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8104-122324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8104-122324
論文名稱
Title
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之形成要因及其願景形塑
The Aboriginal Autonomy System: Its Causes and Vision in Taiwan.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85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18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7-08
關鍵字
Keywords
少數民族、民族自決、台灣原住民、原住民運動、地方自治
none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27 次,被下載 3905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27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905 times.
中文摘要
近幾年來台灣原住民族為了自己的權益,屢次走上街頭遊行表達立場,提出諸如還我土地、正名、原住民權益保障入憲、原住民族自治以及中央政府成立部會層級之行政機關等述求。而原住民族自治制度更是原住民殷切期望,原住民族自治,即是建立在自決權下的一種實踐,其意函除了字意上的自我行政管理外,也包含了原住民族的族群認同、傳統文化延續、固有領域及資源權力的擁有,以及要求國家補償對於原住民族諸權利等內容,而關鍵在於原住民族經由自覺所擁有的主體性與自主性。原住民族自治區可以作為投射未來的視野與願景,提供綜合性族群的認同共聚目標與進步的內涵。個體轉化為主體,轉化為集體的行動者,由自治區的計畫性認同所提出不同的、符合永續性生活計畫的擴充與實踐,致使台灣原住民族的權益與尊嚴向上提升,進而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原住民族。
本研究採觀察法及質化深度精英座談為主,進行蒐集與資料分析。以試圖從原運、國際趨勢、民族意願、政黨之支持以及原住民籍立法委員對自治制度發展與影響做一嚴謹探討。爰此從內容分析方法探悉原住民族自治制度之形成要因。描繪與論述原民會推動自治立法歷程及自治法草案五次更迭,進而對行政院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及蔡中涵、楊仁福、高金.素梅及曾華德委員所提出之自治法草案分別比較分析並做評論。
綜合上述本研究從原住民族自治的困境及原住民族自治的願景形塑,總結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向台灣社會解釋並提出原住民族自治與台灣新國家之間的夥伴關係。由於事關未來之論述及立法審議過程,因此具有相當程度的可朔性及發展性,咸為此一研究領域可以繼續關注者。自治雖為高難度的工程,但從原住民族長遠的願景及夢想而言,不失為追尋原住民族權益最好途徑之可行方案。
Abstract
none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目的-----------------------------------------3
第四節 研究限制-----------------------------------------3
第五節 研究流程步驟-------------------------------------4
第六節 內容架構-----------------------------------------6
第七節 名詞解釋與用語約定-------------------------------7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原住民族的自治發展------------------------------12
第二節 原住民族社會運動與參與對原住民族自治立法的影響--20
第三節 國際上對於原住民族自治的推展--------------------25
第四節 國際原住民族自治運動對原住民族自治立法之影響----27
第五節 政黨與原住民族自治立法的關係--------------------36
第六節 政黨輪替對原住民族自治立法的影響----------------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3
第二節 研究樣本----------------------------------------45
第三節 步驟與流程---採觀察法、精英座談-----------------46
第四節 內容分析法--------------------------------------50
第四章 原住民族自治制度的形成與評論-------------------56
第一節 原住民族社會運動與原住民族自治法的形成----------56
第二節 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各版本之比較分析--------------62
第一項、行政院『原住民族自治區法』草案-------------------62
第二項、蔡中涵委員『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65
第三項、楊仁福委員『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67
第四項、高金素梅委員『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68
第五項、曾華德委員『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71
第六項、五種版本之比較分析與評論-------------------------73
第三節 原民會推動自治工作與自治法的起草 ---------------78
第四節 原民會推動自治法草案的五次更迭------------------81
第五節 原民會的角色與原住民族自治立法過程的關係--------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1
第一節 原住民族自治的困境------------------------------91
第二節 原住民族自治的展望------------------------------93
結論-----------------------------------------------96
建議-----------------------------------------------96
附錄一:訪談紀錄----------------------------------------101
附錄二:焦點團體訪談會議實錄----------------------------121
附錄三:行政院版原住民族自治區法草案--------------------130
附錄四:蔡中涵委員之原住民族基本法草案------------------133
附錄五:蔡中涵委員之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137
附錄六:楊仁福委員之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142
附錄七:高金素梅委員之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145
附錄八:曾華德委員之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152
附錄九:行政院原住民族基本法草案------------------------166
參考文獻------------------------------------------------168
圖目錄
圖1—1:本研究流程圖--------------------------------------5
