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4102-19103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4102-191035
論文名稱
Title
以實際道路行車型態作動力計測試之機車排放係數研究
Motorcycyles emission factors determined by dynamometric tests using real road driving cycle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4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2-06-0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2-06-24
關鍵字
Keywords
因子分析、排放係數、代表性行車形態、動力計
driving cycle, factor analysis, Dynamometer, emission facto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56 次,被下載 3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5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3 times.
中文摘要
近幾十年來,台灣地區工商業成長迅速,各項建設突飛猛進,經濟發展促使社會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形成都市人口、車輛急遽增加,住宅擁擠,致生活品質日漸不佳。而當交通量不斷遞增時,排放之空氣污染物亦隨之增加。以汽機車為例,其排放廢氣以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碳氫化合物為主;其中,一氧化碳(CO)對人體血紅素攜氧量有直接影響,氮氧化物(NOx)及碳氫化合物(HC)則與光化學反應及臭氧污染息息相關。因此,如何降低機動車輛之污染,已成為環保主管單住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在歷年各縣市所執行之移動污染源稽查管制計畫中,需估算移動車輛之排放量、削減量與削減率以作為執行成效之評估。然而在推估過程中,車輛排放係數多依賴國外之排放係數推估法,其中雖有稍作調整,但影響排放係數的因數甚多,諸如:區域性道路結構特性、行車型態、交通流量、駕駛者行車態度與環境溫度,因此影響到地區平均排放係數與年排放總量的估計結果。國內利用標準ECE行車型態為機車新車審驗之標準,但發覺仍與實際狀況有所差異。因此建立本土化之標準行車型態以作為審驗標準及精確求得排放係數之必要步驟,並進而協助環保單位作為決策與評估執行績效之參考依據。
本研究在台北市8個路口、台中市12個路口、高雄市4個路口及屏東市5個路口進行追車調查,共獲得183個成功旅次。台北都會區平均旅次旅行速率為15.94 km/hr,平均旅次行駛速率為22.64 km/hr,平均旅次最高速率為41.2 km/hr,平均怠速時間比30 %,平均加速時間比24 %,平均減速時間比25 %,平均定速時間比21 %;台中都會區平均旅次旅行速率為18.41 km/hr,平均旅次行駛速率為24.27 km/hr,平均旅次最高速率為40.23 km/hr,平均怠速時間比30 %,平均加速時間比24 %,平均減速時間比25 %,平均定速時間比21 %;高雄都會區平均旅次旅行速率為19.16 km/hr,平均旅次行駛速率為24.88 km/hr,平均旅次最高速率為41.29 km/hr,平均怠速時間比23 %,平均加速時間比26 %,平均減速時間比27 %,平均定速時間比24 %;屏東縣平均旅次旅行速率為27.79 km/hr,平均旅次行駛速率為30.40 km/hr,平均旅次最高速率為53.07 km/hr,平均怠速時間比8 %,平均加速時間比34 %,平均減速時間比26 %,平均定速時間比32 %。
本研究將所得之旅次樣本依因子分析方法獲得地區代表性行車型態以作動力計測試。由代表性行車型態所作動力計測試結果,台北都會區平均排放係數CO為8.24 g/km,THC為2.53 g/km,NOX為0.12 g/km,CO2為55.98 g/km;台中都會區平均排放係數CO為7.81 g/km,THC為2.28 g/km,NOX為0.12 g/km,CO2為54.31 g/km;高雄都會區平均排放係數CO為6.53 g/km,THC為1.62 g/km,NOX為0.13 g/km,CO2為54.03 g/km;屏東縣平均排放係數CO為6.79 g/km,THC為1.63 g/km,NOX為0.13 g/km,CO2為41.42 g/km。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population gathering and the habit of people using transports, these considerations have made vehicle grow up fast. Vehicles emitted a large amount of pollutant that has caused many air pollution occasions. The mo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motorcycle driving cycle, amount of pollutant and emission factor in four areas –Taipei, Taichung, Kaoshiung and Pingtung. But it is very poor on concerning study in Taiwan. It is necessary to go on the concerning investigation and to establish the driving cycle and the actual emission factor of mobile source of Taiwan.
