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9104-154930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9104-154930
論文名稱
Title
李玉一捧雪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1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6-29
關鍵字
Keywords
李玉、一捧雪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5 次,被下載 557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5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5577 times.
中文摘要
李玉乃清初蘇州派劇作家之首,劇作質量俱佳,其「一、人、永、占」為早期蜚聲藝林的代表作,深具研究價值。本論文即是利用新歷史主義批評法,來分析討論李玉《一捧雪》的劇本思想,及其所呈現的歷史意義。
第一章:前言。陳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方法。
第二章:戲劇與歷史。利用劇本情節與歷史事件相互參照的方法,瞭解作者如何利用歷史事件來鎔鑄題材,並分析劇本所呈現的歷史意義。
第三章:戲劇人物與現實權力。將劇中的歷史人物與和歷史文本中的人物相互參照,瞭解作者如何利用虛構與錯置的藝術手法,來塑造人物的藝術形象,以表達劇本所欲呈現的理念與思想。
第四章:劇本所反映的社會與思想。利用劇本社會與劇本世界相對的社會存在的比較,來瞭解劇本所欲呈現的社會現象與思想。
第五章:結語。總結前面各章的分析,並指出未來研究的方向。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方法……………………………………………7
第二章 戲劇與歷史……………..…………………………..10
第一節 情節…………………………………………………10
第二節 情節與歷史………………………..….………….15
第三節 劇本所呈現的歷史意義…………...…………….30
第三章 戲劇人物與現實權力…………………...……...37
第一節 人物……………………………….….………….38
第二節 人物與歷史……………………….………………57
第四章 劇本所反映的社會與思想……………………..72
第一節 劇本社會與明代社會…………….……………..72
第二節 劇本思想……………………………….…………90
第五章 結論………………………………………….……...101

附表一〈《一捧雪》主要人物之腳色行當配置圖〉…………... 105
附表二〈《一捧雪》關目排場〉………………………….…….106
附表三〈《一捧雪》情節分析表〉………………………….…….113
參考書目…………………………………….………………..11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 古籍
《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69號•江蘇省上海縣志八》第32卷,據清應保時修、俞樾纂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台一版)
支豐宜:《曲目新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九冊(北京:中國戲劇初版社,1959年7月初版)
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二三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王國維:《曲錄》(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1月再版)
朱 熹:《四書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朱 熹:《朱文公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朱熹、呂祖謙:《近司錄》,《叢書集成》(商務印書館,1937年)
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78年)
呂天成:《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北京:中國戲劇初版社,1959年7月初版)
李 玉:《一笠庵新編一捧雪傳奇》二卷,《全明傳奇》第28函第180種,據明崇禎刊本影印(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李 玉:《北詞廣正譜》(台北:學海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李 漁:《笠翁十種曲》,清康熙間刻本
李 漁:《閒情偶寄》,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劇初版社,1959年7月初版)
李東陽等敕撰、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谷應泰:《明使紀事本末》(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8月再版)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出版,1987年)
玩花主人:《綴白裘》,善本戲曲叢刊(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初版)
花村看行侍者:《花村談往》,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第6輯適園叢書第八函(台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70年)
姚 燮:《今樂考證》,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九冊(北京:中國戲劇初版社,1959年7月初版)
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文一版)
徐學謨:《世廟識余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雜史類49(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班 昭:《女誡》(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高 奕:《新傳奇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六冊(北京:中國戲劇初版社,1959年7月初版)
張漢儒:《張漢儒疏稿》(虞山:丁氏初園,1917年)
曹家駒:《說夢》,《筆記小說大觀》第四編第八冊(台北:新興書局,1981年12月)
梁廷柟:《曲話》,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北京:中國戲劇初版社,1959年7月初版)
梁章鉅:《浪跡續談》,《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十七編第八冊(台北:新興書局,1881年12月)
清涼道人:《聽雨軒筆記》,《筆記小說大觀》第一編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1981年12月)
焦 循:《劇說》,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北京:中國戲劇初版社,1959年7月初版)
無名氏:《天水冰山錄》(五),百部叢書集成29輯知不足齋叢書14函(台北縣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無名氏:《傳奇彙考標目》,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劇初版社,1959年7月初版)
程可中:《程仲權先生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九0(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6月初版一刷)
黃文暘:《重訂曲海總目》,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七冊(北京:中國戲劇初版社,1959年7月初版)
董 康:《曲海總目提要》(台北:新興書局,1985年)
