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7108-144631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7108-144631
論文名稱
Title
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發展模式:以綠色和平組織為例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NGOs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Greenpeac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8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7-07
關鍵字
Keywords
公民社會、電子垃圾、巴塞爾公約、組合主義、跨國倡議網路、綠色和平組織、國家與社會關係
Corporatism, Greenpeace, electronics waste, civil society, the Basel Convention, Advocacy networks,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873 次,被下載 3364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873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364 times.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法探討綠色和平組織在進入中國開展活動前後的變化,在綠色和平組織的各項活動中,特別以電子垃圾污染事件來觀察綠色和平組織在中國的發展模式,事件當中所牽涉到的各個層面可以看出國際非政府組織是如何運用自身的影響力來影響中國政府在環保議題上的決策,從中理解國際非政府組織如何來影響組合主義的支配模式。
本論文就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發展進行探討,藉由中國自身非政府組織的發展過程來探討中國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轉變,再分別介紹中國對本身的非政府組織在法律上與體制上的規範,以了解組合主義是如何支配整個中國國家與社會的關係。再來以環保議題的全球化為主題,說明環保議題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凝聚了全人類的公民社會環保意識,再藉由環保型國際非政府組織來實踐,同時中國的環境問題也在這波全球化的浪潮下逐漸受到重視,也讓國際非政府組織體會到在中國開展活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介紹綠色和平組織的發展與運作,藉由這部份的探討,將給予我們一個更完整的了解,帶著濃厚西方色彩的綠色和平組織與政府、企業、媒體、國際組織等關係也將是本研究的重點。最後以電子垃圾污染事件為個案,更具體的描述綠色和平組織如何運用本身的資源來從事各項行動,建構跨國倡議網路,善用與各方的關係來發揮國際非政府組織的影響力。
從綠色和平組織所從事的電子垃圾污染事件中,可以看出擁有龐大資源的國際非政府組織該如何在中國發展,在組合主義影響下如何體現自身的價值,以證明中國在相同議題下,除了自身的非政府組織以外,還是需要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開展行動的,藉此發揮國際非政府組織的重要性。
Abstract
Research this probe into Greenpeace actives in entering China change to launch activities with case study. In every activity of Greenpeace, especially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in China of the Greenpeace organization with the contamination accident of the electronics waste. Each aspects involved can be found out how the international NGO uses one's own influence to influence the decis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pic of Chinese Government in the incident. Understanding it influences making propping up Corporatism how the international NGO comes from it.
The thesis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GOs in China. Probe into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transitions of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NGOs of China themselves, and then introduce China’s NGOs versus one's own NGOs with the norm on the system legally separately. It also helps to understand and make the Corporatism controlling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of China. And then we come to regard globaliz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pic as the theme, and explain the influence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pic is globalization. Globalization has condensed panhuman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of civil society. It is through the envirmental international NGOs to practice the goals to protect our envirnment.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of China is paid attention to gradually this wave of global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lets the international NGOs realize that launch the necessity of the activities in China, too. On the other hand, it introduces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s of the Greenpeace by the discussion of this component; it will offer us an intacter understanding. It is the focal point of this thesis that Greenpeace and government, enterprise, medi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etc. Regarding contaminatal accident of the electronics waste is as individual case finally. In this dissertaton, I also discuss with more specific introduction about how the Greenpeace uses its own resource to enforce every activies, build and constructe the advocacy networks of proposing, make the best of the relation with each side to give play to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NGOs.
