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7108-150028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7108-150028
論文名稱
Title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認知與實踐: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
none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4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8-06-04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8-07-07
關鍵字
Keywords
中亞、上海合作組織、國際組織、9.11事件
Central Asia,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The 9/11 incident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660 次,被下載 0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66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0 times.
中文摘要
摘 要

90年代初期,由於國際格局劇變以及全球化作用,世界體系的依存度日益緊密。根據中國對國際環境的判斷,中國認為參與國際和地區組織有利於國家安全與發展,並可提升國際地位。因此,自90年代中期以來,對於國際組織的參與,一改以往冷淡態度,轉為積極主動。

「上海合作組織」是中國第一個推動的國際組織,被中國政府認為是外交史上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中國藉由「上海合作組織」在中亞地區建立了一個安全對話機制,並強化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透過此ㄧ平台也為中國能源提供了另一個管道。「上海合作組織」成立至今,組織機構已漸完備,在擴大成員後將成為橫跨歐亞地區的跨區域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成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然而,由於“9.11”事件後,美國勢力深入中亞,使該地區原有的政治格局產生了變化,也使該組織面臨了來自外部及內部的挑戰。

「上海合作組織」未來是否能持續擴大合作的層面,其中的關鍵在於中俄的共同利益關係是否會產生變化,而美國則為重要的制約因素。由於「上海合作組織」的推動,不僅解決了地區的紛爭,更能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因此,近幾年來,中國幾乎已加入所有重要的國際組織,在外交的舞臺上逐漸將多邊外交列為重點,並採取更積極、發展全方位的外交作為。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理論架構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4
第四節 預期研究發現 15

第二章 中國對參與國際組織的認知
第一節 前言 16
第二節 多極化的世界觀 18
第三節 中國的新安全觀 29
第四節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歷程 43
第五節 小結 51

第三章 「上海合作組織」的具體實踐
第一節 前言 55
第二節 中國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的動機 57
第三節 「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歷程 69
第四節 「上海合作組織」的具體成果 78
第五節 小結 95

第四章 「上海合作組織」面臨的挑戰
第一節 前言 97
第二節 九一一事件的衝擊與大國的競逐 98
第三節 中俄的競合關係 111
第四節 中亞國家的動向 117
第五節 小結 128

