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4100-14570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4100-145709
論文名稱
Title
張愛玲文本中的人物心理與殖民文化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ultures in Ellen Chang's Tex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6-1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7-04
關鍵字
Keywords
殖民文化、心理、女性、張愛玲
Phychology, Ellen Chang, Cultur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01 次,被下載 9348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01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9348 times.
中文摘要
在現代文學的領域裡,張愛玲其人其文無疑成為了一個極致的品牌,甚至是一個經典名牌。但是她被見容於文學史晚見於《中國現代文學史》,夏志清先生才給予歸名正位。歷來有關她的研究多不勝數,在探討她的作品的同時,研究者、評論者也孜孜為其自外於主流文學的邊緣地位,積極地將她由通俗文學的王冕上拉回到純文學的寶座上膜拜,因而盛行所謂的「張派」、「張愛玲熱」。
歷來關於她的研究論文或評論汗牛充棟,但是藉由西方文論與方法論不斷的引進,她的文本 似乎源源不盡地為此提供最佳的演述素材。在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風行文壇之時,她的文本就被視為具有現代性特質,彷彿各種理論都能夠在她的文本中找到痕跡,不能不說是一種奇特的現象,這也是她的作品一再被討論、被研究而方興未艾的原因。身為研究者,在取經西方的同時,不外乎將評論視野更加擴大,尋求更多層次閱讀的可能,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也在於此。
結合心理學與文學的關係探討作家與作品,探討作家其人與其作的心理與性格,以精神分析的角度觀之,能夠攫取的不單是對文本創作內涵的深刻認識,任何心理的形成與外在環境息息相關、互相交融。而這兩種內外向度的糾葛,當中的一條主線牽扯出來的就是文化的變遷。任何一個人的價值觀之形成不免為民族文化所習染,不論它是好是壞,當人面臨與大環境的習成價值觀相衝突的時候,人物的內在心理必隨之轉變。而張愛玲所身處的時代,正是新舊交替,中西交融的時代,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因而她的文本所呈現出環境給予人物的衝擊也相對的複雜而豐富。

「研究方法與方向」

張愛玲其人及其文本之心理特質研究

首先,就張愛玲本人來說,她為人引為奇癖的一個特徵,是相當孤僻,不與人交往,大隱於市的生活態度。這是一種明顯的心理症特質,可能是她早期的成長經歷使她的人格與心理產生「退卻」心理。「退卻」,從與別人的衝突關係當中脫逃出來,而將衝突視若無睹,使不會覺得被內心的衝突所困擾。不積極的參與生活,只是觀察生活,不依賴任何的感情與事物或價值觀,因為不擁有就沒有失去的痛苦。這些退卻心理的來源使她決定離群索居,在另方面卻成就她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生活、透視人性的冷靜與理性,相對使她成為一個描寫人性深入的作家。
其次,探討文本人物的心理特質。所舉出的心理特質是根據心理學相關理論,來探討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性格背後的成因,以此理論根據比起一般論者「推斷」的看法更具可信度。比方文中所舉的「自負人物」以佟振保為代表。自負心理的人期望自己能夠生活在理想的形象下,所以在想像中建立「自負系統」,來尋求生活的價值,他認為自己必能「征服生活」,在意識中以自我的「標準」為尺規,他應該擁有眾人所羨慕的一切,他比別人完美,在他來說沒有不可能的事。佟振保是典型的「自我理想化」的人物。他整個的是一個最合理想的中國現代人物,縱然他遇到的事不是盡合理想的,給他自己心問口、口問心,幾下子一調理,也就變得彷彿理想化了,萬物各得其所。(〈紅玫瑰與白玫瑰〉52頁)但是現實與理想有差距,所以他做了什麼滿足於他人的事,都是為了一個目的,他強烈的需要他人關心、敬重、讚賞,他要維持這樣的理想形象等等。
此外,就長篇小說的人物心理探討,本文專注於外在環境給予人物的影響為主題,人物的心理與「存在」心理有著哲學上(存在主義)與心理學上的呼應。《秧歌》、《赤地之戀》有飢荒的農村與政治壓迫的背景。〈小艾〉、《怨女》有傳統舊式家庭的桎梏與社會階級的不平等所帶來的悲劇。《半生緣》的人物面對的即使是最平凡的人生,但是命運的捉弄、生命一再遭逢不幸或錯失的慘傷,使得人的存在變成一種「宿命」式的悲哀。所有的心理都指向人物感受到「存在」的掙扎,以及在個人無法扭轉的生命歷程中,對於時代的價值觀的禁錮、輿論的戕害、政治毒殺、甚至人性的惡毒與卑劣……小說中呈現了這個環境的殘暴與脅迫人的一個個歷歷的見證。
最後,在心理特質中不能除外的主題是外在環境對人物心理的影響。在論文中也針對張愛玲文本中書寫的主要背景——封建舊家庭的世界,所造成的人物性格加以探討。並進一步結合作家與其創作人物的心理關聯。不可否認的是作家本人有其特殊的心理/人格特質,但不意味著她自我的人格特質會完全投射到小說人物裡,而是透過作家本人的現實經驗,與其對人性觀察與瞭悟的穎慧,創造出她所領悟的人物心理。不論是人物先天的具有某種心理特質,或者是人物經過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某些特殊人格,作家客觀的刻畫出這些深刻的人性、呈現了其環境的成因、同時也寄託/反映了作家自我的心理與感情。

