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3107-15041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3107-150415
論文名稱
Title
晚唐傳奇集之諷刺類型研究
A Study of the Satire type in the novels of the late Tang Dynast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2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7-06-01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7-07-03
關鍵字
Keywords
傳奇集、晚唐、類型、諷刺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87 次,被下載 812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8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8125 times.
中文摘要
摘要
唐代產生大量傳奇集的時期,大約在唐文宗大和中以至於唐末,相當於晚唐階段,而這個階段的政治社會背景,從安史之亂以後便逐漸走向衰落,促使文學作品產生許多諷刺之作,因此,本論文欲藉由傳奇集中的諷刺作品來了解晚唐的時代面相。
首章論及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中國諷刺小說的義界與流變」,主要先界定「諷刺」的定義,包括諷刺的性質、對象、動機、目的與語氣,再依據此定義來篩選符合的傳奇篇章。接著再分析「諷諭」與「諷刺」二詞的異同,並將歷代較具代表性的諷刺文學作一概述。
第三章「晚唐傳奇集諷刺作品之興起背景」,諷刺作品的形成與其時代環境有關,因此本章分成外在環境與內在環境來探討,外在環境包括政治事件的衝擊、浮薄士風與佛道思想的影響,內在環境為文人諷刺精神的傳承。
第四章「晚唐傳奇集之諷刺類型」,本章首先將傳奇集中的諷刺類型分為政治、社會與民情三種,各類型底下再依諷刺對象進行分類與析論。諷刺政治方面,小說家常以揭露統治階層黑暗面、呈現戰後景況、憑弔政治事件為重心;諷刺宗教方面,除了部份嘲諷宗教徒的醜惡言行之外,其餘以報應、輪迴等宗教思維貫穿文中的篇章亦屬討論範圍;諷刺民情方面,所針對的對象以突顯人性缺陷為主要論述。
第五章「晚唐傳奇集諷刺類型之表現技巧」,這裡的「表現技巧」,指的就是「表現諷刺的技巧」,從所挑選的諷刺故事中,分析其所展現的藝術手法,包括人物塑造、情節安排、敘事方式與辭格運用。
第六章「晚唐傳奇集諷刺類型之時代意義及其流變」,諷刺類型的時代意義有二,其一是綺靡文風的反動與省思,晚唐的文學風氣整體上流於綺靡衰微,所以師法杜甫、元白等諷刺現實的作品,即成為晚唐另一條特殊的文學途徑,也提供我們對晚唐面貌的一種反思。其二是諷刺文學的延續與創新,晚唐傳奇集的諷刺類型,不僅對中晚唐的諷刺文學有所承衍,在諸多諷刺文學中也自成一格。其特色包括小說體所展現的「奇趣」以及韻散夾雜的特色,這些都使唐傳奇呈現了有別於其他文體的諷刺效果。晚唐傳奇集的諷刺類型在內容題材以及表現技巧方面,都對後來的傳奇體諷刺類型有所影響,因此,這裡主要分析宋明清傳奇小說中的諷刺類型,並觀察它們與晚唐傳奇集諷刺類型的異同之處。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晚唐傳奇集之諷刺類型研究
目次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3
第貳章 中國諷刺小說的義界與流變……………………7
第一節 諷刺的界說………………………………………7
一、諷刺的性質與對象…………………………………7
二、諷刺動機與目的……………………………………9
三、諷刺的語氣…………………………………………11
第二節 諷諭與諷刺之關係……………………………15
一、對象的擴大:從統治階級到一般人事物…………16
二、目的的延伸:從勸諫在上位者到改正社會弊端…18
三、語氣的轉變:從溫柔敦厚為主到婉曲直斥兼具…21
第三節 中國諷刺小說的形成與發展……………………24
一、先秦寓言與兩漢史傳:寓莊於諧、直書無隱……26
二、魏晉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說:暴露人性、託名鬼神...28
三、唐傳奇與宋元話本:作意好奇、懲勸為宗………30
四、明清諷刺小說:針砭世態人情……………………34
第參章 晚唐傳奇集諷刺作品之興起背景………………40
第一節 政治事件的衝擊…………………………………40
一、安史之亂……………………………………………40
二、藩鎮之禍……………………………………………43
三、永貞革新……………………………………………45
四、牛李黨爭……………………………………………48
五、甘露之變……………………………………………51
第二節 浮薄士風與佛道思想的影響…………………53
一、科舉與士風…………………………………………53
二、尊佛風氣……………………………………………58
三、崇道風尚……………………………………………61
第三節 文人諷刺精神的傳承…………………………63
一、杜甫筆下的「詩史」………………………………63
二、韓、柳主張文以明道………………………………65
三、元、白提倡新樂府運動……………………………67
四、晚唐文人創作諷刺小品……………………………70
第肆章 晚唐傳奇集之諷刺類型…………………………73
第一節 諷刺政治…………………………………………73
一、譴責政治人物的言行………………………………73
二、預示國內戰亂的慘狀………………………………78
三、指斥宦官亂政的惡行………………………………80
四、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病………………………………85
第二節 諷刺宗教………………………………………90
一、學道不堅的懲戒……………………………………90
二、不敬鬼神的責罰……………………………………94
三、殺生行為的報應……………………………………99
四、佛道言行的嘲諷……………………………………102
第三節 諷刺民情………………………………………107
一、對愚昧無知者的同情………………………………107
二、對貪婪吝嗇者的警告………………………………111
三、對忘恩負義者的貶斥………………………………114
四、對仗勢凌人者的指謫………………………………116
第伍章 晚唐傳奇集諷刺類型之表現技巧……………119
第一節 人物塑造………………………………………119
一、人物形貌和行為的描繪…………………………119
二、人物性格的對比…………………………………122
三、人物價值觀的呈現………………………………125
第二節 情節安排………………………………………128
一、揉和史實成分………………………………………129
二、融入報應思想………………………………………132
三、虛構奇幻異境………………………………………136
第三節 敘事方式………………………………………146
一、作品中的敘事結構:以普羅普的功能說作為探討......146
二、作品中的特殊敘事文體:以韻文現象為探討重心......150
三、作品中的非敘事性話語:以公開評論為主………152
第四節 辭格運用………………………………………156
一、對比:以彰顯人物性格之優劣……………………157
二、象徵:以突顯人物內心之缺陷……………………159
三、反諷:以強調表裡不一之情境……………………161
四、示現:以體現讀者認知之落差……………………163
五、譬喻:以曉諭立身處世之道理……………………165
六、婉曲:以影射現實世界之冤情……………………167
第陸章 晚唐傳奇集諷刺類型之時代意義及其流變…169
第一節 諷刺類型之時代意義…………………………169
一、綺靡文風的反動與省思…………………………169
二、諷刺文學的延續與創新…………………………174
第二節 唐以後傳奇諷刺類型之流變…………………179
一、內容題材的異同……………………………………180
二、表現技巧的異同……………………………………186
第柒章 結論……………………………………………196
參考書目………………………………………………199
附錄
附錄一 白居易新樂府之諷諭內容……………………211
附錄二 本論文所選錄之傳奇集………………………213
附錄三 《太平廣記》收錄晚唐傳奇集之篇目數量…215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按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壹、古籍
