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5105-14310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5105-143108
論文名稱
Title
銀行授信信用風險溢酬與違約機率相關之研究
The Research on Credit Risk Premium and Default Rate of Banking'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6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1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6-25
關鍵字
Keywords
違約機率、信用風險溢酬、預期債權損失率、回復率
recovery rate, default rate, expected loss rate, credit-risk premiu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1 次,被下載 458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589 times.
中文摘要
國內金融業,早期由於長期受政府政策性保護,在業務經營方面,往往有保守化與集中化的趨勢。自亞洲金融風暴發生以來及近幾年來國內金融環境競爭激烈,建築業榮光不再,致使國內金融業的長久之缺失完全暴露出來,其中最嚴重的是銀行授信品質嚴重不佳,造成逾放大量發生。本研究主要依據郭照榮博士在2001年於「中長期資金運用整體效益評估與建議-期中報告」中,評估我國行庫「中長期資金運用策劃及推動要點」之中長期貸款之信用風險,以風險中立評價方法,衡量銀行信用風險溢酬與違約機率。實證結論摘要如次:
1.在不同的回復率設定下,隨著回復率的提高,信用風險溢酬平均數呈下降趨勢且斜率加大。可知國內金融機構在過去授信實務上仍偏重擔保品的徵取。

2.在不同的回復率設定下,略低於信用風險溢酬且其走勢隨回復率提高,同時隨回復率之提高,銀行對違約機率忍受範圍亦提高,因此可由違約機率的高低來檢視評估授信組合之品質。
3.在撥貸後之回復率變動,預期債權損失率將因回復率的向下修正而增加,且其邊際預期損失率隨申貸時預期之回復率高低有正向關係。
4.本模型之單期違約機率分配可與信用評等制度連結,並依不同違約率區分等級,以作為分析資產結構、風險評估及自有資本提撥之標準。
5.後續的研究可再引進更精密的風險參數及相關變數,以驗証實際貸放所收之風險溢酬值合理性,並作為金融機構授信訂價之參考。
6.本研究囿於主客觀因素的限制,無法對銀行之風險衡量及管理作更詳細精密的探討,僅能將較先進之風險控管觀念及模型,透過實際銀行放款資料來驗証模型的準確性並提供給國內銀行承辦授信業務人員一個參考方向。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研究內容及架構 3
第二章:文獻回顧 5
第一節:信用風險管理 5
第二節:信用風險模型 17
第三章: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基本理念 28
第二節:基本模型推導 29
第三節:資料蒐集與 32
第四節:研究模型變數之定義 33
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34
第六節:個案試案 35
第四章:實証分析 39
第一節:信用風險溢酬理論值與實際加碼數之分析 39
第二節:預期債權損失率與隱含違約機率之推估 43
第三節:申貸放回復率之變化 47
第四節:內部評等系統的建立 49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52
參考文獻 5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1. 中華信用評等公司網站(http://www.taiwainratings.com.tw)。
2. 中央銀行網站 (http://www.cbc.gov.tw)
3. 白鎮維、趙令斌(2001),「信用風險之評估-介紹KMV 之EDFTM 及
若干國內實證」,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27 期,頁131-150。
4. 沈大白、敬永康(2001) ,「新版巴塞爾資本協定(上)」,貨幣觀
測與信用評等,台灣經濟新報社發行,第28期,頁113-123。
5. 沈大白、敬永康(2001),「新版巴塞爾資本協定(下)—信用風險
避險工具」,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1期,頁111-121.
6. 沈大白、茈虛(2001) ,「信用計量法(CreditMetrics)之實證研究」,
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台灣經濟新報社發行,第三十六期,頁111-121。
7. 林佳蓉(2001),「信用風險模型之發展與衡量-以『中長期資金運
用度』為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 許正雄(2003),「銀行信用風險溢酬之探討-----以單一銀行為
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 陳錦村、許通安、林蔓蓁(1996),「銀行授信客戶違約風險之預
測」, 管理科學學報,第13 卷第2 期,頁173-195。
10. 黃仁德(2002),「銀行的內部信用評等及其運用」,存款保險資
訊季刊,第15卷第3 期,頁85-105。
11. 郭照榮(2001),「中長期資金運用之整體效益評估與建議-期中
報告」,頁49-68.
12. 敬永康(2001),「新版巴塞爾協定-內部評等制度(一)」,貨幣
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2 期,頁63-72。
13. 敬永康(2002),「新版巴塞爾協定-內部評等制度(二)」,貨幣
觀測與信用評等,第33 期,頁129-137。
14. 敬永康(2002) ,「新版巴塞爾協定-內部評等制度(三)」,貨幣
觀測與信用評等,台灣經濟新報社發行,第34期,頁116-122。
15. 蕭珍隆(2003),「銀行授信信用風險溢酬之衡量」,中山大學財
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1. Altman, Edward(1968),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23, No.4,pp.589-609.
2.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1999 April), “Credit Risk
Modeling: Current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
3.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2001 January),
“Consultative Document: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Issued for
comment by 31 May 2001。
4. Beaver, William H.(1966), "Financial ratios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ol.4, pp.71-111.
5. Johnson, Ramon(1967),”Term Structures of Corporate Bond Yields
as a Function of Risk of Default”,Journal of Finance, Vol. 22, No.2,
pp313-345.
6. Jonkhart, M.J.L. (1979), “On the 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
andthe Risk of Default: an Analytical Approach,”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3, pp.253-262
7. JP Morgan(1997),“CreditMetricsTM-Technical Document”1st
Ed.Jackson, P., Perraudin, W.(2000), "Regulatory implications of credit risk modelling,"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24, pp.1-14
8. Lopez, J.A., Saidenberg, M.R.(2000), "Evaluating credit risk
model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24 , pp.151-165.
9. Saunders, Anthony (2000),”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 A
Morden Perspective”. 3rd.
10. Wilson, Thomas C. (1997 July),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redit
Portfolio Risk: Part 1: Modeling Systemic Default Risk,”The
Journal of Lending & Credit Risk Management, pp.61-72。


11. Wilson, Thomas C. (1997 August), “Measuring and Managing
Credit Portfolio Risk: Part 2: Portfolio Loss Distributions, ”The
Journal of Lending & Credit Risk Management, pp.67-78。
12. Wilson, Thomas C. (1998), “Portfolio Credit Risk,” 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 pp.71-8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