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3106-14304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3106-143045
論文名稱
Title
龍門二十品書法風格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4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6-23
關鍵字
Keywords
書風、龍門二十品、魏碑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4 次,被下載 22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2 times.
中文摘要
龍門二十品書法風格研究
- 摘要 -
近代書家對《龍門二十品》書法風格之看法褒貶不一,其在北魏眾多碑刻、經卷資料中,具有何種書法風格?其又有何書風之時代意義?其對近代書法之影響為何?另其又有何書史之地位?均有探討之必要性,此亦是筆者極想了解的。因此,本文擬就《龍門二十品書法風格研究》一題作研究,通篇結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首先明示《龍門二十品書法風格研究》主題之研究動機與目的之闡述說明,並同時將產生之問題作清楚的交代;進一步確定研究範圍及方法,最後則就相關文獻資料作一探討。第二章〈龍門造像記暨書法形成之背景〉:由於《龍門二十品》書法的形成,頗為複雜,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此章節將針對時代背景作分析,諸如佛教的發展、龍門石窟開鑿情形及書法淵源等主題將是探討的重點,故於此作概述的探討。第三章〈龍門二十品書法風格特色〉:此章節著重在《龍門二十品》書法藝術風格之探究,為便於說明,將先統整分類之後,再透過用筆、結體、章法、書風等特色,加以分析、歸納,以確立各類之風格特色。第四章〈龍門二十品書風之時代意義〉:此章節擬分析該時期其它載體之書法特色,諸如〈龍門百品〉、〈碑刻摩崖〉、〈墓誌〉、〈磚銘〉及〈寫經〉等均是探討的重點,並與之作比較,藉以瞭解風格之依存關係,以確立《龍門二十品》書風之時代意義。第五章〈結論〉:此章節乃將前面研究所得之成果作綜合之論述,首先就〈北碑對近代書法之影響〉,擬分為〈北碑與楷書之融合與創新〉、〈北碑與行書之融合與創新〉、〈北碑與草書之融合與創新〉等方面做闡述,蓋前一章節已就《龍門二十品》書風之時代意義做確立,另書家之風格特色乃受多家碑帖之影響而成,為客觀論述,於此則就北碑對近代書風之影響做闡述。最後則就《龍門二十品》於書史之洪流中作定位,已確立其在書史之地位。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龍門二十品書法風格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一、研究動機……………………………………………………....11
二、研究目的……………………………………………………....12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流程及架構……………………………....14
一、研究範圍與方法……………………………………………....14
二、研究流程與全文架構………………………………………....15
第三節 相關名詞釋義及文獻探討……………………………………..17
一、相關名詞釋義…………………………………........................17
二、相關文獻探討…………………………………........................19

第二章 龍門造像記暨書法形成之背景…………………...............24
第一節 佛教的發展……………………………………………………….24
一、早期佛教之濫觴……………………………………………....25
二、中期佛教之發展……………………………………………....28
三、晚期佛教之延續……………………………………………....36
第二節 龍門石窟開鑿情形及二十品內容概述………......................39
一、龍門石窟開鑿情形………………………………..…………..39
二、龍門二十品行文格式與內容概述…………………………....42
第三節 龍門二十品書法淵源…………………………...........................48
一、龍門二十品書法整體特徵…………………………………....48
二、龍門二十品書體淵源………………………….………………51
結 語………………………………………………………..............................60

第三章 龍門二十品書法風格特色及其分類……………………64
第一節 龍門二十品「樸拙古厚」類之書法特色…………..............65
一、用筆特色………………………………………………………65
二、結構特色………………………………………………………71
三、章法特色………………………………………………………74
四、書風特色……………………………………………………....78
第二節 龍門二十品「疏宕奇偉」類之書法特色………….............80
一、用筆特色……………………………………………………...80
二、結構特色…………………………………….………………..85
三、章法特色…………………………………….………………..86
四、書風特色…………………………………….………………..88
第三節 龍門二十品「端穆峻整」類之書法特色………………….90
一、用筆特色………………………………….…………..............90
二、結構特色………………………………….…………………..96
三、章法特色………………………………….…………………..98
四、書風特色…………………………………………………….102
第四節 龍門二十品「莊茂勁逸」類之書法特色………………...104
一、用筆特色…………………………………………………….104
二、結構特色…………………………………………………….110
三、章法特色…………………………………………………….112
四、書風特色…………………………………………………….116
第五節 龍門二十品「渾脫沖和」類之書法特色…………...........118
一、用筆特色…………………………………………………….118
二、結構特色…………………………………………………….123
三、章法特色…………………………………………………….125
四、書風特色…………………………………………………….128
結 語……………………………………………….....……………………..130

第四章 龍門二十品書風之時代意義………………....………….133
第一節 《龍門百品》書法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33
一、「樸拙古厚」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37
二、「疏宕奇偉」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40
三、「端穆峻整」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44
四、「莊茂勁逸」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46
五、「渾脫沖和」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49
第二節 碑刻摩崖書法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52
一、「樸拙古厚」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54
二、「疏宕奇偉」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57
三、「端穆峻整」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57
四、「莊茂勁逸」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60
五、「渾脫沖和」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63
第三節 墓誌書法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67
一、「樸拙古厚」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67
二、「疏宕奇偉」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71
三、「端穆峻整」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74
四、「莊茂勁逸」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77
五、「渾脫沖和」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80
第四節 磚銘書法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84
一、「樸拙古厚」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85
二、「疏宕奇偉」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88
三、「端穆峻整」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91
四、「莊茂勁逸」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92
五、「渾脫沖和」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95
第五節 寫經書法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97
一、「樸拙古厚」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197
二、「疏宕奇偉」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200
三、「端穆峻整」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201
四、「莊茂勁逸」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205
五、「渾脫沖和」類特色及與《龍門二十品》之比較……........209
結 語……………………………………………...……………………...…..211

