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5104-13275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5104-132753
論文名稱
Title
〈錯斬崔寧〉《雙熊夢》〈破曉時分〉之比較研究
The compare to analyse of〈Cuo Zhan CuiNing〉《Shuang Xiong Meng》〈PoXiaoShief〉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6-25
關鍵字
Keywords
錯斬崔寧、主題思想、雙熊夢、人物塑造、十五貫、敘事模式、破曉時分、比較研究
PoXiao Shifen, narrate model, compare to analyse, Shuang Xiong Meng, Cuo Zhan CuiNing, idea of theme, Shi Wu Guan, personage moldi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37 次,被下載 820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3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209 times.
中文摘要
本論文是針對〈錯斬崔寧〉《雙熊夢》〈破曉時分〉這三個以「十五貫」故事為題材的文本,分別以敘事模式、人物塑造和主題思想三個面向作為探討的主軸,並且使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做一比較性之研究。同時,也經由文本之間的比較,更進一步地釐清彼此承續及演變的一些問題。
在敘事模式上,由於使用的視點、敘述者和時間範疇的不同,文本也呈現出不同的風格。〈錯斬崔寧〉和《雙熊夢》使用一個凌駕在故事之上的局外視點,而〈破曉時分〉則採取以老三的觀察做為切入角度的局內視點。此外〈錯斬崔寧〉的干預型異敘述者,使得整個文本瀰漫著濃厚的說教意味。而《雙熊夢》和〈破曉時分〉的同敘述者所引發的情感共鳴,則讓這兩個文本充滿著強大的情緒感染力。以順敘法寫成的〈錯斬崔寧〉,敘事結構是單一直線式的,到《雙熊夢》時則轉變成雙結構線的模式。〈破曉時分〉雖然維持以順敘為主軸的基調,卻利用插敘、倒敘等多樣的敘述手法,使故事的敘述變得多元而豐富。其中獨特的敘述時間和緩慢的敘述步調也形成文本的一大特色。大體上而言從〈錯斬崔寧〉到〈破曉時分〉,敘事模式也由單一結構轉變為複雜多樣。
在人物塑造上,受到古典小說重視情節的影響,〈錯斬崔寧〉的人物塑造還是以配合情節的發展為主要考量,因此人物僅限於身家背景的介紹,大都是單純的典型形象,屬於福斯特所謂的「扁平人物」。《雙熊夢》所使用的是雙生雙旦的結構,在人物的塑造上有相似性。朱素臣由相貌、性格上去刻劃人物,為角色塑造了不同的形象,然而他卻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完整性,這使得《雙熊夢》的人物仍然算不上是完全的「圓型人物」。朱西甯主要從內在的心理狀態來描寫人物的性格特徵,使人物除了具有個性之外,也增加了真實性。若以福斯特等人的理論來檢視,〈破曉時分〉的人物大都是「圓型人物」。綜觀三個文本在人物塑造上,可以發現有由外部描寫轉變為內在刻劃的趨向。
在主題思想上,〈錯斬崔寧〉中最明顯易見的便是「謹言慎行的人生哲理」和「因果報應的傳統思想」。除此之外,與吏治相關的議題也是三個文本都強調的宗旨。但是即使是相同的主題,三個文本在表現方式和份量比例上並不一樣,這是它們同中有異之處。而且有些主題被深化了,有些則消失了。無論是以上何者,所探討的都是人所處的生存環境和現狀。〈破曉時分〉裡除了原有的「十五貫」故事之外,還加入老三入行的情節,描寫了人性的沉淪與掙扎,開啟了另一個以人性關懷為宗旨的主題,同時也將探討的重心從人所面臨的環境回歸到人這個主體上。這一系列以〈錯斬崔寧〉為原型的敘述作品,在主題思想的轉變過程中,逐漸由反映生存現狀回歸到關懷人性和人的主體之上。
除了以上三個面向的分析之外,對於在〈錯斬崔寧〉故事原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十五貫錢」,本論文亦予以探討,一方面瞭解它在不同文本中的變化,也藉此更完整呈現出三個文本的異同。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is focus〈Cuo Zhan CuiNing〉《Shuang Xiong Meng》〈PoXiaoShief〉Those three story’s text are used「Shi Wu Guan」 for subject matter, differentiate narrate model, personage molding and idea of theme three parts for base to discuss.And use a method of “conclusion to collect” compare to analyse. In the same time, By way of this theme’s to compare, let us to clarify some question in tradition and evolve.