From the electronics waste contamination accident, it shows that the Greenpeace is engaged in. We can find out how the international NGOs use huge resource to develop in China. Under making up doctrine influence, it reflects one's own value to prove that China still needs international NGOs to help to Chinese problems under the same topic. It show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international NGOs in the world.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理論架構 15
第一節 前言 15
第二節 國家與社會關係 16
第三節 組合主義 23
第四節 跨國倡議網路 30
第五節 小結 36

第三章 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發展 39
第一節 前言 39
第二節 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興起 40
第三節 中國對非政府組織的法律與規範 50
第四節 小結 60

第四章 環保議題的全球化 63
第一節 前言 63
第二節 全球化的理論與影響 64
第三節 國際社會與環保議題 73
第四節 中國與環保議題 82
第五節 小結 89

第五章 綠色和平組織的發展與運作 91
第一節 前言 91
第二節 組織的興起背景 92
第三節 組織的發展過程 95
第四節 組織的架構與運作方式 104
第五節 小結 117

第六章 個案探討:電子垃圾污染事件 119
第一節 前言 119
第二節 事件的背景 120
第三節 巴塞爾公約與各國相關法令 128
第四節 綠色和平組織的倡議 135
第五節 小結 147

第七章 結論 149

參考文獻 158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王名編,清華發展研究報告2003:中國非政府公共部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
2003年。
王杰、張海濱、張志洲主編,全球治理中的國際非政府組織。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2004年。
王信賢,爭辯中的中國社會組織研究。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
年。
王振軒,非政府組織概論。台中:必中出版社,2003年。
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著(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王之佳、柯金良等譯,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台北:台灣地球日出版社,1990年。
田毅鵬和漆思,“單位社會” 的終結-東北老工業基地“典型單位制”背景下
的社區建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朱景鵬,國際組織管理:全球化與區域化之觀點。台北:聯經,2004年。
江時學,金融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拉美國家的經驗教訓。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吳宗杰、桑金琰、周濤,從傳統經濟到循環經濟的產業轉型研究。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7年。
巫永平編,公共管理評論(第6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凡,靜悄悄的革命:中國當代市民社會。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年。
李永展,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
李惠斌主編,全球化與公民社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
彼得威金森(Peter Wilkinson)和茱莉亞史克費爾德(Julia Schofield)著,謝幸靜
譯,綠色和平-環保急先鋒(Warrior-One Man’s Environmental Crusade)。台
北:絲路出版社,1997年。
房思宏著,石之瑜編,全球化=Globalization。台北:揚智文化,2004年。
於幼華,大陸環保現況分析。台北:陸委會,1994年。
林俊義編,綠色種籽在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1989年。
林德昌,廣東省與四川省的國有企業改革: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台北:成
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林德昌編著,聯合國千禧年宣言與千禧年發展目標:世紀之交的困境與挑戰。台
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年。
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的制度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俞可平、黃衛平編,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施凱編,黨的社會工作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洪大用,中國民間環保力量的成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范麗珠編,全球化下的社會變遷與非政府組織(NGO)。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
孫偉林編,中國全國性社會團體名錄。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年。
泰勒(Trevor Taylor)著,鈕先鍾譯,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台灣商
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2007年。
張紅風和楊慧,西方國家政府規制變遷與中國政府規制改革。北京:經濟科學出
版社,2007年。
張茂桂和鄭永年編,兩岸社會運動分析。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
梁從誡主編, 2006年環境綠皮書《2005年:中國的環境危局與突圍》。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陳春山,2020全球趨勢與全球治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陳東曉等著,聯合國:新議程和新挑戰。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陳春潔、李小東等著,中國入世問題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年。
閆健編,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訪談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年。
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著,張逸安譯,索羅斯論全球化(George Soros on
Globalization)。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曾凡銀,生態環境與中國國際競爭力。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
黃忠勛、吳豐帥、吳世卿編著,環境保護概論。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2006
年。
楊東平主編, 2007年環境綠皮書《2006年:中國環境的轉型與博奕》。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瑞秋.卡森(Racehl Louise Carson)著,李文昭譯,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
台中:晨星出版社,1996年。
經濟部技術處,因應全球綠色條款要求下,我國電子產品與材料商機探討。新竹:
工研院產經中心,2006年。
鄭治編,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錢寧,社會正義、公民權利和集體主義-論社會福利的政治與道德基礎。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二、英文參考書目:
Angell,Norman .“The Great Illusion,” Richard K. Betts ed., Conflict After the Cold
War: Arguments on Causes of War and Peace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Brown,Michael and May, John.The Greenpeace Story,London;New York;Stuttgart;Dorling
Kindersley Limited,1989.
Brown, Paul.Greenpeace: Organizations that Help the World,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9.
Edwards,Michael and Hulme,David.Beyond the Magic Bullet:NGO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in the Post-Cold War World. West Hartford, Conn. : Kumarian
Press.1996.
Einsiedel, Edna and Coughlan, Eileen,“The Canadian Press and the
Environment: Reconstructing a Social Reality,” Anders Hansen ed., The Mass
Media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3.
Elliott, Lorraine M., The Global Politics of the Environment.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2004.
Friedlander,Eva .Look at the world through women's eyes : plenary speeches from the NGO Forum on Women, Beijing '95.New York : Distributed by Women, Ink.,1996.
Friedman, Thomas L. . 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New
York: Anchor Books, 2000.
Hall ,John A. and Trentmann,Frank. Civil Society-A Reader in History, Theory and
Global Politics. N.Y. : Palgrave Macmillan,2005.
Held,David, McGrew,Anthony, Goldblatt,David, and Jonathan Perraton. Global
Transformations:Politics,Economics and Culture.US:Stanford
University,1999.
