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2107-12545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2107-125453
論文名稱
Title
蕭颯小說中以女性為中心的人倫關係研究
Xiao Sa's novel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6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1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02
關鍵字
Keywords
人倫、婚姻、蕭颯、女性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30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3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蕭颯是八○年代新女性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以女性的觀點和社會境遇出發,著眼於婚姻結構、家庭模式、愛情觀念、事業前程和角色衝突等問題,寫出了台灣婦女從傳統女性到現代女性之間的角色轉換。本論文以「蕭颯小說中以女性為中心的人倫關係研究」為題,探究蕭颯小說中女性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面對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扮演和地位轉變,不同的女性角色,面對傳統倫理關係的改變,時代的變遷所產生的衝突和協調。
蕭颯將創作筆觸深入社會各階層之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透過這些人物形象,生動的描寫男女愛情、家庭親情、外遇婚變,或青少年的社會問題。我們可從作品人物的互動關係中,了解女性在人倫關係中角色的改變、心態的轉換以及心境的調適,同時也反映出女性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在社會轉型中的嬗變。從研究蕭颯的作品可見蕭颯個人的成長之外,筆下的女性從徘徊、迷惘於金錢與慾念之間的功利愛情,到賢妻良母因丈夫外遇的矛盾衝突、痛苦掙扎,到因婚姻受創而奮發圖強、自立自主的時代新女性,隨著時代演進,一路走來逐漸打破父權思想,擁有女性主義意識,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顯示出女性的成長和蛻變;也藉此反思身為女性的我們,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衝擊下,重新定位自己、塑造自己、開創自己,成為新時代的新女性。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和範圍…………………………… .. .5
第二章 蕭颯的生平與作品………………………...…..7
第一節 生平和創作背景…………………………… ... 7
第二節 作品分期………………………………………12
第三節 作品風格………………………………………33
第三章 蕭颯小說的夫妻關係……………….…......….41
第一節 委曲求全的夫妻關係…………………………44
第二節 外遇離異的夫妻關係…………………………58
第三節 玉石俱焚的夫妻關係…………………………73
第四節 棄夫自立的夫妻關係…………………………79
第四章 蕭颯小說的母子關係………………….......….85
第一節 母以子貴的母子關係…………………………86
第二節 溺愛嬌寵的母子關係…………………………91
第三節 掌控支配的母子關係…………………………96
第四節 依賴愛戀的母子關係…………………………99
第五章 蕭颯小說的母女關係……………………........105
第一節 女承母業的母女關係…………………………105
第二節 離母重生的母女關係…………………………109
第三節 憂心婚事的母女關係…………………………117
第六章 蕭颯小說的婆媳關係……………………....... 127
第一節 護子欺媳的婆媳關係…………………………129
第二節 情同母女的婆媳關係…………………………134
第三節 劍拔弩張的婆媳關係…………………………136
第七章 結論………………………………………........145
參考書目……………………………………………......149
附錄-蕭颯小說目錄一覽表………………………......15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蕭颯著作(按出版先後順序)
蕭颯:《長堤》(台北:商務印書館,1972)。
蕭颯:《日光夜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
蕭颯:《二度蜜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
蕭颯:《我兒漢生》(台北:九歌出版社,1978)。
蕭颯:《霞飛之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蕭颯:《如夢令》(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蕭颯:《愛情的季節》(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
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台北:洪範書店,1984)。
蕭颯:《少年阿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4)。
蕭颯:《小鎮醫生的愛情》(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
蕭颯:《唯良的愛》(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
蕭颯:《返鄉劄記》(台北:洪範書店,1987)。
蕭颯:《走過從前》(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
蕭颯:《如何擺脫丈夫的方法》(台北:爾雅出版社,1989)。
蕭颯:《單身薏惠》(台北:九歌出版社,1993)。
蕭颯:《皆大歡喜》(台北:洪範書店,1995)。
二、古籍(按出版先後順序)
〔漢〕鄭玄注:《禮記鄭注》(台北:中華書局,1970)。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孝經》,收錄於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學堂重刊本影印《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三、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王雅各:《性屬關係-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白少帆、王玉斌、張?甯K、武治純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台北:志文出版社,1992)。