詹景鳳:《詹氏玄覽編》,景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舊抄本(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7月初版)
劉廷璣:《在園雜志》,叢書集成續編215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出版,1987年)
魏 徵:《隋書》(北京:中華出版,1987年)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9月版)
二、專書論著
毛佩琦:《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牛建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王永建:《中國戲劇文學的瑰寶—明清傳奇》(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一版)
王岳川:《后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叢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重印)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
《中國劇目辭典》擴編委員會據《王森然遺稿》擴編:《中國劇目辭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
左秀靈、廖惠美:《中國歷史人物辭典》(台北:名山出版社,1989年元月初版)
布羅凱特著、胡耀?矬間G《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台北:志文出版社,2001年9月再版)
民馬威:《戲曲語言》(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7月)
朱承樸、曾慶全:《明清傳奇概說》(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5年4月,香港一刷)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63年)
作家、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元明清戲曲研究論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1959)
余英時:《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
吳 梅:《中國戲曲論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
吳國欽:《中國戲曲史漫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吳梅著、陳乃乾校:《中國戲曲概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779年10月初版)
吳新雷:《中國戲曲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呂榮華:《中國古典戲劇藝術初探》(台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11月)
李 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
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詩學箋註》(台北:中華書局,1989年)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台北:台灣商務,2001年)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1987年)
周貽白:《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史講座》(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6月)
周傳家:《中國古代戲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2月)
周駿富輯:《明史列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孟 森:《明清史》(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779年12月3版)
孟昭毅:《東方戲劇美學》(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年3月)
林國源譯:《戲劇的分析》(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
南炳文、湯綱著:《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0月5刷)
段昌智、劉紉尼、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公司,1985年)
胡忌、劉致中:《昆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韋政通:《中國思想傳統的創造轉化》(台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書局,1969年)
徐銘延:《徐銘延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第一版)
徐慕雲:《中國戲劇史》(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5月臺初版)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康保成:《蘇州劇派研究》(廣州市:花城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張 敬:《明清傳奇導論》(台北:華正書局,1986年)
張廷玉等著:《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
張燕瑾:《中國戲劇史》(台北:文星書店,1993年)
清木正兒著、王吉廬譯:《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初版)
盛 寧:《新歷史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年初版)
許金榜:《中國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1年)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郭英德:《明清傳奇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陳多、葉長海選注:《中國歷代劇論選注》(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11月初版)
陳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12月)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傅 謹:《戲曲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曲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6年)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事業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76年)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
游瑞華執行編輯:《奸臣評傳》(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9月)
華瑋、王璦玲主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1998年8月初版)
黃俊傑主編:《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黃淑娉等:《中國歷代史話》(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2年)
楊懋春:《中國社會思想史》(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葉長海:《中國戲劇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第二版)