The experiment includes two parts: one is regional driving pattern that is selected by factor analysis from samples; the other is to get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pollutant and to calculate emission factors of the one by using Dynamometer. The pollutants are carbon monoxide (CO), total hydrocarbon (THC) and nitrogen oxides (NOX).
In this study, the emission factors of motorcycles of the four areas are “Taipei: CO 8.24 g/km, THC 2.53 g/km, NOX 0.12 g/km, CO2 55.98 g/km, Taichung: CO 7.81 g/km, THC 2.28 g/km, NOX 0.12 g/km, CO2 54.31 g/km, Kaoshiung: CO 6.53 g/km, THC 1.62 g/km, NOX 0.13 g/km, CO2 54.03 g/km, and Pingtung: CO 6.79 g/km, THC 1.63 g/km, NOX 0.13 g/km, CO2 41.42 g/km.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I
謝 誌…………………………………………………………………..IV
目 錄…………………………………………………………………V
表目錄………………………………………………………………VIII
圖目錄………………………………………………………….……..X
第一章 前言……………..…………………………………………….1-1
1-1 研究動機………………………………………………..1-1
1-2 研究目的……………………………………………..…1-2
1-3 研究架構………………………………………………..1-3
第二章 文獻回顧……………..……………………………………….2-1
2-1 進行研究之地區其所在概況…………………………..2-1
2-1-1 地理背景…………..……………………………2-1
2-1-2 機車與人口數分析………..………………….2-9
2-1-3 空氣品質現況分析……………………………2-13
2-1-4 空氣污染物排放量現況分析…………………2-21
2-2 追車調查及方法………………………………….…...2-32
2-2-1 固定路線追車…………..…………………..…2-32
2-2-2 隨機追車……………………..……………….2-33
2-2-3 起迄追車…………………………..…………..2-33
2-3 駕駛行為設計回顧…………………………..…….…2-35
2-4 各國標準行車型態……………………………….…2-36
2-4-1 美國環保局聯邦測試程序之行車型態…..…..2-37
2-4-2 日本行車型態……………………………..…2-38
2-4-3 歐洲經濟聯盟行車型態……………………..2-40
2-5 地方型代表性行車型態…………………….…..……2-41
2-5-1 瞬時代表性行車型態………………..………..2-41
2-5-2 規則代表性行車型態…………………………2-47
2-6 我國有關行車型態之研究………………..……..……2-49
2-7 行車型態建構方法……………………………………2-54
2-7-1 行車型態建構方法…………………………..2-54
2-7-2 樣本蒐集方法比較……………………………2-56
2-7-3 行車型態建構方法之比較……………………2-56
2-8 車輛污染物排放特徵…………………………………2-57
2-8-1 車輛空氣污染物排放來源……………………2-58
2-8-2 車輛空氣污染物之危害性……………………2-59
2-8-3 機動車輛排放量推估…………………………2-64
2-8-4 機動車輛排放係數.. ………………………….2-67
2-9 機車排放空氣污染物管制………………………….2-7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3-1
3-1 研究方法流程……………………….…………………3-1
3-2 研究方法………………………….…………………….3-1
3-2-1 相關資料蒐集、分析及彙整…………..………3-1
3-2-2 都會區機車行車型態之建構…………………..3-3
3-2-2.1 追車方式之選擇……………………...3-4
3-2-2.2 採樣路段之選擇………………..…….3-5
3-2-2.3 採樣時段之選擇……………..………3-5
3-2-2.4 磁感式追車記錄器……………..…….3-5
3-2-2.5代表性行車型態建構理論基礎……….3-9
3-2-3 車輛怠速污染排放濃度測試…………………3-12
3-2-4 利用車體動力計模擬都會區行車型態….…3-12
3-2-5 機車CO及THC平均排放係數推估…………3-14
3-3 使用中機車CO及THC排放總量推估……………...3-1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4-1
4-1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及屏東縣
行車型態建構………………………….……………….4-1
4-1-1 三都會區及屏東縣行車特性…………………4-1
4-1-2 三都會區及屏東縣代表性行車型態建構.…….4-3
4-1-3 以Z-檢定法驗證代表性行車型態選取結果.4-11
4-1-4 與相關文獻及法規標準之行車型態比較…..4-12
4-2動力計測定結果與分析………………………..……4-15
4-2-1動力計測試與排放係數之計算結果………….4-15
4-2-2怠速濃度與排放係數之關係………....………..4-23
4-2-3相同車種之污染值及油耗值之比較………….4-28
