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4105-11364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4105-113645
論文名稱
Title
台灣地區小劇場文化消費行為研究
Consuming Behavior of Little Theaters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2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3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7-04
關鍵字
Keywords
小劇場、深度訪談、焦點團體、質化研究、文化消費、布爾狄厄
Pierre Bourdieu, cultural consumption, interview, Focus Group, little theater, qualitative research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0 次,被下載 4953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4953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主旨,是研究台灣地區小劇場的文化消費行為,分別從供應者與消費者兩方面來看,並以理論來檢視整個文化消費的現象,最後發現小劇場文化消費的動機和行為之中,對於團體或階級的區分佔很重要的地位。
本研究使用深度訪談和焦點團體以及文獻回顧作為研究方法,研究台灣地區小劇場文化消費的行為。
研究結果中發現,小劇場是一個大致上規模相對較小,成員可能具有業餘身分,藝術傾向無論前衛與否,都具有某種獨特劇場美學的堅持,並且屬於高級藝術的領域。
小劇場的供應者不只是單純的提供一項產品,這些小劇場的工作者,在文化實踐之中,以他們的職業選擇同時也做了自我的區分。同時,吸引的觀眾對供應者來說,是與自己有相同特質的人。他們的作品不是大眾通俗的,供應者要求來欣賞的觀眾具備某種詮釋作品的能力,在這樣對觀眾的理解與要求上也呈現了某種程度的階級區辨。
小劇場的消費者,認為消費文化是一種自己的品味與基本需求,也是一種看待社會,參與社會的方式。
在同樣的教育背景與相近的客觀社會條件之下,選擇消費小劇場的這些人自承是出於對藝術的愛好,一種對於某種議題的重視和追求,也是對於身分的認同,一種表達自己的方法,而在這樣行為的背後,不僅消費行為本身做了區分,同時,消費的過程之中對藝術的詮釋更是區分的要件。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about the behavior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on little theaters in Taiwan. Both the provider and the consumer are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 and their behaviors are checked with cultural theories. The result pointed out that, to discriminate certain people in a certain group or a certain social class is a major part of the motivation and behavior of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on little theater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thesis ar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focus group and literature review,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on little theaters in Taiwan.
Little theaters are theaters that are relatively small, might have some amateur affiliates. They have an avant-garde image, distinctive point of view on the theater aesthetic and are a part of high art.
The providers of little theater are not only providing a product. These workers of little theater also put themselves in a certain group or class when they are making the decision of being a part of the little theater circle. The audiences (consumers) they attracted are the people who have the similar qualities of themselves. They are not approaching a mass audience. The providers expect their audiences have a certain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ir works. This shows distinction.
The consumers of little theater believe that it’s their taste and a basic need to consume art. And is also a way to approach and understand the society.
Even with the similar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social class, these people who choose to consume little theater (while some other doesn’t) said that it’s because they love art. They want to participate in a certain issue. Most important of all, it’s a way to express themselves, an expression of who they are and what class in the society. Not only to consume or not separate these consumers from the othe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sumption, the way they interpret the work also discriminate them from the other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1.1研究動機 1
