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3112-00135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3112-001355
論文名稱
Title
主題式品德教育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matic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5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12-05-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12-07-03
關鍵字
Keywords
關懷、尊重、教學、品德教育、家長回饋
Character Education, Care, Parental Feedback, Rspect, Teaching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84 次,被下載 163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84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633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品德教育融入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研究者以任教之二年級二十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在研究過程中透過錄影、錄音、訪談、學生作品、家長回饋及檢核表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本研究之目的有四:
一、規劃、設計與實施品德教育融入班級經營策略的教學方案。
二、探討品德教育融入班級經營策略後,學生在「尊重」層面的改變情形。
三、探討品德教育融入班級經營策略後,學生在「關懷」層面的改變情形。
四、瞭解實施品德教育的融入,在班級經營上的成效,並提出研究建議。
經由為期半年多的品德教育融入閱讀教學行動研究,獲得幾項結論:
一、尊重與關懷各層面方面的表現,均具有立即性和持續性的效果。
二、品德教育的閱讀教學實施,整體的成效表現高於起點行為。
  因此,研究者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課程設計應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連結。
二、教材的篩選可透過教師團隊共同研究與設計。
三、教學活動進行應打破研究者為中心,讓學生有充分發表的機會。
四、多元評量活動的實施必須師生共同參與,且應強調潛在課程設計的價值、信念與利益。
五、品德教育應著重教學時的師生回饋。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is to discuss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reading teaching of class management. The study body is to 20 student in my clas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videotaping, recording, interviews, artworks, parental feedbacks, and checklists. There are four purposes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1.To plan, design, and apply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reading teaching.
2.To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reading teaching on students’ respect.
3.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reading teaching on students’ careing.
4.To realize the effectio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reading teaching and provide research.
There are some conclusions from the action research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volved in reading teaching through the half a year:
1.The manifestation of character respect and care possesses the effect of immediate and sustained.
2. The reading teaching of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whole effect is over the starting behavior and the next class of no reading teaching on character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The course design is connect to student’s experience
2.The choice of teaching material can integrate teacher team’s research and design.
3.The teaching active should break the center of research and give student a lot of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ment.
4. The multievaluation active must teacher and student’s common participate and emphasize the value, belief and benefit of potential curriculum.
5. The character education should emphasize the interaction and feedback of teacher and student.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0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0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00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00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09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011
第一節 品德教育的意義…………………………………………… 013
第二節 品德教育的內涵…………………………………………… 016
第三節 品德教育的理論基礎……………………………………… 021
第四節 品德教育的相關實證研究………………………………… 0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0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039
第二節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 047
第三節 資料收集與檢核分析……………………………………… 0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053
第一節 起點行為…………………………………………………… 053
  第二節 統整主題(一)--愛與關懷………………………………… 062
第三節 統整主題(二)--理直氣和………………………………… 098
第四節 統整主題(二)—敦親睦鄰………………………………… 13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9
第一節 結論………………………………………………………… 169
第二節 建議………………………………………………………… 174
參考文獻……………………………………………………… 181
附錄一 品德教育學習單—教學前…………………………………… 189
附錄二 生活實踐紀錄表—尊重……………………………………… 190
附錄三 生活實踐紀錄表—關懷……………………………………… 191
附錄四 學生品德實踐檢核表………………………………………… 192
附錄五 主題統整課程規劃表………………………………………… 195
附錄六 主題一:<美麗的秋天>教學活動設計…………………… 200
附錄七 主題二:<理直氣和>教學活動設計………………………… 21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丁一顧(1995)。國民小學教師情境領導行為與學生態度、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宗勳( 2004 )。國小六年級學童成就動機、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琦瑜(2004)。品格,大不如前。載於:天下雜誌:品格決勝負。台北。
何琦瑜、周慧菁(2003)。孩子的禮物: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天下雜誌, 16。
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雙月刊,92,38-55。
李 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素貞、蔡金玲(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學術研究,120,53-68。
李琪明(2000)。德育課程之理想與建構-我國國民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351,153-174。
李雅芳( 2005 )。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教師領導風格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台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
沈六(2004)。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24,2-18。
余秋範(2007)。國小校長推動品德教育領導模式之建構--以台北縣市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火旺(2010)。台大症候群-別只著墨挑撥師生。載於:聯合報,2010,1月23日A4版。
林明真(2008)。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志成(2005)。行動研究的分享與討論。校園SNG數位影音教學資源系統影片內容要點。
林明真(2007)。品德教育融入國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三年級為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林作逸(2005)。未來的優質公民:從教師觀點出發談新世紀的品格教育。國小特殊教育,40,30-34。
吳宗立(主編) ( 2002 )。班級經營:班級社學。高雄:復文。
吳清山、林天佑(2005)。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50。
吳務貞(1978)。國民道德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縣:漢苑。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天下雜誌, 38。
洪蘭(2004)。知書達禮—講理就好Ⅲ。台北:遠流。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
紀素幸(2011)。國小學童知覺教師品格教學領導與其品格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
柯華葳(2009)。閱讀的關鍵,在思考。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0-15歲閱讀力實戰關鍵,20-25。台北:親子天下雜誌。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校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嘉惠(2001 ) 。國小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學生文化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一菁(2008)。國小低年級學童道德情緒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熹(1996)。師生關係的性質。輯於陳奎憲、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合著: 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 3~30)。台北:三民。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清溪(2004)。新世紀的學生品格教育。研習資訊,5,39-47。
