》,台北,漢京出版,1986年。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1996年。
沈清松,《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
林景伊,《中國學術思想大綱》,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80年。
林顯宗,《社會學概論》,台北,五南文化事業出版,1987年。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圖書出版,1992年。
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台北,水牛圖書出版,1986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學生書局出版,1980年。
唐君毅,《哲學概論》 (上) ,台北,台灣學生,1986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商務,1988年。
張永雋等著,《人生哲學》,台北,匯華出版,1995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莊慶信,《中西環境倫理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2年。
陳少峰,《倫理學—意蘊與情趣》,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03年。
陳文團,《意識型態教育的貧困》,台北,師大書苑出版,1999年。
陳榮波,《哲學分析的天才-維根斯坦》,臺北,允晨,1982年。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傅偉勳,《死亡尊嚴與生命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發行,1999年。
鈕則誠,《生命教育-倫理與科學》,揚智文化事業,2004年。
馮友蘭,《人生哲學》,台北,天宇出版社,198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黃武雄,《童年與解放》,高雄,愛智出版,1994年。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台北,大林出版社,1981年。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發行,1993年。
鄔昆如,《人生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89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廣文發行,1993年。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黎建球,《人生哲學》,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嚴靈峰編著,《經子叢書》,台北,國立編譯館, 1983年。

三、期刊論文
(一) 莊子相關資料
元鍾實,<略談莊子無為說與慧能禪宗三無論:以修養工夫、境界論為主>,《中華佛學研究》第六期,2002年3月,p.235-261。
王邦雄,〈走進莊子之學的門徑〉,《鵝湖月刊》第136 期,1986 年10 月。
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功夫>,《鵝湖月刊》第17 卷第1 期,1991年7月,p.1-12。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倫理空間:論莊子「命」「義」的觀念>,《現代化研究》10期,1997年4月,p.3-10。
王邦雄,<莊子哲學的生命精神>,《鵝湖月刊》第7卷第7期,1982年1月。
王邦雄,〈莊子齊物論儒墨兩行之道〉,《鵝湖月刊》17卷第8 期,1992 年2 月,p.9-13。
江美華,<從「渾沌」寓言探討莊子思想中的主體性>,《花蓮師院學報》第11期,2000年12月,p.193-204。
牟宗三,〈莊子〈齊物論〉演講錄(2)〉,《鵝湖月刊》第27卷8期,2002 年2 月,p. 1-11。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莊子「齊物論」講演錄(5)>,《鵝湖月刊》27卷11期,2002年5月,p. 1-11。
宋榮培,〈關於莊子的社會危機意識和自由意識的問題〉,《哲學雜誌》第20期,1997年5月,p. 170-184。
李美燕,〈從「莊周夢蝶」論莊子的「物化」觀〉,《屏東師院學報》第10期,1997年6月,p.355-370。
周策縱,<莊子養生主篇本義復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1992年3月,p.23-31。
胡化凱,<《莊子》相對主義與相對論物理學思想之比較>,《安徽大學學報》第1期,1997年,p.42-46。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對莊子思想之詮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6期,2000年11月,p.40-41。
莊慶信,〈莊子生態哲學初探〉,《東吳文史學報》12期,1994年3月,p.125-143。
陳立言、郭正宜,<飛鳥與游魚:從莊子觀點淺談生命教育中的多元智慧>,《哲學雜誌》35期,2001年5月,p.102-111。
陳鼓應,<莊子的悲劇意識和自由精神>,《國文天地》7卷1 期,1991年6月,p.59-64。
陳德和,〈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鵝湖學誌》第24期,2000年6月,p. 41-72。
陳德和,<老莊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鵝湖月刊》第27卷第2期,2001年8月,p.24-29。
葉海煙,〈莊子哲學的「陰陽」概念〉,《宗教哲學》第3卷第3期,1997 年7 月,p. 88-100。
葉海煙,<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哲學與文化月刊》第298期,1999年3月,p.336-343。
葉海煙,<論莊子哲學的宗教性>,《東吳哲學學報》第六期,2001年4月,p. 45-60。
賴錫三,〈莊子對形上學思考的批判與超形上學進路的指點〉,《文明探索》10期,1997年7月,p. 28-48。
謝大寧,〈齊物論釋(中)〉,《鵝湖月刊》20卷第2期,1994年8月,p. 44-49。


(二) 道家相關資料

朱&#21894;,<先秦道家的生死觀>,《中國文化月刊》第227期,1999年2月,p. 15-37。
沈清松,〈老子的批判哲學〉,《東吳哲學傳習錄》第1期,1992年3月,p.13-21。
尉遲淦,<道家觀點看臨終關懷的問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8期,1998年10月,p.55-57。
