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2113-12564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2113-125640
論文名稱
Title
國軍在防救災體系之角色定位及應有作為
The Role of Armed Forces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cue Mechanism and Ac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6-0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7-22
關鍵字
Keywords
國家安全、國軍救災、全民防衛、國土安全、災害防救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cue, Homeland Security, All-out Defense, National Security, Disaster rescue by the armed forc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6 次,被下載 131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311 times.
中文摘要
馬英九總統於 2009年 8月 18日88水災救災與重建記者會致詞時宣布,國軍要把災害防救作為中心任務,國防部也於2009年國防報告書中提出周延防災整備的作法,國軍對於災害防救的角色由「接受申請、支援」轉換為「主動、協調執行」。然國家建立軍隊的目的,主要還是應付外在敵對勢力的威脅,建立堅實的國防武力,達成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國防戰略。國軍救災從以往應援改為中心任務,此一重大變革勢必對國軍未來的角色、功能及戰力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因此國軍應如何投入災害救援,平衡戰備整備與救災工作,則必須對於現階段軍隊投入救災救援的相關細則進行探討,重新思考與規劃並進行政策之可行性分析。
本研究即企圖探討國軍將災害救援納為中心任務之適當性,以明確國軍於防救災體系內應立於之任務、立場、位階之定位;並參照各國如美國、中國及日本等國不同的防災體制,研擬相關防救政策與機制並整合相關救災資源,以發揮最大救災效能,再據此提出未來國軍災害防救精進作為,以提供政府強化國軍災害防救機制之政策參考。
國軍救災從以往應援、備援性的角色調整為「不待申請、主動救援」,面對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挑戰,國軍如何兼顧防衛戰力與災防應變任務,此轉型重大變革勢必對國軍未來的角色、功能及戰力有深遠的影響。
政府災害防救體系之構成主要由法制規範、體系與機制運作及資源整合等三方面構成。現有災害防救體系及機制在新興複合型災害衝擊下出現國家安全防衛與國土安全防護法制權責模糊、軍政動員組織機制重疊及軍民資源整合分散之缺失,亟待國軍相關防救資源與機制之協力與整合,方可發揮救災最大效能。精進國軍災害防救具體作為,在法制規範方面,應積極充實災難救援準則研編;在體系與機制運作方面:加強平戰一致彈性編組;在資源整合方面、應加強防災動員演訓及裝備建置,達成國防與民生編訓合一之全民國防目標。
Abstract
President Ma announced “the armed forces of this country will hav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cue as their main job” in the News Conference for Typhoon Morakot on August 18th, 2009.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MND) also propose the armed forces should transform their role from “seeking for support” to “active coordinate and execute” for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cue in the 2009 National Defense Report. However, the purpose of having the armed forces in a nation is to handle outside threat and establish concrete defense forc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solute defense, effective deterrence”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While the importance of the disaster rescue has been changed from supporting mission to main mission of the armed forces, the role, function and capability would be deeply affected. The armed forces should discuss the details and regulations for how to manage the military for disaster rescue missions, and conductive the feasibility analysis for the policy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weight between combat readiness and disaster rescue.
The research is trying to discuss the appropriateness to transform the disaster rescue as one of the main missions for the armed forces, and clarifying the mission, position, and rank of the armed forces in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cue mechanism. We’ve also researched certain policy and mechanism of US, China and Japan on how they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to maximize the rescue effect in order to propose sophisticate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cue plan.
The armed forces of the mission to disaster rescue have transferred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olute defense, effective deterrence” to “Military Operations Other Than War, MOOTW”. How do the armed forces work effectively on both defense capability and disaster relief missions while we’re facing both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threats? The transformation will deeply affect to the future role, function and capability of the armed forces.
