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3108-18113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3108-181132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與城市化之研究
The Rural Labor and Urbanization in Mainland Chin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3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6-23
關鍵字
Keywords
農村勞動力、經濟體制、推拉作用、供需理論、階級層面、二元化
Dualism,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Economic Institution, Urbanization, Labor Market, Resource Location, Rural Labor, Class Level, Push-Pull Effec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4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中國大陸近年來的農村勞動力流動,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而其龐大且低廉的勞動力,吸引外資與台資企業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帶動區域經濟蓬勃發展。然而,處於城鄉「二元化」之理論中,農村勞動力無法參與社會政治生活並維護自身的權益,以致成為中國城市社會中的「沈默階層」。在經濟上,農村勞動力因勞資糾紛和衝突,衍生嚴重的社會治安事件,引起中共黨中央高度的重視並推動「建構和諧、小康的社會」;在社會上,城鄉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加上社會排斥與偏見,對農村勞動力的社會心態造成深痛的影響。
本研究聚焦於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供需之階段性的變化,以探討農村勞動力移轉過程,從過去到現在乃至未來的發展趨勢。準此,農村勞動力流動在地域上、身分上、職業上、生活上之轉變,以及城鄉之間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政策與城市化、市場化和就業發展的關聯性。
本文研究發現,針對當前中國大陸農村勞動力與城市化所潛藏的問題癥結,從中國的社會分層、階級面向,來引導中共黨中央之因應作為的層面有:
從法規面:制定正確的經濟發展策略,加速農村剩餘勞動力移轉。
從制度面:提昇農村勞動技能的素質,保障培訓就業勞動力權益。
從實務面:提振農村消費與擴大內需,務期有效地抑制通貨緊縮。
同時,應強化各級工會的功能,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組織化程度,俾使發揮其在保護農村勞動力權益方面的積極作用。
Abstract
Labor mobility in the rural area of Mainland China plays recently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is enormous and inexpensive labor attracts foreign investments, including Taiwanese investment, to enter Mainland China’s market, and, further, drive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sia-Pacific Region.
Howev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Rural-Urban Dualism theory, on the social level, rural labors can not take part in political life, and preserve their rights. Thus, they become “Silent Class” in the Chinese urban society. On the economic level, serious public security problems derivative from labor disputes and conflicts, and it attracts highly concerns of Centra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and issues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ommunity and Well-Off Society”; and on the social level, continued expanding poverty gap, social rejection, and prejudice cause deep impact on those labors.
This studying focus on the changing steps of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labor,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ransferring process of rural labor form past to present, even to the future. Therefore, this essay concentrates on the changing mobility of rural labor in some aspects, for example regions, identifications, careers, and life forms, and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policy/urbanization, and market/occupation connections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
The Result of studying is, Central of CCP has 3 ways to solve problems beneath the surface of rural labor and urbanization: 1. Accelerating transferring proces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2. Upgrading skill standard of rural labor, to guarantee employment; 3. Promoting and enlarging domestic consume, to constrain infl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capability of labor unions should be reinforced and the organized degree of rural labor should be improved. Hoping that, they are able to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to protect rights of rural labor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分析架構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勞動力資源的配置 25
