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1107-21424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1107-214246
論文名稱
Title
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ed Factors of Life Adjument among Elementary Studen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4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2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01
關鍵字
Keywords
生活適應、情緒智力、自我效能、人際、家庭氣氛
family atmosphere, self-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life adjust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48 次,被下載 376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4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768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為探討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其目的為瞭解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父母婚姻關係、父母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的關係。並採用調查研究法進行研究,以高雄市九十五學年度公立國小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共計抽取二十個學校四十個班級,以親自發放的方式進行施測,回收的有效樣本總計1041名,並採用「國小學童知覺父母管教方式量表」、「國小學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父母依附關係量表」、「國小學童人際關係量表」、「國小學童自我效能量表」、「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量表」及「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與資料蒐集。所得資料經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加以分析,茲將研究所得結果歸納如下:
一、國小學童管教方式、婚姻關係、依附關係、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現況良好。
二、不同性別的國小學童在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且女童優於男童。
三、不同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童在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家庭氣氛及自我效能上有顯著差異,且高社經優於低社經地位的國小學童。
四、不同管教方式的國小學童在管教方式、婚姻關係、依附關係、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依附關係的國小學童在管教方式、婚姻關係、依附關係、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且高安全依附優於低安全依附的國小學童。
六、不同性別與不同管教方式的國小學童在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上有顯著的交互作用。
七、國小學童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與情緒智力間具有顯著的典型相關。
八、國小學童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間具有顯著的典型相關。
九、國小學童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對情緒智力有顯著的預測力。
十、國小學童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對生活適應有顯著的預測力。
十一、本研究所建構之生活適應理論模式不成立。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結論,分別提出對家長、教師、學校及未來研究的建議。
Abstract
The main goal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to examin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life adjument among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of the 6th grade during the 2006 school year within the Kaohsiung County, including 1041 students. “Perceptual Parenting Style Scal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Percep-
tual Marital Relationship Scal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Inventory of Parents Attach-
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al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Self-efficacy Scal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and “Life Adjument Scal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ere used. The results were ana-
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two-way ANOVA, Cano-
nical Correlation, Stepwise Regression Procedure,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conclusion and findings we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rceptual parenting style, perceptual marital relationship, parents attachment, family atmosphe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lf-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men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were great.
(2) In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lf-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men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girls were greater than boys.
(3) In the perceptual parenting style, parents attachment, family atmosphere, and self- efficacy of elementary students, students with high socioeconomic status were better than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4)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perceptual parenting style, perceptual marital relationship, parents attachment, family atmosphere, interpersonal rela tionship, self-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ment among elemen- tary students of different parenting style.
(5) In the perceptual parenting style, perceptual marital relationship, parents attachment, family atmosphe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lf-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men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students with high level attachment were superior to low level attachment.
(6) There was a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self-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men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for two factors of sex and perceptual paren- ting style.
(7) Canonical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among the family atmosphe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lf-efficac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8) Canonical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among the family atmosphe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lf-efficacy,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men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9) The family atmosphe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elf-efficacy of elementary students had an obvious predictability to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10) The family atmosphe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elf-efficacy,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elementary students had an obvious predictability to the life adjument.
(11) Subjects didn’t fit with the model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s that the perceptual parenting style, perceptual marital relationship, parents attach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elf-efficacy of elementary students affect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ment, and th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ffected life adjustment.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the parents, teachers, and school authorities. Further research was also suggeste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名詞界定………………………………………………………………………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家庭氣氛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11
第二節 人際關係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39
第三節 自我效能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49
第四節 情緒智力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52
第五節 生活適應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65

第三章 研究方法…………………………………………………………………………79
第一節 研究假設 …………………………………………………………………79
第二節 研究架構 …………………………………………………………………8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8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5
第五節 研究程序 …………………………………………………………………105
第六節 資料分析 …………………………………………………………………107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111
第一節 國小學童生活適應九份量表測量模式之驗證性因素分析………………111
第二節 國小學童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現況分析結果與討論………………………………………………………………12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下的國小學童在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差異分析結果與討論………………………………………134
第四節 不同性別與不同管教方式的國小學童在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及生活適應之交互作用結果與討論…………………………185
第五節 國小學童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等變項與情緒智力之典型相關分析結果與討論………………………………………………………………198
