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2106-21554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2106-215542
論文名稱
Title
財政制度變革對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成效影響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fiscal system transformation affects the SOEs reform in Mainland China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0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7-02
關鍵字
Keywords
國有企業改革、財政制度變革、制度變遷
fiscal system transformation, SOEs reform, institutional chang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8 次,被下載 1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8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3 times.
中文摘要
國家能力的強弱,最明顯的指標就是國家是否有能力調控經濟的變化。然而國家主要調控經濟的兩種方法,其中ㄧ個就是國家的財政政策。
在一九七八年之前,中國大陸的國有企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在改革開放後,國有企業遭遇到外來企業的市場競爭,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潛在的問題也就一一浮現。在國家體制上,國有企業隸屬於國家財政體系中的一環,然而,國有企業所因為歷史因素,所產生出的問題就間接或直接的影響到國家財政的穩定。
因此,本研究利用新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來觀察國有企業改革與國家財政制度變革中的關連性。在制度變革之下,對於國有企業改革與國家財政變革之間產生兩者互賴的關係,但是卻同時出現國家是為了追求財政平衡或是要以改善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與財務結構為主的矛盾現象。
然而,中國大陸的財政體制的變化直接的影響到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與成效。因此,中國大陸政府的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利用制度的改變來取捨兩者之間的利害關係,以求得國家的財政安全與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摘要 i

目次 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理論分析架構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 理論架構
第一節 前言 14
第二節 國家與市場關係 15
第三節 新制度主義 22
第四節 制度變遷理論 26
第五節 小結 32

第三章 國有企業的發展與困境
第一節 前言 34
第二節 國有企業的基本特性 36
第三節 國有企業經營所面臨之問題 43
第四節 國有企業改革之階段與措施 52
第五節 小結 59

第四章 政府財政角色與功能
第一節 前言 61
第二節 財政制度的變革 62
第三節 政府與國有企業的財政關係 66
第四節 政府財政的控制與決策行為 75
第五節 小結 76

第五章 國有企業財政改革的成效評估
第一節 前言 82
第二節 國家財政調控的總體能力 83
第三節 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家財政制度給予的支援 91
第四節 國有企業資產收入變化與財政關係之分析 95
第五節 小結 101