第一節 前 言 25
第二節 勞動力資源配置方式 26
第三節 勞動力資源配置的體制和結構 31
第四節 勞動力的二元配置 40
第五節 勞動力流動與政府的政策 46
第六節 小 結 55
第三章 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形成與發展 61
第一節 前 言 61
第二節 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形成 62
第三節 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動所面臨的難題 72
第四節 農村勞動力流動和經濟發展 81
第五節 農村勞動力流動與社會發展 88
第六節 小 結 99
第四章 城市勞動力市場 105
第一節 前 言 105
第二節 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105
第三節 二元勞動力市場 121
第四節 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市場機制 130
第五節 城市勞動力市場的演變 145
第六節 小 結 158
第五章 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城市化 165
第一節 前 言 165
第二節 城市化的困境 166
第三節 農村勞動力流動與城市化的關聯性 178
第四節 城市化模式的分析 188
第五節 中國的城市發展策略 198
第六節 小 結 206
第六章 結 論 211
參考書目 219
中文書籍 219
期刊論文 222
報 紙 226
網 站 227
英文書籍與期刊 230

表 次
表2-1 2749個村莊農村勞動力就業構成 37
表2-2 2006年農村勞動力就近、異地轉移狀況 39
表2-3 在比較中觀察中國的經濟結構變化 42
表2-4 人均收入及城鄉人口與勞動力分布變化 43
表2-5 勞動力和産值的城鄉分佈(1998) 44
表3-1 農村移轉勞動力與城市國有企業職工年平均工資(1998) 82
表4-1 北京外來流動人口年齡分組(2000年) 109
表4-2 北京外來流動人口教育程度分組(2000年) 109
表4-3 中國省分流動人口(1995) 115
表4-4 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和農業就業比重及變化 125
表4-5 農民純收入及其結構 129
表4-6 農民工就業信息之來源 131
表4-7 北京外來農民工收入分組(2003年) 134
表4-8 北京市民工收入分組(2003年) 135
表4-9 有外出農民工家庭與無外出農民工家庭收入比較 137
表5-1 不同發達程度國家的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 172
表5-2 1978-1997年中國從業人員與城市化水平變動情況 173
表5-3 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國際比較(按購買力評價計算1998年) 17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書籍
王小魯、樊綱等著,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王午鼎,90年代上海流動人口。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5年。
王良能著,中國大陸「三農」問題概述。臺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
王新前,” 中國的大城市與小城鎮「雙軌型」「城市化道路」”杜受祐、丁一主編,中國城市化道路:思考與選擇。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年。
王萬山、陳衛平、廖衛東等,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與農村發展。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編,中國人口年鑒•1998。北京:中國民航出版社,199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研究所編,中國1986年74城鎮人口遷移抽樣調查資料。北京:中國人口科學,1988年。
中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
中國統計年鑑:1992。北京:中國出版社,1992年。
中國統計年鑒:2006。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總第25期(2006年)。
世界銀行,2020年的中國: 新世紀的發展挑戰。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年。
世界銀行,中國:改革中的城市就業和工資體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年。
朱力,中國民工潮。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同春芬,轉型時期中國農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李強,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李強、胡俊生、洪大用等著,失業下崗問題對比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曉佳,中國地區經濟差距的製度解讀,載於蔡昉、萬廣華主編,中國轉軌時期收入差距與貧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杜鷹、白南生等,走出鄉村: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實證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
林德昌,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台北市:成文出版社,2001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等,國有企業產生的邏輯-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北京:中國財政經貿出版社,1998年。
孟昕、白南生等,結構變動: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亞瑟.路易斯,二元經濟論中譯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
吳承明,中國的現代化:市場與社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1年。
彼特•布勞著,王春光、謝聖贊譯,不平等與異質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科爾奈,短缺經濟學(下卷)。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6年。
信長星,中國勞動力市場的回顧與前瞻,載於蔡昉主編,轉型中的中國勞動力市場。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5。
