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1110-16101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1110-161013
論文名稱
Title
國中生使用3C產品對於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
A Study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nd Achievements Afftected by 3C Poduc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0-06-2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0-07-01
關鍵字
Keywords
學習成就、學習態度、3C
learning performance, 3C, learning attitud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47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4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想瞭解國中生使用3C產品對於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所造成的影響。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學習態度及學習成就問卷」,在大高雄地區,經過隨機抽樣後,抽取25所公立國中,共抽取600名國一至國三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敘述統計分析、t考驗、卡方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點二系列相關、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予以考驗及預測,從而獲得下列結論:
一、不同背景的學生使用手機、遊戲機、數位相機及電腦的3C產品功能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的學生使用手機、遊戲機及數位相機的3C產品頻率有顯著差異。
三、學生使用3C產品功能對學習態度有影響。
四、學生使用3C產品後的態度對學習成就有影響。
五、對於學習成就的預測以技能層面預測力最佳達53.1%,其次為情意層面預測力為1.6%。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s as well as learning performance after using 3C product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self-editted “Questionnaire on Learning Attitude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600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randomly sampled from 25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Kaohsing County and Kaohsiung City.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T-test, Chi-Square test, One-Way ANOVA, Point-Biserial Correlation , Person’s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Based on the analyzed results, the followings were concluded:
1.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have different using function on 3C products such as cellphones, console game, digital cameras and computers.
2.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have different using frequency on 3C products such as cellphones, console game, digital cameras .
3. The effects occurred on students’ attitudes after using 3C products.
4. Students’ performance was affected by their attitudes after using 3C products.
5. The predictability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Skill Level can even reach to 53.1%, followed by 1.6% of Emotion Level.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次
目次...................................................................Ι
表目次................................................................ Ⅲ
圖目次.................................. ..............................Ⅴ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資訊科技與3C產品的意義及其相關理論 11
第二節 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的意義及其相關理論 32
第三節 3C產品與學習之相關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3
第六節 研究程序 8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7
第一節 3C產品使用現況 8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使用3C產品功能之差異分析 9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使用3C產品頻率之差異分析 104
第四節 使用3C產品功能、頻率與學習態度、學習成就相關分析 113
第五節 使用3C產品的學習態度對學習成就之預測分析 12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3
第一節 結論 123
第二節 建議 126
參考文獻..............................................................12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Pollster波仕特線上市調:2009第三季電玩主機大調查 「Wii」深獲國人喜愛(2009,8月18日)。中央社。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35276
RU(2009,10月2日)。2009英國全國玩家調查指出73% 英國民眾定期玩遊戲。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5&f_SUB_ID=2929&f_ART_ID=215559
Kyle(2006,9月20日)。數位相機不甘心只做相機,往多功能方向前進。科技產業資訊室。取自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eecamera/eecamera021.htm
王士樵(2006)。電腦科技與視覺藝術的學習(之二)。師友月刊,471,54-57。
王方沂(2008)。即時通訊寫作日誌對外語學習者寫作能力發展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台北市。
王正利(2003)。網咖使用經驗與家庭因素對國中生電腦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高雄市。
王健華(無日期)。成立教學資源中心-因應資訊科技時代課程變革的必要步驟。取自http://lib.fcsh.khc.edu.tw/94library/book/422.pdf
王曉璿(1998)。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教師之友,39(1),7-13。
尤志育(2009)。中小型企業對大型企業的競爭策略研究—以臺灣3C電器零售通路業為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手機娛樂排行榜:遊戲拍照聽音樂 推動3G讓娛樂多媒體服務有看頭(2007,8月23日)。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8_23_07.html
毛國楠、常雅珍(2006)。以正向情緒建構國小五年級情意教育之質化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2),31-62。
田靜如(2007)。科技英文寫作與翻譯。台北:五南。
台灣澳洲簽署聾啞數位教學合作(2009,11月4日)。大紀元新聞網,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9/11/4/n2711744.htm
