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2113-19013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2113-190132
論文名稱
Title
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師專業認同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Participa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3-07-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3-07-22
關鍵字
Keywords
教師專業認同、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
teachers’ profession identity,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2 次,被下載 112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122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高雄市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師專業認同的關係,並了解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對教師專業認同是否具預測力。本研究所採用的研究法為「調查研究法」,調查研究以高雄市國中教師為研究對象,總共發出500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483份,有效回收率為96.6%。正是問卷回收後,分別以信度分析、因素分析、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積差相關、即逐步多元回歸等統計方法對回收的資料進行分析。
本研究得到下列幾項結論:
一、不同年齡、最高學歷、教學年資、縣市合併前所屬區域的國民中學 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並無顯著差異;不同性別、擔任職務、學校規模、未參與社群或參與不同社群種類則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齡、最高學歷、教學年資的國民中學教師專業認同並無顯著差異;不同性別、擔任職務、學校規模、未參與社群或參與不同社群種類、縣市合併前所屬區域則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對教師專業認同有顯著關係。
四、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對教師專業認同有預測作用,其中以「專業成長」為主要預測變項。
基於前述結論,提出關鍵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學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Participa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aohsiung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order to complete this study,“Survey research” was principally adopted to explore the subject on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in Kaohsiung and questionnaires of this study were sent to 500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Valid questionnaires form 483 teachers were secured and analyzed further. Principal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s survey, analysis of variance, correlation method,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Four major study results, which were obtained from data analysis in this study, are stated as follows: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ages, education, or teaching year, in the attitude toward participation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2.In profession identit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on ages, education, or teaching years; revers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on sexes, positions, school size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location.
3.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he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participat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their profession identity.
4.It was foreseeable to predict teachers’ profession identity from the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participating i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particularly “professional growth” was the major predictable variabl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師專業認同之關係
目 次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的理論與內涵…………………… 11
第二節 教師專業認同的理論與內涵…………………………………… 27
第三節 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師專業認同相關的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8
第五節 實施程序與步驟………………………………………………… 83
第六節 資料整理…………………………………………………………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93
第一節 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師專業認同之現況分析
…………………………………………………………………… 93
第二節 背景變項在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師專業認同上之 差異分析………………………………………………………………… 98
第三節 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師專業認同之相關情形
……………………………………………………………… 1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主要研究發現…………………………………………………… 149
第二節結論……………………………………………………………… 153
第三節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61
附錄ㄧ 建構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74
附錄二 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師專業認同關係問卷(預試) …………………………………………………………………… 188
附錄三國中教師參與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教師專業認同關係問卷(正試) …………………………………………………………………… 19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部分
丁文祺(民96)。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學校 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丁琴芳(民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方文智(民93)。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王世璋(民94)。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組織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卯靜儒(民92)。性別、族群、與教學:教師生涯發展傳記史研究之初探。教育研究資訊,5,59-82。
甘育萍(民95)。國民小學校長營造教師社群行為與教師專業社群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臺北縣。
石曉玫(民97)。運用學習社群提升偏遠地區幼稚園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以南投縣國民教育幼兒班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碩,台中縣。
池榮尉(民93)。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朱芳儀(民100)。國小教師參與專業社群的態度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縣。
沈珊珊(民86)。教師專業與教師自主性之社會學探討。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5-2413-H-134-010),未出版。
何文純(民9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江怡萱(民95)。國小學習型教師社群建立教學檔案之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主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余秋玉(民100)。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分布式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台北市。
李佩玲(民91)。教師分級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專業學習社群教師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李茂興、余伯泉(譯)(民92)。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弘智。
李勇諭(民94)。透過網路學習社群提昇一位初任教師的數學教學專業知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學資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芝靜(民97)。學習型組織-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李美葺(民99)。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推動與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台中市。
吳慎慎(民91)。教師專業認同與終身學習:生命史敘說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明隆、涂金堂(民94)。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民99)。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吳芳容(民100)。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集體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吳曉律(民10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增能之行動研究-以海洋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縣。