一、史料、文集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收入楊家駱主編:《家語等五十七種》,臺北:世界書局,1984。
〔清〕王鳴盛撰:《十七史商榷》,臺北:大化書局,1977。
〔唐〕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司馬光撰,〔宋〕胡三省注,章鈺點校:《資治通鑑》,臺北:粹文堂,1975。
〔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
〔唐〕杜甫著,〔清〕楊倫箋注:《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93。
〔唐〕杜牧撰,〔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8。
〔唐〕李肇撰:《新校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91。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箋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詳注,〔清〕錢振倫、錢振常箋注:《樊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宋〕邵博撰:《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吳〕韋昭撰:《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胡應麟著,楊家駱主編:《少室山房筆叢》,臺北:世界書局,1980。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唐〕柳宗元撰:《柳宗元集》,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明〕高棅編選:《唐詩品彙》,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
〔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
〔清〕孫詒讓著:《墨子閒詁》,上海:上海書店,1990。
〔唐〕孫棨撰:《新校北里志》,臺北:世界書局,1991。
〔宋〕張邦基撰:《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梁章鉅撰:《退庵隨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11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董誥等编:《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
〔五代後蜀〕趙崇祚編,楊家駱主編,李冰若注:《花間集評注.宋紹興本花間集附校注》,臺北:鼎文書局,1974。
〔宋〕趙彥衛撰,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8。
〔宋〕趙令畤撰:《侯鯖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趙翼著,霍松林、胡主佑校點:《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漢〕劉安撰,張雙棣撰:《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梁〕劉勰著,周振甫譯注:《文心雕龍譯注》,臺北:五南書局,1993。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5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錢易撰:《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唐〕韓渥撰,嚴一萍選輯:《香匲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羅燁撰:《醉翁談錄》,收入〔宋〕風月主人编:《綠窗新話附校正二卷》,臺北:世界書局,1965。
〔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二、小說
〔唐〕牛僧孺編:《玄怪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唐〕李復言编:《續玄怪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明〕李禎撰:《剪燈餘話》,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2輯,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清〕李汝珍著:《鏡花緣》,臺北:三民書局,1986。
〔清〕李伯元著:《官場現形記》,臺北:三民書局,1979。
〔唐〕皇甫枚撰,穆公校點:《三水小牘》,收入丁如明、李宗為、李學穎等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唐〕高彥休撰,陽羨生校點:《唐闕史》,收入丁如明、李宗為、李學穎等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明〕馮夢龍著:《古今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清〕落魄道人撰:《常言道》,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清〕蒲松齡著,楊家駱主編:《聊齋誌異》,臺北:世界書局,1990。
〔清〕劉鶚撰,田素蘭校注,繆天華校閱:《老殘遊記》,臺北:三民書局,2003。
〔唐〕闕名撰,陽羨生校點:《玉泉子》,收入丁如明、李宗為、李學穎等校點:《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明〕瞿佑撰:《剪燈新話句解》,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第2輯,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
貳、專書
一、小說研究論著
卞孝萱著:《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5。
卞孝萱著:《唐傳奇新探》,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毛德富、衛紹生、閔虹著:《中國古典小說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風貌》,成都:巴蜀書社,2002。
王汝濤著:《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長沙:岳麓書社,2005。
王溢嘉著:《聊齋搜鬼》,臺北:野鵝出版社,1999。
王夢鷗校釋:《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1985。
王夢鷗著:《唐人小說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永祥著:《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臺北:佛光山宗務委員會,2002。
石麟著:《傳奇小說通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吳光正著:《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吳志達著:《唐人傳奇》,臺北:萬卷樓,1993。
吳志達著:《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2005。
吳禮權著:《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宋倫美著:《唐人小說玄怪錄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李宗為著:《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李漢濱著:《《太平廣記》的夢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
