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博碩士論文 etd-0708104-141809 詳細資訊
Title page for etd-0708104-141809
論文名稱
Title
冷戰後中國大陸對第三世界國家之經濟戰略-以越南為例
The Economic Strategy of Mainland China to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 after the Cold War Era -Vietnam as the Case Study
系所名稱
Department
畢業學年期
Year, semester
語文別
Language
學位類別
Degree
頁數
Number of pages
179
研究生
Author
指導教授
Advisor
召集委員
Convenor
口試委員
Advisory Committee
口試日期
Date of Exam
2004-06-10
繳交日期
Date of Submission
2004-07-08
關鍵字
Keywords
後冷戰、經濟戰略、大國外交、多極化國際體系
After Cold War Era, Major Power Foreign Policy, Multi-polar International System, Economic Strategy
統計
Statistics
本論文已被瀏覽 5790 次,被下載 3316
The thesis/dissertation has been browsed 5790 times, has been downloaded 3316 times.
中文摘要
冷戰後,國際局勢丕變,中國大陸的外交政策也隨著時勢而變。中國大陸於後冷戰的鄧小平時期,鑑於蘇聯的瓦解而對國際體系有了新的體認,也就是多極化國際體系已取代了兩極化國際體系,而在美國超強的國力之下,國際體系儼然成為「一超多極」的情勢,但不論是何種國際體系,中國大陸於冷戰後已開始認為中國大陸也應做為國際體系中的一極。如此的概念在江澤民於1997年提出所謂的「大國外交」更得以彰顯,因為「大國」的概念就等同於鄧小平所認為的「極」。

在中國大陸做為國際間大國的前提下,「權力」成為了中國大陸在外交上追逐的目標,換言之,中國大陸欲做為國際間一個有權力有影響力的大國。而第三世界國家的重要性在於做為中國大陸成為有權力之大國的戰略伙伴,但隨著冷戰後美蘇對峙的意識型態消失,中國大陸與第三世界國家間賴以維繫關係的意識型態亦相形淡薄,在中國大陸欲持續拉攏第三世界國家的目標下,找尋與第三世界國家新的交集點是必要的,而經濟手段乃至於經濟戰略成為中國大陸在外交上可選擇的策略之一。
Abstract
As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anged tremendously after the Cold War Era, the foreign policies of Mainland China also made a great deal change. And due to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Mainland China came to new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systems; that is, the “multi-polar international system” had replaced the “bipolar system.” And under the hegemony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should transform into “one superpower with multi-polar system.” But whatever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could be, Mainland China has begun to consider itself as a p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fter the Cold War. The concept of being a pole became more evident when Ze-Min Jiang unveiled the idea of “major power foreign policy” in 1997. This is became the concept of “major power” was somewhat similar with the “pole” as Xiao-Ping Deng proposed before.
Under the premise of being an international major power, “power” had been set up as the diplomatic goal that Mainland China kept pursuing. In other words, Mainland China wanted to be an internationally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major power.”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 served the place where China expected them to be strategic partners. However, as the confront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gradually vanished, the political ideology that maint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he Third World also weakened. Having kept the mission of making good relations with the Third World countries, the Chinese found it was necessary to have common interest for both, and therefore, even economic strategy as well as economic measures could play alternative role for Chinese foreign policy.
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目 次

第壹章 緒論 / 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7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8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19

第貳章 理論架構 / 28
第一節 國家利益論 / 28
第二節 權力論 / 33
第三節 現實主義 / 36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38

第參章 三個世界論 / 41
第一節 三個世界論之思想背景 / 41
第二節 三個世界論與國家利益論 / 49
第三節 三個世界論於毛後之發展 / 52
第四節 小結 / 54

第肆章 大國外交 / 56
第一節 大國外交之思想背景 / 56
第二節 大國外交與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 60
第三節 大國外交與權力論 / 64
第四節 小結 / 67

第伍章 中越官方共同之聯合公報與聲明 / 71
第一節 中越外交關係之回顧 / 71
第二節 中越官方之聯合公報 / 78
第三節 中越官方之聯合聲明 / 86
第四節 小結 / 91

第陸章 中國大陸對越南之經濟戰略 / 92
第一節 中越經貿往來之概況 / 92
第二節 中對越經濟戰略之手段 / 101
第三節 中對越經濟戰略之目的與成效 / 114
第四節 小結 / 118

第柒章 結論 / 120

參考文獻 / 134
(一) 中文部份 / 134
(二) 英文部份 / 144

附錄 / 156
(一) 1991年11月10日《中越聯合公報》 / 156
(二) 1992年12月4日《中越聯合公報》 / 159
(三) 1994年11月22日《中越聯合公報》 / 162
(四) 1995年12月2日《中越聯合公報》 / 165 (五) 2000年12月25日《中越聯合聲明》 / 168
(六) 2001年12月3日《中越聯合聲明》 / 173
(七) 中共官方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 178