張愛玲文本中對殖民文化、都市文化、現代性敘述的探討

上面所探討的心理特質的形成,必不能捨去時代環境不論。因此在本部分就針對時代環境與文化,對照上一部份的內在心理探討,作一外在環境的研究。本論文主要針對外在殖民文化所帶來對中國舊社會的衝擊,對張愛玲筆下的殖民人物、封建家庭等人物的內在意義,探究其受到文化影響的內涵。
西方帝國主義興起後,殖民文化成為一項世界文化研究的重要議題。中國領土從鴉片戰爭後開始遭受列強割據或佔領,上海除了是中國最大通商口岸,也是各帝國或列強在中國政商的根據地,上海,演進成為一種獨特的租界文化(海派文化)。正式成為殖民地的則是香港,而這兩個地方都是張愛玲最重要的文本舞台。
因此五四以來最早書寫殖民社會文化、而且成績斐然的的應當屬張愛玲。她的文本當中顯示了當時受到西化的種種現象或文化氣氛。文本當中的人物有留學生、有殖民地中的外國人、有雜種人(混血兒)、華僑等等。在這裡提出較為重要的是殖民社會中的人際社交。在這裡提出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關係與兩者的心理問題。殖民地的白種人維持一貫的高姿態,以及他們的種族優越感,但是另方面他們卻有適應問題的矛盾或壓抑心理(比如第二爐香中的羅傑安白登,是這種矛盾心理的代表人物)。還有殖民者與被殖民者或與黃種人、雜種人交往的限制:這也是所有殖民文學中最被凸顯的問題,因為其中有種族心理的差異、民族性的衝突、文化認同的焦慮等等,比如〈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阿小與哥兒達的主僕關係,暗示著殖民與被殖民的角色拉鋸,所形成的微妙心理與互動關係。另外還有殖民地的白種人社交與婚姻擇偶的限制:受限於種族交往的觀念,這樣的衝突表現在第一爐香與第二爐香的故事裡。還有一種特殊的人種,就是雜種人的處境,第一爐香中的喬琪喬、周吉婕等面臨種族認同的困擾,使混血兒的處境相對尷尬。
文化雜交,是所有殖民文化中不可忽視的。然而它在張愛玲所處當時的中國,文化歷經新舊交替、還面臨西潮的衝擊,對固有的價值觀形成矛盾之處很多,在文化雜交的心理問題上,〈年輕的時候〉中的潘汝良表現得相當具體,這其間有包括一般中國人對外國人的刻板印象、文化認同的差距、亟欲擺脫固有文化重責的男主人翁心理蛻變的過程。都是張愛玲的文本可視為殖民文學中的代表。

