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29111-02024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29111-020242
論文名稱
Title
公共藝術與社區介入 -以「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為例看 新類型公共藝術的可能性
Public Art and Community Intervention: The Possibility of New Genre Public Art Focus on “Art as Environment in Chiay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1-06-0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1-06-29
關鍵字
Keywords
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台灣生活美學運動、新類型公共藝術、社區營造、公共藝術、生活美學、藝術介入
Intervention of art, Living aesthetics movement of Taiwan, Art as Environment in Chiayi, Public art, Living aesthetic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New genre public ar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1 次,被下載 295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951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從黃才郎的觀點:「公共藝術是一個不穩定、且持續發展的觀念」,認為公共藝術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需要,從「百分比」到「新類型」循序漸進演化的過程。
台灣公共藝術與社區營造並行發展已超過16年。本研究認為,公共藝術未來的演變,仍必須與社造結合,並成為一種媒介,一種介入社區的美學元素。至於介入模式,本研究以筆者實務上的經驗與經歷,提出了「持續參與與溝通過程」、「藝術與生活的相遇」、「互為主體的動態關係」等三種觀點作為藝術介入社區應有的方式與態度。
台灣社會長期以來,皆以經濟成長為主要目標,然而,在整體文化品味與美學價值方面卻始終無法同步趕上。筆者以「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以及我國自2008年開始推動的「台灣生活美學運動」為例,呼應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社會雕塑」的概念與「人人都是藝術家」的主張,認為藝術已經不再是與日常生活相互區隔,而是生活的一部份。
本研究所要探討的是,未來公共藝術的發展,將在社造的基礎上,配合「台灣生活美學運動」的政策推動,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國人的美學素養,讓台灣成為在經濟與文化上同樣富足的社會。
Abstract
The public arts is an unstable and a sustained idea of development from “percent for art” to “new genre public art”.
The public arts of Taiwan and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develop together over 16 years. This research believes that, the future evolution of public arts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should become a kind of medium, a kind of esthetics element. The author propose three patterns of community intervention from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To participate and to communicate continually”, “the meeting of arts and life” and “the dynamic relations who are mutually main parts”.
We all take economic growth as the essential target since long time in Taiwan. However, we still can not catch up synchronously the cultural taste and the aesthetic value. Taking “Art as Environment in Chiayi” and “living aesthetics movement of Taiwan” to collate Joseph Beuys’s concept and position of “social sculpture” and “everybody is the artist”, thinks that the arts are a part of life and no longer separated from the daily life already.
What the research wants to explore i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rts in the future will be based 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ordinate with the political pushing “living aesthetics movement of Taiwan”, raise people's esthetics accomplishment from daily life, and enable Taiwan to become a rich country both in economy and cultur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 謝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分析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1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6
第二章 公共藝術的類型演化 18
第一節 公共藝術的源起 18
第二節 百分比公共藝術 19
第三節 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構成要素 23
第四節 台灣公共藝術未來的發展 34
第五節 小 結 38
第三章 以藝術介入為操作模式 40
第一節 藝術在社區的角色 41
第二節 持續參與與溝通過程 53
第三節 藝術與生活的相遇 60
第四節 互為主體的動態關係 68
第五節 小 結 74
第四章 以生活美學為實踐內容 76
第一節 波依斯的七千棵橡樹 76
第二節 日常生活的美學實踐 80
第三節 台灣生活美學運動的政策推動 87
第四節 小 結 93
第五章 藝術在社區的意義與轉機-以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為例 94
第一節 背景介紹 94
第二節 操作歷程與策略 97
第三節 效益分析 110
第四節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28
