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2109-10364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2109-103641
論文名稱
Title
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 依附關係 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Parenting Styles,Attachment Relationship,and Life Adjustment of the Hig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Kaohsiung C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316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9-06-22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9-07-02
關鍵字
Keywords
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生活適應
life adjustm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parenting style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20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2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

本研究以相關文獻探討建立理論、研究架構並作為設計研究工具之依據,以問卷調查法,抽取高雄市20所市立國小1160位學生為施測對象,獲得有效問卷 1058 份。本研究施測工具包含「父母教養方式量表」、「依附關係量表」與「生活適應量表」。有效樣本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逐步多元回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
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整體表現屬於情形良好,其中以「要求」層面最佳。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整體表現屬於情形良好,其中以「疏離」層面最佳。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整體表現屬於情形良好,其中以「家庭適應」層面最佳。
四、有雙親家庭、中社經地位的國小五年級學童有較高的「父母教養方式」知覺。
五、女生、中社經地位的國小五年級學童有較高的「依附關係」知覺。
六、女生、五年級及高、中社經地位國小高年級學童有較高的「生活適應」知覺。
七、父母教養方式情況愈佳,依附關係程度也愈佳。
八、父母教養方式情況愈佳,生活適應的情形也會愈佳。
九、依附關係程度愈佳,生活適應情形也會愈佳。
十、學童背景變項、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對生活適應的預測作用中,以母親信任層面最具預測力。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argeted on the hig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Kaohsiung City,and aims to look into 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s,attachment relationship,and life adjustment .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relevant literatures,the theory,framework,and research tools adoptted in the research are thus developted.In this research,
1160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re targeted to fill in this questionnaires and
1058 effetcive questionnaires are acquired.The research tools consist of “Parenting Styles Scal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Scale”, and “Life Adjustment Scale”.The effective samplings are analyzed by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whole performanc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s is good.Among the sectional scores,the dimension of demands is the highest.
2. The whole performanc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is good.Among the sectional scores, the dimension of alienation is the highest.
3. The whole performance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ife adjustment is good.Among the sectional scores, the dimension of family’s adjustment is the highest.
4. The students of the fifth grade,two parents family,middle SES have a higher sense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parenting styles .
5. The girls,the fifth grade,middle SES have a higher sense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
6. The girls,the fifth grade,high and middle SES have a higher sense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life adjustment .
7. The clearer the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s will be,the bette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will be.
8. The clearer the students’ parenting styles will be,the better life adjustment will be.
9. The clearer the students’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will be,the better life adjustment will be.
10. Students’ backgrounds, parenting styles and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have predicative efficacy for students’ life adjustment. “Mother’s trust ”can predict students’ life adjustment bes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誌謝 ……………………………………………………………………Ⅴ
目次 …………………………………………………………………ⅤⅠ
表次 …………………………………………………………………ⅤⅢ
圖次 …………………………………………………………………ⅩⅢ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方法…………………………………………………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3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依附關係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44
第三節 生活適應的理論及其相關研究…………………………………66
第四節 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 ……… 8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9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9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9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9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103
第五節 實施程序 ………………………………………………………127
第六節 資料處理……………………………………………………… 1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33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現況分析 ………133
第二節 背景變項在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
差異分析………………………………………………………139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關係之分析………… 1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 ………………………………………………185
第二節 結論……………………………………………………………193
第三節 建議 ……………………………………………………………198
參考文獻………………………………………………………………… 203
中文部份 ……………………………………………………………………203
英文部份 ……………………………………………………………………216
附錄 ……………………………………………………………221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 221
附錄二 專家內容效度修正意見 …………………………………………246
附錄三 題目適合度分析表 ………………………………………………259
附錄四 研究工具授權同意書 ……………………………………………273
附錄五 預試問卷 …………………………………………………………275
附錄六 正式問卷 …………………………………………………………29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仁弘(2002)。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秀枝(2003)。兒童氣質與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王財印(1999)。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建文(2007)。國小學童家庭休閒參與與親子依附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體育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素慧(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與學習壓力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薇甄(2005)。 父母教養方式、個人依附風格與大學生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大專校院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未出版,彰化市。
