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6108-025255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6108-025255
論文名稱
Title
高雄市選民投票抉擇因素之研究---2006年第四屆高雄市長選舉個案
The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Voting Choice in Kaohsiung--- A Case Study of The Fourth Kaohsiung Mayoral Election, 2006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201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7-03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7-06
關鍵字
Keywords
投票抉擇、候選人評價、選舉議題、政黨認同、族群認同
Ethnic identity, Party Identification, Campaign issues, Candidate evaluation, Voting choic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03 次,被下載 1797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0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1797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選舉提供政治參與的機會和管道,攸關政治體系的發展與民主政治的落實,是政權和平、有秩序轉移的工具,亦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程序,此乃是民主國家維持政黨正當性的主要方式,也是非民主國家政體轉型朝向民主化的重要機制;而「投票」則是公民政治參與最普遍、最常見的行為,也是一般民眾最容易接近的一種參與形式。
本研究使用「2006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之面訪資料中有關高雄市長選舉之調查資料,旨在探討2006年高雄市長選舉選民投票抉擇之因素,從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檢視密西根模型中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選舉議題等變數在投票模型中之重要性,企圖找出影響高雄市民投票抉擇的決定因素。
本研究發現,首先以選民社會背景(性別、年齡、族群、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與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選舉議題、族群認同這四個中介變數的關係來看,五個自變數與四個中介變數間皆有顯著關聯,特別是選民的「族群」變數更是具有極重要的影響力,而這四個中介變數對選民的投票抉擇亦有極為顯著的影響。
再者採用「成長曲線迴歸」,試圖建立選民投票抉擇的簡單模型與完整模型,檢視自變數、中介變數與選民投票抉擇之間的關係。在簡單模型中,發現「政黨認同」,五項候選人評價中,三項選舉議題等變數確實影響選民投票抉擇,尤其是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中「比較值得信賴」、選舉議題中「愛河整治與新光碼頭落成」對於選民決定投票人選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而「族群認同」則對選民投票意向較無影響。在完整模型中則顯示,九個變數中選民的「年齡」、「族群」、「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與中介變數「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中「比較有做事能力」、「比較瞭解民眾需要」、「比較值得信賴」、「對民眾服務最熱心」,選舉議題中「愛河整治與新光碼頭落成」、「走路工事件」確實影響選民的投票抉擇。尤其是「年齡」、「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中「比較有做事能力」與「比較值得信賴」、選舉議題中「愛河整治與新光碼頭落成」等因素更是與市長支持人選有相當顯著的關聯,對選舉的影響力較大,是最重要的解釋變數。
因此,以「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包含比較有做事能力、比較瞭解民眾需要、比較清廉不貪污、比較值得信賴、對民眾服務最熱心等五項評價)、「選舉議題」(包含愛河整治與新光碼頭落成、高雄捷運、走路工事件等三項議題)、「族群認同」這四項變數所組成的投票行為模型,是具有相當不錯解釋能力的。



關鍵詞:投票抉擇、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選舉議題、族群認同
Abstract
Abstract

Election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and pipelines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regime is peaceful, orderly transfer of tools, is also an important democratic process, which is a democratic country to maintain political legitimacy of the main Methods, but also non-democratic countries in transition towards a democratic system of government an important mechanism, and voting is the most popula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citizens, the most common, is also close to the general public most likely a form of participation.
The study use the visit information of Taiwan elections and democratization investigation in 2006 that relating to Kaohsiung Mayor election survey dat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the voters from the social psychology study ways to survey the Michigan Model in party Identification, candidate evaluation, campaign issues and other variables in the voting model of the importance. Finally, we attempt to identify influencing the choice of Kaohsiung people to vote deciding factor.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five social background of voters (including the gender, age, ethnic group, educational level, families income)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candidate evaluation, campaign issues, ethnic identity, these five variables and four intermediate variabl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Particularly, the ethnic identity is a very important effect and these four intermediary variables also have very significant influence for choice of the voters voting.
Poly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simple and complete model in order to check variables and intermediary variables between the relations of voter choice. In simple model was found that party Identification, the five candidate evaluation and the three campaign issues affect the voters choice definitely, especially the party Identification, the relatively reliable in the candidate evaluation and the remedial for the Love River, the completion of Singuang Ferry Wharf in the campaign issues, but to understand that ethnic identity with regard to the voters inten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affects. In complete model showed that the nine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age, ethnic group, educational level, families income and the party identification, more ability to work, to understand that the people demand, relatively reliable, the most enthusiastic service to the people, remedial for the Love River, the completion of Singuang Ferry Wharf and the incident of walking fees) affect the voting choice of the voters. In particular, age, party identification, have more ability to work, relatively reliable, remedial for the Love River, the completion of Singuang Ferry Wharf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have significant relevance to the elec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mayor candidates.
Party Identification, candidate evaluation, campaign issues, and the ethnic identity of these four variables is a pretty good model that ability to explain the voting behavior.