The government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cue mechanism is constructed with legal norms,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opera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Defects such as the legalized responsibility between national security defense and homeland security protection is fuzzy, the military political mobilization organizations and mechanism is overlapping, and civil-military resources are dispersed, in exist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scue system. The disaster relief resource and mechanism of the armed forces need to be coordinated and integrated to maximize its ability.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disaster relief capability, research and revision of rescue doctrines is needed for law and regulations. We suggest enhancing flexible organization in the view of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also recommend enhancing mobilizing exercises and instrument readiness concerning disaster prevention in the resource integration. These suggestions should to reach the goal of all-out defense combining the national defense and civil formation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 謝 ii
摘 要 iii
Abstract iv
目 錄 vi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背景 2
1.2研究動機及目的 3
1.3研究範圍 4
1.4研究流程 5
1.5論文架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2.1理論基礎 9
2.2緊急災難管理之研究 20
2.3我國災害防救體系之研究 32
2.4國軍災害防救相關之研究 38
2.5美、日、中及我國災害防救體系 42
2.6小結 7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81
3.1研究方法 81
3.2研究架構 83
3.3研究步驟 84
第四章 國內外部隊救災案例分析 85
4.1軍隊傳統安全任務轉型 85
4.2美、日、中及我國救災個案分析 92
4.3美、日、中及我國軍隊救災差異比較 107
4.4我國現行災害防救運作缺失與國軍執行之困境 108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113
5.1研究發現 113
5.2研究建議 118
5.3結論 123
5.4研究限制及後續研究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王國輝(1996),現階段實行社區參與地震災害防救之探討:以嘉義市四個社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國偉(2010),國軍參與防災救難機制之研究—以八八水災及梅姬風災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王銘福(2008),我國派遣軍隊從事災害救援之執行現況與問題改善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忠民(2010),國軍在救災體系功能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丘昌泰(2000a),災難管理學,地震篇,臺北:元照出版公司。
丘昌泰(2000b),建構台灣的整合性的災難管理體系:九二一震災悲劇的省思,地方研考電子簡訊,第十三期論文二。
丘昌泰、陳淑君(1992),當代公共行政的新挑戰:災變管理的理論與實際,美國月刊,第7 卷,第10 期,頁99-110。
丘昌泰(1994),危機狀態下的災變管理體系:美國經驗及其對我國的挑戰,研考雙月刊,第18 卷4 期,頁4-12。
幼獅文化公司編輯部(2006),全民國防通論,臺北:幼獅文化公司,頁 173。
江弘達(2012),國軍參與災害防救之風險管理架構:協力治理的觀點,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班碩士論文。
朱愛群(2002),危機管理,初版,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災害防救災委員會(2002),緊急事故指揮系統(Incident Command System-ICS)補充教材。
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2004),災害防救專職人員制度之研究,行政院災害防救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PG9308-0113。
余康寧(1992)。危機管理研究―政策設計面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連桂(2011),軍隊與社會關係之轉型:國軍災害作為之研究,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華(1995),環境風險管理之評估研究─決策當局之風險認知,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小梅(2002),自然災害型危機管理之研究--基隆「象神颱風」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李宗勳(2000) , 我國緊急救災體系整建及運作功能之探討一以921地震為研究對象」,公共行政學報,第4 期,頁323-362。
施邦築、李有豐、謝正倫(1998) ,我國防災體系之檢討與建議,第二屆全國防災學術研討會,內政部消防署主辦,臺北市國立臺北技術學院,1998年5月1日,頁75-90。
施邦築、熊光華(2002)大規模災害救災標準作業系統之建立成果報告書。內政部消防署委託研究案成果報告,頁6-8。
邱昌泰(1994),「危機狀態下的災變管理:美國經驗及其對我國的挑戰」,研考雙月刊,第18 卷4 期,頁4-12。
邱宗富(2006),現行災害防救機制整合與運作能力探討-以台中縣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博彥(1994),我國災變管理政策執行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昇德(2000),我國緊急災難管理機制建立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公. 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君(1997),「從賀伯颱風談天然災害之防治」,警學叢刊,第28卷,第二期, 221-229頁。
林子荃(2009),強化國軍緊急應變動員之研究,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林萬億(2010)。災難管理與社工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內政部委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編印。