表 次

表一:本研究相關之第一手文獻表 / 17
表二:經濟戰略之積極手段 / 21
表三:經濟戰略之消極手段 / 22
表四:經濟報酬與懲罰之手段 / 24
表五:經濟戰爭之手段 / 25
表六;美國國家利益研究報告表 / 29
表七:紐克特南之國家利益 / 30
表八:美國與蘇聯國家利益比較表 / 31
表九:權力之特性 / 33
表十:有形權力與無形權力 / 34
表十一:中國與西方七國綜合國力位次比較表 / 57
表十二:冷戰後中越高層互訪表 / 75
表十三:1991年11月10日中越聯合公報摘要 / 78
表十四:1992年12月4日中越聯合公報摘要 / 80
表十五:1994年11月22日中越聯合公報摘要 / 83
表十六:1995年12月2日中越聯合公報摘要 / 84
表十七:2000年12月25日中越聯合聲明摘要 / 87
表十八:2001年12月3日中越聯合聲明摘要 / 89
表十九:中越雙邊貿易統計表 / 92
表二十:1997年越南主要貿易伙伴 / 94
表二十一:冷戰後中越雙邊技術合作具體事項 / 96
表二十二:中越相關之經貿協定 / 99
表二十三:中對越經濟戰略之手段 / 102
表二十四:中國大陸對亞洲地區經濟合作完成營業額 / 107
表二十五:中國大陸與亞洲國家進出口總額 / 110
表二十六:中對越經濟戰略之成效分析表 / 117
表二十七:中國大陸與亞洲國家進出口總額(東南亞國協) / 124
表二十八:中國大陸對亞洲經濟合作完成營業額(東南亞國協) / 127
表二十九:中國大陸與第三世界國家經貿往來之概況 / 130

圖 次

圖一:研究架構圖 / 38
圖二:現實主義之鐵三角 / 39
圖三:現實主義之鐵三角修正圖 / 69
圖四:未來研究架構圖 / 131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份
書 籍
1. 丁連財等,國際關係暨國際組織類,台北:書泉出版社 ,1996年。
2. 王良能,中共的世界觀,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3月。
3. 王士錄,當代越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王逸舟,當代國際政治析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 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6. 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7. 幼獅公司編譯,Fred I. Greenstein,Nelson W. Polsby主編,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1983年。
8.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1994年。
9. 田弘茂、朱雲漢編,張鐵志、林葦芸譯,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 ,2000年。
10. 何若涵,江澤民和他的時代(增訂版) ,台北:月旦 ,1999年。
11. 吳鵬翼,鄧小平時期中共外交政策之研究 (1978年-1984年)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12. 吳沖蓉,後冷戰時期中共對越南之外交政策,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7月。
13. 李偉成、譚溯澄合譯,K. J. Holsti 著,國際政治分析架構,台北:幼獅,1988年。
14. 武文祥著,譚逸譯,越戰的回顧與檢討,台北:黎明,1985年。
15.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7年4月(二版)。
16. 周世雄,國際關係:權力與制度,台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17. 倪世雄著,包宗和校訂,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3年。
18. 徐昕等譯,Hans Morgenthau著,國際政治學---為權力與和平而鬥爭。
19. 高德源譯,Jack Donnelly著,現實主義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文化出版,旭昇總經銷,2002年。
20. 袁文靖,越南戰爭史,台北:國際現勢周刊社,1981年。
21. 梁錦文,越南簡史,南投:暨大東南亞中心,2003年。
22. 張登及,建構中國---不確定世界中的大國定位與大國外交,台北:揚智文化,2003年。
23. 陳鴻瑜、何振盛、杜嘉芬等合譯, Nigel Harris 著,第三世界的結束,台北:桂冠,1990年。
24.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25.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26. 陳鴻瑜,東南亞各國的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渤海堂,1992年。
27. 郭振鋒、張笑梅主編,越南通史,台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年。
28. 張錫鎮,當代東南亞政治,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
29. 楊中美,錢其琛---中共外交教父,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30. 暢征、陳峰君,第三世界的變革,北京:人民大學,1997年。
31. 蔣君章,越南論叢,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0年。
32. 鄭明杉,第三世界問題論叢,台北:黎明,1981年。
33. 錢剛鐔,中共外交政策與策略,台北:黎明,1983年。
34. 叢鳳輝,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北京:當代世界, 1996年。
35. 顧淑馨、林添貴譯, Henry A. Kissinger 著,大外交,海口:海南,1998年。
36. 鄧小平文選(1975-198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
37.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38.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39. 趙全勝,解讀中國外交政策---微觀、宏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台北:月旦出版社,1999年5月。
40. 龍志安編 劉世平譯,中國的世紀,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











