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3106-23484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3106-234843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國家安全概念之批判研究
A Critical Study of the conception of 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7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2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7-03
關鍵字
Keywords
安全、安全研究、國家安全、批判研究
Critical Study, Security Studies, National Security, Secur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39 次,被下載 345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3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454 times.
中文摘要
在國際關係研究中,「安全」一直是「國家安全」與「軍事安全」的代名詞,早期談論「安全」議題,著重在免於遭受外在的軍事攻擊。在此概念架構下,經濟、文化或是意識型態,都被認為是軍事戰略的附屬品,或者是強化軍事威脅的一種工具。這樣的作法與思維,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容易陷入「安全困境」的泥沼中,使得教育文化、社會福利、經濟建設、環境治安等的發展受到壓迫與限制。
兩岸長久以來的敵對狀態,使得雙方一直是以建構更堅強的國防武力來回應之。然而,我們不免要問:每年龐大的國防支出,究竟買到多少安全?有了這些軍事裝備就真的安全了嗎?這些安全真是我們所要的安全嗎?除了以軍事力來回應威脅外,難道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獲得安全嗎?
本文試圖從批判研究的觀點,並以David Baldwin對國家安全的四個概念:安全的主體、安全的價值、安全的威脅、安全的手段,作為分析指標。探討1949年政府遷台後,不同時期國防政策所建構的「國家安全」概念及其背後的思維,希望從討論中發現台灣國家安全概念的盲點,而建構以「人」為主體的安全觀。
Abstract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t has been all the time that “security” means national security and military security. The topic of “security” in early days was focused on how to avoid suffering from the external military attack. Under this concept structure, economy, culture, or ideolog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accessories under the military strategy, or a kind of tools to strengthen the military threat. Such practices and thinking are not only helpless to the settlement of the problem, but it is apt to face the security dilemma instea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culture, social welfar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ublic security, etc. will be oppressed and restricted.
Long time of the hostile state for the two sides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makes both sides all the time to construct stronger military force for national defense. However, how much security is really bought by spending huge number of money on national defense? And is it really safe by buying the military equipments? Is it really the security what we want? Is there no other ways to get security without military force to threate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dopt critical study, and analyzes the four concepts of national security from David Baldwin: “Security for whom?”, “Security for which values?”, “From what threat?”, and “By what means?” It also researches on the thinking of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and different national defense polic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fter the government moving to Taiwan in 1949. It is hoped to find out the blind spot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ncept in Taiwan, and construct the security view that relies mainly on peopl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文獻回顧…………………………………………………7
第四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架構…………………………………11
第五節 章節安排…………………………………………………13
第六節 研究限制…………………………………………………14
第二章 傳統與現代的安全論述……………………………………15
第一節 安全概念的界定…………………………………………15
第二節 現實主義的安全觀………………………………………20
第三節 自由主義的安全觀………………………………………24
第四節 馬克思理論的安全觀……………………………………28
第五節 後實證國際關係理論的安全觀…………………………32
一、女性主義的安全觀…………………………………………33
二、批判理論的安全觀…………………………………………37
第三章 國防政策與國家安全………………………………………43
第一節 國防政策的形成…………………………………………43
第二節 台灣國防政策的安全意涵………………………………55
第三節 台灣國家安全的理論思維………………………………78
第四章 台灣國家安全概念的批判性觀點…………………………81
第一節 安全的主體………………………………………………82
第二節 安全的價值………………………………………………87
第三節 安全的威脅………………………………………………90
第四節 安全的手段………………………………………………98
第五節 台灣新安全觀的建構……………………………………103
第五章 結論…………………………………………………………11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1
