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2104-04200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2104-042007
論文名稱
Title
社會階層化對中國大陸政治發展的影響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o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5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1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7-02
關鍵字
Keywords
社會階層化、中國大陸、政治發展、利益
Social Stratification, Political Development, Mainland China, Interes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29 次,被下載 365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2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651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社會階層化實質上就是在討論社會不平等現象,且其與社會流動是一體兩面的,一般而言,社會流動比較注重個人本身的移動,社會階層化則比較注重群體的社會結構。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可以視作國家與社會的分離,社會逐漸尋回先前失去的自主性,國家機器所能控制的範圍逐漸縮小、虛化以及規範化,相對的替民間社會挪出較之前更多的空間,促使民間出現不少新興的社會階層,換言之,隨著社會多元化和經濟運作商品化、市場化的發展,相當程度上形塑了相對於國家之外具有自主性的社會力量存在的可能性,而這一股力量對中國大陸政治發展有什麼樣的影響,本文即是據此加以論述。
首先,探討社會階層化與中國大陸政治發展兩者間的關係,兩者是相互的因果關係,我們分就三階段(三個時期)論述說明兩者間的關係,第一階段(1949~1978)是黨內權力鬥爭擴大為社會衝突。第二階段(1978~1992)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使原本封閉的社會體系,因為經濟的發展帶來社會的流動,第三階段是中國大陸在後鄧時期(1992~2002)市場經濟雖更加確定,但由於中共長期執政的結果,社會不平等的現象一一浮現,如領導幹部貪污腐敗嚴重,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等。
接著,論述社會階層化對中國大陸政治發展的影響,其影響的層面有:意識型態的轉變-由階級鬥爭到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共產黨體質的變化-允許私營企業主入黨,並分別就正、負面的影響加以探討。除此之外,由於階層利益逐漸組織化、集團化、政治化,其對中國大陸的政治與社會亦產生一定的影響。最後,我們歸結各章的描述、解釋後,再提出我們的研究發現,並根據這些發現,進一步作預測分析。
關鍵詞:社會階層化、中國大陸、政治發展、利益
Abstract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makes national and society's separation in Mainland China, the society gradually retrieves the independency which formerly lost, and the state can control the scope gradually reduces. The society thus appears many spaces, and appears many emerging social stratum. That creates the social mo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ety inequalities also gradually expand. How does the social independent strength will have any type influence to Mainland China political development?
First, we discuss the relations by three stages of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ainland China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 first stage (1949~1978) is the inner-party conflict of authority expands for the social conflict. The second stage (1978~1992) is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creates the social mobility. After the third stage (1992~2002) is the Post-Deng tim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ong-term being in power creates each kind of society inequalities.
Second, we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This is main core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includes: To change of the ideology, and to chang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hysique, and the interest-politics are formation. All of these influence contain, the obverse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Finally, we will according to these influences to extrapolate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Mainland China political development.
Keywords:social stratification、Mainland China、political development、interes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社會階層化對中國大陸政治發展的影響
目次
表目錄………………………………………………………………….Vi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4
一、研究途徑………………………………………………………4
二、研究方法…….……………………………………………….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4
第四節 論文架構……….……………….………………………….16

第二章 社會階層化的意義……………….………………………….19
第一節 什麼是社會階層化……………………………………….….20
第二節 社會階層化理論………………...……………………….….23
一、衝突論……………………………………………….………23二、功能論……...…………………………...……………….…..27
第三節 社會流動……………………..…………………………….33
一、社會流動的類型……………………………………………...33
二、社會流動的模式……..……………………………………….35
三、社會流動的因素…………..………………………………….39

第三章 社會階層化與中國大陸政治發展的關係…………….…….41
第一節 黨內權力鬥爭擴大為社會衝突(1949~1978)……...……….…..42
一、馬、列的階級鬥爭論……………………………..……………43
二、毛澤東對階級鬥爭的應用……………………….…………….45
三、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對社會造成的衝擊與破壞………..…….…49
第二節 改革開放造成社會流動(1978~1992)………………..…….….51
一、改革開放後大陸社會流動的因素………………….….…….…51
二、改革開放後大陸社會流動的形式與特徵………..…….…….….54
三、新興階層的浮現和舊階層的衰退…………….……………….60
第三節 後鄧時期中共長期執政下的社會不平等現象(1992~2002)……66
一、貧富差距逐步擴大………………………..…………….…….67
二、領導幹部貪污腐敗日益嚴重…….………..……………….…..70
三、階層間利益衝突與矛盾加劇……………….………………….73

