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1105-13535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1105-135353
論文名稱
Title
《韻籟》的音韻探討
A study of the phonetic system in Yunlai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4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7-01
關鍵字
Keywords
韻籟、類化、天津方言、顎化、華長忠
Hua Chang-zhung, palatalization, anslogical change, Yunlai, Tianjin dialect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9 次,被下載 206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069 times.
中文摘要
《韻籟》(1889)全文共四卷,是一部按聲母排列的同音字表韻圖,作者為清末天津人華長忠。本書在二十世紀曾引起等韻學家的關注,成為等韻學的研究對象,但歷來研究,大多僅就大範圍進行觀察描寫,無深入作細部觀察。為更進一步瞭解這部韻書所呈現的音韻特點,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將《韻籟》與中古韻書相較,找出《韻籟》音韻的中古來源,並以歷史串連、共時參證的概念,選擇相關的音韻材料與《韻籟》互為參照、比較,以考察《韻籟》音韻的特點。前賢研究指出《韻籟》既反映了共同語的實際語音,也帶有某些方面的特點。因此本文透過《韻籟》與《中華新韻》、現代天津方言比較,擬測《韻籟》的讀音,藉此確立《韻籟》的性質,並透過《韻籟》所欲展現的實際語音系統,進而窺見清代後期的語音現狀。
綜而言之,《韻籟》既反映了清代後期共同語的實際語音,也反映了天津方音的歷史面貌。《韻籟》的音韻不僅呈現了「捲舌聲母齒音化」的現代天津方言特點,也呈現「平聲分陰陽、全濁聲母清化、二等喉牙音聲母字顎化、梗曾兩攝各韻陽聲字之合韻、雙唇鼻音韻尾消失、支思韻形成、入聲消失、兒化韻形成、尖團音混合」等官話音韻系統的特點。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20
第一節 《韻籟》的研究價值及方法 ……………………………1
一、《韻籟》的研究價值………………………………………………1
二、研究論題的形成 …………………………………………………2
三、研究方法的確立 …………………………………………………3
(一)歷史串聯法—鑑別韻書音類取材來源、明音變 ……………3
(二)共時參證法—音系剝離………………………………………4
(三)音理分析法 …………………………………………………4
(四)歷史比較法—擬測音值 ……………………………………5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7
一、魏建功……………………………………………………………8
二、趙蔭棠……………………………………………………………9
三、應裕康 …………………………………………………………10
四、李新魁 …………………………………………………………13
五、馮志白 …………………………………………………………14
六、竺家寧 …………………………………………………………15
七、耿振生 …………………………………………………………17
八、李新魁、麥耘 …………………………………………………19
第二章《韻籟》編排及其他語料之比較研究………………21-50
第一節《韻籟》的編排……………………………………………21
一、前言 ……………………………………………………………21
二、《韻籟》的聲母排列………………………………………………23
三、《韻籟》的韻母與聲調排列 ………………………………………26
(一)《韻籟》的韻母………………………………………………26
(二)《韻籟》的聲調………………………………………………27
四、《韻籟》音節簡表…………………………………………………27
第二節 現代天津方言的聲韻調 …………………………………30
一、現代天津方言聲韻調……………………………………………30
(一)現代天津方言的聲母 ………………………………………30
(二)現代天津方言的韻母 ………………………………………31
(三)現代天津方言的聲調 ………………………………………31
二、天津方言與北京話的差異 ………………………………………32
第三節《中華新韻》的聲韻調……………………………………36
一、《中華新韻》的聲母………………………………………………36
二、《中華新韻》的韻母與聲調 ………………………………………37
(一)《中華新韻》的韻母 …………………………………………37
(二)《中華新韻》的聲調 …………………………………………38
三、《中華新韻》與《詩韻》之分別及其特點 ………………………38
(一)《新韻》與傳統《詩韻》(通稱《平水韻》)的分別…………38
(二)《新韻》特別之處 …………………………………………38
第四節《韻籟》與其他語料比較研究……………………………40
一、《韻籟》與現代天津方言比較……………………………………40
(一)聲母 ………………………………………………………40
(二)韻母 ………………………………………………………42
(三)聲調 ………………………………………………………43
二、《韻籟》與《中華新韻》比較………………………………………44
(一)聲母 ………………………………………………………44
(一)韻母 ………………………………………………………45
(三)聲調 ………………………………………………………47
三、《韻籟》與《中華新韻》、現代天津方言……………………………48
(一)聲母 ………………………………………………………48
(二)韻母 ………………………………………………………49
(三)聲調 ………………………………………………………50
第三章 《韻籟》的聲母探討………………………………51-132
第一節 聲母概說 …………………………………………………51
一、前言…………………………………………………………… 51
二、《韻籟》與《廣韻》關係說明………………………………………52
第二節 聲母的合流現象………………………………………… 75
一、非敷奉合流 …………………………………………………… 75
二、影喻為疑微合流 ……………………………………………… 76
三、泥娘疑合流 …………………………………………………… 77
(一)泥、娘二母的歸併…………………………………………77
(二)疑與泥、娘的混用…………………………………………78
四、見精系中全濁聲母的顎化 ………………………………………79
五、日母的演變 ……………………………………………………82
六、精莊知照合流……………………………………………………84
七、知照合流 ………………………………………………………92
第三節 聲母演變的例外 ……………………………………… 96
一、聲母演變的類化現象 ……………………………………………96
二、聲母演變反映另一種讀音………………………………………128
第四章 《韻籟》的韻母與聲調探討 …………………133-184
第一節《韻籟》的十二攝……………………………………… 133
第二節《韻籟》十二攝與中古十六攝的關係……………………136
一、邦攝……………………………………………………………136
二、奔攝……………………………………………………………139
三、祊攝……………………………………………………………142
四、裒攝……………………………………………………………144
五、包攝……………………………………………………………146
六、襬攝……………………………………………………………148
七、波攝……………………………………………………………150
八、班攝……………………………………………………………153
九、巴攝……………………………………………………………155
十、碑攝……………………………………………………………157
十一、彼攝…………………………………………………………160
十二、布攝…………………………………………………………163
第三節《韻籟》陽聲韻部合併討論 ……………………………168
一、《韻籟》中的〔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專著
王 力,1935,《漢語音韻學》,台北:藍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再版)
王 力,1980,《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
王 力,1985,《漢語語音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再版)。
王 力,1996,《中國語言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王理嘉,1991,《音系學基礎》,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福堂,1999,《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與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1998,《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研室等編,1962,《漢語方音字彙》,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
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1983,《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何大安,1987,《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宋)丁度等,1039,《集韻》,(述古堂影印抄本),台北:學海出版社(1986影印)。
(宋)陳彭年等,2001,《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金娥等,1993,《國音及語言運用》,台北:三民書局。
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思敬,1997,《漢語“兒”〔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