此外,張愛玲的文本晚近被相當注意的是她的現代性手法,而這種手法中的一個特殊處,是她相當專注於所謂的「細節描寫」,儘管這可能是張愛玲從古典小說如紅樓夢、金瓶梅等得來的,對於生活的細節不厭其煩的敘述,但是卻曲徑通幽地達到一種分拆「大敘述」的效果,周蕾說:「相對那些如改良和革命等較宏大的「見界」,在此,細節描述就是那些感性、繁瑣而有冗長的章節;…由於細節描述亦是在閱讀過程中生產的、極其重要的關口,是某幾種凝聚在一起的敘事方式分拆的地方。」 而細節描述的意義所呈現的就是她筆下人物被物化、失去主體性的原因,相對的透過細節描述使得文本閱讀的可能加大,所見的不是單純的只有樣版化的一大堆物質細節,在此中醞釀的慾望與迷思,才是在字裡行間張愛玲所要表達的真意。因而她的文本因此充滿了現代性中可被深入探討的種種可能。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研究動機、計畫、方向……………………………………………03
第二章 張愛玲其人及其文本之心理特質研究…………………………07
第一節 文學研究與心理學之關係…………………………………………07
第二節 作家的人格特質分析………………………………………………10
第三節 張愛玲的現實經歷、人格心理特質與創作之關聯………………21
第一目 時代、文化與大環境的變遷…………………………………21
第二目 創作觀與審美觀………………………………………………25
第四節 短篇小說人物的心理分析…………………………………………31
第一目 小說作品中主要人物心理特質………………………………31
第二目 人物所具有的人格及心理特質………………………………33
第五節 長篇小說主要人物的心理形成與環境的關係之探討……………57
第一目、 時代環境與社會觀念所造成的人物性格………………….58
一、 封建家庭裡的人物…………………………………………58
二、 變質的時代與惡劣的社會制度裡的人物…………………63
第六節 作家心理特質與小說人物之心理特質間的關係…………………71
第一目、舊社會、遺老遺少家庭的心理寫照…………………………71
第二目、作者心理與小說人物心理之關聯……………………………72

第三章 張愛玲文本中對殖民文化、都市文化的探討…………………75
第一節 文本的歷史性與現代性……………………………………………75
第二節 殖民與被殖民對文化的影響…………………………………….76
第一目 上海,殖民經驗的都市及其近代化發展……………………77
第二目 文本中的殖民文化特色與心理………………………………81
一、 殖民書寫與都市文學………………………………………81
二、 文本中的殖民文化特色概述………………………………83
(1) 空間想像與空間錯位…………………………………85
(2) 殖民社會中的人際社交………………………………89
(3) 文化雜交的心理意義…………………………………98
第三節 文本中的細節描寫…………………………………………………105
第一目 細節描寫的特徵………………………………………………105
一、 「細節描寫」的手法與現代敘述………………………105
二、 都市文學與「海派」……………………………………106
第二目 細節描寫的內容………………………………………………111
一、 殖民時代下的細節書寫…………………………………112
(1) 時代與殖民……………………………………………112
(2) 物化、衣飾、扮裝……………………………………114
(3) 文本中「服裝」的意義………………………………116
(4) 物化與女性……………………………………………121

第三目 細節描寫所呈現的新舊文化的對照與反差…………………128
一、時代感—空間與時間的互映互現……………………………128
二、新舊家庭的細節描寫…………………………………………130
(1)新舊時空的細節描寫與主體性的危機感…………….130
(2)女性的處境表現—細節的闡述……………………….134
結論…………………………………………………………………………………137
參考書目……………………………………………………………………………14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張愛玲作品集
1. 《秧歌》,台北:皇冠。1968年7月初版,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1994年7月五刷。
2. 《赤地之戀》,台北:皇冠。1991年6月典藏版初版,1993年11月典藏版三刷。
3. 《流言》,台北:皇冠。1968年7月初版,1991年9月典藏版初版,1993年11月四刷。
4. 《怨女》,台北:皇冠。1966年4月初版,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1995年5月五刷。
5. 《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台北:皇冠。1968年7月初版,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1998年7月二十八刷。
6. 《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皇冠。1968年7月初版,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1996年12月十四刷。
7. 《半生緣》,台北:皇冠。1969年3月初版,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1993年11月四刷。
8. 《張看》,台北:皇冠。1976年5月初版,1991年7月典藏版初版,1997年12月十一刷。
9. 《惘然記》,台北:皇冠。1983年6月初版,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1997年8月七刷。
10. 《續集》,台北:皇冠。1988年2月初版,1993年9月典藏版初版,1995年10月四刷。
11. 《餘韻》,台北:皇冠。1987年5月初版,1991年8月典藏版初版,1997年4月七刷。
12. 《對照記--看老照片簿》,台北:皇冠。1994年6月初版,1994年7月五刷。