許抗生,<簡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儒道思想互補>,《宗教哲學》1卷1期,1995年1月,p.11-21。
陳鼓應,〈先秦道家之禮觀〉,《漢學研究》第18 卷第1 期,2000 年6 月,p. 1-22 。
陳德和,<從道家思想談動物權的觀念>,《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3期,2001年1月,p.22-25。
蔡振豐,<道家思想的兩詮釋面向及其現代意義>,《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一)》,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出版,2002年,p.253-276。

(三) 教育相關資料

方永泉,<宗教與道德間的關係---兼論多元社會中的宗教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期,2000年11月,p.99-126。
王國華,<建構與學習>,黃世傑主編,《建構與教學》第1期,1995年9月,p. 2。
王淑芬,<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第21期,2001年6月,p. 8-14。
但昭偉,邱世明,<今日教育改革的基本性質:典範的轉移>,《教育資料集刊》第23輯,1998年6月,p.1-12。
但昭偉,邱世明,<多元文化主義觀點之下的道德教育與評量:一項初步的觀察>,《教育資料集刊》第25輯,2000年11月,p.225-240。
吳坤銓,<後現代主義社會的課程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第17期,1997年7月,p.63-67。
吳明清,<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向與課題>,《教育資料與研究》22期,1998年5月,p.1-7。
吳武雄,<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第7期,1999年8月,p.10-15。
吳清山,林天祐,<教育名詞:專業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5期,2000年7月,p.107-108。
吳榮鎮,<落實輔導再認識工程—生命教育>,《教育部學生輔導雙月刊》第76期,2001年9月,p.100-111。
呂宗麟,<對後現代社會與後現代教育的思考> ,《興大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1999年6月,p.287-297。
李琪明,<海峽兩岸德育沿革與現況之比較>,《教育資料集刊》第25輯,2000年11月,p.1-20 。
李輝,<影響國小兒童自我觀念發展之重要因素>,《國民教育》,34期,1994年6月,p.6-9。
沈清松,<倫理學理論與專業倫理教育>,《通識教育季刊》第3卷第2期, 1996 年6月,p. 53-69。
周珮儀,<論課程統整與學科知識>,《研習資訊》,17卷1期,2000年2月,p.33-40。
林逢祺,<美感與道德教育:論道德教學的審美判斷>,《教育資料集刊》第25輯,2000年11月,p. 127-146。
胥嘉芳,<英國生命教育與學生情緒問題防治>,防治青少年自殺與生命教育研討會,2002年12月14日(星期六)彰化師範大學,書面發表。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第35期,2001年5月,p.4-31。
孫效智,<生死尊嚴與生命智慧>,《臺灣教育》580期,1999年4月,p.2-6。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輯,國立教育資料館,2001年12月,p. 27-57。
孫舒羚,<學習死亡與死亡教育>,《社教資料雜誌》第276期,2001年7月,p.4-7。
馬向青,<後現代主義知識論及其在教育上的蘊義>,《教育研究》(高師),7期,1999年7月,p. 355-367。
高博銓,<知識經濟與教育>,《中等教育》53卷1期,2002年2月,p.49-68。
張淑美,<生死的震撼、省思與教育>,《北縣教育》第33期,2000年3月,p.25-30。
張淑美,<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兼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教育學刊》第14期,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1998年6月,p.275-294。
陳小娥、蘇建文,<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第10期,1977年,p.91-106。
陳玉芳,<從人本心理學到超個人心理學的思索──中西方心理治療之融合>,《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7期,1998年7月,p.30-34。
陳美如,<多元文化課程的現在與未來:一個學校的觀察>,《人文及社會科學》11卷1期,2001年1月,p. 66-80。
陳朝平,<人文主義與行為學派的教育主張及其協調(二)>,《國教天地》第38期,1980年9月,p.47-50。
陳德光,<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教育資料集刊》26輯,國立教育資料館,2001年12月,p.59-79。
傅佩榮,<從憂鬱走向創意:生命教育的省思>,《哲學雜誌》第35期,2001年5月,p.76-101。
游惠瑜,<生命教育的哲學意義與價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5期,2002年11月,89-105 。
馮朝霖,<認同、差異與團結: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學生輔導雙月刊》73期,2001年3月,p.94-103。
黃光明,<社經地位、產序、家庭氣氛與高職學生自我概念的關係>,《臺南師專學報》第20期,1987年,p.213-253。
黃姬芬,<從後現代主義看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國教輔導》40卷第1期,2000年10月,p.33-39。
黃榮懷,<知識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卷第1期,2004年,p..57-58。
黃德祥,<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第55期,1998年10月,p.6-10。
黃德祥、李介至,<重建新世代的師生倫理>,《學生輔導》第82期,2002年9月,p.30-39。
楊冠政,<環境價值教育的理論基礎>,《環境教育季刊》第8期,1990年10月,p. 3-14。