期 刊 論 文
1. 丁永康,「中共推動國際新秩序制約因素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7期,2001年7月,頁31-52。
2. 卜振友,「鄧小平對毛澤東國際戰略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鞍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卷,2000年6月,頁22-26。
3. 于向東,「中越關係發展的特徵與趨勢」,東南亞縱橫,2003年1月,頁24-26。
4. 王逸舟,「新世紀的中國與多邊外交」,太平洋學報,第4期,2001年,頁3-12。
5. 王逸舟,「中國與多邊外交」,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1年,頁4-8。
6. 王立勇,「冷戰後中國外交戰略的重大發展」,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第2期,2000年,頁34-39。
7. 王文峰,「論江澤民關於加快第三世界經濟發展的思想」,理論學刊,第3期,總第103期,2001年5月,頁22-23。
8. 王傳華、薛慶超,「淺論毛澤東外交戰略與實踐」,理論研究,第十期,2002年,頁13-15。
9. 王軍、閻靜,「三個世界理論與毛澤東的外交謀略」,華東船舶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55-58。
10. 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11. 古小松,「睦鄰友好合做雙贏---展望21世紀初的中越關係」,東南亞縱橫,2002年1月,頁1-4。
12. 甘劍斌,「外交政策類型芻議」,蘇州絲綢工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00年10月,頁89-92。
13. 朱立群,「新現實主義對新自由制度主義的批判」,歐洲,第3期,2000年,頁12-18。
14. 江時學,「對第三世界若干問題的認識」,國際經濟評論,2001年9-10月,頁24-28。
15. 何勝,「新世紀中越關係的新發展—記越共總書記農德孟訪華」,The Contemporary World,2002年1月,頁13-14。
16. 何詠梅,「從中間地帶理論到三個世界的劃分」,湖湘論壇(黨史與黨史學),第一期,2003年,頁40-41。
17. 李斌、陳宏、「毛澤東三個世界論與鄧小平東西南北論之比較」,湖湘論壇(鄧小平理論研究),第一期,2000年,頁16-17。
18. 李捷,「世界多極化趨勢與毛澤東的三個世界劃分理論」,當代中國史研究,第1期,1997年,頁102-110。
19. 吳凡,「21世紀第三世界的新闡釋---《當代第三世界透視》評介」,現代國際關係,第7期,2001年,頁62-63。
20. 吳洪英、余文勝整理,「世紀之交透視中國與第三世界---從中國視角看第三世界學術研討會紀要」,現代國際關係,第10期,2000年,頁41-44。
21. 汪新生,「全球化、地緣優勢與中越關係」,東南亞研究,第3期,2001年,頁33-35。
22. 宋北侖,「中越關係從對抗走向友好」,東南亞縱橫增刊,2000年,頁39-45。
23. 林明華,「中越關係正常化十周年回顧與展望」,當代亞太,第12期,2001年,頁46-51。
24. 林利民、夏安凌,「第三世界與21世紀國際新秩序」,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1年,頁50-55。
25. 金正昆,「伙伴戰略:中國外交的理性抉擇」,教學與研究,第7期,2000年,頁43-48。
26. 邱坤玄,「結構現實主義與中共大國外交格局」,東亞季刊,第30卷第3 期,1999年,頁23-38。
27. 孫蘭芝,「中越關係的回顧與展望」,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第3期,2001年,頁54-56。
28. 孫建社,「中間地帶思想與三個世界理論的內在關係」,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4卷第1期,2003年2月,頁37-41。
29. 秦亞青,「新現實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從爭論到趨同---第三次國際關係學理辯論的終結」,第3卷第3期,2001年6月,頁6-13。
30. 郭明,「正常化後的中越關係」,東南亞縱橫,2002年1月,頁5-7。
31. 許梅,「中越關係的回顧與展望」,東南亞研究,第2期,2000年,頁11-13。
32. 許海云,「試論”中國威脅論”的社會思想根源」,錦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8-12。
33. 葉自成,「中國實行大國外交戰略勢在必行---關於中國外交戰略的幾點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期,2000年,頁5-10。
34. 葉自成、李穎,「構建大國外交之魂:正常心、自信心、樂觀心」,國際經濟評論,2001年5-6月,頁22-23。
35. 葉自成,「關於韜光養晦和有所作為---再談中國的大國外交心態」,太平洋學報,第1期,2002年,頁62-66。
36. 焦洋、張海軍,「江澤民外交思想中的大國伙伴戰略」,第18卷第2期,2002年3月,頁57-60。
37. 張登及,「爭論中的中共大國外交政策:對大陸學者訪談的綜合報告」,東亞季刊,第32卷第4期,2001年,頁1-22。
38. 張登及,「自由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西方的中共外交研究:一個概觀」,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11期,2001年,頁15-35。
39. 張登及,「冷戰後中共參與國際組織的歷程:一個概觀」,中國事務,第9期,2002年7月,頁90-105。
40. 游明謙,「中越關係的基本定位與模式選擇」,當代亞太,第11期,2002年,頁36-38。
41. 解建群、譚琦,「第三世界的歷史演變及其未來」,世界政治,第3期,2001年,頁11-13。
42. 蔡裕明,「後九一一時期中共外政策的持續與遞嬗」,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10期,2002年10月,頁52-61。
43. 劉勝湘,「中國實行大國外交戰略為時尚早---與葉自成商榷」,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2000年,頁76-80。
44. 潘曄,「論大國伙伴關係的現狀、特點及影響」,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2期,2000年3月,頁10-13。
45. 衛靈,「當前國際環境下的中國外交戰略與策略選擇」,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3期,頁29-32。
46. 戴羌平、于向東、朱西周,「學習與堅持鄧小平國際政治理論」,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2期,2000年3月,頁5-10。
47. 劉海軍,「我國多極化思想的演變」,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二期,2000年,頁3-9。