第四章 社會階層化對中國大陸政治發展的影響………….……….77
第一節 意識型態的轉變及其影響………………….….………….…78
一、由階級鬥爭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78
二、正面導向……………………………………….…………….84
三、負面評估……………………………………….………….…86
第二節 共產黨體質的轉變及其影響…………….…….……………..88
一、允許私營企業主入黨…………….…………….……………..89
二、正面導向………………….…………………..………….…..93
三、負面評估…………………………………….……………….96
第三節 利益政治的產生及其影響………….…….….………………98
一、階層利益的組織化、集團化…………………….………….…101
二、利益集團與中共的關係………………….…….………….…106
三、利益集團對中國大陸政治、社會的影響………….……………110

第五章 結論…………………………………………………..……..115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5
一、立論基礎………………………………………………...….115
二、影響層面的發現………………………………………….....117
第二節 預測………………...…………...………………………..121

參考書目……………………………………………………………....12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一 書籍

丁學良,1994,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初版。
小島朋之著,杜秀卿譯,1997,失去鄧小平的中國。台北:大展出版社,3月初版二刷。
北京青年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編,2003,國情報告:中國現況藍皮書。台北:達觀出版公司,1月初版。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編印,1985,中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中國大陸雜誌社,1月修訂再版。
中國社會學學會編,2002,中國社會學會學術年會獲獎論文集NO.1(2000.南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9月初版。
中共問題原始資料編輯委員會編,1984,中共權力鬥爭真相。台北:黎明文化,1月初版。
中國大陸研究學會編印,1994,中國大陸研究暨兩岸關係論文集(第二輯)。台北:中國大陸研究學會,7月初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2003,21世紀初中國面臨的重大理論漢對策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3月初版。
王國興、李吉著,1993,青年毛澤東的思想軌跡。湖南:湖南出版社,12月初版。
王名、流國翰、何建宇,2001,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2月初版。
王邦佐,2000,中國政黨制度的社會生態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6月初版。
巴林頓.摩爾著,結構群編譯,1990,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台北:結構群,12月初版。
王章陵,1991,東方馬克思主義。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3月初版。
孔德元,2001,政治社會學導論。北京:人民出版社,9月初版。
王鵬令主編,1999,鄧後中國:問題與對策。台北:時英出版社,初版。
石之瑜,2001,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台北:五南圖書,3月初版。
石之瑜,1994,中國大陸的國家與社會。台北:五南圖書,1月初版。
石之瑜,1995,大陸問題研究。台北:三民書局,3月初版。
玄默,1979,毛澤東思想的歷史結論。台北:正中書局,4月初版。
田弘茂、朱雲漢、Larry Diamond、Marc Plattner合編,1997,新興民主的機遇。台北:業強出版社,10月初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2,中國大陸研究基本手冊(上、下冊)。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0月初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1997,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1月初版。
吉拉斯,1980,新階級。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1月三版。
任德厚,1997,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5月增修四版。
汝信、陸學藝、單天倫主編,2001,2001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月初版。
汝信、陸學藝、單天倫主編,2004,200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月初版。
江振昌主編,1995,後鄧小平的中國大陸。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6月初版。
朱國宏,1997,可持續發展:中國現代化的抉擇-中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關係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2月初版。
李英明,1995,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8月初版。
李英明,1998,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3月初版三刷。
李英明,1998,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5月初版二刷。
李英明,1999,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文化公司,8月初版。
李英明,2002,社會衝突論。台北:揚智文化公司,8月初版。
李酉潭,1999,自由、平等與民主:約翰彌勒與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11月初版。
何文男、李天賞編著,1999,社會學概要。台北:三民書局,5月初版。
呂亞力,1997,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10月三修訂再版。
沈明明主編,2002,改革發展與社會變遷。北京:華夏出版社,1月初版二刷。
肖前主編,1995,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下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版二刷。
貝頓著,徐鴻賓、徐京輝譯,1990,馬克斯.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初版。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8月初版。