王黛玉(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朱伊文(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相關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雪禎 (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雅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李豐里(2000)。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如瑩(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沈美秀(2004)。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沈美珍(1996)。原生家庭組型與氣氛對父母管教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呂秋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何金針 (1986)。國中學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學習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余婉菱(2007)。新移民女性國小子女自我概念與父母管教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生傳(1996)。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虹伶(2005)。父母教養方式與智能障礙者之社會適應行為能力表現之相關情形。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市。
林柏廷(2005)。國中學生依附關係、自尊、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信香(2001)。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梅蓉(2005)。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41-47。
林麗梋(2004)。國中生學業成就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心怡(2007)。國中生的父母親職效能感與子女知覺的親子依附、自我效能感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金香(1978)。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自我觀念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隆(2007)。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吳佳霓(2006)。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的研究—以台中縣國中生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美琦 (2002)。國中生學生父母管教策略、社會能力及同儕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萬春(2007)。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筱婷(2005)。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堃豪(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與主要照顧者依附品質、依附特質與情緒適應
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碧娥(2005)。新移民子女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縣樹林市星光國小學生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 (1),91-132頁。
吳麗卿(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家庭系統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招香(2006)。生命意義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意茹(1994)。國小學童行為困擾的相關因素及其因應方式之分析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台北:空大。
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信安(2002)。海峽兩岸小學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方式的比較。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洪智倫(1994)。國小學生的行為困擾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聖陽(2002)。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紀怡如(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壓力知覺與其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屏東師
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紀雅芬(1998)。婚姻暴力、依附關係、因應策略與青少年健康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胡舜安(2002)。台灣地區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袁儷綺(2001)。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生活及學習適應相關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孫世維(1994)。青少年與父母情感關係-依附的性質與重要性。法商學報, 45, 259-304 頁。
孫世維(1997)。青少年的藥物態度:父母與同儕依附的相對影響。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7(4), 531-543 頁。
孫育智(2003)。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雅琇(2007)。高職特教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自我認同、依附關係與職業成熟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未出版,彰化市。
徐晉偉(2008)。國小高年級兒童依附關係、樂觀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市。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小娥、蘇建文(1977)。父母教養與少年生活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0,91-106。
陳司敏(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彤羚(2006)。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人際衝突與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南市,未出版。
陳坤益(2004)。國小資優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明珠( 1994)。國小學童考試焦慮、父母管教態度、自我能力評估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思帆(2007)。大學生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姵君(2008)。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認同、獨處能力與情緒調節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芝(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三者
間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姿秀(1996)。母親就業與否及其相關因素對子女之學業成就、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歐慧敏(1993)。國中國小學生行為困擾調查與輔導效果之研究(一)(國科會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未出版,台南市。
陳琦茂(2000)。少年父母教養知覺與親子衝突之研究-未犯罪與犯罪少年之比較。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瑩珊(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建勳(2003)。父母管教方式與國小學童道德判斷及道德行為相關之研究。國
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陳惠文(2005)。國中生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快樂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德?隉]2006)。父母管教方式、同儕團體特質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適應之影
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靜儀(2007)。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的自我概念、依附關係、情緒智力與行為困擾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芝鳳(1999)。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儕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值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妤婷(2006)。影響國小資優生情緒智力之因素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 (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秋雯(2007)。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秋蘭(2000)。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
大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高賓 (2001)。單親兒童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465-504。
張進上(1995)。陪他一段—如何協助適應困難的學生。國教之友,47(2),p19-23。
張進上、郭瓊鍈、林玉萍(2005)。編修國小兒童情緒能力量表。教育學誌,18,25-58。
張嘉芬(1997)。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風格、創意教養環境與創造行為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韶霞、劉明松(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郭玉燕(2006)。高雄市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風格與利社會行為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佳哲(2001)。讀書會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郭淑慧(2007)。原住民學童依附關係及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啟瑞 (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人際關係、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許怡珮\ (2003)。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傾向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明松(1997)。大學生的依附關係與其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許瑞蘭(2001)。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教育部統計處國民小學校別資料98.3.3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96_basee.xls