托里莫以著,陳潔施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
艾弗瑞阿德勒著,蔡美玲譯:《了解人性》(台北:遠流出版社,1980)。
李元貞:《女人的明天》(台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
李仕芬:《女性觀照下的男性—女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
李仕芬:《愛情與婚姻:台灣當代女作家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李茂興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出版社,1999)。
李漢偉:《台灣小說的三種悲情》(台南:南台灣文化出版社,1996)。
余德慧博士策劃、張老師月刊編輯部執筆:《中國人的父母經-黏結與親情》(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88)。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00)。
林蕙瑛:《相愛容易,相處不難》(台北:九儀出版社,1999)。
林蕙瑛:《突破婚姻困境(婚前篇)》(台北:台視文化公司,1989)。
林蕙瑛:《突破婚姻困境(婚後篇)》(台北:台視文化公司,1989)。
法蘭克•皮特曼著,楊淑智譯:《新男性:掙脫男子氣概的枷鎖》(台北:牛頓出版社,1995)。
吳就君、鄭玉英編著:《家庭與婚姻諮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3)。
武自珍:《配偶外遇個案信念與處理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全國生命線婦女個案為例》(台北:力行書局,1994)。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5)。
胡幼慧:《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
高淑貴:《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1)。
家庭百科叢書編譯組編著:《婆媳之間》(台北:國家出版社,1996)。
家庭百科叢書編譯組編著:《怎樣做個好媳婦》(台北:國家出版社,1992)。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9)。
盛英:《二十世紀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曹愛蘭:《新時代台灣婦女觀點》(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陳美儒:《了解青少年的心》(台北:健行文化出版社,1996)。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1996)。
莫達爾著,鄭秋木譯:《愛與文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75)。
郭茂松執行編輯:《再生緣:婆媳妯娌之間》(高雄:高雄市家服中心,1995)。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1989)。
張愛玲:《張愛玲短篇小說集》(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
賀安慰:《台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黃心怡:《青少年非常心事》(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黃重添、朱雙一、莊明萱、闕豐齡合編:《台灣新文學概觀》(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
黃重添:《台灣長篇小說論》(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
黃越綏:《婚姻靠經營》(台北: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2001)。
黃越綏:《婆媳千萬情》(台北:培根出版社,1992)。
黃靜萍:《如何了解青少年-父母實用溝通手冊》(台北:漢湘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彭駕騂:《婚姻輔導》(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4)。
彭懷真:《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
彭懷真:《用真情救婚姻》(台北:平氏圖書公司,1997)。
彭懷真:《婚姻的危機與轉機》(台北:洞察出版社,1988)。
彭懷真:《掌握愛的發展》(台北:洞察出版社,1989)。
彭懷真:《豐富你的單親人生》(台北: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1998)。
游乾桂:《捍衛青春》(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1991)。
葉肅科:《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楊美惠:《女性、女性主義、性革命》(台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楊美惠:《婦女問題新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楊國樞主編、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編輯:《婆媳關係與婚姻適應》(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
楊庸一:《佛洛依德》(台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1981)。
蔡振念編著:《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下)》(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
廖輝英:《女性出頭一片天》(台北:九歌出版社,1990)。
廖輝英:《與溫柔相約》(台北:九歌出版社,1991)。