In the narrate model,〈Cuo Zhan CuiNing〉《Shuang Xiong Meng》use overtop for outside field of vision in this story, but〈PoXiaoShief〉just use Lao San’s observe for this point of view. Besides〈Cuo Zhan CuiNing〉use different to mess in a narrator, let this theme pervade dense deliver a sermon implication. But 《Shuang Xiong Meng》and〈PoXiaoShief〉are use the same narrator give rise sympathetic emotions, let two texts full more sympathetic.〈PoXiaoShief〉 use flashback statement technique let story copious. Unique statement and slow statement step is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story. In the main from 〈Cuo Zhan CuiNing〉to〈PoXiaoShief〉,the narrate model also from single to various.
In the personage model,〈Cuo Zhan CuiNing〉in personage model is major match the story plot, belong E.M. Forster mean「flat character」. Zhu Su Chen form looks and character to describe, mold role to different style, but he ignore the personage character, let《Shuang Xiong Meng》this story’s personage describe to perfection, can not call perfect「round character」. Zhu Xi Ning major inherent to describe personage character. From E.M. Forster theory to view, 〈PoXiaoShief〉 we can say almost 「round character」. Make a comprehensive to those three stories we can found from exterior describe change to inherent describe.
In the subject thinking, 〈Cuo Zhan CuiNing〉 most clear to see is「speak and act cautiously life philosophy」 and「tradition of retribution for sin」. Except an official related topic are three texts highlight.〈PoXiaoShief〉except had 「Shi Wu Guan」story, and enter into Lao San’s plot, open another topic for concerned humanity, and the same time confer center of gravity from people face on environment to people this topic. This series of〈Cuo Zhan CuiNing〉 is the prototype of statement works, in the change course the theme thinking from reflect live actual state to concerned humanity and peopl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 ‥‥‥‥‥‥……‥‥‥‥‥‥‥‥‥‥‥‥‥‥‥‥01
一、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 ‥‥‥‥‥‥‥‥‥‥‥‥‥‥‥‥‥‥‥‥01
二、研究範圍及文獻回顧 ‥‥‥‥‥‥‥‥‥‥‥‥‥‥‥‥‥‥‥‥04
三、研究方法及章節安排 ‥‥‥‥‥‥‥‥‥‥‥‥‥‥‥‥‥‥‥‥08
第二章 敘事模式 ‥‥‥‥‥‥‥‥‥‥‥‥‥‥‥‥‥‥‥‥‥‥12
第一節 視點-敘述中的觀察視點 ‥‥‥‥‥‥‥‥‥‥‥‥‥13
(一)視點的定義與種類 ‥‥‥‥‥‥‥‥‥‥‥‥‥‥‥‥‥13
(二)〈錯斬崔寧〉的全知全能視點‥‥‥‥‥‥‥‥‥‥‥‥‥16
(三)《雙熊夢》的視點轉移‥‥‥‥‥‥‥‥‥‥‥‥‥‥‥‥18
(四)〈破曉時分〉裡老三的純真眼光‥‥‥‥‥‥‥‥‥‥‥‥22
第二節 人稱-敘述中的人稱問題 ‥‥‥‥‥‥‥‥‥‥‥‥‥28
