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5109-11343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5109-113435
論文名稱
Title
水庫興建與中國國家-社會關係之演變
Dam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ing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6-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6-25
關鍵字
Keywords
反水庫運動、社會運動、非自願移民、跨國倡議網絡、公民社會、水庫政策
anti-dam movement,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 social movement, involuntary immigrants, civil society, dam construction polic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20 次,被下載 184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2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840 times.
中文摘要
中國在1978年前之水庫政策落實相當符合當時之「大躍進」運動,人民在工具缺乏的情況下,仍遵從政令,大量興建水庫,尤以三門峽水壩為例,周恩來為使水壩工程進行順利,利用其個人魅力,於工程區巡訪時,鼓舞工人,說明水庫興建政策亦是國家領導人權威及領導人為展現國家發展之表現,更一步來說,在人民公社及國營企業體下,單位體制及社會辦企業的方式,國家完全控制社會。
  而該情況在1978年後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漸發生轉變。中國開始出現民間社會團體組織,更於1994年後,環保NGO(ENGO)快速萌芽,並在反水庫運動中扮演要角,加以國際NGO的參與,形成之跨國倡議網絡,在怒江及虎跳峽兩個計畫中,成功阻止水庫工程進行。
  本研究運用文獻分析法,以中國水庫興建過程為例,說明中國興建水庫的目的、反水庫興建之理由、中國民間團體發展和ENGO出現,及其與國際NGO之合作等等,探討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化。
Abstract
Before 1978, Chinese dam policies were tallied with the political movement “Big Leap”, people all obeyed the order no matter they were under the situation of lacked of instruments. Sanmenxia can be a special sample. ZhouEnlai’s chrisma made people did their best on dam projects. This could be said that dam construction policies were methods to show the authority of the leader and the state. And further, under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mmune and SOEs, the state can totally control the society.
After executing the opening reform policy in 1978, social organizations were in bud in China. Since 1994,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ENGO) dramatically grew up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nti-dam movements, in addition the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joined the movement, and then the two kinds of organizations became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 However, the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 successfully stopped the projects of Nu River and Hutiaoxia.
In this study,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 is the key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dam construction is the case to illustrate the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dam in China. Furthermore, this thesis would make a description of the reasons of anti-dam movements, the emergence of NGOs and ENGOs, and the cooperation with INGOs to confer the transforming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a.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理論架構 14
第一節 前言 14
第二節 國家與社會關係 15
第三節 社會運動 21
第四節 公共政策理論 27
第五節 小結 32
第三章 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的發展 33
第一節 前言 33
第二節 中國國家與社會的互動:歷史的觀點 34
第三節 中國民間社會組織發展模式 53
第四節 中國環保NGO的發展特色 62
第五節 小結 69
第四章 中國水庫興建 70
第一節 前言 70
第二節 水庫興建政策 71
第三節 水庫問題及影響 80
第四節 反水庫運動:內外在層面的分析 93
第五節 小結 102
第五章 跨國倡議網絡:角色與功能 103
第一節 前言 103
第二節 國際NGO與中國環保NGO之互動 104
第三節 國際NGO對中國水庫興建之影響 108
第四節 三角互動模式 112