袁志綱,經濟全球化下的就業政策。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年。
袁志剛、方穎等,中國就業制度的變遷。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8。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1867)。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馬洪、孫尚清,中國發展研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報告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年。
馬洪、劉中一、王夢奎,中國發展研究1998: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報告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年。
陳宗勝,轉軌中經濟問題探討。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陳建勳,中國大陸地方特性對鄉鎮企業發展之影響-經濟專論。臺北市:中華經濟研究院,1995年。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3。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年。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88。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8。
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各年-中國統計摘要。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年。
黃平、杜銘那克等,農民工反貧困:城市問題與政策導向。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黃宗智,中國農村的過密化與現代化:規範認識危機及出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張純元,中國農村人口研究。北京市:中國人口出版社,1994。
週一星,城市地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年。
鄒農儉,中國農村城市化研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
趙樹凱,縱橫城鄉──農民流動的觀察與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年8月。
趙人偉、李實、卡爾、李思勤主編,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9年。
蔡昉、王德文等,中國經濟增長: 勞動力、人力資本與就業結構。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蔡昉、李培林等,轉軌時期民工流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6年。
蔡昉、楊濤等著,城鄉收入差距的政治經濟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
劉開明,邊緣人。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錢納?堙A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的比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邁克爾托達羅,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中國: 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與扶貧。北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1998年。
羅德明,經濟轉型與經濟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龔維斌,勞動力外出就業與農村社會變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期刊論文
王美豔,”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機會與工資差異—外來勞動力就業與報酬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2005年):頁11-15。
王萬山,”開放經濟背景下的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上)(中)(下),”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第1期(2007年):頁32-44。
王漢生等,”當前廣東外來勞動力的特徵和面臨的問題,”農村勞動力流動研究通訊(廣州),(1995年5月):頁10。
孔祥雲,”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之路,”清華大學學報(北京),第1 期(2001年1月16日):頁7-16。
朱鏡德,”現階段中國勞動力流動模式、就業政策與經濟發展,”中國人口科學,第4期(2001年):頁24-61。
李江,顏波,”中國大陸農地改革政策與問題---回顧與展望,”中國經濟問題報告,第95期(2000年5月):頁603。
李培林,”流動民工的社會網絡和社會地位,”社會學研究,第4期(1996年):頁45。
李善同、候永志等,”大力發展服務業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的需要,”宏觀經濟論壇,第21期(2001年7月3日):頁8-12。
李盛吉,”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人口流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辛仁週,”制約我國勞動力市場發展的若干因素分析,”社會科學研究,第1期(1995):頁62-71。
余永躍,”中國勞動力資源配置的體制變遷:歷史回顧和文獻評述,”中國人口科學,第2006卷,第6期(2006年12月):頁86-94。
吳曉剛 ,”下海:中國城鄉勞動力市場轉型中的自僱活動與社會分層(1978-1996),”社會學研究,總第126期,第6期(2006年):頁62。
吳薩,”就業:中國經濟發展重要目標-2003年中國就業情勢分析,”中國勞動(北京),第1期(2004年):頁36-41。
周其仁,”體制轉型:結構變化和城市就業,”經濟社會體制比較(北京),第3期(1997年6月):頁8-25。
周振華,”增長軸心轉移-中國進入城市化推動型經濟增長階段,”經濟研究,第1期(1995年):頁3-10。
范小建,”農村就業與勞動力流動,”中國勞動(北京),第5期(2004年5月):頁14。
馬戎,”小城鎮的發展與中國的現代化,”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1990年):頁143
秦暉,”農民流動與經濟要素配置優化─清華大學學生農村調查報告分析(一),”改革,第3期(1996年):頁60-67。
梁明慧,”中國大陸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農民流動,”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孫冀,”論農村產業結構演變與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化轉移--兼論農村經濟現代化與農民,”現代性現代化研究(2001年1月):頁27-41。
