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6104-160157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6104-160157
論文名稱
Title
美國布希政府對中國外交政策之研究(2000∼2003)
Research to the China Foreign Policy of American Bush Government (2000~2003)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7-06
關鍵字
Keywords
戰略清晰、新安全觀、新現實主義
New security concept, Neorealism, Strategic clarit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17 次,被下載 2186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1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21867 times.
中文摘要
中 文 摘 要
在兩極體系瓦解的同時,美國的外交政策也從原來「重歐輕亞」,轉向成為對於亞洲的重視。蘇聯的解體,使得歐洲的防禦不再是一項棘手重任外,加上冷戰時期以國際安全為主要國際事務考量的發展主軸,已經隨著二元體系的落幕而功成身退;取而代之的是以國際政治經濟為下一個世紀的思考中心。具有社會主義特色的中國改革開放後,在經濟與軍事上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再加上亞洲,尤其是東亞近幾十年來的經濟飛快成長的成果,使得美國必須重視亞洲這個區域的發展。因此自一九九○年代早期即對中國的興起均會討論到二個問題:第一是,中國的軍事與經濟力量增加有多快。第二是,世界如何看待中國,尤其是美國要如何回應這新興強權。
美國總統布希上任之後,即公佈了一連串迥異於前柯林頓政府一些新的優先事務、戰略及願景。雖然九一一事件使美國進行軍隊轉型及將重點放於東亞,東亞安全與繁榮關係著美國在此區域的利益,美、中、日及台灣問題,對於東亞經濟與政治秩序的影響深遠。在過去十年間美國面臨主要經濟、外交政策的挑戰之一,咸認中國在地位的提升與重要性日增及設法緩和和中國深恐後冷戰期間美日聯盟,旨在對抗中國的疑慮,同時又藉由強化美日聯盟具體作為對日本提供安全保障與承諾;在不改變當前對中國的政策前提之下,美國要如何克服面臨的困境。
本論文藉由「新現實主義」的研究,主要探討小布希總統上台後,美國對中國為何要從「戰略模糊」轉而為「戰略清晰」的策略?從夥伴成為競爭者,與前柯林頓政府的中國政策有何不同,為何會改變其政策?中國如何反制美國?而台灣在面臨美、中、台三角關係中會有何影響?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論 文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10
第三節 研究理論………………………………………………14

第二章 布希政府對中國外交政策面向………………………22
第一節 布希政府外交思維-從戰略模糊到戰略清晰………22
第二節 布希政府外交團隊……………………………………29
第三節 布希政府外交戰略-歐亞並重………………………31

第三章 九一一恐怖事件後美國外交策略……………………42
第一節 美國新安全戰略觀……………………………………42
第二節 美中反恐作為之外交競逐……………………………63
第三節 美國亞太安全政策……………………………………79

第四章 中國對美外交積極作為的面向………………………92
第一節 中國戰略大國外交面向………………………………92
第二節 多邊外交的面向………………………………………98
第三節 建立夥伴關係的面向…………………………………107

第五章 結論……………………………………………………116

參考書目 …………………………………………………………124


附錄一:美國國家安全戰略 ……………………………………138

附錄二:恐怖主義網 ……………………………………………171

附表一:中國反恐戰爭的主要立場反應和行動 ………………73
附表二:兩種不同夥伴關係模式之比較 ………………………11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 考 書 目