蔡明昌,<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第10卷3期,2002年6月,p. 1-14。
黎建球,<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9期,2001年3月,p.1-5。
錢永鎮,〈生命教育教學法初探—反省與實踐篇〉,《高中教育》第8期,1999年10月,p.45-50。
錢永鎮,<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研習資訊》第15卷4期,1998年8月,p. 23-30。
鍾聖校,<論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的配合>,《研習資訊》16卷2期,1999年4月,p.12-23。
魏元珪,<空靈精神在人文教育中的意義>,《中國文化月刊》46期,1983年8月,p33-38。
羅文基,<新世紀的教改議題─生命教育>,《翰林文教雜誌》第17期,2001年2月,p.6-7。
羅華木,<語文學習領域統整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翰林文教雜誌》第19期,2001年4月,p.39-49。


(四) 其他相關資料
成中英,<中國倫理體系及其現代化>,《哲學與文化》第17卷第7期,1990年7月。
朱建民,〈由儒家觀點論西方環境倫理學人類中心主義與自然中心主義的對立〉,《鵝湖學誌》第25期,2000年12月,p.1-40。
周明泉著,〈Habermas與德希達「核心歐洲」之共同宣言〉,《當代雜誌》第198期,2004年2月,p. 4-19。
林文琪,<「師古人」與「師造化」的規範性反省--論二種學習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方法>,《華梵學報》第6卷,2000年,p.35-54。
林安梧,〈「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之展開〉,《鵝湖學誌》第4期,1990年6月,p.1-14。
范瑞平著、戴宇光整理,<後現代應用倫理學:以生命倫理為例> ,《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3期,1997年7月,p.1-3。
高力克,<五四倫理革命與儒家德性傳統>,《二十一世紀》第53期,1999年6月,p.46-55。
高秉江,〈從先驗自我到主體間性〉,《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四期,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 p. 119-137。
張亨,<先秦思想中兩種對於語言的省察>,《思與言》第8卷第6期,1971年3月,p.1-10。
張灝,<從世界文化史看樞軸時代>,《二十一世紀》第58期,2000年4月,p.4-16。
許倬雲,<談樞軸時代>,《二十一世紀》第57期,2000年2月,p.30-32。
程進發,<共同體作為人類與自然價值的根源是一種存有論的解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0期,2001年10月,p.64-68。
蔡昌雄,<從精神轉化觀點談悲傷與失落>,《生死學研究通訊》第2期,1999年1月,p.9-14。
黎志添,〈從典範轉移看社會科學在宗教研究上方法與理論的改變〉,《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9期,1997年春,p.157~174。
賴志銘,<從生態學角度對「技術」的省思>,《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0期,2001年10月,p.69-74。
顧忠華,〈孔恩、韋伯與社會科學的典範問題-從經濟學史的「方法論戰」談起〉,《當代》第132期,1998年8月,p. 26-45。
四、論文集
何福田,<生命教育的由來與重要性>,《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心理出版社,2001年,P.3-10。
唐君毅全集編委會編著,《唐君毅全集》,臺北,臺灣學生,1991年。
孫效智,<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2000年,p.1-24。
陳福濱,<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收錄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11月,p.23-36。
傅佩榮,<活出全方位的生命>,收錄於李遠哲《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台北,聯經出版,1999年,p.141- 160。
馮朝霖、薛化元,<主體性與教育權>,《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1997。
黃德祥,<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寰宇,2000年,p.241-253。
齊力,<臺灣晚近個人主義取向的群我關係及其對公民意識養成的影響>,收錄於齊力、蘇峰山主編,《市場、國家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分析》,2003,頁165-193。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顏世安,〈生命、自然、道〉,《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五、學位論文
(一) 莊子相關資料
田若屏,<莊子「無待」思想之生命教育蘊義>,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明照,<莊子「真」的思想析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淑文,<《莊子》美學原理初探>,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鈺清,<莊子淑世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云瑛,<莊子天人思想探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妙兒,<莊子的逍遙境界觀>,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瑋儀,<莊子「治療學」義蘊之分析與展>,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莊鎮宇,<人生的困境及其解決之道:以莊子哲學為中心的考察>,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潔莉,<莊子逍遙美境之展現>,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黃憶佳,<由養生主看莊子的養生觀>,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蕭世楓,<《莊子•齊物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鍾倍祺,<《莊子˙養生主》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二) 道家相關資料