房柏成(民92)。國小學習型教師團隊建立教學檔案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周淑卿(民93)。我是課程發展的專業人員?-教師專業身分認同的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57,9-16。
林偉文(民91)。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林旭霓 (民93)。校園中的數學研究社群¬¬-¬一所國小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林劭仁(民95)。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林瑞昌(民95)。以專業社群概念內涵為核心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95年度地方教育輔導叢書-熱情卓越新典範(頁67-76)。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林金穗(民96)。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美真(民97)。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對學校組織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林欣姿(民99)。兩位高中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歷程中專業認同轉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台北市。
金尚屏(民97)。高雄市高中職校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邱貴發(民85)。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臺北市:師大書苑。
邱皓政(民95)。量化研究法(二):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修訂版)。台北市:雙葉書廊
姜添輝(民89)。論教師專業意識、社會控制與保守文化。教育與社會研究,1,1-24。
柳雅梅(譯)(民95)。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原作者:Roberts, S. M. & Pruitt, E. Z)。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洪瑞璇(民97)。國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游走在「結構─能動」之間(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洪志林(民100)。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侯務葵(民97)。踏上未竟之路:發展教師專業社群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研究所,新北市。
高新建(民94)。地方教育輔導工作的挑戰與因應策略。地方教育輔導工作回顧與展望(頁123-171)。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
高博銓(民97)。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1。
高傳晃(民98)。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編號
098TMTC5778004)。
孫志麟(民90)。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孫志麟(民97)。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暨教師專業發展研究所。
孫國華(民97)。UNESCO 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師友,497,40-44。
教育部(民98年9月4日)。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著重教師專業發展社群的建立【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 a per.edu.tw/news.aspx?news_sn=2353
教育部(民98)。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頁8-22)。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民10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頁10-16)。台北市:教育部。
陳奎熹(民86)。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民94)。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專論】。中華心理學刊,3,249-268。
陳麗惠(民95)。學習社群應用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北市。
陳佳萍、王瑞壎(民10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以學校文化發展為例。教育 研究月刊,208,53-68。
郭木山(民91)。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許春葉(民93)。國中數學教師於任教學校發展學習型組織社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張笠雲(民87)。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
張昭仁(民90)。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臺北市。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主編〈民98〉。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台北:教育部
張國強(民99)。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梁畢玲 (民95) 。國小教師生活型態、專業認同與職涯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編 (2009)。98年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作坊—Ⅰ、Ⅱ、Ⅲ研習資料。 臺北縣: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黃志順(2005)。一位男性國小教師/博士研究生的教師身份認同歷程與反思(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黃彥超 (民96) 。我國國小教師社會地位知覺與專業認同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研究所,南投縣。
黃秋鑾(民98)。臺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知識領導、學習社群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臺北市。
黃麗靜 (民98) 。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認同、社區意識與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台北市。
黃國城(民10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市。
夏鑄九,黃麗玲(譯)(民91)。認同的力量(原作者:Castells M.)。台北:唐山。(原著作出版年1997)
曾祥豪(民91)。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的文化資本、工作特質與階級認同之特質與其他職業做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曾孟蘭(民91)。消費者對行動廣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 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童建勳(民99)。臺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参與網路學習社群之現況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版,臺中市。
萬育維(民85)。專業認同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係探討—以從事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305-322。
楊國賜(民74)。教育專業精神之內涵與策進。台灣教育,417,2-5。
楊中芳(民83)。廣告心理原理:探討廣告背後的心理歷程。台北市:遠流。
楊深坑(民86)。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楊振富(譯)(民91)。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原作者Peter M.Senge)。
臺北市:天下遠見。(原著作出版年1990)
楊智先(民95)。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新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黄範案例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教研所,臺北市。
楊巧玲(民97)。教育改革對教師專業認同之影響:五位國中資深教師的探索性研究。師大學報,53(1),25-54。
楊玲珠(民99)。臺北市中小學教務主任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版,臺北市。
齊若蘭(譯)(民84)。第五項修練II 實踐篇(上、下)(原作者P. M. Senge, N.Cambron-McCabe. T. Lucas, B, Smith, J. Dutton,& A. Kleiner )。臺北:天下。
趙金亭(民89)。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趙旭東,方文(譯)(民91)。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原作者Giddens, A.)。台北:左岸。(原著作出版年1991)
蔡進雄(民92)。學校行政與教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蔡進雄(民99)。論學校轉型為專業學習社群的校長領導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4,44-53。
劉家全(民91)。透過網路成長社群互動提昇一位國中初任數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數學系,高雄市。
劉玲君(民94)。我的變與辯---一位國小女性代課老師追尋教師專業認同的生命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劉慶生(民95)。建構國文科教師專業社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新北市。
歐志昌(民92)。網路學習社群對數學教師專業能力提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科 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蘇昭璇(民99)。建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行動研究-以一所國中在地文化課程統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顏宏如(民92)。以國小英語教師專業成長社群瞭解英語閱讀教學現狀與教師參與團體之感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黎禮智(民99)。從教師網路專業社群討論區對話模式探討教師專業發展動機提 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網路與多媒體科技研究所,花蓮縣。
貳、英文部分
Acker, S. (1996). Gender and teachers’ work. 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 21,99-162.