一、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編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彙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王小東等,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國際形勢分析報告(1997∼1998),北京: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1998年。
王逸舟,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朱維瑜主編,二○○○世界年鑑,台北:中央通訊社,1999年
李文志,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戰略,台北:憬藝出版社,1997年。
李登科,北京的大國外交策略之分析,鄭碩宇編,邁向廿一世紀的中國外交,2001年6月,香港。
李景治主編,世界之交的中國與世界國際政治文集,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永熾譯,Francis Fukuyama原著,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何大明譯,Andrew J. Nathan & Robert S. Ross著,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對安全的尋求 (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 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7月。
周煦主編,後冷戰時期中國對外政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所, 1984年。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6 月。
明居正,中華民國之戰略環境與東亞集體安全,許慶復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 ,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
青木一能,手ズシペプよズ世界情形ゎマろペ本,日本:ろモわ出版, 1999年5月。
吳玉山,俄羅斯轉型1992~1999:一個政治經濟學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
胡祖慶譯,Kenneth N. Waltz 著,國際政治體制理論解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7年。
美國與亞洲:美國新戰略和兵力態勢,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俞正樑、任曉等著,大國戰略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後九一一時代的世界格局—大變局,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約瑟夫•奈伊,美國霸權的困惑--為什麼美國不能獨斷專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許綬南譯,Ashton B. Carter, and William J. Perry著,預防性防禦: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戰略,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常慶,成績卓著的中亞五國外交,孫壯志編著,中亞五國對外關係,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6年6月。
陳明著,布希新政府之兩岸政策走向,台北:遠景基金會,2001年。
陳峰君、王傳劍,亞太國家與朝鮮半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自學譯,Hans J. Morgenthau原著,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
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張亞中、李英明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2月。
張蘊岭主編,21世紀:世界格局與大國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
張萬坤,後冷戰時期中國的世界多極化戰略之行為模式:夥伴關係的邏輯,鄭碩宇編,邁向廿一世紀的中國外交,2001年6月,香港,頁135-173。
張幼文、黃仁偉主編,2003年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出版,2003年4月。
詹姆士.史密斯編,恐怖主義威脅與美國政府的回應( The Terrorism Threat U.S. Government Response: Oper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2002年5月。
路甬祥主編,21世紀中國面臨的12大挑戰,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2月。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閻學通等,中國崛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蔡政文,當前國際關係理論發展及其評估,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魯毅,外交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龔文周、何建台譯,K.J. Holsti原著,國際政治解析的架構,台北:龍岡出版社,1983年。




