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631114-10234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631114-102347
論文名稱
Title
國民中學童軍團學生之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研究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couts’ Studen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4-07-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4-07-31
關鍵字
Keywords
童軍活動、五大人格特質、利社會行為、童軍團、童軍教育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scouting activities, scout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social behaviors, scout troop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2 次,被下載 176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765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童軍團學生的人格特質以及其所表現出之利社會行為之間的相關性為何,並就其背景變項作探討。
研究工具為採用研究五大人格特質的「五大人格量表」 (Big Five Inventory, BFI)及「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調查問卷」編製之「國中童軍團學生之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研究調查問卷」來收集資料。研究對象以就讀於高雄市六所國中學生(正興國中、林園高中國中部、青年國中、鳳山國中、鳳西國中、龍華國中),校內童軍團學生245位,非童軍團學生243位,共計488位為研究對象。藉由文獻探討以及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予以考驗。本研究得到下列幾項結論:
一、女學生有較高的利社為行為,國小曾參加童軍團的學生有較高的利社會行為;無論是否是童軍團團員,只要參加童軍活動次數越多的國中學生就有較高的利社會行為程度。
二、在人格特質方面,國中童軍團學生在「謹慎性」的分數顯著高於非童軍學生,而在「神經質」方面,非童軍團學生的分數,顯著高於童軍團學生。
三、童軍團學生有較高的利社會行為。
四、學生在「外向性」、「合群性」、「謹慎性」、「神經質」、「開放性」之人格特質人格特質越強烈時,在利社會行為頻率也會越高。
五、在控制住人格特質之後,童軍團學生表現較多之利社會行為,顯示童軍教育有其重要性與必要性。
最後,研究者根據上述的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提供參與童軍活動相關單位、人員以及研究上的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personalities of Scout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of prosocial behavior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prosocial behavior between the Scouts and non- Scouts.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personalities were explored in relation to students’ prosocial behavior.
The subjects included 245 Scouts and 243 non-scouts, all in all, 488 students in 6 junior high schools. They were given “The Big Five Inventory (BFI)”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Personalities and Prosocial Behaviors of Junior High Scouts”. The data of questionnaires was analyzed with mean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re were several finding in this research:
1.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Scout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non-Scouts.
2.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Girl Scouts who have had experiences as junior Scout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Scouts who did not have such experience.
3. The findings significantly showed scouts with better performance on conscientiousness than non-scouts, and non-scouts with higher for neuroticism.
4. Students with extraversion, agreeableness, neuroticism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showed higher prosocial behaviors.
5. These findings showed the importance and the necessity of scouting education.
Ultimately,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made in the stud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ults of this investigation, serving as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chool administrative unit, scouting educators and future studie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文審定書 i
誌謝 i
Abstract iv
圖 次 viii
表 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童軍運動 9
第二節 利社會行為理論 15
第三節 五大人格特質理論 24
第四節 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關聯 30
第五節 童軍運動與利社會行為之關聯 31
第六節 童軍運動與利社會行為、人格特質之關係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6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0
第五節 研究程序 6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6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學童基本資料之分布情形 65
第二節 五大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現況分析 67
第三節 基本資料在利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73
第四節 童軍團團員與否在五大人格特質之差異情形 76
第五節 童軍團團員與否在利社會行為上之差異情形 77
第六節 五大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性 78
第七節 五大人格特質及童軍團團員與否對利社會行為之 影響情形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 93
壹、中文部分 93
貳、外文部分 98
附錄 101
附錄一 John 和 Srivastava (1999) 之The Big Five Inventory (BFI) 101
附錄二「國中童軍團學生之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研究」 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03
附錄三「國中童軍團學生之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研究」 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110

圖 次
圖3-1 「國民中學童軍團學生之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相關研究」研究架構圖 34