Key words: Voting choice, Party Identification, Candidate evaluation, Campaign issues, Ethnic identit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投票學理論與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高雄市長選舉個案 27
第二章 研究架構與設計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1
第二節 變數的操作化定義 34
第三節 資料與統計方法 37
第三章 政黨認同與選民投票行為 41
第一節 政黨認同的概念與測量 41
第二節 政黨認同的社會基礎 47
第三節 政黨認同與選民的投票行為 55
第四章 候選人評價與選民投票行為 57
第一節 候選人評價的概念與測量 57
第二節 候選人評價的社會基礎 61
第三節 候選人評價與選民的投票行為 85
第五章 選舉議題與選民投票行為 93
第一節 選舉議題的概念與測量 93
第二節 選舉議題的社會基礎 98
第三節 選舉議題與選民的投票行為 114
第六章 族群認同與選民投票行為 119
第一節 族群認同的概念與測量 119
第二節 族群認同的社會基礎 121
第三節 族群認同與選民投票行為 130
第七章 投票行為模型的建立與解釋 133
第一節 選民社會背景與選民投票抉擇之簡單成長曲線迴歸模型 133
第二節 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選舉議題、族群認同與選民投票抉擇
之簡單成長曲線迴歸模型 140
第三節 選民個人背景及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選舉議題、族群認同
與選民投票抉擇之完整成長曲線迴歸模型 148
第八章 結 論 15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7
第二節 檢討與建議 166
參考書目
一、中文參考書目 169
二、英文參考書目 178
附錄
一、研究問卷調查原始百分比 182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中央選舉委員會
1999 《第四屆立法委員、高雄市第二屆市長、高雄市第五屆市議員選舉實錄》。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印行。
王興中
1995 <政黨形象與選舉行為>。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甫昌
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0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2:1-45。
王嵩音
2006 <選民媒介使用對於候選人形象與評價之影響-傳統媒介VS新媒介>。2006年北高兩市選舉國際學術研討會。
任宜誠
1989 <選舉行銷策略規劃理論實務與應用:以國內主要政黨及增額立委為例>。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雲漢
1993 <選民的政黨選擇>。台大政治所選舉行為、憲法秩序與政治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
何思因
1994<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1(1):39-52。
何思因、吳釗燮
1996 <台灣政黨體系之下政黨認同的測量方法>。《選舉研究》,第3 卷第1 期。頁1-16。
邱皓政
2000 《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淑俊、周祖誠、游其明、簡文吟
1999 <八十七年高雄市長選舉選民投票抉擇之探析>。八十七年底三合一選舉民意調查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
吳乃德
1995 <黨同與黨性?-搜尋台灣選民的「政黨認同」>,台灣政治學會第二
屆年會學術研討會。
1999 <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第3期,頁53-85。
吳重禮、李世宏
2005 <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選舉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選舉研究》,第12卷第1 期,頁69-115。
呂亞力
1991 《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佳龍
1988 <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析(1983年-1986 年)>。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
1983 <影響選民投票決定的因素分析>。《中國論壇》,第17倦第四期,頁14-19。
1999 《選舉與公投》。台北:智勝文化。
林玲玲
1994 《高雄市選舉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印行。
林秀容
1993 <選舉行銷與選民取向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萍
1995 <探討台灣選民的議題取向投票—以民國八十二年縣市長選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曉君
1997 <選民投票行為研究-以未來台中市長選舉為例>。東吳大學商學院企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聰
2000 <台灣地方選舉投票行為之研究:以民國八十六年台南市長選舉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佛、游盈隆
1983 <選民的投票取向:結構與類型的分析>。《政治學報》,11 期,頁225-279。
1984 <選民的黨派選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政治學報》,12 期,頁1-59。
胡佛、陳德禹、陳明通、林佳龍等
1986 《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七十五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印行。
胡佛、陳德禹、陳明通、游盈隆等
1987 《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印行。
胡佛、陳德禹、朱雲漢、徐火炎、游盈隆、陳明通等
1993 《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七十八年增額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印行。