柳秀英,<先秦道家老莊生命思想研究>,教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鄭倩琳,<戰國時期道家之宇宙生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三) 教育相關資料
李玫玲,<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李麗珠,<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瑞明,<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意見調查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姜鵬珠,<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洪杏杰,<高雄市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徐欣瑩,<兒童生命教育網路學習素材之研發與評鑑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明昌,<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國雄,<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討:國小教師觀點>,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詹明欽,<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香妏,<不同取向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生命意義影響>,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淑媛,<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蔡仁隆,<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蕭秋娟,<幼兒生命教育教學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六、線上查詢
(一) 道家相關資料
杜保瑞,<儒道兩家倫理議題的知識定位>,http://humanum.arts.cuhk.edu.hk/~hkshp/duh/2dao-9.htm
(二) 教育相關資料
〈第四次國際成人教育會議宣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5年,http://192.192.169.108/2d/revolute/bg/bg_0103.asp
鄭金川,<生命教育的沿革>http://mail.jges.tpc.edu.tw/~jg222/tables/life%20education/history.htm
陳伯璋,<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www.trd.org.tw/dresource/NINE/1_1.htm
歐用生,<九年一貫課程之「潛在課程」評析>,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九年一貫課程的理論與理念研討會講義,http://140.111.107.248/lmc/91curriculm/91-11.doc
陳英豪,<安頓人心的工作>,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00_881104.htm
教育部國語線上辭典,http://140.111.1.22/mandr/clc/dict/
陳德和,<創造性人文主義的教育理想>,《南一新講台九年一貫國中版教育雜誌》第3期,http://www.nani.com.tw/big5/content/2003-04/15/content_16259.htm
黎建球,<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net_university/paper/net_uni_paper_I1.htm
馮朝霖,<教材中的宗教問題>,《康軒教育雜誌(國中版)》第38期,1999年12月,http://www.knsh.com.tw/magazine/01/038/3803.asp
陳怡安,<宗教教育與社會的關係>,《香光莊嚴》12期,1887年10月,http://www.gaya.org.tw/magazine/12/find1.htm
林繼偉、潘正德、王裕仁,<生命教育對後現代台灣社會問題的回應>,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http://210.60.194.100/life2000/professer/lifeEthics/LE09.htm
<九年一貫答客問精選>,教育部國教司,http://www.idea-tw.net/resources/9-year/9_year_qa/question.html
<教育部宣佈二十一世紀教育願景與回顧百年教育大事紀>http://192.192.169.101/et/Query/epaper_text.phtml-id=10.htm
《教育部公報︰新聞輯要》326期,2002年2月,http://www.edu.tw/secretary/91publicnews/9102/B35.htm
尉遲淦,<生命教育的生死反思>,http://www.csld.org.tw/ddd-02-001.htm
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2
黃有志,<全人教育的教學環境設計>,http://nknucc.nknu.edu.tw/~t1313/creativity/12.htm
潘靖瑛演講,廖千惠紀錄,<生命教育的意涵與課程設計>http://www.life-respect.tcu.edu.tw/fruition/fru_p1.htm
(三) 其他相關資料
葉卉軒,中央日報,臺北訊,2002年5月1日
http://www.nta.tp.edu.tw/~k2301/1News/2002/5/15.htm
證嚴上人主講,弟子靜淇記,<聯誼會講話,讓愛「有剩」即是富有>,1993年10月3日,http://taipei.tzuchi.org.tw/monthly/324/324c3-1.htm