第六節 國小學童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等變項與生活適應之典型相關分析結果與討論…………………………………………………211
第七節 國小學童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對情緒智力預測力之分析結果與討論…………………………………………………………………………227
第八節 國小學童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對生活適應預測力之分析結果與討論…………………………………………………………236
第九節 國小學童家庭氣氛、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情緒智力對生活適應之理論模式分析結果與討論………………………………………………………24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25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256
第二節 結論 ……………………………………………………………………268
第三節 建議 ……………………………………………………………………271

參考文獻…………………………………………………………………………………277
中文部分 …………………………………………………………………………277
英文部分 …………………………………………………………………………283

附錄………………………………………………………………………………………28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分
王仁弘(200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仲匡(2003)。大學新生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佩君(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之父母影響因素模式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江淑惠(1985)。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焦慮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名娟(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芬(2002)。國小學童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與其人際關係、攻擊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永裕(1997)。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虹妮(1999)。單雙親家庭青少年知覺之父母衝突、親子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量表編製報告。臺南師院學報,24,125-160。
吳新華(1993)。小朋友快樂嗎?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教之友,(44),3, 27-36。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
吳靜芳(2005)。國小學童的人格特質、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目標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堃豪(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與主要照顧者依附品質、依附特質與情緒適應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丹(1989)。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育忠(2000)。父母婚姻關係、親子互動對高中職子女異性交往之相關研究-台東地區單、雙親家庭之比較。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孟儒(2001)。台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媛(1995)。高一學生問題解決態度、生涯不確定源與生涯決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閏華(1993)。父母婚姻關係對子女婚姻態度影響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文欽(1991)。台北市外來高中學生的就學成因、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周意茹(1994)。國小學童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慧(1999)。坐禪的心理歷程及其對情緒智力之效應。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2)。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洪智倫(1994)。國小學童的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素慈(2002)。國小學生因應日常生活問題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徑路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胡慧宜(1998)。國小兒童情緒適應行為與情緒感受經驗之相關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育智(2003)。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儷綺(2002)。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臺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依附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源令(1991)。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碩士論文。
張宏文、邱文芳編著(1996)。實用人際關係學。台北市:商鼎文化。
張春興(1989)。現代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0)。教育治療法。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淑媛(2002)。高職學生人格特質、情緒智力與學習成就-以高雄市立海青工商為例。國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筱梅(民84)。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啟瑞(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一惠(1998)。父母婚姻關係、兒童性別角色與兒童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統(1997)。多維智力理論模式的檢驗與國小學生多維智力成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弦希(2001)。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技巧與學生情緒智商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吟(2003)。國小兒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個人變項與其情緒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珠(1994)。國小學童考試焦慮、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能力評估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宏(1997)。資管人員情緒商數的研究。大葉工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穎(2001)。國小高年級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因素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郁齡(1999)。家庭功能與大學生個體化、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雯(2000)。婚姻衝突、家庭界限與青少年子女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瑩珊(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如(1998)。生活目標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碩士論文。
游雅吟(1996)。兒童認知能力、理解多重情緒能力與人際關係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璧如(2005)。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於情緒適應之預測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輿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珍(2003)。高市國中學生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東華。
黃保勝(1997)。台中巿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勳(2000)。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絹(1999)。國小學生家庭氣氛與社會科創造表現之關係。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玲、吳英彰(1992)。一歲至三歲幼兒依附行為量表之編製。中華心理學刊,34,9-27。
黃鈺程(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芳彰(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7-28。
楊淑萍(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碧玲(1999)。國中生人口變項、智力、批判思考與情緒智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成敏(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依附型態對衝突因應處理方式及社會適應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管貴貞(2001)。單親青少年的壓力因應策略及其社會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概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宗幸(1999)。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影響兒童生活適應歷程之調節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清芬(2000)。國小學生批判思考、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嘉益(2004)。情緒智力對高職工業類科學生問題解決態度與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毆麗雪(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際關係、情緒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蔡秀玲(1997)。大學男女學生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蔡姿娟(1998)。國中生社會支持、生活適應與寂寞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恆翠(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雅玲(2004)。聽覺障礙兒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淑華(2000)。「得勝課程--問題解決」對國中生問題解決態度與行為困擾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瑞玲(2002)。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怡君(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與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保禎(民6l)。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靜瑩(1999)。國中生A 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繆敏志(1990)。單親兒童學業成就、人格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佩芬(2002)。人際智能量表之發展暨資優、一般以及自閉症學生人際智能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羅芝芸(1999)。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1978)。親子間態度一致性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25-35。
蘇逸珊(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dams, H. E. (1972).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 The RolandPress Compancy.
Ainsworth, M. D. S. (1979).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merican Psycholo-
gist, 34(10), 932-937.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Oxford, England: Lawrence Erlbaum.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Ainsworth, M. D. S. (1989). Attachments beyond infancy. American Psycho-
logist, 44(4), 709-716.
Baldwin, A. L., Kalhoun, J., & Breese, F. H. (1945). Patterns of parent beha-
vior.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58(3), 123-127.