(二)期刊:
王公龍,「對美日同盟再定義的認識」,日本學刊,2002年第五期,頁18-31。
王希,「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評述」,美國研究,2001年第一期,頁7~38。
王勇,「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利益集團因素」,戰略與管理,北京,第二十九卷,1998年4月,頁112-117。
王傑,「美國的跨世紀全球戰略與聯合國」,國際觀察,2000年1月。
主父笑飛,「美阿:奇怪的戰爭」,廣角鏡月刊,2001年12月,頁24-26。
尹慶耀,「柯林頓對中國政策的總結」,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三期,2001年3月,頁37-47。
江西元,「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外交安全戰略走向」,國際觀察,2002年第4期,頁7-9。
江亦麗,「九一一事件對美國內政外交的影響」,當代亞太,2002年1月,頁12-17。
朱鋒,「小布希政府的對華政策展望」,和平與發展季刊,2001年第1期,頁43-59。
朱聽昌,「新世紀中國安全戰略構想」,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第1期,頁39-45。
朱鋒,「美國2000年總統大選之後的美中關系」,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2月,頁58-61。
曲星,「試論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後的中國對外關係」,外交學院學報,1994年第四期,頁9-16。
「守得雲開霧又起-台灣選後兩岸僵局依舊」,中共研究,第三十六卷一期,2002年1月,頁12-23。
李剛,「透析布希主義—兼評布希執政一年來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國際論壇,2002年5月,頁28-34。
林正義,「美國東亞安全政策與預防外交」,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三卷第一期,2001年1月,頁29~30。
林正義,「東協區域論壇與南海信心建立措施」,戰略與國際研究,第二卷第一期,2000年1月,頁22~23。
林佳龍、賴怡忠,「台灣在911事件後面臨的安全挑戰與戰略選擇」,戰略與國際研究,第四卷第二期,2002年4月。
邱坤玄,「中國高層出訪的意義與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五卷第十二期,1999年,頁9。
邱坤玄,「東北亞新形勢與變動中的大國關係」,中共研究,第三十四卷第八期2000年8月,頁22-34。
於有慧,「中國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3期,1999年3月。
吳正偉,「兩岸在華美軍售問題上的交鋒與迷思」,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七期,2001年7月。
吳英明、林麗香,「全球化與中國新安全觀」,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二卷第三期,2000年,頁1-16。
吳安家,「布希北京之行」,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三期,2002年3月。
施子中,「九一一事件對中國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影響」,戰略與國際研究,第四卷第一期,2002年1月,頁138~139。
「美中台相互牽動下面臨轉折的兩岸關係」,中共研究,第三十五卷第八期, 2001年8月。
馬榮升,「美國外交政策的走向」,廣角鏡月刊,2001年12月,頁30-33。
馬風書,「轉型期的俄羅斯外交戰略」,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1年第1期,頁2-12。
莫大華,「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海外出兵準則」,美歐季刊,第十二卷第一期,1997年春季號,頁121-122。
翁明賢,「我國新世紀的不對稱國防戰略思維」,政策月刊,第五十六期,2000年10月,頁28~31。
時殷弘,「美國對華政策和台灣問題的未來」,戰略與管理,2000年6月,頁50-53。
時殷弘,「論2001年的中國對外政策和外交」,國際經濟評論,2002年5-6月,頁40~42。
唐文方,「美國人如何看中國及美中關係」,現代國際關係,2000年4月。頁27-30。
孫建杭,「戰略、利益、格局-冷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與90年代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世界經濟與政治,2000年第8期,頁25-29。
淩虛,「要從根本點上研判美中關系」,現代國際關係,2001年6月,頁10-12。
許嘉,「回顧與展望:世紀之交的國際形勢」,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0年11月,頁102-107。
國安民,「從美國新政府東亞戰略佈局審視兩岸關係發展」,中共研究,第三十五卷第五期,2001年5月,頁78-88。
陳啟懋,「中國在世界重新定位:全球多極化趨勢與大國關係調整」,中國評論,1998年10月,頁15。
陳紫財、莫大華,「美國介入台海危機影響因素之研究」,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一期,2002年1月,頁4-16。
陳剛,「影響跨世紀中國外交的地緣政治因素」,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0年1月,頁12-15。
郭建平,「冷戰結束後美國對台政策的新調整」,學海,2000年3月,頁138-141。
郭震遠,「非敵非友,亦敵亦友的中美關係」,中國評論,2001年9月,頁5~8。
郭震遠,「美國對台灣問題政策的調整」,國際問題研究,2001年1月,頁25-29。
傳亞蘭,「九一一事件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八卷第一期,2002年1月,頁80-83。
黃恩浩,「中國武力犯台與美國幹預之可能性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二十七卷第七期,2001年7月,頁45-58。
楊潔勉「中美關係面臨考驗-小希新政府對華政策」,美國研究,2001年第2期。
張旺,「布希政府外交政策的保守主義傾向」,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2年1月,頁19-22。
劉斌,「鄧小平的內政外交柔剛」,鏡報月刊,1993年5月,頁22-25。
楚樹龍,「冷戰後中國安全戰略思想的發展」,國際政治與安全,第9期,1999年9月,頁45。
楚樹龍、彭春艷,「冷戰後國際安全理論的發展」,現代國際關係,第4期,1999年12月,頁13。
楚樹龍、高祖貴,「美國亞太及對華戰略思想發展新動向」,和平與發展季刊,2000年第3期,頁32-37。
葛易,「淺析-中國威脅論」,1994第三期;黃仁偉,「中國超級大國論」,上海國際戰略學會會刊,1993年。
翟曉明,「中美戰略關係反思」,戰略與管理,2000年3月,頁33~36。
鄭啟榮、孫洁琬,「論世紀之交的中國多邊外交」,當代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六期,頁53-59。
衛靈,「當前國際環境下的中國外交戰略與策略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社會科學2002年3月,頁29-32。
魯競,「江澤民主政後中國外交政策走向分析」,中共研究,第三十卷第三期,頁26。
韓旭東、魏孔虎,「透析美國軍事戰略大調整」,瞭望雜誌, 2001年5月21日,第21期,頁33-37。
薩本望,「我國安全觀的變化及新的普遍安全觀的主要特點」,和平與發展,第1期,2000年8月,頁5-9。




(三)論文集
公元二千年「兩岸關係與大陸問題研究」論文集,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辦,2000年10月。
「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研究」論文集,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辦,2001年10月。
「亞太情勢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遠景論壇,2001.10
第四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淡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主辦,2000年10月18日。
林正義,「美國對台戰略調整與兩岸關係」,和平論壇,「美中日情勢發展與兩岸關係」座談會,2001年5月。
佐瀨昌盛,「全球化與亞太區域安全保障」,第三屆「亞太發展論壇」研討會,2000年12月9日。
楊吉林,「美日中戰略互動與東亞和平展望」,第三屆亞太發展論壇研討會,2000年12月9日。
「亞太經合會後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遠景基金會,2001年12月25日。


