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5100-19562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5100-195624
論文名稱
Title
影響組織應用資訊科技於供應鏈管理之因素研究-製造業實證分析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3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5-27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7-05
關鍵字
Keywords
供應鏈管理、因素分析、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actor Analysis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26 次,被下載 2091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26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091 times.
中文摘要
論文提要
供應鏈管理(SC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目的在於有效率的把產品從生產線送到顧客手中,在多個合作組織間提供早期的需求變動讓各方面及早得知需求變動的資訊,並協調各組織間的企業流程而獲得好處。由於市場全球化的趨勢、產品生命週期縮短以及顧客服務增加,因此供應鏈管理目前益受重視。
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在於資訊分享,網際網路及企業資訊科技的發展大大提升供應鏈中的資訊處理效率。由於影響企業應用資訊科技的因素非常複雜,因此本研究針對524家製造業廠商,發出以供應鏈管理應用資訊科技的因素分析問卷,以獲得製造業廠商對此的認知及其實際應用狀況,結果可以發現影響製造業應用資訊科技於供應鏈管理的因素,包含了「效益因素」、「組織因素」、「資訊科技因素」、「環境因素」、「政府因素」共五項因素構面。並根據因素分析的結果,將168家企業依因素構面分成三種類型的企業,包括「知識技術導向型」、「效益導向型」、「政策引導型」。
更進一步地,本研究將應用因素分析的結果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將企業區分為是否應用資訊科技於供應鏈管理兩類,比較因素認知的差異,結果發現兩者間的認知有差異;在對企業規模、型態等企業背景進行交叉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的資本額在應用資訊科技的環境因素、環境因素、政府因素等認知不同。
根據本研究的的結果提出下列建議:
(1) 應用資訊科技是供應鏈管理領域的趨勢
由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多數的企業都已經著手應用相關技,未應用的企業也都有意投入。而企業背景與應用實際狀況間並無顯著的差異,顯示將資訊科技應用於供應鏈管理上不會有產業、企業規模等的差異,所有的企業在供應鏈管理上都需注意資訊科技應用的情況,因此無論是政府及企業都必須注意相關領域發展的狀況。
(2) 政府應扮演推手的角色
由研究顯示,政府及政策的協助是影響企業應用的因素構面之一,並且在三類企業集群中,其中的政策倚賴型企業視政府及政策的引導為其應用資訊科技於供應鏈管理上最主要的考量,並且該型企業對該議題的態度也較為積極。這顯示除了內部可以掌控的因素外,企業外部的因素構面中,企業最重視的就是政府能提供政策的支援。
(3) 在推動策略上宜注意不同企業型態的需求不一
規模不同的企業在因素構面認知上存在顯著的差異﹔已應用企業與未應用企業間亦存在因素構面間的認知差異,這顯示不同類型的企業對於在供應鏈管理中應用資訊科技有不一樣的認知及需求。因此在推動及發展上,需注意到不同企業類型間的不同需求,以形成更適宜的發展策略。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第二章 我國製造業電子化發展現況 7
第一節 台灣製造業業自動化之探討與發展過程 7
第二節 製造業電子化政策 12
第三節 台灣製造業電子化之發展現況與障礙 18

第三章 文獻回顧 23
第一節 供應鏈相關概念 23
第二節 資訊科技應用對供應鏈管理影響之探討 31
第三節 影響企業進行供應鏈管理之因素 41

第四章 研究設計 5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4
第三節 問卷設計 57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結構 63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64
第六節 效度與信度檢定 69
第七節 研究限制 70

第五章 資訊科技應用於供應鏈管理之現況 73
第一節 敘述統計分析 73
第二節 應用資訊科技於供應鏈管理與企業特性的關係 80

第六章 影響企業應用資訊科技於供應鏈管理之因素探討 83
第一節 企業應用資訊科技於供應鏈管理之影響因素分析 83
第二節 企業特性與因素構面間的關係 91
第三節 企業特性與集群類型之關係 103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6