孫自鐸,”小城鎮建設實踐與思考,”管理世界,第5期(1995年):頁210-214。
陳吉元、胡必亮,”中國的三元經濟結構與農業剩餘勞動力移轉,”經濟研究(北京),第4期(1994年4月):頁14-22
陳東琪,”中國二元結構轉換:實證分析,”宏觀經濟研究,(2001年12月):頁9-21。
陳玲英,”改革開放後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現象淺析社會發展,”貴州社會發展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都陽,”人力資本,生育率與經濟增長,”中國人口科學,第2001卷,第1期(2001年12月):頁73-76。
郭文杰,”二元經濟結構的實證分析:一個區域差距的視角,”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第20卷,第20期(2007年4月):頁145-149。
郭克莎,”中國工業發展戰略及政策的選擇,”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2004年):頁47。
崔傳義,”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現狀與地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勞動力市場,”課題報告,1997。
黃德北,”國企改革與下崗工人:中國大陸勞動力市場建立的政治經濟分析,”東亞研究,37卷1期(2006年1月):頁1-40。
程治中,”論城市化與經濟增長,”西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張志瑜,”大陸地區農業勞動移轉與鄉鎮企業發展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張展新,”勞動力市場的產業分割與勞動人口流動,”中國人口科學,第2期(2004年):頁88。
週天勇,”中國:發展面臨的三大嚴峻問題,”當代經濟科學,第4期(1995年):頁42-98。
週天勇,”中國社會的穩定與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研究課題分析報告,1999年。
溫英,”以「三個代表」為指針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農民就業道路 ,”三個代表與理論創新—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80週年論文集,2001年。
楊東濤、熊立新,”對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機制的分析,”中國農村觀察,第4期(1996年):頁28-43。
項飚,”民工離家第一步.怎樣邁出,”中國農民,第9期(1996年):頁64。
馮蘭瑞,”中國第三次失業高峰的情況和對策,”社會學研究(北京),第2期(1996年):頁5。
葉裕民,”中國城市化的制度障礙與制度創新,”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5月):頁20-26。
葉春雷,”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社會成本問題,”南京社會科學,第9期(2006年):頁26-35。
國家體改委中國小城鎮課題組,”體制變革與中國小城鎮發展,”中國農村經濟,第3期(1996年):頁14。
趙樹凱,”農村勞動力遷移:成本與風險的初步考察,”農業經濟問題,第3期(1995年):頁17-25。
趙樹凱,”再看民工,”中國農民,第12期(1995年):頁4。
蔡坊,”中國二元經濟與勞動力配置的跨世紀調整—制度、結構與政治經濟學的考察,”社會科學(浙江),第5期(2000年9月):頁18-22。
蔡昉,”論市場對城鄉勞動力資源的重新配置,”廣東社會科學,第1期(2003年):頁4-11。
蔡昉、王德文等,”作爲市場化的人口流動—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分析,”中國人口科學,第2003卷,5期(2003年10月):頁11-19。
蔡昉、都陽、王美艷等,”戶籍制度與勞動力市場保護,”經濟研究,第12期(2001年):頁38-41。
魯駿遒、吳紅,”論中國大城市的控制與發展,”沿畮新潮,第4期(1996年):頁58。
劉源,”對城市發展戰略若干代表性觀點的評價,”理論前沿,第6期(1996年):頁23。
劉學敏,”如何進一步推進我國的城市化,”經濟縱橫,(2001年3月):頁46-57。
劉敬懷、曾明子等,”權益與尊嚴不容侵犯,”了望,第5期(1994年):頁14。
賴小瓊、余玉平,”成本收益視線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托達羅模型的反思與拓展,”當代經濟研究,第2期(2004年):頁40-52。
賴德勝,”論勞動力市場的製度性分割,”經濟科學,第6期(1996年):頁6-10。
蕭真美,”2006年台灣社會學年會-大陸農村鄉鎮企業之發展,”東亞季刊,第21巻,第1期(1989年8月):頁12-14。
簡新華、張建偉,”從「民工潮」到「民工荒」:農村剩餘勞動力有效轉移的制度分析,”人口研究(北京),第2期(2005年):頁89。

報 紙
人民日報海外版,第九版(2005年6月29日),business.sohu.com/20050629/n226126973.shtml-60k,2007年3月12日。
文貫中,”城市化-大躍進?,”新周刊,第4版(2002年9月29日),www.cnbaodao.com/html/1522.htm-39k-,2007年8月27日。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課題組,”中國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障礙與對策研究(上),”廠長經理日報(2005年12月20日),www.hxzs.org/html/2005-12/88.htm - 22k,2007年8月11日
農民日報,第3版(2007年7月10日),
http//finance.ce.cn/macro/gdxw/200707/10/t20070710_12116873.shtml,2007年10月16日。
羅德.諾蘭,”城市爆炸不見得是壞事,”參考消息日報,第6版(1996年7月9日),http://www.gotoread.com/2002/magazine/?magid=7241,2007年1月15日。

網 站
”中國勞動力市場多重分隔及其對勞動力供求的影響,”
http://www.yesize.com/Get/L03/205-03-09-18-56-40-859-60171.asp.,2007年11月28日。
”中國勞動力市場發育論綱,”
http://www.tushucheng.com/book/1822310.html,2007年4月27
中國國力報告,”2003-2004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變化。”中國網,http://www.fsa.gov.cn/web_db/sdzg2005/map/CGL/glbg-027.htm,2006年10月27日。
王滿四,”農業剩餘勞動向小城鎮轉移的困難與對策,rwxy.tsinghua.edu.cn/xi-suo/jjs/eco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00-60k,2007年11月24日。
孔祥雲、張麗豔,”論政府在推動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中的制度安排,”人民網(2003年1月),166.111.106.5/xi-suo/jjs/econ/Article_Class2.asp?ClassID=94&LayoutID=1,2007年6月18日。