第五節 小 結 138
第六章 結 論 140
參考文獻 147
附 錄 15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書、期刊
胡寶林(2006)。《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吳瑪悧(2007)。《藝術與公共領域 藝術進入社區》。台北市:遠流。
吳瑪悧(1997)。《德國公共空間藝術新方向》。台北市:藝術家。
黃健敏(1997)。《生活中的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黃健敏(2005)。《節慶公共藝術嘉年華》。台北市:藝術家。
黃健敏(2005)。《藝術,盡在街頭:美國東部城市藝術公共空間導覽》:a guided tour of eastern cities in America。台北市:典藏。
黃健敏(1994)。《百分比藝術: 美國環境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楊宣勤、黃健敏(2006)。《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台北市:文建會。
黃才郎、黃健敏(2007)。《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域》。台北市:文建會。
黃才郎、熊鵬翥(2008)。《體驗與思維:公共藝術新視界》。台北市:文建會。
黃才郎(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台北市:藝術家。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縣:遠足文化。
曾旭正(2008)。《在地美學實踐 社區VS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藝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南藝大。
熊鵬翥(2008)。《藝術走著瞧 台北縣公共藝術導覽》。台北縣: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周逸傑等(1997)。《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台北市:文建會。
倪再沁(2005)。《藝術反轉:公民美學與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楊子葆(2005)。《藝術進站:捷運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胡朝聖 袁廣鳴(2005)。《魔幻城市:科技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朱惠芬(2005)。《遊戲組曲:裝置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曾旭正(2005)。《打造美樂地:社區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陳惠婷(2005)。《心靈門診:醫院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李俊賢(2005)。《全民書寫:常民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王玉齡(2005)。《玩藝學堂:校園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林熺俊(2005)。《街頭美學:設施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顏名宏(2005)。《場域游走:互動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郭瑞坤 郭彰仁(2005)。《創意地帶:園區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郭瓊瑩(2005)。《自然製造:生態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賴世剛(2002)。《如何提昇市政審議機制之研究:以都市設計審議,環境影響評估及公共藝術審議為例》。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康台生(2000)。《台北市公共藝術的設置與居民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倪再沁(1997)。《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台北市:藝術家。
陳明竺(1993)。《街區組織》。台北市:藝術家。
林保堯(1997)。《公共藝術的文化觀》。台北市:藝術家。
劉可強(1994)。《環境品質與社區參與》。台北市:藝術家。
曾啟雄(1993)。《公共設施與藝術結合的思考》。台北市:藝術家。
台北市文化局(2004)編。《解放公共藝術 破與立之間》。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黃海鳴(2006)。《藝術在城市街道上的日常工作》。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洪致美(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媒材篇 雕塑與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
陳淑華等(2003)。《攜手造家園;社區》。台北市:秋雨文化。
倪再沁(2004)。《台灣當代藝術之美》。台北市:文建會。
康旻杰、楊清芬(2001)。《飛夢共和國:藝術大遊行.社區輕鬆玩》。台北市:遠流。
黃麗玲(1996)。《社區運動如何可以不是紙老虎?》。台北市:建築師雜誌,1996年10月號,頁122。
郭文昌(2004) 。《公共藝術的美學思維:公共藝術的轉角思維》。高雄市:春暉。
陳秉璋、陳信木(1993)。《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美國都市與土地協會/蔡鈺鑫原譯(1992)。《社區參與及發展:開發者指南》。台北市:創興。
吳雅惠(2005)。《詮釋與實踐:公共藝術裡的公共性:2005年文建會公共藝術國際研習營:rethinking the "public" in public art》。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1999)。《公共藝術示範(實驗)設置執行實錄》。台北市:臺灣省立美術館/臺北市開放空間文教基金會/臺灣省立美術館/臺北市開放空間。
文建會(2001)。《藝術99專輯1創作驛站˙藝術村》。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1)。《藝術99專輯2藝衝進駐˙九九峰》。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1)。《藝術99專輯3閒置空間˙新造化》。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1)。《藝術99專輯4 藝術煉金˙工作室》。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1)。《藝術99專輯5空間重塑˙新契機》。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1)。《藝術99專輯6藝術版圖˙跨領域》。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1)。《藝術99專輯7創作交流˙新文化》。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1)。《藝術99專輯8經營管理˙新思維》。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5)。《文化行春:用心體驗新故鄉 天賜良雞 裝置藝術展》。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2)。《文化環境年--公共藝術論壇實錄》。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7)。《96年公共藝術實務講習手冊》。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8)。《97年公共藝術實務講習手冊》。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8)。《文化與生活美學》。台北市:藝術家。