李劍國著:《宋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
李劍國著:《唐五代志怪傳奇叙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
李劍國輯校:《宋代傳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李鵬飛著:《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孟瑤著:《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6。
侯忠義著:《隋唐五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俞汝捷著:《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般社,1991。
俞鋼著:《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姜宗妊著:《談夢-以中國古代夢觀念評析唐代小說》,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孫光浩著:《聊齋誌異是與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孫楷第著:《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徐小梅著:《聊齋誌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臺北:黎明文化,1983年。
祝秀俠著:《唐代傳奇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
袁閭琨、薛洪勣主編:《唐宋傳奇總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崔際銀著:《詩與唐人小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康韻梅著:《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5。
張曼娟著:《柔軟的神殿-古典小說的神性與人性》,臺北:麥田出版,2006。
許麗芳著:《古典短篇小說之韻文》,臺北:里仁書局,2001。
陳平原著:《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陳香編著:《聊齋誌異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1983。
陳國軍著:《明代志怪傳奇小說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喬光輝著:《明代剪燈系列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程國賦著:《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程國賦編著:《隋唐五代小說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程毅中著:《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程毅中著:《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楊昌年著:《唐傳奇名篇析評》,臺北:里仁書局,2003。
楊義著:《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楊義著:《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
葉慶炳編選:《唐宋傳奇小說》,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
寧宗一著:《寧宗一小說戲劇研究自選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趙章超著:《宋代文言小說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
齊裕焜、陳惠琴著:《鏡與劍-中國諷刺小說史略》,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劉開榮著:《唐代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劉瑛著:《唐代傳奇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6。
劉瑛著:《唐代傳奇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6。
劉燕萍著:《古典小說論稿-神話.心理.怪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
樂蘅軍等著:《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臺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社,1977。
樂蘅軍著:《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
樂蘅軍著:《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縱論》,臺北:大安書局,1992。
蔡守湘著:《唐人小說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
魯迅校錄:《唐宋傳奇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6。
魯迅著:《中國小說史略》,收入《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3。
黎烈文標點:《京本通俗小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薛克翹著:《剪燈新話及其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薛洪勣著:《傳奇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韓雲波著:《唐代小說觀念與小說興起研究》,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二、小說理論、文學理論
Brogan, T.V.F, Preminger, Alex.著:《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詩與詩學百科全書),Publish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俄〕V. 普羅普(V. Propp)著:《民間故事形態學》(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 Translated by Laurence Scott [ and] with an introd. by Svatava Pirkova-Jakobson),Austin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68。
〔英〕大衛.洛吉著(David Lodge),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木馬文化事業,2006。
〔俄〕巴赫金(M. M. Baxtnh)著,曉河等譯〈諷刺〉,收入《巴赫金全集》第5卷,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方祖燊著:《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王文革著:《文學夢的審美分析》,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王平著:《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王洪岳著:《審美的悖反:先鋒文藝新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俄〕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