英文部份
Books
1. Benedict J. Tria Kerkvliet and Doug J. Porter,Vietnam's rural transformation Boulder, Singapore :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5.
2. Baldwin David , Economic Statecraft,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1985.
3. Christopher Clapham, Third World politics :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Croom Helm, 1985.
4. Donnelly Jack,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 Frank Frost, Vietnam's foreign relations : dynamics of change, Singapore : Regional Strategic Studies Programm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3.
6. Henry Kissinger, Diplomacy New York : Simon & Schuster, 1994.
7. Hans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1978.
8. Joseph Nye, Bound to Lead : the Chan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Basic Books-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0.
9. Joan M. Nelson, Aid, Influence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 Macmillian, 1968.
10. K. J. Holsti,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1977.
11. Klaus Knorr, The Power of Nation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 Basic Books, c1975.
12. Lilian R. Furst, Realism 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 1992.
13. Robert O. Keohane ,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 Boulder : Westview Press, 1989.
14. Robert O. Keohane ,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15.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peh S. Nye ,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 Glenview, Ill. : Scott, Foresman, 1989.
16.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 Trans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17. Tim Dunne and Nicholas J. Wheeler, Human rights in global politics Cambridge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Articles
1. Amer, Ramses, “ Sino-Vietnamese Normaliz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Crisis of the Late 1970s , ” Pacific Affairs, Vancouver : Vol. 67, Iss. 3, Fall 1994, pp. 357-372.
2. Businessworld, “ This Week : Foreign Affairs : Vietnam’s doi moi Economic Policy, ” Manila : Mar 29, 1999, pp1-7.
3. Business Asia, “ Economic Outlook : Vietnam, ” New York : Vol. 33, Iss. 17, Aug 20, 2001, p.8.
4. Business Vietnam, “ Vietnam : Economic Reforms Threatened, ” New York : Jul 8, 1996.
5. Brantly Womack, “ China and Vietnam : Peace at Last ? ,” The World Today, Vol. 47, Iss. 10, pp. 164-166.
6. Brantly Womack, “ Sino-Vuetnamese Border Trade---The Edge of Normalization, ” Asian Survey, Vol. 34, Iss. 6, Jun 1994, pp. 495-512.
7. Brantly Womack,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at The Border of Chian and Vietnam, ” Asian Survey, Vol. 40, Iss. 6, Nov / Dec 2000, pp. 981-986.
8. Christopher T. Roper, “ Sino-Vietnamese Relations and The Economy of Vietnam’s Border Region, “Asian Survey, Vol. 40, Iss. 6, Nov / Dec 2000, pp. 1019-1041.
9. Cecil B Currey, “ Vietnamese Foreign Policy in Transition, ” 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 Americus : Vol. 20, Iss. 1, Spring 2003, p. 240.
10. Chang Pao-Min, “ Vietnam and China : New Opportunities and New Challenges, ”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 Vol. 19, Iss. 2, Sep 1997, pp. 136-152.
11. Diane S Marton, “ China / Vietnam ,” School Library Journal, New York : Vol. 44, Iss. 7, Jul 1998, p. 90.
12. E David Anderson, “ 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 1950-1975, ” Journal of Third World Studies, Americus : Vol. 19, Iss. 2, Fall 2002, pp. 258-260.
13. Emerging Markets Economy, “ Chinese Bank Finances Vietnam Project, ” London : Apr 10, 2003, p.1.
14. Gideon Rose, “ Neoclassical Realism and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 World Politics, Vol. 51, No. 1, 1998, pp.144-172.
15. Gu Xiaosong, Brantly Womack, “ Border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in the 1990s, ” Asian Survey, Vol. 40, Iss. 6, Nov/Dec 2000, pp.1042-1058.
16. Hongying Wang, “ Multilateralism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Asian Survey, Vol. 40, Iss. 3, May/Jun 2000, pp. 475-491.
17. Hong Kong Business, “ Sweet Tooth : China and Vietnam, ” Hong Kong : Vol. 17, Iss. 208, Oct 1999, p. 4.
18. Hans Morgenthau, “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the United States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Review, 46:961, 1988.

19. Hans Morgenthau, “ Exploining the Failures of US Foreign Policy-Three Paradoxes “ , the New Republic, October, 1975.
20. Joseph Nye, “The New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July/August ,1999.
21. Joseph Nye, “ 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Power, ” Dialogue, No. 4, 1990.
22. Joseph Nye, ” Soft Power, ” Foreign Policy, Fall 1990.
23. James J Wirtz, “ 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 1950-1975, ”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Bloomington : Vol. 88, Iss. 1, Jun 2001, pp. 298-299.
24. Jonathan Haughton, “ Ten Puzzles and Surprise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in Vietnam, ”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 Flushing : Vol. 42, Iss. 4, Winter 2000, pp. 67-92.
25. Kaye Lincoln, Hiebert Murray, “ A Lesson in Ideology : China, Vietnam Sign Trade and Border Pacts at Summit, ”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Hong King : Vol. 154, Iss. 47, Nov21, 1991, pp.10-11.
26. Lewis Bernstein, “ 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 1950-1975, ” Military Review, Fort Leavenworth : Vol. 82, Iss. 4, Jul/Aug 2002, pp. 81-82.
27. Martin Gainsborough, “ Vietnam Ⅱ: A Turbulent Normalization with China, ” The World Today, Vol. 48, Iss. 10, 1992, pp205-207.
28. Marilyn B Young, “ Occupation and Revolution : China and the Vietnamese August Revolution of 1945, ” Pacific Affairs, Voncouver : Vol. 75, Iss. 2, Summer 2002, pp. 321-322.
29 Mary Mueller, “ Vietnam : A Time of Change, ” School Library Journal, New York : Vol.49, Iss. 2, Feb 2003, p. 73.
30. Oil & Gas Journal, “ Sino / Vietnam Territorial Dispute Flares up Again, ” Tulsa : Vol. 91, Iss. 24, Jun 14, 1993, p.17.
31. Oil & Gas Journal, “ Vietnam, China Seek Exploration, ” Tulsa : Vol. 91, lss. 24, May 31, 1993, pp.20-21.
32. Phan Van Khai, “ A Vietnamese Leader’s Vision, ”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Hong Kong : Vol. 166, Iss. 11, Mar20, 2003, pp. 16-17.
33. Pitman B Potter, “ Implementing Human Rights through Administrative Law Reforms : The Potential in China and Vietnam, ” Pacific Affairs, Vancouver : Vol. 76, Iss. 1, Spring 2003, pp. 93.
34. Richard A. Bitzunger, “ Aems to Go : Chinese Arms Sales to the Third World, ”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7, Iss. 2, Fall 1992, pp. 84-111.
35. Steven F. Jackson, “ China’s Third World Foreign Policy : The Case of Angola and Mozambique, 1961-93, ” The China Quarterly, Jun 1995, pp. 388-422.
36. Sheldon Simon, “ Vietnam’s Security :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 Asian Affairs, an American Review, Vol. 20, Iss. 4, Winter 1994, pp.187-203.
37. Steven A Leibo, “ Transforming Asian Socialism : China and Vietnam Compared, ”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nn Arbor : Vol. 60, Iss. 3, Aug 2001, pp. 820-822.
38. Steven I Levin, “ China and the Vietnm Wars, 1950-1975,”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Lexington : Vol. 66, Iss. 4, Oct 2002, pp. 1253-1254.
39. Tadaki Joy M, “ China and Vietnam Tempting for Direct Investment, ” Japan Times, Vol. 33, Iss. 4, Jan25-Jan-31, 1993, p. 15.
40. Ted C. Lewellen, “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ird World, ” Bergin & Garvey, 1995, pp. 3-4.
41. Uwe Schmidt, “ Preparing Vietnam for WTO, ”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Hong Kong : Vol. 165, Iss. 40, Oct 10, 2002, pp.27.
42. William K Tabb, “ After Neoliberalism ?, ” Monthly Review, New York : Vol. 55, lss. 2, Jun 2003, pp.25-32.
43. Xiaoming Zhang, “ China’s Involvememt in Laos During the Vietnam Wars, 1963-1975, ”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Lexington : Vol. 66, Iss. 4, Oct 2002, pp. 1141-1166.
44. Xiaoming Zhang, “ The Vietnam War, 1964-1969 : A Chinese Perspective, ”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Lexington : Vol. 66, Iss. 4, Oct 1996, pp. 731-762.