第五節 小結 115
第六章 結論 116
參考書目 119
附錄一 127
附錄二 133
附錄三 13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書目
della Porta, Donatella � Diani, Mario著,苗廷威譯,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市:巨流,二○○二年。
P. Lester, James. Stewart, Joseph. JR.著,陳恆鈞譯,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新加坡,亞洲湯姆生國際出版有限公司,二○○一年。
中國科學院三峽工程科研領小組辦公室,長江三峽工程爭鳴集。四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王信賢,爭辯中的中國社會組織硏究:「國家-社會」關係的視角。臺北縣永和市: 韋伯文化國際,二○○六年。
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二版。台北市,巨流,二○○三年。
石之瑜,中國大陸的國家與社會,初版。台北市:五南,民國八十三年。
丘昌泰,公共政策:基礎篇,二版。台北市:巨流,二○○四年。
史文銀,三峽:一個跨世紀的夢。廣州市:花城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朱光磊,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二○○二年。
林德昌,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台北:成文出版,二○○一年。
李珍剛,當代中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互動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二○○四年。
沈宗瑞,國家與社會:中華民國的經驗分析。台北:韋伯文化,二○○一年。
何明修,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市:三民,二○○五年。
林嘉誠,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民國八十一年。
洪鐮德,馬克斯與社會學。台北:桂冠,一九九二年。
范珍輝等著,社會運動,初版。台北縣蘆洲市:空大,民國八十七年。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的興起與治理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二年。
紐曼(W.Lawrence Neuman)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Social research methods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臺北:揚智文化,二○○○年。
馬齊彬等,中國共產黨執政四十年。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原春輝編著,實業計畫詮釋。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六十八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二版。台北:聯經,二○○一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二版。台北:聯經,二○○一年。
張靜,國家與社會。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新華經銷,一九九八年。
莫里斯.邁斯納,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張桂茂、鄭永年主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二○○三年。
曾建生、黃美英,廣東水庫移民理論與實踐。廣東:廣東華南理工大學,二○○六年。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葉至誠,社會學,初版。台北市:揚智文化,一九九七年。
葉至誠,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初版。台北市:洪葉文化,一九九七年。
楊光斌,中國政治與政治導論,初版。台北市:五南,二○○六年。
楊宏山,當代中國政治關係。臺北市 : 五南, 民國九十三年。
黎安友,從極權統治到韌性威權:中國政治變遷之路。台北:巨流,二○○七年。
廖蔚,水庫移民經濟論。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二○○六年。
鄭竹園,大陸政經巨變與中國前途。台北:五南,民國八十一年。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初版。台北市:五南,民國八十六年。
趙鼎新,社會運動與革命:理論更新和中國經驗,初版。台北市:巨流,二○○七年。
學苑出版社編著,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徵地移民設計規範 SL 290—2003。北京:學苑出版社,二○○三年。
戴晴主編,長江三峽工程應否興建:學者論文集。香港:香港三聯書店,一九八九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二、中文期刊
李長晏,“中央與地方關係的重構與運作,” 中國地方自治,(民國91年12月)。
林德昌,“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演變模式:一項理論上的探索,”遠景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4期(2006年10月)
林德昌,“財政部95年度委託研究計畫-推動第二軌道開啟兩岸關務合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非政府組織研究中心,96年1月。
洪大用,“轉變與延續:中國民間環保團體的轉型,”管理世界雙月刊,第6期 (2001)
胡昌民,“興建長江三峽工程議案表決親歷記,”武漢文史資料,第2卷第5期(1993)
施國慶,“非自願移民:衝突與和諧”,江蘇社會科學,第五期(2005)
陳紅其、楊興元、向宗均,“三峽工程論證決策始末,”黨史天地月刊,第2期(2006)
陳國階,“三峽工程環境影響的再認識,”世界科學,第6期(2006)
陸遠權,“水庫移民返遷的成因及對策研究”,重慶大學學報,第八卷第一期(2002)
張紹山、施國慶,“中國水庫移民”,水利水電利科技進展,第十八卷第一期
鄭衍明,“共和國三代領導與三峽工程,”湖北檔案,第6期(1997)
“三峽工程百年回眸,”經濟透視,第7期(2003)