Keck,Margaret E. and Sikkink,Kathryn.Activists beyond Borders:Advocacy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
Korten ,David C..Getting to the 21st Century.US:Kumarian Press,1990.
Krueger,Jonathan.“The Basel Conven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in Hazardous
Wastes,”Olav Schram Stokke and Øystein B. Thommessen (eds.).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1/2002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2001.
Leggett ,Jeremy. Global Warming-the Greenpeace Repor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Levi, Maurice 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Markets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Multinational Business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1996.
McMichael, Philip .“Globalization Trend or Project? “Ronen Palan ed.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Contemporary Theori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Neocleous,Mark. Administering Civil Society.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Macmillan Press .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1996.
North ,Douglass C..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hange.U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OECD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Paris, France :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3.
Schak ,David C. and Hudosn ,Wayne .Civil Society in Asia. Burlington.VT :
Ashgate,2003.
Schmitter,Philippe C..“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 Pike,Fredrick B. and
Stritch,Thomas eds. The New Corporatism:Social-Political Structures in the Iberian World.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rte Dame Press,1974.
Walder ,Andrew G.. Communist Neo-Traditionalism: Work and Authority in Chinese
Industry. Berkeley:U. of Cal. Press,1986.
Weiner,Myron and Huntington,Samuel P..Understanding Political Development : an Analytic Study.US: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87.
Wiarda ,Howard J..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the other
great“ism” .New York:M. E. Sharpe,1997.
Williamson ,Peter J.. Corporatism in Perspective: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orporatist Theory. US:Sage Publications,1989.
Yamamoto,Tadashi. Emerging civil society in the Asia Pacific community :
nongovernmental underpinnings of the emerging Asia Pacific regional community : a 25th anniversary project of JCIE. Singapore : Co-published by th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SEAS) [and] JCIE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Asia Pacific
Philanthropy Consortium (APPC), 1996.
Yamamoto,Tadashi and Ashizawa,Kim Gould. Corporate-NGO Partnership in Asia
Pacific.Japan: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99.
Yip,George S.. Total Global Strategy: Managing for Worldwide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1995.
Zeigler ,Luther Harmon. Pluralism, corporatism, and Confucianism : political
associations and conflict 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and Taiwan.
Philadelphia :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8.

三、中文參考期刊
于鴻波,”關於電子廢物處置的探討,”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
21卷,第3期(2007年):頁5-7。
方山,”改革開放後大陸之扶貧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3卷,第1期(2000
年):頁15-25。
王彤,”『合作主義』與我國社團的發展,”城市研究,第2期(1998年):
頁50-54。
王芳,”西方環境運動及主要環保團體的行動策略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第18卷,第2期(2003年):頁10-16。
王信賢,”當代西方「中國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3