李周,”2005年農村經濟形勢主要特點與2006年預測,”中國社會科學院網,http://www.cass.net.cn/file/2006051560145.htm,2007年10月12日。
李亞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式的創新及政府角色(一),”牡丹江農業資訊網(2007年10月16日),http://www.mdjagri.gov.cn,2007年12月15日。
吳紅宇,”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發展趨勢,”桃源農業信息網, http://www.tyagri.gov.cn,2007年6月28日。
何曉明,”2003~2004 年:面臨新突破的改革進程,”中國網,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004shxs/483136.htm-19k,2007年11月8日。
林毅夫、蔡昉、李周等,”國有企業產生的邏輯,”天益網,http://www.tecn.cn/data/detail.php?id=8006,2007年2月5日
孟健軍,”再論中國的勞動力轉移和經濟發展,” http://www.rieti.go.jp/users/meng-jianjun/index_cn.html,2007年7月5日。
袁志剛,”就業與社會保障:希望蘊於嚴峻之中,”人民日報(2001年1月4日),www.interfinanceresearch.org/council/yuanzhigang.htm - 56k,2007年10月11日。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4/26/content_1440079.htm,2007年10月23日。
楊宜勇,”中國城市化滯後的主要原因-城市發展新理念,”中國社會觀察網,http://www.fsa.gov.cn/web_db/sdzg2004/book/new/new8.htm,2007年2月23日。
楊宜勇,”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上)(中)(下),” http://www.chinacfa.cn/l/l/2006-06-16/f46619ef437db2cb6532b568afc92578.html,2007年8月21日。
農村勞動力流動課題組,”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回顧與展望,”人民網(2006年03月15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GB/43429/43544/59613/4204322html,2007年8月21日。
”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的有效途徑勞力轉移,”中國農業信息www.agri.gov.cn/llzy/t20080410_1012526.htm-18k,2007年6月24日。
趙耀輝,”入世後中國農村勞力嚴重過剩,”美國之音中文網,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2-02/a-2002-02-28-21-1.cfm,2007年4月15日。
蔡昉,”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四大障礙,”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3/21/20000821/195054.html,2007年3月23日。
蔡昉,”爲什麽勞動力流動沒有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人民網, http://blog.chinabbs.com/article/5912.html,2007年8月13日。
聯合論壇,”中國經濟轉軌的目標和基本經驗,”中國經濟信息網,www.cei.gov.cn/.../doc/lhtzgg/200206120880.xml-36k,2007年10月2日。
韓俊、崔傳義、范皚皚等,”2007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農村剩餘勞動力微觀調查,”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rkyld/2007-08/02/content_8620961_5.htm,2007年10月19日。
蘇小方,”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值得注意的問題,”南方網,http://www.southcn.com/nflr/llzhuanti/gzsn/snjc/200611230292.htm-52k,2007年4月21日。


英文書籍與期刊
Fang,Cai,Wang Dewen and Du Yang,“Regional Dispar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The Impact of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3,(2002):197-212.
Fang,Cai and Wang Dewen,“Migration As Marketization:WhatCan We Learn from China‘s 2000Census Data?”The China Review,Vol.3,no.2(2003):73-93.
Fields,G.S,“Rural-Urban Migration,Urban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and Job-Search Activity in LD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l.2(1974):165-187.
Harris,J.R.and Todaro,M.P,“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 sector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0.(1970):126∼142.
Lewis,W.Arthur,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British:Manchester school,vol.22.1954),139∼149.
Lin ,Justin Yifu,Caiand Fang,Li Zhou,The China Miracle:Development Strategyand Economic Refor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6).
Lin,Justin,Wang Gewei and Zhao Yaohui,“Regional Inequalityand Labor Transfers in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52,no.3,(2004):587-603.
Todaro, M.P, 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American:Economic Review.1969).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21.239.14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21.239.14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