第五章 結論 131

參考書目 144
表次
圖次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ㄧ、專書
丁樹範主編,中國大趨勢。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王良能,中共的世界觀。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中華歐亞基金會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共的外交戰略。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6年。
中共中央統戰部研究室編著,新中國統一戰線五十年大事年表。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
巴瑞.布贊等著,朱宁譯,新安全論。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叶自成,中國大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ezez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李學保,當代國際安全合作的探索與爭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144林添貴譯,James H.Mann著,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台北:先覺出版社,1999年。
吳家恆、方祖芳譯,約瑟夫、奈伊著,柔性權力。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拉爾夫.達倫道夫,高等教育出版社譯,論全球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胡祖慶譯,Charles Zorgbibe著,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
胡鞍钢、楊帆,大國戰略-中國利益與使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
赵可金、倪世雄,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唐永胜、徐弁郁,尋求複雜的平衡:國際安全機制與主權國家的參與。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許濤、季志業,上海合作組織。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靳希民主編,國際安全與安全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許濤、季志業主編,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張登及,建構中國。台北:揚智出版社,2003年。
張新平,地緣政治視野下的中亞民族關係。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
萊斯特.瑟羅,張蘊玲譯,二十一世紀的角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
郭樹勇譯,羅伯特O.基歐汉編,新現實主義及其批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程广中,地緣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洁勉,大合作。天津:天津出版社,2005年。
杨毅主編,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著,國際戰略形勢分析。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趙常慶,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閻學通,中國的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
閻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麥可,布朗等主編,中共崛起。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2年。
凱洛琳,龐芙瑞(Carolyn W.Pumphrey)編,中共在亞洲崛起之安全意涵。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譯印,2003年。
鄧小平,鄧小平外交思想學習綱要。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潘忠岐,世界秩序:結構、機制與模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薛君度、刑廣程,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羅伯特.基歐汉,苏長和等譯,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年。
二、期刊
丁永康,”二十一世紀的中俄戰略關係分析,”中國大陸研究,
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81~95。
于友慧,”中共外交政策走向與選擇,”問題與研究,第43卷第1期(2004年1、2月):頁105~121。
于友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頁60~69。
于友慧,”國際因素對當前中共外交政策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頁60~69。
巨克毅,”中亞新安全觀下美俄中戰略三角關係解析,”全球政治評論,第11期(2005年):頁3~18。
林經緯,”中俄軍事合作的轉變-從中俄聯合軍演探討,”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50~59。
林文隆,”從「上海合作組織」高峰會看俄、中聯手抗衡美國,”戰略安全研析,第15期(2006年7月):頁15~18。
吳玲君,”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 問題與研究,第40卷第3期(2001年5、6月):頁2~4。
吳東野,”後冷戰時期歐盟對中亞地區之戰略作為:強權政治的意涵,”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4期(2006年7、8月):頁2~27。
吳東野,”「上海合作組織」擴大成員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3期(2005年7月):頁33~36。
吳東野,”「上海合作組織」艾斯塔納峰會的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4期(2005年8月):頁31~34。
吳東野,”「上海合作組織」新的戰略主導者?,”戰略安全研析,第15期(2006年7月):頁15~18。
李文志,”杭亭頓的戰略思想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4期(2002年5、6月):頁60~71。
周世雄,”中俄聯合軍演之戰略安全評析,”戰略安全研析,第5 期(2005年9月):頁20~23。
況正吉,”歐盟東擴進程及面臨之挑戰,”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5期(2003年9、10月):頁25~48。
林正義,”美國因應九一一事件的危機處理,”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卷第1期(2002年):頁108~125。
陳子平,”中俄「和平使命-2005」聯合軍演之戰略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5期(2005年9月):頁24~28。
陳朝政,”強權在中亞與外高加索地區的競逐,”美歐季刊,第15卷第1期(2001年春季號):頁117~152。
連弘宜,”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東亞政策-析論俄中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係」之運作現況,”國際關係學報,第21期(2006年1月):頁71~103。
許志嘉,”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對中共政策的調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3期(2003年5、6月):頁79~99。
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4期(2001年4月):頁33~54。
張雅君,”「十六大」後的中共外交:相互依賴深化下的利益、挑戰與政策取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1~10。
張雅君,”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性質、意涵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2期(2002年3、4月):頁35~58。
張登及,”十七大錢係評估中國對外政策的走向與前景,” 中國大陸研究中心,(2007年9月):頁8~11。
秦俊,”全球化背景下之中共外交,”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8期(2001年8月):頁23~27。
秦俊,”中亞在中共石油戰略中之地位,”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5期(2000年5月):頁35~39。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夏季號):頁231~264。
畢英賢,”「上海合作組織」評議,”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7期(2001年7月):頁1~3。
游雅雯,”簡介中亞五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2卷第2期(2006年夏季號):頁189~208。
劉武平,劉蕭翔著,”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俄中在中亞競合關係,”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3期(2005年5、6月):頁126~152。
顧立民,”新世紀中共地緣戰略思想,”問題與研究,第42卷,3期(2003年5、6月),頁60~71。
三、學位論文
張建新,”從「上海合作組織」論中共對中亞的對外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2003年。
四、研討會論文
張益銘,”上海合作組織的限制與展望,”第五屆台灣與中亞論
壇國際學術會議,2006年。
林佳龍、吳至中,”中共的國家戰略與對外政策:十六大後的觀
察,”展望2003年兩岸政經發展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2002
年12月1日。
四、報紙
人民日報(北京),1985年10月25日。
人民日報(北京),1996年4月27日。
人民日報(北京),1997年4月25日。
人民日報(北京),1998年7月4日。
人民日報(北京),1999年8月26日。
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7月6日。
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9月7日。
人民日報(北京),2000年7月6日。
人民日報(北京),2004年8月30日。
人民日報(北京),2004年12月28日。
大公報(香港),1998年7月4日。
大公報(香港),1999年12月3日。
大公報(香港),2002年4月20日。
中央日報(台北),1997年12月26日。
中央日報(台北),1998年11月26日。
中央日報(台北),1999年3月27日。
中央日報(台北),2000年7月6日。
中央日報(台北),2001年6月16日。
中國時報(台北),1997年9月26日。
文匯報(香港),2004年8月30日。
青年日報(台北),2007年3月26日。
青年日報(台北),2007年6月11日。
青年日報(台北),2007年8月9日。
青年日報(台北),2007年8月18日。
青年日報(台北),2007年8月19日。
青年日報(台北),2007年8月20日。
青年日報(台北),2007年9月10日。
青年日報(台北),2007年9月22日。
五、網際網路
人民網網站:http://www.people.com.cn.。
大紀元網站:http://www.epochtimes.com。
大公報網站:http://www.takungpao.com。
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網站:http://www.sectsco.org
上海合作組織經濟合作網網站:http://www.sco-ec.gov.cn.htm
中共人民日報網站:http://www.peopledaily.com.cn。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www.fmrc.gov.cn。
中國網網站:http://www.china.com.cn。
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
http://www.eurasian.org.tw/policy/policy3.htm。
北方網網網站:http://www.neorth.com.cn。
政大國關中心:http://www.iir.nccu.edu.tw。
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網站:http://www.cyu.edu.tw。
國家政策基金會網站:http://www.inpr.org.tw。
國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
新華網網站:http://big5.xinhuanet.com。
華夏經緯網網站:http://www.huaxia.com。
西文資料:
ㄧ、專書
Alab, Collins. The Security Dilemma and the End of Cold War. Kee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Anthony , G.Mogrew. Golbal Politics:Gol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2.
Barnet, Richard J.,and John, Cavanagh. Glabal Dreams:Imperial
Corporatuons and New World Order.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1994.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Gilpin, Rober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Herbert, Butterfield. History and Human Relation. Lodon:Collins,
1951.
J.Baylis and S.Smith. The Gol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xford Univ.Press.
Luck, Edward. Mixed Messages: American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19-1999. Washington :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1999.
Mitrany, David. A Working Peace System. Chicago:Quadrangle, 1966.
Newman, Edward and Oliver, P.Richmond,(eds.). The United
Nations and Human Security. Palgrave, 2001.
Nye, Jr., Joseph S..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Oxford Univ.
Press, 2002.
Robert O. Keohane,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Longman, 2001.
Robert, Gilp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l Relation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Stephen D., Krasner. Structural Confilct:The Third World Against
Global Liberalis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Thomas, Frank. The Power of Legitimacy Among Nations. Oxford
Univ. Press, 1990.