卷,第8期(1990年8月):頁23-46。
王信賢,”將社會帶回?中國大陸中界組織的發展與理論省思:以W市商會和
行業協會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8卷,第2期(1995年):頁
293-326。
王威海,”西方合作主義理論述評,”上海經濟研究,第3期(2007年):頁
105-112。
王春婕,”歐盟環境指令的合法性分析,”河北法學,第3期(2006年3月):
頁140-143。
王軍、岳思羽、韓慶利、周燕、潭培功,”關於電子廢物資源循環利用的思考,”
環境保護科學,第32卷,第3期(2006年):頁31-33。
王紹光和何建宇,”中國的社團革命-中國人的結社版圖,”浙江學刊,第2004
卷,第6期(2004年):頁71-77。
王曉輝,”環保產業統計體系初探,”中國統計,第5期(2004年5月):頁9-10。
田素華,”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上海經濟研究,第4期(2000年):
頁46-50。
安戈和陳佩華,”中國、組合主義及東亞模式,”戰略與管理,第1期(2001
年):頁52-60。
朱道亞,”從中國大陸農民專業協會看中共組合主義的發展傾向-以河北省邯鄲
市為例的分析,”東亞研究,第38卷,第2期(2007年7月):頁124-170。
江懷德,” 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物理雙月刊,第三期(2007年6月):頁
636-647。
何云峰和馬凱,”當前我國非政府組織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上海師範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頁1-6。
何海兵,”「國家-社會」範式框架下的中國城市社區研究,”上海行政學院
學報,第4期(2006年):頁96-106。
吳秀玲,”日本環保產業現況,”經濟前瞻,第63期(1999年5月):頁62-64。
吳得源,”全球治理在公共政策理論發展之擴充,”行政暨政策學報,第42期
(2006年):頁1-36。
吳險峰,”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的法律原則和政策措施,”海洋環境科學,第24
卷,第3期(2005年):頁72-76。
宋惠芳,”非零非博弈:國家與社會-一種合作主義的理論視野,”雲南師範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6年):頁60-66。
宋學文,”非政府組織(NGOs)在全球治理中之機會與限制:一個政治學的觀
點,”中國行政評論,第13卷,第1期(2003年12月):頁127-158。
李丁讚和林文源,”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第52期(2003年12月):頁57-119。
李本松,”論全球化與反全球化,”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2006年6月):頁33-38。
李河清,”知識社群與全球氣候談判,”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6期(2004
年):頁73-102。
李軍和胡宗保,”電子產品及電子器件綠色環保化,”電子電器,第3期(2004
年9月):頁537-542。
李莉莉和徐齊福,”淺談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的改進,”理論月刊,第2006卷,
第3期(2006年):頁115-117。
沈宗瑞,”國家、社會與公民權的發展,”通識教育季刊,第2期(1999年):
頁65-83。
汪暉,”「新自由主義」的歷史根源及批判-再論當代中國大陸的思想狀況與現
代性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2001年6月):頁1-65。
辛翠玲,”從中國人權問題看國際人權團體的影響力-論非政府組織及其連結功
能,”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2003年):頁181-202。
周玉山,”兩次天安門事件,”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3期(2001年):頁
59-77。
周佳蓉和高瑞明,”德國環境運動發展與環境團體表現,”環境與管理研究,第
8卷,第1期(2007年):頁74-75。
周敏凱,” 馬克斯「世界歷史觀」與全球化問題的理論思考,”國際問題研究,
第1期(2003年):頁45-49。
官有垣,”第三部門的研究:經濟學觀點與部門互動理論的檢視,”台灣社會福
利學刊,第3期(2002年):頁1-28。
官有垣和邱瑜瑾,”台灣民間組織與政府在國際援助事務的角色探析:現況調查
及其政策意涵,”中國行政評論,第2期(2003年3月):頁55-90。
易露霞和劉芳,”歐盟“綠色双指令”對廣東出口影響及對策研究,”生態經
濟,第7期(2006年7月):頁106-109。
林松茂,”綠色產品品質管理-RoHS電子電機設備有害物質限用指令,”品質
月刊,第3期(2007年3月):頁13-17。
林俊生,”貴嶼:電子垃圾城的重生,”環境經濟雜誌,第16期(2005年4月):
頁:19-22。
林德昌,”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演變模式:一項理論上的探索,” 遠景
基金會季刊,第7卷,第4期(2006年10月):頁1-41。
林德昌和王重陽,”非政府組織和公民社會的建構與發展:國際與國家層面的解
析, ”非政府組織學刊,第2期(2007年):頁1-24。
俞曉泓,”日本產業結構從環境汙染型到環境友好型演變分析,”上海環境科
學,第4期(2005年):頁169-172。
段昱良,”國家、市場與公民社會互動關係之研究:廣東省工商領域行業協會的
個案研析,”非政府組織學刊,第2期(2007年3月):頁45-70。
洪朝輝,”全球化-跨世紀的顯學,”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8期(2000年),
頁73-84。
紀駿傑,”我們沒有共同的未來:西方主流「環保」關懷的政治經濟學,”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第31期(1998年9月):頁141-168。
胡慶山,”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的國際法問題-以日本施行巴賽爾公約之相關檢
討為例,”台灣國際法季刊,第3卷,第4期(2006年):頁109-146。
范建得和曹美慧,” 巴塞爾公約法律議題發展及有害廢棄物非法越境轉移管控-
以台灣經驗為例,”台灣國際法季刊,第2卷,第3期(2005年):頁109-150。
孫茹,”綠色和平組織,”國際資料信息,第8期(2002年):頁34-39。
徐斯勤,”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大陸的財政制度與政策:財政單一議題范圍內相關
研究之評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2期(2004年):頁1-31。
郝鐵川,”從統治到治理:論強政黨、小政府與大社會,”馬克思主義與現實,
第6期(2003年):頁56-69。
馬秋莎,” 全球化、國際非政府組織與中國民間組織的發展,” 開放時代,第
2期(2006年):頁120-140。
常世鑫,”生態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理念,”平原大學學報,第2期(2005年4
月):頁130-132。
