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6100-14532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6100-145327
論文名稱
Title
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
The Art of Esthetic Narration in the Sequel of Pilgrimage to the West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32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0-06-2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0-07-06
關鍵字
Keywords
西遊記、後西遊記、西遊補、續西遊記
Pilgrimage to the West, sequel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40 次,被下載 3589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4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589 times.
中文摘要
國立中山大學八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提要

研究所別:中文研究所
研 究 生:林 景 隆
論文名稱: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
指導教授:龔顯宗先生
論文內容:全一冊,約九萬字,分五章十四節。

本論文主要是探討西遊記續書與《西遊記》之間的內在聯繫與結構。在論文中相關問題的討論集中在敘事形式、主題思想及接受交流的過程,筆者將西遊記續書視為閱讀《西遊記》的「讀者」,藉由續書的書寫方式表達出對原書的讀者反應,並且證明西遊記續書並非清代學者所說的只是「狗尾續貂」之作,藉由接受美學、敘事學等理論方法的探究,企圖對續書價值重新評價。希望藉由對西遊記續書的研究,重新檢視在《西遊記》研究領域中較受忽視的一環,西遊記續書在承襲原書的架構上,其實經由比較得知,還是具有創新的意義,藉由小說的敘事藝術的發掘及接受交流過程的美學意義,肯定續書書寫的文學意義與價值。本論文共五章。
第一章:緒論。本章在闡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以及研究價值與研究問題。
第二章:續書敘事模式析論。本章對三部續書在敘事藝術方面先作一分析,因每部小說續寫方式各有差異,所以在此選擇敘事模式下與其相關議題加以探討,這裡特別突出《西遊補》在西遊記續書集團中的藝術地位,甚至可與《西遊記》相媲美。
第三章:續書的主題及其表現方式。本章對《西遊記》的三部續書,欲從續書中的人物形象、情節、思想內涵、形象化的描述等方面與原書人物加以比對,了解續書作者設計人物及情節的用心,而三部續書呈現出三種不同的主題,內容雖接續原書,在主題上卻能有所開拓,而人物、情節則是大多具有承襲與創新的特色,可見作者獨特的創作意識與藝術匠心。
第四章:續書現象在接受美學上所呈現的意義。本章乃是探討西遊記續書這樣的文學現象與《西遊記》之間的關係,分別從文本與讀者的相互作用—審美對象的呈現、讀者對文本主題的體會、續書的視野與思考模式加以論述,藉以了解文本與讀者間的交流過程所產生的美學意義。
第五章:結論。將前面三章經由分析探討後的小結論彙整,以呈顯出西遊記續書的研究價值與成果。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西遊記續書審美敘事藝術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範圍與方法 ……………………………………………..1
第二節 研究價值與研究問題 ………………………………………………..8
第二章 續書敘事模式析論 …………………………………………………11
第一節 《續西遊記》的敘事模式 …………………………………………11
一、情節重複的敘述結構 ……………………………………………………13
二、行者三次偷盜金箍棒 ……………………………………………………15
第二節 《西遊補》的敘事模式 ……………………………………………18
一、《西遊補》敘事時間的轉變 ……………………………………………..18
二、《西遊補》敘述者的可靠性及其形象問題 ……………………………..23
三、《西遊補》敘事視角的選擇及其原因 …………………………………..29
第三節 《後西遊記》的敘事模式 …………………………………………34
一、四十回的結構佈局 ………………………………………………………34
二、《後西遊記》中的寓意與諷刺 …………………………………………..37
第三章 續書的主題及其表現方式 ………………………………………43
第一節 《續西遊記》的取經心態 ………………………………………44
一、孫悟空的「新」八十八難:一種新的循環模式 ………………………46
二、護送真經的報酬——唐僧果位在東土? ………………………………48
三、靈虛子、到彼僧的角色模式 ……………………………………………49
四、妖魔的最愛——經卷 ……………………………………………………51
第二節 《西遊補》的情緣夢幻 …………………………………………53
一、鯖魚夢境的結構形式 ……………………………………………………55
二、象徵型環境的深層意蘊 …………………………………………………58
三、鏡中的世界 ………………………………………………………………62
第三節 《後西遊記》的西行求解 ……..…………………………………66
一、孫履真與唐半偈的出身 ………………………………………………..68
二、寓言與象徵技巧的運用 ………………………………………………..69
三、相似情節的承襲與創新 ………………………………………………..73
第四章 續書現象在接受美學上所呈現的意義 …………………………..77
第一節 文本與讀者的相互作用——審美對象的呈現 …………………..80
一、文本與讀者的對話 ……………………………………………………..80
二、文本與讀者的審美活動 ………………………………………………..85
三、文本影響下的讀者 ……………………………………………………..90
第二節 讀者對文本主題的體會 …………………………………………..95
一、《西遊記》的主題 ……………………………………………………....96
二、讀者身份的確認 ………………………………………………………..99
三、人物、敘述者對文本主題的詮釋 ……………………………………101
第三節 續書的視野與思考模式 …………………………………………108
一、以《續西遊記》為主的討論 …………………………………………109
二、以《西遊補》為主的討論 ……………………………………………111
三、以《後西遊記》為主的討論 …………………………………………112
第五章 結論 ………………………………………………………………115
第一節 呈現多樣的敘事結構 ……………………………………………115
第二節 開拓取經故事的多種主題 ………………………………………121
第三節 創造出特殊的美學意義 …………………………………………123
參考書目 ……………………………………………………………………126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原始資料
(一)、西遊記續書及評點
楊愛群主編、郭明志副主編:《西遊記大系》(壹)、(貳)、(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明 靜嘯齋主人:《西遊補》,明 撰者不詳:《續西遊記》,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年。
明 吳承恩:《西遊記》(李卓吾評本)(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二、《西遊記》研究專書
鄭明娳:《西遊記探源》(上)(下),台北:文開出版社,1982年。
張靜二:《西遊記人物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劉勇強:《西遊記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陸欽選編:《名家解讀西遊記》,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蔭柏:《西遊記發微》,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劉耿大:《西遊記迷境探幽》,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
張錦池:《中國四大小說論稿》,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
