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4100-155452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4100-155452
論文名稱
Title
高等教育與最適學費之研究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5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6-1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7-04
關鍵字
Keywords
外部性、社會福利、準公共財、投資性、低學費政策、殊價財、經濟效率、消費性、利貧效果、邊際成本、助學貸款、外益效果、教育經濟、邊際利益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9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本研究將以研究所教育為研究對象,在教育融資市場不完全、高等教育市場完全競爭以及高等教育之邊際成本固定的三個假設前提下,試圖從個人最適選擇、市場均衡分析法,來探討當高等教育具外部性時,所制定的學費政策與不具外部性的情況有何不同?並分析當政府對高等教育採行不同政策時,對社會福利之影響、就學機會是否均等、是否達到經濟效率、有無補習重考現象及利貧效果提出解釋。

研究結果發現:
(1)當高等教育不具外部性時,政府採取助學貸款政策將
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就學機會均等、達到經濟效、
沒有補習重考現象以及利貧效果最佳;若採取低學費
政策時,與助學貸款政策不同的是會有補習重考現象
以及利貧效果次佳;若採取自由放任政策時,則社會
福利為三政策中最小,而且就學機會不均等,故利貧
效果最差。
若改變邊際成本固定的假設前提,在邊際成本遞
增(正斜率)時,三種政策的綜合比較結果除了社會福
利一項不同外,其餘結果均相同。

(2)當高等教育具有外部性時,政府採取低學費政策將使
社會福利達到最大、就學機會均等、達到經濟效率、
沒有補習重考現象以及利貧效果最佳;若採取助學貸
款政策時,與低學費政策不同的是其社會福利較小以
及利貧效果次佳;若採取自由放任政策時,則社會福
利為三政策中最小,而且就學機會不均等,故利貧效
果最差。
若改變邊際成本固定的假設前提,在邊際成本遞
增時,三種政策的綜合比較結果除了社會福利一項不
同外,其餘結果均相同;然而此時政府採低學費政策
會較邊際成本 為固定(水平)時更為有利,因為政府將
耗費較少的預算來給予補貼,便可達到經濟效率而使
社會福利極大;再者,就讀研究所的需求人數亦趨於
緩和。換言之,邊際成本的正斜率愈大,政府採低學
費政策會更為有利。

(3)根據行政院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的統計報告,證實我國
高等教育政策的確是採取低學費政策,且與本研究分
析結果相符,此表示政府施政正確。惟何以當前高等
教育仍存在重考或補習現象?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公、
私立大學學費成本差距仍大且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而
導致形成有利的誘因,使得個人傾向於追求學費較低
且教育資源較豐的公立大學就讀。因此,只要個人自
我評估其補習或重考的成本小於其就讀公立大學比私
立大學所多獲得的好處時,將無法避免補習或重考現
象的發生。
至於要消弭補習或重考的現象,政府除了應增加
對私校之經費補助、積極開拓財源增加經費收入之;
也應致力於如何維持高等教育市場之競爭及提高教育
品質;同時還要引導民間資源投入,並鼓勵學校增加
自籌經費,普遍實施校務基金制度,而其自籌經費超
過規定目標者,政府之經費補助亦不宜減少。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頁次
第1章 緒論
第1.1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1.2節 章節結構………………………………………1

第2章 文獻回顧
第2.1節 教育的特性……………………………………3
第2.2節 教育的成本與效益……………………………5
第2.3節 教育與能力對個人所得的影響………………6
第2.4節 教育機會對所得分配的影響…………………6
第2.5節 公共政策的改善………………………………7
第2.6節 融資與利率對教育投資的影響………………8
第2.7節 文獻與本研究之關係…………………………8

第3章 模型與分析
第3.1節 基本模型…………………………………………………………10
第3.2節 高等教育為資本財兼具消費財性質…………12
第3.3節 高等教育為資本財兼具消費財性質並具外部
性………………………………………………23
第3.4節 我國高等教育政策與補習重考現象之現況分
析………………………………………………37

第4章 結論、限制與建議
第4.1節 結論……………………………………………40
第4.2節 限制……………………………………………41
第4.3節 建議……………………………………………41