鄭石岩:《父母之愛:化愛為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力》(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
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台北:商務印書館,2006)。
劉登翰等主編:《台灣文學史(下)》(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出版社,2001)。
劉惠琴:《從心理學看女人》(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出版社,1984)。
瞿海源:《社會心理學新論》(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89)。
簡春安:《外遇的處置與分析》(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藍采風:《婚姻與家庭》(台北:幼獅圖書公司,1996)。
羅絲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
羅崇浩編著:《孩子和家庭成員的關係》(台北:婦幼家庭出版社,1989)。
蘇芊玲:《不再模範的母親》(台北:女書出版社,1996)。
Betty Friedan 著、李令儀譯:《女性迷思》(台北:月旦出版社,1995)。
Christopher P. Anderson著、施寄青譯:《父親角色》(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Gary Smalley、Grey Smalley合著、岳景梅譯:《青春期孩子的心,我懂!》(台北:愛家文化基金會,2002)。
Janet Reibstein and Matin Richard著、文慶譯:《婚外情-無法抗拒的誘惑》(台北:展承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
Rudolph Schaffer著、張康樂譯:《母親角色》(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
Susan Forward 、Craig Buck 著、楊淑智譯:《父母會傷人》(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四、單篇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王列耀:〈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性審視〉,《台灣香港澳門暨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王德威:〈做母親,也要做女人〉,收入其《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
司馬中原:〈對才女蕭颯的期望〉,收於蕭颯:《我兒漢生》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
尼洛:〈寫在「如夢令」前頁〉,收於蕭颯:《如夢令》(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李元貞:〈從清溪到海洋-給蕭颯〉,收於蕭颯:《唯良的愛》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
呂正惠:〈80年代台灣小說的主流〉,收入孟樊、林耀德選編:《世紀末偏航—8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0)。
季季:〈站在冷靜的高處-與蕭颯談生活與寫作〉,收於蕭颯:《走過從前》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8)。
吳達芸:〈造端乎夫婦的省思-談蕭颯小說中的婚姻主題〉,《女性閱讀與小說評論》(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
卓薏雯:〈婦女在禮教法律上的地位〉,《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社,1993)。
孫隆基:〈佛洛伊德化的中國國民性〉,收入其《未斷奶的民族》(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
陳惠馨:〈從法律面談中國婦女在家庭地位之變遷〉,收入《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中心,1999)。
張系國:〈少年維特的煩惱-〈我兒漢生〉讀後〉,收於蕭颯:《我兒漢生》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
張系國:〈《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序〉,收於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前頁(台北:洪範書店,1984)。
彭碧玉:〈捕捉人生的廣角鏡-蕭颯和她的小說〉,收於蕭颯:《我兒漢生》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1)。
詹宏志:〈評介〈小葉〉〉,收於蕭颯:《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附錄(台北:洪範書店,1984)。
奧菊.羅德著、孫瑞穗譯:〈情慾之為用-情慾的力量〉,收入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出版社,1999)。
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台灣女作家〉,收入余光中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壹》(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
劉紹銘:〈時代的抽樣-論蕭颯的小說〉,收於蕭颯:《唯良的愛》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
魯迅:〈寡婦主義者〉,《魯迅全集:第一卷、墳》(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蕭颯:〈給前夫的一封信〉,收於蕭颯:《唯良的愛》附錄(台北:九歌出版社,1986)。
龍應台:〈評「小鎮醫生的愛情」〉,《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6)。
鍾年:〈中國傳統家庭的人生角色-以幾種女性角色為例〉,《中國家庭及其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出版,1999)。
