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3103-15024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3103-150241
論文名稱
Title
流行音樂歌手形象、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關係研究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Image of Singers, Idolatry, and Consumer Behavior in Popular Music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0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3-06-2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3-07-03
關鍵字
Keywords
消費行為、涉入、偶像崇拜、形象塑造
involvement, idolatry, image building, consumer behavior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2 次,被下載 1574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2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5749 times.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流行音樂的發展自早期歐美國家傳來,隨著時代變遷、科技發展及全球化經濟影響,台灣唱片產業結構發生劇烈變動,連帶改變唱片公司行銷策略,新型態音樂工業逐漸形成,慢慢發展出以偶像歌手整體之形象、個性、及生活風格為中心而形構的明星制度,而這些明星依賴唱片公司為其塑造形象,建立消費者崇拜偶像的根基。
然而,國內流行音樂研究甚少討論歌手形象之於消費行為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將焦點放在偶像歌手的形象分析上,以質化深度訪談方式以及焦點團體訪談法,分別針對唱片公司與偶像崇拜消費者進行訪談,探討唱片公司對歌手進行的形象塑造手法與歌迷的偶像崇拜、消費行為之間的關係。
本研究擇定的歌手個案,一為開創近兩年偶像劇風潮的團體「F4」,另一為國內目前最受歡迎的少女團體「S.H.E.」,分別以唱片公司及消費者角度,探究歌手形象與消費行為之間的關聯性。研究成果發現,在消費者認知方面,唱片公司為歌手建立的形象,大致與歌迷的認知相差不遠,但歌手個人形象較其音樂表現突出。歌迷對歌手產品產生高度情感與行為涉入,其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大致有三項特點:1.認同但不模仿;2.主動搜尋、收集歌手資訊;3.除了一般音樂產品外,如CD、VCD等,僅消費自身能負擔且與歌手形象有關的商品,如海報、圖片等。此外,同儕團體、父母態度、新科技的使用、與後現代社會消費觀等社會環境因素,亦會對偶像崇拜及消費行為造成影響。
Abstract
Abstract
Since popular music spread from the Western in early time, its development has changed steadily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For the influences of globalization, the structure of record industry faces the dramatic challenge, which push to adjust their local market strategy. Under this situation, most record corporations construct the “star system”, which is focused on formulating the singers’ tastes, personalities, and their life styles, to reduce the risk of market uncertainty.
At present, there are seldom related research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behaviors and image of the singer in Taiwan with. Thus,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explore the above attributes with qualitative method in this research. With two cases studies of popular music mix F4 and S.H.E., the findings would be the following:
1. The “image” which the record corporations tend to impress is mostly matched with the consumer cognition. But for the consumer, the personal image of singers is more obvious than the music image.
2. Due to the highly involvement on their favorite singers, the consumer behaviors is characterized by identifying the singers’ image but not imitating, searching for and collect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singers actively, and purchasing those products which they can afford.
3. The opinion and attitud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including schoolmates, friends, relatives and parents, will have influence on consumer behavior, especially on their cognition and behavior aspect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分析………………………………………………….5
第二節 流行音樂產製研究……………………………………………………….9
第三節 流行音樂歌手形象研究…………………………………………………11
第四節 流行音樂與偶像崇拜…………………………………………………..16
第五節 流行音樂市場之消費者行為……………………………………………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變項………………………………………………………..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進行…………………………………………………………36
第四章 個案與分析…………………………………………………..42
第一節 個案敘述…………………………………………………………………42
第二節 偶像歌手的形象塑造……………………………………………………48
第三節 偶像崇拜消費者對歌手形象之認知……………………………………73
第四節 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79