农冬云(2005)。手机时代青少年思想教育对策。中國青年研究,50-52。
朱芳慶、許明潔、梁朝雲(2009)。國中小行政主管對資訊教育的推動認知與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桃園縣績優資訊教師團隊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90,63-70。
朱湘吉(2000)。教學科技的發展理論與方法。台中:五南。
朱耀明(2004)。科技教育與教育科技之關係。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6),2-8。
江逸之(2008)。台商搶攻五千億手機市場。天下雜誌,411,104-116。
江憲坤、林筠芳、段芙媛、張隆池、陳鴻文(無日期)。大型螢幕3D遊戲情意因子分析之研究。取自http://163.14.2.14/scu/network/tanet2008/Track_I/a_I12_1385_%A4j%AB%AC%BF%C3%B9%F53D%B9C%C0%B8%B1%A1%B7N%A6%5D%A4l%A4%C0%AAR%A4%A7%AC%E3%A8s.pdf
李堅萍(1998)。科技概念的傳達—談小學科技教育。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1(1),15-17。
何宛芳(2010)。輕度互動,重塑人際生活。數位時代,190,52-54。
何英煒(2009,12月4日)。行動社群遊戲 明年會紅。工商時報,取自http://n.yam.com/chinatimes/computer/200912/20091210754372.html
何偉雲(2001)。初步探討影響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的排序。屏東師院學報,14,933-952。
吳和堂(2010)。教育論文寫作與實用技巧(第三版)。台北:高等教育。
吳明隆(2010)。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台北:五南。
吳岳衡(2007)。資訊科技融入地理主題式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幸玲、郭靜晃合譯(2007)。Johnson, J. E., Christie, J. F.& YawKey, T. D.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揚智文化。
吳美麗、陳進福(2001)。數位影像在校園菌類調查研究的運用。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4,43-60。
吳聲毅(2008)。數位學習觀念與實作。台北:學貫。
吳聲毅、林鳳釵(2004)。Yes or No ? 線上遊戲經驗之相關議題研究。資訊社會研究(7),235-253。
林宇玲(2008)。兒童與網路-從批判角度探討偏遠地區兒童的網路使用。台北:秀威資訊。
林志隆、吳宗霖、蔡孟諺、蕭君如(2007)。探討以建構式數位學習平台發展教學模式。論文發表於2007科技與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頁319-338),屏東市。
林宏駿(2009,6月29日)。IBM Serious Game嚴肅遊戲。資策會FIND網站。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5525

林東征(2007)。校園數位學習環境中智慧資本管理問題分析與未來發展。論文發表於2007科技與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頁223-247),屏東市。
林佩儒、柯志欣(2008)。由玩家觀點探討線上音樂遊戲對節奏感訓練的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75。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5/75-04.htm
林珊如、孫在春(2007)。網路合作學習。台北:心理。
林美純(2006)。數位學習的運用與趨勢-職業教育與訓練規劃師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46,102-113。
林紀達(2005)。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碩士論文,已出版,宜蘭縣。
林清山、張春興(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林頌堅(2008)。以網站流量資料探討使用者的網路使用行為。圖書資訊學研究,2,39-60。
林麗寬(譯)(1997)。J. Vos和 G. Dryden 著。學習革命。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林曉雲、陳怡靜(2009,10月16日)。教部盼facebook把偷菜改成租菜。自由時報電子新聞。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6/78/1t2y1.html
卓思廷(2008)。國三學生學習態度、家庭支持、數學學習環境與其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某國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周蘭君(2009,9月30日)。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音樂隨身聽 蘋果發表內建視訊攝影機的全新 iPod nano。都會時報,取自http://www.enews.com.tw/news_view.aspx?id=INF_INFORMATION000000912
胡亦侃(2008,1月15日)。線上遊戲學英文-生動有趣效果佳。資策會FIND網站。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5061
胡柏舟、黃嘉章(2009)。Facebook參與者之休閒效益初探。2009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頁324-333),嘉義縣。
胡清暉、黃以敬(2009,12月14日)。竹教大學生 用臉書和美國學伴寫作業。自由時報,取自http://tw.tech.yahoo.com/article/tw-tech.libertytimes.com.tw/twtechlibertytimescomtw_200912141707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麗文文化。
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校能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彰化市。
洪良浩(2009)。天涯比鄰。管理雜誌,421,4。
范漢青、陳玉玲、郭秀惠、莊臺寶與葉金桂(2003)。多媒體線上學習系統建置研究-以「道教初探」為例,第三屆離島資訊技術與應用研討會(頁178-185),澎湖縣。
袁世忠(2007,1月31日)。網路霸凌 校園新惡霸。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31/today-life2.htm
袁薏晴(2001)。E-Learning by Myself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18。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8/18-18.htm
徐加玲、張雅芳(2003)。媒體教學之特質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6,64-75。
夏崇舜、楊育芳(2009)。多媒體教學在外語學習上的應用:以虛擬實境軟體為例。明新學報,35(1),157-167。
高峰強、秦金亮(2001)。行為奧秘透視:華生的行為主義。台北:貓頭鷹。
高誌健(2007)。學習障礙生應用條碼MP3 科技輔具於識字學習之成效與探討。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財團法人臺北市賈馥茗教授教育基金會(主編)(2005)。教育名家論教育。台北:心理。
黃一山(2009,8月18日)。夜間咖啡因與電子產品致學生上課打盹。大紀元新聞網。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9/8/18/n2627800.htm
黃志偉(2009,11月27日)。華碩機種齊全陳列 創新完美。工商時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22009112700292,00.html
黃彥鈞(2005)。資訊科技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屏東市。
黃綺君(2005)。新竹市國民小學新移民子女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木金(1997)。從教師美育教學談情意教育。師資培育與情意教育學術研討會(頁41-54),台北縣。
陳五洲、黃旭輝(2003)。科技資訊融入體育教學之探討。大專體育,69,49-57。
陳怡如(2010)。台灣上網人口與行為調查抓住四萬人的眼球商機。數位時代,190,46-47。
陳和寬(2005)。中學生傳播科技概念量表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映竹(2009,5月14日)。夯手機 青少年手機佔有率增高。中廣新聞網。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14/1/1jib2.html