表 次
表2-1 中華民國童軍諾言、規律、銘言 10
表2-2 中華民國女童軍諾言、規律、銘言 12
表2-3 我國各類童軍訓練級別 14
表2-4 國內外學者利社會行為定義摘要表 16
表2-5 認知發展論者認為利社會行為的發展四個階段 18
表2-6 Eisenberg 的利社會行為道德推論階段 19
表2-7 Erikson和Freud的階段內容理論比較表 22
表2-8 人格的定義 24
表2-9 五大人格特質之意義與特徵 26
表2-10 五大因素特質與各量尺說明 28
表3-1 正式問卷受試樣本發放與回收情形統計表 39
表3-2 「五大人格特質」量表預試題目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41
表3-3 預試問卷刪題前各分量表信度係數(Cronbach’s α係數) 45
表3-4 預試問卷刪題後各分量表信度係數(Cronbach’s α係數) 45
表3-5 刪題前各分量表相關係數 46
表3-6 刪題後各分量表相關係數 46
表3-7 原量表與刪題後量表各分量表的相關係數 47
表3-8 五大人格各分量表信度係數(Cronbach’s α係數) 48
表3-9 「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問卷預試題目項目分析結果摘要表 49
表3-10 「國中利社會行為」量表刪題前信度係數(Cronbach’s α係數) 59
表3-11 「國中利社會行為」量表刪題後信度係數(Cronbach’s α係數) 59
表3-12 利社會行為量表信度係數(Cronbach’s α係數) 59
表3-13 「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調查問卷」原量表與刪題後量表各分量表的相關係數 60
表4-1 學童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66
表4-2 五大人格特質量表各層面之描述性分析 67
表4-3 五大人格特質量表各題項之描述性分析 68
表4-4 利社會行為量表各題項之描述性分析 71
表4-5 性別在利社會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3
表4-6 童軍團經驗在利社會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4
表4-7 參加童軍活動次數在利社會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5
表4-8 基本資料在利社會行為上之差異彙整表 75
表4-9 童軍團團員與否在五大人格特質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6
表4-10 童軍團團員與否在利社會行為上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77
表4-11 童軍團團員與否在五大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上之差異彙整表 78
表4-12 五大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各層面之相關係數表 79
表4-13 五大人格特質及童軍團團員與否影響利社會行為之迴歸係數摘要表 82
表4-14 五大人格特質及童軍團團員與否與背景變項影響利社會行為之迴歸係數摘要表 8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壹、中文部分
丁秋仰(2011)。新移民子女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新莊區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公民與社會教學系,臺北市。
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2014)。女童軍簡介。2014年2月27日,取自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網站http://www.gstaiwan.org/aboutgirl_spirit.php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4)。中華民國童軍諾言規律銘言。2014年2月27日,取自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網站http://scouting.edu.tw/Content.aspx?SeqNo=47&TabSeqNo=0&lang=big5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編(2012)。中華民國童軍一百年。臺北市: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朱珮芬(2008)。影響社區童軍團發展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江幸純(2011)。國中學生參與童軍活動與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吳佳玲(2011),南部技職院校大學生人格特質與網路禮儀素養之研究,遠東通識學報,5(2),47-78。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統計與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
吳欣倫(2011)。碩士生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吳瑛(2006)。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制握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呂建政(1998)。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臺北:水牛。

李政賢(譯)(2009)。Richard J.Crisp & Rhiannon N. Turner 著。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李雯智(1996)。國小五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俗民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李穎昕(2010)。臺北市女童軍運動發展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李錫津(2011)。增加童軍人口芻議。童子軍,48(3),4-5。
李駱遜(1996)。利社會行為發展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研習資訊,13(4),41-47。
沈六(1989)。臺灣省國民中學童軍教育問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
沈六(1993a)。群育的科學基礎—利社會行為之發展。訓育研究,32(2),53-63。
沈六(1993b)。人本主義的道德發展論與教育。載於黃昆輝(主編),美育與人生(頁167-202)。臺北:三民。
林昭儀(2011)。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淑芬(2008)。學習風格對童軍露營活動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國中童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到學系,臺北市。
施美如(2010)。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服務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屏東市。
洪光原、鄭慧玲譯(1995)。Lawrence A. Pervin 原著。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有限股份有限公司