陳密桃、陳埩淑(2003)。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品格教育教學上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0,48-56。
陳埩淑(2004)。多元智能理論融入幼兒品格教育課程與教學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8,91-112。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英豪(1980)。修定道德判斷測驗及其相關研究。教育學刊,2,53-91。
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三(2007)。道德教育。台北:群英。
黃巧琪(2006)。品格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品格表現與人際關係影響之實驗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政傑(1989)。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黃政傑(198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書店。
黃政傑(1989)。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 35-43。
黃建一、余作輝(1996)。國民小學道德課程與教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馮國彩(2001)。強化讀寫訓練:提高學生素質。甘肅教育,5,17-18。
常玉慧(2006)。教出閱讀力的實用策略。載於: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頁11。
傅佩榮(2004)。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市:天下雜誌。
曾燦燈(1996 )。邁向卓越的領導--班級經營與班級領導。班級經營,1(1), 25 ~32。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九年一貫課程國語文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a)。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11年08月11日取自http://ce.naer.edu.tw/index3-1.html。
教育部(2009b)。「品德、品質、品味」 共同打造有品台灣。教育部電子報,364。
郭明德(2001)。班級經營--理論、實務、策略與研究。台北:五南。
張秀卿(2006)。繪本教學應用在國小一年級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尊重與關懷為核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張旻暉(2010)。以「感恩」為焦點的情意教學與班級氣氛的關係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班。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翡珊(2010)。一位國中研究者品德教育施行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單文經、汪履維(1986)。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楊振岳(2009)。創新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淑馨(2008)。國小二年級實施品格教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禮貌」及「自律」為主題。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
溫光華(2006)。如何指導學生閱讀。台北:洪葉文化。
溫世頌(1987)。教育心理學。台北:三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齊若蘭(2002)。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002,42。
潘世尊(2003)。ㄧ個行動研究者的雙重追尋:改善教學與對行動研究的認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慧玲(1994)。兒童角色取替研究。高雄市:復文。
鄭 花(200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品格力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廖梅玉(2010)。靜思語教學融入幼兒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賈馥茗(1985)。我國道德倫理教育的本原。訓育研究,24,4。
歐采欣(2009)。二年級兒童情緒體驗學習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學碩士班,未出版。
謝扶雅(1968)。當代道德哲學。中國:香港。
簡成熙(1997)。哲學和教育---二十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高雄市:復文。
Bandura, A. (1999). Moral disengagement in the perpetration of inhumanitie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3, 193-209.
Bennett, W. J. (1988). Our children & our countr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Berger,E. (1996). k-12.character education in Locust Valley.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onsibility,2(2),3-4.
Bohmann, R. R. (2003). Class Meetings as a Tool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Class Meetings Annotated Bibliography.
http://www.eric.ed.gov/PDFS/ED478055.pdf
Brynildssen, S.(2002). Character education through children’s literatur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69 929).
http://www.ericdigests.org/2003-3/character.htm
Character courts (2003). Poway Unified School Discrict .Retrieved October, 25, 2009.from: http://powayusd.sdcoe.k12.ca.us/news/charac_educ.asp
Creswell, J. W. & Clark, V. L. P. (200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Erdogan, M. Kursun, E. Sisman, G. T. Saltan, F. Gok, A. Yildiz, I. (2010). A Qualitative Study on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Classroom Discipline Problems, Reasons, and Solutions: A Ca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Class. Educational Sciences: Theory and Practice, v10 n2 p881-891.
Gall, M. D., Gall, J. P., & Borg, W. R. (2003). Education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7th ed). New York: Longman.
Gibbs, L. & Earley, E. ( 1994 ). Using children ' 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 Phi Delta Kappa Festhack ( Whole No. 362 ).
Goodman, K. (1996). On whole language. Speech at the Conference of Whole Language  Education, Taipei, Taiwan Provincial Institute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service Education.
Kohlberg, L. (1981).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Vol. I: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CA: Harper & Row. ISBN 0-06-064760-4.
Lickona,T(2003).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Ten essential virtures.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10(1),1-3.
Lodico, M. G., Spaulding, D. T., & Voegtle, K. H. (2006). Method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From theory to practio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McClellan, B. E.(1992).Schools and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Moral education in American. Location:Research Cente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2310)
McMillan, J. H. & Schumacher, S. (2006). Research in Education: Evidence based inquiry (6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Noddings, N. (1992).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oddings, N.(2003). Happines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mrod, J. E. ( 2003 ). Edcational psychology:DeveloPing learner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Otten, E. H. ( 2000 ). Character education : An ethical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 Retrieved May, 26 , 2011.from :
http://www.uvm.edu/~vtconn/joumal/1995/murray.html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Ryan, K. (1996).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for a Just &  Caring Education, 2(1), 75-85.
Rusnak, T. G., & Ribich, F. (1997). The death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 Horizons, 76, 10.
Ryan, k. & Bohlin, K. E.(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Vessels, G. & Boyd, S. (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 , 80 ( 579 ) , 55.
Wood, R. W. & Roach, L. (2000). Administrators’perceptions of character. education.Education, 120(2),213-218.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