1.2研究目的 3
1.3研究方法 4
1.4研究限制 6
1.5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 8
2.1什麼是「小劇場」 8
2.1.1文獻中對小劇場的定義 8
2.1.2台灣小劇場的發展背景 11
2.1.3本文定義的小劇場。 15
2.2社會階級定義與演變 16
2.3文化消費與階級區分 24
2.3.1文化消費的定義 24
2.3.2文化消費與社會階層區分 24
2.4 BOURDIEU的階級理論 28
2.4.1習性(habitus) 29
2.4.2場域理論(champs,或稱為field): 30
2.4.3資本理論(capital): 32
2.4.4階級理論(class): 35
2.4.5象徵實踐(symbolic practice):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小劇場與文化消費 38
3.1設計研究架構 39
3.1.1界定研究對象 39
3.1.2決定質化研究方法: 40
3.2深度訪談研究設計 41
3.2.1訪談規劃 42
3.2.2研究對象與抽樣策略 44
3.3焦點團體研究設計 45
3.3.1焦點團體規劃: 45
3.3.2研究對象與抽樣策略 46
3.4資料分析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供應者的觀點 48
4.1供應者的觀點 48
4.2同樣的小劇場,不同的風格與階段 49
4.3誰是供應者 55
4.3.1選擇小劇場的原因 55
4.3.2小劇場這個工作與小劇場這個圈子 59
4.4劇場的產品 64
4.4.1產品的決策過程 64
4.4.2產品製作過程的考量 67
4.4.3產品的支出與收入 70
4.5與觀眾的關係 74
4.5.1小劇場眼中的觀眾 74
4.5.2想要給觀眾什麼 77
4.5.3為了消費者,做了什麼 80
4.6結語 84
第五章 研究結果—消費者的觀點 87
5.1消費者眼中的小劇場與自我 89
5.1.1消費者定義的小劇場 89
5.1.2.消費者對自己的描述 94
5.2消費小劇場的經歷與花費 98
5.2.1.第一次觀看類似表演的經驗 98
5.2.2.在小劇場上的花費 99
5.3消費的動機 101
5.3.1小劇場的吸引力 101
5.3.2.消費者觀賞演出與否的取捨標準 109
5.4消費行為 113
5.4.1消費者對「文化消費」的界定 113
5.4.2.消費者觀看表演的期待與心態 115
5.4.3.觀看表演時除了藝術性與情緒之外的感受 119
5.5消費過後 123
5.5.1.觀看小劇場演出之後觀眾得到什麼 123
5.5.2消費者消費小劇場演出與自我認同 126
5.5.3.消費者與非消費者對彼此的看法 130
5.6結語 135
第六章 結論 139
6.1研究結論 139
6.1.1小劇場的定義 139
6.1.2. 供應者 140
6.1.3消費與區分 144
6.2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 153
6.2.1.研究限制 153
6.2.2後續研究建議 154
參考文獻 155
附錄 16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中文文獻
文建會(2000)。文化統計資料,台北:文建會。
王了一譯,Elime Durkheim著(1935)。社會分工論,台北:商務。
王才勇譯,Harry Zohn著(2001)。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王尚文譯,Horrock , C .著(1998)。布希亞,台北:立緒。
王崇名(1995)。「階級態度」到「個人品味」的轉換:伊利亞斯(Elias)與布狄厄(Bourdieu)論西方日常生活特質之比較。思與言,第33 卷4 期。
王瓊英(2000)。台灣現代劇團行銷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包亞明(譯),Pierre Bourdieu著 (1997)。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鍊金術,上海:人民出版社。
申學庸(1994)。文化建設與社會倫理的重建。社會教育年刊,46 卷,63-67。
朱元鴻( 1995)。 這雙腳所經驗的階層: 審美語這分析。台灣社會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國會專題計劃成果研討會。
朱元鴻(1991) 。消費-政治經濟學之外。當代,67期,12-23。
朱元鴻(1992 )。布希亞科幻劇場。當代,75期。
朱元鴻(1993)。台中市生活風格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元鴻(1997 )。這雙腳所經驗的階層:美學判斷初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7/1期。
朱文妮(1999)。台灣地區文化消費行為中的區分現象。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美葉(1991) 。消費社會與價值法則(上)。當代,67期。
江美葉(1992 )消費社會與價值法則(下)。當代,70期。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藝術管理25 講,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八十六年表演藝術行政系列書籍,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秀瑾(2001)。文化品味與庸俗批判 :布爾迪厄文化思想論判。東吳哲學學報,90 年4 月。
吳宗昇(1996)。布爾迪厄關係性階級新模式分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靜(1991) 。論布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第29卷3期。
吳怡靜(1996)。 論布爾迪厄社會理論的象徵和反思性。歐洲社會理論,黃瑞祺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
吳怡靜(1996)。社會區分化與符號差異化。東吳哲學學報,第3 期。