專書(按書名首字筆畫排序)
1. 《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王德威 著,台北:麥田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1996年6月三刷。
2. 《山河歲月》、《今生今世》胡蘭成 著,台北:遠流出版社。1976年7月初版,1986年3月再版。
3. 《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殷允芃 著,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6月初版。
4. 《文學探索》林柏燕 著,台北:大林出版社。民69初版。
5. 《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王德威編,麥田出版。1998.10.01初版。
6. 《作別張愛玲》陳子善 編,上海:文匯出版社。1996年2月初版,1996年5月二刷。
7. 《我的姊姊張愛玲》張子靜 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6.01.16初版。
8. 《拋磚記》水晶 著,台北:三民出版社。1969年7月初版,1970年12月再版。
9. 《浮世的悲哀—張愛玲傳》宋明煒 著,業強出版社。1996.12初版。
10. 《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孟悅、戴錦華合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09.15初版。
11. 《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盧正珩 著,台北:麥田出版社。1994.07.01。
12. 《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水晶 著,台北:大地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13. 《張愛玲卷》唐文標 著,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01再版。
14. 《張愛玲的小說世界》郭玉雯、張健編,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1984初版。
15. 《張愛玲的小說藝術》水晶 著,大地出版社。1973.09初版。
16. 《張愛玲的世界》鄭樹森編選,允晨文化出版社。1989.03初版。
17. 《張愛玲研究》唐文標 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5月初版,1983年12月增新版。
18. 《張愛玲散文全集》吳丹青 編,大陸:中原農民出版社,河南省新華書店發行。1996.12初版。
19. 《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陳炳良 著,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4月初版。
20. 《張愛玲傳》于青 著,世界書局。1993.09初版
21. 《張愛玲傳》余斌 著,台北:晨星出版社。1997修訂版。
22. 《張愛玲新論》張健 著,台北:書泉出版社。1996.01初版
23. 《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唐文標 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4.06。
24. 《張愛玲與宋江》王拓 著,台中: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76出版。
25. 《張愛玲與賴雅》司馬新 著,臺北:大地出版社。民85初版。
26. 《張愛玲雜碎》唐文標 著,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5月初版。
27. 《從張愛玲到林懷民》高全之 著,台北:三民出版社。年份不詳。
28. 《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王德威 著,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29. 《最後的貴族~張愛玲》胡辛 著,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出版社。1995.03初版。
30. 《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蔡鳳儀 編。台北:皇冠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31. 《夢與灰燼》楊照 著,聯合文學出版。1998.04初版。
32. 《說涼》水晶 著,台北:三民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33. 《閱讀張愛玲—張愛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楊澤 編,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10初版。
34. 《讀書與品書》張健 著,台北:國家出版社。1975年5月增訂再版。
35. 《豔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周芬伶 著,元尊文化出版社。1999.02.10初版。

其他參考專書(按書名首字筆畫排序)
1. 《中國現代小說史》夏志清 著,劉紹銘編譯,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2. 《文學探索》,林柏燕,台北:書評書目。1973年初版,1975年再版。
3.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高夫曼(Erving Goffman) 著,徐江敏、李姚軍 譯,台北:桂冠出版。1992.12初版二刷。
4. 《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廖炳惠 著,台北:麥田文化出版。1994出版。
5. 《自戀女人》張小虹 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6. 《性別越界》張小虹 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04初版三刷。
7. 《東方學》(Orientalism)(美)愛德華•W•薩伊德 著,王宇根 譯,大陸:三聯書店。1999.05初版。
8. 《近代化的早產兒—上海》于醒民、唐繼無著,台北:九大文化出版。1992.03出版。
9. 《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張小虹 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09.05初版二刷。
10. 《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王岳川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06初版。
11. 《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美)薩伊德等著、陳永圖等譯、羅鋼、劉象愚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04初版。
12. 《婦女與中國現代性》周蕾 著,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11.01初版。
13. 《敘事學》胡亞敏 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1994年初版。
14. 《殖民與後殖民文學》(英)艾勒克•博埃默 著,盛寧、韓敏中 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1。
15. 《短篇小說作法研究》威廉著,張志澄編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05初版。
16. 《當代文學理論》T.伊格頓(Terry Eagleton)著,鍾嘉文 譯,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01初版。
17. 《解讀現代•後現代》葉維廉 著,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2.03出版。
18. 《詩學箋註》亞里斯多德著 姚一葦譯註,台北:中華書局。1993.08十版三刷。
19. 《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張小虹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10月初版。
20. 《藝術的奧秘》姚一葦著,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8/02初版 1988.11十一版。