Bandura, A. (1971). Analysis of modeling processes. In A. Bandura (Ed.), Psychological Modeling? (pp. 78-96). Chicago, IL: Aldine-Atherton.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Baumrind, D. (1966).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37, 887-907.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3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43-88.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s. I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pp. 122-150), New York: Russel Sage Foundation.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I.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
Bowlby, J. (1973).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2.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New York: Basic.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3. Loss: sadness and depress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Cooper, R. K., & Sawaf, A. (1997). Executive EQ:In leadership and organi-
zation . New York:Grosset/Putnam.
Corey, G. (1991).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4th ed.).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Cole.
Covell, K., & Abramovitch, R. (1987). Understanding emotion in the family. Child Development, 58, 985-991.
Darling, N. (1999). Parenting Style and Its Correlat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7896).
De Beauport, E., & Diaz, A. S. (1996). The three faces of mind: Developing your ment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 Wheaton, IL: Quest Books
Dusek, J. B., & Danko, M. (1994). Adolescent coping styles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child rearing.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9(4). 412-426.
Eberly, M. B., Montemayor, R., & Flannery, D. J. (1993). Varation in ado-
lescent helpfulness toward parents in a family context.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3, 228-244.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ery, 1(25), 241-262.
Engels, R. C. M. E., Finkenauer, C., Meeus, W., & Dekovic, M. (2001).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adolescents' emotional adjustment: The asso-
ciations with social skills and relational compet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8(4), 428-439.
Erel, O., & Burman, B. (1995). Interrelatedness of marital relation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 108-132.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2nd ed.). New York :Norton.
Freud, S. (1923). The ego and id., S. E. 19. London: Hogarth.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Bantam Books.
Grych, J. H., & Fincham, F. D. (1990).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adjust-
ment: A cognitive contextual framewor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 267-290.
Grych, J. H., & Fincham, F. D. (1993). Children's appraisals of marital conflict: Initi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gnitive-contextual framework.
Child Development, 64, 215-230.
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Holmes, J. (1993). John Bowlby and Attachment theory. New York: Rout-
ledge.
Hurlock, E. B. (1974).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Kaplan, P. S., & Stein, J. (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McGraw-Hill.
Keltner, D., Moffitt, T. E., & Stouthamer-Loeber, M. (1995). Facial expre-
ssions of emo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in adolescent boy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4(4), 644-652.
Kurdek, L. A. (1986). 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parental divorce. In R. D.Ashmore & D. M. Brodzinsky (Eds.), Thinking about the family: View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pp. 233-276).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Laible, D. J., Carlo, G., & Raffaelli, M. (2000). The differential relations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to adolescent adjustment.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9(1), 45-59.
Lamborn, S. D., Mounts, N. S., Steinberg, L., & Dornbusch, S. M. (1991).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5), 1049-1065.
Lazarus, R. S. (1969).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4)(pp. 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yer, J. D. , DiPaolo, M., & Salovey, P. (1990). 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 stimuli: 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
g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54(3), 772-781.
O'Connor, M. J., Sigman, M., & Brill, N. (1987). Disorganization of attach-
ment in relation to maternal alcohol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55(6), 831-836.
Pajares, F.(1996).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 543-578.
Perry, B. D. (2001). Raising a nonviolent child: The powre of attachment.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 9(2), 32-33.
Peterson, J. L., & Zill, N. (1986). Marital disruption, parent-child relation-
ship and behavior problem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8, 295-307.
Salovey, P., Hsee, C., & Mayer, J. D. (1993).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self-regulation of affect. In D. M. Wegner, and J. W. Pennebaker (Eds.), Handbook of mantal control (pp. 125-277).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Schaefer, E. S. (1959). A circumf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 295-302.
Schutz, W. C. (1973). Encounter, In Raymond Corsini. Current psycho- therapies. Itasca, IL: F. E. Peacock.
Sears, R. R., & Maccoby, E. E. (1957). Patterns of children rearing. New York: Harper & Row.
Shapiro, L. E. (1997). How to raise a child with a high EQ.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Snow, M. E., Jacklin, C. N., & Maccoby, E. E. (1993). Sex of child differ-
rences in father-child interaction at one year of age. Child Development, 54, 227-232.
Sroufe, L. A. (1985). Attachment Classif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ant-Caregiver Relationships and Infant Temperament. Child Develop-
ment, 56(1), 1-14.
Stocker, C. M., Richmond, M. K., Low, S. M., Alexander, E. K., & Elias, N. M. (2003).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Parental hostility and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as mediators. Social Development, 12(2), 149-161.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 Norton.
Tallent, N. (197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Boston MA: Van Nostrand Co.
Williams, W. C. (1958). The PAL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2, 478-495.
Woolfolk, A. E., & Hoy, W. K. (1990). Prospective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beliefs about contr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81-91.
Zimbardo, P. G. (1985). Psychology and life (11th ed.). Glenview, IL: Scott and Foresma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