吳芝儀、廖梅花譯,Strauss,A.&Corbin,J.著(2001)。 札根理論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呂健忠(1994)。台灣劇場改編現象的近況。中外文學,23 卷,第7 期。
呂維婷(2001)。台灣現代劇場劇團組織的制度化--從創作社的出現與發展談起。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小兵譯,Herbert Marcuse(2001)。審美之維,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英明(1991)。馬克思社會衝突論,台北:時報。
李猛、李康譯,Pierre Bourdieu and Loic J.D. Wacquant 著(1992)。實踐与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
李慧珍(1999)。劇場,百無禁「技」。表演藝術,83 期,24-31。
汪煜民(1985)。企業經營者藝術觀賞行為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周麗芳(1996)。不同社會階層、生命週期、區位之家庭消費型態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佑聖、葉欣怡譯,Ritzer,G.著(1998)。 流行體系(一)、(二),台北:桂冠。
林志明譯,Baudrillard , J .著(1998) 。物體系,台北:時報。
林長青 (1999) 。文化品味高尚者音樂品味多元化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林義男譯,Donald Light Jr. & Suzanne Keller 著(1995)。社會學,台北:巨流。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邱炫元 (1992)。 台中市市民的文化、休閒消費—階層品味與文化政策之反思。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譯,Jenks ,C.著(1998)。文化,台北:巨流。
南方朔 (1993)。文化啟示錄。 台北:三民書局。
洪凌譯,Baudrillard , J .著(1998)。 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
紅佩郁、藺月峰合譯,Max Horkheimer and Theodor W. Adorno 著(1972)。啟蒙辯證法,重慶:重慶出版社。
胡幼慧、姚美華(1996) 。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胡幼慧主編,台北:巨流圖書。
胡宗澤等著(2001)。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二,台北:昭明出版社。
孫智綺譯,Bonnewitz, P.著(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孫智綺譯,Patrice Bonnewitz著 (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
容淑華(1999)。台灣有商業劇場嗎?台灣劇場現況之探討。1999 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專業劇場,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台北市:文建會。
翁註重、林泰生(1998) 。布西亞的擬像理論與後現代的商品形貌。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9期,114-117。
馬康莊、陳信木譯,George Ritzer 著(1995)。社會學理論(上冊),台北:巨流。
馬森(1994)。「西潮下的中國戲劇」,台北:書林出版社。
馬森等(1996)。「八零年以來的台灣小劇場」。1996 年台灣小劇場研討會發表文章。
高宣揚(1991)。論布爾迪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第29 卷3 期。
高宣揚(1996)。論布爾迪厄社會理論的象徵性和反思性。歐洲社會理論,黃瑞祺 主編,台北:中央研究院。
高宣揚(1997) 。當代社會學理論(下), 台北:五南。
高宣揚(1998)。文化區分化與符號差異化。東吳哲學學報,第三期, 台北:東吳大學。
高宣揚(1999 )。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圖書。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9)。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中正文化中心。
張君玫、黃鵬仁譯,Robert Bocock 著(1995)。消費,台北:巨流。
張君玫、黃鵬仁譯,Robert Bocock 著(1995)。消費,台北:巨流。
張君玫和黃鵬仁譯,Bocock , R .著(1995),消費,台北:巨流。
張君玫譯,Bauman, z.著(1994)。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
張君玫譯,John Storey 著(1999)。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
張其仔(2001)。新經濟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張家銘等譯,Anthony Giddens 著(1997)。社會學,台北:唐山。
張逸帆(1999)。台灣專業劇場的西洋戲劇挪用個案。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1999 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專業劇場,台北市:文建會。
張葆華(1987)。社會階層,台北:三民。
張樹倫 (1998)。 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建設。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敖軍 譯 ,羅蘭•巴特 著(1998)。 流行體系(一), 台北:桂冠。
許功明 (1995)。美術館觀眾的社會學調查與分析。博物館學季刊,9 卷1期。
許嘉猶(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
許嘉猶(1992)。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歐美研究所。
郭貞(1993) 。消費者文化與後現代主義的解析。廣告學研究,第1期。
