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2103-11395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2103-113959
論文名稱
Title
閩台經濟發展與區域合作
Taiwan-Fuji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6-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7-02
關鍵字
Keywords
福建、經濟發展、區域合作
Fuj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Cooperation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51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5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在大陸各省中,福建與台灣隔海相望,台灣與大陸福建省的關係最為密切;閩台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函與價值,可將要點歸納如下:(1)歷史血緣(2)地理位置(3)對台特殊政策(4)閩台經濟結構(5)台灣經濟發展格局。
研究架構採郝克歇-歐林理論(Heckscher–Ohlin approach),亦即觀察資本及勞動的比例,富於資本生產要素者,將輸出資本密集性產品,而富於勞力因素者,自然利用勞力密集性產品之輸出。
台灣資本及勞動的比例約為福建的221倍,此種分析結果與一般理解並無差異,也就是說台灣地區應專業生產資本較密集的產業,福建地區應專業生產勞力較密集的產業。
從福建台資企業的投資項目、投資金額、投資規模及產業結構等面向,依據客觀統計數據,分析大陸改革開放來台資企業在福建的分佈與演變特色。
閩台的發展與困境上,福建是對台軍事前線,也是大陸對台綜合試驗區、「三通」先行區與「一國兩制」銜接區;在政治上防範「和平演變」及經濟上產生的「國家安全」問題,還有「小三通」實行的現況分析。
Abstract
Abstract

Among all provinces in Mainland China, Fujian, located across the strait from Taiwan, has the most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Taiwa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thus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and values, which are unfolding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historical connection; (2) geographic site; (3) Mainland China’s Policy toward Taiwan; (4) Taiwan-Fujian’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5) the developmental layout of Taiwan economy.

The research framework of this present study utilized Heckscher-Ohlin approach, which is to observe the capital-labor ratio, by which those with more of capital element export the capital-intensive products, while those with more of labor element export the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Taiwan’s capital-labor ratio is approximately 221 times Fujian’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ublic understanding, that is to say, Taiwan should focus on developing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Fujian,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Based on objective statistics in investment items, investment amount, investment scal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s of Taiwanese-owned enterprises in Fujian, this study is in an attempt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owned enterprises in Fujia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inland China’s reform and open-door policy.

A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edicament of Taiwan-Fujian relationship, given that Fujian is not only the military frontline against Taiwan, but also the synthesized experiment zone, “three links” pioneer zone, and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connection zone, this study suggests Taiwan should take adequat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avoid “peaceful evolution” in politics, deal with “national security” issues resulted from economic exchange, and thoroughly analyze the status quo of “small three links” polic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理論架構 1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16
第二章 理論架構 20
第一節 H–O定理之意義及其成立要件 20
第二節 有關H–O定理實證文獻之簡評 25
第三節 有關李昂鐵夫矛盾之解釋 28
第四節 H–O的應用 35
第三章 福建經濟與產業發展 37
第一節 福建經濟發展 37
第二節 福建進出口貿易結構 41
第三節 福建資本及勞動 52
第四章 台商對閩投資分析 60
第一節 台資投資福建的演變 62
第二節 台資相對地位 74
第三節 台資區位分布 88
第四節 台資影響分析 96
第五章 閩台的經濟合作與困境 101
第一節 閩台經貿合作的現狀 101
第二節 福建對台軍事面 111
第三節 福建對台政治面 119
第四節 福建台資的演變 121
第五節「小三通」的評估 134
第六章 結論 138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摘要 138
第二節 政策建議 160
英文參考書目 163
中文參考書目 16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英文參考書目
Baldwin R. E.,“Determinant of the Commodity Structure of U.S.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1,(March 1971)。
Bhagwati J.,“Some Recent Trends in the Pu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in a Developing Word(London:Macmillan,1963)Ed. R. F. Harrod and D.Hauge。
