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6106-123653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6106-123653
論文名稱
Title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人口流動之研究
Population Mobility in China after 1978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2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6-06-05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6-07-06
關鍵字
Keywords
農民工、人口流動、戶籍制度
peasant workers, Population movement,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99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99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由於商品經濟的活絡發展,以及戶籍制度的鬆動影響,促進城鄉之間大量的人口流動。
然而,人口流動存在解決的深層問題,本研究發現在於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城市流動人口的就業、管理、服務等,以及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改革創新。尤其,解決「三農問題」、城市化發展,應為此時期較佳方案。
又流動人口的增長因素,與發展特色為探討所在,而重點在於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正負面影響分析。如何妥善規劃合理的人口流動,邁向中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
本研究闡述人口流動相關理論,然而推拉理論為目前世界所常用,而發展經濟托達羅模型(M.Todaro),「農工業並重,城鄉同等發展」的觀點,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縮小城鄉差距,最終使二元性完全消失,對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較可行。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China moves from planned economy towards market economy. Active development of merchandise market and affection of loose household register system promotes the enormous population flow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However, the research found out that there are deep problems existed in population movement that need to be solved. These problems included the shifting of labor force from farming industry, the employments, managements and servic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urban areas, as well as the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on the duality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Particularly, it would be a good proposal to solve the “Tri-Agricultural Problem” and city development at this particular period.
This research probed into the increasing factors and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emphasized mainly on the analysi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to economic and society development. How to properly plan the population movement towards the modernized development aim of China is what this research about to discuss.
The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ories related to population flow. However, push and pull theory is commonly used in the worl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dea of “Equal emphasis on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 equal development of town and country” of developed economy M. Todaro Model, lif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mproving rural life conditions, and shortening difference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will ultimately make duality disappear and is practicabl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ii
表 次 iv
圖 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2
第二章 理論分析架構 13
第一節 人口流動的概念 13
第二節 人口流動相關理論 15
第三節 經濟發展與人口流動理論 19
第四節 小結 27
第三章 影響流動人口的增長因素 29
第一節 城鄉推拉動力因素 29
第二節 戶籍制度的鬆動 46
第三節 經濟發展與人口流動 55
第四章 流動人口的發展特色 61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來流動人口的發展模式 61
第二節 流動人口的自然文化特徵 71
第三節 流動人口的職業構成 78
第四節 流動人口階段發展的特徵 82
第五章 人口流動與經濟社會發展 85
第一節 對城市發展的正面影響 85
第二節 對城市發展的負面效應 87
第三節 對農村發展的正面影響 89
第四節 對農村發展的負面影響 94
第六章 結論 99
參考書目 117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Branz-Spall, Angela Maria, Rosenthal, Roger, Wright, Al, “Children of the road: Migrant students, our nation’s most mobile population,” The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vol. 72, Iss.1 (2003):55.
Chen, Weixing, “The Village Conglomerate: A New Form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978~1999. Westport: Praeger, 1999.
Cheng, Tiefun and Selden, Mark,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Hierarchies: China’s Hukou and Dawned Systems, “in New Perspectives on State Socialism in China, edited by Timothy Cheek and Tony Saich. New York: M.E. Sharpe, 1999.
Fang, Cai, Wang, Dewen and Du, Yang, “Regional Dispar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The Im- pact of Labor Market Distortions,” China Economic Review 13 (2002):197-212.
Kam Wing, Chan, “Post-Mao China: A Two-Class Urban Society in the Ma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20, No.1 (1996, March):134-150.
Kumar, Angali, “Economic Refom and the Internal Division of Labor in China: Production, Trade and Marketing,” in China Deconstructs: Politics, Trade and Regionalism, edited by David S.G. Goodman and Gerald Segal. London: Routledge, 1994.
Liu, Hong,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China’s Township enterprises,” in Management Issues in China: Volume I-Domestic Enterprises, Edited by David H. Brown and Robin Porter.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Oi, Jean C., Rural China Take Off: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Reform .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Oi, Jean C., Rural China Takes Off.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1999.