郭貞(1997) 。地域差異、社會階層對台灣地區民眾之外顯式消費、綠色消費傾向與送禮文化之影響。廣告學研究,第9期。
陳光中等譯,Neil J. Smelser 著(1991)。社會學,台北:桂冠。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陳亞萍(2000)。北市表演藝術觀眾之生活型態與行銷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坤宏(1995)。消費文化理論, 台北:揚智。
陳坤宏(1996)。消費文化與空間結構-理論與應用, 台北:詹氏書局。
陳秉璋、陳信木(1988) 。邁向現代化,台北:桂冠。
陳德陽(1991)。藝術休閒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陳薇菱(1989)。馬克思階級理論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愛玲(2000)。世紀更迭中的戲劇--回顧與注視之必要。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章英華 (1997)。 都市化、階層化與生活型態。90 年代的台灣社會- 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上),張笠雲、呂玉瑕、王甫昌編,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曾建元(1994)。馬克思的社會階級理論,俄情研究,第377 期。
游志文(1997)。台灣地區文化中心建築空間組織之探討。中華工學院碩士論文。
馮建三譯,Alan Swingewood 著(1993)。大眾文化的迷思,台北:遠流。
黃大晉、張家銘(1993)。米德的「社會自我」理論:從歷程與結構的觀點剖析。東吳社會學報,第2期。
黃丘隆 譯,詹•約爾 著(1989)。葛蘭西—“西方Ma r x 主義”的鼻祖, 台北:結構群。
黃光玉(1997)。品味與媒介消費行為。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恆正(譯),星野克美等著(1988)。 符號消費的社會,台北:遠流。
黃銘惇譯,Judd. C. M , and Smith , E.R.著(200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台北:桂冠。
黃慧敏(1997)。解嚴後台北地區小劇場本土化現象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毅志 (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本、及文化資本。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毅志(1992)。地位取得:理論與結構分析,思與言,第30 卷4 期。
黃毅志(1994)。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毅志(1999)。 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楊雅民(1999)。布爾迪厄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社會理論學報,2/2。
葉至誠(1998) 。台灣地區消費文化的變遷,蛻變的社會-社會變遷的理論與現況,台北:紅葉書局。
葉肅科(1993)。 芝加哥學派, 台北:遠流。
廖仁義譯,Anthony Giddens 著(1995)。批判社會學導論,台北:唐山。
趙蕙鈴(1995)。布狄厄論文化資本的再生產結構—文化區辨與社會區辨的社會建構過程,思與言,33 卷1期。
劉千美(2001)。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台北:立緒。
劉精明譯,Mike Featherstone著(1991),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
劉維公(1991)。消費文化與象徵鬥爭:消費文化理論的反省。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1999)。布爾迪厄(Bourdieu)與生活風格社會學研究:兼論現代社會中的社會學危機,社會理論學報,第二卷第二期。
劉維公(2001)。何謂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學理論意涵,當代,第168期。
劉維公(2001)。當代消費文化社會理論的分析架構:文化經濟學、生活風格、與生活美學,東吳社會學報,第11 期。
劉增祥(1996)。 將布希亞佔為己用-擬像論的解讀與媒體分析的再延伸,哲學雜誌,24。
蔡伸章 (1989)。 馬克思後的馬克思主義, 台北:巨流。
蔡雅純(1995)。階級和消費文化關係之探討--以台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產品消費為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譯,Friedman, T. L.著(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
鄭啟元、陳慧慈譯,Tomlinson ,J.著(1994)。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
鄧方譯,James S. Coleman 著(1990)。社會理論的基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蕭新煌(1989)。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
賴守誠(1993)。台北廣告人與當代台灣的消費文化。台大社研所碩士論文。
賴嘉玲 (1995)。莫內故宮展與臺灣社會文化變遷:一個文化生產場域的個案研究。台大社研所碩士論文。
戴君芳(1996)。台北地區小劇場之文化生產場域分析( 1986-1995)--從「收編論」談起。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雅雯(1994)。台灣劇場的跨文化改編--橋樑或是裂痕。中外文學,23 卷第7 期。
謝淑芬(1994)。兩性文化差異與女性文化— 以台中市生活風格研究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鴻鴻(1996)。冷盤熱炒,合縱連橫。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鴻鴻(1996)。跳舞之後,天亮以前,台灣劇場筆記(1987-1996),台北:萬象出版社。

英文文獻
Baudrillard, J. (1998).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 London: Sage.