金文凱(2010),國軍災害防救管理機制之研擬,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光雄(1998),我國災害防救體系之研究-以社子島防颱執行過程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武德修(2010),災害場域中軍民協力機制整合之研究-以「莫拉克風災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胡水旺(2005),地方政府救災體系之研究─以南投縣七二水災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胡念祖(1996),地方政府災害管理網際資訊系統之規劃,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士元(2011),災害兵棋推演與演習重點,100年新北市政府災害防救深耕政府災害管理國際研討會論論文集,頁1-8。
馬士元(2006),美國國土安全體系發展現況與對我國之啟示,中央警察大學主辦「風險社會與安全管理」學術研討會,2006 年12 月14 日。
梁杏娟(2001),我國緊急應變體系整建之研究-以九二一地震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佳穎(2011),我國軍救災機制之研究-以88水災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銘熙(1997),1996 賀伯颱風侵台災害分析與檢討,國科會研究報告,編號NSC86-2745-P002-001。
許文章(2006),兩岸災害防救應變體系及運作之比較,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國防部(2008),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公司。
國防部(2009),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公司。
陳亮全(1998),防災專責機構設立之探討,第二屆全國防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9-73。
陳凱淩(1998), 基層防救災體系緊急應變行動之剖析一以溫妮風災林肯大郡災變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弘毅(1999),欣見專責防災機構的設置初露曙光,消防月刊,10月號,頁38-40。
陳亮全(1997),「嘉義瑞裏地震防救災體系之運作及檢討,結構工程,第13卷第3期,第109~117頁。
陳勁甫(2010),因應災害救援兵力運用調整,區域安全國防論壇-華日對話,臺北:中華民國國防部整合評估室主辦。頁2-18。
陳勁甫(2010),我國國軍投入災害救援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RDEC-TPG-099-002。
盛拯民(1992),本省森林災害防救政策制定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正義(2000),臺北市政府防救災策略計畫及標準作業手冊期末總報告書,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成果報告書。
黃新福(1992),危機管理之研究-從組織層面來探討,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寶中(2005),災變事件福利體系資源管理─危機處理中的公私協力關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英(1994),從洛杉磯大地震談我國防災體系,研考雙月刊,第81 卷4 期,頁13-20。
黃炳中(1998),「日本災害對策基本法簡介」。立法院院聞,第26 卷8期,頁61-84。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賀忠文(2004),國軍參與災害防救之研究危機管理理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建興(2004),我國災害防救體系之研究─以地方政府核子事故緊急應變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泉福(2007),以平衡計分卡建構國軍救機制之研究,中華技術學院土木防災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瑞鈴(2011),從國內救災作為探討國軍非軍事行動支援能力,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張中勇(2009),災害防救與我國國土安全管理機制之策進--兼論國軍在災防應變之角色,國土防衛與災害防救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國防部整合評估室,頁53-73。
楊大全(1982),危機決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中原(1990),美國政府之危機管理:組織發展與政策架構,美國月刊,第5 卷,第5 期,頁96-105。
詹中原,2004,危機管理─理論架構,臺北:聯經。
詹中原,2007,危機管理與災害防救之研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9月29 日,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2/3044。
楊永年(2000),建構地方政府救災組織體系之理論與實際-以南投縣政府為案例研究,第五屆當前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熊光華(2000),防救災體系與計畫資料蒐集及資料庫建立研究,內政部消防署,臺北。
熊光華、陳亮全、許郁文(2000),我國災害防救法(草案)之立法理論概念與內容架構分析,第四屆全國防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褚坤翰(2013), 台灣地區防救災避難機制與能力探討,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所碩士論文。
劉一虎(2008),國軍防災成效-從政策、教育、訓練三個面向檢視,臺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學位碩士論文。
劉鎰碩(2012),國軍支援災害防救之研究:以南瑪都風災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閻立泰(2001),政府與民眾危機溝通之研究-九二一地震分析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秀娟(1998),「(他山之石-日本篇)災害資訊傳播-震後數十秒震災資訊速報」。文刊:聯合報,1998 年9 月24 日,第十五版。
簡賢文(1998),臺灣地區災害防救體系與組織分工之探討,警學叢刊,第118期,頁113-126。
龍冠海(1976),社會學,三民書局,頁273。
韓台武(2010),美國武裝力量支援文人政府救災救助及其啟示復興崗學報,97期,頁75-96 。
韓台武(2010),美國武裝力量支援文人政府救災救助及其啟示復興崗學報,97期,頁75-96 。
蘇文瑞(2009),防救災資服務平臺規劃,研考雙月刊,頁97-102。
羅德民(2012),論國軍災害防救之角色與定位-以八八水災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學位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arnett, Jon.(2003),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 Vol. 13, No. 1, p.p. 7-17.
Drennan, Lynn T., and Allan McConnell(2007), Risk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
Fink, Steven(1986), Crisis Management: Planing for the Inevitable, NY: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George D. Haddow, Jane A. Bullock(2005), Introduction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Burlington:77.
Godschalk,David R. & David J. Brower(1985), Mitigation Strategies and 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Public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45, Jan., pp. 64-71.