Newspaper
1. Asiainfo Daily China News, “ Chinese-Made Auto in Vietnam, ” Dallas : Jun 8, 2000, p.1.
2. Asiainfo Daily China News, “ China : An Annual Export of 0.4 Million Diesel Engines to Vietnam, ” Dallas : Oct 13, 2000, p.1.
3. Asiainfo Daily China News, “ China : Vietnam Financed with 50 Million RMB Yuan, ” Dallas : Nov 7, 2000, p.1.
4. Asiainfo Daily China News, “ Vietnam Attaches Importance to Vietnam-China Trade Rekation, ” Dallas : Jun 1, 2001, p.1.
5. Asiainfo Daily China News, “ Chinese Chongqing Export Commodities Exhibition Opens in Vietnam, ” Dallas : Jun 21, 2001, p.1.
6. Business Times, “ China , Vietnam Demand to Boost Yutuka’s Export,” Kuala Lumpur, Jun 8, 2000, p. 2.
7. Business Times, “ Third World Finds Its Voice,” Kuala Lumpur, Nov 15, 2001, p. 5.
8. SinoCast China Business Daily News, “ China Automakers Eager to Enter Vietnam, ” Dallas : Apr 17, 2003, p. 1.
9. SinoCast China Business Daily News, “ Vietnam Strengthening Quality Check of Chinese Cements, ” Dallas : Sep 4, 2003, p. 1.
10. Wall Street Journal, “ Vietnam Names an Economic Reformer to Head Communist Party’s Hierarchy, ” By Robert S. Greenberger, New York : Dec 19, 1986, p. 1.
11. Wall Street Journal, “ New Political Order Is Profoundly Changing Vietnam --- Nonviolent Revolution Affects the Economy and Role of Communist Party, ” By Barry Wain, New York : Jul 5, 1988, p.1.
12. Wall Street Journal, “ Vietnam , Needing Funds , Fights Hard to Attract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 By Lehner Urban C, New York : Apr 22, 1991, p. A9E.
13. Wall Street Journal, “ China and Vietnam Said to Reach Agreement on Disputed Islands, ” By Chen Kathy, New York : Dec 23, 1993, p. A8.
14. Wall Street Journal, “ Vietnam Then and Now, ” New York : Apr 28, 2000, p. A18.




Others
1. China Business Information Network, “ China : Sino-Indian Co-operation Significant to Third World : Qiao, ” New York : May 20, 1996, p. 1.
2. China Business Information Network, “ China : Vietnamese Leader Meets China’s CPPCC Delegation, ” New York : Oct 23, 1996, p.1.
3. China Business Information Network, “ China : Vietnamese Accusation on Chinese Intrusion in Sea Area Rejected, ” New York : Mar 18, 1997, pp. 1.
4. China Business Information Network, “ China : Cross Border Route Opens Between Yunnan and Vietnam, ” New York : Jul 10, 1998, p.1.
5. China Business Information Network, “ Chinaese Premier Meets with Vietnamese Visitor, ” New York : May 20, 1999, p. 1.
6. China Business Information Network, “ China , Vietnam Border Trade Booming , ” New York : Dec 27,1999, p. 1.
7. Global Information Network, “ Cinema – Vietnam : An Overseas Breakthrough for a Local Film, ” New York : Oct 3, 2002, p.1.
8. Info – Prod Research, “ China , Vietnam Bilateral Trade Improves, ” Ramat – Gan : Dec 30, 2002, p. 1.
9. Info – Prod Research, “ China – Vietnam Trade Surges Due to Agreement with ASEAN , ” Ramat – Gan : Aug 19, 2003, p. 1.
10. Info – Prod Research, “ Vietnam Displays Goods at China’s Intl. Export Fair, ” Ramat – Gan : Aug 27, 2003, p. 1.
11. Itar – Tass News Wire, “ China , Vietnam Agree to Settle Border , Terr Issues Soon, ” New York : Feb 26, 1999, p. 1.
12. Itar – Tass News Wire, “ Vietnam’a Foreign Hesd Hails Good – Neighborly Ties with China : [ 1 ] New York : Feb 23, 2000, p. 1.
13. Itar – Tass News Wire, “ China , Vietnam to Finalise Talks on Sea Border Demarcation, ” New York : Sep 26, 2000, p. 1.
14. Itar – Tass News Wire, “ Vietnam and China Sign Several Important Agreemwnt, ” New York : Feb 28, 2002, p. 1.
16. Weekend All Things Considered, “ China , Vietnam Restore Relations, ” Washington , D. C. : Sep 12, 1991, p. 1.
17. Weekend All Things Considered, “ Relations Tense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 Washington , D. C. : Aug 14, 1993, p. 1.