圖3---1:本研究設計圖------------------------------------44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1.不興.大立、許世楷、施正鋒(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政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2.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1995),《原住民族自治區之設計問題面面觀》。
3.內政部(1990),《美國印第安民族政策概況及法案即要》,台北:內政部。
4.內政部(1993),《紐西蘭毛利人政策概要及法案輯要》,台北:內政部。
5.內政部譯(1990),《加拿大原住民政策概況及法律輯要》,台北:內政部。
6.孔文吉(1993),《讓我們的同胞知道》,台北市:晨星出版。
7.王建台(2001),《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泰雅族賽夏族為對象》,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8.王建台(2002),《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泰雅族為對象》,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9.王泰升(1997),《台灣原住民的法律地位》,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台大法律系。
10.台邦.撒沙勒(1987),《自由覺到抗爭—政治革新後民族運動的實踐意義》,(原住民),(6)第2版。
11.外交部(2002),《條約締結法草案說貼》,台北:外交部(未出版)。
12.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之初步探討》,在行政院文建會編印。
13.朱鎮明等(1998)《如何經營政府: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成功的謀略分析》,台北:洪葉文化。
14.行政院研考會(1992),《紐西蘭毛利人政策概要及法案輯要》,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15.李亦園等著(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台北:中研院民族所李金梅譯,Hobsbawm,EricJ.著。
16.汪明輝,《聽證會實錄》,台北,許世楷等編(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17.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18.施正鋒(1998),《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19.施正鋒(1999),《台灣民主化的省思》,台北:前衛出版社。
20.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政治認同》,台北:前衛出版社。
21.施正鋒(2002),《原住民的歷史重建》,「台灣原住民歷史重建研討會」。台北,3月2—3日,現代文化基金會主辦。
22.高德義(1994),《台灣原住民實行自治的政策可行性分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文建會,頁251-273。
23.高德義(2000),《從「名治不主」到「自治自主」:原住民自治體制》,原文發表於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主辦,「國際人權與台灣原住民權益:原住民族運動回顧研討會」。
24.高德義(2003),《原住民族自治制度研究與規劃》,(未出版)。
25.國際特赦雜誌社(1999),《原住民族委員會資源手冊》,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6.張茂桂等編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27.許介麟(1999),《原住民族權利國際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
28.許木柱(1998),《原住民族政治發展與民族法制之規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9.管歐(1996),《地方自治》,台北:三民書局。
30.趙建民(1993),《中國大陸少數民族自治區區域自治制度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31.鄭天財《建構原住民族自治制度業務報告》,許世楷等編,(2001),《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前衛出版社。
32.薄慶玖(1994),《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頁8。
33.謝世忠(1987a)《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及刊》64期。
(二)博碩士論文
1.朱雲珍(1997),《台灣民族主義:起源與內涵之分析》,東吳大學政治研所碩士論文。
2.何信安(2002),《原住民部落政治參與研究—以泰武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
3.李永祥(2001),《台灣原住民族自治之研究—兼論台灣族群政治權力之分配。
4.李鐵生(1997),《從民族自決理論探討魁北克分離運動》,政治作戰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5.林佳陵(1996),《論關於台灣原住民土地之統治政策與法令》,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
6.林淑雅(1998),《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7.洪泉湖(1992),《台灣地區山地保留地政策之制定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8.孫佳琦(1997),《戰後台灣原住民族政治地位之分析》,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9.高德義(1998),《中國大陸的民族政策與族群關係:權利關係研究途徑》,政大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10.陳甦蘭(2003),《我國對原住民藝術展演補助政策之探討—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為例》。
11.陳舜伶(2001),《原住民族運動中「權利法制化」進錄的困局---兼論建構中的台灣原住民族自治》,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楊智偉(2001),《台灣民族自治體制的理論與實際—以建構中的鄒族為例》,東吳大學政治研所碩士論文。
13.劉天賦(1998),《原住民自治的理想與實踐》,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14.盧幸捐(2001),《發展中的台灣原住民族自治—以蘭嶼達悟族诶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研究所。
15.簡玉華(2002),《台灣原住民自治政策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專班。