附錄………………………………………………………42
參考文獻…………………………………………………5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毛愛琳(1982),「從兩個簡單的經濟成長模型來看政
府的最適義務教育提供量」,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研究
所碩士論文。
2.江豐富(1990),「文憑主義在台灣勞動市場的重要性
──以學歷取才還是以人力資本取才」,經濟輪文,
18卷2期,pp.129-178。
3.谷珍珍(1993),「政府介入教育投資的時機」,國立
清華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4.吳聰敏 (1988),「大學教育之需求與大學聯考重考的
現象」,經濟叢論,16卷2期,1988年6月。
5.林小嫻、蔡曜宇(1994),「最適教育支出──訊息、
外部性、與預算」,經濟論文,22卷1期,pp.47-80。
6.徐漢賓(1984),「最適教育支出之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7.高希均主編(1978),教育經濟學論文集,台北:聯。
8.符碧真(1996),「教育投資報酬率長期變化之頗析─
─以我國教育發展個案為例」,教育研究資訊,4卷1
期,pp.82-89。陳明郎(1992),「教育、工業化、及
大躍進──一個均衡尋找模型」,經濟輪文,20卷1,
pp.1-26。
9.陳振銘(1998),「ICL教育融資與其市場化」,國立清
華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10.陳聽安(1981),「大專院校學費之研究」,行政院研
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11.陳憶芬(1998),「教育對就業之影響:人力資本論與
勞動市場區隔論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998年10
月,pp.86-99。
12.陳麗珠(1998),「教育券制度可行模型之研究」,教
育研究資訊,6卷3期,pp.129141。
13.黃世鑫(1979),「特殊才最適供給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14.張文雅(1999),"Social Status, Education, and
Growth Effect of Fiscal Policies",輔仁大學經
濟研究所。
15.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和著(1990),經濟
學理論與實際(上冊),台北:新陸,pp.310-314。
16.蓋浙生(1999),教育經濟與計劃,第3版,台北:三
民。
17.藍科正、林嘉慧、吳惠林(1994),「台灣的高級人力
需求預測」,教育研究資訊,3卷5期,pp.1-16。
18.蔡淑鈴、瞿海源(1992),「台灣教育階層化的變」,
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刊,1992年1月,2卷1期pp.98-
118。
19.謝登隆(1988),個體經濟理論及應用,台北:華泰,
pp.643-645。

英文部分:
20.Arrow, Kenneth J.(1962),"The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Review of
conomic Studies, Vol.29, pp.155-173.
21.Barro, Robert J., (1974),"Are Governmant Bonds
Net Weal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2,No.6, pp.1095-1117.
22.Becker Gary S., and Kevin Murphy(1988), "The
Family and the Stat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ucs, Vol.31,No.1, pp.1-18.
23.Becker, Gray S., "Unerinvestment in College
Educ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50,
No.2, May.1960, pp.346-354.
24.Blaug, M., An introduction to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吳忠吉(譯),教育經濟學導論,臺灣銀行
經濟研究室,1982年10月。
25.Bryant W. Keith(1990),The Economic rganization
of The Household,陳秋玫(譯),台北:五南,p.252-
290。
26.Creedy Journal and P. Francois1990),"Financing
Higher Education and Majority Voting,"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43,pp.181-200.
27.Drazen, Allan(1978),"Government Debt, Human
Capital, and Bequest in a Life-Cycle Model,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6,No.3,pp.505-516.
28.Giliches, Zvi and Mason, W. M., "Education,
Icome and Ability" Journal of Policical
Economy, Vol.80, No.3, May/June.1972, pp.S74-
S103.
29.Grout,P.(1983),"Imperfect Information, Markets
and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22,pp.113-121.
30.Hamada,K.(1974),"Income Taxation and
ducational Subsid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3,pp.145-158
31.Hare,P.G. and D.T.Ulph(1979),"On Education and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7,No.5, pp.S193-S212
32.Lazear, E., "Education: Consumption or
production?"Joue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1977, pp.569-597.
33.Michael, R.T., "Education in Nonmarket
Produc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1,No.2,Mar/Apr.1973, pp.306-327.
34.Schultz, T.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Repl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Dec.1961b,
pp.1035-1039.
35.Schultz, "Optimal Investment in College
Instruction: Equity and Efficienc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80,No.3,May/Jun.1972,
pp.S2-S30.
36.Tuomala,M.(1986),"On the Optimal Income
Taxation and Educational Decision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30,pp.183-198.
37.Ulph,D.(1977),"On the Optimal Distribution of
Income and Educational Expenditure,"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8,pp.341-356.
38.Wolfle, Dael, "To What Extent Do Monetary
Returns to Eduaction Vary with Family
Background, Mental Ability, and School
Quality?",in L.C.Solmon and P.J.Toubman,
eds., Dose College Matter?, Academic Press,
1973,pp.65-76.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檔案不存在 file not found!!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