李明堃、黃紹倫主編,1993,社會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7月初版。
李明堃、李江濤編,1994,中國社會分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2月初版。
李強,2002,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月初版。
李景鵬,2000,中國政治發展的理論研究綱要。哈爾賓: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月初版三刷。
吳安家,1994,中共政治發展。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6月初版。
吳國光,1994,國家、市場與社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初版。
吳增基、吳鵬森、蘇振芳主編,2002,現代社會學(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8月二版九刷。
林琳文,1997,後社會主義中國: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台北:生智文化公司,11月初版。
韋伯著,康樂等編譯,1991,支配的類型-韋伯選集(III)。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月一版二刷。
約熱.戈里查爾著,王愛珠譯,1991,社會學: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的一般理論。台北:水牛圖書公司,12月初版。
段若鵬、鐘聲、王心富、李拓,2002,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階層結構變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月初版。
洪鎌德,1997,馬克思社會學說之析評。台北:揚智文化,初版。
洪鎌德,1999,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3月初版二刷。
范珍輝,1980,階級與社會:階級鬥爭論批判。台北:正中書局,7月初版。
胡鞍鋼,1995,挑戰中國-後鄧中南海面臨的機遇與選擇。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4月初版。
胡順延、胡功民主編,2002,中國中部地區社會結構變遷-漢川市社會階層個案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0月初版。
科拉柯夫斯基著,馬元德譯,1992,馬克思主義的主流(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5月初版。
泰爾朋著,陳璋津譯,1994,政權的意識型態與意識型態的政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6月初版。
康紹邦,1998,學習江澤民關於十大理論問題的論述。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7月初版。
馬德普,1997,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6月初版。
奚從清、沈賡方主編,2002,社會學原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7月四版十三刷。
唐勃,1993,馬列主義社會變遷理論與策略。台北:幼獅文化,11月初版。
姜新立,199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貧困。台北:黎明文化,7月再版。
桑玉成,2002,利益分化的政治時代。上海:學林出版社,10月初版。
陳秉璋,1984,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3月初版。
陳紅太,2002,當代中國政府體系與政治研究法。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5月初版。
陳英偉,1987,中國大陸社會變遷中政治秩序與青年理念。台北:幼獅文化,5月初版。
陳璋津,1992,回向馬克思。台北:蒲公英出版社,6月初版。
陳一諮、李少民、于大海等著,1991,中國大陸的改革與發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6月初版。
陸學藝、李培林主編,1997,中國新時期社會發展報告(1991-1995)。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8月初版。
陸學藝,1997,社會結構的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2月初版。
郭德宏、姜士林主編,1997,中共黨史新探索。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2月初版。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書局,5月初版。
畢浩明主編,1988,社會學:界線與侷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0月初版。
連玉明主編,2003,中國國情報告2003-體驗「兩會」問題中國新語態。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6月初版。
張靜編,1998,國家與社會。杭州:浙江民出版社,12月初版。
張江河,2002,論利益與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0月初版。
張玉法,1999,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7月初版。
張聯瑜,2003,腐敗思想文化探源及治理對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9月初版。
張華葆,1987,社會階層。台北:三民書局,2月初版。
張華葆主編,1993,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9月五版。
張曉春、林瑞穗、章英華、詹火生,1996,社會學概要。台北:三民書局,8月十版。
張德勝,1989,社會原理。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0月初版三刷。
賀希費德著,蘇付伊、丁庭宇譯,1998,統治菁英、中產階級與平民。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月修訂再版。
傑達.馬特拉斯著,李明譯,1990,社會不平等-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月初版。
彭懷真,1999,社會學概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1月修訂版三刷。
黃衛平、汪永成主編,2003,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II。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5月初版。