16.魏貽君(1997),《另一個世界的來臨:原住民運動的理論實踐》,清大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期刊.報章雜誌
1.孔文吉(2003/06/10),牛肉在那裡「原住民族自治區法」草案評議,(聯合報)第16版
2.王明輝(2001)《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http://www.geo.ntnu.edu.tw/faculty/tibu/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發表稿,htm。
3.王雅萍(1994a),《他們的名字寫在歷史中:透過姓名制度的變遷對台灣原住民史的觀察》,(台灣風物)第44期之一。
4.王順文(2003),《多元主義與我國原住民自治之關立法》,(國政基金會,內政(研)092-001號)。
5.台邦.撒沙勒(1987),《自由覺到抗爭—政治革新後民族運動的實踐意義》,(原住民)【6】第2版。
6.台邦.撒沙勒(2000/05/27),《設立蘭嶼自治區重建達悟族部落力量》,(中國時報)。
7.台邦.撒沙勒《原住民地方自治的理論與實際》,(中國論壇)第30卷第10期。
8.台邦.撒沙勒《廢墟故鄉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一個原住民運動者的觀察和反省》,(台灣史料研究)第2號。
9.周志宏(1997),《修憲與地方自治的地殼變動》,(月旦法學),第26期。
10.政院決定設立『原住民委員會』連戰指示設籌備小組 蔡中涵將要球書面回應並編預算否則不一定支持連戰續任。
11.施正峰(1998),《少數民族與國家—概念架構的探索與建構原住民與自決權》,台灣歷史學會。
12.原民會應以法律定位(1996/06/03),《聯合報》第6版。
13.原住民大學生向校園族群暴力宣戰(1996/6/3),《中國時報》。
14.原住民想設自治區內政部說絕無可能(1989/04/04),《聯合報》,第4版。
15.原住民運動確已萌芽山胞席次雖仍由國民黨囊括當選人部分政見與原運人士一致(1989/12/04),《聯合報》。
16.孫大川(1989)《四黨黨綱裡的原住民》,(中國論壇),第29卷第3期。
17.孫大川(1990),《陪他們走完最後一個黃昏》,(中國論壇),第30卷第10期。
18.高德義(1996),《原住民與選舉政治:原住民精英選舉行為調查分析》,(山海文化雙月刊),第11期。
19.高德義(1997),《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評第四次憲改原住民政策條款》,(南島時報),7.22第6版。
20.動用第二預備金成立籌備小組比照八部二會設置委員長 連戰明確表示【原民會是部會級】(1996/02/24),《聯合報》第2版。
21.國民黨傾向設少數民族委原會 饒穎奇說3月底將邀所有黨籍立法委員做最後協商 蔡中涵等指為拖延時間動作(1996/02/24),《聯合報》第2版。
22.國家藍圖委員會(2000),《新世紀,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憲政體制白皮書》,台北: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
23.張茂桂(1993),《漢人民族主義與原住民運動》,(山海文化雙月刊),第8期。
24.許志雄(1995),《地方自治權的基本課題》,(月旦法學雜誌),第一期。
25.郭秀岩(1975),《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民族所期刊),第40期,頁97-106。
26.陳銘祥(2001),《台灣原住民族自治與立法》,(月旦法學),第74期。
27.傅仰止(1985),《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思與言),第23卷第2期。
28.傅仰止(1994),《台灣原住民困境歸因解釋:比較漢人觀點與原住民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第77期。
29.華加志(1998),《當前原住民問題—以原住民文化維護與發展為例》,政策月刊第58期。
30.黃廷康(1997),《摘要:葛蘭西,國家權力與文化霸權》,教育社會學通訊第28期頁7-10。
31.黃美英(1985),《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台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第23卷第2期。
32.鄒族原住民希望陳總統積極推動原住民自治(2001/5/26),《中央及時新聞》。
33.閣揆同意權吹起倒連風,民新兩黨決續合作無黨籍堅持實質審查,蔡中涵以成立少數民族委員會為條件否則要跑票(1996/02/03),《聯合報》。
34.劉文仕(200/06/08),《從民族自決角度規劃蘭嶼自治區》,(中國時報)第15版,時論廣場。
35.劉彩瓊(1997),《從一個多元文化觀點看紐澳文化機構經營:考察見聞》,社教雜誌240期,頁14-18。
36.劉曉藝(1998/01/03),《去意徬徨:魁北克追尋民族根》,(中央日報)第19版。
37.蔡茂寅(1996),《主權與地方制度》,(月旦法學雜誌)第20期。
38.蔡茂寅(1997),《地方自治立法的權限》,(月旦法學雜誌),第30期。
39.學者建議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朝建立自治體修正(2001/5/26),《中央社及時新聞》。
40.蕭新煌(1984),《台灣山地經濟政策與經濟發展問題》,(台灣銀行季刊),第35卷第一期。
41.選戰挫敗,調整組織架構,原權會擬於民進黨合作(1989/12/19),《聯合報》第4版。
42.總統明天和民進黨代表談憲改,兩大黨昨交擬提出的憲改草案約定19日在國大展開憲改協商(1994/04/17),《聯合報》第2版。
43.謝世忠(1987),《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台灣為例的出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及刊),第64期。
44.謝世忠(1987),《認同的污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
45.鍾靜光(1995/10/29),《魁北克去留,家國人的痛》,(自由時報)第六版。
46.鍾寶珠(2000),《太魯閣反亞泥還我土地運動是一場專業的戰爭》,(原住民族)第7期。
47.魏鄭員、游景德、蔡裕源(1998)《文化經營:台灣原住民文化展現分類之探討》,中山管理評論第4期,頁1075-1113。
48.羅清俊(1999),《政策利益分配的型態:最小獲勝聯盟?還是通通有獎?》,政治科學論叢,第十三頁203-222。
49.羅紹平(2000/06/05),《蘭嶼原住民自治區四年內成立》,(聯合報)第5版。
二、英文部分
1.Anaya.james S., Indigenous Peoples in International Law,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Ball, Milner s,(2000)〞At the of the State: Indigenous Peoples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l, Vol.94, Iss,4, pp.821-823
3.Beardy, Stan, Grand Chief of Nishnawbe Aski Nation, Minister Nault’s First Nations Governance Actisnot Self-Governance, http:/www.nan.on.ca/new/01/, 2001-05-31
4.Crawford, James, Legal Phtmlluralism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Australia, in The Rights of Subordinated Peoples, Dehli:Oxford Unevirsity Press, 1994.