康曉光和韓?琚A”分類控制:當前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研究,”社會學研究,
第6期(2005年):頁1-12。
張亞中,”中共的強權之路:地緣政治與全球化的挑戰,”遠景季刊,第3卷,
第2期(2002年):頁1-42。
張亞中,”中國大陸內部安全與穩定:全球化的衝擊與因應,”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3卷,第4期(2002年):頁1-45。
張執中、馬浩然,”中國大陸中介組織的合法化困境:以 W 市商會為例,”整
合全球化與在地化:21世紀政治學研究的新趨勢學術研討會,台中,2005
年12月24日。
張榮潔,”「市民社會」的理論和現實,”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27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111-113。
張銀杰,”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基礎分析,”財經研究,第10期(2000年10月):
頁14-17。
張驥和王宏斌,”論全球環境問題與環境NGO的興起-國際政治的視角,”河
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年11月):頁5-11。
梁云祥,” 全球化與殖民化-從國際政治角度對全球化的考察,”國際政治研
究,第1期(2003年):頁117-122,135。
郭有福,”RoHS相關法規發展趨勢及產品含有禁限用化學物質風險管理,”化
工,第3期(2007年):頁71-85。
陳子浩,”中國「市民社會」的歷史及其發展,”公民訓育學報,第15期(2004
年6月):頁149-168。
陳仲元,”反思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學海,第5期(2005年5月):頁
176-180。
陳宥杉、賴士葆、溫筆東,”環保壓力對企業競爭優勢影響之研究-綠色創新之
中介效果,”企業管理學報,第64期(2005年3月):頁79-102。
陳凌,”全球化時代非政府組織的建構主義分析,”學術探索,第11期(2004
年11月):頁:14-16。
陳晨,”電子廢物的法律定義探索:歐盟立法的啟示,”環境經濟雜誌,第33
期(2006年):頁52-53。
陳淳斌,”中國大陸鄉鎮企業發展與地方政府職能:回顧學界對相關理論的研
究,”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7期(2001年7月):頁83-103。
陳意新,”二十世紀早期西方合作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歷史研究,第6
期(2001年):頁89-102。
陳墇津,”中國大陸的環保投資政策:經驗與理論,”中國大陸研究,第1期(2000
年1月):頁27-45。
湯志傑,”藉公共領域建立自主性(上):對西方公�私區分語意及結構之探討,”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0期(2004年9月):頁121-184。
黃仁侯,”中國綠色產品管理法令之探討,”品質月刊,第12期(2006年12
月):頁73-75。
黃秋龍,”國家理論與當代中國研究之知識途徑, ”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
7期(2000年7月):頁55-81。
萬霞,”WTO體系下的環保條款與中國的對策,”外交學院學報,第1期(2002
年):頁42-47。
葉新興,”大陸環保意識的覺醒及對我們的啟示,”經濟前瞻,第56期(1998
年3月):頁58-62。
裘元倫,”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利益,”世界經濟,第12期(1999年):頁
3-13。
詹奕嘉,” 觀念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評《超越國界的活動家:國際政治中的
倡議網絡》,”國際政治科學,第4期(2006年):頁115-122。
趙泉民,”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合作主義思潮論析,”學術月刊,第8期(2004
年):頁87-94。
趙甦成,”中國大陸農民公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資源網絡的觀點,”非政府組織.
學刊,第2期(2007年):頁25-44。
趙甦成,”國際非政府組織對大陸發展的影響,”國際與中國大陸情勢發展2005
年度評估報告,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12月):頁110-113。
趙黎青,” 改革民間組織双重管理體制─以對北京市懷柔區民間組織管理體制
為例,”學海,第2007卷,第6期(2007年):頁110-112。
齊凌云,”中國社會與政治的發展模式-國家與社會關系分析框架下的研究範
式,”時事觀察,第6期(2006年):頁28-30。
劉宜君,”全球化趨勢政府的知識管理-全球公共政策網絡途徑之初探,”中國
行政評論,第12卷,第1期(2002年):頁99-135。
劉創馥,”黑格爾思辯哲學與分析哲學之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
15期(2006年1月):頁81-134。
劉銀良,”金大米:轉基因作物生物政治分析的一個範本,”中國農業科學,第
6期(2006年):頁1114-1121。
樊勇明,”全球化與國際關系行為主體的多元化-兼論國際體系中的非政府組
織,”世界經濟研究,第9期(2003年9月):頁1-11。
歐陽欣宜,”大陸社會動員的理論探索與建構:以「法輪功事件」為例,”中國
大陸研究,第42卷,第5期(1999年):頁53-73。
蔡慧君,” 巴塞爾公約與巴塞爾議定書責任與賠償規範之評析,”中正法學集
刊,第14期(2003年):頁301-347。
鄭怡雯,” 論改革開放下中國大陸農民的流動自由,”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
第1期(2001年):頁69-86。
鄭秉文,”論「合作主義」理論中的福利政制,”社會科學論壇,第11期(2005
年):頁5-27。
鄭淑美,” 從「封閉系統」到「開放系統」:中國大陸城市基層治理體制的建構、
演變與轉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9卷,第1期(2008年):頁119-160。
鄭欽龍,”國際環保公約對臺灣經濟的影響,”經濟前瞻,第37期(1995年1
月):頁88-91。
鄧偉志和陸春萍,”合作主義模式下民間組織的培育和發展,”社會學研究,第
11期(2006年):頁126-130。
謝舜,”非政府組織與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CPA中國行政管理,第2期(2005
年):頁43-46。
韓召穎,”非政府組織.跨國倡議網絡.國家主權,”歐洲研究,第1期(2006
年):頁144-151。
顏文京,”調整國家與社會關係的第三種模式-試論組合主義,”政治學研究,
第2期(1999年):頁85-93。
顧關福,”經濟全球化趨勢與中國發展的機遇,”和平與發展,第4期 (2000
年):頁47-50。

四、英文參考期刊
Acocella, Nicola, Di Bartolomeo, Giovanni and Pauwels, Wilfried.“Is There Any
Scope for Corporatism in Stabilization Policies?” Munich Personal RePEc
Archive Paper,no.3584(2007):1-29.