胡佛、朱雲漢
1992 <台灣的選舉競爭與政治民主化>。收於張京育,《中華民國民主化:過程、制度與影響》,頁243-286。台北:政治大學國關研究中心。
胡佛
1998 <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胡佛、陳德禹、朱雲漢、洪永泰、張佑宗等
2001 《投票行為與選舉實務的評估—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台北:
中央選舉委員會印行。
徐火炎
1991 <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的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4 卷,第1 期,頁1-57。
1995 <選民的政治認知與投票行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7 卷,第1 期,頁247-288。
2001 <一九九八年二屆台北市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分析:選民的黨派抉擇與分裂投票>。《東吳政治學報》,第13 期。頁77-127。
徐永明
2001<政治版圖-兩個選舉行為研究途徑的對話>,《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卷,第二期,頁95-115。
翁秀琪、孫秀蕙
1993 <選民媒介使用及其政治知識、政黨偏好與投票行為之關聯>。選舉行
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探討。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一彬
1998 <候選人評價與投票行為:台灣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之研究>。私立東
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志榮
1999 <媒介使用與選民投票行為研究—民國八十七年高雄市長選舉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世武
1994 <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中『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選舉研究》,第1 卷第2 期,頁97-130。
1996 《選舉預測-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選舉中候選人形象指標預測模式之驗證》。台北:華泰。初版。
1997 <選民投票行為的預測與操縱>。《立法院院聞》。第25 卷第10 期,頁48-53。
盛杏湲
1998 <選民的投票決定與選舉預測>。《選舉研究》,第5 卷第2 期,頁37-75。
2002 <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9 卷第1 期,頁41-80。
盛治仁
2000 《台灣兩千年總統選舉投票行為研究》。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陳文俊
1997 《台灣的族群政治》。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藍與綠-台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型態初探>。《選舉研究》,第10卷第
1 期,頁41-80。
陳世敏
1992 <候選人形象與選民投票行為>。《新聞學研究》,第46 集,頁149-168。
陳陸輝
2002 <政治信任感與台灣地區選民投票行為>。《選舉研究》,第9 卷第2
期,頁65-84。

陳義彥
1986 <我國投票行為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第23 卷第6 期。頁557-585。
陳義彥、黃麗秋
1986 <選民議題取向的再探討>。《投票行為與選舉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中國政治學會。頁206-237。
陳義彥、黃麗秋
1992 《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陳義彥主持、黃秀端、劉義周等協同研究
1995 <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探討>。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明通計畫主持、胡佛等協同研究
2000 《三黨競爭下的台北市長選民投票行為研究:民國八十七年台北市長選舉的分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報告,計畫編號:NSC88-2414-H-002-025。
陳信助
2000 <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陳品皓
2006 <電視政論節目觀眾的媒體使用與政治價值觀:電視政論節目觀眾的媒
體使用與政治價值觀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2006年北高兩市選舉國
際學術研討會。
陳中寧
2006 <台灣民眾的政治風格偏好與情感溫度計>。2006年北高兩市選舉國際學術研討會。

郭秋永
2001 《當代三大民主理論》。台北:聯經出版社。
黃東陽
1995 <選民的議題取向與黨派抉擇:一九九一年國大選舉的實證研究>。私
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福主持、黃秀端、劉義周等協同研究
1995 <台灣省長選舉選民投票行為之科技整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
究中心,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志呈
1997 <競選期間選民投票傾向之研究—八十三年高雄市長選舉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端
2000 <公元二千年總統選民投票行為>。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執行報告。
黃秀端
2006 <北高兩市選民之策略投票與分裂投票>。2006年北高兩市選舉國際學
術研討會。
黃紀、朱雲漢、胡佛、劉義周、陳義彥、陳文俊、黃秀端、徐火炎、吳玉山
2002 2001 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民國九十年立法委員選舉全國
大型民意調查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執行報告。計劃編號:
NSC:90-2420-H-194-001。
黃貴瑛
2003 <高雄市選民投票抉擇因素之探討-2002年高雄市長選舉TEDS面訪資料的分析>。2003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

黃慕也、張世賢
2007 <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2005年政治媒介對投票型為影響分析>。2007
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制度、治理與秩序」學術研討會。
游盈隆
1994 <政黨形象、意識形態與台灣選舉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8 期。頁61-99。
1996 《民意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游清鑫
2002 <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面訪與焦點團體訪談的結合>。《選舉研究》
第9 卷第2 期,頁85-115。
傅恆德
1996 <決定投票選擇的結構、心理和理性因素:民國八十五年總統選舉研究>。《選舉研究》。第3 卷第2 期。頁157-186。
2005 <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選
舉研究》,第12卷第1 期,頁39-68。
傅明穎
1996 <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行為—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
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決定>。《台灣政治學刊》,第3 期。
頁195-243。
彭懷恩
1989 《台灣政黨體系之分析》,1950-1986。台北:洞察出版社,頁8。
彭德富
2001 <台灣地方選舉與民主轉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
所博士論文。