馮厚美(2004)。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月美(1995)。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玉珍(2003)。高市國中學生人格依附類型生活適應與師生關係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玉臻 (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明華(2006)。異國婚姻家庭父母管教態度與其子女生活適應、創意生活經驗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秀惠(2004)。國小兒童父母依附關係、社會興趣、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0(3),114-134頁。
黃保勝(1997)。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生活適應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凱倫(1991)。幼兒與母親依附關係及其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凱倫、蘇建文(1994)。幼兒與母親依附關係及其社會行為之研究。家政教育,12(5),65-76。
黃琴雅(1992)。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校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差異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黃靜宜(2007)。青少年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其異性交往態度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曉雯(2007)。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情緒能力、依附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曉甄(2007)。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偉峰(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雪芳(2004)。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屏東
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曾肇文(1996)。國小學生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葉合倩(2007)。嘉義縣國小學童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葉憶如(2004)。單親家長管教與高職生同儕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研究對象。私立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的祥(2004)。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楊妙芬(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8,71-110。
楊芳彰(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淑萍(1995)。青少年依附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樞 (1986 )。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
7-28。
楊竣媛(1995)。國小單、雙親兒童之學校適應與其「個人特質」、「家
庭特性」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錦雲(2005)。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態度、同儕關係與解釋風格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趙心暐 (2005) 。國中生的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廖成敏(2001)。國小高年級學童不同依附型態對衝突因應處理方式及社會適應之影響。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廖純雅(2006)。嘉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培蒂(2006)。不同父母依附關係國小兒童友誼概念詮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劉宗幸(1999)。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影響兒童生活適應歷 程之調節效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俊良(2002)。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劉修全(1997)。青少年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歐敏慧(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歐陽儀(1998)。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亞蓉(2004)。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職業自我概念與生涯成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秀玲(1998):大學男女學生依附關係、個體化與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恆翠(2004)。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俊傑 (1992)。山地、平地國中生場地獨立性、內外控信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正珮(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與 A 型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屏東縣。
賴怡君(2002)。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發展、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保禎(1988):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賴靜瑩(1999)。國中生 A 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盧彥勳(2006)。國中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批判思考、數理科成就與其科學創造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謝宜芳(2006)國小學童依附風格、害羞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戴鴻英(2005)。國小高年級學依附關係、情緒調整與人際衝突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蕭瑞玲(2002)。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魏銘相 (2006) 。國小高年級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羅浩誠(1996)。高雄地區聯考生與自學方案分發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蘇妙玉(2001)。國小高年級一般與單親兒童人格及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建文 (1991)。社會依附行為的發展。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蘇建文、龔美娟(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教養方式與學前兒童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7,1-33。
蘇慧君 (1996)。三代同住家庭代間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龔美娟(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與其教養方式及子女安全依附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Ainsworth, M. D. S.,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Hillsdale, NJ:Erlbaum.
Ainsworth, M. D. S.(1969). Object relations, dependency,and attachment:A theoretical revive of the infant-mother relationship. Child Development,40,969-1025.
Ainsworth, M. D. S., Bell, S. M., & Stayton, D. J. (1971).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range-situation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In H. R. Schaffer(Ed.), The Origins of Human Social Relations. London: Academic Press.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Bao, Y. (2001). Effects of parental style and power on adolescent’s influence in family consumption decision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Virginia.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three patterns of pattern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43-88.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 psychology Monogarph, 2, 1-103.
Baumrind, D. (1980). New directions in socialization research.American Psychologist, 35(7), 639-652.
Baumrind, D. (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56-95.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Becker, W. 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 In M. L. Hoffman., & L. W. Hoffman (Eds.),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1(pp. 169-208). New York: Russell Stage Foundation.
Bowlby, J.(1969, 1982, 1973,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Vol.1 Attachment; Vol.2
Separation: anxiety and anger; Vol.3 Loss: sadness and depress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2nd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Collins, N. L., & Read, S. J. (1990). Adult attachment, working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4), 644-663.