4-2-4 三都會區與屏東縣機車之污染排放總量推估4-29
4-2-5相關研究結果比較………………………….…4-30
4-2-5.1台北、高雄都會區排放係數比較…4-30
4-2-5.1 實際道路行車型態排放係數
與ECE排放係數比較……………...4-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1
5-1 結論…………………………………………………….5-1
5-2 建議…………………………………………………….5-3
參考文獻…………………………………………………....………參-1
附錄………………………………………………………….…...附錄1-1
附錄一 機車排氣控制基本概念……………………..…….….附錄1-1
附錄二 機器腳踏車冷車行車型態
排氣污染測試方法及程序……………………..……..附錄2-1
附錄三 三都會區追車紀錄及追車路口示意圖…………...….附錄3-1
附錄四 三都會區測錄之全部行車型態…………….…..….…附錄4-1
附錄五 多變數迴歸分析…………….…………….………..…附錄5-1
表 目 錄
表 2-1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及屏東縣人口數基本統計量表…..2-11
表 2-2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及屏東縣機車數基本統計量表…2-13
表 2-3 台北市自動監測站民國90年10月份監測資料………..…..2-14
表 2-4 高雄市自動監測站民國90年10月份監測資料…………..2-16
表 2-5 台中市自動監測站民國90年10月份監測資料………….2-18
表 2-6 民國 84年~ 89年 台中市PSI > 100 站日數統計………...2-18
表 2-7屏東縣自動監測站民國90年10月份監測資料……………2-20
表 2-8 世界各國所採用之標準行車型態………………..…………2-36
表 2-9 歷年構建代表性行車型態文獻一覽表…………….……….2-54
表 2-10 有關行車型態建構之研究………………………..………2-57
表 2-11 機車廢氣所含物質及對健康的影響……..……………….2-59
表 2-12 一氧化碳與血紅素結合對於人體之影響……………..…..2-62
表 2-13 二氧化氮對人體之健康影響………………………………2-62
表 2-14 不同延車公里推估方法之分析比較………………………2-66
表 2-15 使用中機車排放標準……………………………..………..2-69
表 2-16 不同行車型態動力計量測排放係數……………..……….2-69
表 2-17 利用動力計檢測機車污染物排放係數……………..……..2-70
表 2-18 以動力計測試汽車及機車污染排放係數……………..…..2-71
表 2-19 以動力計測試屏東縣機車行車型態之排放係數…..……..2-72
表 2-20 我國有關車輛污染管制法令…………..………….………2-73
表 3-1行車型態特性準則參數之定義……………………………3-4
表 4-1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及屏東縣之旅次行車特性….………4-2
表4-2 台北行車型態因子軸之因子負荷量………………………4-5
表4-3 台中行車型態因子軸之因子負荷量………………………...4-5
表4-4 高雄行車型態因子軸之因子負荷量……………………...…4-6
表4-5 屏東行車型態因子軸之因子負荷量…………………...……4-6
表4-6 三都會區總行車型態因子軸之因子負荷量…………...……4-7
表4-7 代表性行車型態之行車特性………………………….…….4-8
表4-8 代表性行車型態之檢定結果………….………………4-11
表 4-9 本研究行車型態與各知名行車型態之比較………………4-14
表 4-10台北市代表性行車型態動力計測試結果……...…………4-17
表 4-11台中市代表性行車型態動力計測試結果………….………4-18
表 4-12 高雄市代表性行車型態動力計測試結果……….……….4-19
表4-13 屏東縣行車型態動力計測試結果………………………4-20
表 4-14動力計測試車種……………..…………………………….4-21
表 4-15排放係數χ2檢定結果……….…………..………………4-22
表 4-16總行車型態動力計測試結果……………..………………4-25
表 4-17相同車種在不同行車型態下之污染值及油耗值.…………4-28
表 4-18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與屏東縣機車排放總量推估…….4-29
表 4-19台北及高雄污染排放係數之比較…………………….……4-30
表 4-20都會區行車型態與ECE排放係數之比較…………….……4-32






圖 目 錄
圖 2-1 台北市行政區圖……………………………………………...2-5
圖 2-2 高雄市行政區圖……………………………………………...2-6
圖 2-3 台中市行政區圖………………………………………………2-7
圖 2-4 屏東縣行政區圖………………………………………………2-8
圖 2-5 台北、基隆地區空氣品質監測站分佈圖………..…………..2-14
圖 2-6 高雄屏東地區空氣品質監測站分佈圖……..………………2-15
圖 2-7 台中、彰化地區空氣品質監測站分佈圖……………..……..2-17
圖 2-8 台中市自動測站歷年PSI>100之站日數統計………..……2-19
圖 2-9台北市移動污染源PM10排放量……….……………….……2-22
圖 2-10 台北市移動污染源SOx排放量…………………………2-22
圖 2-11 台北市移動污染源NOx排放量…………………….……2-22
圖 2-12 台北市移動污染源NMHC排放量……………….………2-23
圖 2-13 台北市移動污染源CO排放量…………………………..2-23
圖 2-14 高雄市移動污染源PM10排放量…………………………2-24
圖 2-15 高雄市移動污染源SOx排放量………………………….2-25