Barker,Michael J. ,“Global Greens and the Mass Media: Building for a Participatory
Future,”Griffith 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vol.2,no.2(2007):1-21.
Bernstein,Steven and Cashore,Benjamin.“Globalization,Four Path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cy Change:The Case of EcoForestry in
British Columbia,Canada.”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no.1(2000):
67-99.
Bingwen,Zheng.“Corporatism: Rebuilding the Framework of China’s Welfare
Regime.” China & World Economy,no.4(2002):16-23.
Carroll, William K. and Ratner, R.S. ,“Media Strategies and Political Proje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al Movements,”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24,no.1
(1999):1-34.
Carpenter,R. Charli.“Studying Issue (Non)-Adoption in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61(2007):643-667.
Castells,Manuel.“Global Governance and Global Politics.”PS January(2005):9-16.
Chan,Anita.“Revolution or Corporatism? Workers and Trade Unions in Post-Mao China.”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29(1993):31-61.
Chan,Hon S., Wong,Koon-kwai, Cheung, K. C. and Lo, Man-keung,“The
Implementation Gap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Case of
Guangzhou, Zhengzhou, and Nanj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vol. 55, no.
4(1995):333-340.
Chen,Feng .“Between the State and Labour: The Conflict of Chinese Trade Unions'
Double Identity in Market Reform.” The China Quarterly,vol.176(2004):
1006-1028.
Chen,Hen-Chi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for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tween State
and Society.”The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vol.5,no.2(1996):
145-190.
Chou,Chih-Chieh.“An Emerging Transnatioal Movement in Women’s Human
Rights:Campaign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on“Comfort Women”Issue in East Asia,”Journal of Economic 3 & Social Research,vol.5,no.1(2003):153-181.
Chou,Kuei-Tien.“Global Climate Change as Globalizational Risk Society-Glocalizational
Risk Governance,”Global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vol.1,no.1(2007):
81-90.
Collingwood,Vivien.“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power and legitimacy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no.32(2006):439-454.
Deng,Yong and Moore,Thomas G..“China Views Globalization:Toward a New
Great-Power Politics?”The Washington Quarterly,vol.27,no.3(2004):117-136.
Desat ,Ashwin and Habib,Adam.“Labour Relations in Transition:the Rise of
Corporatism in South Africa's Automobile Industry.”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vol.35,no.3(1997):495-518.
Fong,Shiaw-Chian.“Three Hebei Townships under State -Endorsed Rural Reform
Pilot Projects:Conflicts of National and Local Interests.” Issues &Studies
34,no.7(1998):1-32.
Fong,Shiaw-Chian.“The Shareholding System in a Shandong Township: Practice
and Impact.”Issues &Studies 35,no.4(1999):33-54.
Guo ,Gang,“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40, no. 4 (2007): 457-482.
Hall,Peter A. and Tatylor,Rosemary C. R..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Political Studies,vol.44,no.5(1996):936-957.
Heinz,Bettina , Cheng,Hsin-l(Cynthia)and Inuzuka,Ako.“Greenpeace Greenspeak:
A Transcultural Discourse Analysis.”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vol.7,no.1(2007):16-36.