附 錄

附件一:1991年11月10日《中越聯合公報》

一、应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的邀请,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率领越南高级代表团于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五日至十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正式访问。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同杜梅总书记、武文杰部长会议主席举行了会谈。杨尚昆主席会见了杜梅总书记和武文杰部长会议主席。会谈和会见是在友好、坦率的气氛中进行的,双方对会谈的成果感到满意。

二、双方对两国关系的逐步改善和发展表示满意。双方声明,中越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越关系正常化。中越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和长远利益,同时也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三、双方声明,中越两国将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各项原则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将根据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恢复正常关系。

四、双方同意,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促进两国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双方对两国贸易协定的签署和邮电、交通等关系即将恢复表示满意。双方认为,两国、两党在国家建设与经济改革等方面互相交流情况和经验是有益的。
五、双方同意,将继续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鼓励两国边民恢复和发展传统友好往来,把中越边界建成和平与友好的边界。双方签署了关于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的临时协定。双方同意,两国之间存在的边界等领土问题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六、双方同意,在适当时候通过友好协商,妥善解决旅居对方国家的侨民问题。

七、越南方面重申,越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方面对越南方面的上述立场表示赞赏。中国方面重申,坚决反对与其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台湾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或进行任何具有官方性质的往来。中国方面对越南同台湾只进行非官方的经济贸易往来表示理解。

八、双方声明,中越关系正常化不针对第三国,不影响各自同其他国家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中越两国都不在本地区谋求任何形式的霸权,也反对任何谋求霸权的企图。双方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本地区各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

九、双方对一九九一年十月二十三日柬埔寨问题巴黎会议签署的关于柬埔寨冲突全面政治解决协定表示支持和欢从双方希望柬埔寨各方和协定签署国全面履行和平协议,希望未来的柬埔寨成为一个独立、和平、中立。不结盟和同所有邻国都友好的国家。
十、双方认为,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各国的事务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国际间的事务应由各国商量解决,任何国家都不应把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国。双方希望联合国在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十一、越南高级代表团对中国党、政府和人民给予代表团隆重、热情和亲切的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杜梅总书记和武文杰部长会议主席邀请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在方便的时候对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访问时间将通过外交途径另行商定。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日于北京










附件二:1992年12月4日《中越聯合公報》

一、应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总理武文杰的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于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四日对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 李鹏总理同武文杰总理举行了会谈。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悔、国家主席黎德英以及越其中央顾问阮文灵、范文同会见了李鹏总理。 会谈和会见是在友好、坦诚、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气氛中进行的。

二、双方回顾了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中越高级会晤以来两国关系取得的新的进展。双方一致认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根据双边会谈结果,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间的投资保护协定、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

三、双方就解决两国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将采取有效措施,使这次签署的四项协定及此前签订的贸易、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经济合作、互免签证。国境铁路、海运、邮电航空等八项协定得到全面实施,以促进两国在各个领域进行稳定和有效的合作。

四、双方重申一九九一年两国高级会晤达成的协议,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边界领土争议问题。双方同意,在继续举行专家级谈判的同时,尽早开始政府级谈判,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就解决边界领土争议问题的基本原则达成一致,并根据这些原则加速谈判进程,早日解决包括海上和陆地上的领土争议问题。在谈判解决前,双方均不采取使边界领土争端复杂化的行动。

五、双方重申了两国领导人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日“中越联合公报”中就台湾问题达成的一致意见。

六、双方通报了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中方介绍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指导和鼓舞下,团结一致,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情况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越方介绍了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越南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路线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和在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越南的事业中所取得的巨大和重要的成就。

七、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世界正在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双方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八、双方认为,保持亚大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加强各国和区域经济合作,符合本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双方主张,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不得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双方欢迎东南亚及整个亚洲地区国家之间关系取得的新发展。双方表示将为促进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合作作出各自的努力。
九、作为柬埔寨问题巴黎协定的签字国,双方希望同有关各国和各方一起,为推动全面和严格履行巴黎协定作出积极努力,以便在柬埔寨实现民族和解与和睦,建设一个和平、独立、中立、不结盟、与所有国家都友好的柬埔寨,为巩固东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十、李鹏总理对越南政府和人民隆重、友好的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李鹏总理邀请武文杰总理在方便的时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武文杰总理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访问时间将通过外、交途径另行商定。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四日于河内