南藝大(2008.1)。《藝術觀點 第33期》。台南縣:南藝大。
新港文教基金會(2006)。《2006嘉義縣新港國際社區藝術節成果專輯》。嘉義縣:新港文教基金會。
台北市藝術管理學會(2007)。《2007藝術管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藝術管理學會。
中華民國公共藝術教育發展協會(2007)。《由公共藝術走向工程藝術論壇》。台北市:中華民國公共藝術教育發展協會
國藝會、社區營造學會及南藝大等(2008)。《在地美學實踐 社區VS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市文化局(2009)。《2009臺北公共藝術國際論壇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2009)。《2009皺褶.視差.翻譯---東亞現當代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台北公共藝術國際論壇論文集》。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
《2005日照嘉邑北回歸線夏至藝術節成果冊》。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嘉義縣2006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成果冊》。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嘉義縣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成果冊》。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嘉義縣2008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成果冊》。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2007環境藝術行動結案報告》。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圓夢在嘉鄉:2008嘉義縣社區營造實錄》。嘉義縣:嘉義縣政府。
《95年度福爾摩沙藝術節系列活動輔導及評鑑成果報告第一冊》。台北市:文建會。
《96~98年度縣市國際文化藝術節評鑑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市:文建會。
倪再沁、胡朝聖、張晴文(2005)。《公共性與全民藝術專輯》。藝術家,第60卷第3期,180-211。
《JM Quarterly》第45期 ,2011年summer出刊。新北市:財團法人朱銘文教基金會-朱銘美術館。
黃麗玲(1996),〈社區運動如何可以不是紙老虎?〉,《建築師雜誌》,1996年10月號。
二、西文(含中譯本)
Carol Duncan.(1995). Civizing Rituals, London and New York.
Richard Hatch(1984). Public Administration Illuminated and Inspired by the Arts. Westport,CT:An imprint of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Jonathan Grix/林育珊譯(2008)。《The Foundations of Research(TOP研究的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台北市:寂天文化。
Harriet F. Senie & Sally Webster編/慕心(1999)等譯。《Critical in Public Art(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台北市:遠流。
Suzanne Lacy(1995)編/吳瑪悧等譯(2004)。《Mapping the Terrain:New Genre Public Art(量繪形貌)》。台北市:遠流。
Catherine Grout/姚孟吟譯(2002)。《Pour de l'art dans notre quotidien:des oeuvresen milieu urbain(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台北市:遠流。
Malcolm Miles(1997)/簡逸姍譯(2000)。《Art,Space and the City:public art and urban futures(藝術.空間.城市:公共藝術與都市遠景)》。New York,Routledge/台北市:創興。
Leo Tolstoy/耿濟之譯/蔣勳總策劃。《藝術論》。台北市: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Herbert Read/梁錦鋆譯(2006)。《The Meaning of Art(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
Victoria D.Alexander(2000)/張正霖、陳巨擘譯(2006)《Sociology of the Arts:Exploring fine and popular forms(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Grant H. Kester著/吳瑪悧、謝明學、梁錦鋆(2006)譯。《Conversation Pieces:Community + communication in Modern Art(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台北市:遠流。
Crane,Diana(1987)/張心龍譯(1996)。《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vant-garde(前衛藝術的轉型)》。The New York Art Worl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台北市:遠流。
Danto,Arthur C.(1998)/林雅琪、鄭慧雯譯(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e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台北市:麥田。
Suzi Gablik(1991)/王雅各譯(1998)。《The Reenchantment of Art(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市:遠流。
Suzi Gablik(1984)/滕立平譯(1995)。《Has Modernism Failed?(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市:遠流。
三、相關學位論文