第二節 心得體認…………………………………………………116
參考書目………………………………………………………………12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三軍大學,1975,《美國軍語辭典》,台北:三軍大學。
日本防衛廳,2005,《2003日本防衛白皮書》,台北:國防部史編局譯印。
王逸舟,1998,《西方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逸舟,1999,《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
王念萱,2004,《新葛蘭西學派國際關係理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 碩士論文。
內政部,1984,《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台北:內政部。
丘宏達,1991,《現代國際法基本文件》,台北:三民書局。
中共研究,2001,「社論—在軍事外交泥淖中,跨越兩岸政治障礙的新思維」,《中共研究》,Vol.3(7),pp.11-22
列寧,1990,「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列寧全集》Vol.27,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
朱傳枝,2004,「從國家安全論中華民國安全發展」,《國防雜誌》,Vol.19(11),pp.99-110。
江宜樺,2000,《自由主義、民族國家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何佩群,2001,「國際關係中的女性主義觀點」,收錄於徐以驊主編《世紀之交的國際關係》,pp.116-127。
李少軍,2001,「國際安全研究學科綜述」,《世界經濟與政治》,No.1,pp.2-20。
李少軍,2002a,《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初版。
李少軍,2002b,「當代國際關係理論的主要學派與爭論」,收錄於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2 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pp.260-280。
李少軍,2003,「論國家利益」,《世界經濟與政治》,No.1,pp.4-9。
李慎明、王逸舟主编,2002,《2002 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化成,2001,「解嚴後台海兩岸政治戰略決策之分析比較—兼論策略之思維」,《政治作戰學校建校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85-119。
李退之,1998,「對當代國家安全論述的反思-從後現代思潮論起」,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華維,2002,「台灣的認同與國家安全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宏、許淑靜主編,2001,《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實錄》,台北: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
林碧炤,2001,「全球化與人類安全」,《人類安全與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集》,pp.1-16。
吳恩德,2002,「嚇阻戰略之研究—以中華民國軍事安全戰略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易君博,1991,《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 台北:三民書局。
洪丁福,2000,《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國立編譯館。
施正鋒,2001,「國家認同與國家安全」,收錄於林建宏、許淑靜主編《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實錄》,pp.38-77。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1998,《戰略與兵力規劃(上)》,臺北:國防部軍務局譯。
徐以驊主編,2001,《世紀之交的國際關係》,上海:遠東出版社。
馬克思,1972,「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Vol.1,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英九,1993,「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收錄於黃天中、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頁25-48。
莫大華,1996,「安全研究之趨勢」,《問題與研究》,Vol.35(9),pp.61-78。
莫大華,1998,「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Vol.37(8),pp.19-33。
莫大華,2001,「千禧年後的臺海安全—批判性安全觀的看法」,《遠景季刊》Vol.2(1),pp.35-65。
莫大華,2003,《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臺北:時英出版社。
郝柏村,1998,《教戰記》,台北:軍事迷文化公司。
翁明賢,2000,「確定的號角:專訪伍世文部長」,《國防政策評論》,Vol.1(1),pp.230-239。
翁明賢、王崑義,2001,「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發展與軍訓教育的重構──一個『立體安全』的思考架構」,收錄於林建宏、許淑靜主編《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實錄》,pp.112-140。
翁明賢、顧立民,2004,「第一章總論」,《軍事國防》,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
翁興利等,1998,《公共政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水扁、柯承亨,1993,《國防黑盒子與白皮書》,台北:福爾摩沙基金會,再版。
陳水扁,2001,《世紀首航——政黨輪替五百天的沈思》, 台北:圓神出版社。
陳紫財,2002,「美國海外出兵準則檢證之研究-以1995-1996年台海危機為例」,《戰略與國際研究》,Vol.4(2),pp.97-115。
陳勁甫,2003,「國防政策制定與文人角色」,《國防政策評論》,Vol.4(2),pp.182-209。
陳心怡,1992,「批判的基礎與實踐-論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論」,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陳欣之,1999,《東南亞安全》,台北:生智。
陳欣之,2003,「國際安全研究之理論變遷與挑戰」,《遠景季刊》,Vol.4(3),pp.1-14。
陳福成,2000,《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時英,初版。
國防部,1992,《中華民國八十一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1994,《中華民國八十二-八十三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1996,《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1998,《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2002,《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2004a,《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國防報告書》,臺北:黎明文化。