(一)視點與敘述者的區別 ‥‥‥‥‥‥‥‥‥‥‥‥‥‥‥‥28
(二)敘述者的類型與功能 ‥‥‥‥‥‥‥‥‥‥‥‥‥‥‥‥30
(三)〈錯斬崔寧〉《雙熊夢》〈破曉時分〉敘述者的分析‥‥‥‥35
第三節 時間-敘述中的時間範疇 ‥‥‥‥‥‥‥‥‥‥‥‥‥41
(一)跨度 ‥‥‥‥‥‥‥‥‥‥‥‥‥‥‥‥‥‥‥‥‥‥‥43
(二)頻率 ‥‥‥‥‥‥‥‥‥‥‥‥‥‥‥‥‥‥‥‥‥‥‥51
(三)次序 ‥‥‥‥‥‥‥‥‥‥‥‥‥‥‥‥‥‥‥‥‥‥‥58
第三章 人物塑造 ‥‥‥‥‥‥‥‥‥‥‥‥‥‥‥‥‥‥‥‥‥‥69
第一節 人物塑造之理論‥‥‥‥‥‥‥‥‥‥‥‥‥‥‥‥‥‥70
(一)圓型人物與扁平人物‥‥‥‥‥‥‥‥‥‥‥‥‥‥‥‥70
(二)性格二重組合論‥‥‥‥‥‥‥‥‥‥‥‥‥‥‥‥‥‥73
第二節 〈錯斬崔寧〉的典型人物‥‥‥‥‥‥‥‥‥‥‥‥‥‥77
(一)崔寧‥‥‥‥‥‥‥‥‥‥‥‥‥‥‥‥‥‥‥‥‥‥‥77
(二)陳二姐‥‥‥‥‥‥‥‥‥‥‥‥‥‥‥‥‥‥‥‥‥‥79
(三)王氏‥‥‥‥‥‥‥‥‥‥‥‥‥‥‥‥‥‥‥‥‥‥‥80
(四)府尹‥‥‥‥‥‥‥‥‥‥‥‥‥‥‥‥‥‥‥‥‥‥‥82
(五)其他人物(劉貴、靜山大王、劉貴丈人)‥‥‥‥‥‥‥83
第三節 《雙熊夢》的戲劇角色 ‥‥‥‥‥‥‥‥‥‥‥‥‥‥‥85
(一)況鍾‥‥‥‥‥‥‥‥‥‥‥‥‥‥‥‥‥‥‥‥‥‥‥85
(二)熊友蘭、熊友蕙‥‥‥‥‥‥‥‥‥‥‥‥‥‥‥‥‥‥91
(三)蘇戍娟、侯三姑‥‥‥‥‥‥‥‥‥‥‥‥‥‥‥‥‥‥95
(四)周忱、過于執 ‥‥‥‥‥‥‥‥‥‥‥‥‥‥‥‥‥‥100
(五)其他人物(陶朱復、婁阿鼠、游二、馮玉吾)‥‥‥‥‥103
第四節 〈破曉時分〉的悲劇人生‥‥‥‥‥‥‥‥‥‥‥‥‥‥104
(一)老三‥‥‥‥‥‥‥‥‥‥‥‥‥‥‥‥‥‥‥‥‥‥‥104
(二)徐周氏‥‥‥‥‥‥‥‥‥‥‥‥‥‥‥‥‥‥‥‥‥‥109
(三)大老爺‥‥‥‥‥‥‥‥‥‥‥‥‥‥‥‥‥‥‥‥‥‥113
(四)黑八、章大‥‥‥‥‥‥‥‥‥‥‥‥‥‥‥‥‥‥‥‥115
(五)戴某‥‥‥‥‥‥‥‥‥‥‥‥‥‥‥‥‥‥‥‥‥‥‥119
第四章 主題思想 ‥‥‥‥‥‥‥‥‥‥‥‥‥‥‥‥‥‥‥‥‥125
第一節 勸導教化的主題 ‥‥‥‥‥‥‥‥‥‥‥‥‥‥‥‥‥126
(一)謹言慎行的人生哲理 ‥‥‥‥‥‥‥‥‥‥‥‥‥‥‥126
(二)因果報應的傳統思想 ‥‥‥‥‥‥‥‥‥‥‥‥‥‥‥130
第二節 與吏治相關的議題 ‥‥‥‥‥‥‥‥‥‥‥‥‥‥133
(一)對黑暗吏治的批評 ‥‥‥‥‥‥‥‥‥‥‥‥‥‥ 134
(二)對理想清官的期待 ‥‥‥‥‥‥‥‥‥‥‥‥‥‥‥145
第三節 關懷人性的宗旨 ‥‥‥‥‥‥‥‥‥‥‥‥‥‥‥‥‥151
(一)人性善惡的掙扎妥協 ‥‥‥‥‥‥‥‥‥‥‥‥‥‥‥152
(二)無常生命的悲憫反思 ‥‥‥‥‥‥‥‥‥‥‥‥‥‥‥161
第五章 結 論 ‥‥‥‥‥‥‥‥‥‥‥‥‥‥‥‥‥‥‥‥‥171
一、將單一結構變成複雜多樣的敘事模式 ‥‥‥‥‥‥‥‥‥‥‥‥171
二、從外部描寫趨向內在刻劃的人物塑造 ‥‥‥‥‥‥‥‥‥‥‥‥173
三、由反映現狀進而關懷人性的主題思想 ‥‥‥‥‥‥‥‥‥‥‥‥175
四、關於「十五貫」 ‥‥‥‥‥‥‥‥‥‥‥‥‥‥‥‥‥‥‥‥‥178
附錄一 「十五貫」故事各版本之比較表 ‥‥‥‥‥‥‥‥‥‥‥‥‥‥‥182
附錄二 〈錯斬崔寧〉《雙熊夢》〈破曉時分〉之情節對照表 ‥‥‥‥‥‥‥183
參考書目 ‥‥‥‥‥‥‥‥‥‥‥‥‥‥‥‥‥‥‥‥‥‥‥‥‥‥‥18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專 書
一 古 籍
朱素臣著•張燕瑾彌松頤編 十五貫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王弼注 莊子 中華書局據華亭張氏本校刊 1967年。
班固撰 漢書 藝文印書館據武英殿刊本印行 1972年。
桓譚著•孫馮翼輯注 新論 中華書局據問經堂輯本校刊 1966年。
馮夢龍編 醒世恆言 河洛出版社 1980年12月。
張廷玉等撰 明史 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校本印行 1972年。
劉知幾撰•錢安琪侯昌吉譯注 史通 錦繡出版社 1992年4月。
羅燁編 醉翁談錄 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年。
二 今人著作
王瑤著 中國文學縱橫論 大安出版社 1993年7月。
王世德著 十五貫研究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1年。
王雲五主編 京本通俗小說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9月。
王德威著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國小說 麥田出版社 1996年6月。
王夢鷗著 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 時報文化出版社 1995年11月03日。
皮述民、邱燮友、馬森、楊昌年著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駱駝出版社 1997年8月。