洪雅雯(2001)。學童之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有限公司。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有限公司。
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2014)。我國各類童軍訓練級別。2014年2月27日,取自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http://content.edu.tw/junior/scouting/tc_jr/101/brief04.htm
梁峻晢(2011)。以三項登記結構及人口因素探討童軍人數消長之研究。童子軍,48(3),15-20。
許文宗(2010)。國中學生虛擬霸凌與傳統霸凌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郭秀光(2000)。透過人性化的教養模式使孩子產生自發性的利社會行為。國教新知,47(2),46-53。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陳宜均(2011)。利社會學習策略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的利社會行為、同儕關係輔導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臺南市。
陳忠(2004)。國中生參加童軍團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果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臺北縣。
陳美華、許銘珊(2010)。以五大人格理論探討學生喜愛之教師人格特質。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5(1-2),13-27。
陳若幸(1993)。青少年利社會道德推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敏銓(2010)。國中生在童軍團的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臺南市。
陳淑娟(2011)。童軍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心流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陳淑琦(1997)。利社會行為。郭靜晃等箸,社會問題與適應(195-215)。臺北:揚智。
陳添丁(1990)。童軍教育與國民教育。臺北:水牛出版社。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3)。社會心理學。臺北:空大。
陳瑜芳(2008)。大手攜小手‧讓愛跟著走~服務學習融入綜合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陳鐵(1981)。幼童軍教育。臺北市:大林出版社。
傅全福(1995)。全國童軍教育與活動一年來實施的報告。高市文教,53,38-41。
傅全福(1998)。世界童子軍創始人貝登堡先生傳。臺北市:水牛出版社。
黃玉(2000)。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新教學法之一。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71-387。
黃安邦(譯)(1986)。David O.Sears, Jonathan L.Freedman&L.Anne Peplau 著。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
黃秀惠(2003)。國小兒童父母依附關係、社會興趣、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黃建一、余作輝(1999)。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茱莉(2005)。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黃茱莉(2012)。國中學生參與學校童軍團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的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葉光輝譯(2007):性格心理學。臺北市:雙葉。
葉肅科(2007)。社會心理學。臺北:洪葉文化。
劉菁華(1983)。童子軍的教育理論與實際。臺北市:正中。
蔡欣虹(2007)。國民小學級任教師轉型領導與學童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
蕭逢世(2009)。童軍活動對中學生休閒態度之影響—以臺中縣市地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臺中縣。
賴敏慧(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蘇清守(1989)。國中學生的助人行為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未出版的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蘇雅君(2003)。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蘇蕙芳(2006)。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情緒管理、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貳、外文部分
Allport, G. W. (1971).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trtation. Constable: London.
Aronson, E., Wilson, T. D. & Akert, R. M. (2002). Social psycholog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Burger, J. M. (1993). Personality (3nd ed.). PacificGrove, CA: Brooks / ColePublishing Co.
Costa Jr., P. T. & McCrae, R. R. (1992). Four ways five factors are basic.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3, 653-665.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85).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Detlor, A. (1957). Stars in their eyes: Positiv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for handicappedgirls through girl scouting.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ew Jersey State Teachers College, Newark, New Jersey State.
Eisenberg, N. &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ldberg, L. R. (1992).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rs for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4(1), 26-42.
John, O. P. & Srivastava, S. (1999). The Big Five Trait taxonomy:History,measurement,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L. A. Pervin & Oliver P.John (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2nd ed., pp.102–139).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Kidron, Y. & Fleischman, S. (2006). Promoting adolescents’ prosocial behavior. Educatoinal Leadership, 63(7), 90-91.

Kohlberg, L. (1981).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stages and the idea of justice.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Kohlberg, L. (1984).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The nature and validity of moral stages.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Libert, R. M. & Libert, L. L. (1998). Personality: Strategies and Issues. (8th ed.),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McCrae, R. R. & Costa, P. T.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81-90.
Mooradian, T. A. & Nezlek, J. B. (1996). Comparing the NEO-FFI and Saucier’s Mini-Markers as measures of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 21(2), 213-215.
Moore, S. G. (1982).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e early years: parent and peer influence. In B, Spode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p.65-81). New York: Free Press.
Norman, W. T. (1963). 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 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in peer nomination personality ratings.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74-583.
Pervin, L. A. & John, O. P. (1997).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ch(7th ed.), New York:John Wiley.
Phares, E.J. & Chaplin, W. F. (1997). Interduction to personality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Reeve, J.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emo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lwaukee: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Reynolds, M. L. (1968). A program for promoting adaptive behavior skills in trainable mentally retarded boys through scout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Michigan State.
Royse, D. (1998). Scouting and Girl Scout curriculum as interventions: effects on adolescents’ self-esteem. Adolescence, 33(129), 159-168.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s 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3), 506-516.
Weinderg, R.S. & Gould, D. (2010).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orld Scout Bureau (1992). Ideas for scout leaders: Scouting in practice. 2014/4/25. Retrieved from http://scout.org/en/information_events/library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