申丹著:《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美〕吉爾伯特.哈特著,萬書元、江寧康譯:《諷刺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朱光潛著:《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88。
〔荷〕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萬千校:《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英〕佛斯特(E. M. Forster,1879-1970年)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臺北:志文出版社,1993。
吳士余著:《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吳錫德主編:《文學中的幽默與反諷》,臺北:麥田出版,2003。
李建軍著:《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
亞瑟.帕勒得(Arthur Pollard)著,董崇選譯〈何謂諷刺〉,收入《西洋文學術語叢刊》(上),臺北:黎明出版社,1978。
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3。
胡邦煒、〔日〕岡崎由美著:《古老心靈的回音-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心理學闡釋》,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
胡亞敏著:《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格非著:《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祖國頌著:《敘事的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丹麥〕索倫.奧碧.克爾凱郭爾著,湯晨溪譯:《論反諷概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馬振方著:《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張健、謝綉華著:《中西小說理論要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張智輝著:《散文美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陳文新著:《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陳平原著:《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陳碧月著:《小說欣賞入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5。
陳碧月著:《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3。
楊星映著:《中西小說文體形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楊義著:《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劉良明著:《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1996。
〔加〕諾思羅普.弗萊(North-rop Firye)著,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批評的剖析》,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龍鋼華著:《小說新論-以微篇小說為重點》,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三、其他相關著作
方立天著:《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
王吉林著:《唐代宰相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田啟文著:《晚唐諷刺小品文之風貌》,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
岑仲勉著:《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
李志慧著:《唐代文苑風尚》,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沈宗憲著:《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臺北:商鼎文化,1993。
沈謙著:《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1995。
汪涌豪、俞灝敏著:《中國游仙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胡可先著:《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胡楚生著:《古文正聲-韓柳文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1。
胡萬川:〈諷諭詩〉,收入羅宗濤等著:《中國詩歌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
胡萬川著:《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
胡適著:《胡適文存》,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
范淑芬著:《元稹及其樂府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4。
唐曉敏著:《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孫昌武著:《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孫昌武著:《韓愈散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
孫遜著:《中國古代小說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烏廷玉著:《隋唐史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英〕崔瑞德编:《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張安祖著:《唐代文學散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張春榮著《一把文學的梯子》,臺北:爾雅出版社,1994。
張哲俊著:《中日古典悲劇的形式-三個母題與嬗變的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張國剛著:《佛學與隋唐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梁鴻飛、趙躍飛著:《中國隋唐五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晚唐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郭紹林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陳寅恪著:《金明館叢稿二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陳寅恪著:《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陳望道著:《陳望道語文論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傅樂成著:《隋唐五代史》,臺北: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90。