附件三:1994年11月22日《中越聯合公報》

一、应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杜梅、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黎德英的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于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对越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于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对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杜梅总书记和黎德英主席举行了会谈,还分别会见了越南政府总理武文杰、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顾问阮文灵、范文同以及越南其他领导人。会谈和会见是在友好、坦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气氛中进行的。双方认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对越南的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把中越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扩大了范围。

二、双方回顾了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的新进展。双方一致认为,在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日联合公报和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四日联合公报提出的指导两党、两国关系的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并使之长期稳定地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两国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走与发展。双方均表示应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未来,推动两国关系向着更加深入和广阔的方向发展。

三、双方强调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性,为各自国家的发展和地区的繁荣作出贡献。双方签署了两国政府间的《关于成立中越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的协定》、《汽车运输协定》、《关于保证进出口商品质量和相互认证的合作协定》。 双方同意将采取有效措施,使这次签署的各项协定及此前签订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得到全面实施,以便促进两国经贸合作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双方重申一九九一年以来两国历次进行的高层会晤所达成的协议,坚持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两国间存在的边界领土问题。双方对两国政府级和专家级谈判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双方同意,根据双方签署的“关于解决两国边界领土问题的基本原则协议”,争取早日解决陆地边界和北部湾划分问题。与此同时,继续就海上的问题进行谈判,以便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基本和长久的解决办法。在问题解决前,双方均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或扩大化的行动,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双方对产生的分歧应及时进行磋商,采取冷静和建设性态度,予以妥善处理;不因分歧而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双方同意成立海上问题专家小组,进行对话和磋商。

五、双方重新确认了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日中越联合公报达成的共识:越南方面重申,越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方面重申,坚决反对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台湾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或进行任何具有官方性质的往来。越南方面表示,越南同台湾只进行非官方的经贸往来,绝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中国方面对越南方面的上述立场表示理解和赞赏。

六、双方通报了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中方介绍了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情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越方介绍了越南在各方面革新,扩大国际关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

七、双方认为,保持亚大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加强各国和区域合作,符合本地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中方欢迎越南与东盟关系的新发展。双方表示愿为本地区的和平、安全、稳定与经济合作作出各自的努力。

八、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对越南共产党、政府和人民隆重、热情的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邀请杜梅总书记、黎德英主席在方便的时候再次访问中国。杜梅总书记、黎德英主席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于河内












附件四:1995年12月2日《中越聯合公報》

一、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的邀请,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杜梅于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二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同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举行了会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李瑞环分别会见了杜梅总书记。双方在会谈和会见中相互通报了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交流了改革开放和治国理政的经验,并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国际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会谈和会见是在友好、坦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气氛中进行的。越南贵宾还在北京、天津、上海参观了工农业项目和名胜古迹。双方对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此次访问的成果感到满意,认为这次访问的成功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党、两国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对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双方对自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党、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所取得的积极进展与成果表示满意。双方一致同意,继续遵循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日联合公报、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四日联合公报和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联合公报所确定的原则。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党、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 双方重申一九九一年以来两国历次高层会晤所达成的原则、协议和谅解。双方同意,在此基础上,本着大局为重、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友好协商的精神,并根据国际法,参照国际实践,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两国间存在的边界领土问题,不因分歧而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三、双方对一年来两国在扩大贸易往来,发展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表示高兴,认为两国之间具有扩大经贸合作的很大潜力和前景。双方决心共同作出努力,进一步发挥两国的合作潜力,推动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在长期和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双方就两国铁路通车问题达成了原则协议。

四、双方再次确认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日和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中越联合公报》达成的共识:越南方面重申,越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方面重申,坚决反对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台湾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或进行任何具有官方性质的往来,越南方面表示,越南同台湾只进行非官方的经贸往来,绝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中国方面对越南方面的上述立场表示理解和赞赏。

五、双方回顾了当前地区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满意地看到,双方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具有广泛的共识。双方认为,维护和巩固亚大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加强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符合本地区各国人民的侗愿望和根本利益。双方表示,愿为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越南方面高度评价中国在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关系和在维护与实现国家统一的事业中所取得的成就;中国方面高度评价越南在革新开放和扩大同际关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六、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对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人民所给予的隆重,热情和友好的接待表示衷心感谢。杜梅总书记邀请中共中央总书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方便的时候再次访问越南,江泽民总书记、国家主席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日于北京


















附件五:2000年12月25日《中越聯合聲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以下简称“双方”)是有着悠久传统友好关系的社会主义邻邦。建交50年来,中越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自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在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和1999年两国高层领导会晤期间发表的《联合公报》和《联合声明》所确认的各项原则基础上,两国传统友好、互信、平等、互利关系在各个领域得到迅速发展,各部门、各个级别之间的交往频繁。

1999年2月,两党总书记确定了二十一世纪发展两国关系的16字方针,即“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双方重申,继续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促进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和越南共产党继续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为有效落实16字指导方针,在二十一世纪把两国关系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同意在以下领域加强和扩大合作:
一、保持经常性的高层会晤,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进一步加强两国各部门、群众组织和地方的友好往来和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二、加强对两国青年一代进行友好传统的宣传教育;开展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往来,为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信作出贡献,使两国人民的友谊、互信和合作后继有人,深入发展。