黃瑞祺主編,1998,馬學新論:從西方馬克思主義道後馬克思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月初版。
黃建鋼,2003,政治民主與群體心態。北京:中信出版社,8月初版。
曾建元主編,2003,東亞自由化、民主化與區域和平:中國民運民主台灣之旅紀實。台北:唐山出版社,8月初版。
彭懷恩、俞可平主編,1999,中國轉型的挑戰(經濟、社會篇)-大陸改革開放二十年論文選。台北:風雲論壇,6月初版。
彭懷恩,2003,政治學新論。台北:風雲論壇,6月初版。
奧爾森著,董安琪譯,1989,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月初版。
鄒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初版。
葉明德,1994,大陸人民的政治參與(1978-1992)。台北:時英出版社,1月初版。
葉至誠,2001,社會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2月初版。
趙先運,1988,中共的社會主義是什麼。台北:亞洲與世界社,7月初版。
趙倩,1990,鉅變與未來:1989年天安門事件之後的中國大陸情勢。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7月初版。
趙建民,1994,威權政治。台北:幼獅文化,12月初版。
鄭永年,2000,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授權吉虹資訊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月初版。
鄭竹圍,1992,大陸政經巨變與中國前途。台北:五南圖書,6月初版。
鄭杭生,2003,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研究報告200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3月初版。
鄭竹圍,1998,轉變中的中國政經社會。台北:五南圖書,1月初版二刷。
蔡國裕,1986,中共政權之權力異化與官僚主義。台北:幼獅文化,9月三版。
蔡文輝,1989,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9月五版。
聯合報文教基金會主編,1997,變遷的探索:兩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2月初版。
遲福林、田夫,1998,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體制史。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1月初版。
鄭國勝,2001,非營利組織評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2月初版。
盧漢龍、楊雄,2002,社會階層構成的新變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9月初版。
謝高橋,1982,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9月初版。
蕭超然主編,1991,中國政治發展與多黨合作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月初版。
韓明謨,2002,社會系統協調論-關於社會發展機理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1月初版。
藍采風,2000,社會學。台北:五南圖書,11月初版。
羅成徽,1993,中國當代政治制度。廣州:中大學出版社,6月初版。
關家麟主編,2002,中國東部地區社會結構變遷-福清市社會階層個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初社,10月初版。
邊燕杰主編,2002,市場轉型與社會分層:美國社會學者分析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月初版。
蘇嘉宏,1992,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8月初版。
蘇紹智,1996,十年風雨-文革後的大陸理論界。台北:時報出版社,5月初版。
Andrew J. Nathan著,柯洛漪譯,2000,蛻變中的中國:政經變遷與民主化契機。台北:麥田出版,9月初版。
C. Wright Mills著,王逸舟譯,1994,權力菁英。台北:桂冠圖書公司,8月初版。
Donald Light. Jr、Suzanne Keller著,林義勇譯,1995,社會學(上冊)。台北:巨流圖書公司,3月再版。
David Held著,李少軍、尚新建譯,1995,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4月初版。
Flemming Christiansen、Shirin M. Rai著,潘兆民、黃烈修譯,1998,中國政治與社會。台北:韋伯文化事業,10月初版。
Georg Luk’acs著,黃丘隆譯,1989,歷史與階級意識。台北:結構群,12月初版。
Gaetano Mosca著,涂懷瑩譯,1997,統治階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5月初版。
Graham K. Wilson著,王鐵生譯,1998,利益團體。台北:五南圖書,5月初版二刷。
G. A. Cohen著,結構群編譯,1991,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台北:結構群,1月初版。
Henri Lefebvre著,黃丘隆譯,1990,從黑格爾到毛澤東-國家理論。台北:結構群,6月初版。
Samuel Huntington著,江炳倫、張世賢、陳鴻瑜譯,1988,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台北:黎明文化,四版。
Henry Miler著,陳美伶譯,社會民主的實踐。台北:五南圖書,12月初版。
Joan. Ferrante著,李茂興、徐偉傑譯,1998,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台北:弘智文化公司,9月初版。
Jonathan H. Turner著,張君玫譯,1998,社會學:概念與應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8月初版三刷。
Lucian Pye著,胡祖慶譯,1989,中國政治的變與常。台北:五南圖書,5月再版。
Leslie Holmes著,宋鎮照、李保民譯,1995,共黨政權之末路:反腐敗運動與合法化危機。台北:國立編譯館,10月初版。
Leonard Broon、Charles M.Bonjean、Dorothy H.Broon合著,張承漢譯,1994,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8月初版三刷。
Maurice Duverger著,黃一鳴譯,1997,政治社會學-政治學的要素。台北:五南圖書,8月初版。
Ralph Miliband著,趙相明譯,1995,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5月初版。
Thmas R. Dys著,柯勝文譯,2000,社會科學導論-權力與社會。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月初版。
Thomas.Sowell著,蔡伸章譯,1993,馬克思學說導論-哲學與經濟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6月初版。