國防部,2004b,《國軍軍語辭典》,桃園:國防大學。
黃瑞祺,1986,「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黃天中、張五岳主編,1993,《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
彭懷恩,2001,《國際關係與現勢問與答》,台北,風雲論壇。
張中勇,2001,「兩岸在人類安全合作中的願景」,《人類安全與21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集》,pp.127-157。
張亞中,2002,「全球化的臺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季刊》Vol.3(1),pp.27-66。
張亞中,2003,「論兩岸治理」,《問題與研究》,Vol.42(6),pp.29-66。
張貴洪,2004,「理解國際安全:理論、戰略、政策」,《國際問題論壇》,春季號,pp.51-64。
馮惠珊、沈振銘,2002,「我國國防支出對非國防支出及經濟成長之分析」,《第十屆國防管理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pp.227-237。
鄒文海,1994,《西洋政治思想史稿》,台北:鄒文海先生獎學基金會。
賈英富,1999,《國家安全新思維》,南投:領航文化,初版一刷。
楊開銘,2000,《中共國防費估測模式之研究》,「中共研究」,Vol.34(7),pp.100-106。
楊志誠,2003,「兩岸新情勢下我國內部國家安全之探討」,《逢甲人文社會學報》No.6,pp.243-278。
楊志恆等,1995,《台灣的國防安全》,台北:業強出版社。
楊志恆,2001,「台灣軍事戰略的發展與調整」,台灣國防政策與軍事戰略的未來展望研討會,國防政策評論、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主辦,pp.11-25。
葉定國,2004a,「論台灣的國家安全:一個國際關係建構主義觀點的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葉定國,2004b,「文化、認同與國家安全」,《遠景基金會季刊》,Vol.5(1),pp.125-156。
楚樹龍,2003,《國際關係基本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潘忠岐,2004,「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理論衝擊與困惑」,《世界經濟與政治》,No. 3,pp.38-43。
鄭瑞耀,2003,「國際關係攻勢與守勢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問題與研究》,Vol.42(2),pp.1-21。
劉復國,1999,「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Vol.38(2),pp.21-37。
劉中民、桑紅,2004,「西方國際關係理論視野中的非傳統安全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No.4,pp.32-37
鍾秋慧,2001,「國家安全的文化面-台灣安全主體性之建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嘉薇,1996,「女性主義對當代國家安全的反思」,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慶生,2000,《國防政策與國防報告書》,臺北:揚智文化,初版。
蘇進強,2003,《全球化下的台海安全》,臺北:揚智文化,初版一刷。
蘇長和,2004,「自由主義與世界政治: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的啓示」,《世界經濟與政治》,No.7,pp.15-20。

中文譯著
Buzan, Waever & Wilde. 2003,《新安全論》,朱寧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Baldwin, David. 2001, 「新自由主義、新現實主義和世界政治」收錄於David Baldwin編《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pp.3-26。
Baldwin, David. 2001, 《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蕭歡容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Cox, Robert. 2002, 「社會力量、國家與世界秩序:超越國際關係理論」,收錄於Keohane編《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pp.187-231。
Carnoy, Martin. 1995,《國家與政治理論》,杜麗燕、李少軍譯,台北:桂冠。
Derianm, James. 2003,《國際關係理論批判》,秦治來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Babbie, Earl. 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譯,台北:時英出版社。
Gilpin, Robert. 1994,《國際關係的政治經濟分析》,楊光宇等譯,台北:桂冠。
Giddens, Anthony. 2001,《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省思》,陳其邁譯,台北:時報文化。
Johnson, Libicki, and Treverton. eds. 2005,《國防決策的新挑戰與新工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Nye. 2002,《權力與相互依賴(第三版)》,門宏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Keohane, Robert. 2002,《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Lapid, Yosef & Friedrich Kratochwil. 2003,《國際關係回歸理論:文化和認同》,金燁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Morgenthau, Hans. 1991,《國際政治學》,張自學譯,台北:幼獅。
Mutimer, David. 2001,「超越戰略:批判性思考與新安全研究」,收錄於Snyder, Craig 主編《當代安全與戰略》,pp.95-124。
Palmer, Bruce Jr. Etc. 1985,《1980年代的大戰略》,王正乙譯,台北:黎明,再版。
Pearson, Freaderic & Martin Rochester. 1992,《國際關係》,胡祖慶譯,台北:五南,初版四刷。
Sylvester, Christine. 2003,《女性主義與后現代國際關係》,余瀟楓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Sarkesian, Sam et al. 2005,《美國國家安全》,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Snyder, Craig et al. 2001,《當代安全與戰略》,徐緯地等譯,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Taylor, Maxwell. 1982,《變局中的國家安全》,李長浩譯,臺北:黎明。
Tickner, Ann. 2003a,「國際關係理論中的認同:女性視角」,金燁譯,收錄於Lapid and Kratochwil編《國際關係回歸理論:文化和認同》,pp.204-224。
Tickner, Ann. 2003b,「漢斯•摩根索的政治現實主義原則:女性主義的再闡釋」,收錄於James Derian編《國際關係理論批判》,pp.58-77。
Wendt, Alexander. 2000,《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外文部分