第五章 結論……………...……...…..............................................................213
第一節 北碑對近代書法之影響………………………...……………..213
一、北碑與楷書之融合與創新…………………………………..213
二、北碑與行書之融合與創新…………………………………..217
三、北碑與草書之融合與創新…………………………………..223
第二節 龍門二十品之書史地位…………………………………….....225
一、《龍門二十品》書法藝術之綜述……………..……………..226
二、《龍門二十品》書史之定位…………………………..……..227


※附圖索引
(附圖3-1.1)「樸拙古厚」類之「點畫」歸納剪輯………………….………......66
(附圖3-1.2)「樸拙古厚」類之「橫畫」歸納剪輯………………….…………..67
(附圖3-1.3)「樸拙古厚」類之「直畫」歸納剪輯………………….……….....68
(附圖3-1.4)「樸拙古厚」類之「鉤畫」歸納剪輯………………….………….68
(附圖3-1.5)「樸拙古厚」類之「挑畫」歸納剪輯………………….………….69
(附圖3-1.6)「樸拙古厚」類之「撇畫」歸納剪輯………………….………….70
(附圖3-1.7)「樸拙古厚」類之「啄畫」歸納剪輯………………….………….70
(附圖3-1.8)「樸拙古厚」類之「捺畫」歸納剪輯………………….………….71
(附圖3-1.9)「方峻嚴整」之結體歸納剪輯……………………….…………….72
(附圖3-1.10)「欹側跌宕」之結體歸納剪輯……………………….…………...72
(附圖3-1.11)「稚拙古樸」之結體歸納剪輯……………………….…………...73
(附圖3-1.12)《孫秋生劉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記》碑拓影本……………............74
(附圖3-1.13)《雲陽伯鄭長猷為亡父敬造彌勒像記》碑拓影本………………76
(附圖3-1.14)《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彌勒像記》碑拓影本……………............77
(附圖3-1.15)《賀蘭汗造像記》碑拓影本………………………….…………...77
(附圖3-2.1)「疏宕奇偉」類之「點畫」歸納剪輯……………………………..80
(附圖3-2.2)「疏宕奇偉」類之「橫畫」歸納剪輯……………………………..81
(附圖3-2.3)「疏宕奇偉」類之「直畫」歸納剪輯…….……………………….82
(附圖3-2.4)「疏宕奇偉」類之「鉤畫」歸納剪輯…….……………………….82
(附圖3-2.5)「疏宕奇偉」類之「挑畫」歸納剪輯…….……………………….83
(附圖3-2.6)「疏宕奇偉」類之「撇畫」歸納剪輯…….……………………….83
(附圖3-2.7)「疏宕奇偉」類之「啄畫」歸納剪輯…….……………………….84
(附圖3-2.8)「疏宕奇偉」類之「捺畫」歸納剪輯…….……………………….84
(附圖3-2.9)「疏宕奇趣」之結體歸納剪輯………….………………………….85
(附圖3-2.10)「嚴謹奇偉」之結體歸納剪輯………….………………………...85
(附圖3-2.11)「欹側錯落」之結體歸納剪輯………….………………………...86
(附圖3-2.12)《馬振拜造像記》碑拓影本…………….………………………...86
(附圖3-2.13)《安定王元燮造像記》碑拓影本………….……………………...87
(附圖3-2.14)《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記》碑拓影本…….…………………….88
(附圖3-3.1)「端穆峻整」類之「點畫」歸納剪輯……….…………………….90
(附圖3-3.2)「端穆峻整」類之「橫畫」歸納剪輯……….…………………….91
(附圖3-3.3)「端穆峻整」類之「直畫」歸納剪輯……….…………………….92
(附圖3-3.4)「端穆峻整」類之「鉤畫」歸納剪輯……….…………………….93
(附圖3-3.5)「端穆峻整」類之「挑畫」歸納剪輯……….…………………….93
(附圖3-3.6)「端穆峻整」類之「撇畫」歸納剪輯……….…………………….94
(附圖3-3.7)「端穆峻整」類之「啄畫」歸納剪輯……….…………………….95
(附圖3-3.8)「端穆峻整」類之「捺畫」歸納剪輯……….……………….…….95
(附圖3-3.9)中宮「嚴謹峻厚」之結體歸納剪輯………….……………….…...96
(附圖3-3.10)字形「欹側險絕」之結體歸納剪輯…………...………………....97
(附圖3-3.11)「左緊右鬆左小右大」之結體歸納剪輯…………………………..98
(附圖3-3.12)《尉遲造像記》碑拓影本………………………………………….99
(附圖3-3.13)《一弗為張元祖造像記》碑拓影本……………………………….99
(附圖3-3.14)《魏靈藏造像記》碑拓影本………………………….....................100
(附圖3-3.15)《楊大眼造像記》碑拓影本…………………………...................101
(附圖3-3.16)《高樹解伯都造像記》碑拓影本………………………………...102
(附圖3-4.1)「莊茂勁逸」類之「點畫」歸納剪輯…………………………….105
(附圖3-4.2)「莊茂勁逸」類之「橫畫」歸納剪輯…………………………….105
(附圖3-4.3)「莊茂勁逸」類之「直畫」歸納剪輯…………………………….106
(附圖3-4.4)「莊茂勁逸」類之「鉤畫」歸納剪輯…………………………….107
(附圖3-4.5)「莊茂勁逸」類之「挑畫」歸納剪輯…………………………….107
(附圖3-4.6)「莊茂勁逸」類之「撇畫」歸納剪輯…………………………….108
(附圖3-4.7)「莊茂勁逸」類之「啄畫」歸納剪輯…………………………….109
(附圖3-4.8)「莊茂勁逸」類之「捺畫」歸納剪輯…………………………….109
(附圖3-4.9)「莊茂嚴謹」之結體歸納剪輯…………………………………...110
(附圖3-4.10)「峻宕生逸」之結體歸納剪輯…………………………………...111
(附圖3-4.11)中宮「虛實相生」之結體歸納剪輯……………………………..111
(附圖3-4.12)「險中求正」之結體歸納剪輯……………………………………112
(附圖3-4.13)《解伯達造像記》碑拓影本…………………………....................112
(附圖3-4.14)《始平公造像記》碑拓影本……………………………………....113
(附圖3-4.15)《比丘道匠造像記》碑拓影本…………………………………...114
(附圖3-4.16)《太妃侯造像記》碑拓影本……………………………………...115
(附圖3-5.1)「渾脫沖和」類之「點畫」歸納剪輯…………………………….118
(附圖3-5.2)「渾脫沖和」類之「橫畫」歸納剪輯…………………………….119
(附圖3-5.3)「渾脫沖和」類之「直畫」歸納剪輯…………………………….120
(附圖3-5.4)「渾脫沖和」類之「鉤畫」歸納剪輯…………………………….120
(附圖3-5.5)「渾脫沖和」類之「挑畫」歸納剪輯…………………………….121
(附圖3-5.6)「渾脫沖和」類之「撇畫」歸納剪輯…………………………….122
(附圖3-5.7)「渾脫沖和」類之「啄畫」歸納剪輯…………………………….122
(附圖3-5.8)「渾脫沖和」類之「捺畫」歸納剪輯…………………………….123
(附圖3-5.9)結體「疏朗寬博」歸納剪輯………………………………………123
(附圖3-5.10)結體「平正沖和」歸納剪輯……………………….....................124
(附圖3-5.11)結體「虛實相生」歸納剪輯……………………………………..124
(附圖3-5.12)《北海王元詳造像記》碑拓影本………………………………...125
(附圖3-5.13)《比丘法生造像記》碑拓影本……………………………………126
(附圖3-5.14)《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像記》碑拓影本……………………127
(附圖3-5.15)《齊郡王元祐造像記》碑拓影本…………………………………127
(附圖4-1.1)《馬慶安造像記》與《賀蘭汗造像記》之比較………………….137
(附圖4-1.2)《比丘道仙造像記》與《鄭長猷造像記》之比較……………….138
(附圖4-1.3)《孫大□造像記》與《孫秋生造像記》之比較………………….138
(附圖4-1.4)《仙和寺尼道僧略造像記》與《惠感造像記》比較…………….139
(附圖4-1.5)《尹靜妙造像記》與《賀蘭汗造像記》之比較……….................139
(附圖4-1.6)《侯□和造像記》與《孫秋生造像記》之比較……….................140
(附圖4-1.7)《楊小妃造像記》與《安定王元燮造像記》比較……….............141
(附圖4-1.8)《比丘法轉造像記》與《慈香造像記》之比較……….................141