二、期刊
Baldwin, David A.“The Concept of Security, ”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3,(1997).
Chang, Felix.K.“Chinese Energy and Asian Security, ” Orbis(Spring 2001):p.211-239.
Famtima, Kukeyeva.“Color Revolutions in the Central Asia ane the US Position,” Taiw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2, no.2
(summer 2006):pp.81-96.
Helen , Milne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 World Politics,(April 1992).
Huntigton, Samuel P.“A Lonely Superpower, ” 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 1999):p.35-49.
Ken, Booth.“Security and Emancipation, ”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17(1991).
Katzenstein, Peter.“Reg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In: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vol.31, no.2, p.123-159.
Leohane and Martin.“ The Promise of Institutionalism Theory,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no.1.(1995).
Niyozbadal, Irzoev.“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Asia:State and Prospects,” Taiw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2, no.2
(summer 2006):pp.43-61.
Gerald, Segal.“Trying China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yetem,”in
Survival 37﹙2﹚,(summer 1995):pp.60-73.
Sun, Zhuangzhi.“U.S. Strategy in Central Asian, ” Beijing Review, vol.43, no26(June 2000):p.11-12.
Tang, Shiping.“ Economic Intergration in Central Asian, ” Asian Surrey XL:2(March/April 2000):p.360-376.
Vasquez, John A.“ Classic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1986):pp.14-21.
Yang , Chi Lin.“Power 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Taiw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2, no.2(Summer 2006): pp.25-42.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均不公開 not available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永不公開 not available

您的 IP(校外) 位址是 18.204.42.89
論文開放下載的時間是 校外不公開

Your IP address is 18.204.42.89
This thesis will be available to you on Indicate off-campus access is not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