Alagappa, Muthiah. 1998. Asia Security Practice: Material and Ideational Influenc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ron, Raymond. 1966. Peace and War: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ranslated by Richard Howard and Annette Barker Fox. Garden City, NewYork: Doubleday.
Ashley, Richard. 1984. “The Poverty of Neore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8(2): 225-286.
Baldwin, David. 1997,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3(1): 5-26.
Baylis, John and Steve Smith. Eds. 2001.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Harold. 1983.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Defense and Foreign Policy in a Dangerous World.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Booth, Ken. 1991. “Security and Emancip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17(4): 313-326.
Booth, Ken and Steve Smith. 1995.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Buzan, Barry. 1983. People, States, and Fear: the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righton: Wheatsheaf.
Buzan, Barry. 1991.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Hemel Hempstead:Harvester Wheatsheaf, 2nd ed.
Cox, Robert. 1996. “Gramsci,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pproaches to World Order,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yke, Vernon. 1957.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Appleton Century Crofts Inc.
Dupont, Alan. 1995. “Concepts of Security,” in Jim Rolfe, ed., Unreserved Futures: Comprehensive Security in the Asua-Pacific, pp.1-15.
Forcey, Linda. 1991. “Women as Peacemakers: Contested Terrain for Feminist Peace Studies,” Peace and Change, Vol.16(4): 331-354.
Grant, Rebecca and Kahleen Newland. 1991. Gend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Gleditsch, Kristian and Michael Ward. 2000. “War and Peace in Space and Time: The Role of Democratiz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4(1):1-29.
Hobbes, Thomas. 1958. Leviatha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Keohane, Robert and Joseph Nye. 1993.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3th.
Keohane, Robert. 1991.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ontributions of a Feminist Standpoint,” in Rebecca Grant and Kahleen Newland (eds), Gender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p.96-120.
Krause, Keith & Michael Williams. 1997. Critical Security Studi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orgenthau, Hans. 1988.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No.46: 959-965.
McSweeny, Bill. 1999. Security, Identity and Interests: A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wen, John. 1994. “How to Produce Democratic Peac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9(2):22-46
Rolfe, Jim. ed., 1995. Unreserved Futures: Comprehensive Security in the Asua-Pacific, Wellington, New Zealand: Center for Strategic Studies.
Terriff, Terry et al. 1999. Security Studies Toda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Tickner, Ann. 1995. “Re-visioning Security,” in Booth and Smith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oday, pp.175-197.
Therborn, Goran. 1980. The Ideology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Ideology. London: NLB.
Ullman, Richard. 1983. “Redefining Secuyit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8(1): 129-153.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1994.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Wolfers, Arnold. 1962. “National Security As An Ambiguous Symbol,”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67(4): 481-521.
Waltz, Kenneth. 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Random House.
WHO. 2002. 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立即公開,校外一年後公開 off campus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