Elder, G. H. (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ry, 25, 241-262.
Erikson, E. H.(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2nd ed.).New York: Norton.
Freud, S.(1930).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In Standard Edution.London: Hogarth.
Gesell, A., & Amatruda, C. S. (1967). Developmental diagnosis(13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Greenberg, B. M. (1995). Adolescent separtation - individuation and borderline psychopatholog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ation, University of Yeshiva.
Hetherington,E.M, & Frankie,G.(1967).Effects of parental dominance,warmth,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2),119-125.,acrossthe life cycle(pp.25-65). NY:Routledge.
Holmes, J.(1993). John Bowlby and Attachment theory. New York: Routledge. Child development, 61, 1974-1983.
Hurlock, E. (1978). Child development. (5th ed.). New York:McGrew-Hill.
Kerns, Kathryn A. & Stevens, Amy C.(1996). Parent-Child Attachment in Late.
Kerns, K. A., Klepac, L., & Cole, A. K.(1996).Peer relationships and preadolescents,perceptions of security in the child-mother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Psychology, 32(3), 457-466.
Lamborn, S., Mounts, N. S., Steinberg, L., & Dornbusch, S. M. (1991).
Lazarus, R. S. (1969).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Lieberman, M. (1995). Attachment to Mother/Attachment to Father: Links to Peer
Relations in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Concordia, Montreal, Quebec,Canada.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 l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 M. E. Heatherington (Eds.),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McClun, L. A., & Merrell, K. W. (1998). Relationship of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 locusof control orientation, and self-concept among junior high age student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5(4), 381-390.
Mead, D.E.(1976).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Models from Psychological Theory.Provo,Utah: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ess.
Newman, P. R. (1982). The group . In B. Wolman (Ed.), Hand book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Nunn, G. D., & Parish, T. S.(1982). Personal and familial adjustment as a function of family type. Phi Delta Kappan, 64(2),141.
Paterson, R.J., & Moran, G.(1988). Attachment theory ,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
and Psychotherap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 8, 611-636.
Patterns of competence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authoritative, authoritarian, indulgent, and neglectful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2(5), 1049-1065.
Paulson, S. E., & Sputa, C. L. (1996). Patterns of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Adolescence, 31, 369-381.
Pederson, D. R., Moran, G., Sitko, C., Campbell, K., Ghesquire, k., & Acton, H(1990).Maternal sensitivity and the security of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 Q-sort study. Kaplan,P.S.& Stein,J.(1984).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McGraw-Hill.
Perry, Bruce D.(2001). Raising A Nonviolent Child: The Powre of Aattachment.
Scholastic Parent & Child, Oct2001, 9(2), p32.
Piaget, J.(1962).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New York:Norton.
Pumroy, D.K. (1966 ). Maryland parents attitude survey:A research instrument with social desirability.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64, 73-78.
Reuter, M., A., & Conger, R., D. (1998). Reciprocal influences between parent and
adolescent problem-solv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 1470-1482
Roe, A., & Siegelman, M. (1963). A parent-child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Child Development, 34, 355-369.
Rogers,C.R.(1951).Client-centered therapy.Cambrige,Mass.: Houghton Mifflin.
Rosenthal,D., & Hansen,J.(1980).Working with single-parent families. Family Therapy,7,73-82.
Schaefer, E.S.(1959). A circumplex model for maternal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2, 295-302.
Sears, R. R., & Maccoby, E. E. (1957). Patterns of children rearing. New York: Harper & Row.
Skinner,B.F.(1974).About behaviorism.New York: Vintage Books.
Waters, E., Wippman, J., & Sroufe, L. A. (1979). Attachment, positive affect, and
competence in the peer group: Two studies in construct validation. Child Development, 50, 821-829.
William, W. C. (1958). The PAL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478-495.
Wu, F. (1992). Social competency of only-children in China: Associations among
maternal attachment, teacher attach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5.4.244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5.4.244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