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3100-13430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3100-134300
論文名稱
Title
產業創新行為之擴散研究 -以統一超商之時空發展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6-0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6-23
關鍵字
Keywords
創新擴散、S曲線、創新採用、鄰近效果、階級效果
Neighborhood Effect, Innovation Adoption, Innovation Diffusion, Hierarchical Effect, S curv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3 次,被下載 7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77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創新的動力表現,來自於該創新事物被一有價值選擇的社會單位所採用或接受,如此的創新行為表現過程,稱之為創新擴散。一完整的擴散概念乃同時包括採用行為與時、空間面向,然今日多數的創新擴散研究,多偏重於時間線以及新產品的探討。如此的偏向研究重心,引發了本研究欲以較全面的較度,對一既存的創新行為表現過程,做一基礎的擴散研究整理。本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即在於透過對統一超商在台灣地區20餘年的時空發展歷程觀察與整理,以創新擴散的為基本的研究概念,將一創新事物具體的擴散脈絡加以歸納整理,以供後續相關研究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組織的創新採用過程中,最主要的創新採用影響因素乃為創新事物的特性判斷正確與否;相關社會變數的動態掌握;以及採用單位的組織特性。一般而言,開放性的學習型組織,將有助於創新採用的成功。
在外部的時空擴散歷程方面,統一超商20年來的累積擴散時間曲線表現,明顯的出現慢(學習階段)、快(成熟階段),復經研究預估,則未來三年,則會出現擴散減慢(極限階段)的發展速度變化。
在空間擴散表現方面,整體而言,乃呈現初期的點狀發展(階級效果);而後為面向的發展(鄰近效果)。而統一超商於國內各縣市的擴散表現,最先出現於台北市(最大的都市);接著為高雄市(次大的都市);次之為台北縣(次級的都市);最後才擴散至其他縣市(周圍地區)。如此的過程,乃相當符合J.Friedmann所稱的創新擴散下濾現象。
再者,針對空間擴散的鄰近效果以及階級效果實證方面,經由相關分析與空間模型的應用檢定,則各空間單位隨著與創新擴散中心的距離遠近而遞減的擴散鄰近效果,分別存在於國內三大區域之中,而各區域的創新擴散中心分別為台北市、台中市與高雄市。又隨著各空間單位的垂直位階等級或水平的區位條件等級高低,而會有擴散表現遞減的擴散階級效果,則存在於整個台灣地區之中。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第二章 理論探討與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創新擴散的意義 8
第二節 創新採用理論 13
第三節 創新擴散基本模型 19
第四節 空間擴散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相關應用模型與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組織創新採用模式 39
第二節 核心-邊陲發展理論 43
第三節 空間擴散模型 48
第四節 相關研究方法 51
第四章 產業創新擴散歷程之時空分析 56
第一節 產業創新採用過程分析 56
第二節 產業創新採用擴散歷程分析 69
第三節 產業創新行為空間表現 75
第四節 創新擴散空間差異分析 86
第五章 空間擴散效果分析 92
第一節 創新擴散現象鄰近效果分析 92
第二節 擴散鄰近效果之模型實證 102
第三節 創新擴散現象階級效果分析 114
第四節 擴散階級效果之模型實證 122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後續建議 127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30
參考文獻 13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史濟增,(1978),「台灣農業所得分配之時際變動」,台灣所得分配會議,中研院經研所。
李朝賢,(1993),區域發展規劃,華泰書局。
邱志聖,(1980),台灣新型零售機構導入演進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論文。
吳濟華,(1988),地方經濟活性化之探討,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祚吉,(1999),「統一超商訪談報告」,www.pscnet.com.tw,1999/10/4。
林泰生,(1999),「台灣連鎖店的發展與展望」,www.dm.ncit.edu.tw,2000/3/21。
唐富藏,(1970),台灣地區都市發展政策之研究,中研院經研所。
張春蘭,(1984),七十一年台灣小兒麻痺症流行的空間差異,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論文。
張春貴,(1999),國內行動電話產業發展擴散行為及競爭策略之探討,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論文。
翁肇喜,(1998),「台灣流通市場概況」,www.dm.ncit.edu.tw,2000/3/21。
陳威仁,(1989),台灣地區區域空間發展差聚集均衡策略之研究,創新出版社。
陳輝吉,(1993),創業家:迎接全方位創業挑戰,麥田書局。
陳景堂,(1996),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儒林出版社。
陳志勇,(1998),高雄都會區產業技術創新意願與採用行為之研究-製造業實證分析,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論文。
賴山水,(1993),連鎖加盟事業,麥田書局。
邊裕淵,(1979),台灣所得分配之研究,中研院經研所。
蔡明燁,(1995),商店+經營技巧=財富,第八版,學英總經銷。
謝明昌,(1994),台灣地區大資本連鎖商店空間擴散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論文。
蕭淑惠,(1998),創新擴散模型之研究-以數據機為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論文。
Richard. Forster著,鄒應璦譯,(1988),S曲線-創新技術的發展趨勢,決策者叢書。
中華徵信社(1995),產業年報-流通業。
內政部統計處(1970-1985) ,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年報。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70-1999),區域及都市發展統計彙編。
統一流通世界雜誌社(1999)、流通世界雜誌4月號。
英文部分:
Bass,F.M. (1969).”A New Product Growth Model for Consumer Durable,” Management Science, Vol.15, pp.215-227.
Baruk,J. (1997).” Innovativeness of Polish Enterprises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System Transformation, ” Technovation, Vol.17, pp.477-489.
Brown,L.A. (1981).Innovation diffusion: A New Perspective, New York: Methuen and Co,Ltd.
Cohen, Y. S. (1972).Diffusion of an Innovation in an Urban Syste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Chicago Circle.
Drucker, P.F.(1989).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eldman, M.P.1994.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for th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Friedman, J.1987.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orrest, M.1991.”Models of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3, pp.43-52.
Gould, P.R. (1969). Spatial Diffus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Washington, D. C.
Hagerstrand, T. (1967). Innovation Diffusion as a Spatial Proce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atz, E., Levin, M.L.and Hamilton, H. (1963).” Tradition of Research o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28.pp.237-252.
Mahajan, V. and Peterson, R.A. (1979).”Integrating Time and Space in Technological Substitution Model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14, pp.231-241.
Mahajan, V. and Peterson, R.A. (1985). Models for Innovation Diffusion, Sagr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UK.
Mahajan, V.,Muller, E. and Bass, F.M. (1990).”New Products Diffusion Models in Market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 for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4, pp.1-26.
Mansfield, E. (1968).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w York: Norton.
Rogers, E.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3th ed., New York: Free press.
Rogers, E.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4th ed., New York: Free press.
Rogers, E.M. and Shoemaker, F.F. (1973). Communication of Innovation, Glencoe: Free press.
Richardson, H.W. (1979). Regional Economics ,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chumpeter, J.A. (1950).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Happer and Row.
Zimer, R.E. (1985). 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Spread Spectrum Systems, New York: Mumilla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38.122.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38.122.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