第五節 偶像崇拜與消費行為的外力影響……………………………………..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6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101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建議….……………………………………………………10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109
參考資料……………………………………………………………………………112
附錄一 唱片公司訪談大綱………………………………………………………117
附錄二 歌迷訪談大綱……………………………………………………………118
附錄三 歌迷基本資料……………………………………………………………11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資料
一、中文部分
1. 王家慶(1995):《從符號學詮釋批判台灣的流行音樂文化》。成功大學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
2. 王榮周(1994):〈塑造企業形象的二大利器--CIS及PR的比較與應用〉,《中
信通訊》,行政革新專號,頁39-43。
3. 孔誠志(1998):《形象公關—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
司。
4. 白大昌(2002):〈符號學對消費行為研究之啟示〉,《中州學報》,第十五期,
頁53-60。
5. 《民生報》(2003年2月13日)。〈男孩團體行情表〉,C2版。
6. 朱章嘉、李宜玟、張慧明(1994):〈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的CIS策略與應
用〉,《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第25期,頁54-70。
7. 朱龍祥、陸洛(2000):〈流行歌曲偶像崇拜的行為與心態初探〉,《應用心
理研究》,第八期,頁171-208。
8. 池祥蓁(1997):《台灣唱片事業國際化之研究》。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碩士論文。
9. 江建良(1996):〈消費行為模式之理論探討與實務涵義(上)〉,《企銀季刊》,
第20期第2卷,頁117-123。
10. 江建良(1997):〈消費行為模式之理論探討與實務涵義(下〉,《企銀季刊》,
第20期第3卷,頁113-120。
11. 李天鐸(1998):〈跨國傳播媒體與華語流行音樂的政治經濟分析〉,《當代》,
第125期,頁54-71。
12. 李至和(2000):《九Ο年代台灣流行音樂中之原住民歌手形象分析》。中國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李鈞天(1992):〈企業形象的有形價值〉,《戰略生產力雜誌》,第435期,
頁 129-135
14. 李逸歆(2000):《台灣流行音樂行銷策略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
士論文。
15. 余德慧等(1991):《中國人的青春崇拜》。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16. 吳靜宜、姚心怡、蔡素娟(1993):〈青少年的偶像崇拜〉,《今日教育》,第
58期,頁4-23。
17. 周倩漪(1998):〈從王菲到菲迷—流行音樂偶像崇拜中性別主體的搏成〉,
《新聞學研究》,56期,頁105-134。
18. 周倩漪(1996):〈解讀流行音樂性別政治—以江蕙和陳淑樺為例〉,《中外
文學》,25:2,頁32-59。
19. 周倩漪(1996):《九O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支配與反抗之聲—性別政治、
主體性、與庶民文化》。台北,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
20. 邱湧忠(1993):〈傳播理念與企業識別系統〉。《臺灣經濟》,第200期,頁
1-11。
21. 金士秀(1989):《我國新聞媒介對中共的形象塑造》。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
究所碩士論文。
22. 金溥聰(1997):〈報紙的形象設定效果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臺北市市長選
舉為例〉,《新聞學研究》,第55期,頁203-223。
23. 林怡伶(1995):《台灣流行音樂產製之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
文。
24. 林怡伶(1996):〈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流行音樂之事實與迷思〉,
《中外文學》,第25期第2卷,頁10-31。
25. 林谷芳(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
月刊》,第119期,頁18-19。
26. 林心昱、詹佳蓉、劉育娟、黃筠婷(2002):〈專輯包裝與形象系統之關聯
性分析--以臺灣地區2000年流行音樂為例〉,《華岡印刷傳播學報:資訊傳
播設計》,第33期,頁68-76。
27.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
流圖書公司,頁223-237。
28. 侯志欽(1994):《尋找中國流行音樂的面貌--從鄧麗君到崔健和李宗盛》。
交流雜誌,第15期,頁26-29。
29. 柯永輝(1994):《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30. 高士雄、姚曉瑛、徐素華(1997):〈國小高年級學童偶像崇拜類型之研究—
以台東縣為例〉,《社會科學教育學刊》,第七期,頁136-157。
31. 許馨文(2002):〈流行音樂是什麼?〉,《媒體素養雙月刊》,第13期。台
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32. 康志瑋(2000):《涉入理論於網路商品行銷之應用》。長庚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博士論文。
33. 莊宗憲(1994):《消費社會:大眾文化與後現代》。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34. 黃櫻棻(1999):〈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國意象與消費〉,《當代》,第138期,
頁106-121。
35. 曾文志、劉玲君(1995):〈「青少年對偶像、流行歌曲、流行用語之看法與
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第41期,頁144-148。
36.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臺北市 : 揚智出版社。
37. 陳傑民(1996):〈視覺公關時代--論CIS〉,《動畫影像多媒體雜誌》,第20
期,頁58-60。
38. 陳東園(2000):〈CIS在行銷結構中建構企業形象的意義〉,《空大人文學
報》,第九期,頁243-259。
39. 陳世敏(1992):〈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第46期,
頁149-168。
40. 陳文玲(1999):〈淺談消費行為的理論發展〉,《人力培訓專刊》,頁33-40。
41. 吳肇展(2000):《國語歌曲唱片消費者利益區隔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以台
北市國中生以上學生為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張智雅(1999):《偶像崇拜與青少年認同—以台灣流行音樂歌迷為例》。慈
濟醫學院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張惠蓉(2000):〈組織傳播與公共關係的共同參考架構—從組織跨界人觀
點看公關人員的影響力、角色衝突及溝通模型〉,《廣告學研究》,第15期,
頁49-65。
44. 趙庭輝(1990):〈解讀流行音樂歌者--「小虎隊」的商品包裝〉,《中國論