第六章 結論 103

參考書目 10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部份
丁子江,“從腐敗到資金大外逃-對中國國有資產流失的幾點思考,"當代中國研究(普林斯頓),第68期(2000)。
于立、孟韜,資源枯竭型國有企業退出障礙與途徑分析,大連:東北財經大學產業組織與企業組織研究中心,2003。
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公報(1978)。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1978年12月22日。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檔,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所科研處,經濟發展與經濟改革,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88。
中國財政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財政年鑒,北京:中國財政雜誌出版社,2004。
中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中國証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編,證券期貨統計年鑒,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中國經濟前景分析,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告(北京),春季報(2002)。
毛澤東,“矛盾論,"毛澤東選集(北京),第1卷(1991),頁321—32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第5卷(1986),頁 273。
王平,“完善我國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探討,"安徽理工大學學報(安徽),第5卷第1期(2003)。
王宗廷、何曉勇,“國有資產流失的法律對策研究,"湖北社會科學(湖北),第12期(2002)。
王延中、胥和平,諸城企業改革探索,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王明夫,資本經營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王振中,產權理論與經濟發展,北京: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2005。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王鳳生,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之探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尼古拉斯.拉迪,中國未完成的企業改革,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弗.布魯斯 著,周亮勛 譯,社會主義經濟的運行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田國強,“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和中國制度的平穩轉型,"當代中國研究(普林斯頓),第二期(1998)。
朱必祥,“國有企業裁員遣散模式,"中國人力資源開發(北京),第10期,2001。
何盛明,“政府應做的,就是財政要幹的-關於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財政職能的幾點思考,"江蘇財政研究(南京),8月號(1998),頁2-5。
吳志攀,“債轉股的法律分析,"經濟法研究(北京),第1卷(2000)。
吳建國,“制度因素初探,"台灣經濟金融月刊(臺北),第36 卷第11 期(2000),頁 83。
吳敬璉、張軍擴、劉世錦等,國有經濟的戰略性改組,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8。
吳曉靈,中國國有經濟債務重組研究報告,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
呂煒,“財政政策取向與改革過程中經濟運行狀態的變遷,"財政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第11、12期(2000)。
呂煒,“進入後短缺時期的中國經濟,"財經問題研究(東北財經大學),第3期(2001)。
呂煒,中國戰略機遇期的財政問題,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3。
宋心中,中國財政體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
李由,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講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2004。
肖金成,國有資本運營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第六章。
周太和,當代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周叔蓮,“二十年來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回顧與展望,"新華文摘(北京),第6期(1998)。
周放生,國企債務重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奉華英,“從國家與市場經濟角度探討經濟法調整對象,"重慶三峽學院報(重慶),第6期,第16卷(2000)。
林武郎,大陸國有企業改革與對策,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綜合計畫處,2000。
金融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
胡嶽岷、張志剛,“關於國有產權制度改革的思考,"當代經濟研究(長春),增刊號(1995)頁16。
財政部,企業國有資本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2001。
韋偉,“中國區際差異成因考,"財經科學(成都),第二期(1995),頁 76。
孫冶方,關於全民所有制經濟內部的財經體制問題-1961,孫冶方選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索爾斯坦•凡勃倫,有閒階級論: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高良謀,“新制度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研討會綜述,"經濟研究(北京),第7期(1997)。
高培永、溫來成,市場化進程中的中國財政運尋機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國家經貿委,關於國有企業債務問題的情況介紹、國企改革與債務,北京:外文出版社,1998。
國務院,增強大中型國營工業企業活力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的通知(1985)。
國務院,關於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1986)。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198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中國經濟年鑒,北京:中國經濟年鑒社,1998。
張紀勇,物資誌,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張富強,“世界個人所得稅的三大模式,"涉外稅務(深圳:涉外稅務雜誌社),第4期,(2000)。
張雲亭,國有企業債務重組,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張維迎,“公有經濟中的委託人-代理人關係:理論分析與政策意涵,"經濟研究(北京),第四期(1995),頁 9-20。
張濤,“國有企業委託代理及治理結構改革,"亞太經濟(福建省社科院亞太經濟研究所),第3期(2001)。
梅森堡,蘇聯國民經濟中的價格形成,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56。
郭永清,企業兼併與收購實務,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陳恆鈞,“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國家與市場關係之探討,"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臺北),第13期(1997),頁25-26。
陳德昇,中國大陸國營企業改革-侷限與挑戰,臺北:京文出版社,2003。
陳學彬,中國商業銀行薪酬激勵機制分析,上海: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2005。
陳懷海,“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財政制度約束,"當代經濟研究(北京),第5期(2005)。
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年度統計公報,北京: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國家統計局,1998。
喬榛,“過度經濟激勵傾向與國有企業分配制度失靈,"國有經濟研究(吉林),第1期(2005)。
景為民 主編,從計劃到市場的過度:轉型經濟學前言專題,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覃天雲,“評當前國有企業改革中的政府行為,"社會科學研究(成都,1997),頁64-67。
黃仁德,中共改革開放後的財政調控,臺北:華泰出版社,1997。
奧薩德恰婭,何劍中譯,“國家與市場,"經濟問題雜誌(北京),第一期(1997)。
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溫宏華,“國有企業員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革對策研究,"中華通訊(北京),第 20期(2004)。
經濟與管理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賈康,“中國財政和稅收體制的改革,"財政部科研所(北京),2000。
榮敬本、趙人偉、吳敬璉,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問題論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趙建國,國有企業過剩就業分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樊綱,企業間債務與宏觀經濟波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蔡受百譯,有閑階級論: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蔡昉、林義夫,中國經濟:透析全球最大經濟體,掌握大陸市場經營契機,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2003。
鄧子基,“怎樣理解國有企業的進退問題,"人文社會科學版(福建),第4期(2002)。
鄧子基,“堅持、發展國家分配倫,"財政研究(北京),(1997)。
鄧小平理論研究(北京),第1期(2000),頁27-28。
歐興祥,“大陸宏觀調控措施及其對我國經貿之影響,"銀行公會會訊(臺北),第22期(2004)。
謝杭生,“從社會資金的巨集觀配置格局談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金融研究(北京),第7期(1996)。
謝俊義,“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台北),第68 期(2000),頁 6。
顏愛靜譯,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部分名詞解釋,黨建研究,2004年1月4日。