朱西甯著 破曉時分 遠流出版社 1989年12月。
[以色列]里蒙•凱南著•姚錦清、黃虹偉、傅浩、于振邦譯 敘事虛構作品 三聯書局 1989年2月。
李達三著 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2年4月。
李喬著 小說入門 時報文化出版社 1986年3月。
金健人著 小說結構美學 木鐸出版社 1988年9月。
周中明著 中國的小說藝術 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0年1月。
林鎮山著 台灣小說與敘事學 前衛出版社 2002年9月。
胡亞敏著 敘事學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年5月。
侯健著 中國小說比較研究 東大圖書公司 1983年12月。
馬森主編•朱天心導讀 朱西甯小說精品、作者簡介 駱駝出版社 1999年5月。
夏志清著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
徐岱著 小說形態學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2年11月。
傅修延著 講故事的奧妙--文學敘述論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3年1月。
傅騰霄著 小說技巧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2年3月。
[美]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 當代敘事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年2月。
張大春著 張大春的文學意見 遠流出版社 1992年5月。
張敬、曾永義等著 中國古典戲劇論集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85年
張漢良著 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 東大圖書公司 1986年2月。
張素貞著 細讀現代小說 東大圖書公司 1986年10月。
[美]蒲安迪教授講演•張文定編輯 中國敘事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年3月。
福斯特著•李文彬譯 小說面面觀 志文出版社 1973年6月。
葉朗著 中國小說美學 里仁書局 1994年11月30日。
葉維廉等著 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77年10月。
葉麗婭著 典妻史 廣西民族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0年10月。
提格亨著•戴望舒譯 比較文學論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37年2月。
陳碧月著 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 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社 2002年9月。
陳鵬翔主編 主題學研究論文集 東大圖書公司 1983年11月。
陳炳良著 形式•心理•反應--中國文學新詮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1月。
陳平原著 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 1990年5月。
程毅中著 宋元小說研究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年9月。
凱普蘭著•徐進夫譯 短篇小說的批評門徑 成文出版社 1977年8月。
楊義著 楊義文存--中國古典小說史論 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
趙景深著 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論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6月。
鄭明娳主編 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理論卷 正中書局 1993年5月。
鄭明娳主編 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批評卷 正中書局 1993年6月。
鄭明娳、林燿德編著 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 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91年7月。
歐陽代發著 話本小說史 武漢出版社 1997年6月第二次印刷。
魯迅著 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 里仁書局 1999年3月。