Huo,Xia, Peng,Lin, Xu,Xijin, Zheng,Liangkai, Qiu, Bo, Qi,Zongli, Zhang,Bao, Han,Dai
and Piao, Zhongxian, “Elevated Blood Lead Levels of Children in Guiyu, an
Electronic Waste Recycling Town in China,”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vol.115,no.1(2007):1113-1117.
Iles,Alastair,“Mapp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Technology Flows: Computer Waste
Impacts in Asia,”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vol.4,no.4(2004):76-107.
Israel,Debra K..“International Suppor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no.9(2004):758-780.
Keith,Ronald C..“China as a Rising World Power and its Response to
‘Globalization’.”Th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3,no.4(2004):507-523.
Kempel,Willy, “The Negotiations on the Basel Convention on the Transboundary
Movement of Hazardous Wastes and Their Disposal: A National Delegation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vol.4,no.3(1999):411-431.
Kugler,Jacek and Domke,William.“Comparing the Strength of Nation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19, no. 1(1986):39-69.
Kuijs,Louis and Wang,Tao.“China’s Pattern of Growth:Moving to Sustainability and Reducing Inequality,”Word Bank China Research Paper,no.2(2005):1-12.
Liu,Yin-liang.“Exploration of the Biopolitics of GMOs:Using Golden Rice as an
Analytical Model.”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vol.5(2006):885-894.
Lo,Carlos W. H. and Fryxell,Gerald E..“Enforcement Styles Am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ficials in China.” Jnl Publ. Pol.,no.23(2003):81-55.
Lu,Ding.“Responses to Globalization from a Big Transition Economy:The Case of
China.”Global Economic Review,vol.34,no.4(2005):435-452.
Lu,Yiyi ,“NGOs in China:Development Dynamics and Challenges,”China Policy
Institute,no.18(2007):1-17.
Ma,Ngok.“Social Movement Civil Society and Democratic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Division of Social Science(2005):1-32.
Martin,Cathie Jo .“Corporatism from the Firm Perspective: Employers and Social
Policy in Denmark and Britain.”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vol.30,no.1
(2005):127-148.
Maté,John,“Making a Difference: A Case Study of the Greenpeace Ozone Campaign,”
Reciel,vol.10,no.2(2001):190-198.
Mayall,James.“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no.24(1998):239-250.
Meyer,John W., Frank,David John, Hironaka,Ann, Schofer,Evan,and Tuma,Nancy
Brandon .“The Structuring of a World Environmental
Regime,1870-1990.”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1,no.4(1997):623-651.
Miles,Joanna.“Standing Under the Human Right Act 1998:Theories of Rights
Enforcement & the Nature of Public Law Adjudication.”Cambridge Law
Journal,vol.59,no.1(2000):133-167.
Oi,Jean C..“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no.45(1992):99-126.
Parmentier,Rémi, “Greenpeace and the dumping of Waste at Sea: A Case of Non-State
Actors’ Intervention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vol.4,no.3
(1999):433-455.
Pei,Minxin, “Chinese Civic Associations: An Empirical Analysis,”Modern
China,vol.24,no.3(1998):285-318.
Rand,Smith W..““A New Century of Corporatism ”:Corporatismin Southern
Europe—Spain and Portugal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vol.1,no.2(2003):379-450.
Roura,Ricardo,“Monitoring and Remediation of Hydrocarbon Contamination at the
Former Site of Greenpeace’s World Park Base, Cape Evans, Ross Island,
Antarctica,”Polar Record,vol.40,no.212(2004):51-67.
Saich,Tony.“Negotiating the State: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no.161(2000):124-141.
Scruggs,Lyle.“Is There Really a Link Between Neo-Corporatism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Updated Evidence and New Data for the 1980s and 1990s.”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31,no.4(2001):643-692.
Seliger,Bernhard.“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Chances and Risks for Russia as a
Transformation Country,”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 vol.42, no.1 (2004):5-24.
Shih,Chih-yu.“An Ontological Exit for Chinese Democracy:Beyond the State-Society
Divide.”Taiwa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3,no.1(2006):189-192.
Shin,Sangbum.“East Asian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Central Pessimism, Local
Optimism.” Pacific Affairs,vol.8,no.1(2007):9-26.
Slotboom,Marco M..“Participation of NGOs before the WTO and EC tribunals:which
court is the better friend?”World Trade Review,vol.5(2006):69-101.
Sperling ,Valerie, Marx ,Myra and Risman,Barbara .“Constructing Global
Feminism: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 and Russian Women’s
Activism,”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vol.26,no.4(2001):
1155-1186.
Stalley,Phillip and Yang,Dongning.“An Emerging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2006):333-356.
