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4105-181016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4105-181016
論文名稱
Title
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社經地位、活動參與和人格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School and After-School Activities, and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5-06-06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5-07-04
關鍵字
Keywords
校內活動、自我期許、對學校態度、校外活動、自尊、自主、家庭社經地位
socio-economic status, self-esteem, school activities, autonomy, after-school activities, self-expectancy., toward school attitud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67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6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學生除了在課堂上的學習外,往往會參加學校自治性和競爭性的活動,以及校外家庭作業、補習教育、才藝訓練和家務工作的活動。這些活動的參與,有可能會因家庭背景而有所不同,進而影響到學生的人格發展和生活機會。本研究的設計是用來檢驗學生對學校內外活動的參與,從而解釋其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和人格發展之關係。
從高雄市和鳳山市二間具有農民背景和勞工色彩的國民小學五年級和六年級學生的調查資料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學生參與校內的全校性自治活動、班級性自治活動、學藝競賽、學藝競賽得獎的次數,以及校外的才藝訓練活動,皆呈現出受到社經地位的影響。參加運動競賽和得獎次數、學校作業、家務參與、才藝訓練及課業補習,則沒有出現與社經地位有顯著的關係。
在活動對人格的影響方面,除了運動競賽活動對自主沒有顯著的影響之外,校內其他活動對學生的自尊、自主、學校態度和自我期許都有顯著的效果。在校外活動中才藝訓練對人格發展也有顯著的影響,然而學校作業、家務參與、課業補習則沒有出現預期的效果。無論是校內活動、抑或是校外活動,皆無法完全解釋社經地位與人格發展之間的關係。
總而言之,學校內外的活動,事關學生個人人格發展和未來生活機會,學術界和教育界都應留心關注,以重新論述和改進社會不平等的現象。
Abstract
The activities attended by elementary students are surely not just the classroom lessons only. It includes the participations in classroom and school wide student organizations, in academic and sport competitions sponsored by schools, regions, and states, in self-study and school plays and other performance organized by schools, as well as the participations in after school activities , such as cram schools, dance schools, music and instrument lessons, sport trainings, homework, housework, and leisure activities. It is believed that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 somewhat related to their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o some extent shaping their personality in respect to their self-esteem, autonomy,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udent participation,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their family , and their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
Our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urvey administered to the fifth graders and the sixth graders in class randomly and systematically selected from two metropolitan elementary schools with a salient descent background in farming and labor in Kaohsiung City and Fonsan City. It was found that both participations in school activities and after school activities favor students more for students from upper socioeconomic status family than for those from lower socioeconomic status family, except sport competitions, homework, and housework.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activities appears to bear more impact upon self-esteem, autonomy, attitude, and aspiration than does the participation in after school activities. Nevertheless, neither the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activities nor the participation in after school activities can completely explain aw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the personality variables.