圖 2-16 高雄市移動污染源NOx排放量…………………………2-25
圖 2-17 高雄市移動污染源NMHC排放量………………………2-25
圖 2-18 高雄市移動污染源CO排放量………………………….2-26
圖 2-19 台中市移動污染源PM10排放量…………………………2-27
圖 2-20 台中市移動污染源SOx排放量………………………….2-27
圖 2-21 台中市移動污染源NOx排放量…………………………2-28
圖 2-22 台中市移動污染源NMHC排放量………………………2-28
圖 2-23 台中市移動污染源CO排放量…………………………...2-28
圖 2-24 屏東縣移動污染源PM10排放量…………………………2-30
圖 2-25 屏東縣移動污染源SOx排放量………………………….2-30
圖 2-26 屏東縣移動污染源NOx排放量……………….…………2-30
圖 2-27 屏東縣移動污染源NMHC排放量…………………….…2-31
圖 2-28 屏東縣移動污染源CO排放量………………………..….2-31
圖 2-29 CVS-CH 行車型態………………………………………2-38
圖 2-30 日本mode 10 行車型態…………………………………...2-39
圖 2-31 日本11 mode 行車型態…………………………………...2-39
圖2-32 日本10.15 mode行車型態…………………………………2-40
圖 2-33 ECE 行車型態…………………………….……………...2-41
圖 2-34雪梨行車型態…………………………………………….2-42
圖 2-35 K&K歐洲行車型態……………………………………….2-43
圖 2-36香港行車型態……………………………….……………2-44
圖 2-37墨爾本熱起動行車型態…………………………………….2-45
圖 2-38墨爾本冷起動行車型態…………………………………….2-45
圖 2-39 法國行車型態-高速公路…………..……………….…….2-46
圖 2-40法國行車型態-郊區……………………………………….2-46
圖 2-41法國行車型態-都市自由車流………………………….2-47
圖 2-42法國行車型態-都市雍塞車流………………………….2-47
圖 2-43印度4 mode行車型態………………………………….2-48
圖 2-44 BJ-11行車型態………………………………………….2-49
圖 2-45台南、高雄行車型態………………...………………...…….2-50
圖 2-46 台北市行車型態…………………………………………2-51
圖 2-47 高雄市行車型態…………………………………………..2-52
圖 2-48屏東縣機車行車型態…………………………………...….2-53
圖 2-49機車排放空氣污染物之分布圖…………………………….2-63
圖 3-1 研究流程圖…………………………………………………3-2
圖 3-2 實驗設備流程圖……………………………………………3-6
圖 3-3 機車前輪磁感應安裝示意圖…………………………………3-7
圖 3-4 Autologger紀錄器平面圖…………………………………..3-7
圖 3-5 動力計實驗室採樣示意圖…………………………………..3-14
圖 4-1台北市代表性行車型態…………………………………….4-8
圖 4-2台中市代表性行車型態……………………….…………...4-9
圖 4-3高雄市代表性行車型態………………………..…………..4-9
圖 4-4 屏東縣代表性行車型態…….……………………….………4-10
圖 4-5總行車型態………………………………...………..…..4-10
圖 4-6 CO怠速濃度與排放係數之關係..…………………..……4-26
圖 4-7 THC怠速濃度與排放係數之關係…………………………..4-26
圖 4-8 CO2怠速濃度與排放係數之關係……………..…………….4-26
圖 4-9 CO迴歸式預測值與實測值之比較..……..…………..……4-27
圖 4-10 THC迴歸式預測值與實測值之比較……………………..4-27
圖 4-11 CO2迴歸式預測值與實測值之比較…………..………….4-2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李秉壬,「市區小客車行車型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
2. 白仁德,「小客車及機車之污染排放與油耗模式特性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
3. 萬民安,「車輛排放污染量測試之介紹」,機械工程,pp. 162-174,民國79年2月。
4. 行政院環保署,「汽車排放空氣污染物儀器檢驗人員汽機車惰轉狀態及負載檢驗訓練教材」(第三期),民國79年。
5. 張有恆,廖堅志,「都會區小客車行車型態與耗能分析」,能源季刊,第20卷,第4期,頁34-51,民國79年。
6. 黃靖雄,「機車排放空氣污染物分布情形及控制技術研討」,民國80年。
7. 中鼎工程股問股份有限公司;「機動車輛空氣污染排放係數推估方法」(1992)。
8. 中鼎工程,「機動車輛空氣污染物排放係數推估方法」,民國82年。
9. 行政院環保署,「中華民國環境統計年報」,民國83∼89年。
10.蕭重威,「車輛行車型態駕駛模擬」,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11.林彥銘、張璞、阮國棟,「車輛排放係數之探討及Mobil-Taiwan 1.0與Mobil-Taiwan 2.0版之比較」,第十三屆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pp. 315-322, 民國85年。
12.鄧金地,「台北都會區小型汽車與機車行車型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13.歐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北都會區行車型態及平均排放係數計算程式建立與更新計畫」,民國85年。