Bharadwaj R.,Structural Basis of India’s Foreign Trade(Bombay:University of Bombay)and“Factor Propor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Indo–U.S. Trade,”Indian Economic Journal,Vol.10,(1962)。
Caves R.E. and Jones R. W.,World Trade and Payments–An Introduction(Little Brown&Co.Boston,1973)。
Diab M.,The United States Capital Posi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Foreign Trade(Amsterdam:North Holland,1956)。
Dravis I.,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24,(1956–1957)。
Heckscher E.“The Effect of Foreign Trad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Philadelohia:Blakiston,1949),Edited by H.S.Eillis and L.A. Matzler for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10。Ohlin B.,“Inter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Harvard Economic Studies,Vol.39(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
Hodd M.,“An Emp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Heckscher–Ohlin Theory,”Economica,Vol.34,(Fed. 1967)。
Jon Harkness and John F. Kyle,“Factors Influencing United States Compara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May 1975),153–165;Richard 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rade Theory & Policy,APPLEYARD&FIELD 2nd ,(1992 and 1995)。
Jones R.,“Factor Proportions and the Heckscher–Ohlin Model,”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Vol.24(1956–1957)。
Kreinin M. E.,“Comparative Labour Effectiveness and the Leontief Scarce–Factor Paradox,”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5(Mar. 1965)。
Leontief W.,“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Economia Internazionale(Feb.1954);Leontief W.,“Factor Propor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Trade:Further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8(Nov. 1956)。
Lerner A.P,“Factor Price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Economic(Feb.1952),N.S.19,reprinted in his Essays in Economic Analysis。
Luo,Qi, and Christopher Howe, “Dire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The Case of Taiwanese Investment in Xiamen ,”The China Quarterl(N.136, December ,1993)。
Minhas B.S.,The Homohypallagic Poduction Fuction、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s,and“the Heckscher–Ohlin Theore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70,(Minhas B.S ,April 1962);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Factor Cost and Factor Use(Amsterdam:North Holland,1963)。
Richard 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rade Theory & Policy,APPLEYARD&FIELD 2nd(1992 and 1995)。
Samuelson P.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qualisation of Factor Prices”,Economic Journal,Vol.58(June 1948)。
Stopler W. 、K. Roskamp,“Input–Output Table for East Germany with Applications to Foreign Trade,”Bulletin of the Oxford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Statistics,XIII. No.3,(1941)。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2001,CEPD Taiwan。
Tatemoto M. & S. Ichimura,“Factor Proportions and Foreign Trade:The Case of Japa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XLI. no. 4.,(1950)。
Wahl D.G.,“Capital and Labor Requirements for Canada’s Foreign Trade,”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Vol.27,(Aug. 1961)。
Womack, Brantly and Guangzhi Zhao,“The Many Worlds of China’s Provinces:Foreign Trade and Diversification,”China Deconstructs:Politics, Trade and Regionalism ,edited by S.G. Goodman and Gerald Segal, (London:Routledge,1994.)。
“Cadres cautious on force against Taipei,”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 Dec 1995)。


中文參考書目
丁樹範,中國大陸國防工業的軍轉民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一九九六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五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批轉「沿海部份城市座談會紀要」的通知(一九八四年五月四日)附:「沿海部份城市座談會紀要」。
中共福建省委辦公聽、省委政策研究室合撰,“堅定的步伐,光明的前程–福建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回顧,”福建日報(福建,一九八九年九月八日,第二版)。
