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5107-16101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5107-161019
論文名稱
Title
“and”的變幻世界:康丁斯基複數表達之初探
The Irregularly Changing World with “and”: Kandinsky's Multiple Expression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1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6-25
關鍵字
Keywords
康定斯基、抽象、深度、抽象繪畫、木刻、玻璃畫、文字、身體、符號、印象繪畫、失語、現代藝術、間接語言、康丁斯基、“and”
Kandinsky, “and”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6 次,被下載 217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179 times.
中文摘要
本篇論文對象,是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的作品,是貫穿他一生創作歷程裡,一種秘密的、核心的作品之所在,亦即,於他一生所實踐著複數表達(康丁斯基的各種材質表達的總和)之過程中,流竄、成形、消隱、結晶、運作,以及圍繞於所有表達之間的一個連接詞:“and”。我認為,康丁斯基複數表達中的“and”,於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初期已經映射並直指現代藝術之謎。“and”已經並非僅只是視覺上的觀看,對於神話的想像與閱讀宗教故事時的薰襲,而是一種由表達材質、創作者、創作者之對象,以及觀者之間所運動生成的作品,不斷地越出作品自身、作者自身,以及觀者自身,“and”已經不是透視、主題,或是物象的問題。於是,若僅藉由抽象藝術或是抽象繪畫,作為康丁斯基此一核心秘密作品的理解路徑,實際上無法碰觸到他的複數表達之核心,但是,也沒有一種單一哲學理論或是思想,能夠恰如其份地詮釋、呈現出康丁斯基的複數表達之中的“and”如何成為作品?
想像、解開,並理解康丁斯基複數表達之“and”,是本篇論文的目的。藉由不斷地梭巡於康丁斯基的史料,以及當代思潮的接觸之後,所得到的一個康丁斯基作品之核心。
本篇論文主要分四個部分進行:
第一章:研究動機與目的,定位與價值。
第二章:康丁斯基的作品問題,並非僅僅是抽象或是非具象的問題。在面對古典繪畫的再現幻象、再現自然之際,他從自然裡頭重新觀看並重新感覺幻自然,從中抽取秩序與形色,表達這些秩序與形色,但於抽取後以及置放於材質裡的過程裡,康丁斯基並非以單一表達材質呈現整體作品,而是藉由複數表達作為呈現其作品“and”的基本手段,“and”作為一種不準確的、無法說明的、流動的、隱形的,並藉由複數表達的配置所呈現的一種作品。作品“and”,涉及現代藝術的謎,它正在使藝術作品於去再現,並去內容的同時,於“and”中呈現出新的再現與內容。“and”是康丁斯基秘密作品所在之處。
第三章:康丁斯基的複數表達配置呈現了表達了什麼的作品“and”?如果那是一種不在任一表達中出現的作品,甚至說,那不是作品,那麼,那是什麼?我暫時稱之為一種作品,而在此作品的模糊狀態中,我如何談論一種似乎是失語狀態般的作品?我藉由梅洛龐蒂的<間接語言>思考之。
梅洛龐蒂在<間接語言>中,認為現代藝術的價值,在於鬆開有價值的作品與已完成的作品之間的必然性與虛假的關連性,因為現代藝術的作品特色,就在於永遠無法完成,因為創作者的知覺不停地在運作著,甚至作品本身,也在觀者那裡不停地運作著。此種運作方式也代表著,現代藝術之新意義得以開展並重新審視的可能。那麼,在梅洛龐蒂之現代藝術的意義脈絡中,康丁斯基的複數表達作品,如果是一種說不清楚的失語狀態。那麼,是否能指出那是一種怎樣的梅洛龐蒂式的間接語言?我認為,從梅洛龐蒂的<間接語言>,可以得到三條線索以作為圍捕並逼近康丁斯基之“and”。
第四章:梅洛龐蒂的<間接語言>中,兩條線索之一:身體之“and”。康丁斯基藉由身體的兩種運作,顛覆了繪畫中的筆觸與繪畫中的目光基本條件。另外,以木刻力道與玻璃畫之目光之轉移,作為共同構成身體之“and”的條件。兩條線索之二:符號之“and”。康丁斯基藉由兩種符號:文字與繪畫,自兩者之中表達出各自無法到達彼此之處,並同時於跨界指涉中,形成他複數表達中的動態作品與動態空間。
結論:“and”之叢集,即AND。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導論 p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p7
一、康丁斯基只是一個抽象畫家嗎? p7
二、如何談論康丁斯基的另一種作品 p10
三、想像康丁斯基的另一種作品 p1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價值 p14
一、康丁斯基的複數表達,是種失語狀態? P14
二、如何逼顯康丁斯基的另一種作品 p16
第三節 章節概述 p19
一、章節安排 p19
二、章節內容脈絡 p21
小結 p24

第二章 康丁斯基的複數表達 p26
前言 p26
第一節 抽象,世界感 p27
一、抽象 p27
二、世界感 p31
第二節 交響深度,“and”之不準 p35
一、交響深度 p35
二、“and”之不準 p39
第三節 “and” p45
一、塊莖式“and” p46
二、身體之“and” p49
三、符號之“and” p50
小結 p51

第三章 康丁斯基複數表達之“and”p52
前言 p52
第一節 自然縫隙 p52
一、“自然and玻璃” p55
二、“自然and繪畫” p56
第二節 “and”即間接語言 p60
第三節 “and”周圍的幾條線索 p64
一、線索一:網 p65
二、線索二:身體之“and”與符號之“and” p69
三、線索三:“and”之意義 p71
小結 p76

