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2118-13352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2118-133523
論文名稱
Title
臺灣民間「效顰」故事研究
A study on the imitations that backfire in Taiwanese folklor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4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8-07-1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8-07-22
關鍵字
Keywords
賣香屁、狗耕田、民間故事、效顰、好心女郎神賜美貌
A man sells fragrant wind, A dog ploughs, A kind lady is blessed with beautiful looks, Folktal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45 次,被下載 25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4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54 times.
中文摘要
「效顰」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天運》。本論文所謂「效顰」行為,即指「人」透過「如法炮製」之模仿,而導致「反結果」的情節內容。民間故事中也有許多具異曲同工之妙的「效顰」情節,這些故事中,效顰者的下場普遍不好,挨打、挨罵、被蟲子咬、變醜或變成猴子、得罪人或鬧笑話尚屬輕微,甚者則有各式各樣的死亡。民間故事中的效顰者或因效顰技術笨拙,或因出於心機而受到懲罰,有些正好與主角的善心良行成對比,但有些主角並無善行,則凸顯了對效顰者的嘲弄,雖多是些小人物,卻亦有值得關注之處。筆者以臺灣民間具效顰情節之故事為研究主體,運用蒐集、整理、歸納、分析等研究方法,試從故事內容與架構、人物型態與主題意涵等不同角度來一窺究竟;並發現效顰故事具有以下三點特色:一是顯露同輩競爭意味濃厚之人物關係;二是強調「動機」之重要性;三是透過生動鮮明之人物性格對比,呈顯二元對立獎善懲惡之故事結局。
Abstract
The term "travesty" was first seen in Zhuangzi Tianyun. In this study, the term "travesty" refers to the counter effect that someone faces by awkwardly and blindly copying exactly what other people do. Similar scenarios of "travesty" can be also identified in some folktales. In these folktales, people who blindly and awkwardly imitate exactly what others do tend to suffer miserable consequences, such as being beaten or scolded, being bitten by bugs, being turned into ugly people or monkeys, or even becoming the target of mockery. Even worse, some characters may die from being a mere copycat. In these folktales, these copycats, either because of their crude way of imitation or because of their mean intentions, may face punishment. Also, these copycats contrast sharply with the main characters who are kind-hearted and well- behaved. In some case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main character and the copycat is less obvious, and the storyline revolves around the mockery of these copycats. Even though these copycats are usually nobody, they are worth examination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scenarios of travesty in Taiwanese folktales,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llecting and arranging the relevant materials and thus inducing and analyzing the storylines, story plots, themes, and the types of characters in an attempt to find out the striking points of travesty. In the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three noticeable points can be identified. First of all, travesty tends to reveal the competitiveness among the characters involved Second, travesty usually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motive. Last but not least, through the sharp contrast of characters, travesty usually ends with the scenario of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 目 錄 】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i
摘要 iv
Abstract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一、 「效顰」的定義 4
二、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5
一、 「兩兄弟」型效顰故事 7
二、 其他類型效顰故事 1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5
一、 研究方法 15
二、 研究步驟 16
第貳章 美醜真偽的效顰故事 19
第一節 故事架構 19
一、 以主婢對比為開端 21
二、 仙人試心,善心獲賞 21
三、 慳吝惡婦效顰結果 24
第二節 人物型態 26
一、 被效顰的善心醜婢 28
二、 效顰的慳吝惡婦 30
三、 考核善心的仙人 32
第三節 主題意涵 34
一、 傳遞感恩知足的觀念 35
二、 透視男性凝視下的傳統女子價值 37
三、 展現公理正義得以伸張之企盼 38
第參章 貪欲薰心的效顰故事 41
第一節 故事架構 41
一、 兄弟鬩牆型──故事開端 49
二、 兄弟鬩牆型──善心獲賞 50
三、 兄弟鬩牆型──效顰結果 53
四、 貪婪遭禍型──故事開端 53
五、 貪婪遭禍型──善心獲賞 57
六、 貪婪遭禍型──效顰結果 60
第二節 人物型態 62
一、 純良的被效顰者 62
二、 貪欲薰心的效顰者 65
第三節 主題意涵 66
一、 心地純良便可傻人有傻福 67