壇》,第356期,pp.19-22。
45. 鄧孔彰(2002):《台灣唱片公司甄選新藝人決策模式之研究》。銘傳大學傳
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6. 鄭君仲(2000):《我迷,故我在─流行音樂樂迷和流行音樂文本互動關係
之探索》。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47. 賴文彬(1990):《消費行為的情境與涉入效應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管理
學術研究中心。
48.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
所碩士論文。
49. 羅文坤(1998):〈媒體對企業形象之影響〉,《民意研究季刊》,第205期,
頁41-66。
50. 蔡焜霖(1995):《新廣告心理》。台北:朝陽堂。(原書田中洋、丸剛吉人
[1993]. (Advertising Psychology)
51. 蕭蘋、周昭平(2001):〈華語區域市場中跨國與獨立唱片公司的產製策略
比較分析〉,《中山管理評論》,第9期第4卷,頁567-593。

二、西文部分
1. Clark-Meads, J. (1998). Sony int’l ‘big’ ambitious. Billboard,
110(8): 76-79.
2. Daniels, D. (1997). Repeated use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tactics:
Do they lose their power of influence over time? UMI 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No.AAT 9736256)
3. Debruicker, F.S.(1979). An Appraisal of Low-involvement Consum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ttitude Research Plays fro High Stakes,
pp.112-130.
4.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and Miniard, P. W.(1995) Consumer
Behavior, Florida: The Dryden Press.
5. Featherstone, M. (1992). Consumer Culture &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publishing Co.
6. Frith, S. (1983). Sound Effects: Youth, Leisure and the Politics
of rock’n’roll. London: Constable.
7. Hesmondhalgh, D.(1996). Independent record companies and democratisation in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Ph.D. dissertation,
Department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Goldsmiths College,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8. Hirsch, P.(1972). Processing fads and fashion: An organizational set
analysis of cultural industry system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7(4): 639-659.
9. Huston, M.J. & Rothschild, M. L.(1977). A Paradigm for Research on
Consumer Involvement. Working paper No.11-77-46,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0. Kotler, P. & Armstrong, G.(2000). Principles of Marketing.(9th 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11. Leary, Mark R. & Kowalski, Robin M.(1990).Impressio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Component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Vol.107,No.1,pp.34-47
12. Longhurst, B.(1995). Popular Music and Society. MA: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13. Lull, J.(ED.)(1992).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4. McQuail, D.(2000), Audience Theory and Research Traditions,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pp.360-382
15. Meehan, E. (1991). Holy Commodity Fetish, Batman!: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 Commercial Intertext. In R. E. Pearson & W. Uricchio
(Eds.), The many lives of the Batman: Critical Approaches to a
superhero and his media. NY:Routledge. pp.47-65
16. Reynolds, R.J. and Gutman, J.(1984). Advertising is ima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4(1),27-37.
17. Rothenbuhler, E. W. and Streck, J. M.(1998).The Economics of the Music
Industry. In Allison Alexander, James Owers and Rodney Carveth(eds.).
Media Economics, Theory and Practice,199-222,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wah,New Jersey.
18. Ryan, J. & Peterson R. A.(1982), The Product Image. Individuals
in Mass Media Organizations: Creativity and Constraint.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19. Solomon, Michael R.(1992),Consumer Behavior—Buying, Having, and
Being, MA: Allyn and Bacon.
20. Stacey, Jackie(1994), Star Gazing:Hollywood Cinema and Female
Spectatorship, London: Routledge.
21. Robertson, T. S., Zielinski, J. and Ward, S. (1984). Consumer
Behavior. Illinois: Foresma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