AORN(2009). Gray Gorillas Revisited: Mentoring in Perioperative Nursing. 2009.4.27 retraced:http:// www.aorn.org/Education/EducationEvents/Congress /
DailyEducationSchedule / Thursday/
Bunker,V.J(200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teacher collaboration,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an era of standards based reform.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n,Lewis and Clark College,Oregon.
Beijaard, D.(1995). Teachers` prior experiences and ac tual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1(2), 281-294.
Craft, A. (2000).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and schools.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
Castells, M. (1997).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 II.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 Blackwell.
DuFour, R. & Eaker, R. (1998).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t work: Best practicesfor enhancing student achievement. Bloomington, IN: National Educational Service.
Dworet , Don (1996). Teachers’ identities: Overview. In Michael Kompf , W. RichardBond, Don Dworet & R. Terrance Boak (eds).,Chang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identities and knowledge, pp.67-68, London: Falmer Press.
Foucault, M. (1984). What is enlightenment? In P. Rabinow (Ed.), The Foucault Reader (pp. 32-50).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Flores, M. A. & Day, C. (2006). Contexts which shape and reshape new teachers’ identities: A multi- perspective stud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2,219-232.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elf and society in the late modernag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iddens, A. (1993). Sociology(2nd).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oodson,I.F. & Cole,A.L.(1994). Exploring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nstructing identity and community. Teacher Education
Quatterly,21(1),85-105.
Hipp, K. K., Huffman, J. B., & Pankake, A. M. (2008). Sustain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9(2),
173-195.
Hair, Joseph F., Jr., Rolph E. Anderson, Ronald L. Tatham, and William C. Black (1995),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with Readings,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ardin, J. (2010). A study of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collective teacher efficacy in international school settings.Ph.D., 3408478,Capella University, U.S.A. Retrieved August 12, 2010, from http://proquest.umi.com/pqdweb?did=2075835791&Fmt=7&clientId=28838&RQT=309&VName=PQD
Hord, S. M. (Ed.) (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uffman, J. B., & Hipp, K. K. (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xford:ScarecrowEducation.
Hord, M. S. (1997).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ommunities of continuous
inquiry and improvement.Austin, TX: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Jenkins, R. (1996).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Louis, K. S. & Bryk, A. (Eds.), In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23-42).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Kelchtermans, G. (2000). “Telling dreams: A commentary to Newman from a European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onal Research. 33(2000) 209-211.
Korthagen, F. A. J. (2004).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Kelchtermams, G. & Vandenberghe, R.(1994).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biograph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6 (1), 45-62.
MacLure, M. (1993). Arguing for your self: Idenetity a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in teachers’ jobs and live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4), 311-322. 20,77-97.
Nias, J. (1989). Teaching and the self. In M. L. Holly & C. S. McLoughlin, Perspectives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p.155-171).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Newman, Charlene S. (2000). “See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pre-service teachers:A study of their dreams and goals”.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33 (2), 123-217.
Ostmeyer, C. J. (2003).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 study from a district perspectiv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College Station, Texas.
Roberts, S. M. & Pruitt, E. Z. (2003).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Collaborative actriv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st ed.).London: Corwin Press.
Ritzer,( 1996)。Cultural scripts for teachers: Identiti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workplace landscapes. In M. Kompf, W. R. Bond, D. Dworet, & R. T. Boak (Eds. ), Chang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Teachers’ professionalism identities and knowledge(pp. 69-77). Philadelphia: The Falmer Press.
Rotter, J. B. (1966).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Selected papers, New York: Praeger.
Sargent T. C. & Hannum E. (2009) Doing more with less :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resource-constrained primary schools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60,258-276. Retrieved September 12, 2010, from http://jet.sagepub.com
Sergiovanni, T. J. (2002). Leadership: What’s in it for school? New York: Routledge.
Stoll, L., & Louis, K. S.(2007).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Elaborating new approaches.In L.Stoll & K.S.Louis(Eds.),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Divergence,depth and dilemmas(pp.1-13).Maidenhead,UK:Open University Press.
Schmoker, M. (2006). Results now: How we can achieve unprecedented improvement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Virginia: ASCD.
Schaefer R. T., & Lamm, R. P. (1995). Sociology(5th). New York: McGraw-Hill.
Smelser, N. J. (1991). Socilolgy. New York, USA: Prentice- Hall.
Tubbs, N. (2003). The concept of teachability. Educational Theory, 53, 75-90.Woods, P., & Jefferey, B. (2002).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imary teachers' identities.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3(1), 89-10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自定論文開放時間 user defin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