(四)中文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
文匯報(香港)
中央日報(台北)
中國時報(台北)
北京晚報(北京)
自由時報(台北)
明報(香港)
信報(香港)
解放軍日報(北京)
聯合報(台北)

















二、英文部分

(一)Documents

A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for a new Center, The White House, December 1999,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atary, The White House January 5, 2000.
Andrew Scobell, The U.S. Army and the Asia-Pacific (Carlisle Barracks, PA: Strategic Studies Institute, April 2001.
Bates Gill, “U.S. Security Policy in the Asia-Pacific: Counter-Terrorism, the QDR, and Beyond”, 2001.12
Charles Aldinger, Rumsfeld: U.S. Military May Scrap Two-War Plan, Reuters, August 17, 2001.
Charles Wolf Jr., Anil Bamezai, K. C. Teh, and Benjamin Zycher, Asian Economic Trends and Their Security Implications (Santa Monica: RAND, 2000).
Defense of Department,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September 30, 2001.
Dennis C. Blair, “Reg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sia-Pacific Parliamentary Forum, Hilton Hawaiian Village Honolulu, Hawaii, January 8, 2002
Frank Carlucci, Robert Hunter, Zalmay Khalilzad, Taking Charge: A Bipartisan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Elect on Foreign Policy and National Security (RAND, 2000).
James A. Kelly, United States Policy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Challenges and Priorities, Testimony before th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 and Pacific Hous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une 12, 2001.
James A. Kelly, “U.S.-East Asia-Pacific Relations”, Statement before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 February 14, 2002.
Li Bin, “The New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Positives and Negatives for China”, Center for Defense Information,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26, 2002.
Michael D. Swaine, Ashley J. Tellis, 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 Santa Monica: RAND, 2000 ).
Monte R. Bullard, “Undiscussed linkages: implications of Taiwan Straits security activity on global arms control and nonproliferation”, CNS Report, 11 October 2000.
Remarks by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Condoleezza Rice on Terrorism and Foreign Policy, SALS,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April 29,2002.
Robert Ross, “From Denial to Leadership The Clinton Administration and China”, (Monograph), April 2001.
Secretary of Defense Donald H. Rumsfeld, 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 Department of Defense, Washington, D.C., September 30, 2001.
September 11th Attacks “Crystallized Our Vulnerability”, Rice Say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spoke at Manhattan Institute October 1.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Advancing Toward a Mature Partnership, INSS Special Report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National Denfense University, October 11, 2000).
The White House, President Bush Delivers Graduation Speech at West Point, June 2001.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trategy for Combating Terrorism, February 2003.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trategy to Combat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December 2002.
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White House, September 2002.









(二)Books

David A. Baldwin, ed., 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Dirk Berg-Schlosser, Einführung in die Politik Wissenscheft, (Munchen: Verlag C.H. Beck, 1985).
Paul Dibb, The Strategic Enviornment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Robert D. Blackwill and Paul Dibb eds., American's Asian Alliances (Cambbridge, MA: MIT Press, 2000.
Hans J. Morgenthau and Kenneth W. Thompson, Polictic Among Nations (New York: Knopf, 1985).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4th ed. (New York: Knopf, 1976).
Jervis,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6).
Joseph Frankel, International Relation in a Changing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Kenneth N. Waltz,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Kenneth N.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1997).
Lau Teik Soon, “ ASEAN Regional Forum As Model for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Takashi Inoguchi and Grant B. Stillman, 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Security: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okyo: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Michael H. Armacost and Michael M. Stoddard,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2nd., ed.(Encino, Ca.: Dickerson Publishing Co.,1974).
Robert Chase, Emily Hill and Paul Kennedy, The Pivotal States: A New Framework for U.S. Polic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W. Northon& Company, 1999.
Robert Gilpin,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Stephen D. Krasner, “Structural Conflict: The Third World Against Global Liber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The Military Balance 1998—1999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ISS, 1998).
Swaine, Michael D., China: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 (RAND, 1995).
Xue Longgen, “Zhengzai shenhua fazhan de Zhong Fa quanmian huoban guanxi”, (The deepening and developing Sino-French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Shijie Jing yu zhengzhi luntan, No.5 (1999).
William C. Vock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 Analytical Approac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6).