三、根据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优势互补、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加强和扩大两国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为此,双方同意在以下领域共同努力:
(一)充分发挥两国政府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在加强两国经贸关系和投资合作方面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发挥大公司的主渠道作用、扩大大宗商品贸易、鼓励和支持双方企业开展大型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扩大双方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不断挖掘潜力,确保双边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保持稳定的投资政策,为双方企业相互投资创造有利条件;积极贯彻实施《边境贸易协定》,加强协调管理,规范两国边境贸易。
(二)发挥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的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引导和鼓励两国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学和科技型企业在信息、生物和农业、气象、海洋、环境保护、和平利用核能以及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
   (三)积极推动两国农、林、渔业的互利合作,鼓励和支持两国有关企业和部门在农作物、家畜家禽良种培育、农林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合作。
   (四)加强双方在财政和金融领域以及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加强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共同发展两国之间的国际铁路客货联运,扩大通往第三国的国际铁路联运,促进人员和商品交流。
   (六)鼓励两国邮电部门在通讯网络现代化、应用新技术、开拓新业务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
   (七)扩大旅游合作,鼓励两国旅游部门在管理、宣传、营销、人员培训等方面交流经验,加强合作,并为两国公民和第三国公民赴两国旅游提供便利。
   (八)加强双方在环境保护、防灾救灾和气象水文等领域的信息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湄公河流域的开发与合作。
   (九)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扩大合作,交流经验。

四、继续加强双方在联合国、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合作、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等国际和区域多边领域的合作与配合,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继续致力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新贡献。

双方赞赏东盟组织在地区稳定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重申将继续致力于加强东盟国家与中国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为亚洲特别是东亚的持久稳定和繁荣做出积极的努力。

继续强化两国外交部高级官员年度磋商机制,就双边关系以及双方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
五、通过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军事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进一步密切两国防务机构和两军之间的关系,扩大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六、加强两国文化、体育和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增加互访、交流经验、开展人员培训等。

七、扩大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包括交换留学生、教师,鼓励和支持双方高等院校、教育部门和研究机构加强直接合作。

八、加强双方在预防和打击各种跨国犯罪方面的合作,以及双方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机关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双方纪检监察部门在反腐倡廉方面的经验交流。

九、双方一致认为,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陆地边界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将进一步推动两国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关系在二十一世纪取得更大发展。双方承诺认真履行两国签署的有关协议,积极合作,努力把两国边界建设成为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边界。

双方同意,继续维持现有海上问题谈判机制,坚持通过和平谈判,寻求一项双方都能接受的基本和长久的解决办法。在问题解决前,双方本着先易后难的精神,积极探讨在海上,诸如海洋环保、气象水文、减灾防灾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和措施。与此同时,双方均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或扩大化的行动,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双方对产生的分歧应及时进行磋商,采取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予以妥善处理;不因分歧而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

十、双方再次确认,1991年11月10日、1994年11月22日、1995年12月2日《中越联合公报》和1999年2月27日《中越联合声明》达成的共识:越南方面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越南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南同台湾只进行非官方经贸往来,绝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中国方面对越南方面的上述立场表示理解和赞赏。中国方面重申,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坚决反对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同台湾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或进行任何具有官方性质的往来。

本《联合声明》于2000年12月25日在北京签署,一式二份,每份均用中文和越文写成,两种文本同等作准。








附件六:2001年12月3日《中越聯合聲明》

  一、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的邀请,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农德孟于2001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同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举行了会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李瑞环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胡锦涛分别会见了农德孟总书记。双方互相通报了各自党和国家的情况,并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会谈与会见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双方认为,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对中国的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次访问是新世纪初两党、两国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对加强和深化21世纪中越两党、两国全面友好合作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对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越南方面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过去的80年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坚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定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中国方面高度评价越南共产党和越南人民在过去70多年中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坚信越南共产党和越南人民一定会在建设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祖国的事业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双方决心从各自国家的实际出发,继续探索和解决党和国家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双方满意地指出,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日益扩大和深化。两国发表了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联合公报》和1999年、2000年《联合声明》,陆续签署了陆地边界条约、北部湾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两党、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改革开放、革新、治党治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交流;两国的经贸合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两党、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对中越全面友好合作关系的良好而重大的发展感到高兴。

四、双方认为,中越友好是两党、两国、两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在新的世纪里,不断加强中越两党、两国全面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本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合作与发展。双方决心坚持“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16字指导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两国《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提出的明确目标和任务,不断提高中越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质量和水平,使中越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

五、双方同意,为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新世纪中越两党、两国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将继续保持两党、两国高层交往的良好传统;推动两国党政部门、议会、群众团体及地方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与合作,提高合作效果;加强双方治党治国经验的交流,相互借鉴改革开放、革新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的经验;加强两国青少年之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友好交往,使两国老一辈革命家精心培育的传统友谊和两国全面友好合作事业后继有人。

六、双方确认,新世纪要按照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优势互补、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方针,继续加强和扩大两国经贸、科技等领域的合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双方企业进一步开拓两国商品市场,加强投资合作,扩大经济技术合作规模,落实能带来切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合作项目。

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国向越南提供优惠贷款的框架协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并同意将积极推动企业在多农铝矿项目上长期合作。

越南热烈祝贺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中国积极支持越南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七、双方一致认为,两国签署陆地
電子全文 Fulltext
本電子全文僅授權使用者為學術研究之目的,進行個人非營利性質之檢索、閱讀、列印。請遵守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之相關規定,切勿任意重製、散佈、改作、轉貼、播送,以免觸法。
論文使用權限 Thesis access permission:校內校外完全公開 unrestricted
開放時間 Available:
校內 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校外 Off-campus: 已公開 available


紙本論文 Printed copies
紙本論文的公開資訊在102學年度以後相對較為完整。如果需要查詢101學年度以前的紙本論文公開資訊,請聯繫圖資處紙本論文服務櫃台。如有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開放時間 available 已公開 available

QR Code