Bocock, R.(1993). Consumption, London:Routlbdge.
Bourdieu, P.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e Production, Britain: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1996). The State Nobil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and A. Darbel and D. Schnapper (1990). The Love of Art: European Art Museums and Their Public.Trans. C. Bettie and N. Merma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1979).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Trans by Nick , R. London:Routledge Press.
Bourdieu, P.(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1985). The Social Space and the Genesis of Group.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24(2):195-220
Bourdieu, P.(1986). The Aristocracy of Culture. Society:A Critical Reader, New York:Sage.
Bourdieu, P.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e Production, Britain:Polity Press.
Bourdieu, P.(1983).The Field of Capital.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 Press.
Braudel, F. (1992).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 Volume 1: The Structures of Everyday Life,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mpbell, C. (1995).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Miller, D.(Ed) .Acknowledging Consumption: A Review of New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Press,pp96-119.
Corrigan, P. (1997). 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 London: Sage Press.
Corrigan, P.(1992). Cultural Production,Consump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Sphere. Munch , R. , Smelser, N .J .(Eds.) , Theory of Culture, Berkley , CA: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Corrigan, P.(1994).The Heroic Life and Everyday Life. Featherstone, M(Ed.), Cultural Theory and Cultural Change ,London:Sage Press.
David Frisby and Mike Featherstone edited. (1997). Simmel on Culture: Selected Writing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DiMaggio, P. And Mohr, J.(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 A . J . S . 90(6).
DiMaggio, P. And Mohr, J.(1987). Classification in Ar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DiMaggio, Paul (1991). Social Structure, Institutions, and Cultural Goods:the Cas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cial Theory for a Changing Society edited by P. Bourdieu and J.S. Coleman. New York:Sage.
DiMaggio, Paul(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Grade of U.S. Hi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189-201
Elias, N.(1994). The Civilizing Process: The History of Manners and State For motion and Civilization, Oxford: Blackwell.
Elias, Nobert(1994). The Civilizing Process: Selected Writings, London:Sage.
Featherstone, M.(1991).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Sage.
Fowler ,B.(1997). Pierre Bourdieu and Cultural Theory , London:Sage Press.
Frisby, David(1984). George Simmel, London:Routledge
Frisby, David,Featherstone, Mike(1997). Simmel on Culture:Selected Writing, London:Sage.
Giddens, A.(1971).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ramsci, A. (197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Edited by Q. Hoare and G. Nowell Smith, London: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Holt, Douglas B.(1998). Does Cultural Capital Structure American Consump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5(1): 1-25.
Kalkhoff,W.(2000). The Effects of Status-Organizing and Social Identity Processes on Patterns of Social Influenc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63/2:98-99。
Kellner, D.(1989). Jean Baudrillard: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 Stanford, Cal: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ing, A. (2000).Think with Bourdieu Against Bourdieu:A "Practice" Critique of the Habitus. Sociological Theory,18/3:431.
Kotler P, Andreasen A, Strategic(1996).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entice Hall.
Kotler P, Armstrong G.(1989). Princeiples Of Marketing, Prentice Hall.
Langley S.(1990). Theatre Management and Production in America, by Drama Book Publishers , New York.
Lury, C.(1996). Consumer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Mackay, H. (1997). Introduction, Mackay(Ed.) ,Consumpt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Sage Press.
Marx, Karl (1986).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Karl Marx And Frederick Engels Selected Works, 1,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iles, S.(1998). Consumerism-as A Way of Life, London: Sage Press.
Miller, D. et al.(1998). Shopping, Place and Identity, London:Routiledge Press.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