14.林裕強,「北部都會區機動車輛污染排放分析」,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
15.歐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雄都會區行車型態及平均排放係數計算程式建立與更新計畫」,民國86年。
16.陳君杰,「汽機車行車型態與其污染排放及油耗之研究-台北都會 區為例」,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6年。
17.春迪企業有限公司,「高雄都會區車輛行車型態及平均排放係數計算程式之建立及更新」,民國86年。
18.淡大交管系,「建立機動車輛延車公里統計資料蒐集體系之研究,交通部統計處」,1998.6。
19.蔡俊鴻,「移動源排放VOCs光化反應特徵之分析研究:機車排氣特徵研究」,環保署,民國87年。
20.翁閎政、何文淵、許逸群、蔡俊鴻、龍世俊,1998,「機車排氣之揮發性有機物特徵及光化反應性研究」,第十五屆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論文集,pp. 641∼647。
21.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高雄市環保行政概況」,1999年版。
22.陳泓璋,「中部地區機車污染排放特性與差異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23.林家弘,「移動性污染源排放量模式之評估與建立」,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24.孫斌琪,「南高屏地區移動污染源推估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25.杜啟綸、盧昭暉、王美文、莊訓城、吳盛忠、陳文雄,「機車冷啟動對污染排放之影響」,第六屆海峽兩岸環境保護研討會,民國88年。
26.林清和、孫斌琪、黃麗珍、張能復,「車行里程空間分布之研究」,第十七屆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
27.林智仁、林俊毅、謝朝賢、陳又嘉、張章堂、林文印、陳志傑,「利用引擎動力計進行機車排氣特性建立之研究」,第十七屆空氣污染控制技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89年。
28.盧昭暉,「機車排氣定期檢驗數據篩選分析」,環保署,民國89年。
29.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台北市空氣污染防制計畫」,民國89年2月。
30.春迪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電動機車推廣使用計畫期末報告」p.4-27,屏東縣環境保護局,民國89年。
31.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衛生稽查大隊、品勤股份有限公司,「88年下半年及89年度加強移動性污染源—機車排放空氣污染物稽查管制計畫」,民國八十九年十月。
32.陳康興、林志峰、王文正,「屏東縣機車行車型態與排放係數之調查研究」,屏東縣環境保護局,民國89年。
33.中鼎公司,「各縣市空氣污染品質改善維護計畫執行成效分析彙整與推動專案計畫」,環保署,民國89年。
34.陳康興、陳錫銘、王文正,「都會區機車行車型態與排放係數研究」,環保署,EPA-90-FA13-03-B034,民國90年。
35.內政部統計處,「中華民國土地面積、村里鄰、戶數暨現住人口數統計月報」,民國90年10月。
36.行政院經濟部,「中華民國交通統計月報」,民國90年10月。
37.「交通工具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第二條。
38.中鼎工程,「台中市空氣污染防制計畫」,民國90年。
39.瑩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九十年度機車排氣定期檢驗計畫服務建議書」,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民國90年。
40.春迪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九十年度機車排氣定期檢驗計畫服務建議書」,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民國90年。
41.瑩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九十年度機車排氣定期檢驗計畫第一次期中報告」,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民國90年。
42.高雄市環保局、鼎漢國際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高雄市交通量特性調查計畫、分析方法與調查結果」。
43.「空氣污染防治專責人員訓練教材」,污染源排放特性與排放推估第三章,移動源特性及排放推估,p. 77∼84。
44.「機器腳踏車冷車行車型態排氣污染測試方法及程序」。中華民國環境法規。(w3.epa.gov.tw/epalaw/index.htm)。
45. Cernuschi S., Giugliano M., Cemin A., Giovannini I., 1995, “Model analysis of vehicle emission factors”,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No. 169, pp175-183.
46. Crauser, et al., 1989, “Representative kinematic Sequences for the Road traffic in France”, SAE paper 890875.