The personality variables of self-esteem, autonomy, attitudes, and aspiration are a reflection in soci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particularly, for those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s, and also attuned to the earlier findings in the study in social inequality. This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worthwhile for those in academic and education who are concerned with the welfare and the equal opportunity for the poor.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表 目 錄 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小學生活動參與之相關探討 11
第二節 家庭社經地位對小學生活動參與的影響 30
第三節 兒童人格中的自尊、自主、對學校態度和未來期許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6
第三節 母群與樣本 63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6
第五節 研究工具 67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77
第一節 學生活動的觀察 77
第二節 參與活動學生的社經背景 93
第三節 家庭社經地位與人格變項 110
第四節 活動參與和人格發展的關係 113
第五節 家庭社經地位、活動參與和人格發展之關係 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45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52
第三節 建議 155
參考文獻 159
附錄 169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 中文書籍部份
二十一世紀基金會(1993),台灣地區1992年文化滿意度民意分析調查報告,台北:二十一世紀基金會。
文崇一(1990),臺灣居民的休閒活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朱岑樓主編(1991),社會學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宜蓁(1995),有線電視公益頻道規劃與社區意識的提昇,台北:文化總會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李美枝(1982),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林生傳(1988)。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質的研究方法,台北:麗文文化公司出版。
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義男(1975),我國國中學生教育態度之研究,台中:明光出版社。
姜文閔譯(1992),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姚子樑(1989),提昇青少年自尊感-青少年工作新路向。香港社會服務聯合會兒童及青年部編:踏入新紀元青少年服務的挑戰、蛻變與發展,香港:集賢社,51-60頁。
洪光遠、鄭慧玲譯(1998),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唐先梅(2001),家事分工。載於黃迺毓、林如萍、唐先梅和陳芳如合著, 家庭教育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孫敏芝(1989),教師期望與師生交互作用: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台北:復文圖書出版社。
高廣孚(1993),教育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1),台灣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童學習及生活概況(八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台北:教育部。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郭麗玲(1993),兒童時期的課後活動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陳秉璋(1990),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琇英(2001),「高雄縣中崙國小」整合社區、家長人力實例。國小組學校經營研發輔導手冊,(8),70-87。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鄭石岩 (2000),親子共成長,台北:遠流出版社。
鄭伯燻、洪光遠、張東峰等編譯(1990),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二、 中文期刊
方茹蕙(1999),如何協助孩子做好家庭作業。父母親月刊,172,49-55。
余巧芸(1987),母親生活型態及其對子女之影響-大台北地區母親及兒童為對象。輔仁學誌,10,1-30。
吳幼妃(1982),社經地位的測量及問題。教育文粹,11,110-113。
吳佳玲(1996),家庭結構與子女自尊表現之研究:繼親家庭與生親家庭之比較。台南家專學報,15,203-217。
吳武典(1975),兒童性別、制握傾向與學業成就。教育心理學報,8,107-114。
吳麗芬(1993)國小學生補習狀況問卷分析。人本教育札記,43,12-18。
周天賜、吳武典(1980)。國中文化貧乏學生身心特質之調查研究。測驗年刊,27,9-12。
林東泰 (1994),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88(4) ,41-67。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二):問卷編製與相關分析。應用心理研究,3,219-244。
林義男(1988),國小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1,95-140。
林慧芬(2004),大台北地區母親對「兒童自主」教養信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229∼260。
邱連煌(1992)。談兒童自尊心與父母的職責。現代教育,7(2),68-77。
唐先梅(1999)。從雙薪家庭的父母觀點看子女參與家務工作之情形。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21,51-59。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高宣揚(1995),論布爾迪厄社會學中關於「象徵性實踐」的概念。中山學術論叢,13,21-51。
高敬文(1995),海峽兩岸幼兒家長教養觀之比較。幼兒教育學術研討會實錄,國立屏東師院,5-26。
張廣義(1998a),由現今語文競賽的實施論教育機會均等的落實。教育資料文摘,252,114-119。
張廣義(1998b),教師的好幫手:談班級幹部的遴選與訓練。教育實習輔導,4(2),19-24。
張蕊苓(1997),影響教室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國際人文年刊,7,143-165。
許巧靜(2000)。國小班會學生自治功能探討。台東師院學報,11(下),頁109-135
黃白(1999),課外活動新探。河池師專學報,19(3),60-63。
黃怡瑾(2000),台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情形之初探。國立台南師範學報,33,233-262。
黃淑蓉(1991),國民小學班級、自治幹部領導功能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17,58-63。
黃朝恩(1998),課外活動的理論和實施:以地理科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8(6),37-53。
黃毅志(1990),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性。思與言,28(1),93-125。
黃毅志(1996),社會流動、社會網絡與工人意識。台灣社會學刊,20, 87-123。
翟本瑞(2002),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4,181-195。
劉慈惠(2000),社經地位與教養相關文獻的評析與再思。新竹師院學報,13,359-374。
劉慈惠(2002),個人社會網絡和專家學者知識對大學教育程度幼兒母親教養信念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5,383-427。
蔡文煥(2000a),兒童文化活動中的數學與其參與程度。新竹師院學報,13,311-358。
蔡文煥(2000b),兒童日常生活活動和數學使用之調查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4, 215-280。
蔡淑玲、瞿海源(1988),性別與成就抱負:以台大學生為例。中國社會學刊,2(2) ,135-201。
鄭芬蘭(2001)。課後托育學童快樂情緒模式之驗證。屏東師院學報,15,231-258。
鄭婉敏(2001)。當代的動機理論及其對教學的啟示。台中師院學報,15,137-146。