趙天池:《西遊記探微》,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
屈小強:《西遊記中的懸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呂晴飛:《神魔佛怪話西遊》,台北:旺文社,1994年。
胡適:《西遊記考證》,台北:遠流,1986年。
胡光舟等:《吳承恩與西遊記》,台北:木鐸,1983年。
何錫章:《神魔佛怪話西遊》,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
鍾英:《西遊記新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羅盤:《四說論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台北:東大,1986年。
趙聰:《中國五大小說之研究》,台北:時報,1980年。
吳達芸:《後西遊記研究》,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三、文學理論與相關書籍
沃倫、韋勒克:《文學理論》,梁伯傑譯。台北:水牛圖書,1995年。
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威廉:《短篇小說作法研究》,張志澄編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王泰來等編譯:《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台北:聯經,1987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史帝文•科恩、琳達•夏爾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張方譯。板橋:駱駝出版社,1997年。
浦安迪:《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大林: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米克•巴爾:《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堯斯等:《接受理論》,內江: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
羅勃C•赫魯伯:《接受美學理論》,董之林譯。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年。
王衛平:《接受美學與中國現代文學》,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
瑙曼等:《作品、文學史與讀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漢斯•羅伯特•耀斯:《審美經驗與文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
王岳川:《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方珊:《形式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金元浦:《文學解釋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沃爾夫岡•伊塞爾:《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金元浦、周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米•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上)(下),韓樹站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伊麗莎白•弗洛恩德:《讀者反應理論批評》,陳燕谷譯。板橋:駱駝出版社,1994年。
斯坦利•費什:《讀者反應批評:理論與實踐》,文楚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帕特里莎•渥厄:《後設小說:自我意識的理論與實踐》,錢競、劉雁濱譯。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年。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1997年。
龍協濤:《文學讀解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1993年。
趙憲章主編:《西方形式美學—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洪漢鼎譯。台北:時報,1993年。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洪漢鼎、夏鎮平譯。台北:時報,1995年。
羅伯特•休斯:《文學結構主義》,劉豫譯。台北:桂冠,1992年。
羅曼•英加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陳燕谷、曉未譯。台北:商鼎文化,1991年。
韋因斯坦:《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劉象愚譯。瀋陽:遼寧出版社,1987年。
陳憲年:《創作個性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莫里茨•蓋格爾:《藝術的意味》,艾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
李保均主編:《明清小說比較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黃子平主編:《中國小說與宗教》,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文化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
鄭明娳:《古典小說藝術新探》,台北:時報,1987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歐陽健:《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胡從經:《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林崗:《明清之際小說評點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朱迪光:《民間信仰影響下的古典小說創作》,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周發祥:《西方文論與中國文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
楊恩寰:《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1993年。
戚廷貴主編:《美學:審美理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朱立元主編:《現代西方美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胡經之:《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九歌:《主體論文藝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王岳川:《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孫一珍:《明代小說的藝術流變》,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
齊裕焜:《明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吳淳邦:《清代長篇諷刺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李漢秋、胡益民:《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年。
劉世德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葉桂桐:《中國古代小說概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羅蘭•巴爾特:《符號學原理》,王東亮等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A•J•格雷馬斯:《結構語義學:方法研究》,吳泓渺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哈羅德•布魯姆:《影響的焦慮》,徐文博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石昌渝:《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