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陳水扁先生於520就職演說。
孔長才,“廈門經濟特區引進台資回顧與思考,”台情調研(福建:福建省委對台工作辦公室,一九九一年,第十二期)。
王兆國,“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促進對外開放,”中國政府機構(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一九九一年),頁一百五十一至一百五十三。
王兆國,“福建創造良好環境吸引台資,”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九○年六月四日,第一版)。
台北市企業經理協進會編,大陸投責環境變遷與台商經營管理巡迴考察團專案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一九九六年)。
年度工作報告、中央領導重要講話、涉台經貿會議文件,及相關資料。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各統計月報。
吳安家等著,台商投資大陸的影響-廈門特區的個案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一九九六年)。
吳能遠,福建經濟發展與閩台兩地經清關係(台北:大陸投資與台商保障研討會,一九九四年三月)。
吳榮義、黃崇哲,“我國產業發展趨勢與挑戰,”臺灣經濟研究月刊(台北,第二十三卷第八期)。
李吉壽,台商投資大陸型態的演變與福建吸引台資的前景(廈門:閩台經貿合作研討會,一九九五年九月)。
李非,“三通福建新時期的機會:台商福建投責總檢閱,”廣角鏡月刊(香港,一九九七年,第十期)。
李非,“台商在閩投資向高級型態轉化,”福建對外經貿(福建,一九九四年六月)。
李非,“福建台資企業投資產業型態分析,”投資研究(北京,一九九七年七月)。
李非,台商在閩投資向高級型態轉化(福州:福建對外經貿,一九九四年六月)。
李非,海峽兩岸經貿關係(北京:對外貿易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李非,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問題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李非,福建台資企業投資產業型態分析(北京:投資研究,一九九七年七月)。
李道成,“迎來台塑好開端,漳州想再創高峰:曹德淦指台灣與漳州緯度、氣候、土壤類似,是台灣農業企業投資最佳地點,”工商時報(台北: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四日,第九版)。
李澄曉主編,建國以來軍事百樁大事(北京:知識出版社,一九九二年)。
沈明室,改革開放的解放軍(台北:慧眾文化出版,一九九二年)。
邢慕寰,通俗經濟學講義(台北:三民書局,民七十六年十一月)。
周鉅原,台商在福建地區投資設廠之研究(台北:政大國際關係中心顧問委員會委託,一九九一年)。
林全枝、林慶華合撰,“福建台商投資狀況研究,” 台灣研究(北京,一九九五年,第二期)。
林其泉編著,閩台六親(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
林岡,“規範性地方分榷與兩岸關係的前景,”當代中國研究(普林斯敦,一九九五年,第一、二期合刊)。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民七十六)。
金泓汎、鄭澤清及劉義經合著,閩台經濟關係:歷史,現狀,未來(廈門:鷺江出版社出版,一九九二年)。
金馬試辦小三通說明書(台北:行政院陸委會,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姚寶珍,“再造福建農業新优勢,”福建論壇(福建:經濟社會版,二○○○年,第五期)。
政府工作報告:一九七九年十二日十八日在福建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訊上報告,馬興元,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七九年二月三日,第一、三版);蔡寧林,“正在實地的宏偉藍圖:我省八個基地建設的成就和展望,”1985福建經濟年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政府工作報告: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八日在福建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大會議上報告,馬興元,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十日,第一至三版);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一九八一年三月三十日在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說上,福建省省長馬興元,福建日報(福建,一九八一年四月十日,第一、三、四版)。
洪志清,中共對台資企業政策的演變分析:福建省個案研究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七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八年)。
洪美華等著,大陸台商聚落與產業分工研究(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一九九七年)。
海基會經貿服務處編,海基會處理經貿糾紛案件一覽表,一九九四年三月。
耿慶武,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二○○一年六月十日)。
馬洪、房維中合編,中國地區發展與產業政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高長,“製造業台商赴大陸投資與兩岸產業分工,”亞太經濟發展與兩岸產業分工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國家體改委研究所、中共中央黨校經濟研究中心組編,中國對外經濟貿易改革二十年(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
國務院辦公席轉發國務院台灣事務辨公室關於做好台胞接待和大陸人員赴台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辨發「一九八九」四十九號)。
張向前、陳克明、張茂法、胡勁,“試析台灣現代經濟發展及對福建經濟建設的啟示,”華東經濟管理(福建:國立華僑大學工商系華大台灣研究所,二○○○年六期)。
張俠著,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之權限:地方主義的現象(台北:政大國際關係中心顧問委員會委託,一九九一年)。
張憶,分久必合–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大陸與港澳台關係(香港:社會科學服務中心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張錦貴、薛東合撰,“決策:再興八閩開放湖,”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九二年二月二曰,第一版)。
曹世新主編,中國軍轉民(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曹原彰、劉秋貴合著,錢進福州軍區(台北:小報文化出版,一九九五年)。
梁國樹,“台灣對外貿易與就業,”經濟論文叢刊(台北:台灣大學,一九七二年,第三輯)。
許紅兵,閩台經貿交流急需完善金融服務體系(廈門:閩台經貿合作研討會,一九九五年九月)。
陳水扁總統八月三日談話之說帖。
陳保明,“貫徹出入境兩法,促進福建經濟建設發展,”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第五版)。
陳崇龍、謝俊合編,海峽兩岸關係大事紀(北京:中共黨史出阪社,一九九三年)。
陳紹基等主編,“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廣東法規全書:1979-1993(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陸開錦,“二○○○年福建經濟發展形勢的分析及建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學報(福建:福建省委辦公廳,二○○○年第四期)。