二 期刊論文

丁永康,1997年10月,「毛、鄧時代的政治發展:左與右政治路線探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10期,頁1-13。
于仁壽,1999,從後共產主義演變問題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家州,1998年8月,「菁英策略互動下的中共政治變遷(1976-1996年)」,共黨問題研究,第24卷第8期,頁4-17。
王積盛,2003年11月,「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失衡衍生之問題」,中共研究,第37卷第11期,頁64-71。
王信賢,2000年,8月,「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8期,頁23-45。
王達昌,2001年1月,「二ΟΟΟ年的大陸社會」,中共研究,第35卷第1期,頁64-72。
石之瑜,1992年11月,「中共派系鬥爭本質之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1期,頁5-18。
石之瑜,1992年11月,「中共派系鬥爭本質之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35卷第11期,頁5-16。
江振昌,1993年5月,「大陸農村社會階層化的現況與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5期,頁49-62。
江振昌,1996年夏季,「改革後大陸城鄉差距與社會衝突之研究」,東亞季刊,第27卷第5期,頁17-38。
江振昌,1993年4月,「大陸社會貧富差距的理論探討」,東亞季刊,第24卷第4期,頁26-50。
安蓉泉,2003年2月,「中國民間組織研究中的概念矛盾分析」,國家行政學報,頁54-57。
宋鎮照,1997年秋季,「從大陸社會變遷看跨世紀兩岸關係發展」,東亞季刊,第28卷第4期,頁104-131。
克思明,1997年4月,「反左還是反右-中共改革思想的變遷與挑戰(1988-1992)」,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4期,頁4-20。
克思明,1997年3月,「由解放思想到思想解放-中共改革思想的緣起與發展(1978-1987)」,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3期,頁78-92。
李英明,1995年冬季,「鄧小平、劉少奇與毛澤東:中國大陸社會主義的本質」,東亞季刊,第27卷第3期,頁1-13。
何雪松,1998年秋季,「地方主義利益衝突與利益整合」,東亞季刊,第29卷第4期,頁49-88。
余光,2003年3月,「中共一黨專政剖析-大陸民主黨派地位之演變」,亞洲研究,第46期,頁130-186。
余光,1999年12月,「中國大陸社團剖析」,亞洲研究,第33期,頁75-114。
吳安家,1988年7月,「毛澤東思想是馬烈主義的新版嗎?」,中國大陸研究,第31卷第1 期,頁5-13。
吳安家,1999年9月,「中共統治五十年的理論與實際-黨的領導」,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9期,頁1-12。
邱宏輝,2003年11月,「對中共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分析」,中共研究,第37卷第11期,頁43-56。
周玉山,1996年12月,「毛澤東與文革」,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12期,頁5-23。
孟南,1999年8月,「當前大陸社會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及其影響」,中共研究,第33卷第8期,頁50-66。
林奎燮,2003年冬季,「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前景」,東亞季刊,第34卷第1期,頁57-74。
林琳文,1995年8月,「後社會主義的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8期,頁5-26。
金鍾賢,1996年秋季,「改革後中國大陸社會流動的特色」,東亞季刊,第27卷第6期,頁95-114。
金中燮,1996年8月,「鄧小平時代對毛澤東的評價」,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8期,頁41-50。
吳玉山,1998年6月,「現代化理論VS.政權穩定論:中國大陸民主發展的前景」,政治科學論叢,第9期,頁443-464。
洪輝,2003年10月,「中國大陸新私有資本集團的形成與蟬變」,中共研究,第37卷第10期,頁48-60。
洪敬富,1999,中共「十五大」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新立,1991年6月,「中國共產主義的歷史回顧與理論反思」,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第1期,頁1-23。
姜新立,1999年春季,「後社會主義中國發展轉型論」,東亞季刊,第30卷第2期,頁1-36。
姜新立,2004年2月,「論中國大陸社會所有制結構之變革(上)」,中共研究,第38卷第2期,頁95-109。
姜新立,2004年2月,「論中國大陸社會所有制結構之變革(下)」,中共研究,第38卷第3期,頁76-87。
姜新立,1998年春夏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後共產主義中角色意義」,亞洲評論(香港),總第7期,頁141-169。
徐斯儉,2003年7、8月,「中共十六大與政治改革」,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4期,頁25-54。
徐斯儉,2001年2月,「中國大陸九Ο年代之政治變革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頁1-29。
時憲民,1993年11月,「中國社會轉形期的結構分化與雙二元社會結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總第5期,頁55-65。
陳璋津,1994年8月,「中共統治權力的來源」,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8期,頁29-39。