石鍾揚:《性格的命運—中國古典小說審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傅惠生:《宋明之際的社會心理與小說》,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胡日佳:《俄國文學與西方—審美敘事比較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蘇珊•郎格:《情感與形式》,劉大基等譯。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應錦襄、林鐵民、朱水湧:《世界文學格局中的中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胡平:《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
韓南:《中國短篇小說》,王青平、曾虹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艾恩•瓦特:《小說的興起》,魯燕萍譯。台北:桂冠,1994年。
孔另境編:《中國小說史料》,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
陸志平、吳功正:《小說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1年。
劉上生:《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1997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歐陽健:《明清小說采正》,台北:貫雅,1993年。
周中明:《中國的小說藝術》,台北:貫雅,1990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1986年。
喬瑟夫•坎伯撰:《千面英雄》,朱侃如譯。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1995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1996年。
戴維•霍伊:《闡釋學與文學》,張弘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何滿子:《古代小說藝術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6》,台北:聯經,1983年。
胡適:《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台北:遠流,1986年。
趙景深主編:《中國古典小說戲曲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劉士林:《變徵之音—大眾審美中的道德趣味》,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朱義祿:《逝去的啟蒙—明清之際啟蒙學者的文化心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稽文甫:《晚明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周憲等譯:《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
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四、工具書
劉蔭柏編 《西遊記研究資料》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M•H•艾布拉姆斯 《歐美文學術語辭典》 朱金鵬、朱荔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年
林驤華主編 《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年
江蘇省社科院明清小說研究中心文學研究所 《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0年
朱禮生、羅宗陽主編 《中國古代小說提要(古代部分)》上下冊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3年
Frank L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 《文學批評術語》 張京媛等譯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4年
孫遜、孫菊園編 《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匯粹》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1年

五、博碩士論文
沈淑芳 《封神演義研究》 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79年
傅世怡 《西遊補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 1981年
林朝全 《封神演義的多重至上神研究》 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1997年

六、期刊論文
(一)西遊記研究專文
浦安迪撰,孫康宜譯:〈西遊記、紅樓夢的寓意探討〉,《中外文學》第八卷第二期,1979年。
那宗訓:〈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中外文學》第十卷第十一期,1982年。
吳達芸:〈天地不全─西遊記主題試探〉,《中外文學》第十卷第十一期,1982年。
張靜二:〈有關「西遊記」的幾個問題(上)〉,《中外文學》第十二卷第五期,1983年。
張靜二:〈有關「西遊記」的幾個問題(下)〉,《中外文學》第十二卷第五期,1983年。
呂建忠:〈花燈與禪性─論西遊記的一則主題寓言〉,《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五期,1985年。
張靜二:〈國外學者看西遊記〉,《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五期,1985年。
余國藩撰,李奭學譯:〈宗教與中國文學─論西遊記的玄道〉,《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六期,1986年。
曾麗玲:〈西遊記─一個「奇幻文類」的個案研究〉,《中外文學》第十九卷第三期,1990年。
張靜二:〈《西遊記》質疑〉,《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十二期,1993年。
李奭學:〈欲望法輪—以紅樓夢、西遊記為例〉,《當代》第五十二期,1990年。
方瑜:〈論西遊記—一個智慧的喜劇(上)〉,《中外文學》第六卷第五期,1977年。
方瑜:〈論西遊記—一個智慧的喜劇(下)〉,《中外文學》第六卷第七期,1977年。
陳昱珍:〈西遊記中法術之變形—以孫悟空之七十二變為考察〉,《大仁學報》十六期,1998年。
楊昌年:〈西遊記的時代背景與意識指向〉,《歷史月刊》一百零三卷,1996年。
洪淑苓:〈淮海豎儒,蓬茅浪士—吳承恩的詩作與交誼〉,《歷史月刊》一百零三卷,1996年。
徐傳武:〈西遊記中的五行思想〉,《歷史月刊》一百零三卷,1996年。
徐曉望:〈探索孫悟空故事起源之謎〉,《歷史月刊》一百零三卷,1996年。
李福清:〈西遊記與民間傳說〉,《歷史月刊》一百零三卷,1996年。
李安綱:〈吳承恩不是西遊記的作者?〉,《歷史月刊》一百零三卷,1996年。
江亞玉:〈談西遊記小說豬八戒的形象及意義〉,勤益學報十三期,1996年。
林韻梅:〈西遊記的爐中天地(續)〉,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三卷一期,1992年。
張靜二:〈論《西遊記》的結構與主題〉,收入《文學的省思與交流》(書林出版),1995年。
張靜二:〈《西遊記》中的「力」與「術」〉,收入《文學的省思與交流》(書林出版),1995年。
張靜二:〈從天意與人力的衝突論《封神演義》〉,收入《文學的省思與交流》(書林出版),1995年。
(二)其他
高辛勇:〈「西遊補」與敘述理論〉,《中外文學》第十二卷第八期,1984年。
林保淳:〈後西遊記略論〉,《中外文學》第十四卷第五期,1985年。
李豐楙:〈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七期,1995年。
高桂惠:〈西遊補文化型態的考察〉,政治大學明代文學研討會論文,1999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