(附圖4-1.9)《比丘法僧造像記》《安定王元燮造像記》之比較……...............142
(附圖4-1.10)《沙門曇念造像記》與《馬振拜造像記》之比較……...............142
(附圖4-1.11)《張歡□造像記》《慈香造像記》之比較………..........................143
(附圖4-1.12)《楊元覬造像記》與《慈香造像記》之比較………...................143
(附圖4-1.13)《赫連儒造像記》與《一弗造像記》之比較………...................144
(附圖4-1.14)《趙阿歡等卅五人造像記》與《魏靈藏造像記》之比較...........144
(附圖4-1.15)《比丘慧榮造像記》與《楊大眼造像記》之比較………............145
(附圖4-1.16)《比丘慧暢造像記》與《楊大眼造像記》之比較………............145
(附圖4-1.17)《欲會造像記》與《高樹解伯都造像記》之比較………...........146
(附圖4-1.18)《比丘尼法文等造像記》《道匠造像記》之比較………..............146
(附圖4-1.19)《劉洛真兄弟造像記》《太妃侯造像記》之比較………..............147
(附圖4-1.20)《杜遷等廿三人造像記》《解伯達造像記》之比較………..........147
(附圖4-1.21)《沙門惠詮李興造像記》與《道匠造像記》之比較………........148
(附圖4-1.22)《李長壽妻陳暈造像記》與《太妃侯造像記》之比較...............148
(附圖4-1.23)《尹伯成妻造像記》與《法生造像記》之比較………...............149
(附圖4-1.24)《比丘知因造像記》與《太妃高造像記》之比較……………...150
(附圖4-1.25)《周天蓋造像記》與《太妃高造像記》之比較………...............150
(附圖4-1.26)《黃法僧造像記》與《北海王元詳造像記》之比較...................151
(附圖4-2.1)《北魏神麚四年磚銘》局部………......... ………...........................153
(附圖4-2.2)《大代華嶽廟碑》與《惠感造像記》之比較……….....................154
(附圖4-2.3)《嵩高靈廟碑》與《鄭長猷造像記》之比較……….....................155
(附圖4-2.4)《靈山寺舍利塔下銘》與《惠感造像記》之比較……….............155
(附圖4-2.5)《姚伯多供養碑》與《鄭長猷造像記》之比較……….................156
(附圖4-2.6)《嵩高靈廟碑》與《賀蘭汗造像記》之比較……….....................156
(附圖4-2.7)《淨悟浮圖記》與《慈香造像記》之比較……….........................157
(附圖4-2.8)《暉福寺碑》與《楊大眼造像記》之比較……….........................158
(附圖4-2.9)《弔比干文》與《魏靈藏造像記》之比較……….........................158
(附圖4-2.10)《高慶碑》與《一弗造像記》之比較………...............................159
(附圖4-2.11)《嵩顯寺碑》與《高樹解伯都造像記》之比較………...............159
(附圖4-2.12)《元萇溫泉頌》與《魏靈藏造像記》之比較………...................160
(附圖4-2.13)《折衝將軍薪興令造寺碑》與《始平公造像記》之比較...........160
(附圖4-2.14)《楊宣碑》與《太妃侯造像記》之比較………...........................161
(附圖4-2.15)《張猛龍碑》與《太妃侯造像記》之比較……….......................162
(附圖4-2.16)《馬鳴寺根法師碑》與《道匠造像記》之比較………...............162
(附圖4-2.17)《汝南王修治古塔銘》與《道匠造像記》之比較……...............163
(附圖4-2.18)《石門銘》與《元詳造像記》之比較………................................164(附圖4-2.19)《鄭文公碑》與《太妃高造像記》之比較...................................164
(附圖4-2.20)《論經詩書》與《法生造像記》之比較………...........................165
(附圖4-2.21)《元衡刻石》與《元詳造像記》之比較………...........................166
(附圖4-3.1)《元定墓誌》與《賀蘭汗造像記》之比較………..........................168
(附圖4-3.2)《奚智墓誌銘》與《賀蘭汗造像記》之比較………......................168
(附圖4-3.3)《皇甫驎墓誌》與《鄭長猷造像記》之比較……….....................169
(附圖4-3.4)《鞠彥雲墓誌》與《鄭長猷造像記》之比較……….....................169
(附圖4-3.5)《唐耀墓誌》與《惠感造像記》之比較.........................................170
(附圖4-3.6)《元保洛墓誌》與《元燮造像記》之比較………..........................171
(附圖4-3.7)《顯祖嬪成氏墓誌》與《慈香造像記》之比較………..................171
(附圖4-3.8)《大監劉阿素墓誌》與《元燮造像記》之比較………..................172
(附圖4-3.9)《傅姆王遺女墓誌》與《慈香造像記》之比較………..................172
(附圖4-3.10)《李謀墓誌》與《元燮造像記》之比較………............................173
(附圖4-3.11)《穆彥墓誌》與《馬振拜造像記》之比較………........................173
(附圖4-3.12)《高宗嬪耿氏墓誌》與《楊大眼造像記》之比較……...............174
(附圖4-3.13)《元騰墓誌》與《一弗造像記》之比較………............................175
(附圖4-3.14)《李壁墓誌》與《楊大眼造像記》之比較……….......................175
(附圖4-3.15)《司馬顯姿墓誌》與《魏靈藏造像記》之比較………................176
(附圖4-3.16)《爾朱襲墓誌》與《一弗造像記》之比較………........................176
(附圖4-3.17)《寇臻墓誌》與《解伯達造像記 》之比較……….....................177
(附圖4-3.18)《元緒墓誌》與《解伯達造像記》之比較………........................177
(附圖4-3.19)《孟敬訓墓誌》與《始平公造像記》之比較………...................178
(附圖4-3.20)《元祐妃常季繁墓誌》與《解伯達造像記》之比較……………179
(附圖4-3.21)《元端妻馮氏墓誌》與《道匠造像記》之比較………...............179
(附圖4-3.22)《刁遵墓誌》與《元祐造像記》之比較………................................180
(附圖4-3.23)《崔敬邕墓誌》與《元祐造像記》之比較……….......................181
(附圖4-3.24)《劉玉墓誌》與《元祐造像記》之比較………............................181
(附圖4-3.25)《穆纂墓誌》與《太妃高造像記》之比較………........................182
(附圖4-3.26)《張玄墓誌》與《法生造像記》之比較………...........................183
(附圖4-4.1)《元嘉元年磚銘》……….................................................................184
(附圖4-4.2)《泰始六年磚銘》……….................................................................184
(附圖4-4.3)《太和二十年磚銘》……….............................................................185
(附圖4-4.4)《萬縱□及妻樊氏合葬磚記》與《鄭長猷造像記》之比較.........186
(附圖4-4.5)《太和元年買地券》與《孫秋生造像記》之比較….....................186
(附圖4-4.6)《趙阿祥妻石定姬磚誌》與《惠感造像記》之比較.....................187
(附圖4-4.7)《法度磚銘》與《賀蘭汗造像記》之比較….................................187