章文,“漳州的魅力,”兩岸關係月刊(北京,一九九七年十月)。
項南,“福建應當走在四化建設的前頭:在中國共產黨福建省第四次代表會上的報告(一九八五年六月二十八日),”福建日報(一九八五年七月十五日,第一、二版)。
馮強,“吸收外資與加快閩東南開放開發,”福建論壇(福州:經濟社會版,一九九三年十一月)。
黃仲聯,“走出谷底,攀向高峰:1992年福建利用台資的形勢,”海峽瞭望(福建:福建社會科學院,一九九三年,第四十期)。
黃達撰,“九十年代閩台經濟合作展望,”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九一年一月三日,第二版)。
楊尚昆視察廈門、泉州,福建日報,一九八六年二月十七日,第一版。
楊國楨,閩在海中──追尋福建海洋發展史(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一月)。
楊開煌,“中共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及其爭議與反省,”東亞季刊(台北:政大東亞所,二十:二,一九九八年十月)。
楊輝,“台灣農業發展態及其對福建農業的影響,”農業信息探索(福建:福建省農科院情報所,2000年3期)。
廖繼敏,國際經濟學(台北:六國出版社,第四版,民六十九年八月)。
福建省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福建省統計局,二○○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福建省外經貿委課題組撰,“福建省吸收台資的作用和問題研究,”收錄於顧銘主編,閩台經貿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福建省統計局外經處撰,“抓住機過、加強合作,繁榮閩台經濟-閩台經濟合作現狀、問題與對策,”中國外經貿易熱點問題研究(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福建統計年鑑、福建對外經濟統計年鑑等,各年度相關統計年鑑。
閩台經貿合作穩步發展,新華社,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劉學沛,展望世紀之交的閩台經濟合作(台北:大陸投資與台商保障學術研討會,一九九四年三月)。
潘叔明,“福建對台開放的戰略問題,”台情調研(福建省委對台工作辨公室,一九九一年,第二期)。
蔡宏明,“小三通的定位與經濟安全問題,”「小三通與國家安全」探討與分析座談會討論(台北: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二○○○年七月十二日)。
鄭學益,“福建經濟發展的若干思考,”福建論壇(北京: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二○○○年十二期)。
鄧力群、馬洪及武衡合編,當代中國的福建:上冊(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一九九一年)。
鄧小平,“辦好經濟特區 增加對外開放城市,”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蕭穆民,葉非策動恢復福州軍區(舊金山:中國之春,一九九五年三月,第一百四十三期)。
離島建設條例(台北:立法院,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制定完成;二○○二年一月十七日修正部分條文)。
嚴正、林其屏、陳明森、黎昕,“閩台經貿合作的現況及其展望,”福建經濟社會發展與預測(福建:福建社會科學院編著,二○○一)。
顧明,中國改革開放輝煌成就十四年福建卷(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一九九三年)。
“山海協作、梯度推進、共同繁榮,”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第一版)。
“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決定閩南三角地區闢為沿海經濟開放區,”福建日報(福建,一九八五年三月六日,第一版)。
“中共石獅市委員會、石獅市人民政府合撰,石獅海峽西岸繁榮帶上的璀燦明珠,”福建日報,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六日,第四版。
“允許軍隊經商,容易導致腐敗:專訪大陸學者胡鞍鋼北京專訪,”中國時報,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第一版。
“台資成為福建第二外資來源,”新華社,一九九八年四月七日。
“加快閩東南開放開發縱橫談:閩東南縱深發展之路,”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九五年九月七日,第二版)。
“共軍支持改革,讓出部分港區,”中央日報(台北,一九九二年七月一日,第七版)。
“吸收台資形勢分析,”台商投資研究材料(福建:福建省內部文件,一九九五年一月)。
“吸收台資形勢分析,”台商投資研究材料(福建省內部文件,一九九五年十月)。
“我省認真執行新時期對台政策,”福建日報(福建,一九八九年十月三日,第一版)。
“近年台商赴中國大陸被捕判刑紀錄一覽表,”工商時報(台北,一九九八年八月十三日,第二版)。
“促進我國四化建設,我已有個地區對外開故,”福建日報(福建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一日,第四版)。
“省委召開四屆十二次全體會議:傳達學習江澤民視察福建講話,”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九○年一月九日,第一版)。
“省委召開地縣委書記會議貫徹中央指示精神,”福建日報(福建,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七日,第一版)。
“省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召開年會:探討我省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的對策思路,”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三,第二版)。
“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特點為何,一九七九年七月中發「一九七九」,五十號文,認為這是一項新的工作,並未具體言明,但決定隨時組成一個協調小組,了解執行政策的情況。
“國務院批准成立廈門經濟特區,”福建日報(福建,一九八○年二月六曰,第一版)。
“習近平到廈門、漳州調研,”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九七年十月十日,第一版)。
“解放軍撤離商業戰線,”亞洲週刊(香港,一九九八年八月三日至八月九日)。
“對臺政策福建當指標,”工商時報(台北,一九九一年一月二十七日,第十一版)。
“福建邁向二十一世紀戰略研究廈門研討會,”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九五年二月五日,第七版)。
“認真學習全面貫徹十四大精神:陳光毅在省委五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福建日報(福建,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九、三十日,第二版)。
“閩台經貿合作穩步發展,”新華社(北京,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關於“七五”期間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若干措施(中共福建省第四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通過),”福建日報(福建,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七,第一版)。
“籲防止台胞精神污染,”明報(香港,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三日,第十一版)。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5.5.18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5.5.18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