參考文獻 117

附錄一:問卷 123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丁惠民,「電子化企業時代的供應鏈管理與全球運籌模式」,E-Business,第4期,1999年12月,pp.15-21。
2. 工業局,工業自動化、電子化計劃簡介,台北:經濟部工業局,2000年。
3. 工業自動化及電子化小組,「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發展歷程」,http://moeaidb.org.tw/~iaeb/(2000年3月瀏覽)。
4. 王立志,系統化運籌與供應鏈管理,台中:滄海,1999年。
5. 王敬毅,「整合供應鏈,進入e時代」,工業自動化,第17期,2000年2月,pp.12-17。
6. 何雅雯,影響中衛體系廠商的EDI效益與持續使用意願之因素-由社會關係與組織因素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7. 李昭賢,供應鍊管理分析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8. 李泰允,「國際合作方式」,國際合作,1992年。
9. 李啟彰,供應鏈管理概念模式建構研究-DRP/MRPⅡ之整合資訊系統,國立台灣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10. 周樹林,「我國供應鏈管理市場現況」,資訊與電腦,第235期,2000年2月,pp.29-30。
11. 林美華,「企業應變速度的大考驗:製造業快速回應策略之導入及衝擊」,資訊應用導航,第18期,1997年6月,pp.2-11。
12. 吳明隆,「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2000年。
13. 吳思華,策略九說,城邦文化,台北,1998年。
14. 吳武雄,生產自動化對製造績效之評估,私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15. 胡修武,「E時代的決勝點-談製造業電子化之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工業自動化,第15期,1999年8月,pp.4-7。
16. 洪銘建,零售業資訊流整合應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17. 徐正一,自動化部門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多國籍企業海外生產中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18. 祝堅志,資訊網路應用對供應鏈管理影響之探討-以零售服務業為例,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9. 翁興利,生產自動化技術輔導-推動共業自動化之研究,經濟部工業局,1997年6月。
20. 馮震宇,「企業對企業的電子商務法律架構」,能力雜誌,第521期,1999年7月,pp.70-75。
21. 黃士殷、吳秋樟,「電子商務與電子交易系統簡介」,光碟月刊,第60期,1999年5月,pp.89-93。
22. 黃同圳,「產業自動化下之員工技能需求變遷與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勞工行政,第97期,1996年,pp.39-42。
23. 黃俊英,企業研究方法,台北,1994年。
24. 黃俊英,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1998年。
25. 黃俊鴻,設立客戶端專屬發貨倉庫之供給鏈模型效益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資訊管理學程碩士論文,1998年。
26. 黃漢邦,「企業邁向全球化的策略」,中衛簡訊,第143期,1999年11月,pp.18-23。
27. 張定原,電子商務應用與供應鏈管理互動及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個人電腦相關產業為例,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8. 張君龍,「扭轉企業變革之策略轉折時代」,中衛簡訊,第138期,1999年元月,pp.12-21。
29. 張景堂,「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台北:儒林,1996年。
30. 張紹勳,「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北、松崗,1995年。
31. 郭建良,一個製造業快速回應系統之架構與物件模式之建立,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32. 溫志維,「EDI Over Internet」,電腦科技,第45期,1996年12月,pp.12-19。
33. 戚偉恆,「企業人必須掌握Supply Chain Management的關鍵知識」,E-Business,第4期,1999年12月,pp.4-5。
34. 經濟部,中華台北電子商務政策綱領,1999年,經濟部。
35. 傅新彬,「全面推動產業自動化與電子化」,工業自動化,第15期,1999年8月,pp.12-17。
36. 傅新彬,「e世代的電子化發展」,工業自動化,第17期,2000年2月,pp.18-26。
37. 蔡穗馥,產業自動化與競爭測略知分析-台灣企業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38. 廖瑞榮、李昭賢,「領導企業邁向高速品質-談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發展現況與應用」,工業自動化,第17期,2000年2月,pp.4-11。
39. 劉常勇,「自動化對社會的影響-美、日、德的實施經驗」,勞工行政,第35期,1991年3月,pp.43-50。
40. 劉瑞華,自動化之文獻回顧與個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41. 蘇錦夥,「新世紀企業經營模式」,中衛簡訊,第144期,2000年元月。
42. 顧寶裕,「為網路安全把關-將低電子商務應用風險」,商業現代化,第30期,1999年7月,pp.11-12。
43. 魏可銘,「數位經濟時代下之政府角色與政策發展」,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第5卷,第2期,1999年9月,pp.1-8。