第四章 身體之“and”與符號之“and” p77
前言 p77
第一節 身體之“and” p77
一、木刻,身體力量,感覺 p77
二、玻璃畫,光的滲入,叉易 p84
三、穿透承載物,差異之“and” p88
第二節 符號之“and” p92
一、文字and繪畫之間的,空間 p93
二、動態作者、動態畫布與動態作品 p98
三、“文字and繪畫”之間的點 p103
小結 p106

結論 p108
參考文獻 p110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書籍

翻譯著作:

Anna Moszynska 著。1999。抽象藝術。黃麗絹 譯。台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出版。

Suzi Gablik 著。1991。現代主義失敗了嗎?。滕立平 譯。台灣:遠流出版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Suzi Gablik 著。1999。馬格利特。項幼榕 譯。台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出版。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2004。悲劇的誕生。周國平 譯。太原:北岳文藝
出版社出版發行。

仰哲西洋哲學編譯小組 編,西洋美學史資料選輯,1982,新竹:仰哲出版社。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2004。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吳潛
誠 校譯。台灣: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吉爾•德勒茲與費利克斯•瓜塔里(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2004。
游牧思想—吉爾•德勒茲與費利克•瓜塔里讀本。陳永國編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2005。開放的作品。劉儒庭 譯。北京:新星出版社。

佛朗蘇瓦馬蒂(Francois Mathey)著,1991,印象派畫家,李長俊 譯,台北:大陸書店。

奇科,2004,剪貼歸位的寂寞,台灣:商周出版社出版。

帕拉•拉培利(Paola Rapelli)著。2001。康丁斯基。陳靜文 譯。臺灣:貓頭鷹
出版社出版。

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著。2000。美學理論 (上冊)。林宏濤 王華君 譯。台灣:美學書房出版。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2004。尼采。孫周興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2005。林中路。孫周興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著。1996。點線面。吳瑪悧 譯。台灣:藝術家出版社出版。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1996。藝術與藝術家論。吳瑪悧 譯。台灣:藝術家出版社出版。

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著。1998。藝術的精神性。吳瑪悧 譯。台灣:藝術家出版社出版。

康定斯基,2003,康定斯基論點線面,羅世平 魏大海 辛麗 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康德(Kant)著。2004。論優美感與崇高感。何兆武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著。2005。世界的散文。楊大春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梅洛龐蒂,2003,知覺現象學,姜志輝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細見和之 著。2002。阿多諾—非同一性哲學。謝海靜 李浩原 譯/卞崇道 校。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傅柯(Michel Foucault) 著。2001。詞與物。莫偉民 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傅柯(Michel Foucault)等 著。2003。激進的美學鋒芒。周憲 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黑格爾。1997。美學。朱光潛 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曾長生 著。2002。馬列維奇。台灣:藝術家出版社出版。

渥林格(Wilhelm Worringer)著。1992。抽象與移情。魏雅婷 譯。台灣:亞太圖書出版社發行。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 著。1990。現代繪畫史。李長俊 譯。台灣:大陸書店發行。

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著。2003。符號禪意東洋風。孫乃修 譯。台灣: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中文著作:

林素惠。1989。康定斯基研究。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行。

陳瑞文。2002。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台灣:台北市立美術館發行。

陳瑞文。2004。阿多諾美學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台北縣:左岸文化出版。

龔卓軍。2006。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市:心靈工坊出版。


外文書籍:

Adorno,Theodor W. 1997. Aesthetic Theory. trans. ed. Robert Hullot-Kent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97

Barasch, Mosche. 1998. Theories of Art:From Impressionism to Kandinsky. New York and London:Routledge.

Deleuze, Gilles and Guattari, Felix.1991. A Thousand Platea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83. This is not a pipe. tran. and ed. James Hakness. US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oucault, Michel. 1994. The Order of Things-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 USA: Random House

Frascina,Francis. and Harrison,Charles. 1982. Modern Art and Modernism:A Critical Anthology ,ed. Francis Frascina and Charles Harrison, New York:Harper & Row.

Fry, Roger. 1996. A Roger Fry Reader. ed.Christopher Reed.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Heidegger, Martin. 1979. Nietzsche. tran. David Farrell Krell. Canada: Harper& Row.

Heidegger, Martin. 1992. Basic Writings. ed David Farrell Krell. USA: Harper SanFrancisco.

Hegel,G.W.F. 1975. Aesthetics-Lectures on Fine Art. trans. T.M.Knox.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Galen A. 1993. The Merleau-Ponty Aesthetics Reade:Philosophy and Painting.ed. Galen A. Johnson, USA:Northwestern University.

Kandinsky, Wassily.1994. Kandinsky:Complete Writings on Art, eds. Kenneth C. Lindsay and Peter Vergo. New York:Da Capo Press.

Kandinsky,Wassily and Marc, Franz.1974. The Blaue Reiter Almanac. New York:Da Capo Press.

Merleau-Ponty, Maurice. 1973. The Prose of the World. tran. John O’Neill.
U.S.A: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ietzsche, Friedrich. 1967. The Birth of Tragedy and The Case of Wagner. tran.Walter Kaufmann. Canada:Random House.

Overy, Paul. 1969. Kandinsky:The Language of the Eye. London:Elek.


網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40201705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4121300100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40909608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