(三)Periodicals

Alexander Golts, “Russia Tackles Security Threats”, Jane's Defense Weekly, September 26, 2001, p3.
Avery Goldstein, “The Diplomatic Face of China’s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Power’s Emerging Choice”, The China Quarterly, Volume 168, December 2001, p.835.
Ben Barber, U.S. Plays the India Card,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August 11, 2001, p.29.
“China: The World Next Superpower,” Time, May 10,1993, pp.30-35.
Condoleezza Rice, “Promot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Jan/Feb 2000, Volume: 79, Issue: 1, pp.45~62.
“Cabinet approves plan for the dispatch of SDF”, The Japan Times Online, November 17, 2001, p.1
Chen Ying, “Zhanqe daodan fangyu xitong yu dongya anquan xingshi”, Shijie jingji yu zhengzhiluntan, No.4 (1999), p.28,30.
Christopher Layne, “The Unipolar Illusion: Why New Great Powers Will Ris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17, No.4 (Spring 1993), p.9.
Dennis C. Blair & John T. Hanley, “From Wheels to Webs: Restructuring Asia-Pacific Security Arrangement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24, No.1, Winter 2001, pp.7-8.
Deny Roy, “China’s Post-Den Foreign Re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Winter 1997/1998), p.142.
Derrick J. Michael,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the Asian-Pacific”, Asian Affairs, Autumn 2001, pp.159-166.
Donald Nuechterlein,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terest: A Time For New Approch”, Orbis, Vol. 23, No.1, 1979, pp73-79.
“European Union calls for new partnership with China”, Agence France-Presse, 29 October 1998, p.32.
Frank Ching, “Bush Needs to Set Asia Policy”,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1 January, 2001, p.27.
G. John Ikenberry,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Terror, Survival, Vol.43, No.3, 2001-02, pp.19-34.
Hssd.R.N., “Paradigm Lost”, Foreign Affair, Jan / Feb., 1995, pp.41~49.
“Japan Spurs Laws Changes to Support US Operation”, Jane's Defense Weekly, 7 November, 2001, p3.
Luke Hill, “ NATO Rallies Behind USA, But Denies Planning Military Action”, Jane's Defense Weekly, 19 September, 2001, p.5.
Michael Vatikiotis, Ben Dolven, and David Murphy, “Terror Throws Us Together, For Now,”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 November, 2001, pp.36~40.
Nigel Holloway, “That T-Word Again: Top U.S defense official talks about the China threat,”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20 February, 1997, p.18.
Richard L. Kugler, “A Distinct American Internationalism For A Globalized World,” in U.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A New Era, op. cit., pp.37~38.
Robert B. Zoellick, “A Republican Foreign Policy,” Foreign Affairs, Vol.79, No.1, 2000, pp.68-70.
Robert Gilpin, “The Richness of the Tradition of Political Re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38, No.2 ( Spring 1984 ), p.287.
Ralph Cossa, “U.S. Asia Policy: Does an Alliance-Based Policy Still Make Sense”, Pacific Forum CSIS, September 2001, pp.19~22.
Samuel P. Huntington, “America's Changing Strategic Interests”, Survival, Vol. XXXIII, No.1, p.6.
“SDF antiterrorism bill wins guick Diet passage,” The Japan Times Online, October 30, 2001, p.2.
“Source’ says PRC to pressure U.S. over Taiwan issue”, Agence France-Presse, 14 August 1999, FBIS-CHI-1999-0814.
Thomas I. Cook and Malcolm Moss, “The American Idea of International Interes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47 (March 1953), p.38.
“The Eagle Has Crashed Landed,” Foreign Policy, July / August 2002, pp.53~61.
The White House, A Nation Security Strategy for New Centaury and David Shambaugh, China or America: which is the Revisionist Power? Survival, vol. 43, Autumn 2001, p25.
Xiaoming Huang, Managing Fluctuations in US—China Relations-World Politics, National Priorities, and Policy Leadership, Asian Survey, 40:2, p.279.





(四) Newspaper

Asia Time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The New York Times
Washington Post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