(附圖4-4.8)《涿縣磚誌》與《鄭長猷造像記》之比較….................................187
(附圖4-4.9)《永興二年墓磚刻辭》與《鄭長猷造像記》比較….....................188
(附圖4-4.10)《太延二年買地券》與《慈香造像記》之比較….......................188
(附圖4-4.11)《景明三年二月墓磚刻辭》與《元燮造像記》之比較…............189
(附圖4-4.12)《張□洛買田券》與《元燮造像記》之比較…...........................189
(附圖4-4.13)《永平三年墓磚刻辭》與《馬振拜造像記》之比較…................190
(附圖4-4.14)《洛陽故人墓磚刻辭》與《馬振拜造像記》之比較…...............190
(附圖4-4.15)《元伏生妻輿龍姬磚誌》與《元燮造像記》比較…....................191
(附圖4-4.16)《皇興元年李祿造像記》與《楊大眼造像記》之比較…............191
(附圖4-4.17)《魚玄明墓磚刻辭》與《一弗造像記》之比較…........................192
(附圖4-4.18)《車伯生息妻鄯月光磚誌》與《魏靈藏造像記》之比較…........192
(附圖4-4.19)《許和世墓磚刻辭》與《太妃侯造像記》之比較…...................193
(附圖4-4.20)《王文愛及妻劉江女磚誌》與《解伯達造像記》之比較….......193
(附圖4-4.21)《元延生磚誌》與《道匠造像記》之比較…................................194
(附圖4-4.22)《熙平元年墓磚刻辭》與《太妃侯造像記》之比較…................194
(附圖4-4.23)《平珍顯妻李貞姬磚誌》與《解伯達造像記》之比較…...........195
(附圖4-4.24)《北魏神麚四年造塔磚銘》與《法生造像記》之比較…...........195
(附圖4-4.25)《李銑墓磚刻辭》與《法生造像記》之比較…...........................196
(附圖4-5.1)《大慈如來吿疏》與《孫秋生造像記》之比較.............................198
(附圖4-5.2)《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四》與《賀蘭汗造像記》之比較.........198
(附圖4-5.3)《道行般若經》與《惠感造像記》之比較.....................................199
(附圖4-5.4)《佛說辯意長者子所問經》與《馬振拜造像記》之比較.............200
(附圖4-5.5)《大方等陀羅尼經》與《馬振拜造像》之比較.............................201
(附圖4-5.6)《金光明經卷第二》與《楊大眼造像記》之比較.........................202
(附圖4-5.7)《雜阿毗曇心經卷第六》與《魏靈藏造像記》之比較.................203
(附圖4-5.8)《大般涅槃經卷第四十》與《高樹解伯都造像記》之比較.........203
(附圖4-5.9)《樓炭經卷第七》與《楊大眼造像記》之比較.............................204
(附圖4-5.10)《華嚴經卷第三》與《一弗造像記》之比較...............................205
(附圖4-5.11)《成實論卷第十四》與《始平公造像記》之比較.......................206
(附圖4-5.12)《誠實論卷第八》與《太妃侯造像記》之比較...........................207
(附圖4-5.13)《大智第二十六品釋論》與《道匠造像記》之比較...................208
(附圖4-5.14)《大般涅槃經卷第卅一》與《解伯達造像記》之比較...............208
(附圖4-5.15)《大智度經卷第卅》與《元詳造像記》之比較...........................209
(附圖4-5.16)《律藏初分卷第十四》與《元祐造像記》之比較.......................210
(附圖5-1.1)張裕釗贈沈曾植書............................................................................213
(附圖5-1.2)鄭孝胥七言聯....................................................................................214
(附圖5-1.3)曾熙五言聯........................................................................................214
(附圖5-1.4)李瑞清五言聯....................................................................................215
(附圖5-1.5)趙熙七言聯........................................................................................216
(附圖5-1.6)梁啟超七言聯....................................................................................216
(附圖5-1.7)弘一五言聯........................................................................................217
(附圖5-2.1)何紹基行書局部................................................................................218
(附圖5-2.2)趙之謙八言聯....................................................................................218
(附圖5-2.3)楊守敬五言聯....................................................................................219
(附圖5-2.4)高邕七言聯........................................................................................219
(附圖5-2.5)康有為五言聯....................................................................................220
(附圖5-2.6)于右任五言聯....................................................................................220
(附圖5-2.7)胡小石七言聯....................................................................................221
(附圖5-2.8)陸維釗行書........................................................................................222
(附圖5-2.9)謝无量七言聯....................................................................................222
(附圖5-3.1)沈曾植草書局部................................................................................223
(附圖5-3.2)王世鏜草書局部................................................................................224
(附圖5-3.3)馬一浮行草局部................................................................................224
(附圖5-3.4)鄭誦先草書........................................................................................225
(附圖5-3.5)王蘧常草書七言聯............................................................................225