林熺俊(1996)。《公共藝術與社會互動關係的研究》。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吳思慧(1998)。《公共藝術生產的公共過程與「公共性」建構--以台北市東區捷運通風口公共藝術案為例》。台灣大學城鄉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蔡慧敏(2000),《青少年參與家將團的背景及影響:以官將首少年為主》。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郭文昌(2001)。《公共藝術管理及其美學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陳碧琳(2001)。《90年代台灣公共藝術之研究》。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素霞(2002)。《台灣公共藝術政策執行力之分析》。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
彭馨慧(2002)。《公共藝術之「場所性」研究:關於幾個公共藝術作品的現象學分析》。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豐達(2002)。《公有建築公共藝術與使用者互動之環境行為研究:以文建會公共藝術示範(實驗)案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雲林縣。
陳榮瑞(2003)。《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統整課程設計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地區公共藝術為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葉依菁(2003)。《從公共藝術形式探討人、作品、環境之互動關係-以台北地區為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林志銘(2003)。《由政策規劃與設置執行探討台灣公共藝術之發展》。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古宴榕(2003)。《公共藝術運用在國小藝術教育課程模式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新竹市。
陳翰平(2003)。《運用數位藝術表現公共藝術情境之研究:以個人公共藝術創作作品為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書豹(2004)。《公眾與藝術的再聚合--論藝術與公共藝術在當代的演化》。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靜玉(2004)。《從台灣公共藝術與社區總體營造探討意識認同》。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邱永裕(2004)。《兒童對校園公共藝術的美感判斷之個案研究》。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嘉義縣。
蘇永森(2004)。《校園公共藝術作為空間美感教育媒介之研究--以台北市福星、文昌及士東國小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林書筠(2004)。《社區美學研究--嘉義市興村里社區總體營造的美學歷程與詮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李菁萍(2005)。《藝術再造社區的機制與管理--兼論新類型公共藝術的發展》。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張珃君(2005)。《台灣地區藝術村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廖億美(2006)。《藝術介入公共領域的創造性關係:一個台灣環境運動的視野》。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洪韻筑(2006)。《公共藝術與公共工程結合之研究》。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吳思賢(2006)。《公共藝術與城市空間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蕭玉娟(2006)。《公共藝術設計手法被接受程度研究》。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陳雅萍(2006)。《棲息與游牧:藝術家進駐與跨國行動計劃之研究:以台灣公部門運作策略為焦點》。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吳仁潔(2006)。《公共藝術創作者理念與民眾解讀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公共藝術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廖芸菁(2006)。《從特定場域之特質論台灣當代藝術之空間與展覽》。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許紋萍(2007)。《公共藝術在城市復興策略中的角色:以台南市海安路為例》。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縣。
陳博旭(2007)。《地緣性場域關係「藝術造街」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市海安路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蔡榕娣(2007)。《台灣公共藝術中民眾參與之研究:以東海大學「校園放牧」公共藝術計畫為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台中市。
彭貞貞(2007)。《公共藝術對城市空間美學的影響:以高雄市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王佩雅(2007)。《學校師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美覺態度之個案研究》。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屏東縣。
楊佳琪(2008)。《審美歷程探索分析:以行人廣場公共藝術品為例》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縣。
高伯銓(2008)。《中原大學新型態公共藝術之環境美感與使用者互動性》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簡巧紋(2008)。《台灣北區公共藝術從創作者角度探討民眾參》。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新竹市。
王筱文(2008)。《城市中公共藝術的介入所造成影響層面之研究-以「粉樂町Ⅱ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四、其他
嘉義縣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第一場行動論壇紀錄(主題:藝術進駐的理方式/與台西案例的對照;時間:2007年8月9日;地點:義竹鄉東後寮社區)。
嘉義縣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第二場行動論壇紀錄(主題:藝術進駐的難題;時間:2007年9月6日;地點:梅山鄉太和社區)。
嘉義縣2007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第三場行動論壇紀錄(主題:召集人開講:藝術進入社區的挑戰;時間2007年10月4日;地點:民雄工作站)。
嘉義縣2008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蚵貝地景藝術論壇紀錄(時間:2008年月12日;地點:布袋社區活動中心)。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