二、 傳統繼承制度之透視 68
三、 對人心貪念之嘲諷 71
四、 不同的「心田」結不同的「果」 74
第肆章 天罰不孝的效顰故事 77
第一節 故事架構 78
一、 以筵席為故事開端 80
二、 孝心獲賞 80
三、 不孝媳效顰結果 81
第二節 人物型態 82
一、 被效顰的孝媳 83
二、 效顰的不孝媳婦 84
三、 性格模糊且扁平化的婆婆 85
第三節 主題意涵 85
一、 闡揚媳婦孝道 86
二、 反映人民敬畏雷公的心理 86
第伍章 鸚鵡學舌的效顰故事 89
第一節 故事架構 90
一、 以巧婦善言為故事開端 92
二、 愚婦效顰結果 92
第二節 人物型態 93
一、 能言善道的被效顰者 94
二、 鸚鵡學舌的效顰者 94
第三節 主題意涵 94
一、 女性實為男性幫襯而存在 94
二、 笑點隱含著對女性的蔑視 96
第陸章 結論 103
附錄一:臺灣民間「效顰」類型故事文本來源 109
附錄二:臺灣民間效顰故事之人物關係與性格 121
【引用文獻】 12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引用文獻】
壹、研究文本(依編者/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日]小川尚義、淺井惠倫著,余萬居譯:《原語による臺灣高砂族傳說集》,臺北:臺北帝國大學語言學研究室,1935年。
2. [日]西川滿、池田敏雄著,致良日語工作室編譯:《華麗島民話集》,臺北:致良出版社,1999年9月。
3. [日]金關丈夫主編:《民俗臺灣》第二卷第二號,通卷第八號,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臺北支店,1942年2月。
4. [日]金關丈夫主編:《民俗臺灣》第四卷第三號,通卷第三十三號,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臺北支店,1944年3月。
5. 尹建中:《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年4月。
6. 片岡巖撰,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年1月。
7. 王詩琅:《臺灣民間故事》,臺北:玉山社出版社,1999年2月。
8. 江肖梅總編輯:《臺灣民間故事》第二集,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年3月。
9. 江肖梅總編輯:《臺灣民間故事》第四集,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年3月。
10. 江肖梅總編輯:《臺灣民間故事》第十一集,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年3月。
11. 江肖梅總編輯:《臺灣民間趣味故事》第十五集,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年7月。
12. 江肖梅總編輯:《臺灣民間趣味故事》第十六集,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年7月。
13. 江肖梅總編輯:《臺灣民間趣味故事》第十七集,新竹:新竹市政府,2000年7月。
14. 江寶釵總編輯:《嘉義市民間文學集○5閩南語故事(二)》,嘉義:嘉義市文化中心,2000年12月。
15. 吳瀛濤著:《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初版,2000年1月再版。
16. 周宗經著:《釣到雨鞋的雅美人》,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1993年9月再版。
17. 林川夫主編:《民俗臺灣》【第四輯】,臺北:武陵出版社,1990年5月。
18. 林藜著:《臺灣傳奇○3》,臺北:稻田出版社,1991年10月。
19. 金榮華整理:《臺東卑南族口傳文學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9年8月。
20. 金榮華整理:《臺北縣烏來鄉泰雅族民間故事》,臺北:中華民國民間文學學會,1998年12月。
21. 金榮華整理:《澎湖縣民間故事》,新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10月。
22. 金榮華整理:《臺灣桃竹苗地區民間故事》,新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0年11月。
23. 雨菴等著:《臺灣民間故事》,臺北:臺灣畫刊雜誌社,1982年6月。
24. 姜信淇、吳聲淼執行編輯:《客家傳說故事》第二輯,新竹:國立新竹社會教育館,2004年9月。
25. 施翠峰著:《臺灣民譚探源》,臺北:漢光文化出版社,1985年5月初版,1985年8月二版。
26. 胡萬川、黃晴文總編輯:《臺中縣民間文學集○26東勢鎮客語故事集(四)》,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7月。
27. 施翠峰著:《臺灣民譚》,新北: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年11月。
28. 胡萬川總編輯:《臺中縣民間文學集○3石岡鄉閩南語故事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3月。
29. 胡萬川總編輯:《臺中縣民間文學集○15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二)》,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10月。
30.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4故事篇(二)》,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1月。
31.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5故事篇(三)》,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7月。
32.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7故事篇(四)》,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7月。
33.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9故事篇(五)》,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6月。
34. 胡萬川、王正雄總編輯:《臺中縣民間文學集○28外埔鄉閩南語故事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35. 胡萬川、王正雄總編輯:《臺中縣民間文學集○32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8月。
36. 胡萬川、陳益源總編輯:《雲林縣民間文學集○1雲林縣閩南語故事集(一)》,雲林:雲林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12月。
37. 胡萬川、王正雄總編輯:《臺中縣民間文學集○34東勢鎮閩南語故事集(一)》,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5月。
38.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6龍潭鄉客語故事(一)》,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12月。
39. 胡萬川、陳益源總編輯:《雲林縣民間文學集○5雲林縣閩南語故事集(二)》,雲林:雲林縣文化局,2001年1月。
40. 胡萬川、陳益源總編輯:《雲林縣民間文學集○6雲林縣閩南語故事集(三)》 ,雲林:雲林縣文化局,2001年1月。