葉長海:《曲學與戲劇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11月)
葉啟政:《社會、文化和知識份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廖 奔:《中國古代劇場史》(北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熊公哲註譯:《荀子今註今譯》(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4月)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
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趙景深、張增元編:《方志著錄元明清曲家傳略》(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初版)
歐陽代發校注、李玉著:《一捧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鄭向恆:《中國戲曲的創造與鑑賞》(台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2月)
鄭傳寅:《傳統文化與古典戲曲》(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三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2月初版)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略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 月初版)
鄧綏甯:《中國戲劇史》(台北:木鐸出版社,1956年)
盧 前:《明清戲曲史》(香港:商務印書館,1961年5月重版)
韓幼德:《戲曲美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藍 凡:《中西戲劇比較論稿》(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年)
顏長珂、周傳家:《李玉評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5年)
顏長珂:《戲曲劇作藝術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11月,北京一刷)
羅錦堂:《中國戲曲總目彙編》(香港:萬有圖書公司,1996年)
蘇 寧:《李玉和清忠譜》(北京:新華書局,1980年)
蘇國榮:《中國劇詩美學風格》(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蘇國榮:《戲曲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1月)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85年)
三、學位論文
王安祈:《李玄玉劇曲十三種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吳紹開:《明代廠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元月)
李廷植:《中國戲曲人物造型藝術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李佳蓮:《清初劇作家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李昱雨:《李玄玉占花魁研究》(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車美京:《清代傳奇藝術結構之研究-以順康年間的四種名作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5月)
林黛琿:《中國古典戲曲之末腳與外腳研究》(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林鶴宜:《晚明戲曲劇種及聲腔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洪麗淑:《明中葉至清初文人與戲劇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高美華:《明代時事新劇》(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康逸藍:《明末清初劇作家之歷史關懷—以李玉、洪昇、孔尚任為主》(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陳芳英:《明代劇學研究》(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錢如意:《李玉清忠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四、單篇、期刊論文
方立天:〈因果報應論述評〉(下),《哲學與文化》二十卷第八期,1993年8月
方立天:〈因果報應論述評〉(上),《哲學與文化》二十卷第七期,1993年7月
王 猛:〈略論中國古代小說和戲曲中的因果報應觀念〉,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中「情境呈現」與「情節發展」之關聯性〉,《中國文哲研究季刊》1994年3月,頁549-592。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中主題意識之深化及其結構設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5年9月第七卷
吳玉杰:〈新歷史主義與歷史劇創作〉,《劇本》2000年11期
吳新雷:〈李玉生平、作品、交遊考〉,《江海學刊》1961年,第12期
吳新雷:〈試論李玉的代表作《清忠譜》〉,《文學遺產》1982年,第四期
吳新雷:〈論蘇州派戲劇家李玉〉,《北方論叢》1981年,第5期
杜芳琴:〈明清貞節的特點及其原因〉,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
沈振輝:〈明人的收藏活動〉,《文博》,1998年1期
那思陸:〈明代錦衣衛與司法審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報1996年4期
那思陸:〈明代錦衣衛與司法審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報1996年4期
周德良:〈「知人論世」對文本詮釋的有效性-試論《清忠譜》的「虛構」與「錯置」〉,《問學集》1995年9月第五集
周慧華:〈從中西復仇劇結局看中國古典悲劇的審美特性〉,浙江萬里學院學報第13卷第3期,2000年9月
邱榮裕:〈明清之際知識份子對變局之肆應--以阮大鋮為例〉,《羅香林教授紀念論文集》,1992年
胡健生:〈漫談戲劇中「巧合」的妙用〉,《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十六卷第二期,2001年6月
胡健生:〈論「誤會」在戲劇中的妙用〉,《瀋陽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卷第四期,2000年12月
凌晨光:〈歷史與文學-論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江海學刊》2001年第一期
徐 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年)
徐復觀:〈中國知識份子的歷史性格和歷史命運〉,《青年中國雜誌》第一卷,第二號
康保成:〈論蘇州派主將—李玉〉,《中山大學•哲社版》1987第四期
張 敬:〈傳奇角色之搭配及場面之安排〉,《漢學研究》,1988第六卷第一期
馮沅君:〈怎樣看待《一捧雪》〉,《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80年 8月初版)
黃麗貞:〈傳統戲曲的人物描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997年3月,頁69-81。
董乃斌:〈論中國敘事文學的演變軌跡〉,《文學遺產》,1987,第五期
劉致中:〈《一捧雪》本事新證〉,《戲劇藝術》,1988年第二期
歐陽代發 :〈李玉生卒年考辨〉,《文學遺產》,1982,第一期
潘麗珠:〈戲曲藝術中的角色功能〉,《國文學報》,1991年6月,頁195-205。
顧樂真:〈李玉和蘇州派的戲劇主張〉,《江蘇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