劉大杰著 中國文學發展史 華正書局 1990年7月。
劉再復著 性格組合論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7年3月第五次印刷。
齊裕焜著 明清小說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12月。
謝昕•羊列容•周啟志著郁源審訂周啟志主編 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 文津出版社 1992年3月。
韓秋白•顧青著 中國小說史 文津出版社 1995年6月。
繆荃孫編 京本通俗小說 文史哲出版社 1981年6月。
譚達先著 中國民間文學概論 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2年7月。
羅伯•寇爾斯著•吳慧貞譯 故事的呼喚 遠流出版社 2001年8月。
羅盤著 小說創作論 東大圖書公司 1980年2月。
羅鋼著 敘事學導論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5月。

學位論文
王緯甄 元雜劇中的獄訟劇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3年6月。
江衍宜 「細述」衷情--朱西甯小說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0年6月。
李天章 從存在主義論《錯斬崔寧》《雙熊夢》及《破曉時分》 香港新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7月。
余定中 宋代小說中的困境情節之研究 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6月。
金冏辰 朱素臣《雙熊夢》傳奇研究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6 月。
陳國偉 朱西甯系列小說研究:文學生命的寂寞單音 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6月。
張瀛太 朱西甯小說研究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年6月。
楊政源 家,太遠了--朱西甯懷鄉小說研究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6年6月。
樂蘅軍 宋代話本研究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67年6月。
劉恆興 話本小說敘事技巧析論 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6月。
蔡志超 意義與故事的結構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8年6月。

期刊論文
王隆升 「錯斬」與「戲言」的意義--談「錯斬崔寧」的人物、情節與主題 輔仁國文學報第十七期 2001年11月。
江雅茹 「錯斬崔寧」的主題思想與情節設計 台灣戲專學刊第三期 2001年5月。
司馬中原 試論朱西甯 文壇第四十二期 1963年12月。
朱西甯 小說創作技巧 幼獅文藝第三十卷第五期 1969年5月。
李宜學 論朱西甯「破曉時分」之敘事時態 中山中文學刊第五期 1999年6月。
何根海•朱迪光 論中國古代小說創作的民間視角 鵝湖月刊第二七卷第八期 2002年2月。
林岷 況鍾與〈十五貫〉 歷史月刊第八十二期 1994年11月。
孟昭連 作者•敘述者•說書人--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主體之演進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第四期。
姜穆 朱西甯的雕塑鏤刻 文藝月刊第107期 1978年5月。
侯健 朱西甯的「破曉時分」 中外文學一卷九期 1973年2月。
張兵 話本的定義及其他 蘇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四期。
袁瓊瓊 事小說若神明的人--小說家朱西甯訪問記 中華文藝第十一卷第四期 1969年9月。
張素貞 朱西甯的小說世界 文風第四十五期 1985年5月。
馮季眉 悲劇是尋求希望的啟始力量--專訪小說家朱西甯先生 文訊月刊 第七十九期 1995年7月。
楊振良 「十五貫」故事的形成與衍變 台北師院學報第五期 1992年6月。
楊政源 朱西甯懷鄉小說中的人物探討 雲漢月刊第四期 1996年5月。
廖秀霞 朱西甯〈破曉時分〉的現代詮釋 台灣人文第五號 2000年12月。
趙炎秋 挖掘敘事學的中國之源--中國古代敘事思想研究筆談 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8年第四期。
鍾虹 談朱西甯的小說 文壇第156期 1973年6月。
蘇玄玄 朱西甯--一個精誠的文學開墾者 幼獅文藝第三十一卷第三期 1969年9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