心理學參考專書(按書名首字筆畫排序)
1. 《一個絕望者的希望—沙特引論》杜小真 著。台北:桂冠出版。1989.08初版。
2. 《小說、歷史、心理、人物》周英雄 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03初版。
3. 《小說面面觀》( Aspects of the Novel ) 佛斯特( E. M. Forster ) 著,李文彬 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12再版。
4. 《心理分析之父—佛洛依德》楊庸一 著,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82.11.01
5. 《心理分析與文學》( The Erotic motive in Literature ) Albert Mordell原著,鄭秋水 譯,王溢嘉 專文評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02.01初版三刷。
6. 《心理學名詞辭典》袁之琦、游恆山 編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11初版,1988.08再版。
7. 《文學心理學》錢谷融、魯樞元主編,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09初版
8. 《文學結構主義》羅伯特.休斯著、劉豫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01初版
9. 《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 著,孫名之 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出版。
10. 《自我的追尋》( Man For Himself ) 佛洛姆( Erich Fromm ) 著,孫石 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03三版。
11. 《自我的探索》卡爾. 容格等著、黎惟東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08初版
12. 《自我的掙扎》(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荷妮(Karen Horney, 1885~1952)著,李明濱 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5.08再版。
13. 《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林驤華 主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05出版。
14. 《西洋文學批評史》( Literary Criticism A Short History ) 衛姆塞特(William K. Wimsatt )、布魯克斯 ( Jr. Cleanth Brooks )著,顏元叔 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7.05再版。
15. 《西洋近代文藝思潮》廚川白村 著、陳曉南 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12初版,1996.05再版。
16.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卡倫•霍妮(Karen Horney) 著、馮川 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05.16初版。
17. 《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Testimony: Crises of Witnessing in Literature, Psychoanalysis, and History)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德瑞(Dori Laub)著,劉裘蒂譯,台北:麥田出版。1997.08.01初版。
18. 《兩性社會學》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 著,李安宅 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11四版。
19. 《苦悶的象徵》廚川白村 著、林文瑞 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79.11初版,1992.09再版。
20. 《容格分析心理學》容格著 鴻鈞譯,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09.05初版
21. 《情感現象學》(The Nature of Sympathy)馬克斯•謝勒( Max Scheler )著,陳仁華 譯,台北:遠流出版。1991.10.01初版一刷。
22. 《現代心理學說》郭為藩 主編,師大書苑出版社。1994.05初版。
23. 《尋求靈魂的現代人》(Modern Man In Search of Soul)容格(Carl G. Jung) 著,蘇克 譯,台北:遠流出版。1990.05.16初版一刷。
24. 《悲劇心理學》朱光潛 著,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07.15第一版,1993.11.12再版。
25. 《精神分析引論 精神分析新論》佛洛依德 著,葉頌壽 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0出版。
26. 《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美)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Sullivan, H. S.)著,書子木、張榮皋 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1初版。
27. 《論人的天性》(On Human Nature)威爾遜(Edward O. Wilson)著,林和生 等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05.16初版。
28. 《變態心理學》Robert C. Carson James N. Butcher原著,游恆山 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07初版二刷。
29. 《變態心理學》佛洛依德等著、蘇燕 譯,台北:水牛出版社。1970.11.15再版。

碩論(按出版年份排序)
《張愛玲小說風格研究》林繡亭,東吳中文所,民79。
《張愛玲小說的諷刺藝術》蔡淑娟,文化中文所,民80。
《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世界》馬冬梅,政大中文所,民82。
《張愛玲小說中的惡母形象與潛抑的怨母心理》賴琇君,淡江中文所,85學年度,民86。
《張愛玲小說的情愛世界》吳玉芳,東海中文所,86學年度,民87。
《隱喻理論中的文學閱讀——以張愛玲上海時期小說為例 》劉靜怡,東海中文所,87學年度,民88。