Zhou, Kate Xiao, “Conclusion: Farmers Changed China,” How the Farmers Changed China: Power of the People.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6.
丁金宏等,”論外來人口與城市社區整合━上海市民對外來人口的心理接受力調查,”人口研究,第2期(1996年)。
中國人口統計年鑑2001。
中國人口統計年鑑2002。
中國人口統計年鑑2004。
中國鄉鎮企業年鑑:2000。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年。
中國鄉鎮企業年鑑:2003。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年。
中國鄉鎮企業統計資料:2003。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年。
王放,”論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民工」問題,”市場經濟與人口治理學術研會論文(海口),1993年。
王建民、胡琪,中國流動人口。上海財經出版社,1996年。
王桂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發展的幾個特徵,”人口與經濟,第4期(2004年):頁4-8。
王桂新、黃穎鈺,”中國省際人口遷移與東部地帶的經濟發展:1995∼2000,”人口研究,第29卷第1期(2005年):頁29。
王淑輝,”中共三代領導人論鄉鎮企業,”南都學壇 (2000年7月):頁75。
王顯剛,”農村流動人口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天府新論,(2004年12月):頁211。
亓福業,”大力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山東公安叢刊,第2期(1997年):頁15-16。
北京市外來流動人口發展趨勢及對策,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國家級課題論文集,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中國統計出版社,2003年。
石人炳,人口變動對教育的影響。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
任國莉,”流動人口對城市經濟結構的影響及對策,”佳木斯師專學報,第2期(1997年):頁125。
何金定,”從幾個大城市看我國流動人口的特徵、影響及對策,”南方人口,第1期(1997年):頁31-32。
吳建清,”談流動人口的管理,”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6期(2000年):頁63。
吳鵬森,”“民工潮”形成原因的社會結構分析,”中國農村經濟(第6期):頁12-14。
宋林飛,”「民工潮」的形成、趨勢與對策,”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1995年):頁21-23。
李文欣,”大陸鄉鎮企業的過去與未來,”產業探索,第1期(2000年):頁20。
李正東、尹桓、徐玉蓉、湯蕾,”落後地區鄉鎮企業再展調查研究,”寧夏社會科學,第4期(2001年):頁31。
李仲生,”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剩餘勞動力,”人口與經濟,第6期(2004年):頁45。
李玲、歐陽慧、陳耀森、林文生,”大城市流動人口特徵及管理:以廣州為例兼與北京、上海比較,”人口研究,第2期(2001年):頁48。
李強,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李德濱,”當代中國流動人口的特質與成因,”社會學研究,第4期(1993年):頁66-67。
沈立人,中國農民工。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5年。
沈關寶,”中國民工潮,”探索與爭鳴,第5期(1993年)。
卓彩琴,”廣州市流動人口的現狀及特點,”人口學刊,第3期(1998年):頁48-49。
周君玉,”流動人口對農村社會發展的影響,”南方人口(2000年):頁41。
周紅云,”貧困國家人口遷移對農村來源地的影響,”國外社會學,第3期(1996年)。
周皓,”新利勢下我國鄉━城遷移流動持續原因新探,”人口研究(1998年):頁46-47。
林孟德,2005年大陸社會文教專題研究(二)。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年。
林德昌,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台北:成文出版社,1999年。
侯力,”當前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問題及對策,”人口學刊,第6期(2004年):頁33。
姜保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妥善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農業經濟(2004年):頁18-19。
柯蘭君、李漢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國大城市的流動人口。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
段成榮,”流動人口對城鄉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人口研究,第4期(1998年):頁62。
范存仁,”流動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經濟研究參考,第57期(1998年):頁24-25。
徐勇、除增陽,流動中的鄉村治理━對農民流動的政治社會學分析。北京:中國社科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殷志靜、郁奇虹,中國戶籍制度改革。中國政治大學出版社,1996年。