盧玲穎(2004),找回班級幹部制度的公民教育本質-班級幹部制度的源起與展望。人本教育札記,178,24-29。
盧曉娟(1997)。補習與現代教育。文教天地,63,54-56。
薛承泰(1996),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異。臺灣社會學刊,20,49-84。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師大教育所集刊,26,1-97。

三、 中文學位論文
王筱霞(2004),國小學生家長為子女選擇美語補習班之關鍵因素及決策行為。台灣: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何富財(2004),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社團參與態度與社會行為發展之相關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佳穎(2003),班級經營與學生自主性培養之詮釋性研究── 一位國小六年級語文科教師的教室觀察。台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怡欣(1999),青少年自我尊重模式之驗證。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台灣: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宛諭(1993),高中數理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次級文化之比較研究。台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俊甫(2002),國中學生知覺導師期望、自我期望與違規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星雲(1998),父母親對子女家務工作分派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郁然(2002),台北市國小學生家庭作業現況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周麗芳(1996),不同社會階層、生命週期、區位之家庭消費型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侯雅齡(1998),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逄煥雯(2004),學生自治組織成員能力發展歷程的探討:對話與反思策略之應用。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世平(1983),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雅惠(1998),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台灣: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福壽(1995),兒童參加珠心算補習班家長決策行為之研究- 以屏東縣為例。台北:私立東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許綺婷(2002),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學科之表現的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聰貴(1978),國小學生對學校態度之調查分析。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守仁 (1975),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校外活動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克惠(2003),從社區現象談原住民教育成就--以曙光社區為例。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怡靖(1999),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台灣: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美伶(2004), 生命教育融入英文教學對高中生自尊、自我概念、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根旺(2003),阿德勒取向探索活動對國小低自尊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台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雅玟(2003),大台北地區家長對其學齡子女才藝班消費決策取向之探討。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曉佳(2004),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台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靜蘭(1996),社區居民文化活動參與及需求之研究—都市社區與鄉村社區的比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麗玉(2001),國小學童成就動機取向、自尊與生涯成熟、職業興趣之關係研究。台灣:臺南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曾詩涵(2004),代間不平等的再製與維持:檢證Bowles與Gintis 、Kohn的理論對台東國小學童的適用性。台灣: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淑芬(1998),國小兒童自尊發展之研究。台灣: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淵泰(2004),高中生之性別角色、家庭氣氛及其家務參與之研究。台灣: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愍惠(2004),國小學童課外音樂學習之有關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德祥(1988),國中與國小班級中影響學生社會行為與社會關係之相關因素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課後托育服務之看法。台灣: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敏玲(1985),高中生教師期望與父母期望、自我期望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淑芳(2002),國中學生家務參與現況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慧美(2002),分析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自然科之表現的關係。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葉雅馨(1989),校外才藝補習教育與學齡兒童學業成就創造力、自我概念及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鄒平儀(1984),臺中市兒童發展需求滿足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台灣: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潘惠冠(1996),國小班級幹部角色在師生與同儕互動上的詮釋性研究。台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素琴(1998),兒童休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鄭望崢(1987)。都市學童課後托育服務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穆錦雯(1982)台北市兒童生活現況之調查研究。台北: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蕭惠蘭(2004),高中女生性別意識、教育期望、科學成就對升大學選擇科系之影響研究。台灣: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灣: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謝明杰(1998)。知識權力的空間:對一所學校課外活動實施的個案探討。台灣: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四、 其他
李天賞(2005),國小學生校內、校外活動參與量表。
內政部統計處 ( 2002 ),台閩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03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moi.gov.tw/W3/stat/home.asp
新莊國小(2004),九十三學年度課程計劃中的「學校背景分析」資料。2005 年6月6日,取自http://sctnet.kh.edu.tw/

五、 英文部份
Allen,H. G.(1981). Extracurricular programs of the public high schools of IDAHO.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Astin,A.W.(1984).Student involvement:A developmental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5.