參考書目.............................................................................................................. 23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專著類

(一)、書法類
于明詮 《墓誌十講》 大陸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3年
于還素譯 《中國書道史》卷3 台北 大陸書店出版社 1976年
于還素譯 《中國書道史》卷4 台北 大陸書店出版社 1976年
于還素譯 《書道書道史》卷5 台北 大陸書店出版社 1989年
于還素譯 《書道書道史》卷6 台北 大陸書店出版社 1989年
王元軍 《中國書法賞析叢書-楷書》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年
天 白 《書法美》 大陸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90年
王壯為 《書法研究》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9年
王壯為 《書法叢談》 台北 國立編譯館 1982年
王 強 《中國書法賞析叢書-魏碑》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年
王靖憲 《中國美術全集》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6年
田光烈 《佛法與書法》 台北 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3年
朱貴泉 《臨池摭錄》 大陸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3年
沈尹默 《沈尹默論書叢稿》 台北 莊嚴出版社 1997年
何 青 《近現代百家書法賞析》 大陸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6年
沙孟海 《沙孟海論書叢稿》 台北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88年
李蕭錕 《中國書法之旅》 台北 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
周俊杰 《書學要義》 上海 西冷印社 1999年
季崇建 《書法》 台北 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5年
金開誠、王岳川編 《中國書法文化大觀》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
金學智 《中國書法美學》上、下冊 江蘇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7年
金學智 《書法美學談》 台北市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90年
胡問遂 《胡問遂論書叢稿》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0年
侯鏡昶 《書學論集》 台北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2003年
祝 嘉 《書學格言疏正》 台北 木鐸出版社 1986年
祝 嘉 《臨書叢談》 台北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83年
祝 嘉 《書學論集》 台北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85年
宮大中 《龍門石窟藝術》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
徐利明 《中國書法風格史》 河南 河南美術出版社 1997年
殷 蓀 《中國甎銘》 大陸 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9年
啟 功 《啟功叢稿》 台北市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91年
啟 功 《論書絕句》 台北 莊嚴出版社 1991年
陳振濂 《中國書法批評史》 浙江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2年
陳振濂 《書法史學教程》 浙江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1年
陳振濂 《書法美學教程》 浙江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1年
陳振濂 《書法美學》 陝西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2年
陳振濂 《書法美學通論》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6年
黃惇等著 《中國書法史》 大陸 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1年
華人德 《六朝書法》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3年
華人德 《中國書法史-兩漢卷》 江蘇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張光賓 《中國書法史》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
焦明晨 《敦煌寫卷書法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7年
馮振凱 《中國書法欣賞》 台北 藝術圖書公司 1981年
楊家駱 《近人書學論著》上、下二冊 台北市 世界書局 1962年
楊家駱 《清人書學論著》 台北 世界書局 1962年
趙 明 《龍門二十品的書法研究》 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0年
趙承楷 《書法斷論》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9年
蔡崇名 《書法及其教學之研究》 台北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88年
鄭曉華 《書法藝術欣賞》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
劉小晴 《中國書學技法評論》 大陸 上海出版社 2002年
劉正成 《中國書法全集》(第76 卷)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2001年
劉正成、王睿 《現代書家書論》 山西 山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3年
劉 詩 《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管窺》 江蘇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3年
劉 濤 《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 江蘇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劉 濤 《書法鑑賞》 台北 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年
歐陽中石 《書法天地》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1年
關百益 《伊闕石刻圖表》 河南 河南博物館 1935年