陳追翃,1998年10月,「論轉形期中國大陸社會的非穩定性」,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10期,頁79-93。
陳志柔,1999年10月,「中國大陸的不平等結構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頁1-15。
陳德昇,2003年10月,「中共將推動經濟、社會協調與平衡發展策略」,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0期,頁1-4。
陳重成,1997年9月,「鄧後中共革命政權的發展與挑戰」,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9期,頁70-78。
陳微菱,1988,馬克思階級理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志嘉,2000年春季,「六四天安門事件決策過程與大陸民主化前景」,東亞季刊,第31卷第2期,頁21-42。
許志嘉,2001年9月,「社會壓力迫使大陸面臨政體轉型」,大陸工作簡報,頁9-12。
張鎮邦,1995年4月,「評鄧小平南巡講話中有關吳產階級專政思想」,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4期,頁5-16。
張鎮邦,1993年4月,「鄧小平建設有中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際」,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4期,頁7-18。
張鎮邦,1994年3月,「論資產階級在中國大陸的興起」,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3期,頁5-16。
張裕亮,1996年11月,「改革開放前大陸城市社會分層之研析(1949-1978)」,共黨問題研究,第22卷第11期,頁49-61。
黃元冠、梁哲瑋,1994年6月,「我國利益團體生態的認識-制度與規範設計的基礎」,法律學刊,第24期,頁3-29。
傅岳邦,2002年7月,「中國大陸的社群主義」,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7期,頁55-69。
程超澤,1997年2月,「轉形期中國大陸社會不穩定性問題研究」,中共研究,第31卷第2期,頁74-83。
程立顯,1999年12月,「社會公正、平等與效率三者關係之我見」,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9期,頁19-34。
張茂桂,1986年5月,「社會階層化與階層衝突:評馬克思、達倫道夫、功能學派、蘭斯基以及其他」,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1卷第2期,頁51-60。
董立文,1997年秋季,「中共政治改革宇兩岸關係」,東亞季刊,第28卷第4期,頁53-71。
葉非比,2001年9月,「中共開放私營企業主入黨之評析」,大陸工作簡報,頁4-9。
葉非比,2002年1月,「中共民主改革倡議增溫」,大陸工作簡報,頁5-12。
葉非比,2001年1月,「研判報告-政治」,大陸情勢,頁11-25。
葉非比,2001年7月,「研判報告-政治」,大陸情勢,頁11-22。
葉非比,2001年10月,「研判報告-政治」,大陸情勢,頁11-22。
葉非比,2002年1月,「研判報告-政治」,大陸情勢,頁11-22。
葉非比,2002年7月,「研判報告-政治」,大陸情勢,頁11-22。
楊開煌,2000年,「台灣中國大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東吳政治學報,第11期,頁71-105。
溫洽溢,1997年春季,「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東亞季刊,第28卷第2期,頁173-214。
趙建民,1996年1月,「中共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政治變遷」,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1期,頁7-24。
熊自健,1995年8月,「大陸學界關於市民社會的研討」,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8期,頁40-52。
慧峰,2003年8月,「影響大陸經濟與社會發展因素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7卷第8期,頁68-89。
劉彥廷,2003年秋季,「對大陸市民社會理論中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再思考:以網際網路的觀點」,東亞季刊,第34卷第4期,頁59-94。
蔡英文,1999年6月,「公民德性、市民社會與主權國家:現代市民社會論樹脂探討」,政治科學論叢,第10期,頁83-112。
賴榮偉,1998年秋季,「中共政治研究之派系模式探討」,東亞季刊,第29卷第4期,頁103-134。
賴皆興,2003年春季,「鄧小平時代中共意識型態中的後殖民意涵」,東亞季刊,第34卷第2期,頁53-70。
戴東清,2003年12月,「民主化因素與中國大陸民主化前景」,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1卷第2期,頁123-158。
蘇紹智,1991年6月,「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命運(1949-1989)」,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6卷第2期,頁57-76。
Gerhard Lenski著,王慶力譯,1986年5月,「社會階層化的理論初探:權力與特權的根源」,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1卷第2期,頁85-96。
Kingsley Davis、Wilbert E.M.ore著,瞿海源、陳鳳玉譯,1986年5月,「論階層化的幾個原則」,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1卷第2期,頁77-84。