葉允斌,<對現代性主體原則的批判與超越-以Foucault與Habermas為中心>,《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37期,2004年3月15日發刊,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37/37-28.htm
李瑞全,非人類中心之環境倫理觀,http://www.ncu.edu.tw/~phi/teachers/lee_shui_chuen/course_onnet/nonhumancenter.html
「芝加哥宣言」,陳能治翻譯,http://www.stut.edu.tw/cfte/bookreading/goodword/edu2000.htm
七、譯著
J.DonaldWalters著、林鶯譯,《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台北,張老師文化,1999年。
MaryPatFisher原著、尤淑雅譯,《21世紀宗教》,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9年。
Robert A. Baron, Donn Byrne合著,曾華源、劉曉春譯,《社會心理學》,臺北,洪葉文化, 2000年。
Schwartz, Benjamin J.著、林立偉譯,<全球主義意識形態和比較文化研究>,《二十一世紀》51期,1999年2月,p.15-21。
Toffler,A.著、黃明堅譯,《第三波》,臺北,經濟日報社出版,1985年。
大衛.雷.格里芬編、王成兵譯,《後現代精神》,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丹尼爾.貝爾DanielBell著,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臺北,久大出版,1989年。
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東大,73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出版 ,1985年。
史華慈,〈關於中國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收入段昌國等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1976年。
布列克里局.杭特原著、李錦旭譯,《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87年。
布魯格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
弗蘭克(ViktorE.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出版社,1995年。
弗蘭克納著,關鍵譯,《倫理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
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
肯恩.威爾伯著,龔卓軍譯,《靈性復興》,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年。
阿圖賽著、陳墇津譯,《保衛馬克思》,1995,台北,遠流,1995年。
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著; 魯燕萍譯,《信仰的動力》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4年。
保羅.里克爾(Paul Ricoeur)著、林宏濤等譯,《詮釋的衝突》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5年。
枷達默爾著、王才勇譯,《真理與方法》,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納什著、楊通進譯,《大自然的權利》,青島市,青島出版社,1999年。
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年。。
麥欽納力(McInerney,PeterK.,)著,林逢棋譯,《哲學概論》,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6年。
赫欽斯(Robert M. Hutchins)著、陸有銓譯,《民主社會中教育上的衝突》,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4年。
諾丁著,曾漢塘、林季薇譯,《教育哲學》,臺北,弘智出版社,2000年。
霍爾姆斯.羅爾斯頓 III(Holmes Rolston III)著、劉耳、葉平譯,《哲學走向荒野》,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羅素(Bertrand Russell)著、張易譯,《世界之新希望》,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 1970年。
八、新聞資料
張忠謀,<知識經濟之迷思>,經濟日報2001年2月13日。
曾志朗,<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88.1.3第4版。
戴正德,<馬蘭與死亡教育>,2002/10/16,自由時報15版。
九、教育法規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
《教育基本法》,1999年6月23日公布,華總一義字第8800141730號。
<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節縮版]>,《教改通訊》27期,1996年12月,p.8-24。
<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劃(九十至九十三年度)>,教育部90.05.29台(九○)訓(三)字第九○○六六三○六號函頒。
<第四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年。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台灣省國民中學推展生命教育實施計劃>,研習資訊,15卷4期,1998年,p.8-11。
林清江,<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期。1998年10月7日。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2000年12月頒布。
教育部,<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1998年9月。
十、國科會研究計畫
潘正德、林繼偉,<全人生命教育理念下之大學教育和文化資產傳承研究-子計畫-:全人輔導與生命教育的研究發展計畫>。國科會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P-033-003,2000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