研究張愛玲及其小說之期刊論文 (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 丁旭輝:〈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意象設計〉,《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4,民85.12,頁620-634。
2. 于青:〈張愛玲與中國當代文學〉,《幼獅文藝 》,卷期83:10=514,民85.10,頁39-40。
3. 王安憶:〈隔代的惋惜—張愛玲描述方式的得失〉,《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總第358期),1995年10月,頁24。
4. 王基倫:〈紀念張愛玲—從《華麗與蒼涼》談起〉,《文訊月刊》,卷期91=129,民85.07,頁16-17。
5. 王曉明:〈張愛玲文學模式的意義及其影響〉,《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總第358期),1995年10月,頁16-17。
6. 史書美:〈張愛玲的慾望街車—重讀《傳奇》〉,《二十一世紀》,卷期 24,民83.08,頁124-134。
7. 白蘊華:〈走過三十年代的傳奇:張愛玲短篇小說欣賞〉,《文藝月刊》,第204期,1986年6月,頁32-42。
8. 朱西寧:〈先覺者、後覺者、不覺者--談<張愛玲雜碎>(唐文標著)〉,《書評書目》,第42期,1976年10月,頁76-93。
9. 吳達芸:〈臨水照鏡—《張愛玲與賴雅》〉,《聯合文學》,卷期12:10=142,民85.08, 頁172-173。
10. 周芬伶:〈愛之憂鬱—張愛玲《半生緣》的文學價值〉,《中國文化月刊》,卷期230 民88.05,頁85-101。
11. 林幸謙:〈女性焦慮與醜怪身體:論張愛玲小說中的女性亞文化群體〉,《中外文學》,卷期 27:6=318,民87.11,頁134-158。
12. 林幸謙:〈重讀《怨女》—尋找女性和他者的聲音〉,《中國現代文學理論 》,卷期12,民87.12,頁555-579。
13. 林幸謙:〈蚤子之幻與避世之謎—張愛玲離群索居的謎題與弔詭〉,《明報月刊》,卷期33:9=393,民87.09,頁22-26 。
14. 林幸謙:〈張愛玲少作論—壓抑符碼與文本的政治含義〉,《當代》,第109期,1995年5月,頁94-105。
15. 林幸謙:〈張愛玲的「閨閣政治論述」:女性身體、慾望與權力的文本〉,《文史哲學報》,卷期47,民86.12,頁43-76。
16. 林幸謙:〈張愛玲的臨界點: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中外文學》,卷期24:5=281,民84.10,頁93-116 。
17. 林美秀:〈張愛玲「怨女」的改寫意義〉,《高雄科學技術學院學報》,卷期28,民87.12,頁559-578。
18. 南方朔:〈從張愛玲談到漢奸論〉,《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總第358期),1995年10月,頁9-11。
19. 范伯群:〈論張愛玲的前期小說創作〉,《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0,民87.06, 頁205-226。
20. 風信子:〈從《秧歌》看張愛玲小說世界〉,《古今藝文》,卷期23:4,民86.08,頁94-101。
21. 徐志平:〈鬼意象在張愛玲小說中的運用〉,《嘉義農專學報》,第44期,1996年2月,頁127-137。
22. 徐學:〈當代中文世界裡的張愛玲景觀--兼談大陸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2,民87.12,頁537-546。
23. 高全之:〈〈小艾〉的無產階級文學實驗〉,《當代》,卷期 17=135,民87.11,頁132-141
24. 高全之:〈〈小艾〉的版本問題〉,《當代》,卷期 20=138,民88.02,頁136-141。
25. 高全之:〈《赤地之戀》的外緣困擾與女性論述〉,《當代》,卷期 14=132,民87.08, 頁130-143。
26. 高全之:〈張愛玲的女性本位〉,《幼獅文藝》,第236期,1973年8月,頁3-18。
27. 高全之:〈張愛玲的兩種時間旅行—〈浮花浪蕊〉的一種閱讀角度〉,《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8,民86.12,頁624-629。
28. 高全之:〈張愛玲的政治觀--兼論《秧歌》的結構與政治意義〉,《當代》,卷期23=41,民88.05,頁92-107。