三 網際網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http://www.mca.gov.cn/
中國政府網頁:http://www1.cei.gov.cn/govinfo/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http://www.cass.net.cn/chinese/s08_zzx/indexnew.asp
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webnew/index.asp
中國統計年鑑:http://huang9.nease.net/images/jianding.htm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年鑒研究會:http://www.yearbook.cn/link/yb.asp
中國獨立作家筆會:http://www.boxun.com/hero/hujun/6_3.shtml
中華歐亞基金會:http://www.eurasian.org.tw/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 北京領導決策資訊中心:http://www.ccgov.org.cn/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tw/index_o.html
財團法人兩岸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
紫光閣:http://www.zgg.org.cn/

英文部分

一 書籍

Baogang, He. 1996. The Democratization of China.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ress.
Chu-Yuan Cheng. 1990. Behind the Massacre-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erment in China. Boulder: Westview Press.
Carol, Lee Hamrin.1990. China and the Challenge of the Future: Changing Political Pattern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David, Stark, and Laszlo, Rruszt(eds.), 1998. Postsocialist Pathways: Transforming Politics and Property in East Central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wight, Perkins, and Shahid, Yusuf(eds.),1984.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Daniel, Burnstein, and Arne, J. De Keijzer(eds.), 1998. Big Dragon: China’s Futur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Press.
F. Lamond, Tullis.1973. Politics and Social Change in Third World Countrie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ress.
Frank, Parkin. 1971. Class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Order: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apitalist and Communist Societie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Press.
Gordon, White; Jude, Howell, and Shang, Xiaoyuan(eds.), 1996. In Search of Civil Society: Market Reform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Irving, Krauss.1976. Stratification, class, and conflict. New York : Free Press.
Irma, Adelman, and C. T. Morris(eds.),1973.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Jean, L. Cohen, and Andrew, Arato(eds.), 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Jason, L. Finkle, and Richard, W. Gable(eds.), 1971.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New York: Wiley Press.
J. Migdal. 1988. Strong Societies or Weak States: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c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 Watson.1984. Class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Post-Revolution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vin, J. O’Brien. 1990. 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 China’s National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York: Camg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rle, Goldman.1994. 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 in China: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Deng Xiaoping Er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bert, M. Hauser, and David, L. Featherman(eds.), 1977. The Process of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Suzanne, Ogden. 1989. China’s Unresolved Issues: Politics,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Press.
World, Bank.1983. China: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 Press.

二 期刊論文

Brian Hook, 1995, “China in the First Decade of Reform and Opening Out: An Edited View”,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3, pp.677-691.
Elizabeth J. Perry, 1994, “Trend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Politics: State-Society Relat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9, pp.704-713.
Elisabeth J. Croll, 1999, “Social Welfare Reform: Trends and Tensions”,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9, pp.684-699.
Frederic C. Teiwes, 2001, “Politics at the “Core”: The Political Circumstances of Mao Zedong”, China Information, No.1, pp.1-66.
Lucian W. Pye, 1995, “Chinese Politics in the Late Deng Er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42, pp.573-583.
Marie-Claire Bergere, 1997, “Civil Society and Urban Change in Republica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0, pp.309-328.
Michael Schoenhals, 1999, “Political Movements, Change and Stabilit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Power”,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9, pp.595-605.
Richard Louis Edmonds, 1997, “The State of Studies on Republica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No.150, pp.255-281.
Shu-Yun Ma, 1994, “The Chinese Discourse on Civil Society”, The China Quarterly, No.137, pp.180-193.
Yijiang Ding, 1998, “Corporatism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 An Overview of the Debate in Recent Year”, China Information, No.4, pp.44-67.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