報紙與網路部分
“沒收官僚資本,"新華網,2003年9月1日。
2001年我國社會總資產結構變動分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訊網,2001年10月15日。
中國國務院,“國務院關於對私營工商業、手工業、私營運輸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若干問題的指示,"人民日報,1957年7月30日。
王忠禹,中國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中國網,2003年3月6日。
史學崗、方霞、王金利,“產權探微及對我國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思考," http://www.dffy.com,2004年2月11日。
企業的社會責任及其核心內容,"繹達顧問公司,2003年9月8日。
李榮融,“國資委:2005年國有資產監管的主要任務和十項重點工作,“中國網,2005年1月13日。
周叔蓮、吳敬璉、汪海波,“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動性,"人民日報(北京),1978年12月31日。
明居正,“世紀回眸(30)-三年災害:人民公社 (上),"大紀元,2005年12月7日。
姚洋,“諸候經濟:中國財政聯邦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訊網,2003年4月4日。
高松,“淺論國有企業裁員與人員退出機制的建立,"全球品牌網,2006年4月9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訊網, 2002年11月18日。
張玉山,中國大陸國有企業改革,http://www.fec.edu.tw/%BE%C7%B3N%B3%E6%A6%EC/%B3q%C3%D1%B1%D0%A8%7C%A4%A4%A4%DF%BA%F4%AD%B6/linhuang/china/business-c.htm。
曹陽,“信用重構與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華中師範大學,http://cedr.whu.edu.cn/cedrpaper/20042922053.pdf。
陳林,“從放權讓利到兩權分離-中國體制改革的路徑與前瞻系列短論之一,"中國研究,2000年11月24日。
董風江,“關於法人治理結構及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造問題的異議,"經濟學家,2006年2月4日。
樊綱,“企業間債務與宏觀經濟波動,"中評網,2003年12月21日。
樊綱,“銀行壞賬其實是準國債,"中國網,2003年2月18日。
魏傑,“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調整,"http://www.stcsm.gov.cn/learning/lesson/guanli/20031210/lesson-3.asp。

英文部分
ADB, From Centrally Planned to Market Economics: The Asian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2, (1996), 123.
Ahiakpor, C. W. James. Multinational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tegration of Competing Theo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47.
Davis, E. Lance. and North, C. Douglas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Fishlow, Albert.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No Panacea: the experiences of Latin America and East Asia, Oxford: Clarend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164-165.
Hall, A. Peter. and Taylor, C. R. Rosemary.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UK), Vol.64 (1996)
Lange, Oskar. On the Ecomonic Theory of Social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38. 57-143.
Lowi, Theodore. Governance and Population: The Governmental Implica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 Commission on Research Report (Virginia Tech), Vol.4, (1972)
March, G. James. and Olsen, P. John.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 Critical Apprais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website), Vol.74, No.2, (1984)
Milor, Vedat. Progress without Privatization: The Reform of China's Industri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 Enterprise in Post-Communist and Reforming Communist States (Boulder: Lynne Rienner), (1994), 27-52.
North, C. Douglass.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84, (1994), 359-368.
North, C. Douglass.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39.
North, C. Douglass.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Y: W.W.Norton & Company, 1981.
Olson, Mancur. Power and Prosperity: Outgoing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Dictatorship,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0, ch.9.
Ostrom, Elinor.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5. 51.
Pei, Minxin. Micro-foundations of State – socialism and Pattern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ELSEVIER),Vol.29, No.2, (1996). 131-146.
Popper, R. Karl.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57), 66.
Quain, Ying yi. Roland, Gerard. Xu, Chenggang. Why does China Different from Eastern Europe? Perspectives from Organization Theory,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Elsevier Science),Vol.43, (1999), 1085-1094.
Ramo, Cooper Joshua. The Beijing Consensus, London: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
Rueschemeyer, Dietrich and Putterman, Louis. State and Market in Development--Synergy or Rivalry, Boulder and London: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1992. 244-247.
Varian, R. Hal.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1996. 558-568.
World Bank, The Chinese Economy:Fighting Inflation,Deepening Reforms . vol.1, Report No.15288-CHA, (1996), 19
Zhang, Chunlin. Restructuring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 Sector in China: Efforts, Effects and Remaining Challenges,Journal of Restructuring Financ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 Vol.1, No.2, (2004)
11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一年後公開,校外永不公開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52.90.211.14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52.90.211.14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