傅璇琮著:《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傅錫壬著:《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4。
湯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程千帆撰:〈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收入《程千帆全集》第8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黃正建主編:《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許友根著:《唐代狀元研究》,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黃民裕编著:《辭格匯編》,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
黃永武著:《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1992。
黃浴沂著:《唐代新樂府詩人及其代表作品》,臺北:學海書局,1988。
黃慶萱著:《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0。
葛兆光:〈人生情趣.意象.想像力-道教與唐代文學〉,收入文史知識編輯部编:《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葛兆光著:《想像力的世界-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
葛兆光著:《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賈二強著:《神界鬼域-唐代民間信仰透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劉道超著:《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魯迅:〈什麼是諷刺?-答文學社問〉,收入《魯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黎運漢、張維耿編著:《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
聶石樵著:《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羅宗強著:《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羅根澤編著:《晚唐五代文學批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羅根澤编著:《隋唐文學批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龔鵬程著:《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2004。
參、期刊
方立天:〈因果報應述評(下)〉,《哲學與文化》第8期,1993年8月。
方立天:〈因果報應述評(上)〉,《哲學與文化》第7期,1993年7月。
王小琳:〈唐代「傳奇」名稱問題辨析〉,《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3期,1995年4月。
王小琳:〈論唐代傳奇創作活動的特徵及其對傳奇敘事的影響〉,《中山人文學報》第9期,1999年8月。
王岫林:〈六朝志怪小說中的報應觀〉,《國文天地》,2005年3月。
吳季霏:〈唐代傳奇的創作方法及特色〉,《中國文化月刊》,2000年11月。
吳純邦:〈試論中國諷刺小說的界說〉,《古典文學》,1985年8月。
吳紹釚:〈文言夢小說的發展軌跡〉,《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0期,1993年10月。
吳碧貞:〈唐代文人的小說觀-以唐代小說序言為考察範圍〉,《中文研究學報》創刊號,1997年6月。
林淑貞:〈唐傳奇「夢境結構」形式美感與義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4期,2000年12月。
邱昌員:〈論唐人融詩入小說〉,《貴州社會科學》第3期,2006年5月。
段莉芬:〈論詩歌在唐人傳奇中的作用〉,《研究與動態》第12期,2005年6月。
段莉芬:〈盧肇《逸史》李林甫神仙傳說研究〉,《建國學報》,1999年6月。
洪順隆:〈北宋傳奇小說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994年6月。
洪瑞英:〈小說中巫術與法術之變形-以中國人虎變形故事為考察〉,《逢甲中文學報》,1991年11月。
紀懿珉:〈裴鉶《傳奇》中的生命觀-以志怪篇章為例〉,《輔大中研所學刊》,1997年6月。
皋于厚:〈「剪燈二話」與明代傳奇小說的發展趨勢〉,《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2001年。
康韻梅:〈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之異同-對吳保安、謝小娥故事的論析〉,《臺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
康韻梅:〈由「入於文心」至「諧於里耳」-唐代小說在《三言》、《二拍》中的敘述面貌論析〉,《臺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4年12月。
張宏庸:〈中國諷刺小說的特質與類型〉,《中外文學》,1976年12月。
許麗芳:〈試論古典小說情節之虛實與論證特徵-以傳奇小說與短篇話本之對照為例〉,《中山中文學刊》第2期,1996年6月。
陳文新、樂雲:〈論明代傳奇小說的三種主要類型及其文化品格〉,《江西社會科學》第8期,2004年。
陳玟璇:〈唐小說作夢者之分析與探討〉,《中國文學研究》第21期,2005年12月。
程國賦:〈《剪燈新話》與唐人小說〉,《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1999年。
辜美高:〈《聊齋誌異》與《太平廣記》的關係〉,《中國書目季刊》第4期,1989年3月。
黃啟江:〈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第16期,2003年7月。
楊日出:〈試探唐傳奇小說中的詩歌〉,《嘉義師院學報》第6期,1992年11月。
葉慶炳:〈六朝至唐代的他界結構小說〉,《臺大中文學報》第3期,1994年7月。
董挽華:〈聊齋誌異裡考生的三種造型〉,《中外文學》,1974年11月。
劉正平:〈亦莊亦怪:志怪傳奇小說創作主體的雙重人格特徵〉,《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第1期,2007年。
劉勇強:〈論古代小說因果報應觀念的藝術化過程與形態〉,《文學遺產》第1期,2007年。
鄭志明:〈唐代傳奇的夢〉,《鵝湖月刊》第10期,1991年4月。
賴素玫:〈試論唐傳奇〈薛偉〉魚服夢幻的結構與象徵〉,《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2006年3月。
謝仲明:〈因果報應與宗教信仰〉,《中國文化月刊》第166期,1993年8月。
肆、博碩士論文
王小琳:《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朱美蓮:《唐代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林裕盛:《佛教的果報觀與唐代社會》,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許淑娟:《史傳文學與唐傳奇小說關係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許麗芳:《古典短篇小說中之韻文運用及其相關意義--以唐傳奇、話本小說為主》,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蔡明真:《唐人小說報意識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蕭佩瑩:《唐傳奇人物研究》,臺北: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