29. 張小虹:〈女女相見歡:歪讀張愛玲的幾種方式〉,《中外文學》,卷期26:3=303,民86.08,頁31-47。
30. 張健:〈張愛玲的兩篇小說〉,《明道文藝》,卷期247,民85.10,頁58-65。
31. 張鈞莉:〈張愛玲小說中的男性世界〉,《新書月刊》,第6期,1984年3月,頁32-39。
32. 莊宜文:〈張派小說的女性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4,民88.06,頁164-187。
33. 莊宜文:〈論《秧歌》中的色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9,民87.03,頁106-129。
34. 陳芳明:〈張愛玲與臺灣文學史的撰寫〉,中外文學,卷期27:6=318,民87.11,頁54-72。
35. 陳岸峰:〈亂世、「大話」與「小」說—論張愛玲「小」說在現代文學史上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2,民87.12,頁619-640。
36. 陳思和:〈張愛玲現象與現代都市文學—對五四情結的叛逆〉,《明報月刊》,卷期30:10=358,民84.10,頁14-15。
37. 傅正玲:〈俯照的眼眸—談張愛玲的人間觀照〉,《鵝湖》,卷期23:3=267,民86.09, 頁43-49。
38. 彭筠蓁:〈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環境、人物及心理〉,《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卷期13,民88.03,頁146-160。
39. 黃東陽:〈鬱鬱蒼蒼—張愛玲短篇小說〈等〉探析〉,《中國文化月刊》,卷期210,民86.09,頁114-126。
40. 微雲:〈《張愛玲短篇小說選》中的女人性情與主題〉,《書評》,卷期23,民85.08,頁5-8。
41. 楊昌年:〈人生荒涼與人性蒼涼—由張愛玲創作中的「月」意象談起〉,《國文天地》,卷期11:5=125,民84.10,頁4-8。
42. 詹悟:〈由張愛玲的《半生緣》觀其對人生的看法〉,卷期33,民87.04,頁14-19。
43. 詹悟:〈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的中國女子 〉,《書評 》,卷期 36,民87.10,頁22-32 。
44. 廖珮君:〈張愛玲和秧歌〉,《傳習》,卷期11,民82.06,頁255-259。
45. 劉叔慧:〈荒涼美感的重現—試比較張愛玲與白先勇的小說世界〉,《臺灣文學觀察雜誌》,卷期7,民82.06,頁101-116。
46. 劉亮雅:〈張愛玲的世紀末愛情〉,《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初稿本》,淡江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漢學資料中心女性文學研究室,1999年4月30日、5月1日,頁254- 279。
47. 劉麗娟:〈〈傾城之戀〉的兩種類型--張愛玲與張系國小說創作藝術之比較〉,《傳習》,卷期11,民82.06,頁203-212。
48. 蔣翔華:〈張愛玲小說中的現代手法—試析空間〉,《聯合文學》,卷期10:7=115,民83.05,頁149-155。
49. 蔡美麗:〈以庸俗反當代:讀張愛玲雜想〉,《當代》,第14期,1987年6月,頁105-112。
50. 蔡美麗:〈從傳奇到流言〉,聯合報:讀書人,民86.04.21,版46。
51. 鄭仁桂:〈細說張愛玲〉,《傳記文學》,卷期69:4=413,民85.10,頁89-98。
52. 蕭關鴻:〈尋找張愛玲〉,《聯合文學》,卷期12:1=133,民84.11,頁170-173。
53. 鍾正道:〈張愛玲的散文創作歷程〉,《明道文藝》,卷期275,民88.02,頁164-175。
54. 鍾正道:〈張愛玲散文的對照筆法淺析〉,《中國文化月刊》,卷期227,民88.02 ,頁81-91 。
55. 鍾正道:〈從譬喻與示現論張愛玲「流言」裡的想像〉,《古今藝文》,卷期22=4,民85.08,頁8-15。
56. 鍾正道:〈試析張愛玲散文中的女性意識〉,《東吳中文研究集刊》,卷期5,民87.05,頁97-111。
57. 蘇偉貞:〈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明報月刊》,第30卷第10期(總第358期),1995年10月,頁21-2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