(二)、佛教類
方立天 《中國佛教散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
王永會 《中國佛教僧團發展及其管理研究》 巴蜀書社 2003年
李 翎 《佛教造像量度與儀軌》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年
杜繼文 《中國佛教與中國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3年
任繼愈 《中國佛教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年
張乃翥 《龍門佛教造像》 台北 藝術家出版社 1998年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1年
孫廣德 《晉南北朝隋唐俗佛到爭論中之政治課題》 台灣 中華書局 1972年
曾祖蔭 《中國佛教與美學》 文津出版社 1991年
蔣維喬 《中國佛教史》 大陸 上海書店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影印 1988年
嚴北溟 《中國佛教哲學簡史》 木鐸出版社 1988年

(三)、一般類
朱光潛 《談美》 台北 專業文化出版社 1989年
杜士鋒 《北魏史》 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92年
李文生 《龍門石窟與洛陽歷史文化》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3年
宗白華 《美學的散步》 台北 洪範書店 1982年
徐自強、吳夢麟 《古代石刻通論》 紫禁城出版社 2003年
陳寅恪 《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台北 昭明出版社 1999年
張儐生 《魏晉南北朝史》 台北 幼獅文化 1978年
虞君質 《藝術概論》 台北 雄獅美術出版社 2000年
葉 朗 《中國美學史大綱》 台北 滄浪出版社 1986年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9年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 台北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91年
劉景龍 《龍門二十品-碑刻與造像藝術》 北京 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1995年
閻文儒 《中國石窟藝術總論》 廣西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年
饒宗頤 《法藏敦煌書苑精華》第六冊 大陸 廣東人民出版社
嚴靈峰 《老子達解》 台北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92年