五、期刊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孔祥明:〈婆媳過招為哪樁-婆婆媳婦與兒子三角關係的探討〉《應用心理研究》,4期,頁61。
印曉紅:〈談魯迅的婦女觀及其筆下的女性形象〉,《海南:海南師院學報》,1期,1997,頁4。
沈曉茵:〈胴體與鋼筆的爭戰—楊惠姍、張毅、蕭颯的文化影響〉,《中外文學》,26卷2期,1997,頁98~114。
呂昱:〈台北人的新形象-論蕭颯的《我兒漢生》〉,《書評書目》100期,1981.09,頁57~67。
利翠珊:〈三代同堂家庭中的代間關係與婚姻關係〉,《家庭教育》,2期,頁3。
林依潔:〈蕭颯、小說、七十年代〉,《明道文藝》,68期,1981.11,頁156~161。
邱貴芬:〈「失聲的畫眉」-探討台灣女性小說壓抑的母親論述〉,《台灣文藝》5期,1994.10.20,頁32~38。
邱貴芬:〈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裡的孤女現象〉,《文學台灣》創刊號,199.12。
林佑齡:〈叫母親太沉重-論呂秀蓮對台灣婦女運動的意義〉,《台灣人文第6號》,頁402。
林柏燕:〈蕭颯的小說〉,《文訊》,3期,1983.09,頁107~110。
周寧:〈死了一個國中女生之後 / 蕭颯〉,《明道文藝》,73期,1982.04,頁137~139。
亮軒:〈世間男女—評《唯良的愛》〉,《聯合文學》,3卷4期,1987.02,頁164。
韋麗華:〈中國現代女性家長形象的文化心理分析〉,《山東師大學報》,1997.02,頁93。
涂婭琴:〈女性的物化現象及探源〉,《貴陽師專學報》,2期,1996,頁21。
孫隆基:〈母胎化之精神現象學現代小說中的一些男性樣相〉,《女性人》,5期,1991.09,頁112。
陸華:〈論中國現代女作家的創作追求〉,《文學評論》,1995.04,頁36~45。
陳素貞:〈中國/台灣的娜拉哪裡去?-從魯迅的「娜拉走後怎樣」談廖輝英的「油麻菜籽」,兼比較魯迅「祝福」與「傷逝」筆下的女性困境〉,《中國現代文學理論》15期,1999.09,頁359。
陳靜宜:〈論蕭颯外遇小說〉,《國文天地》,14卷3期,1998.08,頁58~71。
黃碧瑞:〈平淡的激情-書名:小鎮醫生的愛情〉,《聯合文學》,1卷11期,1985.09,頁210。
楊宗潤:〈小說,人生?無奈!-論《我兒漢生》之寫觀及技巧〉,《新月書刊》5期,1984.02.05,頁67~69。
楊亭亭:〈婆媳矛盾文學現象的心理分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1卷1期,1999.01,頁106。
廖炳惠:〈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當代》,5期,1986.09,頁42。
劉亮雅:〈湯亭亭《女戰士的母女關係》〉,《中外文學》,29卷,2001,頁161。
劉惠琴:〈青少女在母女關係中的個體化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卷4期,頁121~122。
樂黛云:〈中國女性意識的覺醒〉,《文學自由談》,1991.03,頁45~49。
樊洛平:〈廖輝英:女性問題的文學詮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8卷4期,1999.07,頁124。
樊洛平:〈台灣女性主義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6.01,頁94。
樊洛平:〈孔雀東南飛家庭悲劇的心理分析〉,《南京師大學報》第二期,1997,頁110。
隱地:〈我看〈小葉〉〉,《新書月刊》,11期,1984,頁46。
隱地:〈作家與書的故事-蕭颯〉,《新書月刊》,11期,1984.08,頁46。
謝秀芬:〈台灣女性的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期,1998.03,頁4。
蘇其康:〈家國的臍帶-評蕭颯的《返鄉劄記》〉,《聯合文學》3卷11期,1987.09,頁221~232。
鐘麗慧:〈蕭颯的小說世界〉《明道文藝》,88期,1983.07,頁51~53。
龔鵬程:〈文學與歷史的交會-論蕭颯的《我兒漢生》〉,《當代》,7卷,1986.11,頁104~107。
六、報紙資料(按作者姓氏筆劃順序)
王德威:〈喜從何來—評蕭颯的《皆大歡喜》〉,中時晚報,1995.03.12。
何聖芬:〈告別「我的愛」-蕭颯決心為自己而活〉,自立晚報10版,1986.10.31。
李昂:〈沒有擺脫對男人的觀念〉,民生報26版,1989.11.11。
紀剛:〈能否再溫暖些?-談《小鎮醫生》的罪與罰〉,聯合報8版,1985.03.31。
馬波:〈如何擺脫丈夫的方法〉,中國時報20版,1990.01.09。
郭明福:〈多重變貌的人生-蕭颯《我兒漢生》的世界〉,中華日報10版,1982.11.08。
廖宏文:〈暴風雨的冷眼-蕭颯的《我兒漢生》〉,中華日報11版,1992.04.08。
寧青:〈廖輝英和出牆族〉,台灣新聞報13版,1996.10.20。
蕭颯:〈喜悅之外〉,聯合報15版,1984.09.16。
應平書:〈年輕人立身處世的寶鑑-青年女作家蕭颯的《如夢令》〉,中華日報10版,1980.11.10。
七、學位論文(按完成先後順序)
江寶釵:〈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經驗的觀點出發〉(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吳婉茹:〈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李玉馨:〈當代臺灣女性小說七家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劉秀美:〈臺灣女作家婚戀題材小說研究一九六○~一九九○〉(台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靜宜:〈走出婚姻的藩籬:蕭颯小說中的女性成長〉(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蔡沛婕:〈初為人媳角色轉換經驗之探討〉(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佩珍:〈台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吳亭蓉:〈蕭颯及其小說的三種主題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簡君玲:〈若即若離八九○年代台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角色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鄭淑君:〈夫妻婚姻滿意度與子女三角關係運作情形之分析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191.228.88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191.228.88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