莊玉卿
1998 <台灣選民議題取向投票之研究: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之實證分析>。
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天憐
2000 <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詹雅莉
1991 <選民投票行為研究>。《傳習》,第9 期,頁77-180。
鄭夙芬
1993 《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探討》。
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執行報告,計畫編號:
NSC82-0301-H-004-034。
劉義周
1987 <選民的政黨偏好>,刊登於《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台灣地區選
民的科際整合研究(二)》。頁113-154。
劉得偉
1998 <民意調查、選舉預測及選民投票選擇之研究—八十七年高雄市長選舉
個案分析>。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土論文。
劉軍寧譯(Samuel P. Huntington)
1994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謝復生
1992 《政黨比例代表制》。台北:理論與政策雜誌社。
謝復生主持、黃秀端、劉義周等協同研究
1995 <台北市長選舉預測模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行政
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韓昌賢
2006 <閱聽人之政黨認同與媒體接觸對倒扁事件之關聯初探研究:以台灣選
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之2006台北市長暨市議員選舉調查為例>。2006年北高
兩市選舉國際學術研討會。
蕭怡靖
2006 <不依黨性投票的選民:以2006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2006年北高兩
市選舉國際學術研討會。
蘇秀美
2003 <高雄市選民投票抉擇因素之研究-2002 年第三屆高雄市長選舉電訪資料的分析>。2003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世局變動中的台灣政治學術研討會。

二、英文部分
Anthony, Downs
1965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Harp and Row.
Berelson, Bernard P., P.F. Lazarsfeld, and W.N. Mcphee
1954 Vot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ampbell,Anges,P.E. Converse,W.E. Miller and D. Stokes
1964 The Amerucan Voter.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Campbell, Angus, Gerald Grin, and Warren E. Miller
1954, 1976 The Voter Decides.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Publishers.
Carmines, Edward G. and James A. Stimson
1989. Issue Evolution:Race and the Tranaform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 Princeton, NT: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iu, Cheng-Shan
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Heterogeneity and Changes in voter Preferences:Comparing Taipei and kaohsiung Voters in the 2006 Mayoral Elections.” Paper to be presented in the TEDS2006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ct.20-21, 2007, Soochow University,Taipei.
Lin, Chiung-chu
2007 “Issues, candidate Evaluations, and Partisanship:competing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2006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2006 Taipei and Kaohsiung Cities Mayoral Elections 20-21 October 2007 Soochow University,Taipei.
Dahl, R.
1956 A Preface to Democratic Theory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owns, Anthony
1957 An Economu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Duverger, Maurice
1954 Political Party: 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 New York: Wiley.
Fiorina, Morris P.
1981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American National Election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Gerber, Alan, and Donald Philip Green
1998. “Rational Learning and Partisan Attitude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2(2): 794-818.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Kelly, Jonathan and Ian McAllister
1985. “Social Context and Electoral Behavior in Britain.”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9(3:564-586).
Key, V.O. Jr.
1955.“Theory of Crutucal Eletions.”Journal of Politics 17(1): 3-18.
Key, V.O. Jr.
1959. “Secular Realignment and the Party System.”Journal of Politics 21(1): 198-210
Lazarsfeld, Paul F., B. Berelson, and H. Gaudet
1944 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 up his Mind in Presidential Campaign. N. 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ipset, Seymour Martin, and Stein Rokkan
1967“Cleavage Structures, Party Systems, and Voter Alignments.”Reprinted in Consensus and Conflict:Essay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By Seymour Martin Lipset. New York:Transactions Books. Pp. 113-185.
Merriam.Charles E., and Hared Gospel
1924 Non –Vot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iller Arthur H. Martin P. Wattenberg and Okasana Malanchuk
1986 “Schematic Assessments of Presidential Candidat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0:521-540.
Miami, G. Richard, and Herbert F. Weisberg, EDS
1993 Classics in Voting Behavior. 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Rabinowitz,George, and Stuart MacDonald
1989 “A Directional Theory of Issue Voting.”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3(1):93-121.
Rice, Stuart A .
1928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Politics. N .Y.:Knopf.
Rokkan, S.
1970 Citizens, Elections, Parties. New York:David Mckay Co.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外都一年後公開 withhel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