Haas, J, Robert Kates, and Martyn Bowden, eds.(1977), 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disaster.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Jay Nunamaker Jr., E. Sue Weber, Minder Chen (1989), Organizational Crisis Managment Systems: Planning for Intelligent Action., J.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5, No.4, p.p. 7-32.
J. Harrald(2006), “Agility and Disciplin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Disaster Response” The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604 (1): 256-272.
K. Hosseini, M. Jafari, M. Hosseini, B. Mansouri, S. Hosseinioon,(2009),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guidelines for improving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ies in seismic areas of Iran, Disasters No.33,Vol. 4, p.p. 645-664.
Kasperson, Roger & David Pijawka(1985), “ Societal Response to Hazards and Major Hazard Events : Comparing Natural and Technological Haza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45. Special Issue, Jan., pp.7-20.
May, Peter J.(1985), FEMA’s Role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Recent Experie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5(Jan), pp40-47.
May, Peter J.(1986), Disaster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In Louise K. Comfort (ed.), Managing Disaster:Strategies and Policy Perspective,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Mcloughlin,D.(1985), 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Emergency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5(Jan), pp.165-172.
Nudell, Mayer and Norman Antokol (1988), In Case of Emergency: A handbook for Effective Emergency and Crisis Management ,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Rosenthal, U. , Hart, P. and Charles M.(1989), The World of Cris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in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s, Riots, and Terrorism. pp.3-33. Springfield,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
Rose, Adam et al.(2007), Benefit-Cost Analysis of FEMA Hazard Mitigation Grants., Natural Hazards Review 8:97-111.
Stokes, Mark.(2011), Disaster Response and‘All-Hazards’Defense: Rol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in Asia-Pacific Regional Security, Paper presented at 2011 Defense Forum on Regional Security, August 30-31.
The World Bank, 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 Retrieved from http://publications.world bank.org/index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2004), Joint Pub 3-26: Joint Doctrine for Homeland Security,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Joint Chief of Staff, Department of Defense.
Wallace,William,A. & Frank De Balogh(1985),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45(Jan), pp.134-147.
Waugh, William, and Kathleen Tierney, eds.(2007), Emergency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for local government. 2nd ed. Washington D.C.: ICMA Press.
William J. Petak (1985), Emergency Management: A Challeng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45, Jan.

網頁部分:
內政部消防署,<http://www.nfa.gov>(2013)。
中區協力機構-國立中興大學防救災團隊,<http://web.nchu.edu.tw/~hmct/html/organization.htm>(Jan. 2007)。
中國大陸國家減災網,<http://www.jianzai.gov.cn/2c92018234b241340134b2466b2e0011/index.html>(2013)。
中國大陸民政部,<http://www.mca.gov.cn/>(2013)。
中央廣播電臺新聞頻道,「打造中華民國的國家安全」 馬總統與CSIS視訊會議演說內容,< http://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96389>(2011)。
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中央災害防救體系組織架構圖,<http://archives.ey.gov.tw/Upload/WebArchive/01ey/20120328/www.ey.gov.tw/ct7edb.html?xItem=86370&ctNode=3965&mp=93>(2012)。
法務部,災害防救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D0120014> (2013)。
法務部,國軍協助災害防救辦法,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F0090024>(2013)。
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wgk/2011-12/08/content_2015178.htm>(2011)。
國防部後備司令部,<http://afrc.mnd.gov.tw/ActionManagement/net_34000.htm>(2013)。
國防部後備司令部,國防法完備救災機制,
<http://afrc.mnd.gov.tw/thenewindex/News.aspx?NewsID=224>(2013)。
國家安全報告,國家安全會議,<http://www.mac.gov.tw/public/Data/05271047271.pdf>(2006)。
維基百科,颶風卡崔娜,<http://zh.wikipedia.org/wiki/颶風卡特里娜>(2013)。
維基百科,日本東北地震<http://zh-yue.wikipedia.org/wiki/日本東北地震>(2013)。
維基百科,汶川大地震,<http://zh.wikipedia.org/wiki/汶川大地震>(2013)。
FEMA組織架構,< http://www.fema.gov/library/viewRecord.do?id=6251>,(April 2013)。
Strategy for Homeland Defense and Civil Support‖, News Blaze. available: <http://newsblaze.com/story/20050701072510nnnn.nb/topstory.html >.(2005) 。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