41. 胡萬川總編輯:《臺南縣閩南語故事集○4臺南縣閩南語故事集(三)》,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01年4月。
42. 胡萬川、康原、陳益源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20【北斗田尾社頭地區】》,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3年5月。
43. 胡萬川總編輯:《南投縣民間文學集○2南投縣福佬故事集(一)》,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03年5月。
44. 胡萬川總編輯:《臺南縣民間文學集○10臺南縣閩南語故事集(六)》,臺南:臺南縣政府,2004年12月。
45.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縣民間文學集○45龍潭鄉廖德添客語專輯(一)》,桃園:桃園縣文化局,2006年11月。
46. 許乃蠡唐蕙韻整理、楊加順總編輯主編:《金門民間文學集》,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06年12月。
47. 陳千武著:《臺灣民間故事》,臺北:富春文化出版社,1984年12月初版,1991年6月再版。
48. 陳千武譯述:《臺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臺北:協和藝術文化基金會、臺原出版社,1991年2月。
49. 陳麗娜整理:《屏東後堆客家民間故事》,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6年6月。
50. 曾建次編譯:《祖靈的腳步》,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6月。
51. 黃文車總編輯:《屏東縣民間文學集○1屏東縣閩南語傳說故事集(一)》,屏東:財團法人屏東縣文化基金會,2010年10月。
52. 黃哲永總編輯:《嘉義縣民間文學集○6東石鄉閩南語故事集(一)》,嘉義:嘉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53. 黃哲永總編輯:《嘉義縣民間文學集○8六腳鄉閩南語故事集》,嘉義:嘉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54. 黃哲永總編輯:《嘉義縣民間文學集○9朴子市閩南語故事集》,嘉義:嘉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6月。
55.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著:《排灣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8月。
56. 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著:《卑南族神話與傳說》,臺中:晨星出版社,2003年9月。
57. 盧節杏、林惠華執行編輯:《臺中市大墩民間文學採錄集》,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4月。
58. 羅肇錦、胡萬川總編輯:《苗栗縣民間文學集○4》,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59. 羅肇錦主編:《苗栗縣客語故事集(三)》,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2年12月。
貳、古籍 (依朝代先後排序)
1. [周]老子著,[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2月。
2. [周]莊子著,〔清〕郭慶藩輯撰,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7月。
3.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臺南:和裕出版社,2014年1月。
4. [魏]何晏等注,[宋]刑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重刻宋版十三經注疏本,1976年5月六版。
5. [唐]玄宗注,[宋]刑昺疏:《孝經注疏》,[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
6. [唐]唐臨撰,佛陀教育網路學院譯:《冥報記、幽冥問答錄白話註解》,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11年4月。
7.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13年10月二版。
8. [宋]洪邁:《夷堅甲志》卷二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9. [宋]洪邁:《夷堅丁志》卷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10.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上冊(全二冊),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1月。
11. [宋]釋道原編著:《景德傳燈錄》卷二八.越州大珠慧海和尚語,臺北:菩提印經會,2010年10月。
12.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9月。
13. 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12月初版,2011年9月再版。
14. 余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11月三版。
15.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
參、專書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一)民間文學專書
1. [美]丁乃通編著,鄭建威、李倞、商孟可、段寶林、李廣成譯校:《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2. [美]斯蒂‧湯普森(Stith Thompson),鄭海等譯:《世界民間故事分類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3. 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2月。
4. 胡萬川:《民間文學工作手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年6月。
5. 胡萬川:《臺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11月。
6. 苑利、顧軍:《中國民俗教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10月。
7. 張紫晨:《民間文學基本知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
8. 萬建中:《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9. 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10. 劉守華、黃永林主編:《民間敘事文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11. 劉守華:《故事學綱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二版。