二、古籍類

方 若(清)王壯弘增補《增補校碑隨筆》 台北 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85年
王 昶(清)《金石萃編》 台北 台聯國豐 1964年
包世臣(清)〈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 台北 華正書局 1997年
朱履真(清)〈書學捷要〉《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年
阮 元(清)〈北碑南帖論〉《歷代書法論文選》 台北 華正書局 1997年
阮 元(清)〈南北書派論〉《歷代書法論文選》 台北 華正書局 1997年
宋 曹(清)〈書法約言〉《歷代書法論文選》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年
何紹基(清) 《東州草堂金石跋》 台北 學海出版社 1981年
汪 鋆(清)《十二硯齋金石過眼錄》18卷 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十冊 台北
新文豐 1977年
武 億(清)《金石三跋》(授堂金石跋) 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五冊
台北 新文豐 1977年
洪頤煊(清)《平津讀碑記》8 卷 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六冊 台北
新文豐 1977年
畢 沅(清)《中州金石記》5 卷 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十八冊 台北
新文豐 1977年
馬宗霍(清)〈書林藻鑑〉 《近人書學論著》 台北 世界書局 1974年
孫星衍、邢澍(清)《寰宇訪碑錄》 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六冊 台北
新文豐 1977年
孫過庭(唐)《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 台北 華正書局 1997年
徐樹鈞(清)《寶鴨齋題跋》2 卷 《石刻史料新編》第二輯第十九冊 台北
新文豐 1979年
莫是龍(明)《畫說》《中國畫論類編》 台北 華正 1977年
康有為(清)〈廣藝舟雙楫〉 《近人書學論著》 台北 世界書局 1974年
陸增祥(清)《八瓊室金石札記》4 卷 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八冊 台北
新文豐 1977年
陸增祥(清)《八瓊室金石補正》130 卷 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六冊 台北
新文豐 1977年
梁 巘(清)《評書帖》《清人書學論著》 台北 世界書局 1962年
張 紳(明)〈法書通釋〉卷上 《明人書學論著》台北 世界書局 1978年
項 穆(明)《書法雅言》《歷代書法論文選》 台北 華正書局 1997年
郭慶藩(清)《莊子集釋》台北 木鐸出版社 1982年
楊守敬(清)《學書迩言》 台北 (清) 1990年
虞世南(唐)〈筆髓論.契妙〉《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年
楊衒之(北魏)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 台北 華正書局 1980年
葉昌熾(清)《語石》 台北 商務印書館 1983年
趙之謙(清)《補寰宇訪碑錄》 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七冊 台北
新文豐 1977年
趙明誠(宋)《金石錄》30卷附目錄10 卷跋尾20卷 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
第十二冊 台北 新文豐 1977年
歐陽脩(宋)《集古錄跋尾》10 卷 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四冊 台北
新文豐 1977年
劉熙載(清)〈藝概〉 《歷代書法論文選》 台北 華正書局 1997年
劉聲木(清)《續補寰宇訪碑錄》25卷 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第二十七冊 台北
新文豐 1977年
錢大昕(清)《潛研堂金石文跋尾》20卷附目錄8卷 石刻史料叢書乙編之十一
台北 藝文印書館
魏 收(北齊)《魏書》 台北 鼎文書局 1980年
羅振玉(清)《雪堂金石文字跋尾》 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第三十八冊 台北
新文豐 1986年
顧燮光(清)《夢碧簃石言》 石刻史料新編第三輯第二冊 台北 新文豐
1986年

三、論文類

(一)、論文集
史蘇苑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平議〉 《漢魏洛陽故城研究論文集》 大陸
科學出版社 2000年
李玉昆 〈龍門碑刻研究〉《龍門石窟研究論文選》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 上海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3年
周軍.曹社松 〈龍門地區古地質地貌考〉 《龍門石窟一千五百周年國際學術討
論會論文集》 文物出版社
宮大中 〈龍門石窟藝術試探〉 《龍門石窟研究所論文選》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3年
孫貫文 〈龍門造像題記簡介〉 《龍門石窟研究所論文選》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3年
溫玉成 〈古陽洞研究〉《龍門石窟研究論文選》 龍門石窟研究所編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3年

(二)、學位論文
李文珍 《南北朝書體即以碑帖劃分書體說之研究》 私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壯為教授指導 1980年
洪然升 《書法與政治關係之研究-以兩漢魏晉南北朝為研究範圍》 逢甲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美玲教授指導 2000年
連秋惠 《北魏諸帝對佛教的態度及其管理政策之研究》 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朝成教授指導 1998年
張清河 《龍門二十品及其書法風格探析-兼論其在隸楷變易中的承啟地位》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教學碩士學位論文 黃光男教授
指導 2004年
游炎輝 《敦煌寫經書法研究》 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年
廖新田 《清代碑學書法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崇明教授
指導 1992年