5.Daes,Erica-Irene A(2001)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and E/CN.2/2001/21
6.Democracy, Essays in Honour of Rajni Kothari, New Dehli: Sage, 1996.pp.27-49.Pieterse, Jan Nederveen and Bhiku Parekh, Shifting Imaginaries: Decolonization,internal decolonization,postcoloniality, in The Decolonization of Imagination,Culture,Knowledge and Power, Jan Nederveen pieterse and Bhikhu Parekn EDS,London:Zed Books,1995,pp1-19
7.Haveman,Paul,What,s in the Treaty?:Constitonalizing Maori Rights inAotearoa New Zealand 1975-1993,in Kayleen M.Hazlehurst ed.Legal Pluralisn and the Colonial Legaacy,Hampshire:Avebury,1995,pp.73-101
8.Hawkes, David C(2001)〝Indigenous peoples:self-government and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n UNESCO 2001(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pp,153-161
9.Imagination,Culture,Knowledge and P0wer,Jan Nederveen pieterse and Bhikhu Parekh Eds. London:Zed Books,1995,pp.-1-19. Piven,Frances Fox and Richard A.Cloward,People, s Movement:How They Succeed,How They Fail,New York:Vintage Books,1979.
10.Jackson,Moana,Jmstic and Political Power:Reasserting Maori Legal Processes,in Kayleen M,Hazlehurst ed,Legal Pluralism and the Colonial Legacy,Hampshire:Avebury,1995.pp.243—263
11.Kymlckai.Will(1995),《Multicultural Citzenship: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Oxford:Clarendon Press
12.Kymlicka,Will and Wayne Noman,Retmrn of the Citizenship Theory,In Ethics (104),pp 352-381,1994
13.Kymlicka,Will ed (1995),《The Righits of Minority Cultur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The Good,the Bad ,and the Intolerable:Minority Group Rights》,in(dissent) Vol,43
14.Lahey, Kathhleen A Reasonable Woman and the Law, in Martha Albertson Fineman and Nancy Sweet Thomadson eds, At the Boundaries of Law: Feminism and Legal Theory,NY:Routledge, 1991. pp 1-21
15.Raz,Joseph(1999),Ethics in the Public Domain:Essays in the Morality of law and Politices,Oxford:Clarend0n Press
16.Reprinted in U,N,Doc,E/CN,4/1985/22,Annex 2(1985)
17.Reprinted in U,N,Doc,E/CN,4/Sub,2/1987/22,Annex5 (1987)
18.Reprinted in U,N.Doc,E/CN,4/Sub,2/4/76/Add.5.Annex (1981)
19.Roberts,Dorothy E.Why culture matters to law:the difference politics makes,in Austin Sarat and Th0mas R.Kearns eds,in Cultural Pluralism,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Law,(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9)pp.85-110
20.Smith, Linda Tuhiwai, Kaucpapa Maori Research: Our power to define ourselves, 1999, http://www.arts.Auckland.ac.nz/iri/pdf/Kaupa%20 Methodologiey.pdf, Smith, Linda Tuhiwai, Decolonizing Methodologies: Research and Indigenous Peoples, (New York: Zed Books, 1999)Stavenhagen, Rodolfo, The Ethnic Question, Conflicts, Development and Human Rights, Tokyo: United Nations Univrsity Press, 1990. Taiaiake, Alfred, FNG First Nation Government/NFG No Fing Good http://groups.yahoo. com/group/TurtleIslandNativeNetwork/ message/378
21.UNESO Doc,Fs 82/WF,32 (1982)
22.Wilmer F.(1993). The Indigenous Voice in Worled Politics, Calfornia:Sage
23.Wilmer,Frank,The Indigenous Voice in World Politics:Since Time Immemorial,(califormia:Sage Publications,1993)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