Tong,Zhiguang.“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World Trade.”Journal of World
Trade,vol.40,no.1(2006):129-136.
Trubek,David M., Mosher,Jim,and Rothstein,Jeffrey S..“Transnationalism in the Regulation of Labor Relations:International Regimes and 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s, ”Law & Social Inquiry,vol.25,no.4(2000):1187-1211.
Vermander,Benoî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 eRenlai
Village,no.2(2007):1-9.
Winham,Gillbertr R..“International Regime Conflict in Trade and Environment:the
Biosafety Protocol and the WTO.”World Trade Review,no.2(2003):131-155.
Wirth,David A. ,“Trade Implications of the Basel Convention Amendment Banning
North-South Trade in Hazardous Wastes,”Reciel,vol.7,no.3(1998):237-248.
White ,Gordon.“Prospects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Xiaoshan
City,”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29(1993):63-87.
Wu,Xiaogang, “Work Units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e Effect of Market Transition in Urban China,”Social Forces,vol.80,no.3(2002):1069-1099.
Xiaoguang,Kang and Heng,Han.“Administrative Absorption of Society: A Further
Probe into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Mainl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7):116-128.
Yep,Ray.“The Limitations of Corporatism for Understanding Reforming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in a Rural Count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no.9
(2000):547-566.
Yiyi,Lu, “The Autonomy of Chinese NGOs: A New Perspective,”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5,no.2(2007):173-203.
Zelko,Frank ,“Making Greenpeace:The Development of Direct Action Environmentalism
in British Columbia,”BC Studies,no.142/143(2004):197-239.

五、中文參考網站
GWF綠野基金:http://www.greenwild.org/bbs/frame.php?forum=13&fb=1&cla
NGOCN發展交流網:http://www.ngocn.org/
中國「草根組織」學習網:http://www.learning.ngo.cn/
中國NGO互動論壇:http://218.249.33.14/ngo/
中國民間組織:http://www.chinanpo.gov.cn/web/index.do
中國網:http://www.xinhuanet.com/
中國環保NGO搜索行動:http://ngo.cyol.com/index.htm
中國環保網:http://www.ep.net.cn/
中國環境NGO在線:http://www.greengo.cn/
中國環境保護總局:http://www.sepa.gov.c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http://www.sdpc.gov.cn/default.htm
巴塞爾公約資訊網站:http://wm.epa.gov.tw/web/
亞洲週刊:http://www.yzzk.com/cfm/main.cfm
政治觀察網:http://mail.tku.edu.tw/cfshih/def6.htm
政大國關中心:http://iir.nccu.edu.tw/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綠色和平網站(中國):http://www.greenpeace.org/china/zh/
聯合國:http://www.un.org/chinese/

六、英文參考網站
Friend of the Earth International:http://www.foei.org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http://www.greenpeace.org
Greenpeace UK:http://www.greenpeace.org.uk/
Greenpeace canada:http://www.greenpeace.org/canada/en/
Greenpeace European Unit:http://www.greenpeace.org/eu-unit/
The Nobel Prize Internet Archive:http://nobelprizes.com/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http://www.wto.org/
WRI(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http://www.wri.org/press
UNCED(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http://www.eoearth.org/article/United_Nations_Conference_on_Environment and_Development_(UNCED),_Rio_de_Janeiro,_Brazil

七、參考論文
王芃,”無國界耕耘-臺灣非政府組織對外教育援助之比較分析研究:以慈
濟功德會及台灣世界展望會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2006年。
王重陽,”中國鄉鎮企業與農村經濟發展:地方政府組合主義的觀點,”國立中
山大學大陸所,2005年。
曲法連,”聯合國非政府組織活動之研究: 以綠色和平組織維護亞馬遜雨林行動
為例,”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2001年。
吳建曄,”綠色和平:組織、策略與運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2000
年。
林志彥,”長江三峽大壩的興建與中國大陸國家-社會關係之演變,”國立中山
大學大陸研究所,2007年。
林佳儀,”論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轉變-以黨、工會 和
工人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2005年。
林郁,”台灣非政府組織之東南亞援外活動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
所,2004年。
曹海濤,”新制度經濟學與中國大陸企業改革-以鄉鎮企業為例,”國立中山大
學大陸研究所,1999年。
楊華妙,”區域化與區域主義:中國大陸區域經濟整合模式之比較研究,” 國
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2004年。
楊文琦,”兩岸參與國際非政府組織歷程與策略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
政研究所,2004年。
楊國涼,”我國非政府組織援外與扶貧之研究:以中華至善社會服務會為例,”
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2005年。
鍾明霏,”中國大陸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2006
年。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