(三)、學報、期刊論文
丁念先 〈六十年來的甲骨文今文與碑學〉《二十世紀之科學》第11輯 台北
正中書局 1971年
丁建生 〈現代書法與傳統書法異同之比較〉 《貴州師範大學學報》 1998年
王蘧常 〈王蘧常論書法〉《二十世紀書法經典.王蘧常卷》 大陸 河北教育出版
社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6年
方愛龍 〈馬一浮書法評傳〉 《中國書法全集》第83册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2002年
古正美 〈北涼佛教與北魏太武帝發展意識形態的歷程〉 《中華學學報》 第13
期 2000年
石松日奈子 〈龍門古陽洞初期造像的中國化問題〉 《華夏考古》1999年
朱以撒 〈論寫經書法藝術〉 《文藝研究》 福建師範大學 1998年
李文生 〈龍門石窟佛社研究〉 《歷史文物雙月刊》 1996年
李文生 〈龍門石窟與傳統文化〉 《歷史文物》 2004年
沃興華 〈論結體〉《書法》期6 總153期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2年
金玉甫 〈《龍門二十品》與清人的尚碑情緒〉 《安陽師範學院學報》 河南
2002年
林保堯 〈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像釋迦五尊立像略考〉《東方宗教研究》1988年
周清澍 〈蒙古史學者沈曾植及其手迹〉 《內蒙古大學學報》 1999年
季崇建 〈論“兩爨”碑的書法藝術〉《書法研究》期2總24期 上海 上海書
畫出版社 1986年
花 菴 〈北碑的書法〉 《書譜》總第21期 1978年
花 菴 〈北碑派的書家〉 《書譜》總第21期 1978年
徐利明 〈胡小石的學者生涯與書法〉 《中國書法全集》第86冊 北京榮寶齋
出版社 1998年
陳秀雋 〈沈曾植的書法藝術〉 《中華書道》第41期 台北 中華書道學會
2003年
翁闓運 〈論北魏書法(上)〉 《書譜》總73期 香港 書譜出版社 1986年
翁闓運 〈論北魏書法(下)〉 《書譜》總74期 香港 書譜出版社 1987年
宿 白 〈洛陽地區北朝石窟的初步考察〉 《中國石窟寺研究》 中國
文物出版社
啟 功 〈從河南碑刻談古代石刻書法藝術〉《啟功叢稿》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年
啟 功 〈鄭誦先先生法書遺墨匯編跋〉《鄭誦先書法集》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1998年
崔自默 〈讀胡小石書法〉 《二十世紀書法經典.胡小石》 大陸 河北教育
出版社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6年
陳 華 〈王政與佛法─北朝置隨袋帝王統治與彌勒信仰〉 《東方宗教研究》
第二期 文殊文化有限公司 1988年
華人德 〈評帖學與碑學〉《書法研究》期1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6年
章涪陵 〈龍門石窟造像藝術風格成因初採〉 《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
第20卷 中洲古籍出版社
張成渝、張乃翥 〈龍門石窟裝飾雕刻中的佛陀人生〉 《普門學報》
張成渝、張乃翥等 〈龍門石窟交通遺跡與佛教藝術的歷史聯繫〉 《普門學報》
張 箭 〈論導致北魏滅佛的直接原因暨罪證〉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大陸
2000年
張鐵民 〈中國書法書體的演變〉 《中國書法文化大觀》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
楊子雲 〈龍門造像記書風之研究〉 《中華書道》第35期 台北 中華書道
學會
楊仁愷 〈王蘧常卷•序〉 《二十世紀書法經典.王蘧常卷》 大陸 河北教育
出版社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6年
楊 宏 〈試論魏碑楷書的字體特徵〉 《中州學刊》 第六期〈總第144期〉
2004年
愛新覺羅•曼翁 〈曼翁書論〉《現代書家書論》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
葛維鈞 〈佛教故事中的功德觀念〉 《南亞研究》 1999年
蔣天耕 〈空白論〉 《書法研究》總第48輯 大陸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2年
劉正強 〈論書法審美的獨特性〉 《海南師院學報》總第11卷第39期 1998年
劉宗超 〈民國書風試析〉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2003年
劉建平 〈書法藝術美簡論〉 《天中學刊》第12卷第3期 1997年
蔡行濤 〈一代書家于右任先生〉 《中華書道》第18期 台北 中華書道學會
1997年
薛平南 〈南北朝書法研究〉 《藝術學報》第20期 台北 台灣藝術專科學校
1976年
紫 溪 〈由魏晉南北朝的寫經看當時的書法〉 《書譜》總第22期 1978年
顏尚文 〈北朝佛教社區共同體的法華邑義組織與活動-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
碑》為例〉 《佛研究中心學報》 1996年
龔鵬程 〈書藝萬談─康有為的書論〉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學報》 2001年

四、圖版、拓片影本
中央研究院佛教拓片研讀小組 《北魏紀年佛教石刻拓本目錄》 台北 樂學書局
有限公司 2002年
王鏞等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于右任》 大陸 河北教育出版社 廣東教育
出版社 1996年
王鏞等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王蘧常》 大陸 河北教育出版社 廣東教育
出版社 1996年
王鏞等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胡小石》 大陸 河北教育出版社 廣東教育
出版社 1996年
王鏞等主編《二十世紀書法經典.康有為》 大陸 河北教育出版社 廣東教育
出版社 1996年
王鐵全.駱芃芃《鄭誦先書法集》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1998年
北京圖書金石組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5-8册 河南 中州
古籍出版社 1989年
明清名家書法大成編纂委員會編 《明清名家書法大成》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4年
陜西省漢中博物館《王世鏜先生翰墨》 陜西 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1988年
焦明晨 《敦煌寫卷書法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7年
黃思源.王朝賓主編 《中國書法通鑑》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 1991年
紫都.包建國 《現代名家書法鑑賞》 北京 中央編譯館 2005年
渡邊隆男《書跡名品叢刊-六朝寫經集》 日本 株式會社二玄社 1983年
渡邊隆男《中國法書選-龍門二十品》 日本 株式會社二玄社 1984年
渡邊隆男《書跡名品叢刊-龍門二十品》 日本 株式會社二玄社 1984年
趙萬里撰.楊家駱主編 《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上下册 台北 鼎文書局
1975年
鄭汝中.趙聲良 《敦煌寫經書法精選》 大陸 安徽美術出版社 1995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82卷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1998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83卷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1998年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86卷 北京 榮寶齋出版社 1998年
劉景龍《古陽洞-龍門石窟第1443窟》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1年
饒宗頤《法藏敦煌書苑精華》 大陸 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3年

五、工具書
林尹.高明主編 《中文大辭典》1-10册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90年
雄獅中國美術辭典編輯委員會 《中國美術辭典》 台北 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字典》1-8册 大陸 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
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6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41.202.5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41.202.5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