袁錦、華民,”中國鄉━城人口流動的經濟分析,”上海經濟研究,第12期(1997年):頁33-34。
高春燕,中國人口管理現代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
崔紅艷,人口流動的地區差異。中國人口統計年鑑,2001年。
張為民、李希如、葉禮奇、謝康、胡英,”中國流動人口狀況分析,”經濟研究參考,57期(1998年):頁7。
張海鷹,”社會轉型時期農業人口流動與農村經濟發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頁117。
張善余、楊曉勇,”「民工潮」將帶來「回鄉創業潮」,”人口研究,第1期(1996年)。
張愛華,”戶籍遷移制度改革探討,”創造,(2000年):頁16。
曹耳東、過劍飛、傅紅岩,”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浦東新區案例,”人口與經濟,第1期(2005年):頁60。
曹新,”流動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宏觀管理對策,”理論視野,第3期(1999年):頁29。
陳浩,”中國農村勞動力外流與農村發展,”人口研究,第4期(1996年):頁117。
陳群、魏碧娜,”關於流動人口信息化管理的新構想,”人口研究,第2期(1998年):頁77。
陳錫文,”當前我國的農村經濟和農村改革,”改革雜誌,第3期(2004年):頁6。
陸益龍,戶籍制度-控制與社會差別。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3年。
陸學藝,“三農”新論━當前中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陸學藝,”推進城鄉一體是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關鍵,”北京:人民論壇,第6期(2005年):頁30。
陸學藝,”農民工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特區理論與實踐,第7期(2003年):頁31-36。
曾紹陽、唐曉騰,社會變遷中的農民流動。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程超澤,中國大陸人口增長的多重危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年。
馮仕政,”國際勞工輸出的社會經濟影響,”人口研究,第3期(1997年)。
馮建林,”「三農」問題與鄉鎮企業,”宏觀經濟管理,第6期(2003年):頁38。
馮曉英,”城市人口規模調控政策的回顧與反思,”人口研究,第5期(2005年):頁41。
黃祖輝、宋順鋒、史普川、衛龍寶,中國「三農」問題理論、實証與對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楊小岩,”《當代中國人口流動與城鎮化》的理論貢獻與研究特色,”中國圖書評論,第5期(1995年):頁36-37。
楊永東,”論東西部鄉鎮企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協調發展,”西部開發,第11期(2001年):頁78。
葉南客,”農業國中的新移民,”社會學與社會調查,第1期(1995年):頁31-33。
葉健夫、彭啟鵬、黃春紅、劉建民、鍾作勇,”廣東流動人口研究,”南方人口,第1期(2003年):頁58。
廖正宏,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1985年7月。
熊瑞梅,人口流動-理論、資料測量與政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12月。
齊原、張瓊,”民工短缺及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警示,”人口與經濟,第3期(2005年):頁42。
劉科偉,”推拉理論建模及預測,”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6期(1995年)。
劉爽、武曉萍,對大城市外來勞動力流入的思考。北京:中國人口科學,1999年。
劉寧杰,”鄉鎮企業發展的系統化分析及其發展模式建構,”廣西財政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1年):頁46-47。
蔡昉,”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邏輯與成功的條件━兼與國有企業改革比較,”經濟研究,第10期(1995年):頁20。
蔡昉、王德文,”作為市場化的人口流動,”中國人口科學,第5期(2003年)。
鄭功成,”論中國傳統社會福利制度及其缺陷,”百姓之家,第5期(1997年):頁8-9。
鄭抗生、洪大用,重視和發展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事業。中國社會學年會論文,1994年。
鄧辛未,”中共改革開放後的流動人口問題,”中國大陸研究,第2期(1992年):頁39。
魯奇、吳佩林、魯禮新、王國霞,”北京流動人口特徵與經濟發展關係的區域差異,”地理學報,(2005年):頁855。
謝建社,”新產業工人階層━社會轉型中的“農民工”,”社會科學文獻,第4期(2005年):頁26-27。
譚崇台,發展經濟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關穎,”青年流動人口如何對下一代負責━天津市青年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狀況調查,”青年研究,第5期(2002年):頁8-14。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3.17.150.163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3.17.150.163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