三、學位論文
王怡文,“中國大陸婦女非政府組織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研究碩士論文,2005)
林志彥,長江三峽大壩的興建與中國大陸國家-社會關係之演變(中山大學大陸所,2007)
許台瀅,中國的扶貧政策:國家與社會的觀點(中山大學大陸所,2005)
張庭瑞,“中國的環保運動:以廈門PX事件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2007)

四、中文網站
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chinese/
NGO發展交流網,http://www.ngocn.org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人民報,http://renminbao.com/
三峽探索,http://www.threegorgesprobe.org
大紀元時報,http://www.epochtimes.com/
木子網,http://www.muzi.com/
中國大壩委員會,http://www.chincold.org.cn/main.asp
中國南水北調網,http://www.nsbd.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中國江河防洪,http://kczx.whu.edu.cn
中國勞工通訊,http://www.china-labour.org.hk
中國發展門戶網,http://cn.chinagate.cn/
中國青年綠報網,http://www.cyol.net/
台灣經濟研究院,http://www.tier.org.tw
台灣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20727
世界法律網,http://law.icxo.com
北京環保公眾網,http://www.bjee.org.cn/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http://www.mac.gov.tw/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希望之聲,http://big5.soundofhope.org/newsletter.asp
社會學視野,http://www.sociologyol.org/
明見網,http://xinsheng.net/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http://www.usc.cuhk.edu.hk/wk.asp
美國之音中文網,http://www.voanews.com/chinese
搜狐新聞網,http://news.sohu.com/
國際電力網,http://www.in-en.com/power
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新浪網,http://finance.sina.com.cn/
經濟參考報,http://jjckb.xinhuanet.com/
網易新聞,http://news.163.com/
廣東水工程移民網,http://ymb.gdwater.gov.cn
論文天下論文網,http://www.lunwentianxia.com/
聯合國水電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http://www.chinawater.net.cn/zt/lianheguo/index.asp
聯合早報網,http://www.zaobao.com/
獨立媒體,http://www.inmediahk.net/node/310279
環境生態網,http://www.eedu.org.cn/

五、英文書目
Brook, Timothy and Frolic, B. Michael,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rmonk. N.Y.: M.E. Sharpe, 1997.
Economy, Elizabeth C., The river runs black. USA: Cornell University, 2004.
Economy, Elizabeth and Schreurs, Miranda A.,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 linkages in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r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
Louis, Maheu, Social movements and social classes:the future of collective action.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1995.
Jurgen, Habermas, Jurgen Habermas on society and politics:a reader. Boston:Beacon Press. C1989.
McAdam, Doug,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2.
McElroy, Michael B., Nielsen, Chris P. and Lydon, Peter, Energizing China:reconcil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Harvard University Committee on Environment, 1998.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Dams and Development: A New Framework for Decision-Making.UK.USA: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2000.
Khagram, Sanjeev, Dams and Development: Transnational Struggles for Water and Power,.US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Schreurs, Miranda A. and Economy, Elizabeth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Wiarda, Howard J., Corporatism and Corporative Politics: The Other Great “ism”. New York: M.E. Sharp, 1997.
Zald, Mayer 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YM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Zald, Mayer N. and McCarthy, John D., Social Movements in an Organizational Society,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1987.
Zald, Mayer N. and Useem, Bert, Movement and Countermovement Interaction: Mobilization, Tactics, and State Involvement. In M. N Zald and J. D. McCarthy (eds), Social Movements in an Organizational society.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Books, 1978.

六、英文期刊
Howell, Jude, “striking a New Balance: New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Post-Mao China,” Capital &Class, no. 54(Autumn1994)
Huang, Yanzhong and Yang, Dali L.,“bureaucratic capacity and state_society relations in china,”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2003.
Schmitter, Phillippe,“Still r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Review of Politics, Vol. 36, No. 1(Jan. 1974)
Teh-Chang Lin, “Environmental NGOs and the Anti-Dam Movements in China: A Social Move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sues & Studies, Vol. 43, no. 4(December 2007)
Wang, Ming, “Past Development of NGOs and Their Current Status in China,” China’s NGO Research,no. 42 (2001)
Zald, Mayer N. and Ash, Roberta,“Social Movement Organizations: Growth, Decay and Change.”Social Forces,1966.
Zald, Mayer N. and Jacobs, David, “Compliance/Incentive Classifications of Organizations,” Underlying Dimensions. 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 1978.
Zald, Mayer N. and McCarthy, John D.,”Social Movements Industrie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Movement Organizations.”In L. Kriesberg (ed), Research In Social Movements, Conflict and Change, 1980.

七、英文網站
Asian Development Bank,http://www.adb.org
Asia Programme, http://www.chathamhouse.org.uk/
Asia Media , http://www.asiamedia.ucla.edu/
Construction Equipment Guide,http://www.constructionequipmentguide.com/
World bank,http://www.worldbank.org
The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http://www.dams.org/
IRN,http://internationalrivers.org/
Probe international ,http://www.probeinternational.org
Rivernet ,http://www.rivernet.org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