Becker, Gary S. and Tomes, Nigel (1986) , Human Capital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Families,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4(3), 1-39.
Broberg, A. (1997). Child care and early develop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care and its effects on child development. Goteborg: University of Gotebor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hao, R. K. (1995). Chinese and European American cultural models of the self reflected in mothers' beliefs. Ethos, 23(3), 328-354.
Chen, Hsiao-Hui (2002) .Shadow Education in Taiwan:Study of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University of Oxford,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M. Phil. Thesis.
Cooper, H.(1994). The battle over homework : An administrator’s guide to setting sound and effective policies. CA: A Sage Publication Company.
Farver, J. M. (1999). Activity setting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the role of culture in development. In A. Göncü (Eds.), Children’s engagement in the world (pp. 99-127).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veman, Robert and Wolfe, Barbara (1995) .The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Attainments: A Review of Methods and Finding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3(4), 1829-1878.
Laosa, L. M.(1982)School, occupation, culture, and family: The impact of parental schooling on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 791-827.
Lawrence, D. (1988). Enhancing self-esteem in the classroom. London: St Edmundsbury Press.
Lillard, Lee A. and Willis, Robert J. (1994).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al Mobility Effects of Family and State in Malaysia.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9(4), 1126-1166.
Liu, Jin Tan., Hammitt, James K. and Lin, Chyongchiou Jeng (2000). Family Background and Returns to Schooling in Taiwan. Economics ofEducation Review, 19, 113-125.
Lockheed, M. E., Fuller, B., & Nyirongo, R. (1989). Family effects on students' achievement in Thailand and Malawi.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2, 239-256.
Lyons, D. ( 1981). Humboldt County Student Vocational Interest Survey. Report prepared as part of the Humboldt County Labor Market information Project and financed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Title Ⅶ of the Comprehensive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ct of 1973.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23275 )
Mohammad,M.H.(1991).The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secondary schools in Jord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Nucci, L. P., & Weber, E. K. (1995). Social interaction in the hom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s conceptions within the personal domain. Child Development, 66, 1438-1452.
Okagaki, L., & Sternberg, R. J. (1993). Parental beliefs and children's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64, 36-56.
Peterson, R. A. (1981). Measuring Culture, Leisure, and Time Use. ANNALS AAPSS, 453, 169-179.
Pope, A. W., McHale, S. M., & Craighead, W. E. (1988). Self-esteem enhancement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Y: Pergamon Press.
Rosenberg, M. (1965). Society and the adolescent self-imag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senberg, M. (1979). Conceiving the self. New York: Basic Books.
Sandra,L. I(1999). The major determinants of adolescent self-esteem as perceived by high school counselor,school psychologist,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Wilmington College.
Sewell, W. & Shah, V. (1967). Socioeconomic status, intelligence, and the attain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40(1), 1-23.
Spitze, G. & Ward, R. (1995). Household labor in intergeneration household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355-361,595-618.
Su, Hsiu-chih. (2001). After-school programs in Taiwan: Programfeatures and child adjustment.Unpublished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Thrall, C. A. (1978). Who does what :role stereotypy, children’s work, and continuity between generations in the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 Human Relations, 31, 249-265.
White, L. K. & Brilnerhoff, D. B.(1981). Children’s work in the family: its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3, 789-798.
Wong,C.K.J(1980).The changing Chinese family pattern in Taiwa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41/08,37-45。
Yarworth, J. S. ,& Gauthier Jr.(1978). Relationship of student self-concept and selected personal variables to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activit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0(6),34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54.89.70.161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54.89.70.161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