12.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13. 劉淑爾:《類型研究視野下的中彰民間故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社,2013年8月。
14. 鍾敬文:《民間文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15. 譚達先:《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貫雅文化出版社,1992年7月。
(二)其他
1. [日]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厭女症與恐同症》,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5年7月。
2. [美]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2003 年8月。
3. [英]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著,朱生豪譯:《莎士比亞名言精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2月。
4.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est)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社,2015年3月。
5.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德國的民間故事書〉,引自《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6年。
6. 洪醒夫:《黑面慶仔》,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12月。
7. 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本土心理研究叢書○7華人本土心理學(上)》,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1月。
8. 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本土心理研究叢書○7華人本土心理學(下)》,臺北:遠流,2005年1月。
9.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5月二版。
肆、學位論文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吳文菱:《民間故事中的猿猴故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年1月。
2. 秦榕:《中國猿猴意象與猴文化源流論》,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年。
3. 曹榮科:《民間故事采錄研究──以彰化縣為探討中心》,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
4. 黃聖祺:《民間故事連續變形母題研究──以臺灣漢語故事為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7月。
5. 廖純瑩:《廣義「兩兄弟」型民間童話探析──以《中國民間故事全集》為對象》,國立臺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8月。
伍、期刊論文與專書論文 (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 于長敏:〈日本對中國「狗耕田」型故事的吸收與改造〉,收入張玉安、陳崗龍主編:《東方民間文學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10月),頁348-353。
2. 月 朗:〈幼子繼承型故事產生及流傳的社會基礎〉,刊於《民族文學研究》1986年第5期,頁15-18。
3. 王 青、陳寶菊:〈民間故事中「孝」教育〉,《現代企業教育》(學術論壇),2006年第5期下,頁176-177。
4. 余蕙靜:〈狗耕田故事初探〉,《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4期(2003年),頁279-291。
5. 呂洪年:〈中韓「狗耕田」型故事的比較研究〉,《韓國研究》第一輯,1994年4月,頁26-38。
6. 汪文學:〈民間文學中的兄弟、姊妹矛盾關係解讀〉,《畢節學院學報》第12期第27卷(總第113期,2009年),頁72-77。
7. 易艷君:〈「狗耕田」在文化環境中的治療作用〉,《文學評論‧古典文學》11期(2016年),頁44-45。
8. 林武憲:〈民間故事的文化透視〉,《精湛》第10期(1993年7月),頁70-71。
9. 張存霞:〈寧南兄弟型民間故事文化意義研究〉,《寧夏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16年3月),頁35-39。
10. 陳華文:〈試論兩兄弟型故事產生、傳承的動因──以武義兩兄弟型故事為切入點〉,《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年),頁46-49。
11. 馮秀英:〈雲南少數民族民間兩兄弟型故事研究〉,《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3期(2012年5月),頁86-90。
12. 馮貴民:〈長工和地主故事的教育作用和藝術價值〉,原載於《民間文學》1965年四月號。後收入《民間文學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
13. 趙鳳玲:〈撕裂的親情:中外民間故事中家庭關係探析〉,《江漢論壇》06期(2006年),頁125-128。
14. 劉守華:〈兄弟分家與狗耕田──一個中國民間流行故事類型的文化解析〉,《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1年2月),頁18-20。
15. 劉魁立:〈民間敘事的生命樹──浙江當代「狗耕田」故事情節類型的型態結構分析〉,《民族藝術》第1期(2001年),頁63-77。
16. 練美雪:〈賣香屁故事研究〉,《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11期(2012年12月),頁163-179。
17. 鄭土有:〈中國兩兄弟型( 503 E)故事型態分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3年1月),頁73-78。
18. 戴冠青:〈民間想像中的文化盛宴──論閩南民間故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7期(2007年),頁98-102。
19. 謝明勳:〈臺灣民間故事「醜女變美女」故事釋義〉,收錄在《東亞文化研究》第八輯,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2006年8月,頁碼298-322。
20. 鐘鍾宗憲:〈論民間文學的學科認知與研究方向〉,收錄在《東亞文化研究》第八輯,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2006年8月,頁236-267。
21. 譚達先:〈試論漢民族民間童話的思想內容和幾個典型人物〉原載於《民間文學散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59年。後收入《民間文學論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
22. 鐘文伶:〈臺灣狗耕田故事析論〉,《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3卷第2期(2009年),頁43-6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