47. Chan, et al., 1995, “Comparison of Tail-Pipe Emissions from Motorcycles and Passenger Cars”, J. Air & Waste Manage. Assoc., Vol. 45, pp.116-124.
48. Gandhi, et al., 1980, “Development of a Driving Cycle for Fuel Economy in Development Countr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Vol. 17A, No. 1, pp.1-11.
49. H. Y. Tong, W. T. Hung, C. S. Cheung, 1999, “Development of a driving cycle fir Hong Kong”,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 33, No. 15, pp. 2323-2336.
50. Kent, et al., 1978, “A Driving Cycle for Sydney”,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Vol. 12A, No. 3, pp.147-152.
51. Kuhler and Karstens, 1978, “Improved Driving Cycle for Testing Automotive Exhaust Emissions”, SAE paper 780650.
52. Lansell, et al., 1983, “Development of a Melbourne cold-start driving cycle”, Department of Mech. And I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Report T 59/83.
53. M. Ergeneman, C. Sorusbay, A. Goktan, 1997, “Development of a driving cycle for the prediction of emissions and fuel consum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 Vol. 18, No. 3.
54. Peter J. S., Karl P., 1996, “Christoph S., Raimund A.A., Determination of traffic emissions-intercomparion of different calculation methods”,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No. 189, pp187-196.
55. Pierson W. R., Gertler A. W., Bradow R. L., 1990, “Comparison of the SCAQS Tunnel Study with Other On-Road Vehicle Emission Data”, J. A&WMA., Vol. 40.
56. Robinson N. F., Pierson W. R., Gertler A. W., Sagebiel J. C., 1996, “Comparison of Mobil 4.1 and Mobil 5 predictions with measurements of vehicle emission factors in Ford McHenry and Tuscarora Mountain Tunnel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 30, No. 12, pp. 2257-2267.
57. Roberto M. C., et al., 2002, “Hot Emission Model for Mobile Sources: Application to the Metropolitan Region of the City of Santiago, Chile”, J. Air & Waste Manage. Assoc., Vol. 52, pp.167-174.
58. Simanaitis D. J., 1977, “Emission Test Cycle Around the Worl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Vol. 85, No. 8, pp. 34-43.
59. Wang, et al., 1985, “Measurement of Passenger Car Operation in Beijing Pertinent to Exhaust and Fuel Economy”, SAE paper 852242.
60. Waston, et al., 1982, “Development of the Melbourne Peak Driving Cycle”, SAE-A and ARRB Second Traffic Energy and Emissions Conference paper 82148.
61. Weisweiler W., Wunsch R., 1998, “Simulation of a driving cycle in laboratory: an approach for testing catalysts suitable for automotive exhaust NOx abatement under lean conditions”,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Vol. 37, No. 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22.119.25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22.119.25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