陳俊村(2009,6月24日)。手機文化入侵校園 學生學習品質堪虞。大紀元新聞網。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9/6/24/n2568464.htm
陳姿香、游曉薇、廖純怡(2005年)。數位學習。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9,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9/49-10.htm
陳茂欽(2008)。網路教學系統上的獎懲機制與國小學童認知風格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已出版,彰化縣。
陳舜協(2009,5月14日a)。調查:青少年手機普及 依賴程度愈來愈大。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514/5/1jic4.html
陳舜協(2009,2月24日b)。看不見的拳頭 教部提醒老師注意網路霸凌。中央通訊社。取自http://n.yam.com/cna/garden/200902/20090224211912.html
陳儒晰(2007)。資訊科技即促進教育公平的有利工具-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實踐。育達學院學報,14,93-109。
陳麗紅(2004)。資訊科技融入社會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屏東市。
張安臨(2007)。WebQuest 學習活動對國小六年級社會領域學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碩士論文,已出版,屏東市。
張沼澤(2005)。我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台中市。
張春興(1977a,1998b)。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84c)。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0d)。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1-12。
張春興(1995e)。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凱元(2003)。人本主義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心理。
張新仁等合著(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錦賢(2000)。資訊科技—21世紀的企業競爭力,中華管理學報,1(1),27-31。

張麗瓊(譯)(2005)。森昭雄著。小心玩電腦!電玩世代孩童的大腦危機。香港:遠流。
郭文宗(2004)。激勵因子對高職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學習效能之影響。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郭和杰譯(2004)。Ellen J. L.著。學習,始終來自於人性。台北:彙通。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9006).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9,8月)。主要統計表。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康紀漢(2009,12月15日)。微網誌風潮 140字擴大資訊即時服務。取自http://web.ner.gov.tw/culturenews/culture/culture-detail.asp?id=106431
莊書怡(2009,4月9日)。亞太地區年輕人每天使用媒體超過9小時。資策會FIND網站。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5465
許雅婷(2009,4月10日)。振興經濟新方案-建置中小學優質化均等數位教育環境計畫,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aspx?news_sn=2125
須文蔚(2009,12月15日)。人際網路整合是未來趨勢。中央社,取自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30518+132009121500878,00.html
莫慕貞、鄭燕祥(2006)。網絡化環境下的自我學習。教育研究月刊,145,82-99。
彭月香(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六年級數學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台北:東華。
馮景青(2009,12月15日)。新一代數位電視 快轉慢轉 畫面都清楚。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1051801+112009121500041,00.html
遊戲機市占61.4%Wii價格優勢力戰PS3(2007,1月19日)。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news/news_01_19_07.html
溫明正(2006)。學習不再受限制-從教學模式變格談學習新場域。師友月刊,471,8-14。
曾若蘭(2009)。傳播科技學習活動之探討-認識照相機。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4),124-147。
鄒景平(2005)。數位學習新世界:上網教與學。台北:鼎茂。
葉偉祥(2006)。探討手機動態群組機制與學習策略對英語字彙學習的影響。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葉俊偉、蔡錫濤(2003)。掌握數位化學習趨勢掌握未來。T&D飛訊,7,1-7。
楊媛婷(2003)。國中生線上遊戲經驗與社會適應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裘學賢(1998)。人文主義哲學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高雄:復文。
資訊工業策進會(2004)。2004年數位學習白皮書,經濟部工業局。
維基百科(2009年6月)。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3C
廖慧美(2006年11月)。手機對英國青少年日常生活日形重要功能漸趨多元。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4566
罵男人沉迷網路?美調查:Facebook、Twitter女多於男(2009,10月7日)。今日新聞網。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9/10/07/339-2516066.htm
劉欣飴(2009)。以社會能供性觀點探討資訊科技認知對合作意願影響之研究。資訊社會研究,16,89-135。
劉威翔、鄭景俗(2009)。RST探勘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相關因素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78,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8/78-17.htm
劉開元(2009,9月27日)。國小學童 正掛在線上遊戲廝殺?聯合晚報。取自http://www.udn.com/2009/9/27/NEWS/NATIONAL/NAT5/5162067.shtml
劉燕饒(2001)。國民中學資優學生時間管理、學習態度、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已出版,彰化縣。
潘裕豐(2000)。談資優學生的情意教育。資優教育季刊,77,1-7。
網路人口特性(2009,6月),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906.html
網路霸凌(無日期)。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取自http://eteacher.edu.tw/10_cyberBully.asp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第三版)。台北:五南。
賴瑩蒨(2008)。修讀國小教育學程學生之職業選擇、學習態度和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之研究。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鍾聖校(1997)。認知心理學(第六版)。台北:心理。出版六刷
簡茂發(1997)。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第二版)。台北:心理。
簡梅瑩(2009)。媒體素養教育於增能學生文化反思與終身學習能力:國中小之教學規劃與發展。教學科技與媒體,87,102-114。
戴振堯(2007)。高中生的物理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顏春煌(2006)。數位學習與資訊素養。台北:金禾。
顏榮泉(1996)。全球資訊網在教學與學習上之應用探討。教學科技與媒體,25,33-41。
蕭慧雯(2009)。國民中小學藝術才能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彰化縣例。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羅之盈(2010)。Web 100 2010台灣網站100強。數位時代,190,40-45。