英文部份
1. Beamon, B.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 Models and Method”,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8, pp.281-294.
2. Benjamin , R.I. , Malone, W.T. and Yates, J. ,”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 CISR Working Paper, Centre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 Sloane School of Management , No. 137, 1986.
3. Buckley, F. and Casson, A., “Model for Multiplant Coordin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Vol.67, pp.141-160, 1986.
4. Carter, J.R., and Ferrin, B.G., “The Impact of Transportation Costs 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16, No.1, 1995, pp.189-212.
5. Christian, B. and Jayanth,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2, no.1, pp.15-34, 1997.
6. Christopher, M.,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itman Publishing, 1992.
7. D’Cruz , J.R. and Rugman , A.M. ,”The Five Partners Model: France Telecom , Alcatel and th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 ”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 Vol.12 1994 , pp. 59-66.
8. DeLone, W. H., “Firm Siz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Use”, MIS Quarterly, Vol.5, No.4, 1981, pp.65-77.
9. Ellram, L.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21, Iss.1, 1991, pp.13-33.
10. Forrest, D., “Quick Response Brings Relations up to Speed”, Computing Canada, Vol.20, 1994, pp.23.
11. Guimaraes, T., Igbaria, M., and Lu, M., “The Determinants of DSS Success: An Integrated Model”, Decision Sciences, Vol.23, No.2, 1992, pp.409-429.
12. Holland, C. P., “Coopera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Impact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Vol.4, 1995, pp.117-133.
13. Kalakota, R. and Whinston, A., Frontiers of Electronic Commerce, Addison Wesley, New York, 1997.
14. Kaminski, P. and Sochocki, L., “When Supply Chain Strategy Changes, When Doesn’t Change? ”, Hospital Material Management, Vol.44, 1999, pp.46-53.
15. Konsynski, B. and McFarlan, F., “Information Partnerships-Shared Data, Shared Scale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1990,pp.114-120.
16. Mackendrick, J., “Driving force: In today’s economy there is big money to be made in logistics”, Wall Street Journal , Vol.6,1993.
17. Mukhopadhyay, T., Kekre, S. and Kalathur, Suresh, “Business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Study of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MIS Quarterly, June 1995.
18. Nunnally, J. C., Psychometric theory, Mcgraw –Hill, New York, 1978.
19. Porter, M. and Miller, V., “How Information Gives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uly-August 1985.
20. Quinn, F. J., “Building a World-Class Supply chain”, Logistics Management Distribution Report, Sep. 1990, pp.32-40.
21. Rayport, J. and Sviokal, J., “Exploiting the Virtual Value Chai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November -December, pp.75-85.
22. Reekers , N. and Smithson, S. , “The Distribution of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EDI Use in the European Automotive Industry,” Paper Presented at research Forum , 5th World Congress of EDI Users , Brighton , June 1994 , pp14-15.
23. Roberts , B. and Mackay , M. , “ IT Supporting Supplier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 Vol. 4, 1998 , pp.175-184.
24. Ronald, R.A.,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 Electronic Products Supply Chain”, IEE, 1985, pp.394-403.
25. Spain, C.J., “Warehouse Trend in The United States: Keys to Successful Warehouse Management”, Contemporary Business Logistics Management Conference, Taipei, Taiwan, 1996.
26. Stevens, G.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Vol.19, No.8, 1989, pp.3-8.
27. Swatman, P.M.C., Swatman, P.A. and Fowler, D.C., “A Model of EDI Integration and Strategic Business Reengineering ”,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Vol.3, No.1, 1994, pp.41-60.
28. Teo, H. H., Tan, B. C. Y., Wei, K. K. and Woo, L.Y., “Reaping EDI Benefits Through a Pro-Active Approach”,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Vol. 28, pp.185-195.
29. Wigand, R, “Electronic Commerce: Definition, Theory, and Context ”,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N13, 1997, pp1-16.
30. Williamson, T., “Effectiv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Vol.34, No.4, 1993, pp.35-46.
31. Wrigley, C.D., Wagenaar, R.W. and Clarke, R.A.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Frameworks for Strategic Analysis of Ocean Port Communities”,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Vol.3, No.3, 1994, pp.211-23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