龔任俠(2006)。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與科技學習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二、英文部分:
Anastasi, A. (1988). Psychological testing.(6thed.). New York: Macmillan .
Brown, D. S., Hinson, S. L., & Parsons, R. D. (200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practitioner-researcher model of teaching. Belmont, CA : Wadsworth.
Chiou, W. B., & Wan, C. S. (2007). Using cognitive dissonance to induce adolescents escaping from the claw of online gaming: The roles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justification of cost. Cyberpsychology & Benavior , 10(5), 663-670.
Clough, G., Jones, A.C., & McAndrew, P. E. (2008). Scanlon Informal learning with PDAs and Smartphon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4, 359-371.
Davidson, G.V. (1990). Matching learning styles with teaching styles: Is it a useful concept?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29(4), 36-38.
Davidson, G. V., & Savenye, W. C. (1992). How do learning styles relate to performance in a computer applications cours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4(3), 348-358.
Divaharan, S., Khoo, A., Liu, W. C., & Wang, C. K. J. (2008). Pass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Digital Gaming.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 11(1), 39-45.
Elkind, D. (1988). The hurried child: Growing up too fast too soo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ried, C. B. (2008). In-class laptop use and its effects on student learning. Computer & Education, 50, 906-914.
Fuller, M., & Leidner, D. E. (1997). Improving student learning of conceptual information: GSS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vs. individual constructive learn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 149-163.
Gallie, W. (1955). 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s.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167-198.
Greenfield, P. (1984). Mind and media: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video games and computers. London: Fontana.
Griffiths, M. D. & Hung, N. (1995). Computer game playing in adolescence: Prevalence and demographic indicators. Journal of Community&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5, 189-193.
Griffiths, M. D., Parke, A., & Wood, R. T. A. (2007). Experiences of time loss among videogame players: An empirical study. 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 5(1), 38-44.
Keer, H. V., Smet, M. D., & Valcke, M. (2009).Cross-age peer tutors in asynchronous discussion groups: A study of the evolution in tutor support.Instr Sci, 37, 87–105.
Lacina, J. (2005). Media literacy and learning. Childhood Education, 82(2), 118-121。
Lu, M. (2008). Effectiveness of vocabulary learning via mobile phone .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4, 515–525.

Ludmila, O. L., & Roxana, M. (2008). Do classroom exemplars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principles in teacher education? A comparison of videos, animations, and narrative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6(4),449-465.
O’Donnel, A. M., Reeve, J., & Smith, J. K. (200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flection for action. Hoboken, NJ: John Wiley& Sons.
Raisinghani, M. S. (2003). Web-based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A Transaction perspective. In A. Aggarwal(Ed.). Web-based education: Learning from experience, (pp71-89). London: Information Science .
Schmid, C. E. (2008). Potential pedagogical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multimedia use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equipped with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echnology.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1(4), 1553-1568.
Singhal, M. (1997). The Internet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5(7). Retrieved Octorber 24, 2009. from http://iteslj.org/Articles/Singhal-Internet.html
Technical Glossary. (2009.9.8). Retrieved Octorber 25,2009 from http://www.csmeter.com/00gastor/Glossary.html
Wellington, J. (2005). Has ICT come of age? Recurring debates on the role of ICT in education, 1982-2004.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23(1), 25-39.
WorldWideLearning. (2009).E-learning trends. Retrieved August 25,2009 from http://www.worldwidelearn.com/elearning-industry/trends.htm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16.24.105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16.24.105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